標籤:

稻蝦鰍共作新模式

稻田套養小龍蝦蝦肥稻花香荊楚——湖北省發展稻田綜合種養走筆《 中國漁業報 》( 2014年11月17日   03 版)

插圖:劉慶龍王勇成專記者劉林高文編者按一畝耕地可以同時既種莊稼又搞水產養殖嗎?如今,這兩種看似不相干的生產方式卻融洽地結合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相滋養,在荊楚大地上蔓延開來,構建起稻田綜合種養的雛形。近日,記者來到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和潛江市,行走在江漢平原,望不到邊的稻田垂下沉甸甸的谷穗,黃綠相間的田野呈現出豐收的景象。在大片的有著回形溝的稻田上,一行行大大小小的鷺、鸛等水鳥飛翔追逐,旁邊的回形溝也不時有龍蝦、甲魚、泥鰍、螃蟹等水產品冒出水面,一片和諧的自然景象,一種新型稻穀和水產品綠色食品標準綜合種養模式展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湖北省水產局近些年來大力推廣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30萬畝,其中,「蝦稻共作」和「蝦稻連作」生產模式195萬畝,「稻鱉共作」、「稻鰍共作」等生產模式5萬畝。產值從10年前不足3億元猛增到110億元,水產品產量從幾千噸增長到20多萬噸。1養好蝦的關鍵環節是什麼?養蝦必須種好稻記者來到地處洪湖西岸的監利縣汴河鎮匡老村興星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徐星東正在田邊與理事長徐幼堂商量水稻收割機械作業問題,一談到「蝦稻共作」,他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這裡是低湖田,水稻一年只能產一季,常年產量就是千把斤。為了增加收入,我從2001年開始搞蟹蝦混養,50畝稻田一年下來純利潤也就5萬來塊錢,而且人工和飼料成本高,利潤低。自從2010年搞蝦稻共作,這4年來,50畝稻田,每畝最高產蝦可達130公斤,年純收入20多萬元。」當記者問到養好蝦的關鍵環節是什麼,徐星東回答說:「關鍵就是要想養好蝦必須先種好稻子。」「為什麼這麼說呢?」「想養蝦,種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樣撒化肥、噴農藥,必須少用或者不用農藥化肥。這樣的水質才能保證小龍蝦養殖。」「那不用化肥農藥,水稻的施肥和除草怎麼辦呢?」「一開始我也擔心這個問題,可是經過實踐,第一年下來我發現不僅水稻沒有減產,反而質量還上去了,比一般的稻子每斤還能多賣一兩毛錢。你看小龍蝦的主要食物是雜草,我不用打農藥草就除了;另外,小龍蝦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它直接進入地里,我也省去了施肥這一個環節,還有就是以前處理起來比較麻煩的秸稈現在直接還田,腐熟後可以培肥地力。『蝦稻共作』真可謂是一舉四得。一是糧食不減產而且品質高了,二是養龍蝦收入高了,三是農民還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四是少打農藥、少施化肥,土壤環境得到了改善。」據監利縣水產局局長王道先介紹,蝦稻共作是一種高產高效、節能節地、生態環保的稻田新型種養模式,可達到蝦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為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糧農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監利縣已開發蝦稻共作面積20餘萬畝,每畝對比單一種糧增加純收入4000元。今冬明春,監利將通過財政獎補方式,鼓勵各地再開發高標準的回型池蝦稻共作模式3萬畝,可直接增效1.2億元。2「蝦稻共作」給農民帶來什麼實惠?每天都能有錢賺「蝦稻共作」到底給農民帶來什麼樣的實惠呢?監利縣棋盤鄉沈塘村61歲的農民張世廣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種水稻每畝地要使用50斤磷肥、60多斤氮肥、20斤藥水,加上種子差不多要花800多塊錢。而水稻產量也就1000斤左右,一年下來賺不了幾個錢。現在呢,只有在連綿陰雨的時候才打一次葯,我今年肥料才花了10元,而產量卻有1300多斤。我種了30畝地,稻子的收入就可以到5萬元。再說養蝦,養蝦是把原來不種作物的那一季時間變成了小龍蝦養殖的時期,變農閑為養蝦,陰曆3月下蝦苗,正是農閑,4月、5月、6月起蝦,不耽誤插秧,起蝦時節的3個多月里,我們老兩口每天早上起來都能撈個兩三千塊錢,價格高的時候可以弄到四五千塊錢。真是每天都有錢賺!」沈塘村支書黃尚中自豪地說:「現在全村2600畝稻田中,2200畝是蝦稻共作養殖模式,1畝地可產成品蝦120公斤~130公斤,水稻600餘公斤,1畝地純收入將近6000元。