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簡介
詠春拳流派甚多,應用手法更多,但百餘年來流傳最廣、最為經典的莫過於「詠春八手」。此八種手法在實戰搏擊中應用最廣、也最見實效。
詠春八手包括---標指手、圈手、伏手、膀手、捆手、攔手、耕手、攤手。除此八手外,因流派不同,也有纏、撞、掛、漏、粘、摸、捋等手法,但這些手法已經不單純為單手手法,而需要雙手配合使用,同時還需配以身法,如耕攔手、膀攤手等,因原理相通,此處不多贅述。八種手法形態各異,臨敵之際應用不同。其中,標手以攻為守,圈手以圓化真,伏手以輕化重,膀手以輕御重,捆手擒拿鎖扣,攔手以橫破直,耕手消解腿法,攤手攻防兼備。八種手法形式與應用雖不相同,本質卻並無不同,都是為了練出本能的發力反應,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搏擊環境。習練詠春八手,不僅可以練出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下的寸勁發力,而且臨敵之時更可以攻守隨心妙用無窮。
一、標指手標指手,顧名思義手臂如標槍一般具備穿透力和彈抖力。標指手在整條手臂完全打直的情況下,仍舊可以發出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彈抖力量的攻擊型手法。標指手是詠春發力應用的最高技術,沒有經過小念頭和沉橋技術的長期訓練,實難進入標指發力的階段。標指手訓練的目的:常用在敵我實力懸殊情況下的一擊搏命技術與群戰技術。二、圈手圈手是手掌以腕部為軸所做的360度圓弧形旋轉動作。搏擊之時,無論用拳法還是掌法打人,在擊中目標的瞬間,已方之手腕要承受很強的反作用力。圈手的作用在於保護已方手腕不受反作用力的挫傷,同時改變對手力的方向,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力量化解攻擊。圈手訓練的目的:主要煅煉腕部的柔韌性與靈活性,使之更富有彈性。臨敵之際,可用於消解鎖扣擒拿手,化解出拳反震力。
三、伏手伏手是五指指尖合攏,往腕部內側回勾,掌心空含的一種手型。伏手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五指指尖合攏,往腕部內側回勾狀;常用在雙人黏手的黏手訓練中,用於感受彼此力點的變化,練習圓中求直的拱形發力技術;第二種是掌背向天,掌心貼在對手橋手之上的形狀;用於聽勁化力,進而變化出各種攻擊手法。第二種伏手手型與攤手的手型相反,有相生相剋之意。伏手訓練的目的:用於煅煉腕力,感應對手力點的變化,練習圓轉發力技術。四、膀手膀手,顧名思義是運用臂膀的彈抖力量去卸力反擊。膀手動作的運行軌跡,是以肘部為發力點,肘部自下而上拱形畫圓將整條手臂彈起,肘部上翻成拱形狀,腕部略下沉,前伸的五指在身體中線位置指向正前方。此時腰脊正直,含胸拔背,精神集中,全身上下皆有向前聚力之意。膀手動作如果做對了,會感覺到整條手臂自下而上像弓弩般瞬間彈射出去一樣,彈射到極處,肩、肘、腕三個關節「嗒」的一下合在一起,成拱形狀前指,這便是三節合一的藤條勁發力了。詠春手法中,膀手的使用頻率在諸多手法的首位,它是藤條勁卸力運用中最常見、最實用的手法;可用於消解上路及中路的多種強勁力量的攻擊。將膀手前伸的手掌變為拳頭,則是膀手技法中秘而不宣的以消為打的技術,可用在化解敵方拳勁攻擊的同時,以拱形拳直擊對方心窩要害。膀手訓練目的:練習肘底力與圓中求直的藤條勁發力技術。膀手常配合護手一起使用,不僅可以用於防守卸力,也可以用作反擊、搶攻。
