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修證
唯識與修證
岳靈犀
絕對真理 有一次在網路聊天室中,談到什麼是絕對的真理,我說是真心、第八識,舞自在師兄說佛法沒有什麼絕對,只有不執二邊的中觀。有一位師兄說,如果執著有一個真心的存在,就不對了。(參見<四加行心要(二)>,《真佛報》277期)蓮戒上師要我說得更具體些,但當時沒有時間,後來我曾寫「聊天之後」貼在「真佛資訊網」,仍然沒有說得很清楚,謹在此處補充說明。唯識學的體系龐大,此處只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可能會有些難懂,但如果耐心看完的話,應該會節省大家許多摸索的時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謂的絕對,就是唯一實相──「我」(能覺知的主體)和「我所」(所覺知的客體),都是由第八識幻化出來的。初地以上的菩薩由於體認到這個事實,所以不落入二邊,遠離名相的分別,是真正的中道。第八識即是真心,不能覺察外境,亦不覺知自己的存在,故其體性本來清淨。(妄心才會執著自己的存在,乃至執著真心的存在。真心則是一切無所謂。)要親自體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定要先認明清淨本心,知悉第八識的總相。
有些佛學研究者把唯識學歸類為無關乎修證的佛教哲學或名相之學。這種說法很不妥當,好像是在講:「佛閒來無事搞一些無用的理論來消遣大家。」唯識是佛在三轉法輪時,為已悟實相般若的菩薩而說。慧可悟後,達摩祖師傳他的《楞伽經》也是唯識的經典,唯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唯識學很難懂,未悟的人不明白,往往誹謗。已悟的人才知道,唯識的經典,幾乎已經將清淨本心的密意寫出來了,障礙少的佛弟子,只要瞭解唯識基本理論,配合參禪的功夫,不必多久就可以破參明心。唯識學其實是修證的關鍵所在。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此識體性清淨但含有染污種子,很難說祂是真還是妄。阿羅漢斷盡我執,其阿賴耶識改名為菴摩羅識或異熟識(有時稱之為第九識)。成佛時菴摩羅識所含的識種已完全清淨,再改名為無垢識或真如(有時稱之為第十識)。第八、九、十識本是同一個識,只是依所含種子是否清淨而給予不同的名稱。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是前五識。眼識能分別色光,耳識能分別聲音,鼻識能分別香臭,舌識能分別酸甜等滋味,身識能分別粗細冷暖等觸感。前五識的功能不同,但體性相同,都是任運而不取捨外境。例如我們雖然討厭糞便,鼻識不會因此就聞不到臭味,眼識也不會因此將它看成巧克力。五識永遠都是如實的分別,不加任何判斷。意識(第六識)就不一樣了,祂會根據過去的經驗來辨別五塵,了知五塵在生活上的意義,有時會有錯判的情形,特別是心裡已經預存成見的時候。
離四句 絕百非
意識會觀察和解釋現象,逐漸形成每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思想。符合真相的見解稱之為正見,反之則為邪見。大多數的人由於欠缺反省,思想缺乏體系,有明顯的矛盾而不自知;他們是「為善無志,為惡無膽」,與世浮沉的一群。思想有完整的體系,但與真相不完全相符的,則是哲學家、政治家、宗教家等;他們有一貫的思想,可以號召人群鼓動風潮,造善造惡的力量遠超過一般人。人類的行為受到思想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佛法的修習,特重智慧;透過正思惟而得到正見,這必須依靠意識。 前五識大家都很清楚是什麼,比較容易混淆的是第六識(意識,有時簡稱為「識」)、第七識(末那識,有時簡稱為「意」)和第八識(阿賴耶識,有時簡稱為「心」)。為了講解的方便,意識、末那識二者,通常合稱為妄心;第八識則稱之為真心。(若以真諦自境實際來說,真、妄二者,都是了不可得。)妄心有「見分」(能夠覺察)、「自證分」(能夠領受境界)和「證自證分」(能覺察到自己的存在)的功能。