這種養殖模式好管理、投入少、省人力、產出高,大家種田的積極性提高了。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了,一對留守的老夫婦一年純收入大都在10多萬元,一般一個對子勞力可以輕鬆種養100畝面積,由於面積不夠,都把種稻養蝦當作一種消遣。」3與原有養殖模式相比哪個好?還是標準化養殖好記者在潛江市後湖管理區張家窯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的千畝小龍蝦養殖試驗示範基地,看到錯落有致、方方正正的回字形水塘,中間是馬上就要收穫的稻穀,四周是水塘里佇立著的水溫監測計、誘蟲燈、漁網、小船等生產設施。這裡所出產的小龍蝦和稻穀全部達到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的標準。基地的養殖戶張啟仁還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張家窯現在這裡從事的可是更高效的『蝦稻共作』模式,按照《潛江小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效益比以前翻了番。我們現在蝦稻共作模式,一季稻可產稻穀1000斤左右,一季小龍蝦的可產蝦300多斤,這樣兒一畝田地的兩項加起來純收入就能有4千多到5千塊錢,是過去種一季稻穀、油菜收入的3倍、4倍。」在養殖戶郭光華的稻田裡,他高興地說,還是蝦稻共作標準化生產好,家裡承包的70畝稻田,今年一季的小龍蝦可以收入24萬元,稻穀4萬元。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告訴記者說,潛江的「蝦稻共作」模式是「蝦稻連作」模式衍生而來。以前的『蝦稻連作』模式,在稻田開挖簡易的圍溝,把小龍蝦在圍溝裡面放養,稻田排水整田的時候,就把小龍蝦全部捕撈出售,冬閑田在冬春季節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小龍蝦能賣不少錢。2001年春天,當地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褚洪雲率先探索出小龍蝦野生寄養與水稻的「蝦稻連作」,因投入小、效益高,受到農民的認可,小龍蝦逐漸成為當地農民稻田裡的掙錢的「寶貝」。現在「蝦稻共作」模式,克服了原有模式一畝田只能收一季蝦的矛盾,將原有的圍溝加寬加深,在整田、插秧時給小龍蝦提供了生存空間,整田、插秧後再把幼蝦引到稻田裡繼續生長,到了8月、9月就能再賣一次蝦,可成倍的提高收益。在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通過3年的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成的生產體系和管理辦法,並由中國漁業協會於2013年5月16日正式頒布實施。後湖管理區張家窯「蝦稻共作」基地嚴格按照《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對圍溝的寬度深度,防逃設施的設置和各項生產環節的管理都嚴格要求,標準化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效益,基地平均畝產小龍蝦400斤,稻穀還有1200多斤,畝平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為了便於技術推廣和農民操作,湖北省出台了《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與示範》、《蝦稻生態種養技術操作規程》、《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技術規程》、《鱉蝦魚稻生態種養「三高」技術操作規程》、《稻鰍共作技術操作規程》等技術標準。其中,《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與示範》獲2013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4未來發展有何規劃?力爭再擴大 100萬畝近年來,湖北省在「蝦稻連作」模式的基礎上,著力研究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湧現出「蝦稻共作」、「鱉蝦魚稻共作」、「稻鰍共作」等一批生態高效新模式,開闢了一條穩糧增效的新途徑,對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產業界限和發展理念,通過水稻、水產兩大優勢產業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拓展了種養業發展空間,促進了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湖北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農業資源、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發展稻田綜合種養有基礎、有條件、有潛力。