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向解脫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

走向解脫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

1970-1-1 08:00

走 向 解 脫——三乘根本戒概述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具德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為一切眾生清凈持戒、獲得究竟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

前言

根據佛陀以及歷代傳承祖師的言教,初學者應在守持清凈戒律的基礎上聞思修行,也只有扎紮實實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礎之後,佛法的深廣功德才能如實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顯宗以及無上密宗三乘*輪中所傳的戒律不同,分別為外小乘別解脫戒、內大乘菩薩戒以及密金剛乘三昧耶戒。小乘別解脫戒主要針對眾生身口的行為和語言,故稱之為外;大乘菩薩為廣度眾生行六度萬行必須發起無上菩提心,故主要針對意業之起心動念,故稱之為內;而金剛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為精細,又密乘潛修密行,對於根器不具足者與失壞密戒者,或未入壇城得灌頂者等不泄密,故稱之為密。本書主要著眼於三種戒律的根本戒的學處,同時略釋獲得戒體及破戒懺悔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了無上菩提心後,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習,以布施無數的血肉等六度萬行圓滿了福慧資糧,證得無上佛果時,所宣述的第一轉*輪中,在見解上抉擇了人無我,在行為上則制定並強調了戒律。這行為上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來觀察有緣弟子進入佛門後首先所應該行持的。佛陀涅盤雖就象夕陽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時還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發出的,猶如東升月亮的皎潔光輝。釋迦牟尼佛在涅盤前諄諄告誡,後世弟子應「以戒為師」,又曾再三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會護持清凈的戒律。

在受了戒後,必須學習、明了戒律的學處,否則戒體的清凈根本無從談起,而且天天增長過失,增加修行障礙,命終墮入到地獄中,就象一輛汽車已經開動,卻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規則一樣,必將處處碰壁,最終難免落個車毀人亡的下場。彌拉日巴尊者曾說過:「有人不懂戒律卻說自己持戒清凈,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說此類話的人只有徒受人們取笑而已。」

本書在篇幅上計劃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首先闡明持戒的利益,使大家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對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後再了解破戒的過患,而生起護戒如眼的信心和決心。

第二部分是「別解脫根本戒」,講述別解脫戒的根本戒。此二部分作為上冊,分出家篇與在家篇,單獨印行。出家篇只限於出家僧人閱讀。

第三部分是「菩薩根本戒」。依據印度月官菩薩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等講述菩薩根本戒。此部分限於已受菩薩戒者或對大乘菩薩行有信心的人閱讀。

第四部分是密乘「三昧耶根本戒」,現在受過密乘灌頂的人日漸增多,若破密乘戒律,果報遠較破前二乘戒嚴重。本部分介紹《大幻化網》及《時輪金剛》中的根本戒,並強調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是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條件。此部分限於已受灌頂者閱讀。

第五部分是「三戒圓融」,說明三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圓融無違,消除初學者所認為的三乘戒律有許多不同、甚至還有相違之處的疑問。

本書是在五明佛學院漢經堂的講法記錄,前二部分現已由數位漢族弟子整理成文,本人並作了一一校改,故先印行面世,願此書能為道友們持戒增上順緣。

堪布 益西彭措

1999年12月24日

目 錄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二.出離心的生起方法

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第二節.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第三節.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第四節.持戒清凈的標準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第二章 守持凈戒的功德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功德

第二節.分說持戒的功德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菩提心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2. 守持菩薩戒的功德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1. 釋詞

2. 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3. 三昧耶與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功德的比較

4. 三昧耶與對上師的信心

第三節.出家的功德

一.出家的功德

二.顯密均重視出家

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一.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二.八關齋戒

三.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第三章 破戒過患

第一節.破小乘戒的過患

第二節.破大乘戒的過患

第三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第四節.三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三.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第二節.大乘、密乘也應對治貪心

第三節.大乘顯宗著重對治嗔心

第四節.密乘著重對治痴心

第五章.希望

第一節.應以正知正念謹慎護戒

第二部分 別解脫戒

第一章、獲得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釋詞

第二節、分類

第三節、求別解脫戒的發心

第四節、別解脫戒的因緣

第五節、別解脫戒的體相(定義)

第六節、內道四宗關於別解脫戒體相的不同表述

第七節、戒律的主次之分

第八節、具足清凈別解脫戒的衡量標準

第二章、守持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別解脫戒的共通犯緣

第二節、四根本罪與飲酒的不共同犯緣

一、不凈行學處

1、所破法(所破除的對象)

2、犯緣

二、不與取學處

1、所破法

2、犯緣

4、盜用僧物的過患

三、斷人命學處(殺生戒)

1、所破法

2、犯緣

3、殺生過患

四、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

1、所破法

2、犯緣

五、飲酒學處

1、飲酒過患

2、犯緣

3、開緣

4、飲酒是自性罪還是佛制罪

5、斷除飲酒的功德

6、酒戒是五戒的基礎

第三節、 八關齋戒

第三章 破戒後懺悔的方法

第一節、失去戒體的四共同因

一、舍戒

1、舍戒的基

2、舍戒的發心

3、舍戒的加行

4、舍戒的究竟

二、命終

三、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覆變換三次

四、謗無因果的邪見

第二節、失去戒體的不共同因

一、失戒

二、破戒

第三節、正式懺悔的方法

第四章、希望

附:戒律背誦資料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

第一章 總說

《現觀莊嚴論》的眾多註疏中說:若有商人要做一筆生意,他會首先觀察做何種買賣,用何種方法才能盈利,同時也應清楚導致虧損的可能環節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必須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須知道戒律學處、持戒的廣大利益、破戒的過患及防範破戒的方法。因此,就象對如意寶的利益和毒藥的危害應廣為宣傳,能使人們對如意寶產生出歡喜、渴求之心,對毒藥產生出戒慎恐懼之心一樣,我們對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也應廣為宣傳和學習。另外,初學者只看到一兩個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過患的教證,無法在相續中產生出很大的震動,因此,本書引用了眾多經續論典中的教證,來論述破根本戒的過患以及持凈戒的利益。

第一節、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一、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佛經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離心,而就能否生起出離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還要可貴、希有,因為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只有欲界的眾生才能生起出離心,欲界又分為三惡趣、人趣與欲界六天,三惡趣中的眾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厲,或因過於愚痴,都產生不了出離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則因過於放逸,忙於享樂而不想發起出離心,而人類有苦有樂,故才有產生出離心、受戒的可能。但也並非所有人類都能如此,我們這個小世界中的人類分住在四大洲,北俱盧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沒人引導,故又被排除在外,其餘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離心後,也需五根具足,並且未造五無間罪、非為黃門等才能有受戒的資格。由此可見,要學佛修行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是在經過了這麼多層篩選之後的幸運兒,故應深深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古至今,宗喀巴大師弘揚戒律的影響是巨大而廣泛的。他在《三主要道論》中解釋需發出離心的理由時說:「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其大意為,如無出離心,就不能息滅煩惱與痛苦,也追求不到輪迴中的安樂,更不能獲得究竟解脫,正是對塵世的貪著而使眾生束縛在輪迴中,因此追求解脫必須要發起出離心。

法王在《勝利道歌》中也述說了以出離心為基礎受持凈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

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

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捨。

法王在《忠言心之明點》中還說:

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

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捨棄。

其大意是,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會無休止地增長他的貪心,人們多追求世間八法中的利樂稱譽,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樂稱譽越被追求越加遠離,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對今生的世事有如夢中的買賣一樣應予捨棄。夢中買賣本不存在,醒後哪個有理智的人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確實現在世人對華衣美食、權貴、財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反以為是時尚潮流,大多數人趨之若騖,導致在生死輪迴大海中時浮時沉,永無出期。但是我們修行人恰恰應反其道而行之,依照法王等聖者的教誨,切實認清世間法的過患,進而發起無偽的出離心,再受持凈戒,聞思修行,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涅盤聖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間的圓滿,又想得到出世間的解脫,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這種發心,不要說今生,就是千年、萬年,甚至上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因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兩個完全相違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萬難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聖者才能實現。就象六世DL倉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樣:「世上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要做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觀照自己的相續,皈依心和出離心是否已經真正地產生,是否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凈等等,望各位有志出離解脫的學法人對此三思。

如修學佛法的同時而不放棄貪戀世間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續中終將產生邪見,喪失正知正見以及對佛法的信心,此時就會出現許多違緣,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後世都會感受劇烈的痛苦,以後無法得到暇滿而修學佛法,所以今生髮起出離心,守持凈戒極為重要,這是後世安樂之因,應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守持凈戒、不遭受違緣。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順緣,如果不趁此機會發起出離心守持凈戒,想方設法調伏自相續的煩惱分別心,等過了這一世到了中陰或後世時就根本沒有機會得到解脫,已後悔莫及了。

