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36-40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36-40集)

凈空法師主講 

第36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經本第八十七頁。

六七、正示不著微細相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比前面更深。前面是講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不著世界相?世界原來是微塵累積而現的幻相;換句話說,世界相只不過是微塵聚集的現象而已,離開微塵,就沒有世界可得。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都不難懂得。

【1、此意比前問意更進。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

今天這一段的經文,「此意比前問意更進」,更進一步。「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這個事實,一直到近代科學家才發現,才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錯。在相宗經論裡面,佛告訴我們,色法,我們講的物質,物質最小的是微塵,經上所講的微塵,它小到什麼程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我們看到這個微塵,以為是很細的微塵,不是的,那個還很粗的;肉眼沒有辦法看見的。如佛在經上常講的,大概我們肉眼能夠看得到的,要很好的眼睛,能夠看到牛毛塵。牛毛的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在牛毛尖端上不會掉,擺在那裡擺得很穩當。你看牛毛的尖端,它的面積多大?放在那個地方,它不會掉下來,這一粒塵就叫牛毛塵。佛說了,牛毛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那更小,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細,那個尖端就更細,放在羊毛上面不會掉下來,擺得很穩當。羊毛塵再分為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真的很好的眼睛未必能看得出來。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我們現在學了一點物理,知道水的密度不大,水當中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裡面可以自由的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的密度大,密度大當中還有空隙,我們知道在顯微鏡之下一放大,原來那個鋼鐵裡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一粒微塵在金屬它自由往來,自由通過,它沒有障礙。金塵再分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塵,我們的肉眼怎麼能看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如果你要是能看到微塵,那你也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沒證到阿羅漢果看不到。微塵還不是最小的,還可以分,再分七分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再分七分,叫極微之微。佛說極微之微就不能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這是用分析的方法,讓我們曉得世界是假的,微塵也是假的。

微塵從哪裡來的?相宗告訴我們:心法跟色法同源。唯識裡面講四分:自證分是本體,就是真如本性。因為一念不覺,這就迷了,就變出見相二分;見分就是心法的根源。我們講色法跟心法,心法的根源就是妄心,這是妄想心,就是見分。從見分裡面就變出一個相分,所以色相是從見分裡面變現出來的。見分跟相分的本體都是自證分,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有道理的。有情是見分變的,無情是相分變的,見、相同一個自體,同一個自證分,所以它是同源的。因此,眾生修行成佛,不但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也成佛,這就是《華嚴》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圓滿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此地講的微塵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些可見得還都是屬於假名假相,前面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因果相續的假相,微塵也是假相。

【2、《楞嚴》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也。大乘人惟就性體上觀察,知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

「《楞嚴》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這一段是《楞嚴經》上的經文,是世尊在楞嚴會上跟阿難尊者說的。從微塵到鄰虛塵,鄰虛塵是極微之微,就不能再分了。「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世尊這個講法是對小乘人講的,小乘人這樣教法,給他說他容易明了。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都用這個方法。對於物質現象才真正能夠觀察出來,用這種方法。「大乘人惟就性體上觀察」,大乘比小乘聰明,用不著分析,佛只要輕輕一點醒,他就明了、就通達,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大乘根性比小乘要利。「知無論大相小相」,由此可知,大的相,像三千大千世界,小的相,像微塵,「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這才是事實真相。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肯定明白了,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你就開悟了。如果在這些虛幻現象當中,決定不再分別執著,你就入了境界。入就是證悟,不是解悟,證悟了。證悟,這個事實真相你享受到了,你入了事實真相。入事實真相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入一真法界,事實真相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為什麼不思議?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此之後,再不會起心動念,心裏面那個妄念永遠滅掉了,再沒有妄念,再也沒有言說,言語道斷。我們大乘經讀了不少,我們明了,言語道斷不是沒有言語,心行處滅不是沒有思想。這個東西很奇怪,思議滅掉,怎麼還會思,還會議?諸位一定要明了,佛為我們說的滅,是滅一切分別執著,事還在。如果言說真的沒有,思慮也沒有,你就著了非法相。《金剛經》上講,你著空,著空還是錯,還沒有見性。也許有人講,那我證得真空之理,我證得體,沒有!果然證得體,體一定現相,一定起用,哪裡說有體沒用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事實。有體一定有相,一定起作用。如果你證入這個境界,不起現相,不起作用,你應當曉得你走錯路。就是本經上所講的,教你無住,你是不住有,無住有了,住到空裡面去。住到空那個境界,要不是四禪的無想天,那就是四空天,你跑到那裡面去,走錯路了。

佛與大菩薩,經上常說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在《華嚴》裡面,圓教初住就入這個境界,就入一真法界。他現不現相?現相。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雖現相,雖起作用,他的心裡若無其事。現而無現,無現而現;用而無用,無用而用;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很深,很不好懂,不好懂在哪裡?因為我們凡夫總是執著,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說跟無說幾時是一樁事情,你就入了境界;說跟不說是兩樁事情,你沒有入境界。一樁事情就入了境界,入一真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在此地把這個秘密說出來了。由此可知,凡是一樁法分作兩邊的,就沒辦法入,就入不進去。兩邊是對待,我們世間人講相對,相對本來是沒有的,法界原本是一真,相對從哪裡生出來的?從妄念裡面生出來的。所以世尊在本經一再教給我們要離念,離念就契入一真。這個意思前面也說得很多,後面還要說,多說不妨礙,多說有好處。為什麼?我們沒有契入,多聽聽,多想想,加深印象,希望把這個境界換過來。宗門教下修行用功的原則是作觀,所謂作觀就是把觀念轉變過來。這幾句經文就很好,「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要是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情,遇到一些煩惱的事情,把這兩句經文一念,煩惱馬上就消掉,心地就恢復清凈。還有什麼好爭論、還有什麼好執著?微塵是假的,世界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好爭論?世界都是假的,你還有什麼得失?你得到什麼東西、你丟了什麼東西?得失就沒有了。你今天得到億萬財富,你也不喜歡,為什麼?「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你以為是真的?假的。你今天丟了幾百萬,你也很開心,假的不是真的,你這個心多自在!為什麼?你才看到真的境界,才知道這個世間一切萬法是假相、假名。

【3、本非實體,故曰『非』。不無幻相,故曰『是名』。】

「本非實體,故曰非。」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都不是實體,這個諸位要記住。所以你不應該執著,不是實體。「不無幻相,故曰是名。」雖然它沒有實體,但是它會現相,那個相就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它會現這個相。雖現相,正如《楞嚴經》上所講的,這個相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所以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看到這個相好像是真的,其實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的相續相。它不是一個相,它是一個一個接著的相續相。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所現的相一樣,銀幕上所看到的相是底片的相續相。我們到放映機那裡去看,原來那個膠捲在那個地方轉動,放映機的鏡頭不斷的在開關,開一次,放一張影片,馬上關起來,再開又放第二張,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是真的,就沒有看到它是假的。你要看到真相,那個底片就是真相,影片是真相。打開影片一張一張是獨立的,確實那一張放出來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第二張放出來又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佛講的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我們現前這些幻相,就跟電影沒有兩樣,電影一秒鐘放二十四張片子,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的幻相,所以你不曉得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了不可得,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徹底明了真相,在這個世間就隨緣度日,遊戲神通,自在無礙,再也沒有罣礙,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那個日子怎麼不好過?世間人以為那是神仙生活,在佛法里,神仙還過不了這個生活,是佛與法身大士的生活。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學佛就是要入這個境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就是講的這樁事情,這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智慧。微細相不著,廣大相也不著。

六八、不著廣大相

經【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知微塵非微塵,則『世界非世界』,不言可知也。】

微塵尚且不可得,哪有世界?世界是微塵累積現的相,微塵本身就不可得,本身就「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哪有世界相可得?可見得這個世界相真的是夢境一樣。佛在本經末後,跟我們說宇宙人生,這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我們一聽,「這是比喻」,殊不知那是真的,真的是夢幻泡影,一點都不假。所以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就苦惱無邊。苦惱也是假的,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空,你在那裡冤枉受。譬如晚上做惡夢,惡夢醒了嚇得一身冷汗,還心有餘悸,那夢是假的,你不是冤枉嗎?為什麼會嚇得那個樣子?不知道夢是假的,作夢沒想到夢是假的,如果知道夢是假的,那你就很慷慨了,夢到老虎要吃你,我捨身喂虎,你會學菩薩捨身喂虎了,是假的,你就敢了。你以為是真的,你趕緊逃命,所以嚇得一身冷汗,把你嚇醒過來,你不知道這是假的。所以,必須要知道,整個世界都是假的。菩薩修菩薩道,為什麼能夠割肉喂鷹、捨身喂虎?因為他知道是假的,他知道那是夢中佛事,毫無障礙,亦毫無痛苦,他割肉沒有痛苦的。為什麼沒有痛苦?假的。我們割肉為什麼苦?這是真的。真的就苦了,他不曉得是假的,假的不苦。由此可知,這是錯誤觀念造成的錯覺,害你受這麼多年的冤枉苦。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就是你沒有覺悟到,沒有曉得事實真相。

【2、合此二節經文觀之,是令修持般若者,無論何種境界,大相小相,皆應不壞、不著。】

為什麼不需要破壞它?因為它是幻相,所以用不著破壞,它「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你要是想盡方法去破壞它,你就起了個妄念,你起執著了,你已經生煩惱;你認為它有,著相,那也錯了。不壞,不著空;不著,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著,與事實真相就相應。你的觀念、你的生活、你的作為,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相應也叫稱性,你的生活就是古大德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是性,你入了這個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六九、示不著身相持

前面教給我們不著境界相,這一段意思又深了,教給我們不著身相。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間人在緊要關頭,只要能保身命,其他的都可以放下,可見得身命看得好重。不知道這個身也是假的,也應當要放下,不能執著。這比前面境界更親了一層。佛很慈悲,不用別人來做比喻,自己來現身為我們說法,佛都不著身相了,佛沒有錯,我們就想到,我們執著身相,我們錯了。前面不是讀過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無我相,菩薩也無我相,我們要想作菩薩,必須要認真做到無我相,要是有我相,決定是凡夫不是菩薩,凡夫就是搞六道輪迴的。

【1、如來性體顯現應身之相,教化大千世界。為眾生開此寶藏,皆令回光反照,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

首先我們要問,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他為什麼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怎麼來的?是不是他想來?他有這個能力,想來就來了。如果他還有想,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不但他不是佛菩薩,連阿羅漢也不是。諸位要曉得,阿羅漢已經沒有想。他怎麼來的?現在科技發達,比喻就容易,在從前打這個比喻真的很難。你家裡有電視機,你只要頻道一打開,裡面人相就現前,你就聽到他在那裡表演,他在那裡說話。你可以去問問他:你是不是想現身?你什麼意思在這現身?你不會問他!那個相、那個音聲,充遍每一個空間,你電視機在這打開,在這現相;搬到這邊打開,在這現相。那個電波就好比是法身,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相是怎麼現的?眾生有感,他就現了,那個感就好像我們打開開關一樣,那個電流一樣,我們一按那個電流是感,相立刻現出來是應。諸佛菩薩、阿羅漢,示現在這個世間是跟眾生感應道交,他沒有念頭,他沒有我想來,沒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佛菩薩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自己的法身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隨處有感,隨處有應;隨時有感,隨時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真相。

至於現什麼樣的相,大家都念過《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可以做一個例子,三十二應,三十二類的應身,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不是佛菩薩,「我應該現一個什麼身」,他要有這個念頭,就又變凡夫了,他又有了我相、我見,他沒有;完全是眾生心。眾生心,我是眾生,我沒有想讓他現一個佛,他怎麼現佛了;我沒有想要他現菩薩,他怎麼現菩薩了!其實你有想,你那個想很微細,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思想太遲鈍、太粗了!微細的念頭我們不曉得,自己都不知道,那個感現的相是微細念所感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的法身,那個靈敏度極高。我們眾生的心念,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樣微細的念頭能感,佛菩薩就能現。自自然然現,確實沒有念頭,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沒有證果之前,沒有證果就是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之前,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再給諸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用其他的法門,必須要性相圓融才能入得進去,才能證得。我們沒有這個功夫,到不了這個境界,念阿彌陀佛,靠佛本願接引,我們也能去得成。這種去法只有這一個法門,除凈宗念佛接引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其他所有一切法門,都必須要性相相融。這是說明佛菩薩這些聖賢,在這個世間現應身、化身怎麼來的。

他現這個身,他起作用了,教化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就起這個作用。教化,他要示現動作,他要示現言語,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在本經的開端,為我們示現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當中,「普賢行願品」有四十卷經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為我們示現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給我們做出一個榜樣,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不但給我們說,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實在沒有起心,也沒有動過念。他是說而無說、作而無作,作跟無作是一,說跟無說是一,一就入了法界。我們今天,作跟不作是二,兩碼事情,說跟不說也是二,不是一,所以我們入不了不思議解脫境界,入不進去。幾時我們這個二的念頭沒有了,那就恭喜,你就能入,你就入進去了。實在這個二的妄想斷不掉,趕緊念阿彌陀佛,除此一條路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求阿彌陀佛幫忙,臨命終時來接引我們。這是說明所有一切諸佛聖賢為我們說法,要記住,人家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叫稱性而談。從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絕對沒有意思。

我們今天學佛法,來學佛經,這個字什麼意思?這一句怎麼講?給諸位說,全講錯了!為什麼?它根本沒有意思,你怎麼可以把它亂按意思進去?我跟大家講真話,講真話很少人懂,還有不少人認為我騙大家。你讀了不少經,研究不少,你很會講經,大概你怕我會講,你叫我不要去想,不要去研究,你來騙我。真有人這個想法,我真的遇到過,這冤枉不冤枉!跟他講真話,他誤會了。如果我要騙你、害你,那個經好好去研究、多查資料,那是存心害你。為什麼?你永遠墮落在第六意識裡面,你不能見性。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經沒有意思,因為沒有意思,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要有意思,你還能通得了嗎?幾時在經裡面一個意思沒有了,那叫什麼?智慧開了,根本智開了,般若無知;你得到無知以後,你起作用就無所不知。

我們學經,我們今天跟古人不一樣,古人學一部經,一部經下手。你拜了一個老師,老師傳你一部經書,哪一部經?各宗不一樣,賢首華嚴宗的,一定是給你一部《華嚴經》,叫你去念。天台一定給一部《法華經》,給你去念。沒有講的,就是叫你去念,叫你去背。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天天念,念到熟透了,念到心裏面什麼意思都沒有了,那就功夫成熟。念到心裡什麼意思都沒有,師父才給你講個一段、兩段,豁然大悟,就開悟了。一開悟,後頭不要講,全都通了。你要有個意思在的話,十方一切諸佛來給你講這個經,你也開不了悟。你為什麼開不了悟?你有妄想執著在擋住。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經是個方法,就是修定,打坐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念經也修定,用這個方法修定,修清凈心,道理在此地。這都是給你講真話。所以他從一部經上開悟,一切經都貫通,不但佛法貫通,世間一切法也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什麼原因?統統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你已經見性了,哪有不通達?所有一切的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佛說經也是相,也是個妄相,因緣所生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見了性,哪有不通達?道理在此地。只要老實念就好,不要去打妄想,一打妄想就壞了,以為佛有什麼意思,佛什麼意思都沒有。只要你真正明白通達了,經典往桌上一擺,你拿去講,你看看底下,底下是人,跟他講人話;底下是鬼,跟他講鬼話。人話、鬼話都是經上講的。因為它沒有意思,它裡面就含無量義,所以九法界眾生,展開經本都可以跟他們說法,都契機,他們聽了都得受用、都得利益;要是一個意思,就不能有第二個意思,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特別是你們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你們看看古大德的註解,往往一部經有幾十種註解。《無量壽經》有三十多種註解;《楞嚴經》跟《金剛經》都有一百多種註解,一百多種註解就一百多種意思,那意思都對。世尊慈悲,怕我們後人走錯路,入滅之前傳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我們要依這個,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才是真正的依靠;有意思靠不住,有意思是凡夫,有意思就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那種人不可靠、靠不住。要找一個沒有意思的,沒有妄想的,沒有分別、執著的,這才靠得住,他才能夠教化九法界眾生。

不但是佛法要悟;從前,世間法教學也講求悟。現代的學校我不知道了,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我們聽老師跟老師在那裡聊天談話,某個學生悟性很高;我們還聽到這個說法,老師還著重學生的悟性。教學的方法,如何啟發他的悟性,從前教學目的在此地,誘導你開悟;開悟是智慧,不是教你去記一些常識,那個東西記得再多,看得再多,讀得再多,沒用!儒家在《禮記》「學記」裡面,就講得很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作老師教學生,你智慧沒有開,你念得很多,記得很多,聽別人講得很多,這些東西你拿來教學生,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自己有悟處,自己有見地,沒有大開圓解,沒有圓悟、徹悟,這是悟到一部分,那一部分是你真見到的,這才是教學真實的目標。

「為眾生開此寶藏」,這句話很要緊。寶藏是什麼?寶藏是眾生的自性。佛菩薩教化眾生,佛菩薩沒有東西給眾生,佛菩薩說我有東西可以傳授給你,那是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佛菩薩。真的佛菩薩,我沒東西給你,你所得到是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菩薩為我們作增上緣,誘導我們開發自性。開此寶藏,「此」是眾生,是眾生本有的寶藏,本有的佛性,本有的自性。禪宗六祖惠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黃梅,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忍和尚給他什麼東西?什麼也沒給,他自己覺悟的。悟了之後,他向忍和尚報告他的心得、他的悟處,「何期自性,本來清凈」。本來清凈的意思,就是說我現在在凡夫是清凈的,看看畜生,畜生的自性是清凈的;看看餓鬼,餓鬼自性也清凈的;看看阿鼻地獄,阿鼻地獄那些眾生自性還是清凈的,沒污染,本來清凈。可見得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迷,是不覺。不覺就染了,就叫染污,不覺就叫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跟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來無,現在有沒有?現在也沒有。如果你覺得現在也沒有,你開悟了。不行!現在有。現在有,你在迷,你沒悟。你一定要知道,迷不是真的,自性裡面本來沒有迷,現在也不迷,將來永遠都不迷。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在這上建立信心,就有開悟的可能。到什麼時候開悟?迷悟是一,迷悟不二,就跟前面講的,說與不說是一不是二,迷跟覺悟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迷是迷,覺悟是覺悟,兩樁事情,你在迷,你沒有悟。口裡雖然說覺悟,心裡還是迷惑顛倒,沒有悟。諸佛菩薩、善知識幫助我們的,是他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自己明心見性,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一契機就成功了。

「皆令回光反照」,所有一切法門,總不外這一個原則,叫你回頭,叫你反照。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出自己用功的方法。他是怎麼用功的?他是怎麼見性的?他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用這個方法。這裡講反照,在觀音菩薩就是反聞。總而言之,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要知道回光反照。這一反照就見性;如果隨著外面境界相,就著相。現在問題來了,怎麼個反法?觀音菩薩耳根聽外面音聲,如何能從音聲再聽回去?我們眼睛看到外面色相,怎麼能從色相再回過頭來?諸位要了解這個字裡面的真實義,不是這個反;所謂反是換一個觀念,是這個意思。前面不是有嗎?都講的這個修行綱領,修行的要領在作觀,觀是觀念,把觀念轉過來。「我不會轉」;《金剛經》念了,還不會轉?《金剛經》上任何四句、一句經文,你如果能夠受持,都能見性。這個話真的是一點都不假。像我們此地念的,「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我們對這個身相,馬上就轉了,這叫反觀。凡夫對這個身看得好重,神聖不可侵犯,堅固的執著,這是凡夫的妄想,錯誤的觀念;反過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分別執著統統破掉,這叫反,反照是這個反法。如果你心裏面念念貪圖黃金、美鈔、珠寶,天天想這些東西,《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心馬上消掉了,這就叫反。《金剛經》上任何一句經文都能幫助你回光反照,反是這個反法,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就是這個反法。他能夠將錯誤的觀念,立刻就能夠反過來歸到正確的觀念,這叫反聞。大乘佛法這是用功的原理原則,宗門裡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觀念回過來就是覺,覺跟此地講的反照是一個意思,那個念頭要轉得快。不轉就隨著煩惱去了,一轉過來,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清凈。

