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美文-永恆的月亮

中秋的月亮

 

  敦禮臣著《燕京歲時記》云:「京師之日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祝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師諺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記作於四十年前,至今風俗似無甚變更,雖民生調敝,百物較二年前超過五倍,但中秋吃月餅恐怕還不肯放棄,至於賞月則未必有此興趣了罷。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斗,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種怪物,忽圓忽缺,諸多變異,潮水受它的呼喚,古人又相信其與女人生活有關。更奇的是與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關係,拉丁文便稱此病日月光病,彷彿與日射病可以對比似的。這說法現代醫家當然是不承認了,但是我還有點相信,不是說其間隔發作的類似,實在覺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見了會生影響,正是可能的事罷。好多年前夜間從東城口家來,路上望見在昏黑的天上,掛著一鉤深黃的殘月,看去很是凄慘,我想我們現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覺,古時原始生活的人當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見這種情景,聽著豺狼曝叫,夜鳥飛鳴,大約沒有什麼好的心情,--不,即使並無這些禽獸騷擾,單是那月亮的威嚇也就夠了,它簡直是一個妖怪,別的種種異物喜歡在月夜出現,這也只是風雲之會,不過跑龍套罷了。等到月亮漸漸的圓了起來,它的形相也漸和善了,望前後的三天光景幾乎是一位富翁的臉,難怪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喜悅,可是總是有一股冷氣,無論如何還是去不掉的。只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東坡這句詞很能寫出明月的精神來,向來傳說的忠愛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內,現在不關重要,可以姑且不談。總之我於賞月無甚趣味,賞雪賞雨也是一樣,因為對於自然還是畏過於愛,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樂是於我頗少緣分的。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於看月亮,而還帳又過於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為鄉人也。(作者:周作人 1940年9月作,選自《葯堂語錄》)

 

 

故鄉天天見

    自古以來,月亮,最能引發離鄉遊子的情懷。

  每個人都有故鄉,除非那些生老病死,一輩子生活在生處的村人和市民。

  歷史上有無數個異鄉,有無數的遷徙和無數的故鄉,從而註定了漂泊在異鄉和通往異鄉路上的無數身影和嘆息。

  記得當年自小離開家鄉的李白,在甚至可以遙望村落的路岔口,凝視半日之後,無可奈何地選擇了一條和故鄉背道而馳的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這吟出千古絕頌的李白,依然沒能擺脫異鄉的纏束,踏上回家的路。

  難道,故鄉一如鏡花水月,一旦打破夢想,便不再有那般凄厲別淡的憂傷?刻意的異鄉桎梏了刻意的故鄉,遊子淪落天涯,惦記著故鄉的夢,卻不得不始終唱著異鄉的歌。

  李白的詩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時分淡淡消散。無數人的詩句卻在每一日、每一行、每一蹤中浮現出來,或深或淺地映射出一個人的心境。

  在都市林立的水泥和鋼筋之中,故鄉必是農村的田園和野花,是夏日的驕陽、冬日的冰雪。可見,故鄉,從古至今,已經穿透歷史、穿透地域、穿透人群成為一個共同的懷念。

  然而,故鄉既是人精神上的一種歸依,便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有其不同的面貌,因為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以及個性皆有所不同,便造成不同的內在情感,及對於故鄉相異的主觀性。

  往往,我們是由於某些熟悉的人情、懷念的舊物而興起故鄉之情,一旦這些人情事物隨著時間而消逝,哪個地方不再有我們牽掛的東西,也就不再是心中所謂的故鄉,因此,故鄉是可能隨著時間空間而變易的,我們總會選擇一塊最觸動心中最柔軟之處的土地作為情感的港灣。也就是說,一個不曾留下任何深刻記憶的地方,即使它是出生的土地,也並非是所謂的故鄉。

  周作人曾經在他的文章《故鄉的野菜》中寫他自己的故鄉觀道:「我的故鄉不止一個,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為釣於斯游於斯的關係,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住過6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鄉。」

  但就文字本身來看,似乎周對他的故鄉的情感也不過爾爾。但如果一看他的集子,就不難發現,同是一個周作人在寫的大部分的散文中卻總是充斥著濃濃的鄉音。

  何其矛盾,又是何其的合理。

  我是個沒有故鄉的人,從小就隨著父母輾轉在許多地方停留過。來,是暫住,去,也算不上離鄉。

  月明星稀,淺淺地可以看到李白躑躅的身影和我們輕輕地嘆息。

  故鄉,究竟是什麼呢?