從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強烈的出離心而守持清凈戒律的人,因為了知了輪迴中的萬法都是無常、無實,都是業障幻化所成,所以會自然斷除無始以來對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樂的貪求。華智仁波切的弟子烏金丹增仁波切(蓮師化身)曾說,世間八法如雲,出離心如風,以強烈的出離心受持凈戒,就象狂風吹散雲霧一般,能自然摧壞對世間八法的染污執著和一切修行障礙。這時他僅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內心中就已經感受到了帝釋天一樣的安樂,他實際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聲譽最廣、財富最多、最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棄了對這一切的貪求,無勤地獲得了世人終日奔波而仍不能圓滿得到的東西。而且,從長遠來看,帝釋天遠不及清凈持戒的修行人,因為帝釋天對輪迴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在福報享盡後還將墮入惡道中受苦,但依出離心而清凈持戒的人卻會進而獲得出世的解脫安樂之果。這在第二部分中將作進一步的闡述。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會有自始至終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寶的決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種盲從的行為而已。

在家居士同樣也應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對解脫生起希求心,這就象去拉薩,無論是徒步的乞丐還是乘坐飛機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薩這個目標一樣,否則連別解脫戒的戒體都無法獲得。這樣學了幾年佛,其實都在稀里糊塗中度過,自然就得不到收穫,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師三寶不賜給加持。而在智者看來,則恰恰是自己沒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對上師三寶的皈依心與信心都未得堅定,這便是自己欺騙自己的結果。

寂天菩薩曾說,世間上最悲哀的莫過於自己損害自己。雖然一般人以為只有別人才會損害我,但正是因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法護持凈戒之故,才從無始至今一直流轉於輪迴中,受盡了無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來,損害自己的難道不正是自己嗎?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點惡習,並勇於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則終將因自心逐漸澄凈而感受到佛陀、菩薩們大清凈、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觀現在很多修行人,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和受持清凈戒律的基礎,雖然看了不少書,依止了許多上師後,但在其修證方面,甚至連些許功德也沒有生起,這並不是佛法沒有加持力,而是因為他們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邁出過一步。現在已明白了教理,還不想生起出離心精進修持的人,在諸佛菩薩眼中,無疑是最可憐的人了。

二、 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談到這裡,我們應該了解出離心是依靠什麼方法來產生的。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說:「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世欲,業果不虛輪迴苦,思維能除後世欲。」如果一個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對輪迴的貪執的話,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個加行,即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痛苦,如果能經常修持這四個加行,就自然生起對輪迴的強烈厭離心,進而會對解脫生起猛厲的希求心。這樣就生起了出離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會很快顯現,無明的種子以及習氣都會很快清凈,就好象十方諸佛都在為他一人加持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四個加行,切莫以為是無關緊要而加以擱置,否則就難以生起出離心。

以強烈的出離心來守持戒律,這是佛法的根本學處,否則,甚至連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無法生起。之所以稱為共同前行,是因為無論小乘、大乘顯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為基礎,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後才能進入修持正行的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維、多修持這個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閱讀高僧大德的傳記,才能對輪迴世間八法產生不退的厭離心,才能保證真正的出離心的順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對修大圓滿都同樣有極大的幫助。也許有人疑惑,這麼基礎的修法怎麼能對這麼高深了義的大圓滿修法都產生幫助呢?但緣起力確實是不可思議的,而且凡如理修行過的人對此都會產生很深的體會。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個教派都極為強調,如格魯派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寶論》、薩迦派的《道果前行》、寧瑪派的《龍欽心髓前行》等論典都有對共同外前行的系統論述,並有具體的修法儀軌。

三、 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那麼具體出離心生起的量是怎樣的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確定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也就是說,如果對輪迴中的世間八法沒有絲毫希求心,時時刻刻唯有追求解脫之念,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離心。

現代眾生的煩惱日益深重,貪慾在迅速增長,故法王如意寶的《勝利道歌》在提及出離心生起之量時說:「於諸輪迴盛世富,不起羨慕之心念」。就是說對世間八法的貪求已經淡薄,而對解脫則產生了很強的希求心。因為宗喀巴大師針對的是當時弟子的根基意樂,故要求較高,而法王則針對的是現代眾生的根基,故要求較低。

第二節.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有問:大乘弟子已了知眾生與佛都無差別,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關於這一點疑問,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凈戒佛子行。」也就是說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凈,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眾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別解脫戒,沒有別解脫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薩渡化眾生的首要條件即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凈戒,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殊勝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無從生起;作為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首先須調伏自相續煩惱,隨後才能安住於大圓滿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時普渡眾生,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總之,從小乘乃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護持凈戒至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以出離心和清凈的別解脫戒戒體為基礎,菩薩戒及三昧耶又從何談起呢?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三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云:「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犯眾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還有人認為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不邪淫,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等守護自己三門這一點上,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已和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眾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眾多方便去斷惡行善。總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為出色。

有人這樣以為,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和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也可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這種觀點並不如法,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懺悔清凈,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盤城,城邊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盤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

眾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

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

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脫離輪迴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為普度一切眾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差別,但外在的行為取捨仍沒有差別。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後世的修行人,行為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而且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是特別推崇,寧瑪派的歷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蓮花生大師、布瑪莫扎、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而且在示現上,這些祖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凈的三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凈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沒有關係。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懺凈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傳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捨的學處。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而往生佛國凈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會錯亂空耗,雖然上師三寶有大悲心,也無法改變他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的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捨。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的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進而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第三節.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無論他傳小乘、大乘還是密乘的法,都需要護持清凈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勝果位,更無法成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

戒律清凈的比丘(尼)或沙彌(尼)才可給居士傳戒,《律本事》中還云:傳戒者必須為受戒者講解戒律的學處,否則就象把利劍交給了瘋子,瘋子四處砍殺人命,徒增禍患一樣。

對於大乘來說,守持戒律及通達戒律學處,而且有能力傳授菩薩戒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顯宗大乘的合格上師。在印度班智達旃陀羅閣彌(大乘唯識的主要弘揚者)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中云:

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之。

即弟子應在嚴謹持戒(具戒)、精通戒律儀軌(勝智)並有能力傳戒(勝力)的具相上師前求受菩薩戒。

在無上金剛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論》中提出了金剛上師的法相,最重要的幾條是:具足三昧耶;通達灌頂等儀軌;通過修持上師的竅訣,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節.持戒清凈的標準

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說:

何為清凈持戒者,佛經論典所宣說,

一切取捨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

小乘菩提金剛乘,各道成就之違緣,

根本墮罪與自續,常非並存為凈戒。

其大義是,能做到如經論中所宣說的,守護戒律的一切學處就如同守護自己眼睛一樣的人,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難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續中遠離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墮罪,那麼他就已是五濁惡世之末法時代中的持戒清凈的人了。對此在第二部分中將引用教證說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礎上,應儘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對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減少過失,對他人而言,如果一個人戒律清凈,別人見了,自然會生起恭敬之心,使他們種下善根,從而使佛法在世間上能長盛不衰。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現在已是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世尊在世之時。當年的修道氣氛濃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凈,而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大增多,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從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故持戒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儘力清凈持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等持王經》云:「經恆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於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於彼。」其義為,正法時代的人,在恆河沙數劫中,以種種上妙供品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時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條戒的功德。

另《大乘無量壽經》也說,在娑婆世界之五濁惡世中精進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凈戒,比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們也不要因為處於末法時代而自怨自艾,而應多思維末法時代持凈戒的利益,斷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產生厭離心、出離心,而精進持戒修學,其修持的進展速度也會很快。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時間裡能證到大圓滿的境界,但對戒律這些基礎法要卻不感興趣,或者認為在證悟後再來守持清凈戒律也不遲,這種觀念顯然顛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指出欲想證悟大圓滿,必須先有清凈的三昧耶,欲想獲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須先有清凈的菩薩戒,同樣欲想得到小乘羅漢果,必須先有清凈的小乘別解脫戒,這三者又是以後後為因,前前為果。如果沒有清凈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這就象一位司機,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嫻熟,他首先考慮的必須是安全,如果他違規駕駛,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盡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毫無疑問地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內外密違緣和障礙,那我們應對此作出怎樣的回應呢?佛在《般若波羅密多攝頌》中就曾說: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三寶生起不退信心,對六道眾生生起無偽的悲心,虔誠地皈依祈禱上師三寶,從內心而言,應堅固自己的誓願,並生起智慧。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無論是內、外、密違緣,都會自然消退,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過。在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修法上的違緣就象天空中的烏雲,被強風捲去了一樣,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三寶之加持,對輪迴中的眾生也永遠不生煩惱,不會捨棄。

《般若十萬頌》和《現觀莊嚴論》中都指出,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善知識,一種是內在的善知識。外在善知識即是三寶和三寶的總集——金剛上師,祈禱三寶和修上師瑜伽可以獲得殊勝的加持,內在的善知識是以堅定的信心極快生起的證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這兩者的雙運。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會流轉輪迴,也不會產生違緣,若有悲心,就具足發菩提心的方便,就不會捨棄六道有情。這四種法要是佛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總持,其餘的聞思修都是為增上這四個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這四法,就象一個人有了雙眼和手足一樣便利,可以順利到達解脫城,進而利益天下眾生。

我們是否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應從內心觀察決定,若內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寶,則不是三寶弟子,不是內道的修行人,那就當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體。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經論當然值得讚歎,但祈禱三寶與上師瑜伽的修法則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從凡夫直到聖者菩薩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兩個法門,尤其是末世剛強難調的眾生更要修上師瑜伽,上師為三寶總集,易獲加持,與三寶相應,在內心產生出悲心與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問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樣?其實,我們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觀察自己的相續(內心),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較有沒有明顯減少,對上師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對眾生有沒有悲心、菩提心,有沒有經常說別人或金剛道友的過失,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增強還是減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違品出現,那無論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師,得到了多高的灌頂、傳承,修了多殊勝的本尊法,都不能掩蓋自己修法的低劣。我們無論採取何種修法,都是以調伏煩惱為中心,若煩惱反而增上熾燃,又怎好意思認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斷提高呢?