「不著一切相,而自見本性耳。」一回頭就見性,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現的相分,這個相分是幻相,剎那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了不可得,是這麼一個相。「是名三十二相」,所現的雖然是幻相,是個連續相,不無作用,它有作用。什麼作用?我們今天還沒有見性,作用是用這個相來見性。已經見性的人,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那個作用是什麼?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絕對沒有自己;如果還有自己,他四相沒破。諸位要知道,如果還有自己,自度度他,還有個「自」在,還有個「他」在,自是我相,他是人相,你就曉得這樣的菩薩,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換句話說,即非圓教初住菩薩,即非別教初地菩薩。他是什麼菩薩?在圓教是十信位的菩薩,在別教是三賢位的菩薩,他是這一類的菩薩,四相沒破的菩薩;換句話說,他是十法界的菩薩,他不是一真法界的菩薩。《金剛經》的標準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前面講即非菩薩,非一真法界的菩薩,但是可以說他是十法界的菩薩。十法界,四相沒斷、沒破;四相要是破了,十法界沒有了。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四相都破了。由此可知,你要著一切相,你就不能見性。著相修行,修得再好,十法界的菩薩,不是一真法界。在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他沒有斷煩惱,四相、四見都沒有斷,他念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念,臨終阿彌陀佛接引,把他拉上去了。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四相、四見馬上就破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特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是個特別的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其他的一切諸佛剎土、一切法門,沒有帶業的,一定要不著一切相才行。

「眾生自性,與佛同體,所謂一真法界是也。」這一句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我們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自性,這樁事也很難懂。世尊在《楞嚴經》上有個比喻,那個比喻很好。他把自性比作大海,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大海里起的水泡。水泡不一樣,很多小水泡都不一樣。水泡依什麼起來?依大海起來的。你依的那個自性是一個。什麼叫明心見性?水泡破了,破了跟大海就沒有差別。幾時這個水泡一破,就明心見性,就證得如來。沒破,堅固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那個水泡是別人,不曉得是同一體,所以在這裡面生分別、生執著,引起許許多多的誤會、鬥爭、殘殺,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冤枉!我們看佛的比喻,想想很有趣味,不曉得是一體。普賢菩薩修行,那個方法跟別的菩薩不一樣,別的菩薩是自度度他;我說個自度度他,你就要知道,四相具足,十法界的菩薩。普賢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不是十法界的菩薩,所以普賢菩薩的修行不一樣。他修行到最後,歸納成十大綱領,就是十大願王。

「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是諸佛,三世諸佛。過去佛,世尊在經上講過,我們知道一些。現在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沒有入般涅盤。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也是現在佛,沒有入滅,我們也知道幾尊。未來佛,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你要是對這個人瞧不起,那你瞧不起佛,你這個禮敬諸佛怎麼修的?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蚊蟲、螞蟻都是未來佛。蚊子來叮你,一巴掌打死,打死一尊佛了,哪裡叫禮敬諸佛呢?普賢行難修,要用清凈心、平等心才行。跟那個自度度他的菩薩,那個菩薩好修,普賢行難修。說老實話,《華嚴經》可以講講,做不到,決定做不到,要真平等,真清凈。不但是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這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我們舉例子說,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那是無情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叫佛性,無情眾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就是自性。自性,在有情眾生,給它立一個名字叫佛性;在一切無情,就是植物、礦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是一個性。既然是一個性,都是佛,都是未來佛。我們對桌子要恭敬,對椅子要恭敬,那個恭敬不是叫你見到它給它磕頭頂禮,那就變成神經都有問題了。這個恭敬就是擺得整齊、擦得乾凈,這對它有恭敬,禮敬。普賢那個禮敬,的確是人天最佳的榜樣。經書要對它禮敬,看的時候展開,規規矩矩的看,端端正正的看,看完把它合起來,放到書架、放到書櫥,這對它恭敬。如果隨便亂丟,在書上寫字,現在這個書是普通的本子,印的數量很多,你可以在上面寫,但是寫得很潦草、很凌亂,不恭敬,要規規矩矩的寫,端端正正的寫,恭敬。不簡單、不容易!為什麼?因為情與無情同一體,跟十方一切諸佛是同一體,這一體就叫一真法界。佛用種種善巧方便,幫助我們證得自性,證得自性就是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2、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若著於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也。】

「若能自見本性,便是得見如來。」如來就是自性。佛在本經,特別把如來的定義跟我們說出來,「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四個字解釋得太妙、太完美了。諸法是一切法,情與無情,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自然的一切現象,這都是法,一切法。如義,如是什麼?如就是自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這叫如義。性跟相一樣,相跟性一樣,古人解釋這一句,怕人聽不懂,另外用個比喻,比喻黃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出許許多多首飾這些東西,做出樣子統統都不一樣,千種萬種,看看它的體都是黃金,成色都是一樣;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的意思是「就是」,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這叫諸法如義。實在講,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一切經,說一切法門,說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講的如義。所以經一開端,「如是我聞」,你想想那個如是的味道,如是就是諸法如義。佛跟我們講什麼?沒有講別的東西,就是跟我們講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除了這樁事情之外,你再仔細看看,釋迦牟尼佛確實沒有講第二樁事情。佛經講什麼?開端兩個字就說清楚了,後面無論說多少,都是「如是」兩個字的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才不多!佛所講的不過大海一滴而已,要細說永遠說不完,永遠說不盡,就是如是兩個字,永遠說不盡,一切諸佛都來說都說不盡。為什麼說不盡?自性是無盡的,自性所現的相是無盡的,自性所起的作用是無盡的,哪能說得盡?所以佛法要簡單的說,太容易了,「如是」而已,就說完了,全都說完了;細說,四十九年也只說大海一滴而已。所以見了性就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性。

「若著於相,則所見乃是應身之相,非法身之體,何能謂之見如來也。」假如著相,著相是見到佛的身相。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見的是這相,這叫應身之相,應化身;沒見性,性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你沒有能夠在身相上見到自性,沒有能夠在佛的應身上見到佛的法身。諸位要曉得,見到佛的法身,就是見到自己的法身,法身是共同的,法身是自性。絕對不是,我見到佛的法身,自己法身在哪裡不曉得,沒這個道理的。一見是一切見,所有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的法身全部見到了。所謂是清凈法身,《華嚴經》上代表法身的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其實要是說得明白一點,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體。怎麼樣才能見到?一切都不執著就見到了。法身就在眼前,《楞嚴經》上講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形容,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耳邊,你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有妄想執著障礙,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就見到了。為什麼還是不肯把妄想舍掉,凡夫最難的就在此地。捨棄妄想,這個事情任何人幫不上忙,佛菩薩不能幫我們把妄想舍掉,不行!一定要自己肯放下才行;自己不肯放下,誰都幫不上忙。佛對我們只能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道理講清楚,放下是自己的事情,成佛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說佛不度眾生,你成佛是你自己成佛的,你成菩薩是你自己成菩薩的,佛幫不上忙,佛只能在旁邊勸你,是要你自己去做,路是你自己走的。佛可以指路,但是佛不能幫你走路,佛指得再清楚,自己不肯走也是枉然!諸位要細細想想其中的道理,絲毫著相就不能見性。佛在此地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換句話說,可不可以從相上見性,這個意思在此地。佛問得很好,尊者答得也很妙,答的意思也是妙極了。告訴我們不可以著相見;離相,那個相就是如來,相就是性,關鍵在著與不著。

【3、三十二相,亦是緣生,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亦是緣生。」既是緣生,換句話說,它這個現相也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連續相,也是這個性質,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跟其他一切的色相沒有兩樣。「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故曰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實在講這已經就見性了,已經就徹底明了了。可是凡夫之人有執著,做出這個樣子給凡夫看的,幫助我們、啟發我們,讓我們從這個當中去領悟。

【4、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應化身所現。若佛報身,則不止此數。所謂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看到佛的報身,佛的報身的確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從哪來的?自自然然變現的,報身之相是性德圓滿的顯現,他就是這麼好;不是我要想這樣作法,不是從意識裡面生的。有很多人看到《彌陀經》、看到《無量壽經》起反感,說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樣的美好,這就是完全在那裡誘惑人,恐怕不是真的,宮殿都是七寶的,黃金都是鋪地的,過這樣奢侈的生活,學佛沒能學苦行,你這個完全在享福,這是難以相信!他起這麼多的分別執著。他不知道,極樂世界的那個現相,跟《華嚴經》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那個現相,都是性德自然變現出來的,沒有一絲毫造作,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自然變現的。在那裡面的人,從來也沒有想到所謂有享受這個念頭,沒有!還有一個我要享受,那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人家的心地清凈,從來沒有念頭說是「我在這裡享福,你們凡夫在那裡受罪」,絕對沒有這個念頭。他看十法界,十法界在不在?在,他都看得到,他住一真法界看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一真法界,這正是所謂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都是凡夫,這話沒錯!什麼時候你成佛?你看到所有一切眾生各個都成佛,你成佛了。你看到「這個壞人,那個不是佛」,你決定沒有成佛。

諸位要知道,善人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人都是惡人,你要好好的反省,要好好的檢討。看這個人不是好人;自己不是好人,看人家不是好人。所以要回光反照,想想自己不行,要認真修,修到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作善作惡,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變成白痴了?白痴不是佛菩薩。怎麼又清楚又平等?我們再用一個比喻說,譬如鏡子,鏡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醜都在裡頭,它並不是沒有好醜,確實有好醜、有善惡,統統都有,鏡子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平等的。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清凈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現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裏面統統平等,這才與一真、與如來比較靠近一點,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記住,真正修行並不是每天拜幾百拜,每天念幾千聲佛,每天念幾卷經,不是!那叫裝模作樣,那不管事。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學佛要轉心、要變境界,要在這上做真實的功夫,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曉得,到自己功德圓滿的時候,什麼圓滿?一個惡念都沒有了;不但惡念沒有了,善念也沒有了,心才清凈。清凈心中本無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惡什麼都沒有了,乾乾凈凈,從這個性德裡面現出來的報身叫圓滿報身。那個報身是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也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依正莊嚴都是本來具足。

【5、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兩節,合而觀之,妙義無窮。果能於此悉心體會,可於般若要旨,渙然洞然也。下明其義。】

「此大千世界、三十二相兩節,合而觀之,妙義無窮。」諸位能體會到一點嗎?我說出這一點,諸位要細細能領會,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分、二分,實實在在是妙義無窮。「果能於此悉心體會,可於般若要旨,渙然洞然也。」佛在這個經上,時時處處提醒我們,受持讀誦四句偈,四句偈是任何四句,任何四句都是妙義重重,無有窮盡。《金剛經》要不這樣講法,不這樣領會,實在是辜負世尊,辜負羅什大師的翻譯,辜負歷代祖師大德的承傳。這一代一代傳遞,傳到我們手上來了。「下明其義」,意思妙義無窮,哪些意思?下面給你說一點。

【6、約眾生以明。世界終為塵境,取著則心不清凈,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倘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

「約眾生以明」,就眾生這一方面來說明。「世界終為塵境」,世界可以解釋為物質環境,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的物質環境。「取著則心不清凈」,物質環境里,你要取,你要執著,你的心就不清凈;取就是有求的意思,我要想求。譬如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總想要改善,總想要把生活品質提升,有這個念頭,而且不斷的還去造作,想方法來求得。你能不能求得到?不能。如果真的被你求到,一切諸佛都要拜你做老師,你了不起!為什麼你了不起?你把因果的定律推翻。十方諸佛都沒有辦法推翻因果定律,你能夠把因果定律推翻,那還得了!因果定律是什麼?人一生的物質享受,命里註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沒有的,你到哪裡求?你怎麼會求得到?命里有的,不求都來了,何必要打妄想,何必要去求!這個淺顯的道理事實,你要是真正透徹明白,你的心就清凈。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最近流通很多,你們大家很發心去印,這個很好。我們學佛,學佛功夫不得力,實在講,不了解這個基本的道理,天天在打妄想,在患得患失。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統統算出來了,算得很準確;一年向公家領多少斗的米,一點都不錯,他相信了。所以他攀緣的心統統放下了,能夠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上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以為他很了不起,有很深的定功,向他請教,他說:我沒有什麼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我想也沒得想,何必打妄想,乾脆不想了,反正到時候俸祿就來,到五十三歲就要死,沒有話說,一生都是命註定的,還有什麼好求?雲谷禪師聽了就哈哈大笑,原來以為你是聖人,結果你還是個凡夫。

了凡先生是個標準的凡夫,我們都不夠標準。他能夠相信,他能夠接受,所以他心清凈;但是心雖然清凈,依舊墮在無明裡面,沒開悟,沒有智慧。雲谷禪師一開導他,他覺悟了,原來命運可以改造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命里註定沒有富貴,可以求得富貴;命里註定沒有兒女,了凡先生命里註定沒有兒女,可以求得兒女。命里註定短命,可以求得長壽;他的命註定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多活了二十多年。佛法承認有命運,但是佛法不承認宿命論,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造,只要你懂理論、懂方法,如理如法就能改造命運,創造命運。你要是真的懂得佛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創造是永恆的命運,永遠不死,這一生真的生死就了,圓滿成佛。所以這個相決定不能取,明了的時候,創造。你的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得來的。有的人很有福報,錢財來得很容易,日子過得很自在;有人錢是賺到了,賺得好辛苦。什麼原因?有人布施很痛快、很歡喜,他的果報就來得好。有人雖然是布施,看到人家布施跟著布施,布施出去像割肉一樣,好痛苦、又後悔,他將來能不能得財富?能得財富,賺得好辛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你為什麼不痛痛快快做,為什麼要那麼辛苦?辛苦施出去,還是辛苦得來。你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怎麼做了。無論做什麼事情,歡歡喜喜、快快樂樂、誠心誠意去做,果報不可思議!熱心去做,主動去做。

了凡先生全家人斷惡修善,他的果報不要到來生,三、五年之後就現前,實實在在是快,非常的快速。這個時代真正肯修的人,我相信果報之快速,超過了凡先生。因為現在修大福報幾乎人人都有機會,從前許多人沒有機會。譬如,了凡先生髮願做一萬樁好事情、善事,一萬樁好事,到哪裡去做?他做了縣官,看到老百姓田賦納稅太重,他減稅,這一減稅,全縣多少萬人都得好處,他這一樁事情,就把一萬樁善事圓滿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你不在那個地位,你就沒辦法修行。現在借重科技的發達,像這樣大善幾乎人人都能修,一切善裡面印經是大善。你做一萬條善事,印一萬本經書在今天不難;你做一萬個錄音帶送人不難,比從前真的方便多了。這個得的利益是得法益,功德超過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教人得的利益是財,是財施。我們在佛門今天做法布施,功德的殊勝,就像佛在經上所講的,真的是無量無邊。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

第37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經本第八十九頁。

【6、約眾生以明。世界終為塵境,取著則心不清凈,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躺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矣。】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有講盡,我們接著把它補足。因為經文說到這個地方,對我們用功很重要。用功之所以不得力,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沒有看破;也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果然明了,這就是看破;看破之後,不必別人勸我們,自自然然就會放下。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到這個地方更進一步,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實在已經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一語道破。微塵跟世界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常講身外之物。三十二相是自身、身體,就是本人,佛不用眾生來說,用他自己本身來講,讓我們體會這個意思更深刻、更親切。佛身尚且如此,何況眾生身;如來果地尚且如此,何況六道輪迴。他的用意在此地,讓我們了解身體以及身外之物;總而言之一句話,都屬於塵境。如果著相取境,心當然不清凈。不但是心裏面取著世間法,心不清凈,即使取著佛法也不清凈。為什麼?佛法也是因緣生。既是因緣所生,沒有例外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取著就錯了,心就不清凈;心不清凈,身就不清凈;身不清凈,外面境界當然不清凈,所以說土不清凈,土是指我們外面境界。這幾句話含的意思,很深很廣。

凡夫尤其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特別是環境的污染,實在講這是人為的,是地球上這些人製造的。過去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完全順乎自然的法則,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講,那是清凈土,山明水秀,絲毫污染都沒有。工業革命之後,文明進步了,不錯,帶給我們許多的便利;但是這些便利的反面,諸位想想,我們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兩項仔細比較一下,值不值得?實實在在講,得不償失。要是依據現代的科學家,他們對全世界提出了警告,如果環境污染要不能把它阻止,像現在繼續不斷的這樣惡化下去,地球上五十年以後不適合人類生存。不但將來水不能喝,空氣不能呼吸,空氣裡面都有毒,那人怎麼能生存?這個問題嚴重,這是科學家提出的警告,他們的確有證據,科學的證據。誰都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有沒有辦法來防止?說實實在在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有能力做出有效的防止。為什麼沒有效?念念佛經就知道,經上講: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則環境清凈。今天防止環境污染,治標不是治本;治本是要如何令一切眾生恢復清凈心,那就是治本。大乘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身心,依報是環境。現代這個世界的眾生,比起古時候,我們冷靜仔細的觀察,現在人心的污染非常嚴重。哪些是人性的污染?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根本煩惱,天天在增長,貪而無厭。古時候的人貪心很少,他生活很容易滿足,知足常樂。他不貪,安分守己,他的日子過得很平安,他享受的是大自然的清凈。我們今天被三毒、五欲嚴重的污染、傷害,所以這個身,奇奇怪怪的病年年增加,沒藥治,發現新的疾病,這個問題才真的是嚴重問題。心不清凈,身體多病,環境污染,根源都在心。我們要想自己身體健康長壽,如何求得?修清凈心就得到了。

「心不凈則土不凈,豈能了生死出輪迴。」生死就是不清凈的,輪迴就是不清凈的;身心污染不清凈,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當中,天道比人道清凈,人道比畜生道清凈,畜生比餓鬼清凈,餓鬼比地獄清凈,染污最嚴重的是地獄。我們現在得人身,看起來還像個人樣子,如果身心有極重的污染,那可不得了,現在是個人樣子,三惡道裡面已經註冊挂號,不久就得去報到,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即使有這麼重的污染,還是不怕,只要找到念佛往生的法門。世尊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五逆十惡、極重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諸佛如來在這個時代幫助我們、救護我們,唯一的一個方法。只要我們自己能深信不疑,一心稱念。諸位要記住,一心稱念就是修凈土的秘訣。一心是清凈心,二心就夾雜,就不清凈。清凈心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夾雜的心求往生,那就沒有把握,那是個未知數,完全看臨命終時你的運氣。臨命終時如果你頭腦還清楚,遇到有善知識提醒你,幫你助念還行;如果你運氣不好,臨終害一場大病,不省人事,那就完了,什麼人來幫你助念都沒效,不省人事,這最可怕!所以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修福不要享福,為什麼不享福?希望在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大福報,善終是大福報!我們把福留在那個時候享,那個時候有福,這一句佛號就決定念佛往生,永脫生死輪迴。現在要是把福報都享盡,那就不得了,到臨終時候迷惑顛倒,這一生所修的都白乾了,還是要搞生死輪迴。念佛的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不過三、五個人而已。什麼原因?臨終時候沒有福報,那一點微薄的福報,生的時候享盡了。我們要知道,自己沒福報、薄福之人,只有把福報存起來,留待最後來享,這個想法、看法、做法是正確的。

「應身是法身如來所現之相,為眾說法,欲令眾生皆證本具法身。倘眾生取著此應身之相,便不能見性矣。」佛這個意思的確是很深,佛不但是應化身不執著,四相四見完全沒有;即使佛的報身,也不著相,後面還要講到。佛自己現身不著身相,這個身做什麼用處?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為接引一切眾生永脫輪迴、生凈土成佛道的,這是佛應化身的大用,我們講是作用。佛為眾生說法的目的,就是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實在迷破不了,悟也開不了,果然肯相信凈土,發願求生,就是破迷開悟,就是離苦得樂。這個方法,下下根人都有分,一切眾生都有分,我們當然有分。如果眾生執著佛相,你執著佛相,當然就執著自己身相,這一定道理的;如果說不執著自己身相,就執著佛相,沒有這個道理。執著佛相就執著自己身相,這樣念佛不能往生,這樣修行也不能開悟,為什麼?心不清凈;著就不清凈,不著就清凈。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萬萬住不得,住就吃大虧!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還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原因是什麼?著相,沒能夠離相。所以這一生當中,不可以再走這個錯誤的路子。這是「約眾生以明」,說明這一段經典意思。

