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杜牧篇》62首<41-62>
唐代詩詞賞析:《杜牧篇》62首<41-62>
目
錄41《題揚州禪智寺》42《潤州二首(其一)》43《長安秋望》44《沈下賢》45《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46《念昔游三首(其三)》47《念昔游三首(其一)》48《過勤政樓》49《九日齊山登高》50《早雁》51《遣懷》52《贈別(其一)》53《寄揚州韓綽判官》54《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55《江南春絕句》56《秋夕》57《山行》58《泊秦淮》59《赤壁》60《清明》61《過華清宮絕句》62 杜牧生平介紹
41《題揚州禪智寺》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杜牧詩鑒賞唐文宗開成二年(837) ,杜牧的弟弟杜頁患眼病寄居揚州禪智寺。當時,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消息,即攜眼醫石生赴揚州探望。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離職。此詩著意寫禪智寺的靜寂,和詩人擔憂弟病、傷前程的黯然心境不無關係。「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從「蟬」和「秋」這兩個字來看,其時當為初秋,那時蟬噪本已嘶啞,「一蟬噪」,就更使人覺得音色的凄涼;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也露出了蕭瑟秋意。詩人在表現這一耳聞目睹的景象時,用意遣詞都十分精細。「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喧,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靜寂。接著,詩人又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台階長滿青苔,則行人罕至;寺內白鳥徘徊,不願離去,則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寂冷落。「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從明暗的變化寫靜。禪智寺樹林茂密,陽光不透,夕陽西下,暮靄頓生。於郁樹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餘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靜。至此,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禪智寺的幽靜,似乎文章已經做完。然而,忽又別開生面,把熱鬧的揚州拉出來作陪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禪智寺在揚州的東北,靜坐寺中,秋風傳來遠處揚州的歌吹之聲,詩人感慨念之:身處如此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凄涼度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傷感油然而生,不可阻止,寫景中暗含著詩人多少身世感受、凄涼情懷。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結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十分巧妙。
42《潤州二首(其一)》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杜牧詩鑒賞這是杜牧遊覽江南時寫的詩。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向吳亭在丹陽縣南面。首句起勢弘遠。詩人登上向吳亭,極目東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給人一種極恍惚無際的感覺。詩人的萬端思緒,便由登覽而觸引,大有紛至沓來之勢。詩從眼前的景色寫起,再一筆宕開,思憶起昔年遊覽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見當年酣舞狂歌的賞心樂事,如今舊地重遊,正逢惹愁的爽秋季節,神往之中隱含著往事不再的悲涼。一景一情,寫詩人初上亭來的所見、所感,並點出時間、地點、事由。頷聯沒有續寫昔年遊覽的光景,而是以不儘儘之,把思路從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寫詩人下亭遊覽時所見的景物。潤州系東晉、南朝時的重鎮,也是當時士人們嬉遊的繁華都會。「青苔」二句,一寫先朝遺寺的荒涼清冷,一寫河邊酒樓盛景依然,對仗工整。從寫法上看,本來是寺里長滿青苔,橋下蕩漾綠水,詩人卻故意顛倒語序,把鮮明的色彩放在句頭,突出一衰一盛的對比,形象地反映了潤州一帶風物人情的滄桑變遷,這就為下一聯抒發思古之情創造了條件。頸聯再轉,讓思路從眼前出發,漫遊時空,飛躍到前代。詩人由眼前的遺寺想到東晉、南朝,又由酒樓想到曾在這裡嬉遊過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東晉、南朝的士人,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可是他們在歷史的舞台上都不過是匆匆過客,只留下虛名為後人所傾羨。中間兩聯由覽物而思古,充滿著物在人空的無限哀惋之情。詩人似乎長時間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傳來一聲愁笛,才把他從沉思中喚醒。詩用「月明」表明時間的推移,以見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則有無限低徊往複多情之意。然而這一聯的佳處,更在其意境的深遠。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傳來《出塞》曲的悲怨笛聲,又給詩增添了一層蒼涼哀怨的氣氛。詩人由笛聲而更想到東晉「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的無限哀愁。豐富的想像,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聯繫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融為一體。因此,詩雖將無窮思緒以一「愁」字了結,卻給人以跌宕迴環、悠悠不已之感。這首詩所抒發的,不過是封建知識分子因不得志所產生的人生無常虛幻的悲嘆,但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詩忽而目前,忽而昔年,忽而往古,忽而現在,忽而雜糅今古;忽而為一己哀愁,忽而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於一爐;揮灑自如,放縱不羈,在時空上和感情的表達上跳躍性極大。前人評杜牧的詩「氣俊思活」,於此可見一斑。