有人驚奇於人在天空飛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無礙等的神跡,但要在水中暢遊,魚類也能做得到,小鳥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飛翔。而在聖者眼中,能在末法時代受持凈戒才是非常希有的,這才是末法時代最大的神變。真正的神變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於調伏內心無始時來的煩惱,獲得自在。

「閉關」一詞對大家很有吸引力,但應知道,在閉關前,對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學處必須了知,正知、正念必須具足,這樣才不致在閉關過程中產生魔障與違緣。佛陀未開許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閉關,尤其制戒時未開許尼眾可以獨自在一個地方修行,因為這樣肯定會遇到違緣,且易給他人造成障礙,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脫的女修行人,應依止真正的善知識,並在上師前猛厲祈禱,以勇猛厭離心思維輪迴過患,生起強烈之出離心。

末法時代最容易使眾生脫離生死的即是大圓滿法門和凈土法門,但應認清並一再強調的是,對於廣大的中下根人來說,修持這兩個法門仍必需以守持清凈戒律為基礎,並且不能對其餘的法門產生排拒心理,甚至誹謗,若已造下這在顯宗中最為嚴重的謗法罪業,必須精進懺悔,否則往生與成就都將與其無緣。佛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一脈相承,互相圓融的,各種教法也本屬一味一體,認為是抵觸、相違的人應冷靜、深刻地反思自己對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或者帶有明顯的感情偏執。法王如意寶以他出世的聖者智慧,確定了弟子們以清凈戒律為基礎,今生精進修持大圓滿法門,同時結合凈土往生法門,在臨終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依靠上師和大圓滿法的加持,輔以自己對上師和大圓滿日益堅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獲得希有難得的成就,不但來生在極樂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擔如來家業,大弘佛法,也就類似於永明延壽禪師所謂的「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並不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廣泛的聞思智慧和內在修證的攝持而在一生中廣弘佛法,圓寂後往生到西方凈土,就已顯示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有授記法王如意寶亦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時宣說極樂世界的功德,並且經常讓弟子們集體發願往生,尤其在每年金秋,還專門主持舉行「極樂大法會」,使學院以外千千萬萬的人亦能得沐於阿彌陀佛的清涼光輝。

第二章 守持凈戒的功德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功德

經藏側重於定,律藏側重於戒,論藏側重於慧,但律藏與經藏、論藏相比,還佔有更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盤之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在漢文的經典中講是「以戒為師」,藏文經典中的記載更具體些:「經藏和論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還代表導師。」由此都可見律藏相比於經藏、論藏的重要性。因為經藏、論藏講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則直接說明身口意三門的取捨標準,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違反後獲罪如何,這就象一位導師,在弟子身邊直接指導、規範他的發心與行為。

《佛遺教經》中記載,佛涅盤前最後一次說法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意即為別解脫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時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凈的戒律,以戒為師,佛法的光輝仍能照耀世間。總之,守持清凈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誨。

佛曾經在《雜阿含經》中說過,佛法是否住世,關鍵就在於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凈的戒律,在哪個地方有佛的四眾弟子做羯磨,受持清凈戒律,那個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會趨於衰滅。

佛在《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涅盤經》是顯宗中最了義的經典之一,從佛的這句開示中可以看出,無論修學什麼了義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為基礎。

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有:

有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

意即世上的萬物,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等都依靠於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凈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同樣藕益大師也云:「持戒如地,萬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即從善根而言,持凈戒所獲的功德如大地上的萬物一樣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則從遣除違緣魔障而言,有如堅固的城牆能抵抗外敵的入侵,若持凈戒,則能遠離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們對佛法有如是的評價:佛法的基礎為戒律,佛法的精華為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的極密精華是密宗大幻化網。此也說明佛法的基礎為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學法人去印度學梵文,以期翻譯佛典的時候,許多智者都祈請他們多翻譯戒律,因為這些智者在實際修持、領眾的經驗中,感覺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凈持戒的人也會感得梵天與帝釋的護持,因為經書中說梵天、帝釋特別喜好懺悔罪業、積累善根、守持凈戒的三寶弟子。漢地古書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話同樣也表達了上天喜歡積德行善的人這個意思。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戰勝阿修羅之時,天鼓就會自動發出聲音,聲音中宣說佛法中的四法印,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們前世共同守持清凈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脫,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見,慾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凈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的,這樣,無論為得到世間的善趣功德,還是為得到出世的解脫功德,都必須以清凈的戒律為前導。並且佛在《十地經》中、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都闡明了這個概念。《入中論》中說: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異生」是凡夫,「佛語生」是聲聞,「自證菩提」是獨覺,「佛子」是大乘菩薩,「增上生」是善趣,「決定勝」是解脫,這一切的功德都來源於守持清凈的戒律。

法王如意寶1987年在朝拜聖地五台山,現見了文殊菩薩後,從智慧海中現出的《忠言心之明點》,也提到了受持清凈戒律的教誨:

猶欲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

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

就是說,如不受持凈戒,而想得到圓滿的世間安樂和出世的解脫,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麗的花園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我們應恆時以正知正念,謹慎地調伏自己的相續,受持凈戒。

清凈持戒的人,因為拋棄了對五欲的貪求,不再與世人相爭,因此時刻處在最安樂、自然的狀態中,此時在世人的眼裡,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們接觸、了解他之後,對他的崇敬之心會油然生起,自然想去親近他。因此,以他德業的感召,人們漸漸聚集在他的周圍,他的弘法利生事業自然就興盛起來。曾經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師請教獲得大福報與自在的大事業的方法,宗喀巴大師告訴他的竅訣就是「從清凈持戒做起」。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薩埵(靜命菩薩)、宗喀巴大師等正是以清凈的戒律為基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偉事業,現在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等高僧大德,也同樣是基於清凈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時代得以發揚光大。

根據不同眾生的界根意樂等等原因,密宗和顯宗在不同時代的弘揚情況(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續典中授記,隨著(顯宗)末法時代的黑暗越來越重,無上大圓滿的光明反而越來越增上。而顯宗的經典是以佛弟子對戒律是否恭敬、重視,來確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凈持戒,那麼高僧大德也會不再住世而圓寂。如世親菩薩,有一次他來到尼泊爾大塔旁邊時,見到一個出家僧人在種地,沒有如理守持清凈戒律,就知道未法時代已真正到來了,清凈戒律的修行人也沒有了,當下便圓寂了。故學院里從法王到大管家,到講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強調戒律,我們對此也要認真、精進地學習,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各位金剛道友一定要持戒清凈,團結和合,依教奉行,那麼我們的金剛上師不用祈請和遣除違緣也會長久住世,常轉深廣*輪,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學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脫,消除自己和眾生的一切煩惱,而煩惱的來源為無明業障,它們之間又互為因果。欲消除業障,最殊勝最究竟的對治方法是出世的勝觀智慧,勝觀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產生,也可以說若無穩固的三摩地,就不會有真正的出世勝觀智慧,而三摩地則必需建立在清凈戒律的基礎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則不會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產生出世勝觀智慧之機會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樹,戒律有如大樹之樹根,勝觀智慧有如果實,若樹無根又怎會結出果實呢?因此嚴格持戒非常重要,對此我們應再三思維、觀察,取得明確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凡有所行事之前都會做認真的觀察,對於學佛這樣的終生大事,更應作詳細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確定修學的步驟和方向。

上師法王如意寶規定,凡想長住五明佛學院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戒律清凈;2、團結和合;3、精進聞思修行。戒律清凈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見戒律對修行的重要性。在學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還是剛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團,乃至今後學院里的講法、法會等都已無資格參加。在戒律清凈的基礎上,再要求四眾弟子團結和合,凡有打架、吵鬧或相互有矛盾導致互不說話,必須在當夜之前相互道歉、懺悔,消除芥蒂,否則也將被開除。在小乘戒律中,最嚴重的罪業莫過於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中最嚴重的即是破和合僧,因為僧眾不和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無從建立。這兩條已保證了學法的順緣,在這良好戒律的基礎上,再精進聞思修,佛法的功德就會迅速生起。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當年對弟子所作出的嚴格規定。

