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中哪幾句讓你覺得佛教很有智慧?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784 四十二章經

  No. 784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

  於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於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之類蒙恩受賴於今不絕也。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凈,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佛言:「除鬚髮,為沙門,受道法,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佛言:「人愚吾以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於彼。」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於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

  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佛言:「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

  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凈無瑕;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乎。」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凈無垢,即自見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踴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道德所在耳。」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痴都滅,得無不見。」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須臾也。」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如此,得道疾矣。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無量。」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慾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

  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慾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淫、恚怒、愚痴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逾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凈種,以釋其意矣。」

  佛言:「人為道去情慾,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佛言:「世俗倒見,如斯痴人。」

  有淫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鬥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於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於家將何修為?」

  對曰:「恆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悲。」佛告沙門:「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六情已具,生中國難;既處中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佛言:「人為道,猶若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譬如摘懸珠,一一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慾,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素之好如弊帛。」

  四十二章經

句句大智慧。

作為佛經來說,絕對算短篇的,而且是接地氣的。

但是能有福報從頭到尾通讀過一遍的人,真心不多……


1、

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

唯有慈愛方能止恨,

這是永恆的真理。

2、

未脫離煩惱之污染,

不自製與不真實的人,

卻身披橘色袈裟,

那是他所不配的。

3、

把不真實的視為真實,

把真實的視為不真實。

持此邪思惟的人,

不可能覺悟真實法。

4、

雨可以滲透屋頂粗陋的房子,

慾念亦可滲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5、

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

然而並不依法實行,

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

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

6、

愚者恣情放逸,

智者則如守護珍寶一般,

珍惜地守護著不放逸。

7、

心是飄浮不定的,

難以控制,難以防護。

智者訓練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師矯正箭一般。

8、

噢,不久之後,

這失去心識的身體將躺在大地,

就像無用的木頭般被丟棄。

9、

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於欲樂,

他被死亡帶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沖走。

10、

如美麗且香的花朵,

能為戴花者帶來香氣;

同樣的,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

(肯定)是有結果的。

1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讓他堅定地獨自前進,

絕無與愚者為伴這一回事。

12、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於這點是個智者;

自以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13、

只要惡業還未成熟,

愚者以為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當惡業成熟時,

愚者就得為它受苦。

14、

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

如同跟隨嚮導至被埋沒的寶藏。

對於跟隨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處,絕無厄難。

15、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悅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卻不喜愛它;

只有無欲之人才會喜愛森林,

因為他們不追求欲樂。

16、

一句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話,

好過千句無意義、與證悟涅盤無關的話。

17、

即使人們在戰場上戰勝千人千次,

然而,能戰勝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至上勝利者。

18、

雖人在林中拜祭聖火百年,

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頂禮一剎那,

卻勝過拜祭聖火百年。

19、

莫輕視善行,

以為「小善不會為我帶來果報」;

如同滴水能注滿水瓶,

智者累積小善至福德滿盈。

20、

若手無創口則可以手持毒,

因毒不入侵無創口之人;

不造惡者是不會有罪惡的。

21、

(世間)常在燒,

為何還有歡笑?

為何還有喜悅?

當被黑暗覆蔽時,

為何不尋求明燈?

22、

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歸,

他人怎能作為自己的依歸?

23、

勝利者招來仇敵,

戰敗者活在苦惱里;

捨棄勝敗的寂靜者,

得以安樂地過活。

25、

不背誦是學習的污垢,

不維修是屋子的污垢,

懈怠是美貌的污垢,

無正念是守護者的污垢。

26、

知恥與常求清凈者的生活是艱難的,

他無著、謙虛、有禮、清凈活命及有智見。

27、

常挑他人的過失及貶抑他人者,

其煩惱增長。

滅煩惱離他真是遙遠。

28、

他不會只是因為白了頭髮即是長老,

僅只是年歲大的人名為「白活到老」。

29、

人不會只是因為講得多即成為精通法者;

聽聞雖少,卻能知見法、對法不失念者,

是真正的精通法者。

30、

善人有如喜瑪拉雅山,

雖在遠處亦明顯可見;

惡人有如在黑夜裡放射的箭,

雖在近處亦看不到。

——摘自《法句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

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

悲苦惱;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

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

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

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老死滅則憂悲苦惱滅,如是純極苦蘊,悉皆除滅。


太多了,只能略舉一例: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覺林菩薩偈 出自《華嚴經》卷一九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推薦閱讀:

如果輪迴存在,那麼該如何脫離輪迴?
室友信佛,為什麼她越是相信,我就越是反感?
佛教裡面的神通是怎麼回事?真的存在嗎?
佛教中有哪些基本概念?
佛陀講一念不生,不執著念頭,那麼如果人人都不執著於念頭,這個世界怎麼發展怎麼變好呢?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