43《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杜牧詩鑒賞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長安秋望」,主要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歎遙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勢;「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觀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純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高氣爽的特徵。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廖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登高澄凈的心境。「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像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比高低。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幻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於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蕭瑟,有的取其明凈澄潔,有的取其遼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于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極佳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這首詩的妙處,還在於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於寫意畫。高遠、寥廓、明凈的秋色,實際上也是詩人胸襟的象徵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高潔廣闊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餘地。晚唐詩往往流於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
44《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珮月如襟。杜牧詩鑒賞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時,追憶憑弔中唐著名文人沈亞之的詩作。亞之字下賢,吳興(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進士第,工詩能文,善作傳奇小說。他的《湘中怨解》、《異夢錄》、《秦夢記》等傳奇,幽緲頑艷,富於神話色彩和詩的意境,在當時獨具一格。李賀、杜牧、李商隱對他都很推崇。杜牧這首極富風調美的絕句,表達了他對亞之的仰慕。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靈夭矯之筆詠嘆而起。斯人,指題中的沈下賢。清唱,指沈的詩歌,著一「清」字,其詩作意境的清迥拔俗與文筆的清新秀朗一齊寫出。全句亦贊亦嘆,既盛讚下賢詩歌的格清調逸,當世無與比肩;又深慨其不為流俗所重,並世難覓同調。沈下賢一生沉淪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為人知。當杜牧來到下賢家鄉吳興的時候,其舊日的遺迹已不復留存。「草徑苔蕪不可尋」,這位「吳興才人」的舊居早已青苔滿地,雜草滿徑,淹沒在一片荒涼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後又如此凄清,這實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劇,也是社會對他們最大的冷落。「清唱」既無人和,遺迹又不可尋,詩人的憑弔悲嘆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經相當充分地表達出來三、四兩句就從「不可尋」進一步引發出「一夕小敷山下夢」來。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烏程縣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賢舊居所在地。舊居遺迹雖「草徑苔蕪不可尋」,但詩人的懷想追慕之情卻悠悠無盡,難以抑止,於是便引出「夢尋」來—— 「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珮月如襟。」詩人的夢魂竟在一天晚上來到了小敷山下,在夢境中浮現的,只有鳴聲琤琮的一脈清泉和潔白澄明的一輪素月。這夢境清寥高潔,極富象徵色彩。「水如環珮」,是從聲音上設喻,柳宗元《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月下聞水之清音,可以想見其清瑩澄澈。「月如襟」,是從顏色上設喻,可見月色的清明皎潔。這清流與明月,似乎是這位前輩才人修潔的衣飾,令人宛見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麗文采和清雅詩境的外化,令人宛聞其高唱的清音孤韻;更像是他那高潔襟懷品性的象徵,令人宛見其孤傲寂寞的詩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領,引申為襟懷。杜牧《題池州弄水亭》詩云:「光潔疑可攬,欲以襟懷貯。」光潔的水色可攬以貯懷,如水的月光也可作為高潔襟懷的象徵。所以,這「月如襟」,既是形況月色皎潔如襟,又是象徵襟懷高潔如月。這樣地迴環設喻,彼此輝映,融比興象徵融為一體,在藝術上確是一種創造。李賀的《蘇小小墓》詩,借「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珮」的想像,畫出了一個美麗深情的芳魂,杜牧的這句詩,則畫出了一個高潔的詩魂。如果說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繪,那麼後者則更多地側重於意境與神韻,對象不同,筆意也就有別。這是交織著深情傾慕和深沉悲慨的追念憑弔之作。它表現了沈下賢的生前寂寞、身後凄清的境遇,也表現了他的詩格與人格。但通篇不寫沈下賢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體的頌讚,而是藉助於詠嘆、想像、幻夢和比興象徵,構成空靈蘊藉的詩境,讓讀者通過這種境界,在自己心中想像出沈下賢的高標逸韻。全篇集中筆墨反覆渲染一個「清」字:從「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徑苔蕪」的凄清,到「水如環珮月如襟」的清輝,一意連貫,筆無旁鶩。這樣把避實就虛和集中渲染結合起來,才顯得虛而傳神。