【7、約因果以明。大千世界為眾生同業所感。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此二皆不外因果,因果即是緣會。緣生故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有因必有果,言是名,為令眾生檁然於因果,雖性空而相有,絲毫不爽,不可逃也。】

「約因果以明。大千世界為眾生同業所感。」我們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這麼多眾生從哪來的?我們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須知這是共業所感。如果沒有共業,絕對不會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處所出現。凡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處所出現的,都是屬於共業。共業當中有別業。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說的同分,同分就是共業,這是同業所感。因為有感,自性本能就應,應是什麼?現相,就現這個境界相。

「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三十二相是別業,好相,福報的相,那是他生生世世所修的。我們在佛經上看到,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圓成佛道,他要去度一切眾生,度眾生需要相好,這相好怎麼辦?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百劫來修相好,沒有相好,不能度眾生。眾生著相,如果佛長的樣子醜醜的,一看就不喜歡,佛本事再大,眾生一看,不好看,掉頭就跑掉,怎麼能度眾生?特別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佛的相好,人家一看就喜歡,就愛他,捨不得離開,所以佛就能給他說法,相好是攝受眾生的手段。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百劫的百不是一定的數字,佛經大致上都沒有一定的數字,表法的。百代表圓滿。圓滿,就不一定時間長短,有人修一劫的時間,他就圓滿;有人真的要修幾十劫、百劫才圓滿。那不一定,看他怎麼個修法。這裡面我們必須要知道,成佛是福慧兩個都圓滿,二足尊,智慧圓滿,福報也圓滿。但是在修行過程當中,往往有偏重,偏重在福裡面修,給諸位說,成不了佛,他到六道輪迴裡面享福報去了。偏重在慧裡面修,行!能成就,雖成就之後,福不足!再專修福報,把福補足,這個樣子,他成了佛之後,他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有一類的菩薩,在修行當中,他就福慧雙修,福慧雙修成佛,他就不需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去修相好,他一成佛相貌就好。這是教給我們修行最好是福慧雙修,不要偏在一邊。實在講,真正的意思在此地。修慧同時要修福,《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就是這個方法。應無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這教給我們福慧雙修,福慧等修、平等修,這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這個地方講「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薰成」,這就是講百劫修相好。

「此二皆不外因果」,大千世界是眾生共業所感的,佛三十二相是多劫福報修成的,那都是修因所得的果報,都是在因果範圍之內。「因果即是緣會」,緣會就是緣生的意思,因緣聚會而現的這個形相。所以是因緣所生的。「緣生故是幻有」,世界是幻有,身體是幻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劫修成的,也是幻有。「幻有故是假名」,假名就不要執著了。看到這是假名、假相,不要執著,應當要放下。

「有因必有果,言是名,為令眾生檁然於因果,雖性空而相有,絲毫不爽,不可逃也。」我們對於因果的道理,對於因果事實真相,要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看待。雖然名是假名,相是假相,這都是因果變現的,都是因緣所生的,有因有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成了佛,也不能違背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佛都不能逃。有的同學問,既然因果不能逃,我們造了很重的罪業,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惡業將來還要不要報?如果說沒有報,那不就逃了,那因果律不是被推翻了嗎?那要報的話,這個太可怕了,成了佛還要受報。沒錯!因果不可逃,成佛也要受報。但是成佛之後受報,跟我們凡夫受報不一樣。我們凡夫受報,那個惡報太苦了。為什麼會有那麼苦?因為你著相。成佛之後受報,他不著相。他不著相,雖然有這個事,沒有苦受,這就是不相同的地方。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在佛的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沒有東西吃,吃人家喂馬的馬料。無獨有偶,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也是聖人,孔子在陳,三月絕糧,也是鬧饑荒挨餓,沒得吃!佛與大聖人也沒有辦法逃避因果。佛門裡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在造作的時候不怕,果報現前怕了;菩薩是果報現前不怕,造因的時候非常謹慎,怕造錯了。菩薩是絕不造罪業,絕不造惡因,他知道果報可怕,決定不造惡業,這就是高度的智慧。

我們也曾經在佛經裡面看過,佛與大菩薩們,常常示現在惡道裡面度眾生,在中國、在台灣,好像現在在新加坡,焰口很流行,放焰口。焰口台對面有一個鬼王是焦面大士,在通常一般是用紙紮的,青面獠牙,相貌很恐怖的焦面大士,在焰口台的對面,那是什麼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度眾生,他要現鬼身,要現同類身,才能度那一類的眾生,他現我們這個人身,沒有辦法度鬼。他要度畜生,他就要現畜生身。他要度一群豬,他自己要現一個豬身,在那裡面跟牠講經說法,豬才懂,人跟豬是講不通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與大菩薩常常現畜生身、現餓鬼身、現地獄身。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是現的地獄身,不是像我們現在塑的這個相這麼莊嚴,不是的,地獄身,你看到會嚇壞。現身在惡道裡面度這些惡道眾生,他為什麼能現那些身?過去生中造的惡業,感得惡報,他這個惡報是在惡道裡面去當菩薩、作佛,他是這樣去受報的。所以我們縱然造作很多惡業,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這些惡業、惡緣,就將來在三惡道里現菩薩身去度惡道眾生,果報是這麼報掉的,逃不了因果。所以做的惡業,不要害怕!沒有惡業,成了佛、成了菩薩,不能到三惡道度眾生,你沒有這個緣。佛菩薩為什麼能到三惡道度眾生?沒有成佛的時候造作惡業。由此可知,惡業也沒有什麼不好處,成了佛,就是憑惡業到三惡道去度眾生,度這些罪苦眾生。由此可知,善惡邪正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如果你體會到《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如,那個意思就更圓滿了,真正不可思議!善惡一如,邪正一如,一如就是不二。成佛、成菩薩之後,能在十法界現身,能普度一切眾生;因此造作惡業不要後悔,沒有什麼好後悔,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就對了。如果造作惡業耿耿於懷,常常想我罪業深重、罪業深重,諸位要曉得,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得不夠多!你為什麼不想造善業?為什麼偏偏就想造惡業?一切善業當中,念佛第一善,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好。

【8、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說一非字,是令不著有。說一是字,是令不著空。曰非曰是,是令二邊皆不可著。身心世界,皆為緣生,別無實法。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豈非同時並具。依正如是,其餘可知矣。二邊不著,乃斷除妄念之極致。】

「約空有同時並具以明」,這是從每一個角度裡面來觀察,讓我們了解經義。「說一非字,是令不著有。說一是字,是令不著空。」「曰非曰是」,說了非又說是,「是令二邊皆不可著」,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身心世界,皆為緣生,別無實法。」這個心就是八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緣生的,都是有為法,不是真實的。「別無實法」就是它沒有實體,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才是真相。「故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們凡夫觀念當中,空跟有是兩樁事,完全是對立的,有就不空,空就不有,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空有同時。《心經》上講得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身心世界都是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觸的,都是屬於色法,意根所緣的是心法,六根所緣的境界都不是實在的;不但所緣的境界不是實在的,六根本身也不是實在的,統統是緣生法。既然是緣生法,空有就同時,諸位要記住這個,緣生空有就同時,空有就不是對立。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完全一樣,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豈非同時並具。依正如是,其餘可知矣。」依報、正報真相是這樣子,那其他的不必說了。

「二邊不著,乃斷除妄念之極致。」我們要見性,我們要修清凈心。為什麼見不了性?為什麼得不到清凈心?就是因為你有妄念,妄念不斷,你怎麼能成就?這是斷妄念最巧妙的方法,空有二邊不著。要想做到空有二邊不著,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的功夫,這個觀照功夫就是把你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心裏面才起心動念,起什麽么?貪著、分別、執著,才有這個念頭,這就叫妄念,起來了,立刻就想到佛說的,空有同時,有即是空,色即是空,色不異空。我們那個執著的念頭,貪取的念頭,雖然不能完全斷滅掉,那個分量減輕,不會那麽么重了。知道身心世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相,諸佛如來所證的。

【9、約究竟義以明。世尊說此二節,是令眾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耳。依正二報,唯是因緣聚合之相。經謂『是名』,明其假名為生,實未嘗生。故說非,明其本來無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

「約究竟義以明。世尊說此二節」,講這兩節經文,這兩節經文就是身心世界;三十二相是身,微塵世界是世界,身心世界。「是令眾生徹底領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性體。」真如本性的理體,宇宙萬法的本體。「依正二報,唯是因緣聚合之相。經謂是名」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有方便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是俗諦,真實說是真諦,佛依二諦說法。說真的,往往我們凡夫不懂,不是凡夫境界,說俗諦我們好懂。譬如,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六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很容易懂,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環境,好懂!說真諦,這個地方講真的,依正二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講真的,我們無法理解,很難接受,但是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我們沒見過,也從來沒聽人家講過,決非我們的經驗,所以很難承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如此,十法界如此,我們要再問,一真法界怎麼樣?我們也常在講席裡面講,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說真,是對十法界的假而說的,相對而說的,因為有十法界的假,顯一真法界的真。佛法裡面講真假的定義,實在講不難懂。佛法裡面講假,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他是變化、無常,這是假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哪一樣東西不在變?這個變不是一年一年的變,一月一月的變,不是!是剎那剎那在變。人老了,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剎那比一剎那老,後一秒鐘比前一秒鐘老,你才曉得這個可怕,這叫假的。凡是不變的,這就是真的,我們在世間裡面所能感受到的,什麼東西不變?虛空不變;虛空不老,它不變,不變就叫真的。一真法界裡面不變,我們讀《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變,永遠不老,西方世界所有的物質不變,花常開不謝,所有一切都常住,都不變,那叫一真法界。

十法界是緣生的,我們再問,一真法界是不是緣生的?當然是緣生的。清凈心中,真如自性,一法不立,一法都沒有,它也是緣生的。它是什麼緣?不生滅的緣,現不生滅的境界。十法界為什麼會有生滅?因為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十法界的佛,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別教佛還有退轉。別教的佛,只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別教的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相當於圓教的初住;別教的等覺菩薩,相當於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果,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我們在大經上讀過,八地菩薩才不退轉,不動地,七地以前都退轉。十法界的佛,不行!縱然是別教的佛果,還會退轉,還有進有退。由此可知,依舊用的是生滅心,所以境界是生滅相。一真法界裡面,他用不生滅心,因此他現的相就不生滅。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現象,統統是因緣所生法。前面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適用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因是用不生滅的心,真心離念,念是妄念,念就是生滅,離念是離生滅,離生滅顯現出來就是不生不滅,是這樣現前的。

這兩節文的深義,是世尊教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會、去領悟自性,自性的確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來!言語的範圍是有限的,有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所以言語的能力很有限。我們思惟的能力,體會的能力,比言語就擴大很多很多,但是那個思惟、體會雖然大了很多,還是有界限的,界限在哪裡?在阿賴耶識,它沒有辦法越過阿賴耶識。凡是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體會、能夠領會,都在阿賴耶識這個範圍之內;換句話說,都在十法界範圍之內,阿賴耶識是十法界。把這個極微細的念頭放下,不要了,息住了,就突破了;言語心行突破了,突破了才真正證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們用思想、用思惟,要想得大乘經的真實義,沒有這個道理,不可能的。大乘經是從世尊心行處滅裡面流出來的,我們用思惟想像,怎麼會想得出來?源流不同。你要想解得如來真實義,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來的真實義圓圓滿滿的呈現在你面前。一落思惟就變質,就錯了。

諸位要是體會得這個道理,稍稍明白這一點事實,你才曉得古人的教學法有道理。古人教你什麼?一門深入。教你不要用言語,不要用思惟,一天到晚交給你一個經本念,老實念,什麼意思不要想,沒意思,那裡面有真義!有意思,假的、假意思,不是真的。真義是般若無知,那叫根本智;只要你得到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我們在禪宗《六祖壇經》裡面所看到的,惠能所得到的就是根本智,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無論你問他什麼,大小乘八大宗的經論,隨便拈一個去問他,他不認識字,他也沒有學過,他會叫你「念給我聽」,你念了他就講給你聽,他都懂。他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一接觸就懂了。為什麼?因為他得根本智,他得無知的般若,所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諸位要是能夠透徹明了這個事實,你才會接受古大德那種教學法,你才能得受用。而不會誤會到廣學多聞,佛在經上講了不少廣學多聞,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有沒有講錯?佛沒講錯,我們聽錯了,我們誤會了,我們不曉得佛的意思,依文解義。依文解義很可怕,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過去、現在、未來佛看到你這樣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哪裡需要學的,一接觸就會了,那就是學。《壇經》很了不起!《壇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因為這是中國人說的,中國人寫的,我們讀起來特別親切,裡面字字句句與大乘經、一乘經完全相應,真正是了不起的一部經典。廣學多聞,是一接觸、一見、一聽,徹底明了了,例如《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參學,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觀光考察;經上叫參,參就是參觀考察的意思。目的都是叫你見性,沒有別的。要曉得依正二報,就是身心世界,唯是因緣聚合之相,除此之外,別無一物;經上講「是名」,是名就是指這個意思。

「明其假名為生,實未嘗生。」哪有生!佛說生,佛說滅,隨順眾生的知見說的,俗諦而說,實實在在沒有生也沒有滅。「故說非,明其本來無生。既無所謂生,則亦無所謂滅。則諸法本不生不滅。而凡夫不知,迷為實有生滅,隨之妄念紛起,是故世尊說為可憐憫者。」世尊為什麼說六道眾生可憐憫?就憑這個而說的。實實在在我們這個世間,任何一物點點滴滴有沒有生滅?沒有。哪一天你要是看到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了,那恭喜你,你已經證到大菩薩的果位。什麼菩薩?無生忍位的菩薩。什麼叫無生忍?已經見到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忍這個字,有同意的意思,有認可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同意、我認可,那你就叫證無生忍。可見得眼前一切法,的確是不生不滅。我們把一切法看成一個生滅的,是看錯,看走了眼。但是你一定會執著說:我沒看錯!我一年比一年老,花開花謝不是生滅嗎?我沒看錯。明明看錯了,還不承認,還硬說沒看錯,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證得無生法忍。如果你承認「我錯了」,佛講的是對的,我要改正我的錯誤,慢慢把它修正,我見到事實真相才有可能!不肯認錯,就永遠不進步。我們凡夫要認錯,千萬不要以為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的看法是正確的,那就完了,佛都不能度你。有這樣執著的人,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佛沒有辦法度他,堅固執著不肯認錯。《法華經》上,佛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兩句經文,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相不生不滅,你要能夠真正證得,就是無生忍位的菩薩。無生忍地位高,《仁王經》上把菩薩的位次,完全用忍來說。五忍位的菩薩: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寂滅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地位?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十地是法雲地,寂滅忍的下品,等覺是中品,佛果是上品寂滅忍。無生忍的時候,就看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相都是不生不滅。實在說,這是什麼道理?這個說出來,用比喻說出來,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懂,還是不說的好。古人不肯說破,為什麼?說破了之後,你就很難開悟,把你的悟門堵死了。所以他不太忍心說,不是說不出來的。不說出來,你永遠有個疑情在,特別是禪宗,禪宗非常注意疑情,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說破了,疑情沒有了,永遠不開悟,所以還是不說的好。如果你們要我說,我也可以說。這就是凡夫迷了真相,以為有生有滅,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愈迷愈深,因為這個緣故,佛才叫眾生是可憐憫者。

我們看江居士為我們解釋這兩段經文,確實是費了苦心,從眾生方面說,從因果方面說,從空有同時方面說,從究竟義說,真的說得很圓滿,比一般《金剛經》的註解確實是注得好。我們今天研究《金剛經》,說實在的話,一定要取他這個本子,他在《金剛經》上,他是一門深入,一生就是一部經,四十年。四十年成為《金剛經》的權威,我們尊他一聲金剛菩薩絕不為過,確實是金剛菩薩。

【10、須知身心世界,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相,安立生滅名者,無他。實是痴迷凡夫,妄念變現之虛相,妄念強立之名言。經雲『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義。】

「須知身心界,本無生滅。而見有生滅相,安立生滅名者,無他。」無他就是沒有別的緣故。「實是痴迷凡夫,妄念變現之虛相,妄念強立之名言。經雲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義。」像這樣的注子實在講,都應當念個一百遍、二百遍,念了能開悟。所謂開悟,就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確確實實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滅相從哪裡變現?從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真心離念,離念就沒有生滅。妄心就是個念頭,念頭有生滅,剎那生滅,念頭不是真的是妄的。佛說法,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佛法因緣生,佛是因眾生妄念變的虛相,所以列這些名詞。六道輪迴、十法界,取了這麼多名詞,是因為眾生妄想變現出來的。眾生要沒有妄想,哪有這麼多佛學名詞?沒有了。所有名詞術語是這麼建立的。在本經「是名」這兩個字裡面,含有這些意思在裡面,這是「是名」的究竟義,講到究竟,講到徹底,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11、若離於念,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說,尚且無存。那有生滅之名字,又那有生滅可說。如此則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真如性體,從本以來,平等如如。總之起念即非,並起念之非亦非。經雲『則非』,如是、如是。此則非之究竟了義。】

「若離於念」,這就是根本,它根本的原因在此地。「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說,尚且無存。哪有生滅之名字,又哪有生滅可說。」可見得那個源頭就是個念頭,就是這個妄念,妄念沒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妄念沒有了,身心世界的名字也沒有了,生滅的名字也沒有了,不但沒有,佛也無法可說。禪宗說「口掛牆壁」,沒得說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如此則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所證的;就是《華嚴》末後所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一真法界。我們世間人看到這個法界,是永恆不生不滅的境界,在佛法裡面講是「泯相入體」,體是真實,會相歸性。這一句說「泯一切相而入真實體」,跟會相歸體一個意思。

「真如性體,從本以來,平等如如。」《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凈平等覺」,就是這個境界。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我們沒有能力離念,沒有能力斷惑,要想入這個境界,修其他法門是決定不可能。這不是我說的不可能,一切經裡面講不可能。唯有念佛求生凈土,得彌陀本願的加持,臨終佛來接引我們往生,這就可能,這樣才能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除這一門沒有第二門好走。大乘顯密八個宗派,八大宗。我在年輕的時候,跟一般年輕人差不多,求知慾非常強烈、很旺盛。哪一宗的典籍都想去涉獵一下,都想去學學,耽誤了不少時間,浪費了許許多多的精神、精力,最後專門念佛修凈土。道理在哪裡?看看其他各宗各派各種法門,想想自己做不到,實在沒有辦法。禪宗不但講開悟,我們做不到,禪定都得不到。我們以為有能力盤腿面壁,坐個三個月、半年不出定嗎?做不到!其實三個月、半年不出定,又算得了什麼?將來不過是生四禪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你才知道這個多難。學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嗎?見思煩惱不斷,成個什麼佛!縱然依照密法修持,功夫很得力,有好的上師在旁邊指導,即身成佛了,也不過成個藏教佛而已。他的地位,印光大師講頂多只等於阿羅漢,甚至於阿羅漢還不到,只能等於一個三果聖人,只是這樣的成就,距離圓教的佛果遠之遠矣。這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諸位可以看到。這些祖師大德都是講真話。我這才統統放下來修凈土,弘揚凈土,知道這個法門在末法往後九千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的的確確可以普度眾生,能令一切眾生,有緣的眾生能信、能願,各個往生不退成佛,唯此一門。幾十年時間才認清楚。經典法門都擺在眼前,不識貨,花了幾十年,這才搞清楚、搞明白。才發現原來這樁事情全都寫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過去也看這個經題,也念這個經題,沒發現,不曉得它的意思。

「總之起念即非,並起念之非亦非。經雲『則非』,如是、如是。此則非之究竟了義。」十段跟十一段好,非常非常好,文字不多,講得很圓滿、很透徹、很究竟。他要沒有相當功夫,他要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的。江居士他怎麼樣成就的?我們在他整個《金剛經講義》裡面,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看出他是怎麼成就的。他教宗般若,用般若這個方法,結合念佛法門。用般若什麼方法?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就是我們最近講的這一段經文。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怎麼個受持?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就是受持金剛般若。這三個相一離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真正恢復到清凈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這個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那個力量就太強太強了。所以他智慧開了,他對於大乘經義,點點滴滴看得這麼樣的透徹,這麼樣的圓滿究竟。人家從這裡得力的。