不少初學者都自以為很貧窮,福報淺薄,故無法供養上師三寶。若將每天守持凈戒的功德,供養上師三寶,這是任何財富都無法相比的上品供養,且是最了義的供養,佛在經續中所讚歎的上品供養就是守持凈戒,如理如法地修持,懺罪積資。

第二節.分說持戒的功德

四、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親愛經》中云:「戒律是最殊勝的安樂,戒律是解脫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個人對輪迴、對世間八法還有貪戀與執著,那麼他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安樂,反之,對世間法產生了堅定不退的出離心,對解脫產生了嚮往之心而守持凈戒,就會得到三寶的加持,從而生起真正殊勝圓滿的安樂,故說只有戒律才是最殊勝的安樂。

又云:「清凈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意即受持凈戒的人將獲得端嚴的色身,且一個常常安住於戒律中、對戒律學處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積累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並且由此而終將得到無上佛果。

《聲聞地論》中列出了守持別解脫戒的十種功德:

1.「沒有後悔,以此為前行,可逐漸得到解脫。」

2.「臨終無後悔。」因一生持戒修行,沒有空耗暇滿人生,以此善根將獲得安樂,故無後悔,猶如病人遠離病痛一般,安詳地離開人世。

3.「十方名聞普揚。」無論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則以其恬靜的神態,不與世爭的超脫與令人肅然起敬的威儀,自然獲得眾人的生信、恭敬,與十方天神、護法的讚頌。

4.「寤寐安樂。」受持凈戒,即使在夢中也不會造業,非常安樂,無惡夢。因其具足出離心,且得到了三寶的加持,有如得到無上如意寶一樣

5.「睡眠時得護法神護佑。」人在睡覺時毫無自我保護的能力,以持凈戒之力,可感得護法神的冥冥護佑。

6.「遠離怖畏。」在中有、後世不會有墮入惡趣的怖畏,眷屬(弟子們)也很調順,不會製造違緣。

7.「怨敵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凈戒,則以前在家時的怨敵也會受其清凈持戒的形象與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寶護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轉為恭敬、供養。

8.「惡性非人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以利益。」此類例子在經典中處處可見。

9.「易得資生之具,眾人恭敬。」持戒之人,辦道所必需之資生之具極易獲得,並普獲眾人恭敬。

10.「一切善願皆得滿足。」一切世出世間的善願,如出離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圓滿實現。

守持戒律必須以深信因果和發起出離心為基礎,因為世俗中因果不虛,一個不信因果、沒有出離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解脫戒的戒體的,也不可能去主動嚴謹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轉輪聖王、上師、聲聞、獨覺、菩薩、佛都是從清凈持戒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從數量、比喻、因緣這三個方面觀察,能得到暇滿難得的人身實在不易,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凈受持五戒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積累福報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應戒律的結果;轉輪聖王的福報也是從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來的;一個合格的上師,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凈戒,並且今生又首先須以守持清凈戒律作為弟子的表率;聲聞、獨覺、菩薩、佛的無量功德自然也是從戒律中產生的。

《毗奈耶經》、《花鬘論》(漢譯名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中都讚歎了持戒的功德。《花鬘論》中說:

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

三摩地涅盤,並由於戒得。

意即守持清凈戒律的人可以圓滿獲得聖者七財(信、戒、慚、愧、聞、舍、慧),在相續中生起梵天一樣的安樂,這時三摩地(定)和涅盤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獲得。

五、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⒈菩提心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出離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礎,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礎。阿底峽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別,在於是否發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從一開始發心乃至成佛間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顯宗或密宗的人,應該觀察一下自相續中有沒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無則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們知道真正發菩提心遠非僅做個好人、做些好事那麼簡單,但相似的菩提心卻是很容易生起。還應觀察一下自相續,是否通曉菩薩戒的學處?得到菩薩戒體應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學處?破此戒過患有多少?若連這些基礎的常識還不了知,還自以為是菩薩,有了菩提心,或自以為有清凈的菩薩戒體,終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續中無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僅僅守持菩薩戒的學處是不夠的,不完善的,故應在大乘善知識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闍黎和儀軌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緣力,發起相似或真實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薩戒。

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的功德是無量的、不可思議的,這在大乘顯密經續中都有詳細的宣說。佛在《華嚴經》中說,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就如同太陽一樣,所發出的熾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涼的月光一樣,能遣除熱惱的煩惱障,進而成就佛果。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給善財童子開示的教言中,對發菩提心持菩薩戒有一個非常精當的比喻:一個非常貧窮的盲人無依無靠,過著很凄慘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謀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如意寶,因為如意寶能賜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銀財寶,因此後半輩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驚喜之情自然溢於言表。在此,窮人比喻無福報的凡夫,目盲表示無出世之勝觀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凈之業障和煩惱所構成之身體,如意寶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將此段經文歸納成了以下偈子:

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們前世未廣積善根,故今生業障深重,無勝觀的智慧而無法證悟成就,還為五毒煩惱所役使,非常可憐,然而在偶然的機會中,依止上師三寶,自己的願力信心和上師的大悲加持相結合,就產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對此,大家都應生起歡喜心。

關於菩提心和菩薩戒的異同,將在第三部分中闡明。

2、 ⒉守持菩薩戒的功德

《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中說:「佛告海意,若菩薩雖處諸趣,無所妄希,善護戒行,能降五蘊魔;若無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凈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懺悔,安住聖凈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無論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寶之後,只要如理如法地守護身、語、意三門,守持凈戒,平時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一定可以逐漸降伏四魔。

佛在《月燈三昧經》中說:「若具足身戒,於一切法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種無礙清凈美妙音聲;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動解脫。」如果我們能謹慎守護我們的三門,即身不造殺盜淫等惡業,語不造妄語等惡業,心中不生煩惱,對眾生也有悲心,恭敬心,無論身處何處、何時,功德都會增長,有如上弦月一般。這並不需要很高的見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聖者,只要持戒清凈,嚴加守護三門作業,就可得到諸佛菩薩一樣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盤經》說:「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猶如樹木等依於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猶如入海取寶商隊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可見積累福慧二資糧、懺悔業障等諸多方便雖然殊勝,但都必須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論》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講到,在發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之後,即使終日睡覺、懈怠,各種福德也會增長、成就,並且還以點金劑、珍寶、果樹、勇士、劫末火等為喻讚歎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網經》中說: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其大意為,只要眾生髮菩提心守持菩薩戒,一定會得到究竟菩提,且他們在剛得到菩薩戒時,其果位就等同於大覺的佛陀,只是有未圓滿與圓滿之區別,因已真正得到了與佛無二的戒體,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華嚴經》中說,守持了菩薩戒就象打開了佛法和財富的無盡寶藏,能夠遣除貧窮、違緣,直至滿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經》中,佛對阿難尊者說:「世有眾香,唯隨風所聞,不能普聞。若持佛凈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十方,咸皆稱讚,諸魔遠離。」

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戒品」中說,守持菩薩戒,除了定獲究竟的佛果之外,還可以獲得五種殊勝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諸佛護念;第二、壽終之時住於大歡喜中,如守持清凈菩薩戒者,臨終時會產生大歡喜心,如一個囚犯即將被釋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樣,將脫離有漏不凈肉身,解脫六道輪迴而往生凈土;第三、受戒以後,凡所生處常與諸大菩薩為道友,為善知識,這對我們遣除修法違緣,弘法利生有極大幫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無量功德,圓滿持戒度,如發心利眾,持清凈菩薩戒,並廣行六度萬行,今生即可得到聖位,圓滿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圓滿持戒度;第五、在後世當中,常能成就自性凈戒等。

六、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3、 ⒈釋詞

藏文中三昧耶是「達木策」,意為「聖、燒」。「聖」意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聖者們的加持、攝受,得到普賢如來的聖果;「燒」意為得到了灌頂,守持清凈三昧耶戒後,所有的違緣、痛苦、魔障及相續中的業障,如同烈火燒柴草一樣,都能燒盡。《金剛續》中說:「諸聖者觀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後,並如理受持,則一切違品都將燒毀、凈除。」

無論祈禱金剛上師、誦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沒有超出三昧耶戒的範疇,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三昧耶只是一個孤立的修法,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指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所有的大圓滿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範圍之內。

4、 ⒉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宣說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麥彭仁波切是真實文殊師利在末法時代的幻化,從小就顯現了無上大圓滿的智慧,與其餘的大成就者不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他們顯現的都是首先經過很長時間的苦行,清凈業障和積累資糧,然後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個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把所有密乘續部如《金剛續》、《三昧耶布局續》等,尤其是《大幻化網根本續》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說的三昧耶的功德,歸納成了七個部分:

一、為普賢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諸功德不尋自成。聲聞因為還不是如來種姓,故只是如來加持手印所攝持,而不是如來手印所印持;菩薩已是如來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將來才能成佛,故還不是自成手印攝持;無上密宗中,一切諸法都安住於正覺之性,故是普賢王如來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無勤自成。