既能覺察到自己的存在,又能領受境界,如果祂誤認自己就是「我」的話,就會起惑造業。然而在造業的同時,另有體性清淨的第八識協助妄心完成這些惑業,這就很少人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我」,有時候是指向妄心,有時候則是很正確的指向真心!您知道這個秘密嗎? 凡夫和外道所認知的不滅的心,都是落在妄心上,這是常見。如果他普遍的觀察、思惟,發現這些心都是無常,於是否定有恆常存在的心,就落入斷見。精通般若、中觀理論的學人,知道要「離四句,絕百非」──遣除空、遣除有、遣除亦空亦會有、遣除非空非有,乃至遣除一切的見解。然而,「離四句,絕百非」之後,是什麼呢?如果說是一無所有的話,就落入斷見。如果說有個中道的話,因為他沒有親證,這個「中道」純粹是想像的東西,無法明確的講出來,也沒有見道者應有的解脫功德受用,這樣子就流於戲論。 意識能觀察、思惟、分別法塵,能夠回憶過去、憧憬未來。所謂的法塵,是指五塵(色、聲、香、味、觸)微細的部份。美女親吻自閉症患者,問他感覺如何,後者答:「濕濕的。」(電影《雨人》的情節)。這是因為他的意識不發達,無法領略那種銷魂的滋味。人類的意識能對法塵做精細的分別,遠超過其他物種,這使得人類有能力創造文明。意識能夠覺察、能夠領受境界,又能覺察到自己的存在;凡夫因此誤以為意識即是「我」。他們沒有注意到,沉睡無夢時意識是不存在的。(昏迷、無想定、滅盡定、死亡之後中陰身尚未現起的時候,意識也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沒有意識,人還可以繼續活著?這就證明除了意識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在控制生命的現象。
「藏鏡人」的真面目
人在熟睡的時候,如果忽然聽到吵鬧聲,乍聽之下無法分辨那是什麼,只知道外境已經有了重大的變化,就想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知道有變化和想弄清楚,二者都是末那識的功能。然後我們就會清醒過來,終於能夠辨別:「噢!那是嬰兒的哭聲。」──這是耳識和意識的功能。然後他才會決定,要起床處理,還是繼續睡覺。 末那識就像是一個坐在密閉獨立屋內的警衛,屋子有毛玻璃窗戶和監視器。毛玻璃可以看到外面,但是很不清楚(比喻末那識本身也能夠觀察五塵境),所以大部份要透過監視器(比喻意識和前五識)觀察外面的動靜。但監視器使用太久必須關掉休息(比喻意識和前五識在熟睡時中斷),這個警衛還是會繼續看著毛玻璃,要是發現有什麼重大的變化,他就會重新打開監視器,看清楚是怎麼回事。 末那識對自己的存在有強烈的執著,只有在斷盡我執以後才無執著,在無餘依涅槃時斷滅;其他的時候祂都是隨時保持清醒,不斷的取捨境界,依賴並指揮其他七個識造作種種的善業、惡業,她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您要是想看清這個「藏鏡人」的真面目,今晚不妨將鬧鐘撥到凌晨三點,觀察自己在無想無夢當中是怎麼醒過來的,如果您找到那個不休息而對五塵了別能力很差的東西,那就對了。之後,再觀察祂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運作的。若能清楚的了知末那識,很快就會找到第八識。 一般所謂的證量,多半是指對清淨本心的證量;但證量的原意,是指親自體驗的知識,所以說找到末那識也算證量──對末那識的證量。即使還沒有明心,沒有證得無漏慧,只要能觀察到末那識起貪瞋的過程,運用這個智慧,也可以有效的化解貪瞋。 找到末那識之後,您就會知道,控制生命功能的應該不是末那識。如果是的話,自殺就不需要那麼麻煩,直接叫心臟停掉就好了。末那識一向處處作主,想死而死不了,可見祂管不到生命的功能。 六祖惠能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妄心雖然有許多過失,但是我們不可能離開妄心來修行。因為前五識和第八識都是任運、無造作,只有六、七二識可用來修行。 末那識「恆緣現境」,比起意識的「審而不恆」,更適合用來貫徹修定意願;而且祂能作主,所以可以生起取證法的決心。