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8 不受不貪】(講經通俗版)

search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8 不受不貪】【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不受不貪,佛這是在說誰要不領受不貪著呢?說菩薩,哪一位菩薩呢?就是我們。我們是菩薩嗎?佛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因地上的菩薩,就是具備了成為菩薩的基本條件,譬如:憲法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都具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資格一樣,你只要具備了這個權利,就可以被選到各個公職的崗位上,至於能不能選上某個公職,就要看你所具備的其他條件了。一切眾生,只要是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具備了修成菩薩的資格;如果你能堅持修行,有了成就,就是成就的菩薩,即果地上的菩薩。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既然是菩薩,就得遵守菩薩戒律,譬如:自殺是不准許的,連自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請看正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為什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的,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見的,佛就幫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德,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就萬事大成高枕無憂了。如果真的那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則,不斷的用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修行,一天不前進,則倒退三日。得到果位後,仍繼續作功德,而這個功德所得的福報,不是給自己,而是給眾生。"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也就是「不受不貪」。譬如,有些前輩大師們,他們都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地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廟裡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都要大師們出去化緣來供養。又譬如,禪宗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不是自己就不入定了,而是他每時每刻都在定中。所以,不在山上打坐了,下來辦教育 度眾生,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佛法。而他每天要走幾十里路背米,給學生們做飯吃。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學佛,就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功德,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果位上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 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我們先要知道,佛 經常用「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不是講我們的心臟,是講我們意識思想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譬如下雨,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匯成河流,流入大海,它無單獨存在的自性。有人會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表達的方法不同而已。所謂一切法中的「一切」,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和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盤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什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就是你經過修行悟道了,誰來證明你是否得道了呢?有人給你發「畢業證書」嗎?給大家講一個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時的真實故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上的哲學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有辦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了,聽說這個中國學生和尚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台主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便就此做了結論,也保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就是要自己參的。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這裡我們再度來明確一下「定與忍的關係」1、定:在佛法修持里是一個大境界,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的,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2、忍: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3、定與忍的聯繫與區別:聯繫:二者都是佛法修持的基礎,定中包含忍,忍後能生定;區別: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而進入大乘則必須得成於忍。4、無生法忍:是一種境界,心裡得到這種境界,口裡說不出來,故又叫忍可於心。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無我的兩種解釋」一是行為上,舍小我,為大我,無我方為永恆我;二是在入定中,是一種感覺,你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那個時候呵,你能感覺到的,只有一口氣,在你的胸口與肚臍之間,隨著你的呼吸在上下動。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裡。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 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 萬分之一。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說法堂里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像我們現在叫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說到這裡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張拙的故事。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哪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我們現在找找看 他悟個什麼?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凈,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沉。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斷除煩惱重增病,為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又重新增一層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是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了。下面兩句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在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是要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掛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張拙的這個公案,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05、有求就有住嗎【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是想求福德的果報,受,領受。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是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養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什麼說菩薩不領受這份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了!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無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菩薩都在修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迴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都領受這個好處,不想自己獨吞。所謂大布施,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我們共同學習南懷老師為第28章作的總結偈頌:默然無語是真聞,情到無心意已薰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勛「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jié,對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都自清凈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菩薩得道繼續行 累德積福為眾生若有一日滯精進 即獲三天無殊勝忍可於心口難說 無生法忍佛境界迴向眾生無形相 不受福德福德多願大家在學佛的路上,勇猛精進。區別定、忍,無生法忍。理解不領受福德、不貪著福德的真實含義。下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9威儀寂靜】putongVideo
推薦閱讀:

意外發現海參竟然有強大的美容效果?
原創|4F籌新劇《再見,心機婊》開機發布會!
|原創|君果非亡國之君?臣果皆亡國之臣?——朱由檢剮袁崇煥之迷猜想
4· 獨家原創|網紅+網劇?下一個新格局會在哪裡

TAG:視頻 | 原創 | 原創視頻 | 波羅蜜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