45《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杜牧詩鑒賞唐玄宗時,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後伺機反叛,玄宗卻對他十分寵信。皇太子和宰相楊國忠屢屢啟奏,方派中使輔璆琳以賜柑為名去探聽虛實。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來後盛讚他的忠心耿耿。玄宗輕信謊言,從此更加高枕無憂,恣情享樂了。「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寫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回長安的情形。這探使身後揚起的滾滾黃塵,是迷人眼目的煙幕,又象徵著叛亂即將爆發的戰爭風雲。詩人從「安史之亂」的紛繁複雜的史事中,只攝取了「漁陽探使回」的一個場景,是頗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祿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塗昏庸,有「一石二鳥」的妙用。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表現了空間的轉變,那麼後兩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則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前後四句所表現的內容本來是互相獨立的,但經過詩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為因果的關係,暗暗指出兩件事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從全篇來看,從「漁陽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華清宮來聯結,銜接得很自然。這樣寫,不僅以極儉省的筆墨總括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變發生的原因,構思巧妙。將強烈的諷刺意義以含蓄方式表達,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兩句,不著一字議論,便將玄宗的耽於享樂、執迷不悟刻畫得淋漓盡致。說一曲霓裳可達「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顯然這是高度的誇張,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這樣寫卻並非不合情理。因為輕歌曼舞縱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卻是由統治者無盡無休的沉醉於歌舞造成。而且,非這樣寫不足以形容歌舞之隆盛,非如此誇張不能表現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程度以及因此導致的國破家亡的嚴重後果。此外,這兩句詩中「千峰上」同「下來」所構成的鮮明對照,力重千鈞的「始」字的運用,都無不表現出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正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全詩到此戛然而止,更是餘味無窮。
46《念昔游三首(其三)》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岩樓閣風。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杜牧詩鑒賞「水西寺」即天宮水西寺,是宣州涇縣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勝者曰華岩院,橫跨兩山,廊廡皆閣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遊覽,並題有《游水西簡鄭明府》一詩。此詩杜牧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此題詩一事。李白詩中云:「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日瀟洒,幽客時憩泊」,描寫了山寺佳境。杜牧將這一佳境凝鍊為「古木回岩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色:橫跨兩山的建築,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麼美妙動人的風光!李白一生坎坷曲折,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信步走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麼陶然自得。此詩二、四兩句寫景既雄俊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是完全沉迷在這如畫的山景里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緻來滌去自己胸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
47《念昔游三首(其一)》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杜牧詩鑒賞杜牧曾因仕途坎坷,長期飄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後追憶那次飄遊而寫的組詩,一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他十年浪跡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只突出了一個「自獻自為酬」的場面。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於繩檢之外的神態勾畫出來了。這神態貌似瀟洒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滿腹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詩的後兩句正面寫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並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秋山春雨」只是對江南景色的概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不絕的春雨也頗富於江南景緻的特徵。