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長城》為什麼在美國遭遇群嘲?

截止美國東部時間2月19日晚,《長城》的全球票房為2.6億美元,北美票房僅為1800萬美元。作為萬達集團入主傳奇影業後第一部中美合作、史上投資最巨的大片,目前看來成績並不理想一一尤其考慮到北美市場是《長城》的重要目標市場之一。

MTV News:《長城》向歷史豎了中指

作為張藝謀的好萊塢大片,作為象徵意義和資本實力的集合體,一路吸引著美國各大主流和非主流媒體的關注。雖然大部分媒體的專業影評人給的評價不高,上映之初對該片各種冷嘲熱諷,但是上映後真正走入影院的普通民眾也有不少人給予了相當正面的讚揚。從IMDb網站看,基於16024位用戶的評分為6.3分(滿分10分),這個評分並不算特別糟糕。

實際上,自《卧虎藏龍》以來,已經很少有中國傳統背景的影片在美國引起如此鋪天蓋地的討論。這些批評的聲音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這部大片何以遭遇群嘲。

NPR:《長城》為亂七八糟的特效樹立了一座豐碑

1

文化符號識別的不足

長城所代表的泱泱中華文明的意志和傳承,對華人不言而喻。保家衛國這件事情和長城之間的意義聯結是理解電影的必要知識背景,然而對於試圖理解這種氛圍的美國觀影者來說,電影顯然沒有做充足的鋪墊或者說明。讓美國人對長城有任何的情感寄託那一定是天方夜譚。把長城這樣的意象放到一個連民族國家都難以稱得上的美國,可能引起無感,困惑,甚至敵意。敵意這件事我們放到後文接著說。

「饕餮」的來歷和其所代表的涵義對批評家觀影者來說,又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更不用提擊敗饕餮的象徵意義了。以電影開場15分鐘就一切准就緒準備殺饕餮的進度,詳細剖析饕餮的前世今生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多篇評論中寫Tao Tei的有,寫Tei Tao的有,寫Tao Tie的也有,足見一時間要讓美國觀眾在電影里吸收新知識不是件簡單的事。還有執著而充滿疑惑的批評家如Alonso Duralde提問,饕餮六十年進攻一次,是說這是他們第三次進攻嗎?同時他嫌棄饕餮長相沒特色。這些疑問也算是好學的評論家唯一能追究的了。

文化符號是《長城》必行的一著棋,只是相比於日本文化在美國大眾流行文化中一些已經固化的形象,如易逝的櫻花,堅韌的武士道,禪意的茶道等,中華文化在美國文化中得以正面闡釋並被社會所認同的形象還很少,對《長城》的接受造成難度的一方面原因在此。顯然除了反省文化影響力不夠之外,我們也可以說,畢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2

人物和劇情建設的薄弱

大多數評論認為電影里的人物形象單薄得像紙一樣,兩個本來要偷火藥的僱傭兵被抓了,被感化了,加入了打饕餮的大軍,然後幾乎就沒剩下什麼情節了。很多細節根本缺乏軍事邏輯,比如花了六十年想出的打怪獸方法略顯愚蠢——把自己栓到一條繩上扔下去。總之《長城》的故事本身有很大的缺陷,設計平庸,邏輯不通,人物立不起來,細節交代不清楚,這些是被多數影評人詬病的地方。

雖然張的所有非基於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都有些許空洞的趨勢,但這次的鍋背得確實夠慘。《長城》的故事框架來自Max Brooks,Edward Zwick,和Marshal Herskovitz。劇本改編由Carlo Bernard,Doug Miro和Tony Gilroy合作完成。其中Tony Gilroy是《諜影重重》系列編劇之一,而據稱張藝謀想要修改任何劇本內容都要打報告申請。但幾乎很少有評論家提及這個事實:《長城》這故事根本就是美國人搗鼓出來的。