  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這句話很值得玩味,許多古人都有其郡望,但其出生成長的地方才是詩文中詠懷之處,這便是故鄉的流動性。初初離開一塊土地,那是故鄉,到了一塊土地,這是異鄉。而在時空轉移中,許多情感也漸次轉移,於是異鄉成了故鄉,故鄉成了異鄉,故鄉便在一直的重建中豐富了生命力。

  身在異鄉為異客,只把他鄉認故鄉。我們太執著於對故鄉的留戀而忘卻異鄉本也是故鄉。

  其實,故鄉或者異鄉,都不過一絲淡淡的思念罷了。濃縮了,便落在異鄉、落在書房、落在心腔里,一處再也找尋不到的地方。(編輯:姜志)

 

 

當時的月亮

 

   70年代,百萬熱血青年在「修理地球」的大潮下離開親人、離開故鄉——這是一次牽強的離鄉;80年代,改革開放,創業的熱情與留學夢一併讓人們從故鄉出走——這是一次尋夢的離鄉;90年代,農村的產業化改革讓更多的農民解開了土地的束縛,大批湧向城市,成為城市中心的「民工海洋」——這是一次「淘金」的離鄉;21世紀,人們在城市間遊走,沒有了故鄉與異鄉的分別。

  月亮如今不在我們頭上了。

  凝望青天,別有一番情緒。

  兒時納涼夜夜相望的月亮,幾時從我們的視野里和孩子的生活中淡出了呢?

  除了詩人和學生往往矯情的作文,我們幾乎忘卻了這一輪慰藉和寄託過先人無盡情思的月亮的存在。彷彿它已不在頭上或只是清貧年代或寂寞情懷之所需,我們難得或已懶得抬頭看看夜空。

  視野似已為眼皮下的眩目燈光和種種利祿所凝固;我們的心志因此而容易疲憊蒼老、狹隘而冷漠了嗎?我們的居住變化、生活節奏、追求目標乃至宣洩方式似乎已將古老的月亮放逐到荒涼的僻野。月亮不再注視我們,我們也不再需要她那份落寞的幽情了嗎?

  幸而,「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構成我們生命的一個個平常而複雜的日子,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總有那麼一些時刻,突然讓我們感到了某種神秘與特殊。總有那麼一些聰明的老祖宗發明的日子,如春節、中秋、元宵,儘管也已變得遙遠,不如從前那麼讓我們在意,畢竟還是會讓潛意在我們心底的古老原欲幡然一動;讓我們下意識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我們若有所思地想起,奔忙之外、紛爭之外、無聊倦慵之外,還有許多如明月一樣平常卻永恆而美好的東西,原是心靈歸宿和人生的根本所在。

  覓封侯也罷,覓利祿、覓學業也罷,從來都不是人生的過失,那也是我們人生的基本因子,因此決不需要為之而悔。問題是,這一切的根本指向,原是我們不知不覺中模糊了的家、親情、愛、友誼等平常卻千古不易的概念呀!

  和人類共存的月亮,從來不曾也不可能離開我們,寄託過人類最美好情感的月亮,仍將鍍亮人類的無窮世紀。我們遺忘或是失落的,讓我們自己找回來。奔忙追逐或煩悶之餘,讓我們儘可能地抬一抬頭,坐一坐定,梳一梳情思,校一校人生的方位,請回我們其實須臾不可或缺的「月亮」吧。(編輯:姜志)

 

文人眼中的月

 

(一)詠月之啟蒙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作為啟蒙用的詩,淺顯簡單之極,曾讓我很奇怪它為什麼能傳唱不絕,以至於幾乎會說中國話的都會背誦。

  夢回故鄉,忽然醒轉,眼前是一片漆黑,卻總是想起這首詩。於是恍然——別人用盡千言萬語也沒表達清楚的情感,李白用20個字就做到了。

  只要還有月亮和中國人,蘇軾和李白就不會被遺忘的吧,我想。

 

 (二)月之頂級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面的一闋水調歌頭,是當之無愧的詠月第一大詩作,其特點是略哀而不傷。

  不論想到月亮還是中秋,最先想起的還是這闋流芳千古的詞。

 

(三)詠月之小資篇

  除了李白和蘇軾兩位大家不計,推選小資派詠月詩人還有很多候選的。比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等等。