二、因受到諸世間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勝勢力。梵天、帝釋等對聲聞、菩薩、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樣,對持聲聞戒、菩薩戒與密乘佛戒的人,他們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眾、護法、空行都象聽從佛的命令一樣聽從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諸佛菩薩把清凈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為自己的兒子、兄弟一樣,故能速得他們的加持。

四、因為安住於本來大平等、大清凈無取捨的境界中,故一切行為如同佛陀。雖然沒有生起一剎那度化眾生的分別念,但已可任運度化無邊的眾生。其餘二戒,因為分別隨學於聖者阿羅漢與菩薩,故一切行為並未如同佛陀。

五、因為證悟了一切諸法都本來為普賢剎土,因此對輪迴無有畏懼。就如夢中遭遇洪水,因為已經了知了這只是一個夢,故不會恐慌,並且知道只要覺醒後,就能消除這些迷亂的顯現,因此只要儘力使自己醒來即可。

另外,修密行人在一切時中,都觀想上師即是普賢如來,上師的一切行為都是普賢如來的清凈行為。對上師及密法產生堅定不退的清凈信心,對三昧耶戒非常恭敬,真正修行無上密法的人,不須幾十年的苦修,即使天天睡覺,也可於極快的時間裡成就如同普賢如來一樣的果位,

六、一切了義與不了義的戒律,都歸屬於自性之中而轉成清凈。

在無上大圓滿中,通達密法的瑜伽士明了一切萬法都是覺性的游舞幻化,故一切了義和不了義的戒律,也都歸屬於覺性而轉成清凈。

七、失壞凈戒後,能自行補戒恢復。聲聞弟子著重身語之執戒,故壞戒後不能恢復,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樣,破碎後不能復原;菩薩弟子著重心業的持戒,壞戒後依靠善知識能恢復,猶如金器在損壞之後,能工巧匠能修復得更為莊嚴;而密乘弟子因為觀一切都是覺性的游舞幻化,故能自力恢復,如凹陷的金銀器,不須工匠,自行即能修復。

凡如理清凈守護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必能圓滿獲得上述七種殊勝的功德。

佛在《大幻化網續》中雲,真正的如意寶不在外境,而是眾生相續中的殊勝福報,如具有殊勝的福報,在其前就會顯現無數如意寶,反之若無福報,縱遇外境上的如意寶,所見的也如土石一樣,毫無用處。

在密宗續部中,佛親口宣說清凈持戒的人會獲得護法的護持。護法有尚未解脫的誓言護法(如75位吉祥怙主)和出世間智慧護法兩大類,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清凈持戒的修行人,並且主動為他行持息增懷誅的事業。

5、 ⒊三昧耶與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功德的比較

密乘三昧耶戒一方面和大乘菩薩戒有相通之處,但另一方面,小乘和大乘顯宗的戒律都沒有三昧耶要求這麼嚴格。舉例而言,小乘別解脫戒相當於人的手足,菩薩戒相當於眼根,而密乘戒則相當於命根。對於密乘修行人而言,最為重要、最需要注意、一點點都不能失壞的就是密乘的三昧耶戒。九乘法中最殊勝的頂乘法無上大圓滿密法,之所以今生即可證得普賢王如來的無上菩提果,就是因為它具有與普賢如來、阿彌陀佛、藥師佛一樣的見解和修行,再加上它的三昧耶戒很細、很多,要求很嚴,從外內密、從發心和行為、從聞思過程中,及之後入定安住於甚深的本性當中都有相應的規定。無上大圓滿密法的修行精要歸納起來就是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這是利根者今生要獲得普賢王如來果位的真正的因及最根本的修法。

守三昧耶戒得到的不是暫時的善趣果報和安樂,只要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就可即生得到究竟的菩提果。守持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功德非常大,而在無上密乘的三昧耶戒中小乘和大乘持戒的功德都圓滿具足了,我們即生證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全靠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所以守持密乘三昧耶戒比守持小乘和大乘戒律的功德更為廣大,守持幾千年小乘別解脫戒的功德不如守持幾百年大乘菩薩戒的功德大,而守持幾百年的大乘菩薩戒不如守持一年三昧耶的功德大。無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網廣釋》中引用《金剛續》的教言說:守持清凈三昧耶戒有成就普賢王如來無二果位,圓滿獲得所有持明者的加持等很多功德。《金剛續》中說今生能成就開悟的根本因都是全靠守護三昧耶戒,因此大家要注意保護、特別恭敬三昧耶戒。

6、 ⒋三昧耶與對上師的信心

在很多金剛上師對弟子的教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點被特別地強調:一、對金剛上師和密法沒有邪見和疑惑,有清凈的信心。二、守持清凈的三昧耶。無垢光尊者所著的《實相寶藏論》以及《上師心滴》中都講了受持清凈三昧耶戒會得到如海一般的功德。因此說修持密法如果能具足對上師的信心,且三昧耶清凈,那麼上師的加持就會如雨一般降臨,無論修什麼法都很容易。就顯宗來說,《毗奈耶經》等經論都說慧從定生,定從戒生,密宗要得到智慧,首先也要守持清靜的三昧耶,但之後的修行重點並不在禪定上,而是生起對上師強烈的信心,安住於大圓滿智慧中,以此方便能迅速得到上師的加持,圓滿定力,從而獲得勝觀的智慧。在《莊嚴誓言》中也說:

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

獲金剛持地。。。。。。。。。。。。。

其意也是說如果三昧耶戒清凈且具足信心,僅六個月就會得到金剛持地。

無論是學舊密或是新密,關於三昧耶學處最重要的續典就是《大幻化網根本續》,《大幻化網根本續》有22品,其中第9品以及第19品中著重講了三昧耶戒。在第9品中說:

不壞入精進,六個三十天。

即不失壞三昧耶並如理精進修持,即可在六月之內得到無上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因此如理如法得到真正金剛上師灌頂後,便得到了三昧耶戒,此時,今生得到普賢王如來果位的種子已深種於相續之中了。

又據《傑珍大圓滿》,信心分上、中、下三種:上等信心者即是上根,中等信心者是中根,下等信心者是下根。上根的人,如果三昧耶清凈且因具足真正的上等信心,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於心中。

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得到了上師的加持,產生信心後,聽聞到無上大圓滿的金剛句都可以斷除輪迴的種子和習氣,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個月當中就可以得到究竟普賢王如來的果位。

上師通過為我們灌頂,從而賜與三昧耶的方式來加持我們的相續,而有些人認為,受持三昧耶和獲得灌頂不如單獨獲得一個竅訣好。但總的來說,普賢如來和大成就者們都講,上師對眾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給眾生灌頂,使其得到三昧耶戒,否則,想得普賢王如來之果位,根本就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給我們灌頂的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比十方三世諸佛還大。所以我們在依止具德金剛上師時,經過仔細觀察後,一定要如法依止,依教奉行。

因此我們一定要時時觀察自己的三昧耶是否清凈,是否失壞了根本戒或是支分戒。眾生於無始輪迴中,造業之多不可思議,相續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煩惱與惡念。如果想儘快地調伏自己的煩惱心,那只有修持密法,而且在這業障越來越深重的五濁惡世當中,只有大圓滿的紅日之光方可迅速遣除眾生的愚痴黑暗,因此在末法時代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就一定要非常清凈地受持三昧耶戒。

第三節.出家的功德

七、 一.出家的功德

釋尊在《賢愚經》中這樣讚歎了出家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比須彌山還高,比大海還深,比虛空還廣;出家能滅除魔的眷屬,延續佛的家族(種姓),出生、增上善法,遠離垢障,積累無上福報。」《賢愚經》第十五品讚歎出家功德時說:如有人用七寶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還不如出家功德大,因為外境上的七寶塔會被煩惱之人摧毀掉,但出家的功德卻是他人無法摧毀的;又說內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議,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間都不會滅盡。

佛在《毗奈耶經》中也明確指出,只要修行人的戒律清凈,那麼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的供養都可接受。藏地大德華智仁波切曾講:

凈戒飾著僧衣者,享用一日僧寶財,

其能消除諸財障。。。。。。。。。。。。。。。。。

即出家僧人只要持戒清凈,並努力聞思修行,十方的供養皆有資格接受,可隨便使用。但如果身為出家僧人,而戒律不清凈,無出離心,對眾生沒有大悲心,於上師也無信心,還自以為是個出家僧人,從而接受十方信眾的供養,那麼其果報之嚴重非一般人之所能忍受,即使是精通三藏的法師也不例外。

八、 二.顯密均重視出家

有人認為顯宗很重視出家,而密宗則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因為密乘中的修法人最高的是比丘,其次是沙彌,最後是居士,這也與顯宗相一致。佛在《時輪金剛續》中說:修法人總分兩種,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顯宗大乘中即稱為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沙彌(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為大乘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為在家菩薩,在密宗中作金剛上師及傳法灌頂等種種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來做,在家學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擔任上師,作傳法等的事業。以上是佛在《時輪金剛續》上的總說,另外在《時輪金剛根本續》中,佛為香巴拉的國王進行時輪灌頂和傳法時教示:「國王應該依止出家的金剛上師,在家人在沒有證得初地菩薩前,不能擔任國王的上師。」

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九、 一.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佛陀、寂天菩薩和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聖果以後,出家在家已無區別。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難守持清凈的戒律,故應發願出家。這在《普賢行願品》等經典中也有說明。

在末法時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來弘法,則很容易遭到誹謗。無垢光尊者曾說,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個僧人還俗娶妻生子,都會對弘法利生產生很大障礙,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凈居士戒不如僧人守護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這就象小孩的力量無法與青壯年的力量相比一樣。從學法的層次而言,前面已提及無論顯密,都說了地位最高為比丘,其次為沙彌,最下為居士。而且佛經中還明確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有人以為作一個居士比較方便,可以隨意而行,而出家則因戒律較多而倍感拘束,有的還因此發願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別解脫戒的一種,與出家戒一樣,都必須以出離心為基礎,才能真正得到戒體。若對輪迴不但無出離心,還貪戀世間八法,那連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麼能得到究竟的解脫呢?

