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透徹的分析】太極拳真的能以柔克剛嗎?(一)

摘要

內家拳術以柔克剛,總是令人懷疑,因常人能說不能行。吐納鍊氣運氣行功,總是令人迷惑,因常人有法無可循。舊架新架大架小架,總是令人迷失,因常人有師不能得。筆者引用古經典今文獻,藉由最新科學知識,討論鍊氣練拳方法,養生技擊並重,協助讀者既致柔且至剛。

一位高頭大馬、孔武有力的魁梧壯漢,猛力迎面擊來,請問你要如何應付?急忙轉個身或退了步就能化危為安嗎?對方不會緊跟著再上身嗎?誠然搏擊時臨場的變化很多,但瘦弱的小個子,先天體能條件本來就吃虧,儘管有著外在的利落手腳,此時用力抵抗常不管用,光憑著肢體外型動作上訓練出來的技巧,仍然會不濟於事,除非是另有特殊的內在本領才能以弱勝強,那麼這個特殊的內在本領會是什麼?當年,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個子並不高大,但號稱「楊無敵」。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個子瘦小,在當時武林中曾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鄭曼青先生亦是小個子,抗日戰爭時以太極拳技驚服了美、英大兵;後來移居美國時,孔武有力的洋大個子,在試力之後均拜入門下。對於這個如何以小搏大的問題,聰明的中國祖先們,早就從生存競爭中找出了答案;從這些太極拳大師們的表現中,證明了體小可以搏大。這個答案,今世人應已知道,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

一. 你相信柔能克剛嗎?

常人都知曉,若在敵強我弱硬拼會吃虧的情況下,只有在順應來力的反射條件下,才有希望先求化解,再進一步蓄而後發,達到以柔克剛的效果。許多武術文獻,認為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於道家思想,最常見的引證是老子啟示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道德經》第43章)」,以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78章)」。但是老子卻又提到:「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第78章)」;意即「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實行的」。雖然這個道家的觀念,是要用至柔之陰來克服最堅剛的陽,但是你認為這些道家理論會幫助你做到以柔克剛嗎?

鄭曼青大師當年在未習拳之前,也曾懷疑過以柔克剛之說,鄭氏在1934年為楊澄甫代筆《太極拳體用全書》,其中〈鄭序〉一文之首即云:「天下唯至剛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剛。易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書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詩曰:剛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則剛柔之用,理無二致,何老氏獨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曰柔弱勝剛強,余甚疑之。」但是鄭氏在學太極拳未久的兩年後就改變了想法,對柔能克剛不再懷疑。因其在〈鄭序〉一文中又接著說:「兩年之間,與有力十倍於我者較,則數勝矣,始信柔之足以勝剛。」那麼,鄭氏是如何在短暫的兩年之內,就獲得了以柔克剛之能?

這個問題在〈鄭序〉中似乎有個答案,因鄭曼青又云:「承澄師之教導,口授內功,始知有不用氣之義矣。不用氣,則我處順,而人處逆,唯順則柔。柔之所以克剛者漸也,剛之所以克柔者驟也。驟者易見,故易敗;漸者難覺,故常勝。不用氣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剛,余至是遂恍然大悟。」(註:此處所謂「不用氣」,筆者認為應是指「不用力氣」);而鄭氏悟到不用力氣能逐漸達到以柔克剛,系來自承澄師口授的內功;那麼,這內功又是什麼?當年楊澄甫大師由北到南傳授太極拳教了上千學生,但是能正式拜師入門的弟子卻很少,而少數入室弟子除了學到楊門拳架外,又有幾人得到了口授內功呢?

鄭曼青在1947年《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一書中曾有如此的按語:「從來武術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謂傳子不傳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賢,以致屢屢失其真傳。倘或有得意弟子乃傳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備不測。」難怪外行人對高深莫測的內家拳法,往往會認為內家即含有秘不外傳之意,而內行人也因其珍貴,所以珍秘;於是許多人對拳諺中「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的氣,亦是一知半解,不明其意。

二. 內功修鍊的典籍

今人已比較幸運,若找不到功夫好又能傳道解惑的明師,至少可以輕易的獲得前人所珍藏、不願示與外人的太極拳經、論、歌、訣等「密訣」。但在這些經、論、歌、訣中,提到「內功」的只有在《乾隆舊鈔本太極拳經歌訣》中有句:「拿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不管這幾首古歌訣是民國初期或明朝中葉之前的作品,其精確的闡述了太極拳的本質及奧秘是值得肯定的,這句話指明了煉內功與「丹田」、「呼吸」、「氣」等有關;但是,這內功要如何的煉,才能達到「妙無窮」的境界呢?

翻閱中國拳術史料,在明、清之前十分稀少,因為從春秋、戰國直到唐代,劍術、刀法、槍術在民間技擊中居統治地位,而拳術出現得很晚,在民間發展成為流派是在宋朝以後,漸盛於明、清。內家拳一說眾所皆知是始於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而「太極拳」一詞,首次系出現於清朝中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但更早的明代劍客畢坤所著《渾元劍經》,已詳細的論述了劍術功法道理,其言:「練劍莫先於鍊氣,鍊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及「氣愈下兮身愈輕,神居上兮心生靈,精常固兮法術行,形自空兮玄生妙」,這是開內家拳法之先。其〈氣貫周身法〉一文論及「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於丹田,入於兩腎間,降於湧泉,此氣之下貫也」,這是技擊內功鍛煉之精闢論述。後來以內功為名的拳術文獻,筆者認為值得注意的是《萇氏武技書》及《內功四經》兩書。《萇氏武技書》是清人萇乃周(1724年至1783年)所著,計131篇,包括〈中氣論〉、〈養氣論〉、〈鍊氣訣〉諸篇。萇氏是從實戰中練成精湛的武藝及悟出高深的武術理論。這些「鍊氣之術」的理論,縱橫開闔之妙,均發前人之未發。其言拳術主於養氣,務使氣藏於腹;主張「練形以合外,鍊氣以實內」。其論及出手則云:「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故萇氏之理論與太極拳之要義大體上是一致的。