  張愛玲也寫過月亮,她的月亮斜斜地掛在上海的天空。

  「30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30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紙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模糊。老年人回憶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大、圓、白,然而隔著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她看過的月亮,就是我還在看的這個,月亮永遠不變,人事卻時刻不停地變幻,有人生,就有人死……

  還有就是,我一直認為張愛玲是小資感傷派的第一人,雖然有很多人批評她小女子氣。(編輯:姜志)

 

 

中秋月

 

    中秋賞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圓月,而唯獨有中秋節的月亮,牽動著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那麼,為什麼在一年中,唯有中秋節的月亮如此呢?我想,這至少與中秋時節的氣候多少有點關係。年到中秋,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空氣變的透明起來,正是賞月的好時節。

  在我國古代,中秋賞月這一風俗源於何時呢?我翻閱了許多古書,最早的可能算是《禮記。祭義》篇里所說:「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內外,以端其位。」孔穎達疏云:「祭日於壇謂春分也;祭月於坎謂秋分也。」「祭日於東,周朝旦之時,是為外;祭月於西,鄉夕之時,是為內。」可知古人在秋分時節於西方祭月之禮俗。《周禮。春官》中說:「中秋,夜迎寒(陰)」。秋天迎接的是寒,是陰,所以儀式舉行在「夜」。故在中秋之夜舉行的這種「迎寒」禮俗,不正是《禮記》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賞月風俗的起源嗎?

  中秋節做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已久。為什麼叫中秋呢,據宋朝人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謂中秋。」又說:「此夜月亮倍明於常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面對這良夜美景,歷代詩人學者曾引發過多少感慨啊?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詩。每一章頭一句分別以「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來描寫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個輕柔縹緲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強烈傾慕與不安。比起太陽來,月亮變的含蓄,皎潔,充滿溫柔,它一直是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徵。然而,同樣是一輪圓月,由於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來,人們曾譜寫過許多動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充滿了深切的懷念友人之情。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真切地點出了遊子思鄉的情思。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通過對明月的描寫,引發了對歷史的回憶。江山已舊,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過女牆仍舊照著這古老蒼涼的故都,撫今思昔,能不傷感。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寫出一個月夜花間獨酌者的寂靜氣氛。反映出詩人被宦官權臣排斥打擊的孤寂苦悶的心情。還有明朝李攀龍的「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望。」則描寫出了一輪邊塞明月和徵人思鄉的情結。

  一輪皎潔的中秋皓月,在人們盡情地享受盡了其獨特的詩情畫意外,不免也會從心底里湧起一股淡淡的傷感。這到使我想起了那個月宮孤棲的嫦娥,那一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神話傳說。據說在上古時期,天上有著十個太陽,灼熱的陽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們無法生活。愛民如子的堯祈求天帝帝俊救民於水火。可這十個太陽都是帝俊的兒子,帝俊當然不願意處治他們。但他看到如果再這樣讓這些兒子胡鬧下去,地球上的生物從此就會全部絕種,權衡再三,還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間去解決這些問題。羿接到命令後,就帶著妻子嫦娥一同下凡,並把九個太陽射了下來,解決了人間的疾苦。但這也同時惹怒了太陽的父皇帝俊,結果是將羿貶到人間,不許再返天庭。美麗女神嫦娥也受了無故的牽連,陪同羿經歷著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羿為了阻止死神的腳步和消除對嫦娥歉疚的心理,歷盡千辛萬苦,到西方的昆崙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葯,並帶回家讓嫦娥保管,待到規定的良辰吉日夫婦同吃後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牽連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對丈夫多少產生了些怨恨,後來又聽說羿與河伯的妻子宓妃有過不正當的關係,一氣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時獨自把靈藥吃掉。此時,嫦娥就覺著她的身體輕盈無比,而且如生著翅膀般地離開地面向天上飛去。暗藍色的天空中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往下望是灰白色的田野,幽暗的山谷,四周寂靜極了。嫦娥經不住這一輪圓月的誘惑,情不自禁地奔向了月宮。但是她錯了,在月宮落腳之後,她發現月宮裡出奇地冷清和孤寂,除了一隻常年搗葯的月兔和一株桂樹外,什麼也沒有。而只有在此時,那個自作聰明而又多少帶著點報復心理的嫦娥,其悔恨無比的心情象這片浩瀚的夜空一樣「綿綿無絕期」。這便有了後人李白的「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和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悲凄的詩句。