有人以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眾生則不會有很多有緣弟子,故還不如在家。如果是諸佛菩薩的化現,自然不拘於現出家和在家,而且還會以傍生、餓鬼、魔等形象來度生,但如果連自己相續中的煩惱還未調伏,還說自己的修證很高,已得諸佛攝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眾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其實居士更應比出家僧人注重戒律,因為出家僧人失去了比丘戒體,還可守持沙彌戒,失去了沙彌戒體,還可守持居士戒,而居士們若失去了居士戒體則什麼也沒有了。而且居士在受了菩薩戒、三昧耶戒後,所應守持的學處與出家僧人已大致相同,比如密乘十四條根本戒中的第五條,即已在淫戒上就規定得比較嚴格。

從解脫方面而言,要獲得小乘羅漢果,必須先具有比丘(尼)的戒體,因為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惡業,而沙彌(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惡業。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則其見解已與外道拔無因果的見解相同了。

如果發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來越少,則佛法中的誦戒、羯磨等法事可能無法相繼,佛法就會中斷,如果許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業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則末法時代的顛倒衰敗特徵便呈現了。如果出家有過患,則首先釋迦牟尼佛該有過患了。

對於我們這些眾生來說,無論聽到還是見到出家僧人,都應該恭敬,昔日阿底峽尊者只要見到出家僧人,無論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還曾說過: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備的許多殊勝功德。我在此並非說出家在家一個好、一個不好,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有決心出家的話,還是出家的功德較大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諺云:「數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人身難得,能以此難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過的事。無垢光尊者講過,無始劫以來,我們不知已做過多少次帝釋了,而作個出家僧人,卻只有今生這一次。因此若想積累更殊勝的功德,最好還是出家,否則有些人學佛一生,到老時還是一個在家人,修行也沒有進步,如此豈不是非常可惜。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蓮花生大士也在我們凡夫面前示現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蓮師一樣的神變幻化,大多數眾生仍是因為業力所牽而無法出家。

也有人擔心出家後的生活會變得拮据,而不敢發心出家,其實這無異於杞人憂天,因為佛在經典中曾親口講過,在末法災難深重時,只要是精進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無比廣大的福德力令弟子們衣食無缺,即使世人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種,佛陀也會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們不會為饑渴等痛苦所困。

有人因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在出家前應首先徵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裡已無牽掛之心,在寺廟或山林中住滿了七天,且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獲得戒體,和父母同意後出家的人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闍黎有一點輕微的支分罪,而這可在半月誦戒懺悔時即得清凈。

一般來說,出家是很難獲得父母的應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為不出家的理由,則無疑已因為自己而讓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業障。歷史上釋迦牟尼佛是背著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法尊法師等也是背著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們應謹慎對待此事,不然學佛尚未有進展,卻已增加了父母的業障。

佛在《賢愚經》中說,若有人想發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給他製造違緣和障礙,使其出家不成功,這惡業極為嚴重,就象一個人掉進了黑暗一樣,他會墮落到漆黑一團的黑暗地獄中受無量痛苦;就象百川匯歸大海,惡業果報都集中到了製造違緣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燒毀須彌山,一點也不剩下一樣,對別人出家製造障礙的人會被地獄中的大火燒得一無所余。佛經中還提出,一個人出家的功德等同於建造一千萬個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業有如毀壞一千萬個佛塔。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發心出家或勸人出家,將獲得很大的功德。真正發出離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業會逐漸消滅,增上自在安樂。

十、 二.八關齋戒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為廣度無邊有情,因而巧設了種種方便,如從戒體而言,釋尊就為我們設立出家和在家兩種戒體。僧眾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三十)兩日誦戒,內容包括念誦別解脫戒的經典等,稱為「布薩」,其目的就是讓出家僧眾懺悔其半月來所造的微細的惡作,增上善業。

為了使在家人也能體驗出家僧人的清凈生活,為日後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為與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薩一樣能及時懺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條件,相應地為在家人設立與「沙彌十戒」非常相近的「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可以擇日受持,時間也只有一日一夜,而不是盡形壽(終身)。其方式非常靈活,第一次須在一位出家僧人前受戒,然後在每月的齋日等吉祥日子裡可自己在佛像前求受,因此十分適合在家人的條件、根基,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經》中曾云:只要受持一次八關齋戒,就不會轉生於刀兵劫以及饑荒劫等苦難劫中。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實語者,所說必定真實不虛。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現在真的已處在刀兵劫、饑荒劫中,恐怕連一分鐘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說如果能在如今優越的條件下,讓一個經常做惡業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關齋戒,都可以讓他獲得極大的利益。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諸多罪業,雖然我們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樣,給他們灌頂,令之立即開悟,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讓他們受持八關齋戒。

《藥師經》云:「若有病人,欲脫離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又云:「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涅盤經》云:「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普達王經》云:「先王在世時,有持善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凈守意,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

《護凈經》云:「一日持戒齋,得六十萬世餘糧。」

佛在經中曾說:如果救100個即將被惡人挖掉眼睛的人,其功德自然很大,但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又說:以醫術令100位盲人重見光明的功德也很大,但也不如受持八關齋戒一天的功德。受持一天八關齋戒的功德已如此廣大,更不用說一生受持別解脫戒的功德了。由此可知,我們能夠受持清凈的戒律,實在比得到一個如意寶還要殊勝。

如果受了別解脫戒中的居士戒後,造了一些輕微的支分罪,則可以通過受持八關齋戒,立即得以清凈。這與出家僧眾的布薩(誦戒)作用相同。

小乘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關齋戒,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無量之功德。法王如意寶曾在光明定中親見宗喀巴大師時,宗大師為法王傳了《三主要道論》,並對法王如意寶親切教誨: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寶以後,能守持一次清凈的八關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彌勒凈土。故出家僧人給在家初機業障深重之人傳授八關齋戒,能使他們消除業障,增長善業,是非常有益的,還可以使他們逐漸往生凈土。

而依小乘戒律而言,出家僧人受戒後不能單獨受持八關齋戒,因在小乘出家僧人在受戒後已具足八關齋戒的學處、戒體故,但在密宗的四部瑜伽中的事續部中,出家僧人在發菩提心後,可受持事續部中的八關齋戒,而這和小乘中所提出的略有區別,因為這是以發菩提心為基礎,並得到密乘的灌頂和傳承等,還修持諸佛心要之密法故,所以出家僧人也可守持。

對於在家居士,我們可以首先讓他們守持一次八關齋戒,然後逐漸讓他從守居士一戒做起,在具足條件時,進而讓他出家守持沙彌戒,最後當他對比丘戒的學處有了系統的了解後,可以授予比丘戒,使他成為佛法的主人,這樣次第的引導,可以使一個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脫的莊嚴大道。

十一、 三.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居士持守在家戒,在出離心真正生起並逐漸增上以後,應趕快出家,守持出家戒律。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出家的功德以及出家以後的注意事項,盡量保證自己能如理持戒。佛在《未曾有因緣經》中,告誡對出家一事應謹慎時說:「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為,何以故?執持不勤,反為害故。」

《律本事》等經論中講:如過去無修行,對三寶無太大信心的初學者,和從外道轉入內道的人,應觀察四個月,才可以決定是否給予授出家戒。在喇榮五明佛學院,無論藏族弟子還是漢族弟子,都要在經過四個月的觀察後,才能出家,便是依這一條佛制而規定的。

