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請別將我遺忘
《香港,請別將我遺忘》
(回應:《香港,請將我遺忘》)
(作者:詹晟,微信:22010362)
讀到一篇叫做《香港,請將我遺忘——一個7年港漂的心路》的紅火的文章。反映一部分情況,但並非全部。生活壓力大家都有,關鍵看怎麼去應對。同情並支持港漂壓力大之說。
但另一方面,也要指出,該文對於香港人的歧視有一定的偏見,尤其逃離的原因之一是「歧視」這一點不足為取。
不可否認部分香港人因為時代原因產生優越感,會因為普通話而歧視新移民。換作在大陸,很難因為方言問題會被人歧視(幽默地調侃倒有可能)。
但作為在香港生活7年的人,不去改變卻去逃避也沒有必要(即便要逃跑也不必都放下,現在都融合了,選擇性遺忘太out了,誰能遺忘誰呢!)。
如果大家都跑了,又怎麼有香港未來。也遭遇過所謂歧視,只要自己是心態正常者、自信者反而會同情歧視者。
實在太過分,就找個機會治治歧視者。
封閉者歧視開放者,立即輿論來治。
無能者歧視有能者,遲早社會來治。
歧視還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是冷漠。
拒絕溝通,社會成本遠比歧視要高得多。
@詹晟微博回應:
(@光谷大街請您向左:你放一張我女神的照片什麼意思?)
@詹晟:請讀微信內文,那位說香港遺忘他的仁兄,當初可是心懷趙雅芝女神夢去的香港啊。可惜他到7年就撤了。可謂:風吹雨打寒心去,女神依舊笑春風。
(進一步談歧視問題)
@詹晟:歧視傷心事小,傷害機制事大。歧視到個人頭上可以小宇宙足夠強大視而不見或者一笑了之再或者逃避,但對於社會而言社會文化的畸形可能會造成機制偏差以致決策失誤造成實際傷害,這又不能不引起重視。
與其論「漂」不如反思大環境!看看這個例子:
港青京創業 移動支付闖名堂
指內地較普及 力拓6千萬小商戶
李英豪,港人未必熟悉這名字,但在中國商界,這位31歲的年輕香港創業家已闖出名堂。
2011年,李英豪在北京創立移動支付公司「錢方」,為中國過百萬小商戶提供移動支付的新型交易方法,1年交易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他去年獲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選為2014年「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之一,是唯一上榜的香港人。
中國手機支付發展迅速,除可處理日常生活開支,甚至可不經銀行購買各類金融理財產品,內地人較港人更信賴手機支付,使李英豪對手機平台充滿信心,未來將全力開拓內地手機小商戶市場。
李英豪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2006年在中大信息工程學系畢業,曾在恒生銀行、IBM等大機構工作,亦跟朋友在港開過寫App公司,畢業後的職途歷程,絕對是香港尖子的典型例子。諷刺的是,讓他今天能夠成功的轉捩點,卻是離開香港,隻身走到北京創業。
一機在手 微信商戶直接收款
1年前《iMoney》曾到北京訪問李英豪,當時他還未躋身「中國百大創意商家」之列,但已擲下豪語,想成功便不要在港創業,因為在港只有投身金融業才會獲得尊重,創業會受盡白眼。今天他回港,仍然保留香港不宜創業的想法。
去年李英豪公司的主要業務,仍是為中小商戶提供可連接手機的刷卡器,商戶只要在手機App輸入收費金額,消費者便可用銀聯信用卡或借記卡付帳,商戶還可以短訊或電郵,向消費者發收條。但短短1年間,內地的支付模式再有劃時代的變化。
公司早前在小商戶移動支付平台以外,推出新產品「喵喵微店」,讓商戶可直接在微信支付收款,連刷卡這步驟也可省去,至今已有200萬微商註冊,在微信開店。
「1年前我們判斷移動支付的應用短期內不會佔重要席位,但今年我們認為這新型的支付方法,在內地一綫及二綫城市的普及率會增加至5%以上,甚至10%。」去年美國移動支付佔整體消費8%,歐美國家普遍在3%至8%,香港不到1%,李英豪認為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將追上發達國水平,尤其看好騰信的微信支付發展。
內地手機用戶使用微信的習慣,跟港人使用Facebook差不多,惟微信可支援信用卡或付款卡,作綫上及綫下消費,更不必像支付寶般需預先充值,而是直接在銀行戶口扣除。現時家樂福、順豐速遞等在內地已接受微信支付,李英豪的錢方已成為微信主要合作夥伴,協助開拓全中國6,000萬小商戶的移動支付市場。
根據李英豪在北京的初步評估,每10名微信用戶中有9位已將銀行卡綁定微信支付。北京所有的士已支援微信付費;超市、便利店、商店亦陸續安裝,料今年底將有超過1萬家商戶加入,「我們的做法是Over-the-counter,收銀處不在商戶一方,而是在手機。在店舖買波鞋,只要用微信掃一掃產品的二維碼(QR Code),輸入密碼,便可完成交易。」
港人憂私隱安全 礙數據整合
李英豪未有計劃將公司業務在港擴展,認為移動支付在香港無法普及,原因之一,是政府既無積極推動,香港亦沒有像騰訊、阿里巴巴、Apple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更重要的,可能是香港人對手機付款的安全、私隱等問題仍有極大疑慮。
(來源:第398期《iMoney》)
原文:
香港,請將我遺忘——一個7年港漂的心路
編者按:這是一篇來自做了7年港漂剛回到深圳追逐夢想的會員文章。對於香港,從開始的喜愛和嚮往,到現在悵惘和失落中離開,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也讓關心香港未來的每一個人深思: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如果人民幣開始國際化,深圳上海金融業開始騰飛,香港的未來在哪裡?