他用四十年,我們今天要學,是不是也要用四十年?那就太傻了,我們今天用的時候,不要!我舉個比喻給大家說,你就明了。現在交通工具最發達的飛機,飛機從最初發明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百年了。現在叫你去造一架飛機,你是不是造最原始一百年前那個飛機?是不是製造那個?如果你們有能力、有財富,我們來搞一個飛機製造廠,我們來製造飛機,你是不是製造一百年前的那個螺旋槳的飛機?是不是造那個?你不會!你一定造現代最進步的科技。他是累積到今天,我們今天用他的成果,不要他從前的。換句話說,江味農居士四十年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四年就達到,這才是正確的、應當的。諸位永遠要記住,我們的成就,踏著別人的肩膀、頭頂往上去的,這才是成就,跟在後頭做尾巴是永遠不能成就的。你看禪宗的口氣多大,不說踏著別人的頂,踏著毘盧遮那佛的頂,那是真的成就。追隨,是客氣話!跟在人家後頭永遠不能出人頭地。後人如何出前人頭地?踏著前人的頭頂超越了,這才是出人頭地。科技的發展是如此,佛法的進步也是如此。我們初學,是學人家的規矩,學人家的方法,更進一步超越他。不能超越他,談什麼成就!自己尚且不能成就,何況度眾生。所以,成就一定是超越前人,你才能算真正成就。如果你存這個心:我一定要超過古人,超過這些佛菩薩,你貢高我慢,你決定超不過、決定墮落。如何能超過?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超越了。要做真功夫!這一段裡面講的,都是修行重要的綱領、原理、原則。

【12、須知但遮無照,但泯無存,便非了義。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義。】

什麼叫遮、什麼叫照?什麼叫泯、什麼叫存?這些字都是大乘經上,古來祖師大德著作當中常用的字樣,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遮」是止,有滅的意思;「照」是覺,有用的意思。泯存跟遮照意思是相同的。泯是滅,存是有;泯是空,存是有。我們修行只著重一邊,那就不是了義。像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遮照同時。應無所住是遮,而生其心是照。遮中有照,照中有遮。應無所住是泯,而生其心是存。所以「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義。」這教給我們修行正確的態度。心裏面要乾乾凈凈,一念不生,世間一切法相決不能夠執著,不但不執著,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讓這個心清凈,讓這個心裏面空洞。諸位要曉得,心空就靈,心裡有一物就迷了,迷就不靈;靈是智慧,心裡什麼都沒有,智慧就生。心裡有一樣東西,智慧就沒有了,就迷了。所以心要清凈、心要空,不可以有一物。

我們身是有,有就要動;有要是不動,這個身體就壞掉。身是個機器,所以活動,活人就動,不動就死了。活動兩個字很有味道,你要活就要動;你不想活,就不要動了。怎麼個動法?利益一切眾生,我們這個身體動起來,動起來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行於布施。布施這個意思在前面講過,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是為了利益自己,有一點點利益自己這個念頭,你就著了。就像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一樣,沒有為自己,全是為了利益眾生。我們穿衣吃飯都是為了眾生,都是為利益眾生。要不為利益眾生,這身體可以不要了,可以捨身。留這個身住世就是為利益眾生,保養這個身體也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世尊在本經前面示現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為利益一切眾生。你穿衣,為什麼穿衣?為利益一切眾生。你吃飯,為什麼吃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生其心,生這個心,這叫照。念念都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心光遍照,真心本性的光明,遍照法界,遍照眾生。遮中有照,泯中有存,這是究竟了義。《金剛經》確實是中道究竟了義,古人註解有以這幾個字做為註解的名稱,不無道理在。

【13、學人最初宜用遣盪功夫,以除其舊染之污,使此心漸得清凈,乃有見性之望。】

學佛,學金剛般若,從哪裡下手?記住佛的教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把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分別、習氣,用《金剛經》的道理,用《金剛經》的方法,把它除掉,分分除、漸漸除,除一分就有一分好境界現前,除兩分就有兩分好境界現前,就得受用,真實認真努力,見性就有指望。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念佛,得一心不亂有指望;不但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不亂也有指望。諸位要知道,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凡是他所說的,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可以達到的;如果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根本達不到的,他決定不說。因為那個說出來的話,是給我們開玩笑,對不起我們。為什麼?來吊胃口的,變成諷刺我們,我們做不到。凡是說得出來的,我們這個地球上眾生做得到的。佛講明心見性,我們這個世間人真的做得到;佛講理一心不亂,我們這個世間人確實可以做得到。佛的話沒有一句是假話,沒有一句是廢話。當然,理一心不亂難,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用金剛般若這個方法來幫忙,來修行的話,是可以達到的,而且我們一定要發心這樣去做的。古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把自己目標定在理一心不亂,達不到,還有事一心不亂,還能得其中。假如我們的目標訂得很低,只訂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好了,達不到就去不了。因此自己的目標總要訂高一點,這是正確的。

我們應該發憤、認真、努力。從哪裡做起?從斷貪嗔痴慢疑做起,要真干!哪一個習氣重,先在那裡下手。如果對財看得很重,先舍財,先從重點下手,一定要斷貪、嗔、痴,要斷我慢、要斷疑。這個疑是什麼?最大的就是怕懷疑凈土。你對於凈宗法門要是有懷疑,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決定不懷疑,真正相信。西方凈土是真的,極樂世界是真的,念佛得佛的加持是真的,臨終佛來接引是真的,樣樣都真實,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先把貪嗔痴慢疑斷掉,真正不疑了,那就一門深入。還想搞其他的法門,對凈土信心不足,對凈土還是有疑問存在,他才會去涉獵其他的法門;果然不疑了,那就徹底放下。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要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定要斷煩惱,身心世界決不可貪戀,外面的境界誘惑的力量很大,記住佛在《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不受福德,不接受,絕不享受福德。我們這一生一世,始終保持著自己初心,保持我的初發心,保持我一個極簡單的生活方式,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我們才能成就。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看在眼裡清清楚楚,這是增長智慧,我不是不知道,我樣樣知道。知道怎麼樣?如如不動,你誘惑不了我,我什麼都不要,不要說叫我去買,送給我,我都不要,如如不動,把那個貪徹底舍掉。科技東西有利於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髮心的人很多,讓他們去做,我不必去做。我要搞這些幹什麼,現在大家用這個東西,我們雖然在這個地方講經,全世界的人都聽得到,這些機器都傳播過去了。他們在做就好了,我何必去做?我不要買機器,我也不要學這東西,讓他們去做,這樣就對了。我要有個念頭去做了,我們清凈心又被污染、又夾雜了。自己不能成就,就決定不能幫助人。為什麼?自己道眼沒開,還是迷惑顛倒,你怎麼能為別人指路,你指給別人是錯誤的路,不是正路。

由此可知,斷煩惱習氣的重要,這第十三條就是叫我們斷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沒有高度的智慧做不到,沒有真實的智慧容易退心。看到別人社會這麼富裕、這麼繁榮,人家都享受,我為什麼不去享受?那就是煩惱習氣在作祟。唯有高度智慧把這個看破了,那是假的,那是陷阱,那是火坑。眾生去跳,他愚痴、他無知、他可憐憫,我們也能跟著去嗎?我們跟菩薩,菩薩不受福德,我們跟菩薩走沒錯,跟眾生走就糟了。務必要使我們的心漸得清凈,這個漸,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清凈,這是初學;今年比去年清凈多了,明年一定比今年又進步了。功夫要用的得力的話,給諸位說,一個月比一個月清凈,果然能夠你自己感覺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清凈,你就可以拍拍胸脯,我決定往生了,沒有疑惑,你有把握往生,往生就是心凈則土凈。因此那個境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講這個經,同樣是這一段經文,那個講法月月不一樣,是年年不一樣。字還是這幾個字,就不相同了。為什麼不同?境界不同、看法不同、見到的地方不同、體會的不同,那怎麼會是一樣?所以你要曉得一本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天天講、年年講、不斷的講,不會有一次是相同的,然後才知道經有無量義。經實在是沒有意思,在講的時候,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義,經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的。我們學要學這個,不能學死東西,死東西就壞了,學一樣會一樣,合到第二樣就不會了。一定是活的。活的學一樣,所有一切都通達,都通達之後,還弘揚這一樣。為什麼?這叫大慈大悲,給眾生初學的人做個好樣子,這是大慈悲。古來大德許許多多都是這樣做給我們看。今天時間到了。

第38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經本第九十一頁。

【14、但用此功,防墮偏空。故須圓融,性相圓融,無礙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離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雖不壞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

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把性相、理事這些真相,都為我們描繪出來。我們在生活當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說修持跟生活沒有關係,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錯了,用功也是在生活當中。生活能夠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與事實真相相應不相應關係最大。世尊在本經上教我們用功,是兩邊不著,空有兩邊不著。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們講的大前提、大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墮偏空」,如果無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與事實真相還是相違背。凡夫著有,這是墮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著空,有不執著了,有放下了,執著空了;四禪的無想天是著空,再往上面去,無色界的四空天也是著空。由此可知,著有、著空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佛在經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導我們,要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樣才能夠超越六道,這樣的見解圓融了,這樣的行持也圓融了,不偏於一邊。

「性相圓融」,性是體、是空;相是有。體性一定會現相,體性要不現相,這個體性就沒有作用,有體一定現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滅,相不能斷,十法界依正莊嚴只是相在轉變。諸位要知道,相會變不會滅,正因為這個相會變,所以佛教我們生心;我們生善心,相就變得好、變得莊嚴。性相圓融,那就自在了。《華嚴經》上說,佛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薩,都是見性的菩薩,用此地的話來說,都是性相圓融的菩薩;性相不圓融不能見性,圓融就見性,見性就圓融。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性相圓融就是理一心不亂;證得理一心不亂,一定是性相圓融,名字說的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沒有絲毫的差別,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無障礙的境界,這就得大自在。《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觀就自在。觀怎麼樣?無障礙。如果我們不會作觀,那就有障礙。所謂作觀是轉變觀念,把我們從前那些錯誤的觀念、舊觀念,依照佛的開導,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轉過來,觀就是這個意思。要轉凡夫的觀念為佛菩薩的觀念,這就對了,要跟佛菩薩的看法一樣。

在這個經文裡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這樣的字樣在《金剛經》看到很多句,含義很深。說「是名」是從相上說的,說「即非」是從性上說的;佛為什麼用這個說法?處處顯示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句子是顯示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廣。說是名又說非,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們凡夫必須要等待事情過去之後,才知道假的,夢一場,那個覺太遲了。真正要覺悟的是現在,現在是不是作夢,是作夢一場,現在不住。這部經後面,佛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說什麼?就是末後那個偈子「夢幻泡影」,實實在在是如此。過去是作夢,昨天是不是夢?想一想,昨天是夢。到講堂來之前是不是夢?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在過去當中你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不但環境裡面那些東西你一樣得不到,身體都得不到。現代科學家很聰明,知道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代替了。我們從大門口進來,在這裡待兩個小時出去,進來我這個身體跟出去我這個身體不一樣,你知道嗎?科學家曉得,為什麼?裡面細胞換了不少,不是原來那個樣子,換了很多。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人身體細胞整個換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換掉了,一個舊的都沒有,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七年變一個新的身體,你每隔七年是不是會更年輕一點?這個要注意,就好像一個老房子一樣,房子壞要換材料;聰明人怎麼樣?換新的,你的房子永遠常新,笨的人換舊的,愈換愈糟糕,你們懂這個意思嗎?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煥發,你換的材料全是舊的,你沒有換新的;你如果換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輕,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換新的,不要換舊的。懂得佛法的人就會,不懂佛法的人,都找舊東西、找便宜的東西,那就搞錯了。這是說明「幻有不離真空」。佛法學了是真管用,絕對不是說學了沒有用處,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圓融?圓融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實在講多說幾次也不妨礙。為什麼?你沒有圓融過來。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就沒有辦法圓融;什麼時候你覺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講性,色是講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們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麼都融不起來。世尊在《金剛經》上,苦口婆心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是圓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剛經》我們念得很熟,就是圓不過來,還是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幻有為什麼不離真空?它是一樁事情,它怎麼離?空有是一。因為幻相的體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圓融,這是講相非性不融。如果它體要不是真空,每一個相都不能相融,怎麼可能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華嚴》最高的境界;理事無礙是性跟相相融,事事無礙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相跟相為什麼能夠相融?因為相之體都是性,同一個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諸佛菩薩,身土交融,特別是在《華嚴》裡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報,一毛孔汗毛孔很細,裡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它怎麼相融法?因為性相融。這是《華嚴》上講的事事無礙境界,實在說不只芥子納須彌,那是小事;毛孔含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這才是真正不可思議,道理就是因為同一個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無礙,這是得究竟圓滿的自在。因為事實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壞,雖不能壞,不能著。為什麼不能著?它體是空的,體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壞,就是因為相只會變不會滅。所以相不能壞,也不能著。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礙現相。「幻有不離真空」、「真空不妨幻有」,這兩句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很多,用了很長的經文說得非常詳細,值得我們作參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顯、顯著。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現相,性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因為它現相,我們就發現了,原來性在這個地方。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很難體會,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大家都會作夢,夢中的境界,剛剛夢醒還很清楚,還都能記得。夢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的,現在人都知道,這是我們下意識變現出來的。沒有作夢的時候,意識心在哪裡?找不到。一現相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其實不作夢的時候也現相,什麼時候現相?打妄想就現相。是因為你太粗心了,你沒有留意,打妄想就現相。你想一個人,一個人的相,想一樁事情,有一樁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對面坐著,你心裡在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他怎麼知道?因為那個相出來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裡妄想,現那個相。所以妄想有相。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這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我們感官裡面的現相,是帶質境的相,稍稍學一點唯識的會懂得,那是帶質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質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質相分就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對於一切的感覺的世界,是第六意識、第七識跟五十一心所相應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這個說起來非常微細,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屬於心理學。所以性必須現相,這個性才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故雖不著相,亦不應壞相」。性是空的,不應執著,它能現相,因此也不必把這些相破壞。實在講,不可能破壞的,沒有法子破壞的,這個一定要知道。「而後乃為無礙而圓融」,要緊的是要徹底明了事實真相,徹底明了、明白了,我們生活當中就會非常自在,完全與真性相應。我們佛門裡有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真心自性完全相應,這就是稱性起修,這就是全修即性,那個多自在!這就是轉凡夫的生活,變成佛菩薩的生活;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盤,就在那個轉,經上跟我們講的作觀,作觀就是轉。

【15、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六四至六九節)最精最要之義。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也。】

「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這一段所講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節最精最要之義。」六十四段講什麼?我們要把它記住,經文是:「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六十五段所講的:「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換句話說,前面的經文教我們怎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三樁事情,你才是真正圓滿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第一個要離名字相,第二個要離言說相,第三個要離境界相。這個境界裡面有細相,細是微塵,微細相;有大的相,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後說不能著身相,這是教給我們,身心世界統統都不執著,這叫做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最精最要之義。

「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你要不了解這個意思,你怎麼能夠受持般若?怎麼能夠修般若行?般若要離相,身心世界要離,空有兩邊要離。由此可知,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絕對不是講把《金剛經》當作課誦,早晚念它一遍,我們就受持《金剛經》,不是這樣,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世尊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明白為我們開示,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意思完全相同,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他講了三個,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相,跟這段經文完全相同。而這段經文,把心緣相講了三樁事情,就講得更圓滿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再說到自己的身心,這統統都屬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緣的,離心緣相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這個意思。

「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這是講你對於般若沒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學習,你不曉得怎麼樣是真正在學習,那你是決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還怕產生誤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這個誤會、歧途裡面,最大的是惡取空,所以走到斷滅空,那就壞了,走到撥無因果,那個不得了,那變成魔。「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反過來,就是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認真去做,你的進步一日千里,進步的境界可以說天天不一樣。得什麼樣的受用?得無礙自在,得這個受用。《心經》前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實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沒有了。

【16、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凈心。此清凈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金剛般若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金剛般若波羅蜜也是本來具足的,無有一法不是本來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惜我們迷了,無始劫之前就迷了,以為沒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為我們一開示,我們覺悟了,這個原來我們自己有。有,當然可以證得,當然可以恢復。有而不能現前,原因在哪裡?有障礙,這個障礙我們講業障,你有業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礙了,如果把業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復,又現前了。

「即是清凈心」,般若就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我們想想前面,我們才念過不久,應該還能夠記得。江味農居士跟我們說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變我們的觀念,用止觀的方法,那個方法叫智念,智慧。轉煩惱成菩提,這是一般的方法,總而言之,都不出這個原則,把我們的妄念轉成智念。凈宗念佛的方法,是把我們的妄念轉成凈念。他又說,凈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我們再看這幾個字,你就更能體會,「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凈心。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專修清凈心就是凈念,凈念比智念還要來得親切。親在哪裡,能不能體會得到?如果心不清凈,哪來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門是從智慧修清凈心,凈宗法門是直接修清凈心裏面生智慧,所以它來得更親切。心跟水一樣,佛法里常常用水來比喻心。你們家裡有佛像,供養佛,沒有香花不要緊,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要清凈,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這個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凈,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他不要喝,是給我們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們自己,用心要清凈、要平等,就是時時刻刻想著,要修清凈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這個意思,這是修行的關鍵。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面就結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報,聲聞、緣覺、菩薩、佛,代表這些,它都有意義的,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吃的,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譬如供燈,油燈、蠟燭,它表什麼?表捨己為人。我們佛弟子覺悟,我要犧牲自己,要服務社會人群,能夠捨己為人,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取這個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現在很少人懂得。認為我這是供養佛菩薩,佛菩薩喜歡就保佑我,全都變成迷信了。這麼好的教育意義,都變成迷信,使社會上對佛教產生很深的誤會,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來問,我們說出給人家聽,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誤會,反過頭來佩服。所以修清凈心重要。

「此清凈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迹。」不清凈的心就有方所,為什麼?他心裏面著相,你住在哪裡?我住在某路門牌多少號,他住在那個地方,你說他的心多小。清凈心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心就不清凈。清凈心是盡虛空、遍法界,人家說你住在哪裡?無所住,應無所住,佛教給我們的。有住就壞了,有住心量就小,無住這個心量才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住處,哪有一個地方!「住處無方所」;起心動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時無痕迹」,我們凡夫用的時候有沒有痕迹?有,阿賴耶裡面落印象,那就是痕迹。佛與大菩薩起心動念沒有痕迹,也就是說他阿賴耶裡面不落印象,乾乾凈凈、一塵不染,所以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我們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鏡子,佛菩薩用心跟鏡子一樣;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下,裡面就有痕迹,他有個印象在,所以無始劫以來天天在照,心裏面一塌糊塗。你晚上睡覺作夢,做些奇奇怪怪的夢,那是什麼?那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亂七八糟。你就能夠發現,佛講得沒錯。聖人用心像鏡子,不但照的時候清清楚楚,去的時候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時候,何嘗落痕迹!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時候都不落痕迹,那才叫清凈心。事情過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凈,哪裡是清凈;清凈,確確實實不落痕迹,那個心才自在。

諸位真正心到清凈心了,你的相貌永遠不會變,你二十歲學佛,你過兩百年還是二十歲。為什麼?他心沒有變。我們人為什麼會衰老,相貌會變?那個念頭在變。你有念頭在,你用的是生滅心,清凈心是不生滅心,生滅就是不清凈。所以要曉得,清凈、平等是不生不滅心。所以它沒有方所,它沒有痕迹;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個心才叫清凈。諸佛菩薩的相,我們沒有看到佛菩薩很老的相,沒有看到。我們畫無量壽佛,把他畫成一個老頭子,那是人畫的,無量壽佛不是那個相。你去念念《觀無量壽佛經》,看阿彌陀佛有沒有長鬍子,沒有!那是我們眾生的虛妄分別,這個一定要曉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這兩句是禪宗的話,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凈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緣不到,攀緣不到,言語達不到,所以言語道斷;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處滅。「取不得」就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決定不能執著。禪宗用這兩句話來形容,「心月孤圓」,後天是閏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圓了,滿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萬象就是森羅萬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這就是:你的心清凈,你的心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喻這個意思。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障礙在哪裡?你們想想,障礙就是分別執著。他說:我有覺,我覺悟了,我有照!其實他沒覺也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佛教裡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說有五個年輕人開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給他授記的,給他做證明,這幾個人開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磯講經,這五個人也要我給他授記,給他證明,說他開悟了。他們跑到我面前來,我說老實話,我不打妄語,我搖搖頭,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們很生氣說:「仁波切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法師你怎麼說我沒有開悟?」我就跟他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一定沒開悟。」自認為開悟,還貢高我慢;開悟的人,四相沒有了,他那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嗔痴慢都表現在面前,那開悟了嗎?哪裡是開悟的樣子,簡直被人騙了。所以說有覺有照,你有就錯了,有就是分別,有就是執著,這就是障礙。有是障礙,無呢?無又墮到無明裡去了。你說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去了。有無都不要,有無怎麼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那就開悟了,只要把有無當作兩樁事情,你怎麼也悟不出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的味道很長,什麼時候你歸到一,你的問題就解決,你就沒事了。如果你還有二、三,那你慢慢來吧!時間還長遠得很,歸到一就沒事了。我說這個話很容易,做起來那就真難!它真難,沒法子,那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你就歸歸看,你還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17、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