  孤棲月宮的嫦娥,隨著年復一年的秋去春來,於碧海青天之中夜夜悔恨無比。也許人們對嫦娥的悲慘處境不勝同情,後來清冷的月宮裡又添了一個因「學仙有過」而被罰到月宮伐桂的吳剛。可是那棵高達五百丈的砍一刀,缺一塊,可等把斧頭拔出來創口又合上的桂樹,使的吳剛年復一年地永不休止地砍著這棵永遠也不會砍倒的桂樹,嫦娥雖有萬端悔恨,但也無人能訴說,這仍多少帶著些不可言狀的悲劇色彩。

  也許這一則略帶悲劇色彩的傳說於流傳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古人也把自己的感情帶進了這一輪中秋皓月。但是,在古代文人浩如煙海的詠月詩句中。我更感興趣的還是李商隱在《霜月》中的那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這裡的「青女」據《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是為青霄玉女,是主霜雪的女神。而「素娥」即為「嫦娥」。這種在嚴峻的環境中自得其樂的精神到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也許是今生有幸的緣由吧,我見過好多地方的中秋月。第一次是在峨眉山,於鬱鬱蔥蔥之中,柔和的月光籠罩著霧靄中若隱若現的群山,伴隨著金頂大殿里傳出的僧人有節奏的誦經聲,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第二次是在新加坡的聖淘沙島上,我特意遠離島上旅遊鬧區,靜靜地躺在海濱沙灘的幾株椰子樹下,遙望夜空那一輪「外國的月亮」,激起的是一股思鄉的情思。第三次是在泰山,於廟宇石刻之中,仰首一輪中秋皓月,更使你感到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第四次是在福建的眉州灣,靠在那聳立雲霄的媽祖象前,眼前是碧波蕩漾的台灣海峽,頭頂是一輪海上明月,給人感覺更多的到是張九齡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第五次是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草原,一輪皓月把青輝灑向這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遠處不知什麼地方偶爾傳來馬的一聲嘶鳴或牧羊犬的吠聲,給這幽靜的草原之夜更增添了莫測的神秘色彩。遙想當年成吉思汗在這塊疆域上縱橫駛騁的情形,使人的情緒久久難已平靜。第六次是在新疆的吉木薩爾,這也是我當今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天,太陽的殘輝還歷歷可見,如鏡般的皓月就已早早地掛在了天山上空了。皎潔的月光霧絲般傾灑在天山的雪峰之上,腳下這片粗曠豪放的天地變得冷靜而又聖潔,偉岸而又深沉。獨自一人置身於這輪塞外的天山中秋月下,用心去體會她那種博大而精深的氣氛,人會純潔的象個孩子。身居鬧市那些煩惱此時會全部融化在那皎潔浩瀚的月光之中。給人的感慨更多的,是這輪明月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從遠古走來,還會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朝未來走去。遠古時期的人們對月亮的敬仰也罷,歷代文人對月亮詠頌也算,還有那則源淵流長的美麗神話,在這輪圓月走來又即將走去的連接的時空點上,望月抒懷,我到是感覺詩人李白一首《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把話說到了絕處。

  在天山腳下賞月的那一個時刻,我曾突發過一個奇想,一首《把酒問月》,撩撥過多少古人的情絲,今天我們無可非議是詩中的「今人」,而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我們不是終究要加入那「古人」的行列嗎?而那時的「今人」再吟誦起這首《把酒問月》時,是否也是有如此的心境和感慨呢?(編輯:姜志)

  

 

遊子念鄉

 

    我記得,每每此時,平日不苟言笑的爹也露出了少有的笑臉,他愜意得眼睛眯成一條逢,「滋滋」地喝著酒,話也比平時多了。娘則是舒心地看著我們狼吞虎咽的樣子,並不停地往我們碗里挾菜,小院里洋溢著融融的親情。這時,娘總會自言自語:「要是每年的中秋節都能像這樣團聚該多好,我們不圖啥榮華富貴,只要一家老小平安就好!」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8歲那年,我入伍到了北方軍營。身在他鄉,每到過中秋節的時候,大都是給家裡寫封問候的信,寄點錢讓弟弟給父母代買些月餅以示孝心。然而,每年的中秋節晚宴,父母總會空出位子,還擺上碗筷,倒滿水酒。我理解爹娘的心,他們在以獨特的方式思念著遠方的子孫!

