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賺錢的技巧,學會讓錢自己進來

 

   有錢人早已掌握賺錢的技巧,聚財的渠道與模式早已建立完成。他們在財富流動的前方已經建好水庫,只等著讓金錢自己流進來。

 

 

  許多富裕國家的人,從小就把孩子的財富教育擺在學習目的的第一位。從民間到政府,各界都致力於推廣財富教育,人們認為與其無止境地給孩子提供金錢,不如教他們學會增加財富的方法。

 

  日本基金經理人村上世彰,就是富爸爸教育下的少年得志者。村上世彰從念小學四年級時就學會炒股票,村上的父親在他就讀大學時,丟給他1000萬日元的零用錢,告訴他說:「從現在起你的財務就開始獨立吧!別再來向我要錢了!」

 

  於是他拿1000萬日元去投資股市,將資金翻了好幾番,賺得好幾億日元的資產,又用這筆資金成立AMC資產管理公司,短短几年間,他的公司資產又翻了幾百倍。

 

  美國股神巴菲特從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極高的財務智商,他在14歲時,利用送報賺來的1400美元在內布拉斯加州買了一塊約40畝的農用土地,然後出租給別人賺取租金,小小年紀就做了地主。

 

  如果在獲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的同時,我們能夠豐富自己的財經知識,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模式,那就可能是我們未來的致富因子。從小打開財務的窗口吧!我們要認識到財富的秘密:財富是自己來的,不是用勞力取得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方法,有了方法,自然會有路帶我們到想要到達的地方。

 

  我們亦可用更聰明的方法累積財富。學校只教我們不要不勞而獲,卻很少教我們如何一勞永逸。致富的關鍵,是學會槓桿操作,做一次,得更多。

 

  我們大可選擇讓自己致富的行業類別,如果這個行業又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那我們的人生已經有一半是完整的了。只可惜很多人終其一生不知自己有其他選擇,踉踉蹌蹌走了一輩子。

 

  如果你還在持續彷徨,用許多笨方法累積財富,請好好閱讀以下的故事:

 

  一個農夫養了一隻母雞,有一天農夫發現它每周都產下一隻金蛋。

 

  農夫把金雞蛋賣了,到城裡招搖、亂花錢,但金雞一周只下一隻金蛋,很快就無法滿足奢侈的農夫了。這天,農夫竟異想天開,把母雞殺了,他想一次得到所有的金蛋。

 

  結果呢?母雞肚子里什麼都沒有。

 

  擁有一隻持續生金雞蛋的母雞,多麼令人羨慕!這一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發明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有了自己的下金雞蛋的母雞,等於擁有持續收入。

 

  個人是這樣,企業家也一樣。企業家看到的,是製造更大的系統與獨立運作的賺錢體系,而上班族卻可憐得只想到更多的工資。不同的財富觀點,導致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通過學習來轉變觀念,讓自己換一個億萬富翁的腦袋!

 

學習把負債變為資產

 

  貧窮的人為有錢人工作,窮人的子孫就得替有錢人的子孫工作,一代接著一代。除非有人發現打破這個窠臼的方法,否則貧窮是會遺傳的。

 

  貧窮是一種習慣,而不只是口袋裡金錢的多寡。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相同的,有人利用它來打工,賺取約80新台幣的工資。也有人將時間用來教書,每小時賺取約500新台幣,也有人用這些時間來上網,但是每小時要付30新台幣上網費。將時間用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決定我們是不是富有的人。

 

  錢也是一樣。別小看金錢,區區幾個買香煙的零錢,只要用對地方,也可以輕易幫我們脫貧致富。貧窮,其實是一個觀念問題,貧與富的區別只在於我們會不會使用知識與工具,如果懂得運用零錢,加上複利概念,窮人也可輕易翻身,甚至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每天存40新台幣,每年約存1.4萬新台幣,找一個年獲利20%的機器,進行複利滾存,你能想像嗎?40年後,你會擁有多少錢?答案是超過1億新台幣的資產。

 

  不同的人把金錢放在不同的地方,用金錢進行不同的投資。而洞悉致富的方法後,賺錢,只是簡單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有錢人洞悉這個方法,周而復始,重複做相同的事。而窮人也依循自己的方式,任憑資產不斷萎縮。

 

  學學成功者,懂得把金錢運用在什麼方向,這非常重要。

 

  窮人丈夫興沖沖地買了雞蛋回家。

 

  窮人丈夫對老婆說:「如果用這個蛋孵出一隻雞,經過雞生蛋、蛋生雞,我們可以再用一群雞換一隻羊。」老婆聽得入迷。

 

  「大羊生小羊,成群的羊再換成牛,大牛生小牛,賣了牛我們就可買田、蓋房舍了。」老婆聽得兩眼放光。「成了大富翁,讓我娶個小老婆好不好?」

 

  結果,聽得入神的老婆氣得大發雷霆,把蛋拿起來往地上一丟,頓時,美夢立刻破碎!