3

演員表現難如人意

《長城》在美國的宣傳幾乎是鋪天蓋地的,紐約地鐵、公交車上隨處可見宣傳海報,但幾乎所有海報上,主角都是馬特·達蒙。可見他對該片承擔了相當大的票房號召力。很多觀眾毋庸置疑都是沖著馬特·達蒙買票進影院的。媒體對演員的評價自然都集中在他身上,不少評論認為他的表演相當不如人意。

boston.com: 馬特·達蒙電影生涯口碑最爛的作品之一

其中,對於台詞的不適感,是很多評論家共有的。他們抱怨台詞聽上去像是從普通話翻譯過來的,沒有生活氣息,過於不接地氣。說到台詞,馬特·達蒙時而蘇格蘭,時而英式,時而愛爾蘭式的發音也被眾多影評人笑話。語音的前後不一致的確非常影響觀影感受,這個真稱不上挑剔,雖然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點並不會太在意。

4

視覺手段運用大於故事情節

四平八穩不出岔子地講完一個故事,是一部電影的天職。演員、台詞、拍攝手法都應該為這個故事服務。大部分影評人對張藝謀是比較認可的,他們承認張藝謀的藝術天才,尤其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令不少美國人印象深刻。但在故事本身氣虛體弱的情況下,強行灌下刺激視神經的猛葯,對於很多人來說有主次顛倒的不快感。所以儘管電影的畫面設計,色彩處理,拍攝手法都極其震撼,這也成了被批評的一個部分。影片花了過多的畫面講述如何備戰,所以戰爭場面上的著墨冗長容易讓人開小差。這樣的視覺的衝擊足夠強大綿長,但也不免令人疲憊。這同樣是故事的虛弱所造成的短板。不過對《長城》魔幻遊戲般的大場面,不少普通觀眾評論,搭配爆米花無腦地看看場景,也著實挺不錯。

5

「洗白片」的標籤化

電影上映前美國關於《長城》的最大新聞點莫過於《長城》是一部「洗白片」(whitewashing movie)。所謂洗白,是指電影的故事場景設置在非白色人種地區時,仍舊採用白人演員出演本該由當地人出演的角色。如2010年的《波斯之王:時之刃》,預計2017年上映的《攻殼機動隊》。洗掉自己的白色膚色出演,洗不掉的是白色膚色的優越感。利用膚色來取悅觀眾,這樣的批評也鞭笞到《長城》身上。張藝謀不得不出面專門解釋馬特·達蒙的角色設計打根兒上起就是白人,不存在用白人扮演中國人一說。另一樁和膚色有關的事兒是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所謂白人救世主,是指白人經常扮演男性氣質強烈,孔武有力,習慣性力挽狂瀾,救美人救人類於水火的套路。有少數評論家仍然判斷這是一部白人救世主片子,但大多數人都是清醒的,他們指出這只是宣傳造成的錯覺:「電影的宣傳手段聰明得值得肯定,宣傳片和海報重點突出了白人救世主的形象,但電影內容變成了鬼佬歸化記,不光歸化了,還願意上戰場與中國士兵並肩奮戰。」更有人開起了玩笑說,打敗饕餮都是磁鐵的功勞,怎麼也算不到這個白人僱傭兵的頭上。

在種族主義教育深入到頭髮絲兒的美國,想拍部政治正確的電影,必須經得起各方檢驗。但最終,《長城》沒有經受住,逃得過白色,逃不過黃色——《長城》被不少人認為有政治宣傳的意味。故事背後一定會有故事,電影的氣韻一定有它身後的哲學土壤,像李安的電影被認為在道家範疇內自成一體。然而對於《長城》這個既不深沉也不奧妙的故事,敏感多情的批評家們竟然也可以找到它背後的深意,並加以發揮,呵呵了。