「佛說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佛說般若這幾句話,不是單指這一部經,如果你單指這一部經,你又落到二、三。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們依文字,佛當年在世依言教,依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去做;觀照就是做,你要真聽話、真照做,然後你才能證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夠證實。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講的性相圓融、無礙自在,那是真相。說到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唯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在娑婆世界證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眾生,還是不斷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佛菩薩是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循規蹈矩,好像樣樣都還很執著。釋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齊齊,表現穿衣的樣子;托缽,缽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隨便拿一下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表現這個樣子?這叫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樣子。你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守規矩,守規矩對你們有好處;斷惡修善,雖不出三界,不墮三惡道,這是佛的大慈大悲,這一點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我們樣樣都守規矩、樣樣守法,嚴持戒律,是做給眾生看的,給別人做個好樣子,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學佛,說實在話,自己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戒律一定要嚴持,自己沒有到解脫境界,解脫之後還嚴持戒律,那就是教化眾生,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現在沒有開悟之前,我們這樣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後,圓融之後,完全是利他,那沒有自利,自利圓滿了,完全是利他了。

「但恐人存有照覺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覓般若。」這是錯誤的。世尊說這段經文,也是防止後來的佛弟子,聽了佛這一段開示之後,沒有能夠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這個錯會是有的,不是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朋友當中常常談話,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他聽了之後,把意思聽錯了,我們不是這個意思,他把意思弄錯了。佛講話大家聽,也常常出這個毛病,願解如來真實義很重要,可以說許許多多人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那就很糟了。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還要造罪業,謗佛、謗法、謗僧,這就是錯解佛的意思。如果存著有覺照之智,就是前面講:我有覺,我覺得我覺悟了,我覺得我明了了,這個都錯了。錯得更大的,般若在哪裡?般若在《金剛經》裡面、在《大般若經》裡面,那更糟糕,更錯誤了。經裡面沒有,言說、文字裡面都沒有。般若在什麼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本來具足,那就沒錯了。哪裡在外頭!「故特於奉持之所以時,曰般若則非般若。」這是防止,怕你以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經裡面的,所以佛說「般若則非般若」。這句話是防止這個誤會,告訴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面,但說老實話,也不能離開般若經。

「如此一說,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真是快刀斬亂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剛般若。」這個金剛般若就顯示出來了。可見得金剛般若也不在文字裡面,是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們要能夠體會,要能夠認識清楚。我剛才用最淺顯的比喻,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讓它來提醒自己,就會生智慧。佛前供的這一杯水,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杯水的意義;不是佛前面我們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觀。不能說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錯了;一切地方見到水就表這個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們修六波羅蜜,這才對。甚至於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是提醒我們要修六波羅蜜,這才行。看到油燈、蠟燭,一見到,燃燒自己,要照耀別人,佛前面我們會想到,任何地方見到都提醒自己,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離開就沒有了,你修個什麼?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了。

經,經也當作鏡子講,它的意思很多,《華嚴》講十種意思。我們每天照鏡子,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照鏡子是臉上有骯髒擦乾凈,馬上就想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面鏡子是照心的,我們心對於法相、非法相,對於空、有,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若有分別執著就是骯髒東西,要把它洗乾凈。每天早晚照鏡子,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這樣修行,不這樣用功,你怎麼會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剛?法法皆是。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警覺心,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回頭,這一回頭,心就清凈,清凈心裏面就放智慧光明。這兩句話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跡相」,這就是金剛般若。

【18、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

「即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過去我過的是什麼日子,現在還是過的這個日子;過去我做的是什麼工作,現在還是做這個工作,沒有變樣子,這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生活做工著相,現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著相,這就是修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生活工作不著有,心地清凈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兩邊都不著,豈不就是佛所講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我們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凈,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應無所住,這兩句圓圓滿滿的做到了。什麼時候做到圓融,你就見性,要在這裡面去練,練到圓融,練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發現是一不是二,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如果你見到一切法還有二、三,決定沒見性,要繼續不斷努力,向哪個方向努力?空有兩邊不著上努力。沒有別的辦法,就在空有兩邊不著;換句話說,就在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這個而行布施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千萬不能夠搞錯,而行布施就是我們整個的生活。這叫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應無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本是講的體,性體;末是講的現相;邊際是講的作用。《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表體、相、用,本就是體,末就是相,邊際是作用。究竟圓滿的通達,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這是圓滿的見性,圓教如來果地上境界。「波羅蜜」是功夫到家,達到極處、達到圓滿,波羅蜜有圓滿的意思。怎樣才能達到?果能如是奉持。這段經文所說的,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境界相,境界相是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不著身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還得而行布施,這個才行。單單不著,沒有行布施,就落空、就著空,那也錯了。

【19、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這個意思愈講愈深、愈講愈透徹,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然後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就得真實的受用。世尊在無言說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雖說出來,要知道說而無說,那你真正般若智慧現前了。釋迦牟尼佛講般若經,把你自性裡面的般若引發出來;如其不然,釋迦牟尼佛雖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的心還是閉塞,本有的智慧德能還是被業障障住,不能現前,不起作用,這是真正可惜。「境智一如」,境是色法,智是心法,就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境是色,智是空,它是一不是二。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心境是一樁事情。智是阿賴耶的見分,境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它是一不是二,確實是一如。「非實有一法」,一法叫單一,絕對沒有東西是單一之法;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決定沒有一個單一之法。一切法都是從一個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法法皆般若之意」;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看水,水裡面是的;花,花裡面是的;果,果裡面是的,沒有一法不是的。只要你通達這個意思,統統都是;你不通達這個意思,你就樣樣都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擺在你面前也不是。這樣子說明「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就證圓滿的佛果。本經佛說:「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要證得諸法一如,你就是如來,你就成了如來。

【20、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所謂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皆境智一如之義。】

「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這是境界相裡面的大相跟小相。「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這樣你才能把境界相它的真相看出來。真相是什麼?小是緣生的,大也是緣生。緣生無自性,正因為它無自性,所以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事事無礙。我們現在現前,為什麼大入不了小?這個障礙從哪裡生的?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我們以為它是真的,以為它是實有,不曉得它是幻有,幻有沒有障礙;誤以為是實有,所以障礙生在這個地方。我們這裡有一道牆,就沒有辦法穿過。為什麼沒有法子穿過?你認為它是真的有,就壞了,你就過不去。如果你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這個牆你就走過去了,沒妨礙,這是真的事,不是假的事。圓瑛法師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底下客堂里還有老法師寫的一幅對聯在。圓瑛法師在《楞嚴經》序文裡面,就說了他自己一樁事情,證明事事無礙。他在寮房裡面打坐,心很清凈,大概突然有一樁事情找他,他就下了座,出了寮房;出寮房之後,他忽然想起來,我門沒有開,怎麼就走出來了?回頭一看,門果然關在裡面。他為什麼能出來?他那時候沒有想到這個門,沒有想到障礙,他就出來了,再一起這個念頭,門他就再進不去了。這是老法師自己親自的經驗,他寫在序文裡面。我們今天牆壁為什麼過不去?有個牆怎麼能過得去,這就過不去了;如果把它忘掉了,你一走就過去,就走過去,就這麼回事情。

可見得事事真的是沒有障礙,障礙起的分別執著,這個沒有法子。凡夫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想自自然然它就生起來。過去我在求學,我們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有時候你作夢,有的時候知道自己在作夢,夢是假的。他說那個牆壁,你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得過去?一走果然走出去了。為什麼?知道那是夢,不是真的,牆壁居然就走出去了。所以教給我們可以從夢中來證明。如果你有執著,你在夢裡面被人家關起來,還是出不去。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現在作夢,夢是假的,我為什麼走不出去,那一走就出去了,就沒有障礙,道理在此地。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非常奇妙,不可思議,裡頭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沒有理論依據的。「緣生無性」,這就是它的道理;當體即空,它哪有障礙!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塵就是微塵,境界裡面最小;剎是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裡面最大的。說個大,說個小,裡面統統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所以見性的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裡面常常看到,「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謂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這些是佛在經裡面常說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在一粒微塵裡面,轉大法輪就是佛講經說法,佛的大道場,聽眾人數是無量無邊,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幾個凡夫坐在這裡。佛要在這個地方講經,天龍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看那個會場,你們常念《地藏經》,《華嚴經》念的人少,《地藏經》念的人多。《地藏經》分身集會品,世尊講《地藏經》的時候,十方世界諸佛帶著他的侍者都來參加大會,那個會場殊勝莊嚴。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維摩丈室,能容十萬師子座。他那個一方丈的房間沒有放大,人家的師子座沒有縮小,這就是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毫端是毛端;寶王剎,寶王是佛,佛剎,佛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在毛端上。這是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

「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十方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們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嚴經》上,佛做了一個比喻,佛把我們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虛空,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比作雲彩,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曉得我們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經裡面常說,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我們真心自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世界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凈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又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這一句是講諸法一如那個境界,到諸法一如,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末後說:「皆境智一如之義」,凡是經上講到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諸法如義。上面是總結境界相微塵跟世界,末後這一段總結身心。

【21、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覺性圓明,無能覺,無所覺。清凈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

「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無智無得是講到最究竟、最圓滿。《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可以說是講完了、總結了。「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言語裡面顯示,這是不得已用這種句子,若不用這個句子,決定顯示不出來。為什麼?般若不能著相,也不能離相;著相不是般若,離相也不是般若。說般若,這有相;非般若,離相,豈不是空有兩邊不住。說般若是有,非般若是空,這一句話裡面空有兩邊不住,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著了一邊都不行。說般若是有相,說非般若是空相,必須合起來說,空有兩邊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這一句話當中顯示「覺性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明了,「無能覺,無所覺」。

「清凈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心裏面還有境界就不清凈,無論是言說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塵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錯了,決定不能有境界;連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著了空相。怎麼辦?在一切相裡面若無其事,就好了,就沒事。一切相里有相,若無其事不著相,那叫即相離相,這就對了。「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這麼長的註解,給我們說明奉持這兩個字,就怕大家對奉持這兩個字發生誤會,所以羅哩羅嗦講了這麼多。如果誤會,我們《金剛般若》就白念、白聽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講清楚、要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確確實實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沒有一樣不自在。

七十、結顯持福約命施校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說這部經,每說一段之後,都來做一次較量受持的福德,顯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實利益。『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比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說,他確實能夠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說一個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1、寶施,是外財。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

「寶施,是外財。」前面講大千世界七寶,恆河沙數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那些寶施是屬於外財。「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外財是身外之物,那個容易舍,不難!捨身命布施這個難,這是內財。一切眾生把身外之物跟身體兩個做一個比較,沒有一個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財看得輕。所以捨身比舍外財,那個福報功德當然是更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2、『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其為難能也何如,其福德之多也何如。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也。】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一個身只有一條命,哪有那麼多命?恆河沙的身命布施,這就說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菩薩常常修這個法門。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也曾經長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常乾的!「其為難能也何如」,難行能行。眾生向菩薩索取的話,沒有不施捨的,要什麼都舍什麼,都給。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是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為什麼?對身不執著,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捨身,真的就像我們脫一件衣服給人一樣,不難!我們今天沒有入那個境界,把身體、身命看得非常之重,一絲毫也不肯舍,這就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能舍,「其福德之多也何如」,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報,以身命布施那個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種福報都具足,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三種福報必定具足成就。「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他布施,布施沒有能夠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給什麼人清清楚楚的,這個相存在,只要有相、有跡相,前面講「奉持金剛般若,心裏面不留一字,不沾跡相」,他這樣布施還是有跡相,心裏面還有,這種福是有漏的福報。果報在三界,將來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這種福報的,不出三界。

七一、明持福多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諸位讀《金剛經》,這些句子重複很多遍,從經開初到經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樣子,我沒有仔細看,應當有七、八遍之多,有這麼多次的比較。特別要注意的,這裡面「受持」兩個字,要沒有這兩個字,就變成有漏的,就變成著相修福。受持《金剛經》的人,決定不著相,決定不留痕迹,每天認真努力在做,為一切眾生,心裏面若無其事。真的,就跟照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鏡子裡面確實沒有一絲毫染著;不但照完之後,鏡子裡面沒有染著,正在照的時候就沒有染著。我們要學這個本事,這是諸佛菩薩用心。我們用心很糟糕,著相、留痕迹。著相就造業,一般人還留個紀念,還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斷在造,這是我們讀《金剛經》才明了。

【1、『受持四句偈』,勝過恆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前(三六節)因甫生凈信。(五四節),因解慧增長。皆以寶施校勝。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其功行視前更為入里,故以內財校勝也。】

「受持四句偈,勝過恆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這是什麼道理。前面的經文,三十六節裡面「因甫生凈信」,那是講剛剛生凈信,信心清凈。第五四節裡面「因解慧增長。皆以寶施校勝。」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然後是恆河沙數的恆河,再恆河沙的七寶布施。生信心,到以後真正了解,那個福報就增上。這個地方意思就更深,這個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夠奉持。

「此則解義更深,已開金剛智,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他為什麼能夠捨身命?那樣很容易就捨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夢中作夢一樣。夢裡面夢的有一頭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這是在作夢,我就學菩薩,老虎吃我,我就歡歡喜喜喂你,不就沒事了嗎?你知道是假的,夢裡頭遇到一隻老虎吃你,嚇得一身冷汗,嚇起來,醒了還心有餘悸。那怎麼回事情?把它當真,不知道是作夢,如果曉得作夢,何不慷慨大方一點?就這個道理。我們把現實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這個境界相全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樂,得失心沒有了。今天賺了很多錢,也不會生歡喜,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輸了錢,被人騙了一大筆,笑一笑,假的,沒事了。你怎麼不開心?怎麼不快樂?所以人就不會老。天天在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憂能使人老,你怎麼老了?天天憂慮,人就老了;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你想得太多,憂慮太多,不但會使你老,會帶給你許許多多的疾病,病也從這兒來。心地清凈,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說那個多快樂。得失不關心,與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這一點,一點關係都沒有,確確實實沒有關係,不是勉強叫你做,事實如此。你說有關係,你搞錯了,那不是事實。事實確實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與事實真相就相應了。相應就自在,相應就無障礙。這是知斷妄念而捨生死根本。「其功行視前更為入里,故以內財校勝也。」沒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較,用內財來比較。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39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經本第九十三頁。

【2、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雖多劫捨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脫生死輪迴,依然是苦惱凡夫也。】

這些話都是真實語。像許許多多的菩薩以外財布施,以身命布施,無數劫來勤苦的修學,但是不出輪迴,這一轉世,福報很容易就享盡,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留意。福享盡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罪業的,福盡了以後,罪業果報就成熟了。何況在輪迴之中有隔陰之迷,前世所修學的很容易都把它忘乾凈。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佛常常在經上跟我們講,凡夫修成佛道要經無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為六道裡面修行,進一步非常艱難,好不容易進一步,退轉太容易了,不曉得退到哪裡去了,實在是太可怕了!進得少、退得多,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才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這個諸位要記住。三大阿僧只劫,是你證得小乘初果以後,那才算的,沒證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個統統算起來,那真的叫無量劫。我們在《無量壽經》得到很大的啟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像阿闍王子那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就算是最簡單的,最單純的來說,一尊佛修行要三個阿僧只劫,四百億,那多少個阿僧只劫呢?所以《華嚴經》上講無量劫,不是假話,是真的。說的是誰?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過去生中修行,已經經過無量劫。經上所講的,菩薩以身命布施,我們有沒有干過?過去生中干過,不是沒有干過,看到這個,不希奇!想想看現前落得如此地步,這是什麼原因?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很大的警惕。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不了生死,不出輪迴,是決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依照《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去做,這就是「持說此經」。前面講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你要這樣做到。

「受持」,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把受持兩個字說清楚了。總而言之,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相說了三樁事情,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這兩種講的是依報,又給我們講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講的是正報;換句話說,不著境界相裡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才是受持《金剛經》。不是把《金剛經》早晚拿來念一遍,那個沒用處,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後,再為人演說,那個就不一樣。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證得一分,做到兩分你就證得兩分。大經裡面,祖師們跟我們說的信解行證,江味農居士判《金剛經》也判作四分,正宗分裡面判的是信解行證四個大段落。做到就是證悟,做不到,那還在解悟。解悟沒用,我統統都明白,統統都知道,我都會講了,沒做到。沒做到結果怎麼樣?還是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輪迴。怎麼超越的?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沒有達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消歸自性」,在日常生活當中,法法消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消歸自性,這才行。一切我都消歸自性了,還有一、兩樁事情,不行!你們想想,這有沒有消歸自性?決定沒有,還有一樁事情沒有消歸自性,你就是樁樁事情與自性都不相干;果真有一樁事情消歸自性,是法法都歸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徹,事實的真相不能不明了,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麼?金剛般若現前。所以說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為人演說,金剛般若就沒有辦法開;金剛般若要不開,雖多劫捨身命布施,還繼續搞輪迴,還是一個苦惱凡夫,因為你修布施,你得福報,福報會享得盡。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是這一段所說的。

受持,沒錯!我們是說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正不容易。我們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一直到今天,習氣太深太厚,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佛給我們講得很透徹,叫我們要離相。離不了,很想離,就是離不了。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給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只要信願持名,蒙佛願力的加持,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末法眾生,要想脫離生死輪迴,只剩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你有沒有辦法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能不能離?有本事離四相,行!修其他的法門可以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講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如果四相不能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得再好,還是不能夠了生死,還是繼續不斷搞生死輪迴,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七二、成就解慧當機贊勸標領解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1、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並進。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

解行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分開就錯了。那正是清涼大師的話,如果把它分開,「有解無行」是增長邪見,「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分開來就成這兩種過失,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清涼大師的話,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會發現,這是我們現前親身所體驗的,或者我們本身就是這樣的,或者我們周邊的同參道友,就是清涼所說的這個現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時一刻不能分,任何處所不能分,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應,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轉變,相宗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你就真的在轉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沒得轉了,那就轉六道輪迴。

下面這四句話好,完全講的事實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徹,那就要問你,你有沒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徹。你做到一分,你能夠解得一分;做到兩分,你能夠解得兩分。那個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許大家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有經驗,或者是我們自己,像經上常常勸我們為人演說,我們講得不夠透徹、不夠清楚,別人沒聽清楚,甚至於發生誤會;或者是我們聽別人講,感到不甚滿意。這是什麼原因?講的人沒做到;沒做到,他所講的是聽別人這麼說的,或者看書上這麼講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還懷疑,沒見到,聽說的!自己真的做到、見到,那就不一樣。雖然同樣一句話,語氣不一樣,表態不一樣。一個語氣表態模稜兩可,一個語氣表態斬釘截鐵,那怎麼會一樣?這就是講,行要緊,行幫助解,解又幫助行。解得愈深愈圓,而後行就圓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圓滿、更自在、更幸福,解圓了。解跟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解跟行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愈爬愈高,這裡頭其味無窮。我們佛法里常講法喜充滿,你能不能得到法喜?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發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個解又會增長一分,你就能解得兩分;解得兩分,回過頭來,你又會做到兩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圓成佛道,就用的是這個辦法,所以我們對於解行要非常重視。

【2、修行不外三慧,聞說此經,便是聞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說解便攝有行。】

所有大乘經,都要這樣去體會。佛講解,解裡面有行;佛講行,行裡面有解。決不是只有一邊,必定是兩邊都含攝在其中,這樣你就會讀大乘經,你也會修行了。「三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則,聞思修三慧,我們有沒有?我們沒有。何以說沒有?你要曉得這個慧,這是什麼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們有沒有?小乘教里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才有慧。我們現在沒定,哪來的慧。定是什麼?清凈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幫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學,這是基本的原理原則。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嚴格的遵守法規,這樣容易得定,心容易清凈。我在講席當中,多次的勸勉同學們。我過去求學,拜老師,老師提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戒律;佛家過去常說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老師的約束,遵守老師的戒律,這是初入佛門。第一條就是聽經,我們喜歡聽經,只准聽老師一個人講經,除老師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一律不準聽,要守這條戒。第二條戒,我們喜歡看書,老師第二條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經,沒有經過他的許可,一律不準看。第三條戒,我們沒有遇到老師之前曾經學過佛,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三條戒。

這三條戒的用意在哪裡?幫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亂聽,耳根清凈;眼睛不亂看,眼根清凈;從前學的東西統統作廢,也沒得好拿來跟老師去比較,意根清凈了,這個方法妙!最初老師提出來,我們都想這個老師很跋扈,好像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樣,不曉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裡不準亂想,這個樣子三個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麼效果?心果然清凈了,妄想分別就少了。這一清凈就好像有一點智慧,無論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辦事,都跟從前不一樣,有進步,自己能覺察得出來。六個月之後,效果就更顯著,對老師產生信心,佩服老師,尊師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來,從前是勉強的說說而已,這真的尊師重道。從哪裡來?從行當中得來的,因為行跟解的關係,真得受用!