 

  窮人花錢的行徑,與富有的人的花錢行徑完全不同。當一個人手中只有一個蛋時,哪怕只是輕輕一碰,一切都可能全部玩完。因此窮人擁有的資本越少,相對而言,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越差。想想,當天氣稍微暖和一點,先融化的一定是小雪球,因此窮人的雪球若不大,那麼每當經濟不景氣,窮人一定首當其衝,受到波及。

 

  其實,簡單地改變消費支出,也可以讓你輕鬆致富。在著名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羅伯特·清崎一針見血地道出一般人最常犯的理財錯誤,他說:「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資產負債的觀念不同。」

所謂資產,就是買了之後,還可以幫你生財,能把錢持續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而負債,就是用了就沒了,只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如果想變富有,你需要習慣性地選擇購置資產,而窮人沒有這個觀念,因此不斷買入負債。也就是說,一般人因為常分不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差別,而一再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這就造成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財務的泥沼中掙扎。

 

   很多人一有錢就想買房子,但是房子到底是負債還是資產呢?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他們就有了安定感,這也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夢想。如果你也這麼認為,即房子等於資產,那麼現在就是修正觀念的時候了。當我們貸款買了房子之後,房子會不斷產生支出,包括每個月的貸款,我們還需繳各種稅、修繕費用等,好端端的資產卻形成負債。

 

  房子如果是用來給自己住,就不能產生收入。但是如果我們把房子拿去出租,帶來的租金在付了房貸後還有剩餘,那房子就是資產了。同樣,車子也是如此。買車後我們還需要還車貸,那車子就是負債,但如果我們把車子當成生財工具,它會帶來金錢,那車子就成了資產。

 

  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想,如何把原本的負債變成資產。

 

  羅伯特·清崎說:「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入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不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總是最後才買奢侈品,因為他們都將收入變為可不斷再產生收入的資產,以至於資產像滾雪球一般,最後終於累積成他們畢生用之不竭的龐大財富;相反,在窮人的資產負債表上,總是負債大於資產,因此窮人須不斷努力工作,才能使資產追得上那重重的負債。

 

  我們所要做的,再也不是花掉手頭上得來不易的錢,填補購買負債而產生的現金缺口,而是學習投資的知識,用月收入來投資以獲得資產,同時用資產來投資產生月收入,習慣於通過投資,產生正的現金流。

 

  「全美企業家大獎」得主范德士先生表示:「貧窮的人為有錢人工作,窮人的子孫就得替有錢人的子孫工作,一代接著一代。除非有人發現打破這個窠臼的方法,否則貧窮是會遺傳的。」而這個方法,就是把負債變為資產,把消費性支出轉換成資產性的消費,藉由消費理財、消費致富的新觀念,去建構一個持續收入的系統,一個遠離貧窮的代步工具!

 

  學習將負債性的固定支出轉換成資產性的投資。

 

  我們必須學會節省開銷,並讓節省下來的錢幫我們做事,讓這些錢翻倍。有錢人節省開支,並用省下的金錢投資。沒錢時,不管多困難,富人也不會動用投資和積蓄。

 

壓力使窮人抱怨,使富人找到賺錢的新方法。性格使我們形成某些習慣,習慣將決定我們是否成功。有一則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地開始奮鬥。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熬。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讓剩下的來生小羊。可是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變艱難了。窮人又把僅剩的羊賣了,買了雞。他想靠讓雞生蛋賺來的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控制不住慾望,把雞也給殺了。最後,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這就是窮人的習慣。一般的上班族以為靠薪水就可以致富,可讓上班族變得富有不是老闆的職責。老闆的任務,是付給員工一份穩定合理的工資。因此工作帶來的只有工資,而不是富裕。

 

 《零元致富》這書就提到:

 

  試想:有什麼是一定要進行的固定支出呢?其中一項應該是日常用品,因為不論經濟狀況如何,我們一定要刷牙、洗頭、洗澡、洗臉,不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就不刷牙或不洗澡,所以日常用品是固定的支出,這些東西,用了就不會再回來了,也就形成了負債。

 

  我們來計算一下:

 

  如果一個家庭有4口人,平均每個月在日常用品上的花費約為2500新台幣,其一年就必須花掉3萬新台幣,50年下來就要花掉至少150萬新台幣,70年下來至少要花250萬新台幣。這筆錢是固定的支出,也就是負債性的開支。但如果這個家庭的成員一生中在日用品、保養品等方面花費的250萬新台幣能夠拿來轉化成資產,那就是致富的關鍵了!