祂不休息,不因死亡、眠熟而斷滅,所以可以使願力貫串生生世世,不達成佛永不罷休。不過請大家注意,說末那識不因死亡而斷滅,只是隨順世俗的說法。其實七轉識(前五識、意識和末那識)都是念念生滅,由於速度極快,滅後生起的東西又和前一類似,勉強說祂還是同一個。意識能夠以符合真相的思惟,來轉化末那識的執著;祂又能觀察心識的活動,找到那個不生不滅、本來解脫的真心;所以剛開悟的人會這樣說:「開悟的,不解脫;沒有開悟的,本來解脫。」開悟的是妄心,剛開悟的人還沒有辦法斷除貪瞋,所以不得不解脫;沒有開悟的則是指真心,開悟這種事情和真心不相干,祂從來沒有煩惱,本來就是解脫。
末那識有見分、自證分,又能夠指揮其他七個識,使人覺得祂是真正的主人。祂真的是主人嗎?如果是,為什麼當造惡眾生在地獄受極重純苦的時候,末那識拚命的想離開地獄卻辦不到?又為什麼我們決定要做的善事,總是受到惡習的左右,無法貫徹到底?由此可見,必然還有另一個東西決定業報和習氣──這個是阿賴耶識。
知是菩提 不會是菩提
從來沒有一個朋友和我們如此的親近,對我們的作用這麼大,幫助我們完成一切的事業,但是我們卻對「祂」不知不見,甚至將「祂」棄之如敝屣的。「祂」具足大修行人的體性,從來都不知道要抱怨,也不會向您表功。您知道「祂」是誰嗎?──就是底下要說的第八識。 明明白白的第六識,作主的第七識,其實都及不上第八識。後者隨時了知妄心的意向,無半點差池,是真正的了了常知,不像意識有時昏昧。第七識只能緣現有的境作主,而現有的境則是由第八識根據過去的業行所創造出來的,非第七識所能作主。何況,第七識的作主,往往是一種條件反射的慣性,這種慣性的形成,則是第八識的功能。因此第八識才是真正的主人,祂的功能,非意識思惟所能及,真正是不可思識! 阿賴耶識具備以下的體性,所以祂能夠決定業報。第一,祂與妄心同時存在。第二,祂了知妄心的心行(否則祂無法紀錄眾生的業行)。第三,祂不受六塵的干擾(不然的話,祂一定會對苦樂產生反應;不能自在解脫,就無法忠實的實現果報)。第四,祂的本體永不斷滅(如果祂會斷滅的話,所紀錄的業行就會毀壞,無法在千千萬萬劫之後,遇緣而呈現果報)。第五,祂所含藏的種子不停的流注變遷,所以有其性用,能被開悟的人所證驗。 講到這裡,就不好懂了。因為我們對於不屬於我和我所的清淨本心,完全沒有實際上的認知;用我們習慣的思惟方式,要想明白第八識,跟本是緣木求魚。《圓覺經》說:「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這個真心一定要親證,不能光談理論。 《維摩詰經》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這是前述的第二和第三個體性。有的人就是參這兩句而開悟的。筆者也建議大家參這二句,因為這兩個體性極為具體,並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任何人都可以當下現觀、現證,正是密意的所在。 如果您參究這二句,忽然間頓悟了,您所悟的是真心在動中的運作方式,至於真心在靜中如何運作,您未必知道,解脫功德受用也未必現前。但是只要能承擔得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惟整理和驗證,不必多久就會像一隻頭上長角的老虎,一切未悟的眾生都無法抵擋您鋒利的問答。前面說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因此,阿賴耶識是遍一切處的。現象界的一切,既然都是從祂所生,那麼從這些現象的起滅,自然可以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問佛:「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此處的「藏」是指如來藏,「業」則是指身心所顯現的煩惱。大慧菩薩問:「從大海波浪的鼓動就可以看到不曾變化的水。同樣的,觀察煩惱的起滅也可以明白真心,為什麼眾生卻無法明白呢?」應該是很簡單的東西,大家卻不明白。這是前述的第五個體性,下一回繼續說明。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有內外二層意義。