第三章 破戒過患

因為清凈持戒可以獲得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後所得的過失也不可思議。如同一人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司法等有關部門就會對其進行法律制裁一樣,受了戒後破戒之人,同樣將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佛在《福蓋正行所集經》說:「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無論大小乘,破戒後根本無法積累資糧,修持正法,甚至一點善法都無法圓滿,如一輛破舊不堪的馬車無法運載貨物一樣。佛在《正法宣揚經》中說:「破戒之人,千萬生中,遠離種姓與安樂,墮入地獄感受痛苦。」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人,若不發露懺悔,就會在千萬生中遠離修法的種姓,不會得到修法的安樂,死後墮入惡趣,長期感受痛苦。在大乘的《三摩地王經》中說:

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

若破了根本戒,雖然廣聞多學佛法經論,也不能使自己免墮惡趣。同樣在《入中論》中說:

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布施果。

失壞了根本戒就象我們失去了雙腳一樣,不可能把我們帶到善趣和解脫的彼岸,前生所造之上供下施等功德也只能在後世的惡趣中感受果報。

這些破戒果報,令人不寒而慄,因此法王一再強調清靜持戒的重要性,強調凡是他傳承下的弟子,不管活佛也好、管家也好,都應嚴格守持凈戒,如果破了戒,今生必定遭遇諸如橫死、多病等眾多災難違緣,死後肯定墮入地獄受無量痛苦。

《三戒論》及《入行論》對持戒和破戒的問題都論述得非常詳細,無論受持三乘戒律的哪一種,從開始就不能破戒,如發現已破戒就要立即發露懺悔,拖延時間越長,就越難懺悔,尤其密乘中明確指出,破密乘戒未及時懺悔,超過三年,則不可能再清凈了。如時而守戒,時而破戒,不可能獲得成就。

有些人破了根本戒以後,無慚無愧,自以為能瞞天過海,別人無法了知,而上師三寶的神通智慧無所不知,俗話也說「抬頭三尺有神明」、「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種破戒者的惡業果報成熟時,今生後世都會感受無量痛苦,分毫不爽。

下面從根本戒的角度分別說明破三乘戒律的過患。

第一節.破小乘戒的過患

對於一個佛門中的初學者而言,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對破戒的過患又不太明了,這樣在業力所致的違緣現前時,就非常容易破掉根本戒。

從小乘別解脫而言,無論出家還是在家,破根本戒的過患都是相同的,沒有任何區別,也不能以為自己的功德大、身份高等等便可在戒律上有一些特殊,因為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佛在小乘的《律本事》當中宣講了十種破根本戒的過患:

1、「被導師佛陀呵斥。」

2、「被天眾呵斥為強盜等惡名。」因其已破根本戒,造下了嚴重的惡業,所以喜好人們行善的諸天人等都將其稱為強盜等的惡名。

3、「被同修之道友們呵斥。」佛制失壞根本戒的人無法與僧眾同住,所以會被同修道友呵斥、摒棄。而且聖者菩薩等大成就者也會遠離,因和破戒者共住之過患極大。

4、「如理思維後自相呵斥。」因破戒故,違背了先前所發的誓願,自己在如理冷靜思維時,也會責備、呵斥自己。

5、「其本性即應被呵斥。」破戒必然導致無法成辦自他暫時的善趣福報以及究竟的解脫,故破戒的本性應被呵責。

6、「方隅增上惡名。」因破戒故,四面八方都會流布其惡名。

7、「未聞之法不聞。」因破戒後,上師、善知識和道友都會遠離其人,故不再有聞法的機會。

8、「已聞之法忘失。」因無聞法機會,會慢慢忘失以前曾聽聞的妙法。

9、「道地證量不生。」因破戒,故不生三摩地以及勝觀智慧,也就不會有五道十地的出世間功德。

10、「在後悔中死去,而且墮入惡趣。」因破戒,不但使難得的人生失去了意義,還增加了許多罪業,故臨終時極為後悔,且死後墮入惡趣。

《雜阿含經》與《四分律》中都指出了破戒的過患,如《四分律》說:「破戒有五過:一、自害。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凈,常受貧窮,善神遠離;二、為智者所呵。毀戒之人,諸善比丘悉皆訶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屍;三、惡名流布。毀戒之人,三業不凈,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見,不善之名,聞於遠近;四、臨終生悔。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五、死墮惡道。毀戒之人,既舍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道。」

由此可知,我們今生得到人身,主要都是因為往昔守持凈戒之果報。依靠今世此珍寶人身方可修持正法,獲得地道功德,廣度眾生。如果白白浪費此人身,會令諸大聖者嘆息不已。

同樣,若因某人導致一出家僧人破根本戒、還俗,則此過失遠遠超過了毀壞一千萬佛塔的過患,後世必會墮入地獄受苦,故阻止他人出家或出家僧人之間相互製造違緣,導致破戒或還俗,都會有極大過患。

第二節.破大乘戒的過患

破大乘戒的過患更為嚴重。雲登降措所著的《所知藏》(又譯作《知識總匯》)中總結了破戒的過患:「破菩薩戒有無量過患,歸納起來共有四條(三總墮、一別墮)。三總墮罪是:欺騙導師佛陀、所境眾生、本人誓言失壞,成眾所呵斥之處;猶如國王失去國政一樣,失去精華(菩薩戒)後,一切暫時與究竟的不悅意事都將聚集;後世墮落惡趣,難以解脫。一別墮罪是:往昔所造的菩薩善根都將失毀。」

失壞菩薩根本戒的人所作的惡法能破壞一切善法,佛在《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若諸菩薩修持戒行,即得一切勝願圓滿,破戒之人,諸有惡法,如世霜雹,毀一切物,破壞善法,亦復如是。」大小乘都說破根本戒者今生會感受短命、貧窮、煩惱熾盛等果報。

如果時而以慚愧之心懺悔,時而造菩薩根本墮罪,如此則耽延證悟初地菩薩的時間。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是故具罪墮,及菩提心者,

間雜輪迴故,登地久蹉跎。

第三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密續中雲,破了三昧耶戒的人:

金剛羅剎痛飲其心血,短壽多病失財畏怨仇,

長久住於無間地獄中,極其恐怖感受難忍苦。

即金剛護法神就會顯現極恐怖的姿態吸盡其心血,在現世還會有多病、貧窮、橫死等許多不悅意的果報,後世的果報就更為可怕,死後即墮入金剛地獄,其地獄的痛苦程度甚於無間地獄無數倍,以人類的智慧無法衡量,其時間為十億劫,故作為密乘行者尤應慎護凈戒。

無論是聖者或初學密法的人,金剛上師或金剛弟子,都毫無例外地要守持三昧耶戒,一旦破戒、尤其是對金剛上師誹謗或起邪見,對無上密法起邪見退失信心,那結果必然墮入金剛無間地獄。我們修密的弟子一定要注意,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晚的夢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時刻都要象保護眼睛和心臟一樣,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末法時代業障很重、煩惱很強的眾生,他們若對密法有信心,那麼對他們具有無上對治力的就是守持三昧耶戒。

如果沒有守持三昧耶戒的功德,即使得到再多的灌頂,依止千百位金剛上師或經常修金剛薩埵,或聞思經續論典,也不可能順利獲得解脫,將來還將墮到金剛地獄。從無上大圓滿而言,如不受持清凈的三昧耶,對上師也不具足信心,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圓滿的灌頂,並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圓滿的金剛語,但連一點相似的證悟智慧也不會生起。故清凈戒律為修一切善法之基礎。所以密宗修行人聞思修固然極為重要,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即是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精通其學處。

從無上大圓滿而言,如不受持清凈的三昧耶,對上師也不具足信心,即使得到了所有大圓滿的灌頂,並相似地了解了全部大圓滿的金剛語,但連一點相似的證悟智慧也不會生起。故清凈戒律為修一切善法之基礎。

所以密宗修行人聞思修固然極為重要,但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即是守持清凈的三昧耶戒,精通其學處。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的心很浮躁,今天依止一位上師,明天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依止另一位善知識,或時而修此法,時而修彼法等等,如此學法經年,卻無多少長進,藏族有句諺語:「狗跑多了肯定會挨石頭;人跑多了肯定會遇上麻煩。」若對上師三寶有堅定不退的信心,經常觀察上師功德的人,可以依止更多的善知識,就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但對於上師三寶的信心並不堅定的人,因容易對上師生起邪見,失壞密乘戒律,故依止的上師宜少。

在密乘行人中,上根者可依無上大圓滿的直斷和頓超的修法,或依生圓次第的修法去懺悔,可以凈除一切重罪,不會感受無量痛苦,但絕大多數人不能馬上做到這一點,所以大家應從最基本的持戒做起。

蓮師曾云:修持密法有如竹筒中之蛇,不上即下別無選擇,同理,修持密法的人或因持戒成佛或因破戒墮入金剛地獄。持明無畏洲(晉美朗巴)在《功德藏》中也說:

入真言乘士夫除惡趣,及佛果二更無三去處。

現在凡夫如我等對治業障煩惱的能力非常弱小,正知正念經常無法護持,對持戒功德和破戒過患也不明了,每天所造罪業猶如大雨降臨,故我們應常猛厲祈禱上師金剛薩埵,懺除罪業。