 

  如果賺的錢不夠用來投資,我們必須先學會調整消費模式。

 

  很多主婦早已知道通過消費方式的改變也能致富。她們選擇市面上許多消費者聯盟、和消費者合作的超市、健康生活館,其採用會員制,大量鎖住流通渠道。該產業致力於安全、健康且不污染河川的環保產品的研發,它們將大量替代來路不明、易致癌的化工產品。

 

「當會員,來試用,用了不喜歡的產品,60天內即使用到所剩無幾,也能全額退費。只要你願意,請大量介紹親友換品牌、換地方消費,公司就會以合作的方式,將分紅回饋給消費者。所以不喜歡這些產品可以得到退款;持續用可以省錢;介紹親友用更可以有現金分紅的機會!」一位主婦興奮地介紹現在的消費模式。

消費應該是聰明的,在22世紀,我們也能因為消費而致富。如果產品本身價格一樣,甚至物超所值,又把一定利益回饋給消費者,我們大可介紹親友,影響親友的親友們,讓他們都來消費,這樣就進入了倍增市場。如果因此建構了一個月循環的消費系統,我們也造就了一個零風險的月現金收入系統,從而可以獲得一份因消費形態改變而擁有的持續收入。這時候我們就相當於拿回一生需要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花費的約250萬新台幣的N倍的退休金。這就是把負債式的消費轉成資產式的消費理財、消費致富的範例。

 

  現在的超市一改過去的經營模式,過去的客戶僅僅享受用零售價格買東西,現在,顧客會想成為會員,以批發價或七折的價格買東西。未來,超市將與消費者聯合,只要願意推廣公司的產品,用戶會因介紹而獲得相應比例的渠道宣傳費。我們可尋找這樣的超市,學學如何消費致富。

 

  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性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確定,上班族急於尋找雙薪,下班之後還要辛勤工作,以為這樣就可以遠離貧窮。其實,無論兼做幾份工作,單靠增加工時獲得的收入永遠無法讓你擺脫貧窮。想致富,我們必須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

 

  一個關於財富的課程中,台上的演講者問台下的聽眾:「知不知道什麼是有錢的定義?」聽眾當場愣住,有錢的定義不是錢很多很多嗎?演講者搖搖頭:「如果你認為擁有金錢就叫有錢人,那表示你不懂什麼是財富的定義。」

 

  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健康、有時間花錢的人,而擁有財富的定義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況下,原來的生活水平可以維持多久。

 

  演講者表示:「有錢的定義是:當自己不工作,或失去手頭的工作時,還可以讓自己及家人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聽眾當場傻眼,不工作,還能繼續生存?這是所有學校都沒有教過的。

 

  演講者暗示說:「當有錢人不工作時,他們仍有之前投資的基金、股票以及房子的租金,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系統日夜不停地運作,等等,所以有錢人每天打高爾夫球,每個月都還有上千萬新台幣的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持續冒出錢的杯子」,這就是持續收入的概念。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幾乎淪為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那些買樂透、賭博,以為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們也達到致富的目的了,不過,注意,是幫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賭場致富。想要致富,其實沒那麼困難。收入是心理狀況的測量數據,周遭的環境只是大腦價值的投影,簡單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我們就會大幅改善收入狀況。

 

  想想你目前的工作能幫自己帶來幾次報酬?你賣的東西是一生能用幾次的?你今天找的客戶,是不是明天還會來消費?很多種選擇,事實上是可以讓你多次獲利的。例如:詞曲的作者得到報酬、持股的營銷顧問收費、房東收租金、發明者註冊專利、架設網站的人日夜收點擊費用、超市收渠道宣傳費、企業家架構系統來收加盟金、商家進行直銷、保險經紀人建構組織及擴大系統等許多情況,都有可能持續帶來報酬。

 

  做一次生意,領一次報酬,還是領N次,你選擇哪一種?