《內功四經》由〈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四部共同組成,原著者已不可考,但經由清代王南溪註解、宗景房參訂,藏於瀋陽故宮工部庫多年。後來宋氏形意拳開派宗師宋世榮先生由友人處獲得此書,這文句絕妙、義理精闢的武學秘典才漸傳開於世,其〈內功經〉極重培養內氣、斂神修心的武學內功修練。宋氏精研習試,先以內功起手,納卦次之,神運又次之,最後地龍收功;久而久之,融會貫通,練就出神入化的內功,常人很難近其身,手臂無人能握得住,所以宋氏的形意拳也以「柔」見稱。孫祿堂21歲時曾往山西,得宋氏講論〈內功經〉等心法。《內功四經》中所陳述的深妙技義、精絕道理,由外而內的綜合鍛煉法則,與部份太極拳經、論、歌、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渾元劍經》、《萇氏武技書》、《內功四經》闡述了很多「丹田」、「呼吸」、「氣」相互之間的關係。萇乃周先生精研拳理,博採眾長為己用,於少林、太極之外,另闢出一方武學新天地,創出獨具一格的「萇家拳」。宋世榮先生鑽研《內功四經》理論,在練拳的實踐中,體會其精髓,練就高強的武藝。但是,近代似未聞有任何人據此《萇氏武技書》、《內功四經》練成了絕頂的內功或高深的武功;可能是這兩本書、經的文句深奧,令人開卷茫然、易於懈怠、不能日日用功以見其元妙之理。而且許多人並不了解拳術中的「氣」和道家養生所述的「氣或炁」是不盡相同的。筆者將在本文後半段討論拳術鍊氣的獨到鍛煉方法和效果,因為拳術所煉之氣是要發揮在技擊中能實際起作用的氣,並非道家養生所論及的氣。

三. 養生鍊氣的迷思

道家養生的文章可說是車量斗載、不可勝數,傳統養生術可追溯到先秦,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就興起了不同的養生流派,包括道家的「清靜無為」和儒家的「修身養性」。當時的醫學、養生理論學曾記載於《黃帝內經》,這是中國流傳到今天最早的中醫和養生學經典;直到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4件簡帛,如《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導引圖》等,我們才看到更古老醫學典籍原件。《黃帝內經》在古代醫學和養生學中的地位,就相當於道家的《道德經》、儒家的《四書五經》、基督教的《聖經》等,是不可替代的至尊經典;歷代醫書、養生書籍幾乎沒有一本不引用《黃帝內經》的章句。自古以來講究養生的人,都會牽扯到鍊氣,或進一步論及修鍊精、氣、神三寶,至於氣是什麼?在《黃帝內經》當中,「氣」字出現了3000多次,是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整個《黃帝內經》都在講這個氣。但是《黃帝內經》中沒有提到「丹田」這個詞,因為後世丹田學說的發展是在外丹術遭到慘痛的失敗之後,道教徒將修鍊成仙的希望轉移到自身體內,把煉外丹的鼎爐搬到體內,把丹田引申為身體的某個部位,借鑒胎息、坐忘、服氣、導引、存想、內視等修鍊方法,創立了內丹理論。

「氣」字人人都會說,譬如元氣、營氣、衛氣、宗氣等,可是無人能確實把它真正說清楚,只好認為《黃帝內經》的氣是一種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及能力。但《黃帝內經·素問》又說,精是身體的根本,沒有精這種最基本的精微物質,就不可能有人的身體。可是「氣」和「精」這兩種精微的物質又不完全一樣。既然是物質,就應該能用科學儀器探測到,但現代中醫養生學又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於是有人說「氣」只有特異功能的人才能看到,這就使中醫和養生理論基礎遭到了無數的詬病。又中醫和養生認為氣的運行通道就是經絡,但是經絡又是什麼?目前也還是說不清楚,今人投入了數億的研究經費,仍然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雖然人們一直說不清楚氣是什麼、經絡又是什麼,但養生者人認為,氣可以通過修鍊在身體上體會到、感覺到,仍可以藉此使身體堅壯並延長壽命。實際上,中國的養生家在煉養的過程中,一直在運用了現代控制論中的「黑箱理論」,雖然打不開人體內的黑箱秘密,但用了籠統的氣、經絡等言語來討論如何增進人體生命的壽命延長,認為這是「命功」。此外,尚有心性修養、道德修養、人格修養等,這叫作「性功」。中國養生家們拿性功貫串命功,所謂「性命雙修」、「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於是比西方養生學多了一份玄秘性。雖然學會了入靜和調神對身體會有益處,但是中國養生家到底煉的是什麼氣?煉這種氣可以煉出技擊功夫嗎?顯然,養生學中有關氣的鍛煉,與拳術「拿住丹田煉內功」 並不相同。實際上,拳術之內功比養生學之鍊氣要豐富得多,所以鄭曼青曾謂:「內家拳是以技養身」的。

未完待續來源:台灣《太極拳雜誌》
推薦閱讀: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
太極精髓 聽雨軒sjh
三拳合一(七)讀《黃庭經解》,明孫祿堂「當中一點子」
老阿更的太極

TAG:太極拳 | 太極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