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筷子放到啤酒里會冒出很多氣泡?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很多人說細菌,應該不是正解,或者說影響會微乎其微。

實際上是筷子提供了「微管」,我們從氣泡的原理開始說,溶解在液體中的二氧化碳會依循亨利定律(Henrys law),這個定律說明,氣體溶解於液體中的數量,會和氣體的壓力成正比。 所以呢,在一瓶啤酒中會大概存在幾個大氣壓的壓力,對應溶解相應克數的二氧化碳,打開一個瓶罐,液面上二氧化碳氣體的壓力就會急遽下降,破壞了原先已達到的熱力學平衡;如此一來,液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便呈現過飽和狀態。為了要與大氣壓力重新取得平衡,二氧化碳分子就必須從這個呈過飽和狀態的液體逃逸。而當我們把啤酒倒入杯中時,有兩個機制會讓溶解的二氧化碳逃離:從液體的表面擴散出去,或是形成氣泡。若要群聚這些溶解的二氧化碳,使氣泡誕生,這些氣體分子就必須擠開周圍那些受到范德華爾斯力(van der Waals force,一種偶極吸引力)強力牽繫在一起的液態分子,因此氣泡的形成會受到這個能量障礙的牽制。然而,要克服能量障礙所需達到的過飽和比例,根本就超過氣體溶解於啤酒中的量,所以這樣不可能形成氣泡。所以這樣一來,要在只稍稍 過飽和的液體中(香檳、氣泡酒、啤酒及汽水皆是如此)形成氣泡 ,就必需要有事先存在的氣體空腔,也就是「微管」,而且空腔的曲率半徑必須大到足以克服這個成核作用(nucleation)的能量障礙,氣泡才可以自由地成長。之所以會如此,完全是因為氣泡表面的曲率會影響到它內部氣體的壓力,而根據拉普拉斯定律(Laplaces law),氣泡內外的壓力差會和氣泡半徑成反比,也就是說,氣泡越小,裡面的壓力就越大。若低於某個臨界半徑,空腔內部的氣體壓力過大,便會阻止液體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擴散到空腔里。臨界半徑約略是0.2微米。 在氣泡的形成過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會跑進這些微小的氣袋中,最後就長成一個肉眼可見的氣泡。氣泡受到毛細力的拉扯,起初一直停留在成核點,隨後這個溶液中co2不斷溶入,氣泡所受的浮力會不斷增大,最後從成核點分離出來,而這也提供了讓另一個新泡泡形成的契機。同樣的過程會不斷重複,直到溶解的二氧化碳都用盡,氣泡也就不會再繼續產生了 。

筷子,或者別的東西,叉子,食物,或者別的什麼,加入到啤酒中,其實是給啤酒加入了大量的「微管」,方便啤酒氣泡。有時候我們把同樣的啤酒倒入不同的杯子,泡沫的數量不同,也是因為杯子的光滑度不一樣,光滑的杯子氣泡更少。

另一方面,我記得好像這樣的情況下,會改變物體表面液體的壓力,導致氣泡更容易產生,但是原理不是很清楚,希望有大神指正


結合現有的三個答案

第一:那些氣泡不是筷子內的空氣。做過實驗,將筷子放入可樂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氣泡,而放置時間過久,再嘗那杯可樂則可以明顯發現沒有了碳酸的衝擊味,這不太嚴謹又比較合理地說明,可樂和啤酒這兩者碳酸飲料插入筷子後,釋放的都是二氧化碳為主體的氣泡。

其二:細菌促進分解出了二氧化碳,這不合理,細菌無處不在,為何每一雙筷子都能讓啤酒和可樂的二氧化碳分解出來,那麼剛剛消毒過的筷子就不會產生氣泡了嗎?(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做實驗)。

所以綜合回答:是筷子的物理結構促進了二氧化碳從液體中解離出來的化學反應。不靠譜的個人猜測是:吸收了少量酒精混合物的木質纖維,其酒精與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同於原有啤酒或者可樂的二氧化碳溶解度,兩者溶解度不同又可以互相接觸,這導致了不穩定的二氧化碳溶解性氣體的溶解平衡被破壞,進而使得二氧化碳在二者的交界處大量析出,形成了筷子上出現了很多氣泡的現象。

以上均為無責任猜想。認真者,去做實驗吧。


與曼妥思放入可樂里形成物理現象原理相同。啤酒放入杯中後,靜置會發現氣泡大多在杯壁形成上升。這是因為溶解在啤酒中的氣體不穩定,但氣體的釋放需要表面或者顆粒物來附著,而筷子就是作為一個表面。而且越粗糙的表面,越能在短時間匯聚大量氣泡。筷子看著很光滑,但放大很多倍後,可以看到表面很粗糙。


這和活性炭的道理類似。。筷子材質多為木製和竹材質,題主可以試試不鏽鋼的筷子就不會有這現象。筷子雖然看似緊密,實則有很多小孔隙,你可以把它們放大的效果想像成活性炭的孔隙。

活性炭表面有很多孔隙,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放置於液體中,孔隙的空氣密度比液體小,故而變成很多小氣泡上浮。

初次回答,因為之前也有過疑問,所答皆個人淺見。坐等專業人士來給我科普下。


筷子上的細菌對啤酒中的碳酸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其實不只是在啤酒中放入筷子可以引起氣泡的產生,放入其它物體,比如吸管、雪糕等都會在其周圍產生氣泡。


推薦閱讀:

海鮮和啤酒同吃容易導致痛風,那海鮮和啤酒一起烹飪呢?會不會對身體有什麼不良的影響?
為什麼百威啤酒喝起來比較好喝,沒有苦澀感?
你都喝過哪些進口啤酒和國產啤酒?
喝了「失身酒」後萬一沒失身,我能告它虛假宣傳嗎?

TAG:生活 | 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