全省現有水田近2600萬畝,適宜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閑田600餘萬畝,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巨大。假如全省推廣面積達到500萬畝,就可為農民增收150億元,可提供50億斤有機稻穀,可增加近50萬噸優質水產品,將為湖北省農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湖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水產局局長李勝強介紹,湖北省正在擬定稻田綜合種養發展規劃,下一步全省將堅持部門引導,農民主體,多元投入和市場運作模式,按照集成化技術,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建設,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力爭到2017年,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力爭再擴大100萬畝,達到300萬畝。稻蝦輪作稻泥鰍混養後 又出稻鱉共育稻蛙共生新模式2013年11月04日 09:51:59浙江在線11月04日訊 這幾日,紹興縣陶堰鎮的胡偉祥正在組織人手,準備收割種植在金墅村的20畝水稻。不過,胡偉祥的舉動讓許多人很費解,機械收割水稻既快捷又省錢,為什麼胡偉祥要採用人力收割呢?而明眼人知道,因為這裡除種植了水稻,還養著甲魚。繼稻蝦輪作、稻泥鰍混養後,紹興還創出不少新的稻田養殖模式,除陶堰鎮出現稻鱉共育外,富盛鎮的許國明實施了稻蛙共生,這些模式都給當地的養殖戶帶來了不少收益。「這片地是我倆合作的,我負責種稻,嚴如坤負責養殖甲魚。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看看能不能有更好效益。目前來看,一旦市場打開,效益還是很不錯的。」胡偉祥說道。胡偉祥稱,之所以選擇甲魚和水稻混養,主要是基於甲魚的生長習性。因為甲魚的生長活躍期大約在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其他時間,甲魚一般躲在洞里「冬眠」,不影響水稻種植。而且水稻生成還可為甲魚提供一個良好的養育環境,而甲魚的排泄物可為水稻添加肥料,形成一個相互共生的循環生態鏈。據胡偉祥介紹,如果養殖著甲魚,這片水稻既不施肥,也不打農藥,這片水稻還因此成了綠色種植基地,但因為不施農藥、化肥,對水稻的產量有一定影響。不過,因為養殖著甲魚,就不能用機械化收割,這20畝水稻只能採用人工收割,對種植水稻而言,無疑增加了成本。「雖然水稻的種植成本高了,產量相對於施農藥的水稻田少了一些,但這一切與甲魚帶來的收益相比,都不算什麼。」胡偉祥顯得十分自信。負責養殖的嚴如坤掰著手指給記者算甲魚的養殖經濟效益,與市場上60~80元每公斤的甲魚不同,稻田養殖的甲魚帶有一種「野味」,與工廠化養殖相比,無論品質、口感都佔有優勢,所以,他們養殖的甲魚能賣到240元每公斤。一畝稻田能產出200多隻甲魚,這些甲魚大的有1~1.5公斤,小的0.5公斤多,如果按照1公斤一隻計算,一畝田大約能產200公斤甲魚,即可獲得48000元的產值。嚴如坤認為,與普通水稻種植相比,稻鱉共育模式至少能讓每畝田增收五六千元。富盛鎮義峰村許國民在水稻田裡養殖的虎紋蛙,最近也為他額外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許國民說,稻蛙共生這種養殖模式是他和紹興文理學院合作的項目。「虎紋蛙是一種肉蛙,和其他蛙相比,這種虎紋蛙生長速度奇快,三四個月就能長到三四兩一隻,別的蛙則需要一兩年才能達到這個重量,所以,經濟效益很高。除此之外,虎紋蛙還能幫助控制稻田病害,一舉兩得。」紹興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羅文說。—潛江龍蝦稻田種養技術引領全國的創新實踐之路新華網湖北頻道5月28日電(胡定平 潘建軍)五月水鄉,稻香蝦肥。一紙油墨飄香的傳真從北京發出,讓「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潛江,再次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5月16日,中國漁業協會正式將潛江市水產局起草的《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以下簡稱《技術規程》,編者注),作為行業技術規程予以公布和實施。