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聯曲中的流水對 鼎足對 工字對 扇面對

紫雨推薦

在格律詩詞曲聯中,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對仗。它們各有專門的術語和要求。了解這些特殊對仗,有助於欣賞和寫作。這些特殊對仗分別是:

流水對——指出對句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上下相承,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的完整句子,近來用於律詩中較多;

鼎足對——指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句,一般用於詞曲聯中較多;         

工字對——指相對於寬對而言的。在楹聯通則里,對於長聯允許寬對,並且規定了寬對的詞性範疇。而在律詩和七言五言的對聯里,則要求對句在詞性、結構甚至修辭上每一字都工穩相對,不能失之寬對;

扇面對——指隔句對,如詞曲中第一對第三句,第二對第四句。一首詩中前聯與後聯形成對仗,也是扇面對。

1、流水對

流水對屬近體詩中一種對仗形式,是指出句與對句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相對,而是上下相承,兩句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在語言結構上有一定的前後秩序;它的前後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連貫、因果、條件、轉折等關係。

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這兩句之間有前後承接關係,必須是先到水盡處,才能坐下來,看雲起雲落。這兩句的先後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兩者構成一個順承複句,且這兩句使用的詞語卻構成對仗。這種對仗有如流水從上游流到下游,故稱之為「流水對」。

舉例說明:

例如: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流水對往往出現在尾聯中。但也不是絕對的,在如今的律詩寫作中,中兩聯有一聯為流水對,愈益漸多。

流水對欣賞:

典型的流水對上下句用連詞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話分兩半說。例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駱賓王)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對上下句分別是兩個連貫的動作。例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孟浩然)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與流水對相反,對仗時如對出現兩個意思不相貫通的句子,則稱為並肩對,此類對仗往往顯得板正生硬。

流水對在律詩對聯中最受人欣賞,藝術性較高,是比較不容易弄出來的一種對子。一首詩裡面有了一聯的流水對,就顯得靈動了許多。關於流水對,有這樣一些說法:「古人律詩中之流水對,常為難得之佳聯,即因其一氣呵成,暢而不隔,如行雲流水,妙韻天成也。」「流水對使一首詩結構緊湊,如果是用在擔當著拓轉詩意的重任的頸聯,常可使整首詩意象流動,習習欲飛。」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法微三》:「嚴羽卿以劉眘虛『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為十字格,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為十四字格。謂兩句只一意也,蓋流水對耳。」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五言律﹞中聯以虛實對、流水對為上。」

對聯中也常常用流水對。如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清代成汝昂一聯:

任我縱橫千里目

看他吳楚萬重山

又如江蘇鎮江甘露寺清代大臣鄂容安聯:

到此已窮千里目

誰知才上一層樓

理髮店聯:

不教白髮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2、鼎足對

所謂「鼎足對」,是指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聯。「鼎足對」是「三柱聯」的一種形式。「三柱聯」由一上聯和兩下聯組成,兩下聯同對一上聯,一上聯收於仄聲,兩下聯皆收於平聲。

鼎足對即三句形成對仗,因三句一組,互為對仗,如鼎之三足並立,故以鼎足對名之。鼎足對,也稱「三槍對」,「三句對」。

明代寧獻王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給它取了個十分動聽的名字:「燕逐飛花對。」

一般的對聯,都上下聯兩句,此種聯的特點是三句,一句可對二句,二句可對三句,一句也可以超越二句對三句。

如春聯:「爆竹迎春,社會與時俱進;笙歌賀喜,人民布德同昌。神州航宇,英才為國爭光。」

新婚聯:「慶良辰,海誓山盟成眷屬;迎佳偶,月圓花好證同心。歌盛世,志同道合展才華。」

諧趣聯:「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是非非非也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假亦真。怪怪奇奇、奇奇怪怪。怪怪奇奇奇不怪。」

鼎足聯的產生,是在兩句聯的基礎上延伸發展而成的。說來極為簡單,只是由兩句增加為三句。但應注意的是不能亂寫,不能寫成「無情對」,風馬牛不相及,內容必須相聯,一定主題集中一致。

鼎足聯起源,是從詩詞曲中的「鼎足句」直接影響而成,傳說源於漢代的民謠,大量創作鼎足聯則是元曲的作者。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秋風瘦馬。」他的套曲《雙調·夜行船》中的鼎足句就更多了。如:「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上遮;青山正牆補頭缺。」「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在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中,鼎足句也不少。如:「鹿逐成群;魚蝦做伴;鵝鴨為鄰。」「山花紅雨鷓鴣啼;院柳蒼雲燕子飛」;「池塘綠水鴛鴦睡。」諸如此類,都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史中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鼎足聯的原型。

近現代以來,仍然有騷人墨客在創作鼎足聯,如在江西清安城東原來的孔廟側的三義祠,祀劉備、關羽、張飛,今人李雲蔚先生曾題七言鼎足聯:「明誠秉義合天心;昭烈懷仁綿漢祚;行忠矢勇振朝綱。」陝西潼關葛洪嶺下建有三柱亭,李雲蔚先生又為此亭題八字鼎足聯:「黃鶴南飛,黃河北去;諸峰削立,諸夏中分。紫氣東來,紫關西去。」

