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道源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二十】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道源法師
|字型大小 訂閱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如上所說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統名凈業。今釋凈業一詞,先釋業,後釋凈。大乘起信論云:業者動義、因義。一動就是業,一動就是因。造業者造即動作義,既造了業即是因。
釋凈業義:欲界業有二種,善業和惡業。色界、無色界的業,叫不動業。三界內的凡夫有此三種業。欲界中有六道,又分為三善道、三惡道,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合稱六道。
上二界是修四禪八定生上去的,所謂四禪八定者,八定之中包含四禪,非謂四禪之外別有八定也,即色界修四禪定,無色界修四空定,合稱四禪八定。因生到色界、無色界,都是修的定業,故名不動業(定即不動)也。三界之內的三種業:善業、惡業、不動業,我們先學不要造惡業,停止造十惡業,修學十善業;但是應知道,修行十善生天道,而這修十善業,只是修大乘法的基本工夫,非求生天道也。
世尊不叫我們生天道受天福,因為天福享盡,還要墮落。故知此處說修十善業,非是叫我們生天道,而是準備修大乘法的。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若是天天造十惡,還修什麼菩薩道!
上二界的不動業,是他們現今在定中為不動,定力散時,還要輪迴下界,非永久不動也。到此以『凈業』校量之,欲界的惡業固非凈業,而欲界的善業亦非真正的凈業,它若與惡業比較起來,則可謂凈業。但此凈業非真正永久之凈業,因它不脫出輪迴,人天福報盡時,還墮三惡道。上二界的不動業亦不脫輪迴,所以三界以內的業,只能叫做善業,不能叫做凈業。
二乘人修四諦十二因緣出世法,了生死出輪迴,證聲聞緣覺果,它這個業清凈了。然而他們的凈業,若是比對三界的凡夫言,二乘業是凈業,若比對大乘業,則二乘業還不是清凈業。因二乘人雖能超出三界不受輪迴,但是他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他證得偏空涅槃,自以為所作皆辦,不發菩提心度眾生;他起了涅槃的法執,執著涅槃之相。又因度眾生要在生死道上,他害怕生死之苦,才超出三界的,所以他著了生死之相。著了生死之相,故不肯到生死道中度眾生;著了涅槃之相,故捨不得丟掉涅槃。結果,被法執所染污。他的業對凡夫業而言,名為凈業;但被法執所染污,其凈業又不得名為凈業了。
大乘菩薩有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之業,較諸二乘叫做凈業。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眾生又著下化眾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權教大乘之業,對二乘言名為凈業,若較諸實教大乘,又不得名凈業了。
實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與權教同,但實教大乘菩薩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眾生不著下化眾生之相,這才叫真實大乘。真實大乘,上求佛道,無佛道可成;下化眾生,無眾生可度,這種業才叫凈業。
金剛經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這即是叫人度眾生不要著度眾生相。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求佛道是求法身如來,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證得法身如來,因為行了邪道,已染污了。
所以終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須每日求佛道、無佛道可成,每日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業,每日度眾生、行度眾生之業,這個業沒有著相,這才叫清凈業。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經文說這三件事,都是凈業,如何融會貫通?剛才我說:凡夫福業 --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不是凈業,是凡夫有漏之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亦不是凈業,乃是小乘之業。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業,但這大乘業須是真實大乘,權教大乘業還不凈。那末,由此看來,只有第三種福才是清凈業。還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權教大乘上。怎麼這個經文上『如此三事,名為凈業』?這就知道這三種福,叫我們要完全修的,因為十六觀經是大乘理,修這三種福是作十六觀想的初步工夫。要想修十六妙觀,先修這三種福。雖然三種福統統修,其目的卻在第三種大乘福。此大乘福含攝有前面二種的凡夫福和二乘福。但是前面第一種凡夫福,不含第二第三福。第二福含有第一種,而不含第三種大乘福,這叫『得前前者不得後後,得後後者必兼前前。』所以這個地方叫我們統統修。實教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尚且不著相,何況他修凡夫十善及二乘戒法,怎麼會著相。所以一清凈一切清凈,統統變成清凈業了。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集)凈空法師
※加持的真諦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