「這個代表我國當前稻田種養技術最高水平的《技術規程》,是潛江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凝聚了全國權威專家們的心血。昨日,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向記者透露《技術規程》出爐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時說,「蝦稻共作」模式,是在「蝦稻連作」模式基礎上,歷時3年實踐、探索、總結而出的一種更先進的生態高效種養模式。「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雖一字之差,但意義重大,是潛江龍蝦稻田種養實踐中,取得的又一項全國重大科技創新。」首創「蝦稻連作」成就世界美譽潛江與小龍蝦結緣,始於2001年。當年春,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讓潛江一夜「紅」遍全國。此模式一舉解決了低洼田冬春撂荒問題,而且收到錢糧雙增效果,同時還解決了出口加工企業貨源緊張問題。2006年,湖北省委把此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了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並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為推動小龍蝦產業標準化進程,潛江市水產局會同湖北省水科所通過持續跟蹤指導,在引導農民在發展「蝦稻連作」的同時,大力創新開展池塘養蝦、蝦鰍稻等多樣化養殖模式,使蝦農畝平純利一度達2000-3000元,最終將「蝦稻連作」模式的畝均收益成功提高3倍以上。在此基礎上,潛江市水產局會同省水科所通過總結、提煉,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蝦稻輪作」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克氏原螯蝦人工繁育技術規程》,成功推出「良種選育—人工繁育—苗種培育—成蝦養殖—成蝦捕撈」的一整套標準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小龍蝦人工繁育養殖一體化。不懈探索攻克技術不足「潛江,能演繹小龍蝦傳奇,靠的是不斷的科研創新。」陶忠虎告訴記者,「蝦稻連作」模式的首創的確功不可沒。但通過水產專家們近十年來的跟蹤調查發現,「蝦稻連作」模式尚存在一定的技術弊端。「『蝦稻連作』模式,採取在稻田開挖簡易圍溝方式放養小龍蝦,這最終導致了養蝦和種稻的矛盾。一畝田往往只能收穫一季蝦,效益大打拆扣。」陶忠虎解釋說,江漢平原一、二季度時,持續低溫陰雨氣候明顯。而此時,許多小龍蝦尚未長大,但稻田卻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時節,許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此時就不得不賤賣了。比如2010年時,由於持續低溫陰雨,因許多小龍蝦規格不達標,蝦農們只能以1.5元-2元/斤價格低價甩賣。發現「蝦稻連作」模式弊端後,水產專家們開始思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現有稻田資源,既保證小龍蝦長得大、效益高,又不影響水稻的生長。圍繞「蝦」、「稻」矛盾,專家們從「如何延長小龍蝦生長期」入手開始了研究探索,並嘗試通過改造稻田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從2010年開始,潛江市水產局便選取部分稻田開始進行試驗。通過反覆比較試驗,水產專家們將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小溝,改挖成4米寬、1.5米深大溝。「如此一來,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時,四、五月份尚沒有賣出的幼蝦就有了寬敞、充足的長生水域。等整田、插秧完成後,我們再放水,把溝里的幼蝦引放到稻田裡讓其繼續生長。待到八、九月份的時候,這些幼蝦便長成了大蝦,蝦農們則又可收穫一季了,不僅有效解決了秋季沒蝦吃的問題,而且價格還較高,效益也很好。」陶忠虎說,通過比較試驗,採用此模式,原先要賤賣的小龍蝦繼續生長後,產量增了三倍,價格漲了近四倍。「一畝田兩季蝦,不僅可多產100斤左右成蝦,而且得到充分生長的龍蝦規格一般都在40g以上。以去年為例,此規格蝦市場價一般在18元至24元左右,供不應求。」