比如,有人說《長城》唯一的邏輯除了視覺效果,就是宣傳,如無影禁軍的相互信任和無私奉獻。另一些人則看圖說話,認為《長城》 除了稍稍說些有關雙邊合作有利這樣宣傳式的蠢話外,剩下的重點就是大規模的移動,蜂擁的軀體——人和獸,數碼製作或真實的——潮起潮落,像中國軍隊的盛會。「軀體被抽象為更大的幾何形狀,人們被轉化為集體的大型裝飾物。這樣的轉化,像在被納粹宣傳手段所採用,有了邪惡的含義,如同《意志的勝利》所顯示的那樣。」還有腦洞更大的人,把「great wall」與川普宣布在墨西哥建牆的新聞結合起來聯想,建議總統應該進電影院看看中國人如何修牆抵禦外敵。

當然,在看似眾口一詞的批評里,也有影評人在孜孜不倦挖掘這部電影的閃光點。比如,《長城》有時感覺上是把西部片英雄放到了波瀾壯闊的大製作動作片里。但西部片里害怕觸及的無私的集體主義,在《長城》中光明正大地作為現代中國的文化標記展現出來。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被無私奉獻的精神力所感召,浪子回頭,是一個重要主題。不少普通觀眾表示3D看得很爽,故事棒呆。忍受不了過多差評的觀眾甚至說,對於這麼部好電影,你們應該像裡面演員說的那樣,去「信任」!

所以,不要問為什麼馬特·達蒙飾演的威廉作為本來要在影片中扮演神氣的個人主義英雄的白人,要轉變,要合作,要犧牲,要成為東方集體主義中的一員。這跟安排一眾鮮肉吸引粉絲群體為電影買單一個道理,是要利用白色膚色吸引更多美國觀眾,利用馬特·達蒙號召全球市場。《長城》只想安心賺好各國電影市場的鈔票,默默盡到作為一部豪華商業片的本分,卻也未能避免理解的錯位、文明的衝突。

對一些人來說淺薄簡單,對另一些人卻有刺激危險想像的能量。看慣了好萊塢的中國觀眾,對洋洋洒洒的西方普世價值可能早已不太有感覺,對國師人山人海的磅礴氣勢也泰然處之,不曾想美國人階級鬥爭的這根弦卻沒怎麼放鬆。這樣可能跟政治有關,與美國主流媒體對於中國的長期非正面報道有關,與對文化的熟悉程度有關,這些都是影響對電影的友好程度和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長城》不是展露異域和他者風情的藝術片,不是動作和幽默套路結合的功夫片,它試圖做成一部以中國姿態爭取普世歡迎的商業大片。這樣的大片雖然沒有成功抵消各種敵意,但在強化本國文化符號,定義更多元普世價值方面,還是有其積極的一面。

有人說,「真正的跨界合作電影的秘方,需要包括在東西半球均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明星,對自己的膚色自信的多元化角色群體,有意思的一句話配角,然後再加上一個好故事。這個秘方的另一個名字,是《速度與激情7》」。在好萊塢,如何編故事講故事的確是門需要雕琢的手藝。如果把好萊塢大片簡單的理解為打怪獸就可以獲得成功,那我們就太小看好萊塢了。

另外,中國元素、中國資本湧入美國電影市場,不是所有人都抱有像中國觀眾對美國大片那樣的熱望。除了市場分割,對他者和異文化的敵意是人類學告訴我們的屬於人的正常反應。所以即便缺點多到像《長城》,依然需要不斷嘗試。看得多了,批評家們一定就可以把拼音寫對了。

文| Kir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真公主沒有公主病,只是任性並有才

力挺《西遊伏妖篇》,何必貶低老版《西遊記》?

通往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之路

從莫斯科一直刷到北京的高級灰

孟京輝的湯顯祖 田沁鑫的李叔同

關於與「前任」久別重逢這件事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年輕的教宗到底是聖人還是政客?

本文來自鳳凰號,僅代表鳳凰號自媒體觀點。


推薦閱讀:

《長城》:當批評張藝謀成為政治正確
新能源車企專題〡讀懂長城 看這篇就夠了
野長城保護不信專家信網民?
明朝為何像秦朝一樣熱衷修長城?
八達嶺長城一日游(良心攻略)

TAG:美國 | 張藝謀 | 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