在決定離開香港的前夜,我再次登上了太平山頂,看著中環鱗次櫛比的霓虹燈倒映在維多利亞灣,我突然感到一股濃濃的悵惘和失落:為自己,也為香港。這裡曾寄託著我的青春夢想,豪情萬丈而來,悄無聲息而去。誰曾經擁有誰?誰又放棄了誰?
上周忙完了搬家,然後離開香港到了深圳新公司報道,身份也從香港居民變成了大陸居民。今年本是我在香港的第七年,按照移民局規定,我可以申請香港永久居民,雖然只差永久兩個字,但代表的卻完全不一樣。放棄香港身份對我未來的人生究竟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今的香港肯定不會是我人生的歸宿,但是最終決定放棄時,還是有諸多的不舍。
我對香港最初的喜愛來自小時候看的港產片,那個時候真的是香港影視業的輝煌時期,很多影片至今仍是經典,很多香港明星一度影響了我的人生:比如找女朋友,我就會潛意識按照趙雅芝的模子去找,而周潤發在《英雄本色》中的形象就幾乎代表了我對俠客的全部認識。之後的印象就是小時候極其要好的玩伴,舉家搬去了香港,當時香港還沒回歸,他們臉上洋溢著的喜悅我至今難以忘記,感覺是中了去極樂世界的船票。多年後我考研到了香港,再見到童年的玩伴時,不知道是時間拉遠了我們的距離還是香港社會重塑了一個人,那個當年老愛打架的他,如今成了大家眼中的乖乖仔,見面都只是禮貌性的和我交流,和我保持著一種莫名的距離。最後我們草草見了幾面之後就再也沒有聯繫。除此之外,我還是非常喜歡香港,喜歡他城市的整潔,喜歡有素質的市民和各個地方透露出人性化的小細節。
但在香港呆了7年後,我還是決定離開。對於一個沒有家庭背景,沒有祖輩積累,只有一些夢想和一股子拼勁的年輕人來說,香港於我,真的有一種有勁無處使的逼仄和束縛感。
當我告訴身邊朋友我決定離開香港回大陸工作的時候,朋友們沒有一絲驚訝,只是嘆了口氣說到:「哎,又一個。」其實在我們這批學生港漂中,絕大多數是沒有什麼地域概念和念家情節的,雖然把香港當作自己的歸宿是需要勇氣的,最起碼也要買得起房,但房價在我們的聊天中從來都只是調侃的話題,沒有人把這個視為畏途,「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而香港正是這樣一個做夢的好好地方:包容的文化,廉潔的政府,精幹的公務員隊伍,良好的法制框架。但現在,我們討論的更多話題是回去,而回去的理由各種各樣,有回老家找對象的,有買不起房的,有回大陸尋找新機會的,也有純粹是不喜歡香港的。平時大家聚在一起都會探討下香港和大陸優勢之類的話題,最後總能達成高度一致:要發展,要麼去美國,要麼回大陸,留香港看不到什麼前途。但促使部分人留下的原因,怕也是香港最後的優勢。這優勢是什麼,每個港漂的看法都不一樣。
很多人心理上都能接受香港往日輝煌不再,也許早已不是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那個遠東金融中心,但這些年的衰落速度也足夠觸目驚心:香港1997年回歸時人均GDP是澳門的兩倍,但香港GDP17年積累增幅不到四成,如今澳門是香港的3倍。香港回歸那年GDP總量是大陸的18%,到2013年已下滑到不足大陸的3%。1997年,北京、上海、廣州的GDP之和都遠不及香港。如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GDP總量皆已超過香港。據說天津也馬上超過了。十年前,香港人均GDP還超過新加坡一大截,如今新加坡人均GDP則達到了5.2萬美元,領先香港1.4萬美元。
在經濟停滯的背後,是人才的流失。我不想引用一些數據,只是在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香港精英,都在慢慢的往外移民,去美國,去加拿大,去澳洲或去英國,我港大的同學,畢業後留在香港的屈指可數。而這些年支持香港發展人才的補充,恰恰就是類似我們這些大陸學生:在大陸,過去到香港讀書是一種榮耀,很多時候只有高考狀元才可以。但現在,很明顯已經不是這樣了,我的離開也許只是個案,但會不會無意間代表了很多港漂的態度,香港對我們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在人才流失的背後,是整個香港社會氛圍的變壞,給人一種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甚至暮氣沉沉的感覺。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香港代表的是朝氣,代表的是奮鬥,代表的是刻苦。那時大家差得不遠,機會也多,只要賣力工作,總能有不錯的回報。而現在,隨著第一第二產業的消失,香港底層人越來越像條幹巴巴的鹹魚,翻身無望。如今,香港貧富懸殊越拉越大,資源被高度壟斷,房價越來越畸形,住宅面積越來越小,畢業生起薪幾乎十年沒有漲過,但物價卻越來越貴:用我香港同學的話說,越來越看不到希望了。