創新「蝦稻共作」再寫潛江傳奇由過去「一稻一蝦」,變為「一稻兩蝦」,此模式不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蝦稻連作」模式商品蝦規格小、產量低、效益不高的缺點,引來蝦農廣泛好評。為進一步規範小龍蝦養殖行為,保障小龍蝦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蝦農養殖技術水平,從去年開始,潛江市水產局便著手把此項技術上升為理論,決定從規範、規定此模式定義、養蝦稻田環境條件、養殖模式、病害防治、防止敵害和捕撈、水稻栽培與管理以及潛江龍蝦質量標準、標誌、包裝和運輸技術要求等方面,開始起草《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今年4月,潛江市水產局提出的《技術規程》審定申請,得到了中國漁業協會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5月7日,中國漁業協會組織專家對「潛江『蝦稻共作』技術規程」進行嚴格評審。潛江龍蝦稻田種養創新技術,再次驚動業界。評審會上,全國頂尖級水產專家雲集——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全國淡水養殖首席專家王武,全國淡水螯蝦養殖首席顧問舒新亞,中科學無錫淡水養殖中心研究員周鑫等眾多國家級權威水產專家對放在案頭的《技術規程》逐項仔細審閱。「評審會,用『挑剔』一詞,一點不為過。畢竟是國字型大小的行業技術規程,一經公布,影響重大,專家們非常慎重。但更多的是讚許,專家們一致認為此項技術代表了當前我國稻田綜合種養最高水平。」作為《技術規程》起草人之一的陶忠虎在會場上既忐忑不安,又充滿自信。「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專家們提出了許多非常好的意見和建議。比如,模式定名,究竟是叫「蝦稻共生」或「蝦稻共作」還是「蝦稻混作」,專家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終一致認為,「蝦稻共作」更為準確、恰當。再比如,圍繞『蝦稻共作』如何定義,當時就有五位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真記錄,反覆溝通,將之前數百字的恿長、複雜定義,改成了包括標點符號在內的短短63個位元組定義,並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綜合專家意見和潛江實際,整個《技術規程》反覆修改,十易其稿,最終形成了12章節24條。「5月16日,中國漁業協會正式將其作為行業技術規程予以公布實施。《技術規程》將對我們潛江乃至全國的小龍蝦產業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手持中國漁業協會發布的《技術規程》,陶忠虎激動地說,「蝦稻共作」讓潛江再一次登上了全國當前稻田種養技術最高峰,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技術規程指導下,潛江乃至全國的小龍蝦產業必將會有一個更大的飛躍,「潛江龍蝦」品牌將更加響亮。浙江蘭溪市水務局組團考察紹興縣稻蝦鰍輪作共生模式2013-03-18 11:09:00  中國水產養殖網  出處:紹興縣水技站        瀏覽量: 1887 次 我要評論3月14日下午,蘭溪市水務局組織種養大戶與技術推廣人員50餘人前來我縣參觀學習稻蝦鰍輪作共生模式,實地參觀了稻蝦輪作現場與泥鰍苗種繁育中心。富盛稻蝦輪作基地負責人許國明向他們介紹了稻蝦輪作的操作過程,強調了幾個操作關鍵點,並一一解答了提出的問題。稻蝦輪作模式起源於我縣,自06年試驗以來,技術越來越成熟,內容越來越豐富,面積越來越大,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每年要接待不少來自省內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去年被省海洋與漁業局列為省級養魚穩糧基地。日前,在廟宇鎮稻、鰍、蝦、鱉、蟹種養共生示範基地,記者了解到,廟宇鎮天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始發展稻、鰍、蝦、鱉、蟹種養共生面積110畝作為示範,以生產有機大米。 據技術人員丁金華介紹,實行種養共生,將有利於提高土地產值,一畝地可實現100斤魚、1000斤糧、萬元錢的目標。此種養方式,不僅填補巫山人工養殖龍蝦、鱉的空白,且首批蝦、鱉將於9月即可上市。從此,巫山人就可以吃上本地自己人養的龍蝦和鱉了。上圖為丁金華介紹他在稻田中投放的鱉。(王忠虎 姜珍莉)
推薦閱讀:

獨角獸高達的毀滅模式是什麼?
利比亞模式會在敘利亞重演嗎?
奧特曼格鬥進化3遊戲設定的模式有哪些?
新模式:數學和物理學地圖

TAG: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