另外,李雲蔚先生還為內蒙古的深井三角架撰寫了十一字的鼎足聯:「同心轉軸,依依山韻合駝鈴。致志垂綸,熠熠波光搖瀚海;聯歌頂水,行行雁序繞穹廬。」李雲蔚先生的鼎足聯和歷史上的文學作品中的鼎足句,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例了。如果能在合適的場合用上一些鼎足聯,也許能增加一些小小的新穎、新奇、特殊之風味。

「鼎足對」後來逐漸演化為「三柱聯」,是由三個可互為對仗的句子組成的對聯。可由一個公共上聯,兩個下聯組成。或者由兩個上聯,一個公共下聯組成。正如聯家說的「鼎足而三,只合以一出句兩對句」。這講的是鼎足聯。鼎足對與鼎足聯的相同點,表現為兩者外部形式上的相同,即都是三句互為對偶,其基礎都是對偶句。兩者不同之處,鼎足對是對「支體必雙」的對偶的突破,是對偶修辭的擴展,講的是修辭。而鼎足聯是傳統「兩支聯語」組成對聯的突破,是文學形式的創造。鼎足聯是現實生活條件下以及建築物模式的變化中創造出來的。

傳統的中國式房屋張貼對聯為屋門的一左一右,而三柱聯是為有中柱門的房屋準備的,中柱貼上聯,左右兩柱分貼兩個下聯。「三柱聯」又名「三柱對」,其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見於鼎足式的三柱,如三柱亭的三根柱子,此種形式又名「鼎足聯」或「鼎足對」;二是見於平排的三柱,如有中柱門的中柱及其兩根旁柱,兩間聯壁房的三根柱子。「三柱聯」由一上聯和兩下聯組成,兩下聯同對一上聯,一上聯收於仄聲,兩下聯皆收於平聲。其鐫貼有講究,人面對建築物,有中柱門的中柱用上聯,右柱用第一下聯,左柱用第二下聯;聯壁房的三柱,右柱用上聯,中柱用第一下聯,左柱用第二下聯;鼎足式三柱,其前右柱用上聯,前左柱用第一下聯,後柱用第二下聯。

舉例:

山西運城市購書中心是一座有三根柱子的特殊建築,懸掛了一幅三柱聯:

上聯是:書海揚帆馳遠岸;

下聯一:國風凝瑞蔚奇觀;

下聯二:關公助我上高端。

洗衣店三柱聯:

相慶清芬投契;

同欣歲月利生;

樂教人物改觀。

橫批——郅臻明潔(右柱和中柱之間),協計富康(中柱和左柱之間)

某婚房三柱聯:

上聯是:慶良辰,海誓山盟成眷屬;

下聯一:迎佳偶,月圓花好證同心;

下聯二:歌盛世,志同道合展才華。

近幾年,筆者曾創作過許多副鼎足聯(三柱聯),它突破了對聯僅兩句的特有的藝術形式。例如,筆者題浙藝坊三柱聯:

浙江柳水濤聲壯;

藝苑詩壇韻味長。

坊間石店佳聯雅。

鼎足對的使用:

鼎足對很適合於夫妻雙穴墳墓。雙穴墳墓有三根墓柱,正需用由三聯組成的鼎足對,用法有兩種。一種類似於中柱門用法,上聯在中間,左右(人位於墳墓前,朝向和墳墓保持一致,即背朝墳墓,正手為左)分別用第一下聯和第二下聯。另一種用法是,最左邊的用上聯,中間和右邊分別用第一下聯和第二下聯。這種用法對每邊字數較多須回行形成龍門對形式的鼎足對較適用。故一般首選第二種用法。

北宋詞人柳永《醉蓬萊》中「玉宇無塵,金莖有露,碧天如水,」用的是鼎足對。鼎足對在宋詞中較常見。如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瀨》中「但遠山長,白山亂,曉山青。」又如,秦觀《行香子》:「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再如,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鼎足對在元代散曲中更為常見。如,馬致遠《夜行船·秋思》中「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又如,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蒓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古人何在,前程那裡,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髮秋風。」此曲除開頭兩句是散句外,其餘都是三句對,一共組成三組鼎足對,十分工麗。

   

對聯何時有鼎足對修辭法難以考究,作者見到最早的鼎足對是在國民初年。例如,黃興挽宋教仁聯:

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殺宋教仁;

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是袁世凱。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凱派刺客殺害於上海。黃興用鼎足對修辭手法寫了此輓聯。聯語最後一個字上平下仄,為特例。此聯為三句一組,字數相同,互為對偶,是標準的鼎足對。聯中指名道姓,怒斥兇手,語如連珠之炮,滿腔憤慨,是聲討袁世凱的檄文。當今也有鼎足對,例如,湖北武漢東湖風景區聯:

鵠比翼,花顰眉,柳拂裙,畫意更兼詩意;

林蘊幽,水凝碧,山環翠,東湖不讓西湖。

此聯為鼎足對,上下聯前三句字數相同,互為對偶。上聯第一句「鵠比翼」可與第二句「花顰眉」對,第一句又可與第三句「柳拂裙」對。下聯第一句「林蘊幽」可與第二句「水凝碧」對,第一句又可與第三句「山環翠」對。