就外部的意義來說,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由有情的共業,也就是由多數有情的阿賴耶識所共同創造的。這個是佛學常識,大家都知道。就內部的意義來說,阿賴耶識能夠產生內相分,使不屬於物質的前五識能夠覺察。後面這個事實,就很少人去注意了。 未來世人類受到電腦的宰制,電腦發送電波到大腦,產生虛擬實境,使人們認假為真,不能自拔──這是科幻電影「駭客任務」的情節。虛擬實境和夢境很類似,都不是真正的五塵,但前者是由電波所構成,屬於物理的現象,而夢境不是物理現象,它是什麼東西構成的呢? 我們看東西的時候,實際接觸到光線的是眼睛(眼根的扶塵根),大腦(眼根的勝義根)接觸的只是神經所傳送的訊號,眼識和意識不屬於物質,更不可能接觸到光線。同樣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不能接觸到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即使在清醒的時候,前五識所能接觸到的五塵,和夢中所見的,是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稱之為「內相分」,它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阿賴耶識變現內相分,就像鏡子顯現色相,祂本身不動、任運、無取捨。 內相分並不等於外五塵,正如監視器的影像並不等於實際上的影像。不同的有情所現起的內相分也不相同,因此而有「一物四境」的說法:人見為清水,天人見之為琉璃,鬼見之為膿血,魚見之為窟宅。甚至每一個有情所現起的內相分都各各有些許的不同,誰都不能說自己看到的才是正確的。五塵境是如此,法塵主觀的成分更加嚴重。所以說,七轉識所認識的現象界很虛假。意識和末那識又對自己的功能產生執著,於是從中生起一切的邪見。 末那識非常的頑固,沒有十足的證據祂不會服氣的。如果我們只是從經教上去理解,不管再怎麼說心說性,實際上還是以妄心為我。我們一定要先找到阿賴耶識,親自體驗後者的體性,對照之下,才會明白妄心自己的虛妄不實,用這個見地來修行,就可以進一步斷除貪瞋。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明心、見道之後,仍然會有貪瞋?明心的功德,主要在斷一切的邪見,沒有邪見的人不一定就沒有貪瞋。就像我們都明知道電影並不是真實的,但是仍然會隨著劇情而起貪瞋。見道的人也是如此,雖然明知道現象界的虛幻不實,還是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他只是不會被貪瞋所牽引去造作惡業和執著善業而已。所以《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悟後必須起修,才能漸漸銷除事障。 唯識學最難的就是阿賴耶識,佛將祂列為最高機密,不許明說(參見深忍編譯《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真佛報》280期)。為凜遵佛誡,本文也不得不保留三個(實際上只是一個)問題給讀者自行參究:一、 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我」,在什麼時候是很正確的指向真心?
二、「離四句,絕百非」,然而不落入斷見或思惟想像的,是什麼? 三、「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請具體指出,這個「菩提」是什麼? 其他的部份,已儘可能敘述清楚了。根器極其猛利的學人,根據這些線索,有可能當下破解未明說的密意。中等根器的學人,只要能保持疑情不退,遲早也會見道(證得正見不退轉的果位)──從此不墮惡道,成佛有分。這是大丈夫所行,希望讀者不要錯過才好推薦閱讀: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4)
※大乘百法明門論(3)
※三自性與三無性
※唯識和中觀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