「春」、「秋」二字連用,同前面的「十載」相呼應,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游跡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絕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風光尤勝。「倚樓」關切吟詩。「倚遍江南寺寺樓」,並烘托出遊歷的地域之廣闊,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呼應開頭「十載」。詩人到處遊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內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遊歷之地的景緻,而是藉此抒發內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年復一年,無處不去,就愈表現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無一處正面傾吐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48《過勤政樓》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杜牧詩鑒賞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之地,建於開元八年(720),位於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公告天下。並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於勤政樓下,又於樓中賜宴設酺,「群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然而由於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為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再也見不到。詩的第一句說佳節虛在,乃綜論,第二句卻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落實了。詩的後兩句寫詩人移情於景,感昔傷今。「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情感真實,感嘆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可以想見,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罕見,重門緊閉的一片凄涼景象。詩人不寫別的,偏從紫苔下筆。這是因為紫苔那無拘無束,到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發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今綠銹滿身,好像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託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凄涼衰敗的景象。這裡,「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謝,獨有紫苔任情滋蔓,似乎是大自然的偏愛,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迴環,寫景入神了。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著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使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今日之衰,實際上使人思懷的是當年之盛;後兩句寫今日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49《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杜牧詩鑒賞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這天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齊山,在池州貴池縣東南,山腳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數里入長江,是江南名勝之地。這首七律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所作。首聯「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一開始描繪了滿目秋景,遊興勃勃。詩人登山游目覽觀所見。「涵」字極有氣勢,點出長江的浩蕩無際。從山上俯視數里外的長江,只見藍天、碧雲、青山、綠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諧明媚的圖畫。一字鴻雁南去,動靜相襯,充滿生氣。「客」此指詩人好友張祜。當時他特來池州訪晤杜牧,並有《和杜牧之齊山登高》詩記這次重陽登臨宴飲之樂。中間兩聯夾敘夾議,抒寫詩人登臨飲酒時的複雜心情。從首聯看,此游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兼具;賢主、嘉賓歡聚一堂。因此,第三句「塵世難逢」開口笑」,「開口笑」見莊子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語雖達觀而意含抑鬱。「難逢」反襯出往日不常見,人事匆匆。接下一句「菊花須插滿頭歸」,興緻勃勃的遊行竟掩蓋不住內心的鬱悶,詩人以曠達的言辭,近於失態的舉動來掩飾心中的失落。再接下來兩句「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是慰客自慰,感情的轉折由隱而顯。詩人對好友說,乘這個人世難逢的好日子舉杯痛飲吧!只管飲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臨時因夕陽西下而生人生遲暮的感傷。一個是遠州刺史,一個是失意處士,二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身處逆境,他們只好故作曠達。尾聯「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再以曠達的議論總束全詩。詩人由自己登臨齊山興感聯想到齊景公登臨牛山墮淚的故事。齊景公是感於人生無常,富貴榮華不能永保而落淚。當時在一旁的晏子卻以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對齊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杜牧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象晏子那樣坦然,認為人事代謝,自古而然,不必象齊景公那樣為此而感傷流涕,但實際上,他內心並不超然。後來,他回憶會昌年間在黃州、池州當刺史的情形說:「牧實忝幸,亦在遣中。黃岡大澤,葭葦之場,繼來池陽,西在孤島。」(《祭周相公文》)這一番牢騷與此詩的曠達言辭何其矛盾!此詩外示曠達,內含抑鬱不平,表現出士大夫痛苦而複雜的矛盾心理。詩人的曠達,表現為自慰自遣,詩人的憤郁,寄情山水自然。本篇把這兩種思想情緒交織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凄惻深沉的情懷。