五、捆手捆手是以擒拿抓手法自前上方至後下方,呈斜45度角瞬間發出的肘底力,捆拉對方小臂,令對手身體失重突然前傾的一種手法。捆手並非死死地抓住對方的臂腕不放手,而是富有彈性和變化的捆拉手法。捆手使用的前提是肘底力的靈活運用;否則就變成兩人鬥力捆拉的局面,仍是大力打小力,人高馬大之人將佔盡優勢。捆手多與日字沖拳結合起來使用。捆手練的好,可憑藉瞬間的捆拉之力,令對手突然失重,前沖數步甚至失重摔倒。捆手訓練的目的:練習肘底力與腕力,平衡自身重心,練出腰馬合一的發力。六、攔手攔手是用來攔截敵方上路和中路攻擊的一種手法。由攔手可以變換出多種攻防轉換的手法,如拂手、枕手、標指手等。攔手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小念頭拳譜中的雙攔手動作,用於練習一氣貫通的循環招式變化;第二種是單攔手,用於破解近身抓腕鎖臂的擒拿手法。攔手訓練的目的:練習變招練勁發力技術,增強肘底力與手臂藤條勁。
七、耕手耕手,又稱耕打。耕手是以肘部為軸,自身體中線向體側斜下方,呈半弧形切削出的手法。耕手的發力原理是,運用大小臂之間的整體支點軸承式旋轉之力,來化解攻擊,這樣以我之整體力量應對敵手之局部力量,對手很難克服。耕手時常配合日字沖拳使用,稱為耕手沖拳;多用於消解中路攻擊的腿法和拳法。耕手沖拳是一種防守反擊性的手法,在街頭打鬥中用之最廣,多用於反擊敵方攻來的正踢腿。耕手訓練的目的:提高大小臂之間的整體協調性,養成防守反擊的本能反應。八、攤手攤手是手肘歸於身體心窩處,以肘底力摧動手臂緩緩前伸的動作。攤手攤盡後的手型是:手心向天,手背向下,指向正前方,中指對中線。攤手是詠春拳中使用最多的手法,多與日字沖拳配合使用,稱為攤手沖拳。從攻守同期與攻守合一的實戰意義上講,攤手是攤開對方攻擊的拳腳的同時,另一隻手已經攻向對方中線要害部位。攤手是順應對方的攻擊而變的,所以在詠春拳中攤手是屬於被動手法,而不是主動的。攤手訓練的目的:提高肘底力、念力以及手肘與身體之間的整體勁力。
詠春除了八手外,尚有一個最經典的起始動作---「問手」。有人認為,問手只不過是一個起式而已,不具備攻擊效果。殊不知,詠春歷來有問手原理的講法。所謂問手原理,指的是在實戰中,根據對方的進攻招式變化,來感應對方的重心所在,感應對方的角度、力度、方向及輕重變化。問手的標準動作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後,放在人體的中軸線上,前手稱為「前鋒手」,後手稱為「護手」,是一個攻防兼備的起式。問源於本人樁法的第一式動作「對樁手」。詠春歷來有「講手」的禮儀,講的是同門之間或和別派高手之間的切磋武術。比武切磋開始之初,雙方對峙時,詠春門人往往使用問手起式,既表示以武會友,點到為止;又可將平時通過黏手訓練獲得的靈敏肌膚感應力,通過問手發揮出來,隨時變招,或直衝對方重心,以攻制攻,或牽引對方來力,後發制人。詠春除了八手外,還有問手、側掌、正掌、按掌、抹手、彈手、拂手、枕手、窒手、橫掌、底掌、殺頸手、鏟手、圈割手等。因詠春流派較多,也有沿用古傳招式名稱的手法,如三品掌、撲翼掌、半攤膀、雙飛掌、穿心掌、陰陽掌、內簾手、外簾手、蝴蝶掌、鎖喉指等。各派招式名稱各異,但紅花綠葉本是一家,修鍊內涵相同。詠春雖然手法眾多,用法各異,但歷來講究「有定式而無定招」。不同的手法都在攻防轉換中瞬息萬變,沒有固定的位置限制。因此,不能單憑某招式和某種手法出手位置的高低,來評斷某人行拳動作是否規範,是否是正宗傳人;只需行拳嚴守法度,發力剛柔分明,動靜有法,深明詠春再義,便是詠春同道。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