這種氛圍的變壞在職場也有著清晰的感受。我畢業後幸運找了中環的一家外資投行工作,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與香港同事的交往:剛開始一年與他們的交往基本不存在障礙,大家有說有笑。但隨著香港經濟停滯、外加一些族群衝突言論的炒作與發酵,香港同事幾乎是一致對大陸背景同事划出了一道隱形界限。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你能清晰感受到它,感受到那種表面彬彬有禮實際拒人千里外衣遮掩下的防範甚至敵意。這種行為的潛台詞非常生硬和冰冷:你不屬於我們。
這樣氛圍導致的結果是:就算我一個人完成了全部門幾乎一半的項目,收穫的卻不是掌聲與祝福,而經常是一種集體性的完全無視的不理不睬,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我知道,我多少被當做了陸港摩擦的出氣筒。每年四倍於香港人口的內地遊客蜂擁而至。曾經,他們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燦」,但是現在,他們是出手闊綽的「土豪」,買LV和黃金,就如同買白菜。用一位香港朋友的話,曾經的窮親戚跑到自家門口擺闊,這滋味誰受得了。在無望的社會中,曾經港人的奮鬥榜樣李嘉誠被形容為了擋路者,反而是馬雲,在傳統上一直有著為富者必不仁思想的大陸,被奉為了新一代白手起家的創業導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以我7年的香港經歷,將心比心的說,普通香港人是可憐的。工作壓力那麼大,收入那麼少,生活成本又那麼高,每天回家還只能和老小三代擠在鴿子籠里,心態怎會平衡?我們過不下去,可以退回大陸。大城市過不下去,可以去小城市。總之中國那麼大,總有自己的容身之處。但香港人,他們幾乎無路可退。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一些香港學生會出現在佔中或者遊行的隊伍里:如果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那總需要宣洩一下這種心情?其實對於任何一個社會,學生上街,都意味著社會本身生病了:學生天然需要做的,是泡圖書館,啃書本,是寫詩,郊遊,談戀愛,做各種夢並去實現它。
人在受到外部環境刺激而又無力改變的時候,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接受外部的任何信息,在我看來,這多少代表了目前的香港。在隱約的恐懼與揮之不去的迷茫支配下,部分港人開始逃避,討厭湧入的大陸人,討厭湧入的菲律賓人,討厭所有的改變,緬懷著被統治卻可以過安心日子的曾經。這種心態在中下層香港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就只是因為我說著一口普通話,最近兩年我曾在美心、吉野家、百佳超市等無端遭受服務人員羞辱性的白眼和非常明顯的敵意,也曾多次在坐計程車的時候聽司機一邊一臉的不屑,一邊用粵語在嘀嘀咕咕——我能聽得出他們是在罵人。我想發火,但最後還是忍住了。他們以為我聽不懂粵語,但感謝在香港的7年熏陶,實際上我不僅會聽,也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我甚至能用粵語把黃家駒的《海闊天空》唱得讓土生土長的香港同學甘拜下風——只是我平時還是很固執地說普通話——那是我的母語,來香港前我已經說了20多年了,已成為一種習慣。如果我需要改變這種習慣才能得到接受和認同,才能被融入,那是不是說明香港這個社會真的生病了?