50《早雁》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詩鑒賞《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杜牧生活的晚唐社會,正是唐帝國的多事之秋。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紇奴隸主貴族軍事集團,乘唐王朝腐敗之機,向南騷擾,大肆屠殺掠奪,使得邊地人民四處流散,無家可歸。詩人看到南遷的征雁,觸景興懷,表達他對苦難中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懷。「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點、時間、鴻雁驚飛的原因和受驚的程度。「虜」是對敵人的蔑稱,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虜弦開」,寫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緊張氣氛,語意雙關,既指胡人挽弓射獵,也指胡人發動軍事騷擾邊地人民生活。「雲外驚飛四散哀」,承上句而來。胡人劍拔弩張,那些鴻雁遭受到「虜弦」,而驚飛四散、哀鳴。「雲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現「秋半」天高雲淡,也準確地把握了雁既不高飛入雲,也不平頭掠過的習性,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個「驚」字,就是上句「虜弦開」的結果。「驚」字寫出了鴻雁的震恐,也反襯了敵人的囂張,隱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飛本來有序,隊列齊整,故人們愛用「雁陣」、「雁行」、「雁序」來比喻或讚美它。而眼下,則是雁驚飛後「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發出聲聲凄厲的哀鳴,聞之酸楚難堪。那「雲外驚飛四散哀」的鴻雁,不也是邊地人民受侵擾後流離失所的情景嗎?「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是續寫征雁飛經都城長安上空時的情景。這兩句與「雲外驚飛四散哀」相呼應。驚散後的孤雁從皇宮上空掠過。「秋半」冷月照在孤立於院中的「仙掌」,已經夠孤獨清涼了,幾隻孤雁又經過這兒,更加濃了孤獨清寂的氣氛。那失寵者幽居的冷宮,燈光黯淡,本就充滿著愁緒,傳來幾聲失群征雁的哀鳴,使人更覺陰沉凄涼。「孤影過」、「數聲來」。繪形繪聲,哀惋欲絕,極其細膩感人。通過這些景物、氣氛的烘托,可以隱約傳達了唐王朝的衰朽頹落,生動地表現了邊地人民流離失所,飄零孤苦的境遇。「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二句,雁是侯鳥,秋季南遷,春天北歸。詩人由征雁的南飛而想到它們的北回:鴻雁本應隨和煦的春風一一返回自己的家鄉,如今胡人的騎兵射手還在金河的土地上,兇殘的敵人到處橫行霸道,鴻雁是不可能返回故土的呵!這是設想鴻雁有家歸不得的深沉感嘆,詩人對鴻雁的囑咐,實際是對逃難同胞的親切叮嚀。這裡還包含著作者對統治階級坐視人民的災難,不能趕走侵略者行為的有力責問。當時並不是沒有仁人志士起來挽救這種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懷報國壯志中的一個。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聽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們無家可歸,只得客居他鄉。「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二句。「瀟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帶。據傳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這一帶停歇,次年飛回北方。詩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飛的鴻雁,不要厭棄瀟湘人煙稀少,那兒水中長著很多菰米,岸上長著很多莓苔,可供你們充饑度日,勉強住得下去。這也是為逃難中的百姓所作的設想和安慰,寄託了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和愛撫。這首詠物詩,通篇運用比興象徵手法,描繪了雁南飛的形象,寄託自己的真實旨意,形神兼備。詩起句敘事領篇,接下寫鴻雁驚飛四散哀的場面,再寫詩人。表面寫失群的雁,實際上抒發自己對失落的人民的關切。對孤雁哀鴻的撫慰關切,風格委婉細膩,清麗含蓄,想像豐富,意境無窮。
51《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詩鑒賞這是一首頗能反映杜牧思想個性、日常生活行為的詩。表面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億與感慨,實際上發泄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前兩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追述自己在揚州時放蕩形骸的生活。落魄指潦倒失意、困頓不遇。「楚腰纖細」,用楚靈王好細腰美女的典故;「掌中輕」,用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的典故。兩句是說,自己潦倒失意,放浪於江湖之間,只得日日載酒相隨,楚地的美女體態輕盈,能歌善舞,整天與她們相伴在一起。表面上看,這裡說到的似乎只是以酒色自娛,但由於一開頭大書「落魄江湖」,這「載酒」與沉溺聲伎的行動便具有一種無可奈何、聊以自遣乃至玩世不恭的意味。失意文人放蕩無不拘的生活染上一層浪漫輕快的色彩,以此自慰自嘲;卻又隱隱透露出無可奈何的心態,這兩方面矛盾而奇特地統一在一起。「十年一覺揚州夢」,第三句大筆捩轉,說過了十來年之後再回過頭去看在揚州的那段生活,感到就像做了一場夢。杜牧在揚州作幕的時間不足兩年(大和七至九年),這裡說「十年一覺」,指的是十年後的現在回顧過去,恍如大夢初醒,「揚州夢」,一方面是指往日所過的繁華熱鬧、酒色聲伎,盡皆消逝不存,如同夢幻一般,另一面也兼有對那段失意無聊生活的反省驚悟。第四句「贏得青樓薄倖名!」詩人自問揚州一夢,究竟留下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夢醒追思,不過一片空虛,惟一「贏得」的不過「青樓薄倖名」,而已。「薄倖」不必拘泥表面的詞義,「青樓薄倖名」,是說他自己只不過在倡樓妓館中留下了眾人皆傳的名聲。「贏得」二字表面上是自慰自嘲,實質上滿腹牢騷,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傷嘆,這裡借對揚州舊夢的反省,抒發對使他落拓不遇的政治現實的不滿。