    如今,身在北方軍營,每到中秋之夜,我都倍感思鄉,時常一個人漫步在軍營賞月。北方緯度高,月亮也格外透明皎潔,而故鄉的月亮輪廓卻不是那樣清晰,月亮柔柔地掛在天上,時常有雲彩罩住它,因此,給人一種「月朦朧,鳥朦朧」的內涵之美。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中秋的月夜都是那麼迷人。

    噢,故鄉,在這迷人的中秋之夜,我這遠方的遊子在深深地思念著你啊!

    噢,爹娘,在這迷人的中秋之夜,您的兒子托月寄情,請接受這份千里之外的祝福吧!

    這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總結出來的氣象經驗,從中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約145天左右的時間,中秋這天的天氣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今後145天的天氣變化和規律,中秋若不能見到月亮,元宵節下雨的機率就很大,影響著春節後第一個重大節日的歡慶氣氛。至少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是這樣的氣象規律,因此,人人都盼望著中秋圓月。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是沒有眼福來看今天的月亮的,當然就不知道今天的人的所作所為。可我們卻知道今天的月亮曾經照過古人,並從今天的月亮上看到了古人給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偉大成就。四大發明、唐詩宋詞……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都是今天的月亮照過的,我們看著這個曾經照過古人的月亮,看著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我們沾沾自喜,引以為民族的驕傲……

    多少年以後;當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多少年以後;當我們的後人也在那時的月亮上看到我們時,我們也能讓我們的後人為我們去驕傲嗎?我們又為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呢?

 

中 國 的 月 亮

                                   ——略談中國古詩詞中月亮的象徵意義

摘 要: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它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它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而月亮本身安寧與靜謐的情韻,創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月亮成為永恆的象徵。

關鍵詞: 月亮、象徵、思念、失意

中圖分類號:I207.2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有人馬上會想到與月亮相關的詩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這些詩詞雖然寫的是同一個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詩詞中其象徵意義是各不相同的。月亮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是非常豐富的,關於它的諸多象徵意義,已有許多人從文化原型、詩詞鑒賞等角度作過許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則想以中國的古典詩詞為基礎,粗略談談中國古詩詞中月亮意象的象徵意義。

一、月亮是美的象徵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恆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緻。謝庄《月賦》寫道:「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云:「月媚景於雲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雲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牆的鞦韆影子送過來,令人想像盪鞦韆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表現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這些詩,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一種朦朧的美感。「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濛,瀰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成一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徵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空,通脫瀟洒,象徵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徵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月亮審美形象。」【1】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寫月之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成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一詩創造的優美意境是空前絕後的。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格是閑、靜、淡、遠,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美的。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朴華評價,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相一致。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詩的意境之優美,讓人有「餘音繞梁」之感。

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徵了女子的美貌。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徵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徵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造性的。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於日月。」(《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後的作家和民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光」,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勞心慘兮!」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注曰:「婦人有美白皙也」。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乎?是以為之勞心而悄然也。」傅紹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詩人抒發其相思不得、愁悶難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2】(43)我認為,此時月亮已不僅僅作為背景渲染了,在《詩經》時代,我們的先人已將許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徵美、寄託相思,應該說是月亮的傳統象徵意義。

其實,以月來象徵人的美貌,不僅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出現,而且,以月喻人還不局限於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其美麗。阿拉伯的著名民間神話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經常出現以月亮來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後來王后懷孕,妊娠期滿,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可愛,就取名戛梅祿·審曼。……他那柔和和嫵媚的臉蛋,顯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樣美麗可愛。……人很漂亮,像月兒一樣美麗。」 【3】(284-289)