清凈心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以後,應用在生活當中,叫做三慧,菩薩所修的。三慧是聞思修。什麼是聞慧?接觸,聞說此經,你接觸這個經典,你聽這個經典,或者你看這個經典,都叫聞慧,聞是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一接觸,用一個聞字。「深解」是思慧修慧。一接觸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深解就是思慧;可見得他有沒有思,沒思,根本不會落到意識裡面去。他的功夫是照見,哪裡會落到意識!一接觸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當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三樁事情,那就錯了,那就是聞思修,不能叫慧,沒有慧。你有聞、有思、有修,沒慧。聞思修是一樁事情,那就叫三慧,三慧是一樁事情。

「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要緊的是要修觀。什麼叫修觀?修觀,用現在的話來說,改變觀念。我們現前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把錯誤的觀念依照佛經上講的教訓轉過來,就叫做修觀。修是修正,觀是觀念,就是思想見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把它修正過來。修觀,簡單的講,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叫修觀。你要不認真去修正,把錯誤的觀念、見解修正過來,你怎麼能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什麼義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義趣是指這個。如果說得再淺一點,再白一點,深解自己生活的義趣,這個非常親切。深解我們每天工作的義趣,深解每天處事待人接物的義趣,這個關係多親切!佛法沒離開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剛般若。所以這個地方的義趣,不是談玄說妙,與自己生活不相干,那個義趣我們解不解無所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說解,解裡面有行;說行,行裡面有解。解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是我們每天所作所說的,那是行。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的生活活動,用思想見解、所作所說,就包括盡了,這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動。佛法把這個活動更加推廣,我們不只有這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我們自己真實的生命,深解義趣是指這些。

【3、『深解義趣』,即是深領會得上文所說當云何生信、當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麼樣生信;信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樣奉持;怎樣與事實真相相應,那樣的解行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云何奉持」,實實在在教我們怎樣去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這是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唯一的目的。我們講得簡單明白一點,如何把輪迴的心轉變成大覺之心,如何把煩惱的生活轉變成大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云何奉持之義。「所以然」是講其中的道理;事相是當然,理論是所以然。

【4、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也。】

「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這個意思,前面我已經透了一點。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含義是無限的深廣。「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我們要是把它分成四個階段,修行證果永遠沒指望。我們學佛,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三學、三福、信解行證,都把它看成是個別的,包括菩薩的六波羅蜜。所以雖然很辛苦的學佛,很勤奮、很精進,其實佛法的利益完全沒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麼?名相而已。多記一點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還得到什麼?那不是佛法真實的利益。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心開意解、自在圓融,我們沒得到。所以總要記住,前面講三慧是一,三學也是一,信解行證還是一,這叫做萬法歸一。歸一就是歸自性,聽講、讀經要消歸自性。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會歸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實的受用。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歸一,辛辛苦苦學了很久,還是一身的煩惱,生活在煩惱裡面。現在生活在煩惱裡面,死了以後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煩惱變現出來的,這是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經論都明了。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小乘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見思煩惱不斷,你就沒有能力跨越輪迴一步。這一次實在說,在《金剛經》里真的學到不少東西,我們照這個方法去生活,依照這個方法去過日子,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那真的是有把握,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

【5、此成就解慧經文,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師資問答,目的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

「此成就解慧經文」,這是講第七十二段科題的成就解慧,這是成就解慧裡面第一段的文字、經文。「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師資問答,目的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給我們帶一個頭,做一個樣子,是啟發我們,誘導我們,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深解義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義趣就與我們沒有什麼相干,我們有什麼好處?他這一帶動、一提醒,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這是尊者跟世尊一問一答目的之所在。

【6、經初(三至八節),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此時聞欲所聞,且復深解。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極而悲也。】

「經初(三至八節)」,我們為了講解的方便,依照江味農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經分成一百八十四節,每一節經文我們都標有數字,便利於參考,一查就查到了。「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麼能夠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將整個的佛法,我們不要說多,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在生活當中表現無遺,他解到、他說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說、做是一不是三。我們今天所沒有法子的是,我們解的跟說的跟做的是三樁事,不是一樁事情,你就不能契入境界。如果這三個合一,恭喜你,你縱然沒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薩,你決定不是凡夫。你把這個分作三樁事情,你決定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以往我們總以為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薩的境界,權小大概跟我們還差不多!讀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這個境界。他要不能將解、說、行合成一個,他就不能證須陀洹果。從小乘初果到圓教的等覺,都是這個原理,都是這個原則,沒有例外的,我們在般若會上看到了。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薩再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兩個在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心有所動,有所體悟,這是他們度化眾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經的開端,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入舍衛大城乞食、穿衣,穿衣會歸自性;托缽,托缽會歸自性;即從座起,即從座起會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會歸自性。宗門裡面常講萬法歸一,過去我們聽了含糊籠統,聽這一句似懂非懂,不曉得怎樣叫萬法歸一,現在明白了,原來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這叫萬法歸一。釋迦牟尼佛在開經裡面表演,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表演的諸法一如。換句話說,佛從無量劫來,他過去也是凡夫修成的,無量劫積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圓滿,這種究竟圓滿的信解行證,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事相裡面,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尊者要不給我們說破,我們怎麼樣也想不到這個事情。他老人家為我們一點破,我們迴光返照,又發現了一樁事情。這是從佛的生活回過頭來看自己,再看看一切眾生。於是我們發現,眾生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也暴露無遺。顯示什麼?無量劫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從哪裡?從你穿衣上顯示無遺;從你吃飯,顯示無遺;從你處事待人接物,顯示無遺。這個佛法妙不可言!兩個一比較,凡夫生活可怕,墮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薩自在清涼,究竟圓滿的解脫。我們看那一邊,一回頭,這一邊就看到了。這一邊經上雖然沒有說,文字上沒有說,你能夠從這裡一回過頭來,這個意思就包盡,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現「願樂欲聞」,看出他的歡喜、踴躍。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有淺深次第不同。這個「聞」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若非反聞自性,他怎麼能夠深解義趣。深解義趣就是宗門所講的大徹大悟,就是這個意思。「此時聞欲所聞」,願樂欲聞已經聞到了。「且復深解」,這一聞到,開悟了,徹底覺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極而悲也。」涕淚悲泣,這是歡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歡喜到極處會流眼淚。

【7、深解與最初之諦聽相應。若不諦聽,斷難深解。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導我們、提醒我們,非常重要。所以修學,早年有很多人問我修行的方法、講經的方法,我老實告訴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關鍵,關鍵是學習的心理,學習的態度,沒有良好的態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過去講「內典研學要領」,我做了一個比例,修學的態度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佔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學的態度決定你的成敗,這個非常重要。諦聽就是好態度,仔細的聽,認真的聽,不是泛泛之聞。

「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一定要認真聽,要仔細聽,你要不是認真仔細聽,你很難得受用。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這一批學生,他老人家常講,他說:我講經,你們大家都在聽經。我們前面一排坐的是學講經的學生,二十多個人,我們坐第一排。他說:你們學講經的人,可以聽到四成、五成,能聽到這麼多。後面那些來聽經的人,大概只能聽個一成、二成,為什麼?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來聽經的,他是到這個道場來坐一坐有功德,他來修功德的,來莊嚴道場,這個有功德。他是為了來修功德的,他不是來聽經的。在台灣很多,確實是如此,他是來修福的,來莊嚴道場,經講完之後走到門口,問他:你聽到什麼?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沒聽進去。那個學習講經的人,為什麼會聽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復講,他不仔細聽,明天他講不出來。老師那個覆講是抽籤的,不曉得是輪到哪一個,每個人都要認真聽,每個人都要認真去準備,怕到時候講不出來。所以從前我們佛門裡面,寺院叢林培養講經的人才,沒有辦佛學班的,沒有特別指導的。就是在聽眾當中,有聰明、記憶力好的人,肯發心講經,口齒伶俐的,老和尚選拔他出來複講,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沒有特別教導的。這是復小座,復小座如果說能把老和尚所講的東西講出一半,這個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夠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講一個鐘點,他可以講半個鐘點,他有這個能力,諸位要曉得,這個很不簡單。第一天聽到的時候,第二天他就要講,寫稿絕對來不及。而且只能聽一遍,沒有第二遍,現在有錄音機可以多聽幾遍,那個時候沒有,一定要很注意的聽,一句話聽漏掉,你想請老和尚再講一遍,不可能的,絕對不跟你講的,我們李老師教學的作風就是如此。他講經聽了哪一段沒聽清楚,「沒聽清楚,過來」,過來就挨打了。打了之後還不講,為什麼?如果打了再告訴你,他說那怕什麼,頂多挨一頓打,還可以聽得到,打了要不講,還聽不到。這就是逼著你非要認真聽不可,他的用意在此地。要全心貫注,集中精神,一句不漏,他的方法在此地,所以那很得受用。

佛教你諦聽,你不能這樣認真去聽,你就很難深解。所以從前培養出來的那些學生很踏實,基礎非常穩固,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無論做什麼,任何一個行業,都比不上從前,偷工減料。蓋房子,新加坡的房子還不錯,新房子比舊房子好。在美國就不一樣,美國新房子材料不如舊房子,舊房子真材實料,新房子那個材料靠不住。所以住在美國,聰明的人買舊房子重新整修,舊房子的材料好,用的木材好,磚頭也結實,現在這個材料都是偷工減料。學佛也偷工減料,學講經還是偷工減料,這怎麼能學得好?所以要遇到一個真正很嚴格的老師,不容易!現在這個時代正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大家混日子。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不敢教學生,你要認真教學生,學生把你趕跑了,不要你了。學生不聽教,老師無可奈何,因為靠這個生活,只好混日子,很痛苦,日子都不好過。真正好老師,在這個環境裡面,他受良心責備,誤人子弟,那個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的也有過失。有意那就有罪過,不是有意的有過失,那是沒有法子,學生不肯聽話,不肯接受。諦聽非常重要,就是要認真、要專註,學東西要專精,這個非常重要。

講到這裡是講到聽經。現在在整個世界上,講經的法師都少了,太少太少了。幸虧有這些錄音帶、錄影帶,這個大眾傳播工具;如果沒有這個,佛法確確實實很可能在這個時代當中失傳,後繼無人,大家就聽不到佛法。聽不到佛法,責任歸誰?有很多人怪你們法師,你們出家作法師,為什麼不講經說法;我的看法不一樣,我說這個過失是在你們信徒,不在法師,法師沒有過失。你們這些信徒,就好像吃水果,你們很愛吃,桃子、李子都很喜歡吃,很愛吃,不種樹,吃光就沒得吃了。你喜歡吃,你要種樹,懂這個意思嗎?你喜歡聽經,你要栽培法師,你不栽培法師,你聽誰講經?你們聽我講經是吃現成的,我不是你們栽培的。你們如果不曉得栽培,我走了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你們要懂得栽培。什麼方法栽培?年輕的法師,請他們來講經。初講當然講得不好,講得不好掉頭而去,這就是你不肯栽培法師;講得不好,愈要來聽,捧場;這個法師覺得我講得還不錯,這麼多人聽,他才有信心,他才能夠繼續不斷講下去。愈是講得不好,愈要來捧場,愈要來鼓勵他,栽培法師這是種樹,將來才有水果吃。明天起我們這個道場一、三、五,中國這些年輕法師,他們要上台來表演,希望你們來種樹,你們要不種樹,以後就沒佛法聽了。我跟大家講的都是事實。我在美國舊金山,這信徒我都狠狠的罵他們,因為初學講經的人,他聽一、兩次就不來了,這個不行。我在這裡講經天天來,有什麼用處!沒用處,說老實話,沒有功德。你聽我講經,如果聽到這個地方,你果然深解義趣,你得利益了。如果你要說是到道場來坐坐是修福;我講經你一定修不到福,年輕法師講經你坐在這裡,那你是真的修福,那個福報才大。所以你們要多多的勸你們認識的同參道友,告訴他們,明天起修福的機會來了,千萬不要放過。

【8、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古今無第二人。傳授衣缽以後,尚為獵人羈絆十餘年。此正佛祖加被,磨鍊其金剛慧劍耳。若在末世,尤難之難。萬人修道,成就不過一、二而已,原因在此。】

這一段經文意思的確非常非常的深廣。我們學佛的人,心要清凈,清凈心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清凈心就是廣大心,清凈心就是深心,我們看事情才看得遠,看得透徹。不要說學佛,世間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有福有慧?福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靠你修得的,真正修福修慧的機緣不多,你能夠遇到這個機緣,那就是你有福有慧,遇到這個機緣把它錯過,你說那多可惜!多少人想修,遇不到這個機會,你遇到機會,錯過了。不能辨別什麼是真實的福慧。一切經論裡面,佛常常提醒我們續佛慧命,續佛慧命就是希望正法久住、代代相傳,不但相傳,而且要盡心儘力把它發揚光大,普度眾生,這是真實的福慧,第一等的福慧。我們要認真去做,認真的去修學。續佛慧命裡面,當然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培養後起的人才,第二才是註疏傳世,你給經論作註解傳給後世,那是第二等。第一等是培養人才,人才是活的,那是第一功德。這兩種都需要鼓勵,都需要人關心,才能成就。我們四眾弟子都有這個使命,不能把這個事情看輕,不可以疏忽這樁事情。

往年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過很多次面,也常常有書信往來。老居士常常勸我,叫我不要到處跑。你跑的地方太多了,不要再講經了,你已經講了幾十年,他說佛教後繼的人才重要,你應當定下來培養人才,寫書傳世,他教我做這個。我笑笑,跟他老人家說:這個事情,我已經放在心裡很多年,緣不成熟。我要教學,誰肯跟我學,我總不能到處去抓學生,「你來,我教你!」這個我做不到。我很想教學,沒有學生,肯聽話的學生不容易找;我教他這一套,他搞那一套,這個不行,這個學生不能教的,所以這個學生非常難找。往年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每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去看看他老人家,看他老人家,我就向他訴苦,我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就是我一個人,很孤單,很不容易。我就求老師多教幾個學生,我們師兄弟多了,多幾個幫手。我這個話大概講了有十幾遍,每次去看他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一下,最後一次他老人家說:「好!你去替我找學生。」從此以後我不再說了,我再也不講了,我明白了。不要說好學生,像我這樣聽話的學生已經找不到了。老師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聽,真的找不到。這才曉得難,真難!所以傳道不容易。

李老師講了,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一生當中能遇到一個、兩個傳人,就喜歡得不得了。很多一生當中,一個都遇不到,他就失傳、就斷了。失傳的多,占多數,能夠得到傳人的少,佔少數。他把古來承傳這些事情告訴我,我才明了這個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他說:一個好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但是一個好的老師想找一個好學生是更難,這個話我相信。都在緣分,都在眾生的福報。這個大時代,眾生都肯修福,自自然然有佛菩薩降世,示現在人間集成大法。大家都不認真修福修慧,佛菩薩不來;佛菩薩來了,你們還要毀謗他,還要侮辱他,又叫你們造很多罪業,所以他不來,不來是大慈大悲,不讓你造罪業。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是大慈大悲,不來人間還是大慈大悲。

六祖惠能大師是再來人,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如果從文字上來看,大概是《金剛經》的四分之一,不到一半,講到四分之一他就開悟了,後面不需要再講,都明白了。不但《金剛經》不必講了,《大藏經》也不必講了,全都明白。一悟一切悟,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事實。唯有真正明白這個事實,了解這個事實,他才肯一門深入,他才有徹悟的可能。悟了之後要起行,要在行當中去磨鏈,如果有解無行,不能成就。惠能大師去修禪定、去修行,在哪裡修?在獵人隊裡面修了十五年。他沒有每天盤腿面壁打坐,而是伺候這些獵人。你要問他這十五年修的是什麼?究竟圓滿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在獵人隊那個環境裡面,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修究竟圓滿的六波羅蜜;也就是真實的奉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做到了。剛才說過,行幫助解,解幫助行。到十五年之後,從獵人隊裡面出來,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正好旗杆上掛著幡,風吹著,風動、幡動,有幾個聽眾在那裡爭論不休。他到當中插了一句話,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被印宗法師聽到,印宗法師感覺到非常驚奇。印宗也不是普通人,那個時候在佛門裡面,是南方的領袖,嶺南第一法師是印宗,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大眾對他尊敬、敬仰。一遇到六祖,他一點傲慢的習氣都沒有,給六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師,剃度完之後,他再拜惠能為老師。他再拜惠能做老師,能大師可省了力氣,水漲船高,印宗法師的老師,那還得了,這一下就把他抬上去了。否則的話,他要出山來講經說法,來度眾生,要達到那麼高的一個水準,讓大家對他起尊敬心,他要用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這個水準。沒有想到印宗了不起,印宗一拜他做老師,等於說印宗所有的信徒都尊他為老師,都聽他的教誨。我們曉得,六祖一生度多少人,就是印宗度的,六祖對佛教有多大的影響,就是印宗的影響,印宗法師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一點私心都沒有,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所以能大師在獵人隊里十五年的修行,別人看到是避難,文字上避難,我們看出他修行,他在那裡用功,福慧增長。

「此正佛祖加被,磨鍊其金剛慧劍耳。」他那十五年時間沒有白過。「若在末世」,如果是在今天這個環境,那就難了。誰肯把自己既有的環境來供養你,來奉獻給你弘法利生。在末法的今天,真的我們看不到。為什麼沒有?說明白了,眾生沒福。今天在台灣,有力量的人很多,真正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的不多。正法的弘揚,正法的承傳,依舊是障礙重重,這是眾生沒福,得不到佛祖加持。所以說「尤難之難」。「萬人修道,成就不過一、二而已。」這個一、二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的,如果離開念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沒有一個能成就,「原因在此」。這是我們應當要細細去想想的。

【9、但亦不可因難自阻。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果能聞經實信,塵境皆虛,不為所縛,便入般若之門。】

「但亦不可因難自阻」,這個很重要,現在的確是困難重重。我們要有耐心,我們要忍辱,突破這個困境,不可以自己阻撓自己,那就是真的被障礙了;外面環境阻撓沒有關係,只要自己能夠精進不退。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過去弘法利生要大道場,我們沒有這個場地就沒有辦法講經,這麼多人怎麼能聽?現代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在家裡小房子,裝上廣播的儀器就行了。我們可以把講的東西,不必有人聽,對著電視機講,對著錄音帶講,我們把它錄下來,有人送到廣播電台去廣播就行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不必要大道場,一個小房間就可以對全世界弘法,所以「不可因難自阻」。我們在小房間裡面可以對全世界弘法,可以不必要大道場。我們利用現代這個科學的工具,科技愈進步,對我們弘法利生愈有幫助。