52《贈別(其一)》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詩鑒賞《贈別》二首作於大和九年,當時杜牧離開揚州淮南節度使府時贈別當地一位容貌出眾的年輕歌女。第一首深情讚美對方的艷麗輕盈,「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裡選的是第二首,抒寫兩人別夜離席的傷感情懷。首句「多情卻似總無情」以議論的方式陡起。多情,指離別的雙方本來就有真摯感情,此刻在離席別筵之上,更是思緒萬端,黯然銷魂。也許詩人應當表現兩人繾綣纏綿的柔情,但實際上,卻是默然相對,無以為語,看起來像是素不相識的路人,所以說「總無情」。「總」字強調,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為什麼「多情」反好像「無情」呢?這是因為,在惜別情緒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別言語、動作乃至表情統統不足以充分表達深濃的離緒,而離別的傷感痛苦又使雙方的表情近乎鐵血心腸;也許是最多情的人反而會有這種漠然無情的表情。說「卻似」,又正道出這「無情」的表象下蘊藏著「多情」的實質。這「多情」與「無情」的矛盾統一絕妙地反襯出情之深刻,刻骨銘心。接下來一句「惟覺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對,為了寬慰對方,緩解離緒,彼此都想努力裝點歡容,但由於離緒太苦,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強顏為歡,結果仍然是無言相對,難以欣悅卻似「無情」了。但這種「無情」,正是太「多情」的結果。「惟覺」二字於無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見慘然凄涼心境。三四兩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正面描繪別夜離情,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勢,但詩人反而繞開,借離筵蠟燭來側面表現離傷愁緒。這兩句的好處在於用賦比興的手法,將眼前蠟燭的形象與黯然銷魂的離人形象融為一體。離筵上點著蠟燭,蠟燭燃燒時脂淚流溢,這是賦實;由蠟淚聯想到離人傷別之淚,由蠟燭有芯聯想到離人的「有心」惜別,並以前者隱喻後者,這是由興而比。將本來無知的蠟燭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感情,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旨意、無窮,而達到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以致很難分清是借物寓情還是直接以物擬人了。「蠟淚」一般比喻惜別傷離之淚,如庚信《對燭賦》:「銅花承蠟淚。」李商隱《無題》:「蠟燭成灰淚始干。」這首詩以議論和擬人化的比喻暗透別時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聯想、比喻、賦比興、擬人化等藝術手段的結合,使這首詩成為惜別傷離之作中的獨特佳作。
53《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詩鑒賞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這首詩當是杜牧離揚州幕府後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誼。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一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說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徵。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迢迢」迭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折,更構成了一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遊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游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橋樑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於說揚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揚州的「江南」水鄉特點,杜牧在揚州作幕的兩年中,經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徵歌逐舞,過著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游賞。詩人設問: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中的哪一橋上教歌女伎倡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何處」應上「二十四橋」,表現了想像中地點不確定的特點,且以問語隱隱傳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藉此寄託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游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54《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杜牧詩鑒賞這首詩作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那時杜牧由京官外調湖州刺史(湖州又稱吳興郡)之前,曾登樂游原游賞。樂游原在長安東南,地勢高敞,可以登臨遙望。