 

  第二,徹底改變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

 

  大部分的家庭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是占絕大部分的比例,約95%的收入都是來自上班所獲得的薪水這個部分。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5%,甚至沒有這樣的收入。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若能將原本只佔約5%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我們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第三,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5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為家人準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

 

  家庭里有兩種角色,照顧者和依賴者。負擔家裡的生計,賺錢回家養家口的,屬於「照顧者」;另一種沒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屬於「依賴者」。風險總是無所不在,如果很不幸,照顧家庭的人出事了,這家人將會陷入貧窮,甚至過不下去!因為照顧者倒下來而使全家頓失依靠,需要社會救濟,這樣的現象在台灣屢見不鮮。

 

  其實,不需要發生意外,只要有一天照顧者被老闆辭退,失去收入來源,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注意,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長期下來,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因此,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麼辛苦。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第四,影響世人脫離貧窮,共同創造持續收入。

 

  人在順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裡!什麼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你就能在什麼時候脫離貧窮。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餘時間,趕快為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投資收益、版權收益或系統產生的利潤,都屬於持續收入的一種。台灣約150萬名千萬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得以徹底擺脫貧窮,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

 

  一些人因為上班收入不穩定,下班之後還要辛辛苦苦幹第二份工作,但別以為這樣可以讓他們遠離貧窮。再提醒一次,無論兼幾份工作,靠工時收入絕對無法幫你擺脫貧窮。凡是不可持續的收入,再高都不值得羨慕,超時工作,以健康為代價去追求更不值得。

 

  另外,光靠儲蓄的利息也不足以讓你養老。有一個朋友在30年前從公務員崗位上退休,拿了300萬新台幣的退休金,在30年前,300萬新台幣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因此那個朋友覺得從此不愁吃穿了,沒想到通貨膨脹率上漲的速度這麼快,到了現在他都80歲了,身體還很健康,但是幾乎坐吃山空,不知道還可以靠退休金再維持多久,眼看錢都快花光了,他現在只好過著相當節儉的生活。所以我們得想清楚,一個人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才能夠抵擋通貨膨脹。

 

  聰明的人,知道利用閑暇時間,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為了避免M型社會的崩塌現象,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遭的朋友,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從前有兩座山,一座山上住著「一休」和尚,另一座山上住著「二休」和尚。山上沒有水。每天一休與二休都需要到山下來挑水,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

 

  某一天,二休去挑水時,發現一休竟然沒出現,他想,或許一休生病了。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一休還是沒出現,二休就開始擔心了,決定去探望一休。上山後,他發現一休正在大樹下打太極拳。二休很驚訝地問道:「一休,為什麼你沒有挑水還有水喝呢?」

 

  一休回答說:「這3年來,我每天挑完水,都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挖井。現在我已經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絕地湧出,從今以後,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我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

 

  因此,一休從此不用再挑水,二休卻依然不能休息。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個故事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目前的工作是在挑水(獲得暫時收入),還是挖井(獲得持續收入)?

   後記富足的人生

  

  當財富來臨時,它們來得如此快,如此多,讓人們不禁驚覺:這些年來,這些財富都躲到哪裡去了?

 

  紐約的街頭有許多乞丐。有一位破產的企業家已消沉許久。一天,他帶著一箱鉛筆、寫著「每支1美元」的廣告牌及裝硬幣的盒子,開始在街角販賣當年放在倉庫已久的鉛筆。

 

  一位年輕人經過企業家的身旁,拿了一支鉛筆,忘了給硬幣就離開了。破產的企業家已走到人生谷底,因此也不以為意,直到身邊一位小提琴手提醒,他才漠然地望一望那個沒有硬幣的盒子。

 

  後來,一位商人走到企業家的身邊,彎下腰來拿起幾支鉛筆,又放了一些硬幣,隨口說了一句話:「哦,我們都是生意人啊!」然後他就從企業家的身邊悄悄走開了。

 

  破產的企業家突然被這句話驚醒。「我們都是生意人啊!」他收起沮喪的心情,重新振作起來,結果創辦了更龐大的企業集團。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正在往哪一個方向移動。

 

  關於致富秘密,已經成功幫助數十人成為富豪,甚至幫許多負債的朋友,借著觀念與行為的轉變,重拾財物自由。面對M型社會的來臨,每個人都應檢視手中的資源,懂得掌握趨勢,聚眾,將負債變資產,再放在槓桿的著力點上。我們還應當學習億萬富翁的特質,懂得借力,或加入一個團隊,與成功者分享財富,最後,我們會驚覺,錢,是自己會流進來的。就像《人生四大秘密》一書所說的:「當財富來臨時,它們來得如此快,如此多,讓人們不禁驚覺:這些年來,這些財富都躲到哪裡去了?」

 

  思考並執行本書中所有的致富秘密,將幫助我們加入億萬富翁的行列,輕易得到富足的人生。


推薦閱讀:

服裝陳列技巧
二十年廣告文案達人手把手教你零基礎寫出頂級文案
超實用的生活小技巧大全
《gta5》有什麼新人要領嗎?

TAG:賺錢 | 自己 | 技巧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