有些聯家講解鼎足對舉例都不恰當,例如,有本教材舉例,俞樾賀任小沅七十壽聯:

屏藩節鉞半生來,宦跡兩至吾鄉,撩友曰善、士林曰善、閭閻曰善;

香山放翁七十歲,詩篇並為公壽,富貴中人、風雅中人、神仙中人。

作者認為,是「鼎足對,上下聯最後三個分句排比自對。」此聯上下聯最後三個分句是無法自對的,「善」與「善」、「人」與「人」怎能對?自己對自己,不是「合掌」了嗎?因此不是鼎足對。其實後面三句是排比修辭手法。排比是不要求自對的。

又有聯家說,在楹聯創作實踐中,真正三句獨立一章的極少,而往往是以「鼎」對「鼎」用之,即以三個片語屬句綴偶、排比自對的形式出現。如傳世名聯:

花好月圓人壽;

時和歲樂年豐。

又如,傅山(青主)聯: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這裡講解和舉例變調了,此兩聯不是「三句」句子而是「三個詞」組成或短語,怎能是鼎足對呢?

又有聯家解讀《聯律通則》,舉聯例,鼎足對。例如,李雲蔚題江西靖安三義祠聯:

明誠秉義合天心(下聯)

昭烈懷仁綿漢祚(上聯)

銜忠疾勇振朝綱(下聯)

他說,「此聯鼎足而三,用於三義祠(祀劉備、關羽、張飛),是適當的。」此處聯家把「鼎足對」與「鼎足聯」弄混了。

鼎足聯,又稱三柱聯,是由三個可互為對仗的句子組成的對聯。可由一個公共上聯,兩個下聯組成。或者由兩個上聯,一個公共下聯組成。正如聯家說的「鼎足而三,只合以一出句兩對句」。這講的是鼎足聯。鼎足對與鼎足聯的相同點,表現為兩者外部形態上的相同,即都有三句互為對偶,其基礎都是對偶語言。兩者不同之處,鼎足對是對「支體必雙」的對偶的突破,是對偶修辭的擴展,講的是修辭。而鼎足聯是傳統「兩支聯語」組成對聯的突破,是文學形式的創造。鼎足聯是現實生活條件下以及建築物模式的變化中創造出來的。近幾年,筆者曾創作過許多副鼎足聯(三柱聯),它突破了對聯僅兩句的特有的藝術形式。例如,筆者題浙藝坊三柱聯:

浙江柳水濤聲壯;

藝苑詩壇韻味長。

坊間石店佳聯雅

3、工字對

工字對,指相對於寬對而言的。在楹聯通則里,對於長聯允許寬對,並且規定了寬對的詞性範疇。而在律詩和七言五言的對聯里,則要求對句在詞性、結構甚至修辭語法上每一字都工穩相對,不能失之寬對。

在近體詩及對聯中,要做到對仗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門類的詞語為對,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因此,也稱為「工字對」。

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仗相當工整。詩中的「兩個」對「一行」(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黃鸝」對「白鷺」(禽類名詞相對)、「翠」對「青」(顏色名詞相對)、「千」對「萬」(數詞相對)都是同類詞為對,非常工整。

4、扇面對

扇面對,亦稱「扇對」。舊體詩詞曲對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對,如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一首詩中前聯與後聯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作詞十法》說:「扇面對,《調笑令》第四句對第六句,第五句對第七句,《駐馬聽》起四句是也。」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四》:「律詩有扇對格,第一與第三句對,第二與第四對。如少陵《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云:『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移官蓬閣後,谷貴歿潛夫。」

明代王世貞《曲藻》:「對偶:有扇面對、重疊對、救尾對。」

1958年,中國語言學家王力《漢語詩律學》論近體詩對仗時也說:「第一種是上一聯出句和下一聯出句相對,對句亦與對句相對。這種對仗叫做隔句對,《中原音韻》論曲時稱為扇面對。」隔句對在近體詩中極為罕見,詞中也不多。

元人散曲繼承了「扇面對」這種體裁後,進行了全方位的拓寬,數量大量增加,質量也極度提高,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景觀。

 一首詩中前聯與後聯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又叫「隔句對」,也就是兩聯之間相對,非常罕見。各聯中的出句和對句,本身不構成對仗。

就詩方面說,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詩:「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第一、三句為對,第二、四句為對。

詞中也使用扇面對,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下片「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上片:「望 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下片:「惜 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都是一字領扇面對。

曲中的扇面對,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軒,燕子來時簾未卷。深庭小院,杜鵑啼處月空圓。」「燕子」句與「杜鵑」句即為扇面對。也即是第二句與第四句隔句為對。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作者:唐·白居易


推薦閱讀:

霸氣的古詩詞有哪些?
舉辦一次非經典詩詞朗誦,可能會怎樣?
宋詞《戀綉衾·柳絲空有千萬條》表達了詩人什麼什麼情感?
初夏的詩
謾談龔自珍(下)

TAG:詩詞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