首句以「清時有味是無能」議論起。清時,指政治清明的承平時代。意為在當前這個政治清明的年代,能夠享有清閑幽靜的生活的人,應當是像我這種無才無能之輩。這是一句帶有滿腹牢騷的反話。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佔領的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的人民起義歸附唐朝,這年八月,河、隴諸州老幼千餘人來到長安,宣宗在皇城東北延喜門樓接見,他們歡呼跳躍,脫掉胡服,換上漢族衣冠。這是當時被看成太平盛事的一件大事。但統治集團卻因此而志滿意得,粉飾太平,競為豪侈。這裡說自己「無能」,顯然也是對自己身「居下位」,無所作為處境的一種牢騷不平。次句承「有味」,具體形容自己的閑靜生活意趣。孤雲來去悠悠,無依無傍,無心無機,閑逸自在,歷來被士大夫們當作閒情逸緻的象徵。僧人生活悠靜、心境虛靜,向來被文人視為靜默淡泊的化身,詩句用「愛孤雲」、「愛僧」這兩種具體的心理與行動將自己的「閑」、「靜」的生活意趣形象化地表達出。以上兩句,其實都是反言若正。表面上他認為自己「清時」,自己「無能」,其實當時的心境、意趣並不閑靜。詩人反話正說,正好發泄了被迫置散投閑,無所作為的內心苦悶。「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麾(huī揮),旌麾,古代將外出任郡守叫「建麾」。吳興地近太湖、長江與東海,自可稱「江海」,但古代也常用「江海」指遠離朝廷的地方。這裡兼含以上兩義。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陝西醴泉縣九峻山。樂游原地勢高敞,故可以遙望西北方向的昭陵。這兩句是說,詩人正想手持旌旗,到遠離朝廷的江海之地去過一種瀟洒自在的生活,但登上樂游古原,卻不由自主地遙望起西北方向的昭陵。第三句順承上文「閑」「靜」,表示既閑靜無事,不如乾脆遠赴江海,過更無拘無束的生活,第四句卻筆鋒折轉,含有無窮感慨。這首詩的主意和點睛之處,就在末句。樂游原這個古原,作為唐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往往和今昔盛衰之感、弔古傷今之慨相聯繫。杜牧另有一首《登樂游原》七絕:「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李商隱也有詩《樂游原》云:「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於蒼茫寥廓中,充滿盛衰不常之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樂游原上望昭陵」所包涵的複雜而豐富的意蘊。昭陵在唐人心目中,是明君盛世的象徵。登樂游原而望昭陵,既表現了詩人對盛世明君的不勝追戀,反之也就含蓄地暗示了對當前時世昏主的不滿。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盛,與他知人善任,重用賢才分不開,而杜牧所處的,恰恰是一個風雨如晦的衰頹朝代,在位的唐宣宗又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望昭陵」抒發了無窮的盛衰之慨和生不逢時之感,含而不怒、哀而不傷。這個結尾,點到即止,餘味無窮,而結尾的這一轉折,回過頭來將開頭的「清時」、「無能」也一併否定了。這種末句否定前三句從反面作勢的寫法,使這首詩具有一種拗峭勁健而又雋永耐味的特色,令人拍案叫好。
55《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詩鑒賞「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先是寫春到江南,鶯啼婉轉,燕語悠揚,紅花綠葉,交相輝映,河水蕩蕩,山色佳麗,水村山郭,酒旗飄揚。這盎然生機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在這尺幅「千里」的畫卷中,不僅有春鶯、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風等春天的景物,而且聲、色、動、靜兼備,聽覺、視覺的景色並置。「水村」、「山郭」、「酒旗」、「風」等四對名詞聯綴使用,表現出人與自然的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機勃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既是面上取點式的繪景,又是諷諭朝政的議論。在細雨濛濛、煙霏雲斂的江南,兀立著一座座雄偉壯麗的佛寺,廟中的古鐘發出陣陣轟響,更給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朝」二字提領那一段歷史,引發人透過歷史的「煙雨」,聯想到南朝統治者推崇佛教、大興佛寺,勞財傷命,但佛寺並不能挽救病入膏盲的南朝政權,相反,昏聵荒唐的迷信活動卻加速了其崩潰的步伐。而今,留下來的南朝佛寺成為衰敗歷史的見證,在風雨的剝蝕下點綴著江南春光,聊供人們憑弔和遊覽。《江南春絕句》短短四句,繪景明晰,聊聊幾字就簡練明確地展示了一幅壯闊無比的春光圖。這種有點有面、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的藝術表現技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幅春色圖。詩的末兩句寫景如畫,景中寓情,詩人雖一筆帶過「南朝」和佛寺,卻並無劍拔弩張的譴責之語,詩中只是在憑弔南朝覆滅時對「煙雨」中寺廟的來歷稍加點撥,就使人能縱向想見這些佛寺建造的歷史,同時也使人聯想到唐王朝崇信佛教導致衰敗現實,諷諭之辭含蓄地脫穎而出。
56《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詩鑒賞《秋夕》是一首描寫宮女秋夜怨思的絕句。通過對初秋之夜身處皇宮深院的宮女百無聊賴的心理和動作,表現女性對愛情和幸福的摯著追求與嚮往。縱觀全詩,它宛如一幅清麗淡雅的仕女圖,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以形象和動作含蓄深沉地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是這首詩在寫作技巧方面突出的特色。「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二句:夜幕降臨,未得皇帝臨幸的宮女正在冷宮中傍燭獨坐,昏暗的燭光照在畫屏上,她感到似有無限寒意頻頻襲來。此時只有流螢幽微而迷惑的一點光亮給寂冷秋夜帶來一點兒生機,不甘寂寞的宮女揮動團扇,捕捉流螢,以打發漫長而無聊的夜晚。一個「冷」字,狀摹出宮中寂寞的景象;一個「撲」字再現出宮女捕捉流螢時忽而躡手躡腳,忽而敏捷撲跳的情景。「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寫出寂寞無主的宮女在捕捉完流螢之後,獨坐「天階」凝望天河兩岸的牽牛織女雙星,想像神話傳說中片郎織女的幸福愛情故事,聯想到自己索居深宮,沒有愛也無權去愛,一陣心酸傷感,愈感「夜色涼如水」。「坐看」寫了宮女睡意全無難以入眠,愈顯示出其夜不能寐的憂怨之深。詩人沒有正面地刻寫宮女嘆息愁怨、傷心濺淚,也沒有一字道及宮女耗費青春對自己的無聊、寂寞生活的怨恨,而是通過對她的某個輕意之舉的形象細緻的刻畫,讓人們感覺到深藏於宮女心底的痛苦和渴望,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含蓄曲折,韻味有致。