現在要做真正修福,實在講比過去又來得容易。科技進步發達,成本降低,像我們印送《大藏經》,在過去的人不敢想,無法想像的!現在我們有能力印送《大藏經》,我們送到中國,送到全世界,我這幾年前後總共大概送了八百套,不難!這一次到此地來,這邊同修們發心把《無量壽經》的錄音帶做成CD,好事情,現在這個CD片容量不大,一片只有七十分鐘。我們每次講的錄音帶是一個半小時,九十分鐘,所以他們要重新剪接。我們原帶是一百零七個,現在他們剪接出來大概是一百三十八個,一套。將來他做有一個箱子,很精緻,設計得也很精美,一套是一百三十八片。這樣的工具,比錄音帶就好多了。它不怕熱,不怕高溫,不怕水,放在水裡面不會損壞,也不怕凍,零下幾十度與它一點關係都沒有,能夠保存長久不會變音質,這個很好。今天有同學告訴我,CD片進步了,明年有容納兩小時的。我說那太方便了。我們這裡講經一次兩小時,一次一片,就更方便了,不必找剪接的麻煩。大家發心做這個事情,好!有一個同修,我打個電話問他,我說:這是個好機會,你常常要修福,這個機會你要不要。他說:他要。做一千套,新加坡的錢大概是二十九萬,他一個人拿了,我說好!太好了。肯修福!我說你要不要名字,他說應無所住,不要名字。好!這個很難得,他不要名字。不要說他的名字,也不要把名字印上,印凈宗學會就好,非常難得!這是什麼?聽了幾年經,他覺悟了,他有受用了。所以我們要利用科技的工具,沒有道場也能幹,沒有人聽也能幹。我們學講經的法師,要有這個毅力,要有這種精神,沒人聽沒有關係,我還照講不誤。

「佛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應。果能聞經實信,塵境皆虛,不為所縛,便入般若之門。」我想這一段大家聽了前面所說的,這一念就明白了。持戒是守法,修福一定深明因果,明白因果的人才修福,所以他能生信心;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這就是相應,這就是能入。「果能聞經實信」,你聽到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真相信了,全程肯定的接受,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曉得「塵境皆虛」,塵境就是前面所說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再包括我們的身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的。我在講席當中,已經好幾次的提示,我們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到底是什麼?它的真相是一剎那九百生滅因果相續相而已,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塵境皆虛。果然清楚十法界依正莊嚴,原來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怎麼不放下!你自然放下。你還會有分別,還會有執著嗎?決定沒有了。沒有了,「不為所縛」,不會被它纏縛,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還是輪迴心做輪迴事,這就錯了。這個境界實實在在講,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入般若之門」,開般若智慧。開般若智慧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

【10、『義』者,義理。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趣』者,歸趣,亦云趣向。即下文所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是也。】

「義者,義理。觀門行門,若伏若斷之真實義是也。」這是解釋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字面上的意思。前面說深解,現在再講義趣。「義」是義理、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觀門行門」,我講得很白大家好懂,觀門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觀念;行門就是我們的做法、說法,表現在身體行為上的。觀門行門就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個大家好懂。「若伏若斷」,這對煩惱來講,就是對妄想、分別、執著,你能把它伏住,伏是沒斷,它不起作用。我們凈宗念佛,若能伏,就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這是伏煩惱;若斷,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斷煩惱,事一心不亂是伏煩惱。這就是伏斷的真實義,就是說這個道理。

「趣者,歸趣,亦云趣向。」趣是從事上說的,也就是你得到的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你所得到的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有惡報。前面說過,性體一定現相,相不可滅。性是真的,是不變的,相是假的,是會變的。正因為相會變,善因變善相,惡因就變惡相。惡因變三惡道的相,善因變三善道、變佛菩薩的相。因為相會變,所以佛才教給我們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在相上講的;應無所住是對性上講的。雖有妄相,相不能執著,因為相它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善因得善果,你做惡因一定有惡報。業因果報是真理,世間人講真理、定律,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明了、你懂得,起心動念決定不會有惡念。惡念尚且沒有,諸位想想,哪裡會做惡事?絕對不會做惡事。這一生生命很短促,縱然活上一百歲,也一彈指就過去了。我這個年齡是古稀之年,一定要珍惜。所以借假修真,這個假身體時間很短,多修一點善福,何必要去造罪業?造罪業就是給自己過不去,這個沒有必要,多修一點福,多積一點德,這個要緊。這是自己真正帶得去的。古德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帶惡業,多帶點善業好。我們念佛人要帶凈業,帶佛菩薩的聖號去,這就好。

「即下文所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是也。」信心清凈,趣就是生實相。生實相就是生智慧,清凈心生智慧。因智慧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真實的智慧,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後,決定不作惡,你的生活一定跟《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完全相應,那就是行到,為什麼?解到,行就到;解圓,行就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第40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經本第九十五頁。

【11、長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聞解此經,至於悲泣。可見此經真是難遭難遇,豈可輕視,更豈可不悉心體會。】

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當中,人道的壽命是很短促的;在世尊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大概是一百歲。我們現在是在減劫當中,每一百年減一歲;世尊距離我們已經有三千年,也就是減少三十歲,現在這個世間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很難得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唐朝杜甫詩裡面的話。唐朝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三百年,在那個時候能夠超過九十歲,就感覺到很希有;換句話說,在一百歲的那個時候,七十歲過世的就很平常。在今天人壽七十歲,四十、五十過世的也算很正常。可見得六道當中,人的壽命的確是短促。短促而可貴,貴在哪裡?佛告訴我們,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最容易修行解脫,我們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能看到。佛這些話,固然是勉勵我們,而實實在在講,他是說的真實話,佛沒有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相信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他說天人樂多苦少,很難覺悟,迷戀在樂欲的境界當中;三途太苦,因為生活太困苦,無心聞法。佛菩薩也示現在三途教化眾生,那個教化相當困難。唯獨人道苦樂參半,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容易修行,容易證果,所以說得人身難,得人身可貴。人身得到了,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佛法,諸位想想,這多可惜!很不容易得個人身,若不聞法,這一生就白過了。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地球上,有四十多億人口,這四十多億人當中,有幾個人聞到佛法?雖然說佛教是世界六大宗教之一,大概真正能聞到佛法,恐怕十個人當中都沒有一個。就算十個人當中有一個,這有四億人,這四億人當中所遇到的佛法,這個法在世間有變質的。佛法原本是個正法,但是在這個時代裡面,有不少變了質的佛法,不是正法,而是邪法。邪與正從哪裡分?從了生死出三界分。如果你修的這個佛法,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正法。假如你所修的,修得再好,禪定智慧樣樣具足,可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那你這一生還是白乾了,這個不能算正法,即使正法,亦非了義。如果我們講五乘佛法,來生得人身、來生生天,這是人天乘。其實人天不能算,真正佛法是從聲聞、緣覺算起,那是有了成就,真正脫離輪迴。如果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佛果,那你所修的是無上的佛法,所謂大乘中之大乘、了義中之了義。這樣層層淘汰下來,聞到佛法,幾個人聞到正法?聞到正法,幾個人聞到了義的正法?又幾個人能在這一生當中,真的了生死出三界?層層篩揀下來,沒幾個人!這才知道佛法難聞。聞到之後,你信不信?信了以後,你解不解?解了以後,你肯不肯做?做了以後,你退不退心?再這麼一篩揀,太少了!真的沒剩下幾個人。我們自己想一想,在現前這四十多億人口當中,我們禁得起篩揀嗎?篩到最後剩下來的,是不是我們自己?是與不是都要靠自己。

我們的緣很深,《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因緣具足,這一條不少,問題就在善根福德。所謂善根,就是信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理解。所謂福德,你是不是真願意往生、真願意念佛。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就是信願行。有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的善根福德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那恭喜你,你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你,一切諸佛如來都護念你、加持你,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們一定要珍惜。

這個地方我們看到,須菩提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世尊當年在世,跟他老人家學佛的人很多,能夠被選上頭十名的不容易!他代表的是解空第一,聽到金剛般若,感動得流淚。由此可知,這本經、這個法門,真正是難遭難遇,在一切法門當中,不容易!也許你聽我說這個話,還不以為然!何以故?《金剛經》到處都有,什麼地方我都可以看到,怎麼說難遭遇?其他的經典,倒真的很難遭遇。譬如小乘的《阿含經》,就不容易找到。《金剛經》幾乎哪個道場都可以找得到,怎麼會難遭遇?好!你遇到了,遇到了你懂不懂?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照做?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你遇到還不是等於沒有遇到。由此可知,經典不在數量多,數量多是緣分、因緣,要在能解、能信、能行,這就是你真正遇到。江居士在此地勉勵我們,「豈可輕視」。《金剛經》的分量很少,薄薄的五千八百個字。現在人寫一篇論文都寫幾萬字,算起來是分量不長的一篇文章。我們不能輕視,它裡面字字句句含無量義。能令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現前得幸福美滿的生活,來世永脫輪迴,圓成佛道。所以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的修學,體會世尊在這部經所講的義理。

【12、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意在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求生凈土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

「長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盡未來一切眾生垂涕泣而道也。」這句話說得好,這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只是對著釋迦牟尼佛涕淚悲泣,那沒什麼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警策一切眾生,當速發無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為紹隆佛種,方為不負己靈。」這是他真正的意思,真實義。警惕我們,鞭策我們,教我們要趕快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不僅僅是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聲聞、緣覺就做到了。大菩提心是要立一個大志願,我這一生當中就要作佛,作菩薩、作等覺菩薩都不甘心,一定要成佛,要發這個心。或許有人聽這個話嚇到了,這不敢當,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作佛?嚇壞了。還有一些人聽到,懷疑!我能作得了佛嗎?這一生能成功嗎?你不敢直下承當,你猶疑不決,這就是業障現前。佛菩薩勉勵我們,哪裡會有錯?佛菩薩期望我們的,是聽了他的話馬上就承當,就真的發心,真干!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不敢當,怕不能成就,一味的往後面退,佛看到都搖頭嘆息,辜負了佛菩薩的好意。所以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要深深相信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決定成就,就在底下這幾句,「求生凈土」,這個方法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奉持般若」,奉持般若前面講得很多,就是一定要離一切相;換句話說,奉持般若就是修清凈心,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經上教給我們,離名字、離言說、離身心境界,這就是奉持般若。能夠看破、能夠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活著去的,所以這一生成佛,沒死!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迎接,歡歡喜喜跟他走,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最後這個東西不要了,也丟掉了,是活著去的。生到西方永不退轉,一生決定成圓教的究竟佛果。佛不騙我們,教我們發無上菩提心,我們真做得到,一點都不假,沒有一句、沒有一個字欺騙眾生,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干。這個就是紹隆佛種。「紹隆佛種」這四個字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不認真去做,雖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臉上的光彩不夠。佛給我們的恩德太大,我們也見到佛,沒有替佛辦一點好事情。我們每天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你報了佛恩嗎?你用什麼報佛恩?報佛恩具體的做法,就是這四個字。「紹」是繼續,不能把佛法在我們手上斷掉,要如過去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要有傳人。如儒家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傳宗接代。「紹」就是傳宗接代,要後繼有人;「隆」是發揚光大,不但底下要有傳人,底下一代比我們更興盛,這才叫報佛恩。「上報四重恩」,把這一句做到就圓滿,「下濟三途苦」,也就自自然然包含在其中。佛法能夠興旺,能夠普及一切眾生,那不就救了三途苦,這樣就不辜負自己。上不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下不辜負自己。怎麼叫不辜負自己?我這一生之後,永遠不再搞六道輪迴,這個身叫最後身,最後一次了。下一次再不搞六道輪迴,這樣才不辜負自己。

紹隆佛種,這一次機會太好了!我們看到中國這麼多年輕的法師,在此地認真的學習,他們來到此地做什麼?就是為紹隆佛種而來的。我們本地同修也有福,也沾了光,我們要發大菩提心,成就紹隆佛種的事業。昨天晚上,他們法師第一次上來講經,我看來的同修也不少,非常難得。希望要繼續,不能中斷,人數只可以增加不能減少,這才叫做「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使他們有信心,幫助他們成就;幫助他們成就,就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幫助阿彌陀佛成就。他們是繼承誰的?遠是繼承釋迦、彌陀的;近是繼承祖師大德的,這是大事業,非同小可。我們到這個地方來聽他們講經,無量無邊的功德,諸佛歡喜,龍天擁護。我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不是妄語,不是要拉你們來聽經用的手段,不是的!你要那麼會意的話,那你就錯會了意思,句句給你講的是真實話。你們不但要來,而且要告訴你的鄰居、親戚、朋友,告訴他有這麼一個「上報四重恩」的大好機會,你願不願意放棄?不願意放棄,就來聽,來作當機眾、作影響眾都好。

下面教給我們具體的方法。「求生凈土願心,即是無上菩提心。」這句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說的,決定不錯。「大勢至圓智抉擇,即是無上般若法門。」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大勢至菩薩揀選圓通,他選的是念佛法門,有許多人讀《楞嚴經》粗心大意,把這樣重要的一段經文疏忽了。我早年在台中求學,學《楞嚴經》時候,遇到一位日本法師,這個日本法師是古振美同學介紹來看我的,好像古振美現在也在此地當教授,也還小有名氣。那個時候他是台大的學生,這個日本的法師,是他們台大的客座教授,聽說我研究《楞嚴經》,來看我,他問我,他說:「法師,你修什麼法門?」我說:「我念佛。」這個教授那個態度很傲慢,眼睛長在頭頂上的,他說:「《楞嚴經》與念佛有什麼關係?」日本的法師、台大的教授說出這樣的話來。我反問他一句,我說:「觀世音、大勢至與凈土有沒有關係?」他還算聰明,他聽懂了,臉就紅了,就不好意思了。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觀音菩薩、勢至菩薩這兩位。《二十五圓通章》,通途法門、普通法門按照次序排列,不按照次序排列是特別法門;一般人都認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特別法門,沒有按次序排列。觀音菩薩如果按次序,在二十五這數字里應該排列在第二,它的排列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順序排的。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眼、耳、鼻、舌、身,耳根是排在第二,它應該排第二。把它排在最後,這個太明顯了,大家一看就曉得了。

大勢至菩薩也沒有按次序排列,就很少人看出來。為什麼?因為大勢至菩薩移動的位置是一個,大勢至菩薩那個排列順序,是排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就是彌勒菩薩,他跟彌勒菩薩兩個一對調,沒有人看出來,因為它太近了,兩個人換個位置,不像觀世音菩薩從頭拉出來擺在最後,那個目標太顯著了。兩個人沒有按次序,所以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彌勒是修唯識的,識大。結果彌勒菩薩排在第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觀音菩薩排在二十五,兩個人是特別的排列,就是告訴你,楞嚴會上是兩個特別法門,這兩個特別法門,兩個人都是西方最重要的兩位大菩薩。《楞嚴經》與凈土有什麼關係?這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這日本的法師、大學教授粗心大意。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契機,所以他這個法門特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根機,我們世界眾生這個六根,耳根最利。你給他看,他看不清楚,你一說他就懂,他就聽清楚了,耳根比眼根要靈光,觀世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所以觀音菩薩代表的是契娑婆世界機,大勢至菩薩所代表的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機。開智慧的《楞嚴》,以這兩位菩薩表盡了。

「大勢至圓智抉擇」,究竟圓滿的智慧選擇的念佛法門,他那個念佛念得專,沒有人比他更專。經上一開端就說明,菩薩與五十二同倫,這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等覺、妙覺,就五十二;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一句佛號,專精到這個地步。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方法說出來了。什麼叫「都攝六根」?這個六根實在講是六識,六識往外面跑、緣外面境界,把它收回來,不往外跑了,就叫做都攝六根,我們一般講收心。眼,從色塵那裡收回來;耳,從聲塵那裡收回來。就統統收回來,不向外攀緣,心清凈,人老實了。「凈念相繼」,凈是不懷疑、不夾雜,這是凈;相繼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叫老實念,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們凈宗就是這個方法。

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往生的,最近就在新加坡,蘇醫生幫助這些老人往生助念,他幫助七個,七個都往生了,瑞相不可思議,現的是遍地金光,三聖來接引,時間有十幾分鐘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哪裡是假的?新加坡這個地區人有福,七個人往生,就這七個人作佛去,這是他勸的。李木源居士所勸的不只七個。時間不長,我到新加坡來勸大家念佛沒幾年,我算算應該有二十多位往生,二十多位作佛了,我很滿意、很快樂,不容易!

大勢至菩薩的選擇就是無上般若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是無上般若法門,發願求生凈土那就是無上菩提心,非常具體為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一門深入,無論出家在家,我們干真的,不幹假的。假的是什麼?廣學多聞。某大德有學問、有見識,那是面子,廣學多聞,是大通家,將來臨死怎麼個死法不曉得。搞真的,一樣、一門。古來有祖師大德為我們做示範的,一生就講一部《彌陀經》,有講二、三百遍的,那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你問他別的經,「我不會講,我就會講《阿彌陀經》」,真正內行人,這個人高明,這個人希有難得,真希有!什麼經都會講,不稀奇,沒有什麼了不起,樣樣通、樣樣松,不能成就。他心不專、心不定;一樣東西,一生一樣,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他有真實智慧,決不是世智辯聰。真正能夠自利利他,真正能夠紹隆佛法,那個一點都不假。無論在家出家的同修,我們要走這個路子。在家居士學講經,倓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為我們說的鄭錫賓居士,鄭錫賓居士是個做生意人,念過書、認識字;以後學了佛,沒多久他就學會講《彌陀經》。到處跟人講,就講這一部,他從皈依到往生只有六年,走得多麼自在、多麼瀟洒!《彌陀經》講完了,大家都散場了,還有幾個老朋友,走得最後的,他就跟這些老朋友們說:「麻煩你們替我租個房子,我要走了。」這些人說:「你要走了,還租房子幹什麼?」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怕死在人家家裡不太方便。」多厲害!這些朋友們聽說他真有把握往生,也沒有忌諱,所以朋友這個說「你到我家」,那個說「你到我家」,大家爭著要搶他。他是坐著走的,一盤腿一打坐跟大家告別,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朋友問他:「你往生了,也應該留個偈子,留兩首詩給我們作紀念。」他說得很乾脆:「不必了,看我這個樣子就是最好的紀念。」大家合掌給他念佛,不到十五分鐘就走了,多自在!搞真的,不能搞假的!真的就是一門深入,這是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記住。

我本來不講這些大乘經,這是在這個時代無可奈何!有不少同修來告訴我,他說:這些大乘經你要不留下一點東西,後來沒人講了。《金剛經》像這種細講,的確是太少了。《華嚴》、《楞嚴》、《法華》,要細說恐怕很難!尤其是《華嚴經》。在台灣有一位開心法師,至少給我說了有十次以上,真的是來求我的,「法師,你要講《華嚴》,你不講《華嚴》以後沒人講了。」我也答應他了,我說:「這個也是我的願望。」現在可以把錄音帶留下來,留給以後喜歡修學大乘的人做參考。如果有人能講,有人歡喜講,我就願意講一部《彌陀經》就夠了,決不搞第二樣。所以凈宗的經論,凈土五經,一樣就行了,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行,專學這一樣。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有《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解釋得很詳細,我們過去印過,也曾經講過好幾遍。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發心出來講經,就是紹隆佛種,就是續佛慧命、報恩濟苦的具體做法。如果你說這個經我沒有學過,我怎麼會講?你要是真正發這個心,佛菩薩來教你,不必跟人學。問題你是不是有真心,你有真心就有感應。這個真心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一定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13、總之,長老之喜,為眾生喜。長老之感,為眾生感。其慚愧往昔,悲泣陳辭,皆為激發眾生。】

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能無動於衷嗎?這是先把長老的意思,為我們敘說出來。下面我們看他的陳辭:

七三、陳贊慶

經【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是讚歎。《金剛經》到這裡才講一半。須菩提尊者又讚歎希有了。前面曾經讚歎「希有世尊」,是「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被他看出來了,讚歎希有世尊。

【1、『希有』兩見。語同意則不同。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贊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故贊希有。此二字,不止贊佛,兼及贊法,亦有自慶之意。】