第四節.三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十二、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雜阿含經》中有授記:魔等不能毀壞佛法,只有形象為佛弟子,但內心無聞思修不持凈戒的影像修行人才能毀壞佛法,滅盡佛的正法。故我們在作弘法利生事業時,最主要的是不能失壞三乘的根本戒。

《戒律三百頌》云:

莫與破戒者共住,法、財亦莫共受用。

在《破戒折伏經》中,佛對舍利子說:「上師、上座、清凈守持戒律的信眾與破戒的人相比,猶如獅群中的狐狸,轉輪王中的黃門,天的眷屬與猴子,龍王中的貧窮乞丐,具天眼通眾人中的盲人,大鵬鳥與薩達巴。」佛以這些對比強烈的比喻,說明了清凈持戒者與破戒者之間的宵壤之別。另外破根本戒之人不能與上師、上座等同住,以防外道與白衣的譏嫌。

佛在小乘經典中說,應該遠離破了根本戒的人,並把他驅逐出僧團,在大家把他拉出去時,他如果抱住柱子的話,連柱子也要砍掉(當然在事後,砍掉柱子的人應將柱子重新修復,因這是三寶的財物)。

十三、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佛在大乘經典中說,如有誰破了根本戒,不必說資糧道和加行道,就是真正已得聖果的菩薩也會遠離他。《入中論》第二品中說: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也就是說,聖位二地菩薩也只有遠離此等破戒者。有人以為菩薩是聖者,肯定會在行為上以大悲心攝受破戒者,令其去苦得樂,但這僅是出於個人的主觀臆測。論慈悲無有過於佛者,而佛早已用盡所有智觀察並決定了對於破戒者,在行為上只有捨棄一途,別無他法,而且這也正是出於慈悲之念,因為破戒之人與清凈戒律的道友住一處,會增加他們的修法障礙,這反過來又使破戒者增加了罪業,而且,破戒者繼續享用三寶的財物等等也會使他們罪業更重,因此佛在戒律中規定對破根本戒者必須予以摒棄。

十四、 三.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如果具有生圓次第的功德,三昧耶也很清凈的修行人,和破了密乘根本戒的人一起吃飯、說話,甚至只飲用同一條河流中的水,都會因此得到偶失以及友失的過患。

友失就是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因他而造大量惡業,從而失壞自己的三昧耶。偶失則是在與明知是破戒之人接觸的過程中,與他同吃、同住,甚至共同求法時所失壞的三昧耶。

密續云:

交往滿足失壞者,失壞非器為說法,

不避失壞失壞者,失壞障過所染污,

為現生緣後世障,以愧悔心誠懺悔。

即與破戒者或交往、或滿足其願望,或為他及非法器的人說法,或不遠避,這樣就會被破戒人的障過所染污,對今生造成違緣,對後世造成障礙,故應以悔愧之心誠心懺悔。在一起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個失壞三昧耶的人,則其餘具足三昧耶的人雖有百千,也不能得到少許的修行之果,譬如一滴壞乳,能使滿壺的清凈乳汁變壞。如《總集續》中說:

譬如一滴乳,若壞盡皆壞。

一行人失壞,諸行人失壞。

從上可以清楚明確地知道破戒的過患,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個密乘行者,就可以行持瑜伽士的許多甚深難思的行為,而對什麼也不在乎,到第四部分之後,大家就會知道密乘戒律的嚴格甚至遠遠超過顯宗戒律。

在末法時代中,有很多人從表面上看是修行人,其實內心中沒有聞思修的意樂與功德,整日四處遊盪,這種人在非常短的時間中也會失壞很多戒律。對於這些可憐的人,我們在行為上應該遠離,但在內心不能生起煩惱而去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嫌棄、嗔恨,而應替他們念經咒懺悔,迴向善根或祈求上師三寶救度他們。我們應該謹記佛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的教導:「自於禁戒,清凈守持,見毀戒者,起大悲愍,不應於彼生嫌恚心。」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眾生因俱生我執,而產生出很多煩惱,導致流轉輪迴,不得解脫。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目的都是為了遣除眾生貪嗔痴三毒的煩惱,然小乘、大乘和密乘遣除煩惱的方法各有側重。小乘的經論主要調伏貪心煩惱,大乘經論主要調伏嗔恚的煩惱,而無上密乘的經續論典主要調伏無明愚痴的煩惱。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大小乘《俱舍論》都指出,欲界中的煩惱最突出地表現為異性間的貪著,也就是說,欲界眾生視異性間的歡愛為最大的快樂,旁生、人類、阿修羅、欲天這些輪迴眾生也都是因貪心煩惱而出生,也即是《楞嚴經》所說的「純情即墮。」尤其人類,因為有貪愛煩惱,男女間不由自主地相互吸引,絕大部分的行為便圍繞著這個貪愛而發生,而這些行為,多數又都是惡業,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把對治貪心立為別解脫戒的最主要內容。

初學者欲守持凈戒,首先必須要注意的是男女之間不能經常接觸,否則很容易生起貪心,若不能有效對治此煩惱,最後會破很多根本戒,造下極為嚴重的罪業,這是煩惱自性的作用,望大家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以上並非針對具體的某個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而是從貪心煩惱過患的角度而講的。但不管是誰,只要還有此類煩惱,那就應該深刻反省,勵力懺悔以往所造下的這類罪業。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提出,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有直接、間接、附帶三種含義。例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直接宣說空性,間接講了現證五道十地及佛地等的修法次第,《妙法蓮花經》、《文殊根本續》中附帶有對許多人的授記。下面幾個佛經和成就者金剛句的教證,都具有兩層意思。所以在講女人過患時,不能以為男人有功德,因為對於女人來說,男人也有同樣的過患,應知這是針對各自相續中的粗重貪心煩惱而言。

佛在《正法念處經》中說:「如果具足清凈戒律的男人以染污心去看女人,其過失就象地獄中的銅汁燒毀了眼睛一樣。」若在今生不能清凈此過失,死後會墮入地獄,受銅汁燒毀眼睛和身體的無量痛苦。同樣,一個持凈戒的女人以染污心去看男人,其過失也與此相同。布頓仁波切又將《正法念處經》的意義作成了頌詞:

具戒男人染心視女人,過等地獄銅汁銷雙眼。

《正法念處經》又說:

女身是禍殃,損毀現來世,

若欲利己者,當遠離女身。

其大意為相對於有染污心的男人來說,女人是他的禍殃,今生、來世的安樂都將因之而損毀,因此真想利益自己的人,應當遠離女人,方為明智之舉。同樣對女人而言,男人也是禍水,應該遠離。

跟女人接觸是否有過失,主要應以發心去衡量。若心有貪執,便連自己的母親、姐妹的手都不能摸觸,如果心無貪執,即使是受了出家戒的僧人也有許多可開許的地方。西方國家,男女多不避嫌,因從小養成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擁抱等的舉動,因他們心無貪執,故不構成惡業。

因此不論修學小乘,還是大乘、密乘,在受持戒律時,千萬不能產生、增上染污心,否則會造下極為嚴重的業障,故真正發心持戒的人對外境及人應詳加觀察,以免為自己製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又經云:

猶如愚人執財物,阻其追求後世心,

以染污心求欲樂,損毀自己與他人。

即猶如世間對財富非常執著的人,因忙於現世財富的積累,想不到去為後世作點準備一樣,以染污心去貪求欲樂的人,不但自己的今生後世毀壞了,他人的今生後世的安樂也同樣會被葬送掉。

佛在小乘經部《律本事》中曾經講過一個有關五無間罪的公案:曾經佛在世的時候,有位學佛非常虔誠的女居士,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信因果、皈依三寶、最後出家為僧,但是兒子卻深深貪戀著塵世。有一天兒子又想出去與情人約會,被母親關了起來,兒子央求母親放他出去,母親說:「我決不讓你出去造惡業,你若一定要出去,除非殺掉我。」而其兒子在貪心催逼之下竟然真的舉刀將自己的母親殺死了,事後兒子驚恐地跑到了與其相通的女人家裡,戰戰兢兢地告訴了她殺死母親的實情。此女大驚,暗思此人既能殺母,他日也會殺我,於是假作笑顏敷衍此人說:「你先呆在這裡,我上樓去一下。」女人上樓之後,即大呼捉賊,鄰里聽到後,齊來捉拿,此人只得逃走。

此人後來心中漸生悔意,一日他來到東方一座城市,遇到了一位外道本師。於是向其求教,外道說:「若想清凈業障,那就應先跳進水裡,再跳進火里去。」但此人膽怯,未敢照辦。

後來他又來到印度的另一座大城市,偶爾聽到一位內道比丘傳法,當他聽到比丘說,如果真發後悔心懺悔,且皈依三寶,依止具德上師,精進修持,業障完全可以清凈,不須感受痛苦

推薦閱讀:

多爾袞生平概述
十天干概述
最近,鄰家便利店特別火啊,有沒有人知道這家店背後有什麼背景?

TAG:在家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