57《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詩鑒賞「遠上寒山石徑斜」描寫了詩人「山行」的旅途風光。「遠上」二字表現出詩人不畏路遙勇於攀登和追求的努力。「寒」字點明「山行」的時令已是深秋,呈現秋風蕭瑟、萬木凋謝的景象。「斜」字描繪出前路山勢之險峻、山路之陡峭。詩人描繪了一幅山嵐經秋,林木蕭條,一道蜿蜒曲折的石徑不斷向上伸延的動態畫面。「白雲生處有人家」寫詩人遠眺之所見。「白雲生處」極言山巔之高。「有人家」讓人突見崇山峻岭中飄出人間煙火令人驚喜不已,使寂靜幽深的景色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停車坐愛楓林晚」繪出了詩人流連山景、停車歇息的情境。正是這一個「停」字,詩人舍「行」而「停」,顯出山景之美,詩人「愛」景之情深。「楓林」正是詩人矚目之處,賦予了「霜葉」的品性。一個「晚」字,韻味無窮。它透露出秋山紅葉的最佳之景在遲不在早,又展示了一幅秋山夕照圖,夕陽、晚霞、紅葉,紅成了一片,交相輝映「寒山」與紅艷共色,色彩絢爛無比;怪不得詩人流連忘返,不願離去,以致耽擱行程,及至夕陽西下,才猛悟到自己「停車」太久。結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重筆濃墨地刻畫了秋山紅葉,不僅點出了詩人「停車」的具體原因。也抒發了詩人對秋山紅葉的熱戀之情。詩人以「霜葉」同江南的二月花相比,一個「紅」字準確地繪出了楓葉經秋時如丹似醉的嬌艷,給「寒山」籠罩出一片熱情的火焰,一掃歷代詠秋詩中充斥的悲秋傷逝、蕭瑟冷落之習氣,別具一格。在這首詩中,杜牧善於以情馭景,他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
58《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詩鑒賞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描繪出秦淮河上煙水迷離、月照白沙的夜景。兩個「籠」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寫出來。「煙」火紅燈,「寒水」一泓,繁華中隱透蒼涼,烘托出悒鬱暗淡的氣氛。「夜泊秦淮近酒家」點出泊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環境。「夜」是對首句的承接和明確化,「近」字為聽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體內容埋下了伏筆,「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華和熱鬧,與詩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不知」實為「商女」開脫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說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此詩構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當,寓意含蓄,語言凝鍊,詩評家沈德潛盛讚此詩為「絕唱」,確實是名不虛傳。
59《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詩鑒賞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曾遊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憑一時僥倖並不是安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60《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詩鑒賞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61《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詩鑒賞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長安回望綉成堆」,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一騎紅塵」賓士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而其他人卻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既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安史之亂」的禍根。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4220·《唐詩鑒賞大典》於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62 杜牧生平介紹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孫。唐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召為團練巡官。後為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掌書記,居揚州,頗好游宴。大和九年(835),入朝為監察御史,不久即分司東部。後歷任宣州團練判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等職。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遷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出任湖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世稱杜樊川。杜牧素有經邦濟世抱負,其詩關切朝政,指陳時弊,詠史詩往往以論史絕句的形式,借歷史題材諷詠現實。抒情詩意境清新,韻味雋永。古體詩豪健跌宕,高絕之中骨氣透出遒勁;而近體詩卻情致清爽。秀麗雅淡,與李商隱合稱為「小李杜」,又有「小杜」別於杜甫。
推薦閱讀:
※毛澤東詩詞是霸氣派開不是豪放派,你認同嗎?
※精讀《唐詩三百首》040: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詞牌里的故事《梧桐影》
※《望海潮》柳永 賞析小文
※「極喪之宴」,喪詩大V羅隱「喪文化」古詩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