「希有兩見」,這個地方是第二次見到,他讚歎希有。「語同意則不同」,意思不一樣。「前因乍悟」,前面讚歎,前面好像剛剛看出來,看出世尊日常生活當中,表現的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般若波羅蜜;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生活在般若智慧之中。想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生活在煩惱之中,一天到晚妄想煩惱,我們過這個日子,人家過的是究竟圓滿般若智慧的日子,這是被尊者看到的,讚歎希有。「如人忽睹難得之寶,故贊希有。」那是剛剛見到。現在贊希有是深解義趣,徹底明白了,真希有!「今則深解真實義趣,慶快萬分。」慶是自己慶幸,快是痛快。「故贊希有」。「此二字,不止贊佛,兼及贊法,亦有自慶之意。」所以這個希有是三個意思:佛希有,法希有,自己能夠遇到也希有。我們今天也遇到了,是不是也能夠像須菩提尊者一樣,嘆希有!有沒有這種感觸?能有這個感觸,你得受用了;若沒有這個感觸,恐怕還是白聽,不得受用。

【2、『甚深經典』,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是第一義空之義,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

「甚深經典」,《金剛經》確確實實是甚深,經文是不長,這部經也沒有什麼難字,這個字都是常見的字,讀起來也很順口。羅什大師翻得好。「此經所說,是佛法根本義,是究竟了義。是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之中道第一義。」這幾句話確實把《金剛經》的內容全都說出來了。根本義、究竟了義,了義是有比較的,大乘經就比小乘了義,《金剛般若》在一切大乘經做個比較,它是大乘當中的了義。為我們講到究竟根本的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根本,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能住。只教人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究竟了義。我們聽到了,聽到遍數也不少,可是於一切法當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有沒有發現「我錯了」!如果每天能夠覺得我錯了,這就是你開始覺悟了,你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自己錯,認為是對的;現在會常常感覺得錯了,你就開始覺悟了,你就開始在轉了,境界不知不覺就在轉。這一點可以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為什麼還執著?為什麼還分別?為什麼還打妄想?佛在經上講這全都錯誤,決非事實。老毛病又犯了,斷當然斷不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哪裡一下就斷掉了!一下就能斷,那也不必念佛求生凈土,你就成功了。就是因為實實在在斷不了,這才要念佛,要靠阿彌陀佛,求他幫忙解決問題。

覺是可貴的,覺就是曉得自己錯。最適當的時候,就是做晚課的時候。我跟大家講過,我們做早課目的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希望今天一天都能遵守佛菩薩教誨而不犯過,我們早課目的在此地。晚課是反省,我今天身口意三業,有沒有犯過失?這樣做早晚課,好處就太多了,這叫真修行。絕對不是早晨把經文念給佛菩薩聽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他聽聽,自己心裡想的、乾的,與經上講的毫不相關,這樣的早晚課有罪過。什麼罪過?佛菩薩沒有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連這個佛菩薩形像都忍心騙他,你還存什麼好心?你能夠不騙人嗎?連泥塑木雕的佛像一天都騙兩次,那騙一切眾生好像是當然的,有什麼奇怪?所以要曉得修行是修的什麼,不能幹假的,一定要認真。這個經上給我們講的確實是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就是一切放下;連佛法也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經上講得明白,佛的三十二相都不執著、都放下了,我們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後面還講到佛的報身,那個不是應身,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都放下了,都沒有執著,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好執著的?

這是「大智大悲」,佛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究竟圓滿的智慧,徹底的悲心,教導我們這一生當中作佛的法門。「大願大行」,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大願;教給我們立刻成佛的方法,這是大行,沒有比這個行門更大的。「中道」是不偏在兩邊,「第一義」就是究竟義。「是第一義空之義」,第一義空就是真如本性,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都是屬於第一義空。「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義。且一言一字,含義無窮,其深無底,故曰甚深。」一乘究竟圓滿了義的大經,《金剛經》是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是的。一般學佛的人,只知道《華嚴》、《法華》是大乘了義經典,而不知《華嚴》、《法華》的歸宿是凈土,《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導歸極樂,《華嚴》就不圓滿。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是了義,《無量壽經》是了義之了義,《華嚴》是一乘,《無量壽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凡是小看凈土,輕視凈土,實實在在講,他對大乘經沒念通、沒看明白,才生起這些誤會。

【3、長老如是自陳,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當攝六根,返照自性(凈念相繼)。乃得開見地,了解經中甚深義趣。】

「長老如是自陳」,陳是陳說,向釋迦牟尼佛陳說。「意在開示大眾,如是甚深經典,切不可執著文字,切不可向外馳求。」佛在「奉持」這一段給我們說明,要離名字相、要離言說相、要離境界相,這說得很清楚了。馬鳴菩薩根據經義,造《大乘起信論》,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與這一段經文完全相應。他教給我們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怎麼個離法?「當攝六根,返照自性。」這兩句話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菩薩告訴我們,他修行證果的方法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用功的方法。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說過。怎麼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諸位要曉得,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那是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個妄相,出了一個假相;思,心裏面有分別。有分別是思,有執著是想。一想,有執著才有相。有分別,那劃界限,「田」就是劃界限,界限是分別。一有分別,心就有界限;一有執著,心裏面就有相。所以思跟想是妄心,不用那個,用「照」,照是真心。把分別妄想統統去掉,那個心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教你返照,返照就是不要照相,要照性,這就是返聞聞自性;換句話說,你要觀察一切萬相的體性,不要去著相,這就是明心見性。返照自性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一個境界。如果不會的話,我們就用另外一個方法,「凈念相繼」。凈念相繼雖然不是返照自性,如果是一味用功,絕不改變,功夫到了相當的程度,自自然然就見性,就入這個境界。所以一句佛號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了。方法不同,功夫用得力,境界相同。

「乃得開見地」,開見地就是大徹大悟,我們平常講開悟!「了解經中甚深義趣」,開悟的相是什麼?一乘經、大乘經,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那是開悟。我們今天不悟,為什麼不悟?有障礙。什麼是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是甚深般若,一切眾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本來都是這樣的,不是像現在長得丑怪怪的。我們相貌多好,都有像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的好相跑到哪裡去了?我們的智慧跑到哪裡去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語道破,我們就被妄想執著害了。現前的身、現前的相,怎麼來的?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哪裡會有好相?佛菩薩的相為什麼那麼圓滿?他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是自性裡頭本來現出那個相,本來的相好,本來的相圓滿。所以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真話,一定要離妄想執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

也許有人要問,在日常生活當中,我要是離了名字相、離了言說相,那就不說話了,那不變成啞巴?離了名字相,人家問我,「這個叫什麼?」不曉得,它沒有名字,這還行嗎?這樣學佛,給諸位說,不開智慧,這叫呆了,變成佛獃子。念書就變成書獃子,學佛就變成佛獃子,你把《金剛經》的意思完全錯會了。佛教我們離,心裏面離,心裏面不要執著,說話沒有關係。名字、言說,我們要用它,要用不能執著,要知道假名假相,它不礙事,礙事的是什麼?執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學過唯識的人,我講就比較方便。學過唯識的人懂得,我們現前外面境界相是阿賴耶識的本質相分,這個不能離的,佛不是教我們離這個。佛教導我們離什麼?離末那、意識、前五識,心心所的相分,這個東西要不得,這個東西決定是害人的。就是你心裏面執著的那個相分,要離這個相。阿賴耶識本質相分,說老實話那不相干的;心心所的相分,這個東西很討厭。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外面這個境界相,我們真的看到了嗎?真的接觸到了嗎?沒有!永遠接觸不到。我們手拿到這個,這是不是真拿到了?你要認為真拿到,你迷了!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我在哪裡?在裡面操縱這個機器。我們抓的,就像我們架的那個怪手在外頭抓泥巴一樣,一畚箕、一畚箕的拿出來,是不是他自己手拿的?不是的。他利用機械的手臂去拿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機械。我絕對不能夠直接見到、接觸到外面境界。我們眼睛看的這個花,是不是你真看到的?不是的。這個花,這是本質相,我們眼睛像個照相機,眼根把這個景象映到裡面,裡面那個相(影像相分)跟外面的相(本質相分)一樣,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樣,我們眼見是見底片的相,沒有緣到外頭的相。佛家的唯識學是非常有味道的心理學,告訴你,我們的確沒有接觸到外頭的境界。什麼人可以真正接觸外面境界(就是說怪手機器從車出來接觸外面境界)?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有能力,真正離開了。我們平常就像駕車一樣,在車裡面沒出來,看到外面的境界是隔著玻璃看的,不是直接的,拿外面東西是用機器手臂去拿,不是自己。這是跟你講真相,這個不能再多講,愈講愈迷糊了,非常有味道!你要是懂得佛法,真有味道。你自己以為接觸到外面境界,那是誤會,那叫迷惑顛倒。所以照佛的話去做,沒錯!這是真正給你開智慧。

【4、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以機教必須相扣故。】

「人之學道,淺深次第,絲毫勉強不得。」這個要記住,我們學東西就會很快樂、很自在,絲毫勉強不得。「時節因緣,亦絲毫勉強不得。」時節是時間。在哪一個階段,修學某一個法門,也是一定的,也不能勉強,勉強必定是徒勞無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自己所需要的,大眾所需要的,要考量清楚,然後我們抉擇法門就容易了。不是說這部經好,我要學它,有沒有能力學?這個法門好,我想修,有沒有能力修?我初學佛時,很多人告訴我禪好、密好,我接觸,是真好,到最後想想沒有能力修,就把它舍掉了。

譬如禪,禪要修得定,不要講開悟,講得禪定,初禪在禪定裡面是最低的,欲要離,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離不是外面境界離,心上離。財色名食睡,真的都不動心,真的心裏面若無其事,這才能達到初禪。我做做,辦不到,事上可以離,心上離不掉,起心動念還是有,才曉得這個事情難,太難!不是裝模作樣盤腿面壁,那個我也能做,我過去坐過四個小時不動,我可以面壁雙盤坐四個小時,心裏面還會動心、還會動念頭,才知道這個難。心裏面念頭不斷,你那個定修得再好,叫欲界定,初禪天沒分。這才知道不行,自己沒有辦法,那個法門沒有法子修。

密法裡面三密相應,那個神咒那麼長,好難念!我們又有一個習氣,總是喜歡樣樣搞清楚,密咒又不講的,就一直這樣念,又不解意思的,這個興趣就不高了。所以才曉得不容易!何況密的境界是真高,我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我雖然沒有跟他學密法,但是密教那些知識我知道的很多,我曉得那個相當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成功的。後來再到處看看,只有這個念佛還靠得住,還有點把握,可以帶業往生,這個還行!除了這個法門之外,沒路好走了,這是真的,所以死心塌地老實念佛。晚年再講這些大經,這不是為自己講的,這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功夫,犧牲自己的品位,希望這些大法還能夠傳下去,幫助佛法延續下去,這是不得已做這個事情。所以要曉得淺深次第不能勉強,時節因緣也不能勉強,然後你的心自然就定,自然就清凈。

「發大悲心者,亦復性急不得。」有些人性子很急,希望趕快成就,那是很難的。時節因緣不到,慢慢等,不可以著急。好事,自古就有說好事多磨,哪有那麼容易成就的?一樁好事的成就,這個地方講時節因緣不能勉強,第一個是自己的福報現前,第二是眾生有福,這個好事才能成就。自己福報現前,眾生沒福,這事情不能做。譬如我們自己有福報,福報現前了,我想做個好事,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請法師來弘法利生,好事情!學須達多長者,建只樹給孤獨園,結果請來的法師沒有幾天,天天打架,爭奪廟產,那不就完了,好事變成壞事。這是眾生的福報不現前!必須許許多多的因緣湊合起來,那一樁好事才真正成就,不容易!各個方面有一個方面不成就,就有缺陷,就有遺憾。所以這是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觀察,沒有冷靜的頭腦,那就太難了。《金剛般若》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觀察、有能力抉擇。「以機教必須相扣」,教是教化,機是眾生的根機成熟,法緣才殊勝。教的人有功,學的人得度,才有這樣好的效果,所以一切急不得。這個因緣有沒有方法把它促成?這個可以的。用什麼方法來促成?斷惡修善、積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是正確的方法、正當的方法。如果用其他的方法,什麼技巧,那個可能愈搞愈糟糕,不但機緣不能提前,可能反而延後,所以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5、可見看經聞法,必應將往昔成見,一掃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見,便障道眼。】

這話很重要!現代人,說實在的話,在遇到佛法、聞法的緣上來說,比古人超過太多了。古時候一個法師講經說法,都是在寺院裡面,你要想聽經,你要到他那個道場。在家居士也可以去討經單,他講一個月,我在這個地方住一個月,來聽經聽一個月。你得有空閑,如果你有工作,工作不能放下,你哪有時間去聽經。又沒有交通工具,遠近都得走路去,非常辛苦!經書也沒有,想得一本經書,要自己去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是方便太多了,有不少法師在電台上講經,你都不必出門,家裡打開電視機就在家裡聽,無線電廣播走到路上也可以聽。現在多方便!古人真正是不敢想像,現在的人福報太大了。福報大反而有障礙,什麼障礙?成見太深,聽得太多、看得太多,太雜太亂。本來你只有一個煩惱障障住你,現在搞這麼多成見,這增長所知障,你還能開得了悟嗎?你還會有成就嗎?不可能。你學得愈多,就是你的所知障愈重。所知障天天在增加,你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煩惱愈多,你每天所增長的是煩惱障、所知障。

現代人因緣具足,可惜善根福德不具足,成就反而不如古人。古人沒有這麼方便,接觸不到,非常單純、非常老實。有人一生就跟一個老師,我們在《高僧傳》、《語錄》、《居士傳》裡面看到的。一個老師領路是一條路,所以他的成就快速、容易,三、五年開悟,根性鈍一點的,十年、二十年開悟,這我們都看到的。我們現在學佛,愈學愈糟,錯在哪裡?就是此地講的成見太深。必須統統放下,讓這個心乾乾凈凈、一塵不染。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你什麼時候到本來無一物,你就是法器。佛門講法器,有資格接受如來的大法。你心裏面有一物存在,難!不但老師沒辦法教你,佛也沒辦法教你,你有了成見在,必須把成見一掃而空。

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一見面,我把我的意思說出來,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習。他的三個條件,第三條就是: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就是這一句話。其實我在跟李老師之前,只跟一個老師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章嘉大師,李老師非常佩服,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他的行住坐卧,確實都像在定中一樣。他的動作緩慢,走路也慢、說話也慢,你跟他接觸,你會感覺到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們看過許許多多出家修行人,還沒有看到像他那個樣子的,真是令人佩服。我跟他三年,李老師說那三年學的統統不承認,要一掃而空,來接受他的教導,這才行!教學最怕有成見。

我們今天要求善知識,難,太難了!所以沒有法子,我才勸勉同學找古人,古人不會拒絕。你們學《彌陀經要解》的,找蕅益大師做老師,蕅益大師不會拒絕。怎樣他才真正是你的老師?你要把成見一掃而空,專門接受他一個人的教誨,你就是蕅益大師的學生。我念他的《要解》念得有困難,裡面不懂怎麼辦?把經本放下,拜佛,什麼都不想,一直拜佛,拜個兩百拜、三百拜,豁然就通了。這個經驗我很豐富,我常有。我在台中學《普賢菩薩行願品》,那是我幫別人學的,其實我學了,他沒學到。我一個同學,他發心講《普賢行願品》,講稿寫不下去了,他的工作很忙,要我替他寫講稿,一個星期寫八千字的講稿給他,我寫讓他去講。我在底下聽了不是味道,我自己上台講,比他講得痛快。寫不出來怎麼辦?我那個時候寫這個講稿是參考兩個註解,主要的註解是清涼大師的疏鈔,用慈舟法師注子做幫助,慈舟法師注得很淺,主要是用清涼的。寫不出來就統統放下,拜普賢菩薩,拜上兩、三百拜,意思來了,拿起筆寫都來不及,常有的事情。求佛菩薩,感應不可思議!千萬不要去想,這個不懂地方去想,會把頭腦想壞,想出病出來了,還不通。縱然被你想出來,可能想錯了,不如不想,拜佛求感應,這個方法也是李老師教給我的,我們做了非常有效。

「一有成見,便障道眼」,這四個字我們要記住,決定不能有成見。我們在這個時代求學、學經,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古人的注子,學哪個注子,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我就跟他一個人學,決定不參考第二個人講的,就跟李老師當年所說的,你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說法,統統不可以聽。只聽一個人的,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我們取蕅益的注子,就取他的;取蓮池的《疏鈔》,就依疏鈔,就要把《要解》離開,這樣才能成功,這樣子你才是蕅益、蓮池的學生。所以一家之言,這叫私淑弟子。

七四、勸信解約現前勸明成就

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是勸我們,從真實成就上來勸導。

【1、清凈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凈心。正明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凈矣。】

「清凈即是無相,如前以不住六塵生心,為清凈心。」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包括佛法。心裏面住著佛法,你也錯了,你的心也不清凈。所以,佛才真的叫大智大悲。佛教給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要不要學?要學。經要念,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以有染著。心空,空就靈,靈就是智慧,心就生智慧,就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心裏面有一物,就迷了,就糊塗了,智慧就不能現前,心要清凈。我們研究經,研究不通時,為什麼統統放下來拜佛就通了?心清凈,沒東西了。法也放下了,沒有東西的時候他就靈光了,他智慧就現前,不通的地方自然就通了,這是理,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那是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如果你在拜佛,「佛菩薩!我這一句不通,求你加持我、保佑我」。你拜一千拜也不會通,為什麼?你心裏面有一物。你沒放下,沒有辦法感應。經上有不通的,放下,不想了,恭恭敬敬拜佛,以誠敬心去拜,一個妄念都沒有,拜上三百拜差不多要一個半鐘點。心定下來、靜下來一個半鐘點,智慧就生,智慧就現前。這個法子很有效,自古至今多少人都用這個辦法。所以不可以住六塵生心,法塵也包括在其中。「住塵即是著相,少著相便非清凈矣」,心就不清凈了。實際上說,我們念佛也修清凈心,不如拜佛好,拜佛那個感應很快速。

【2、『信心清凈』,謂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得一心清凈。雖只說一信字,而解、行、證並攝在內。】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特別是了義經典裡面,一個字就含攝有許多意思。說一個「信」,信、解、行、證都在這個字裡面,所以這個信是圓滿的,是究竟的,後面解行證要是缺少一個,信就不圓滿、就不究竟;說一個「解」,解裡面有信、有行、有證;說「行」,行裡面有信、有解、有證;說「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個字都含攝其他的,圓圓滿滿的包括在其中,這樣的信心就清凈了。「信此文字般若」,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真的相信。為什麼會真相信?明白了,意思真懂,可見這個信不是迷信,不是強信,是正信。佛講這個道理我都明白,我相信他,一點都不迷惑。我信了之後,我就要去做,做了之後,證明我相信的是真的,證明佛講的不假,在做的當中證實。信解行證,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把它證明。不是離開信解行,別有東西為你所證,那就錯了。由此可知,那個證在哪裡?證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裡面證實了。就像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那個裡面就證實了,究竟圓滿的佛法,就在著衣持缽裡面顯現出來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生活在究竟圓滿般若波羅蜜之中,點點滴滴都是圓滿般若波羅蜜。穿衣是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吃飯也是的,走路也是的,講經說法更不必說,樣樣都圓滿,那個生活才叫做大圓滿。密宗有大圓滿法,真正叫大圓滿。

反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在過的這個日子,我們穿衣煩惱,出個門,挑這個、挑那個,不曉得穿哪一件好。女居士比男居士就更難,不曉得怎麼挑著好!吃飯不曉得吃什麼好?沒有一樣不生煩惱。我們生活在大煩惱當中,哪裡有佛菩薩那麼圓滿的智慧!你要是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才曉得佛是非學不可,不學太苦了,不學不知道怎麼過日子,糊裡糊塗過一生,真叫醉生夢死。學了佛之後就明白了,轉煩惱為菩提,轉煩惱的生活為智慧的生活,這是學佛的好處,整個人生都轉變過來了。佛法不能不學,特別是我們提到的這幾部大乘經,這幾部大乘經可以說都是直截了當,沒有委曲婉轉,學了馬上就有用,活學活用,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百思不得姐APP體驗報告
調研報告的格式
年度報告顏值不夠?4招來點設計力(法律行業專用!)
學生愛「打小報告」,老師應該怎樣對待才合適?
重點都在這!梁振英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出爐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