二、月亮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

1.月亮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說過,在《月出》這首詩中,月亮就已經用來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之情了,可見這一象徵意義的淵源之久遠。傅紹良在《論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與哲人風範》一文中這樣說過:「在情感寄託階段,月亮已由獨立的客觀景物內化為人類情感的組成部分,創作主體以象徵、移情等手法,將自我感情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體通過某種特定的感情活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確,縱觀古代與月相關的詩,借月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題材有閨情、鄉思、送別等等,這些都成為月亮詩的基本主題。而這些主題中,尤以愛情詩數量居多,成就居高。這也許同月亮的原型象徵意義——以月喻人美麗相關吧。《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這是一首思婦懷念遠遊丈夫的閨情詩。開頭寫景,把主人公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夜深人靜,明月皎潔,流光透過羅帳灑在床上。她一人獨守空幃,寂寞凄涼。因此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誘發物,引出她積鬱內心的不盡愁思。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歲寒無與問,朗月何朧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過抒發秋夜月上窗欞時心中產生的孤獨無偶的悲涼之感,表現了詩人思念亡妻的無限傷痛之情。月亮的清暉照在詩人空蕩蕩的床上,詩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斷加深。「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則把思婦的相思舉動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思婦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無比煩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捲起來,月影還是趕不走,不停地拂走搗衣砧上的月影,但怎麼拂它都在。相思之情,無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則將相戀中的男女心態逼真地描寫出來了。二人相隔很遠,心中愛的語言不能直接地向對方表達,只能望著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寫到:「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的一開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突然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種寫法超越常規,但仔細品味,卻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謂「月圓人不圓」,這是夫妻離別後的共同感嘆!詩人通過望月把自己真摯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無疑。借月抒發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南宋呂本中的那首《採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作者寫一位思婦,夜不能寐,獨立江邊樓頭,對著一輪明月,產生無盡的離愁。同是一輪明月,它有著皎潔明亮,南北東西,處處隨人的特徵。它多麼像一位忠實而多情的伴侶,如影隨形,依依不捨。可恨我的夫君,他卻不能像這輪明月,總是離家別婦,遠走他鄉。讓我獨守閨房,孤單寂寞。在此詞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溫情脈脈,反襯出丈夫的浪跡天涯和自己的無窮別恨。而詞的下片,作者又從月亮的暫滿還虧特徵設喻,月亮此時又成了反面形象。這位思婦從分離的經久,又想到歡會的短暫,夫妻恩愛,相對廝守的時間總是稍縱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月之中,團團當空,能有幾時?虧缺的月亮又正面襯托丈夫離家時長日久和離愁別恨的痛苦。總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離愁。L·克蘭默在《燈宴》(1916)的序言中談到了月亮這個在中國詩壇上無所不在的象徵:「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迅速地崩潰或是慢慢地腐爛,……她把遠隔千山萬水的情侶思念聯結起來。」【4】

2.月亮也寄託了人們對故鄉和親月的思念。

古典詩詞中望月思鄉也是很多詩人都涉及的傳統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成為詩人鄉愁最無言的見證,詩人懷念家園、親人的情思,常寄託與明月,真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思故鄉」是由「明月」而「故鄉」的聯想,是人們共通的心理體驗。無行思家是一種典型情緒。作客他鄉的人,思鄉心切,總想望見家鄉,於是登高遠眺。儘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離不是太遠,總還是可以給自己的心情一種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萬水,那縱使是「望盡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王粲《登樓賦》)「舉頭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鄉遊子產生一點「望鄉之情」。因為此時的月亮正成為遊子故鄉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視線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猶如來自故鄉的鄉人給遊子以特別親切之感一樣。「君從故鄉來」(王維《雜詩》),他不但帶來了親人的信息,而且由於他剛從親人身邊來,他身上彷彿還散發著親人的體溫。這樣,故鄉來客成為故鄉和他鄉的中介,在遊子的心中,「客從故鄉來」的親切感與望鄉思鄉之感同出一轍。月夜思鄉是美麗的。類似的詩還有: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盧綸:「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晚次鄂州》)徐楨卿:「故園今夜月,迢遞向人明。」(《月》)陳後山:「不應明白髮,似欲勸人歸。」(《十五月夜》)

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願望,都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個普普通通的月亮,經過人們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達人們的離愁別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便是邊塞詩里的月下相思。

戍邊的將士在寥廓凄清的邊關,他們更加想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可「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片思念之情無法讓親人知曉,於是他們只能把這段情愫寄託於明月和胡笳簫管。邊關本是寂寞苦寒之地,這種月下相思的詩往往更是充滿悲涼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回樂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猶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樣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月夜下的邊地寥廓凄情,聞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鄉之情,感慨至深;這真是「意態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5】的千古絕唱啊!這類邊塞詩還有許多,如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隨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李益作為寫邊塞詩的高手,從明月、樂聲入手,將徵人的邊愁鄉思瀰漫於詩句的字裡行間之中,徵人的月下相思,的確另有一番風味。