但我7年前到香港時真不是這樣的。那時,彬彬有禮和助人為樂,在香港幾乎是一種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我清楚記得剛到港大報到的時候,真的是兩眼一抹黑,但很快我就感受到了香港這個社會的善意與包容:幾乎我走到哪裡,無論是在校園,還是街頭小巷,只要我張開口,就肯定會有人很熱情地幫我,哪怕我的普通話他們基本聽不懂,他們的粵語我也完全聽不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找一個社區足球場,我詢問的一個茶肆店主硬是把我一直領到了球場旁邊才轉頭回店裡去。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香港,他們幫一個內地過來,舉目無親,且語言不通的內地學生迅速融入了。所以,就算今天我很多次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敵意對待,我仍心存感激——只是,這種感激,就真的只是感激,是一種知恩必報的本性,但卻再也無法演變為一種認可甚至親近。
有些東西,如果被打碎了,就很難重新粘合起來——這裡就包括了心理上的信任與不設防。這很像香港目前的族群撕裂,實踐起來其實很容易,但,有沒有想過,這種撕裂需要未來多久的時間,以及多大的努力,才可能重新彌合?
目前的尷尬是,社會中下層只能看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肯抬頭看看遠方,不肯改變。少數識大體的精英也只能淪為一枚良幣,最終被劣幣所驅逐,曾經的「八萬五」政策被香港中產階級否決,曾經有希望引領全球科技行業的數碼港愣是被弄成了地產項目。包括上周的政改,都顯示了一小部分香港人不願意改變帶來的捆綁後果。
就連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金融行業競爭力,其實都有點老態龍鍾、不思進取到無法容忍的感覺——除了中環的辦公樓,以及白領們的西裝革履仍在昭示著這裡曾經是一個金融中心以外,其他軟硬體方面其實都已被世界、被大陸甩開了遠不止幾條大街。不與時俱進,拒絕掉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最近才開始討論,人家都美國IPO大半年了。其他還有如本地券商機構極為落後的交易系統(大陸任何一個最三流的券商,其證券交易以及結算系統也好過香港最牛逼的投行),就這樣的系統,還收著遠遠高於大陸券商的手續費率;配股需要自己電話經紀人操作、證券交易每手可能500股,也可能1千股,2千股,3千股、4千股、6千股,你得先查詢核實每家公司交易單位到底是多少,然後還要計算你買的股數能不能被3、或者被4、被6整除,然後再去下單;一個實時行情仍要收費的港交所;繁碎的銀行間轉賬……,等等,如果你剛從大陸過去,你會被這些不思進取,落後到近乎石器時代的東西目瞪口呆,你會覺得這套系統的所有設置整個就是為了拒絕你去交易,而不是歡迎你去參與,你也能理解為何迄今港股日交易額只有1000億。
所有這些都在慢慢卻嚴重侵蝕者香港最引以為傲的金融市場的活力。一河之隔的深圳,如同一個黑洞,把科技創新人才全部吸走。這樣繼續下去,但如果人民幣開始國際化,深圳上海金融業開始騰飛,香港的未來在哪裡?
下周開始,我將在深圳這個年輕和有活力的城市開始新的追夢之旅。
無論如何,我祝福你,香港,這個曾經寄託了我青春夢想的城市。
祝福我們未來都好!
編輯:香港財富俱樂部(公號:hkfortuneclub)
一手股市樓市經驗分享!
中國富豪圈都看的公號!
中國互聯網價值供應商!
如果感覺不錯,請關注並點贊!
推薦閱讀:
※電影《寒戰》里說香港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這有什麼現實依據么?香港警署,保安局,ICAC三者是什麼關係?職責範圍各是什麼?
※香港旺角,人山人海的商業區
※香港決戰在即:大規模流血事件或將無法避免
※地窄人多的香港是如何處理生活垃圾的?
※這位B仔警察,將香港涼粉這一傳統小吃,吃出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