4.月下相思,不僅僅表達了我們的傳統情感,在有的詩人筆下,它也有著特殊的用意。

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詩人把「明月」比擬成他所思念和嚮往的賢才。他感到思念和嚮往的賢才,不能為自己所招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愛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憂慮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這更表現了詩人招賢納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這首詩是在曹植後期不幸的境下寫的。表面上是寫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之情,實際上是詩人在政治上被遺棄後產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詩人從明月著筆,即景生情,敘寫夜深人靜的晚上,一輪皎潔的明月懸照高樓,明徹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見高樓上這位哀愁的思婦,正思念丈夫而悲嘆不已,她心底埋的縷縷哀思,就象晃動著的明媚的月光,在輕輕地叩動她的心房,此時此景和思婦之情完全融匯在靜謐優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實際上,詩人要表達他對政治的態度也正像這位思婦一樣。以思婦在月下哀嘆來表達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謂形象之至。

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託

《淮南子·覽冥訓》中有這一樣一段記載:「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經過歷代詩人的反覆吟詠,這一神話原形逐漸成為失意的情感象徵: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獨無依、屢遭苦難之時,也常常把這種情感寄託於月,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詩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詩句。詩人借寫嫦娥,來寫自己孤寂悲涼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宮的嫦娥,無法忍受月宮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獨自一人,自斟自酌,以灑打發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詩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和嫦娥的處境多麼相似!李商隱也寫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表面看去,詩人是在訴說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實則包含了詩人的顧影自憐。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藥飛升月宮的傳說,來比喻和象徵自己也曾想「蟾宮折桂」,後因不幸被牽入牛李黨爭,不但無法施展政治抱負,而且落魄終身,因此清冷與後悔之情,溢於言外。詩人置身於月光下,遙想月宮中失意的嫦娥,自然與詩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

但中國的詩人是善於逃避現實的,當他們政治上受打擊,生活上遇到困頓時,有的人頹唐厭世,極其消沉,而有的人則泰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蘇東坡就總結出一條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大自然成為士大夫們逃避現實的好去處,此時的月亮已不是一種純客觀的物象,它成為詩人自身飄逸風采、瀟洒氣度的象徵了。王維《竹里館》詩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在這首詩里,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詩人盡情地享受著這片寧靜,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成為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實際上是詩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襯托著詩人寧靜自適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詩中表現出來的虛靜,主要的目的是在於表現心的虛靜。正如傅紹良所說:「在哲理升發階段,月亮不僅是主體情感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一個蘊含著獨立和永恆意志的複合物象。創作主體在將月亮內化為自我情感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將自我外化為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體驗那一種超然物外的情趣。」 【3】(43頁)

四、月亮成為永恆的象徵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恆的思考。在這種心態中,明月意象常作為永恆的象徵。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寫道:「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在月下神思飛躍,他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繫,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問月》更是將月亮的哲理升發上升到一個高度:「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運行的空間軌跡,表現月亮由升到沒、從秋復春、幽靜孤寂的變化規則,提示月亮所蘊含的生命啟迪。他通過對人與月在時間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劇性,同時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價值:人生是短暫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虛靜又正是宇宙萬物的真諦,何須讓有限的人生去承擔那些無益的憂慮呢?人類雖然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像明月一樣自由自在。在這些詩句中,皎月橫陳,朗照乾坤,引發了人事歷歷、歲月悠悠、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喟然長嘆,月亮則成為寧靜而永恆的存在。

月亮在中國人眼中是永恆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一段著名的對白:

「羅密歐:姑娘,憑著這一輪皎潔的月亮,它的銀光塗染著這些果樹的梢端,我發誓——

      朱麗葉: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的變化是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6】(P38)

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認為月亮可以作為永恆的代表,但從這段對白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並不認為月亮是永恆的,恰恰相反它是運動的。這同中國人的普遍心態背道而馳。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國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徵的永恆。永恆是「中國的月亮」所具有的特點。

結語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顯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對月亮仍是情有獨鐘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徵意義仍影響著我們的文學創作。本文依據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選擇了一些關於月亮的詩詞,根據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徵意義,將它們進行分類、整理,總結出以上幾點月亮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我衷心希望通過本文能讓大家對「中國的月亮」的象徵意義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並讓大家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認識。


推薦閱讀:

TAG:永恆 | 美文 | 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