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種病,得治!
來自專欄 大麥的書房
題記:經常聽到校園中有同學談到「拖延症」的問題,於是抱著一個求知的心態,查閱了一些資料,寫下了這篇短文。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一首《明日歌》唱出了祖宗對於拖延症的擔憂。當然,從中也能看到,拖延症這種病也不是今人所獨有的,古已有之。
拖延症的學名叫做延宕,大麥最早見到這個詞是在讀了《哈姆萊特》之後,主人公的「To Be OR Not To Be」成就了話劇史上的經典,但同時也警示著後人,拖延症會害死人,要不當今的人們怎麼會把嚴重的拖延症稱之為懶癌呢(或許也是從小哈付出的生命的代價中得到的總結)。
拖延症有哪些特徵呢?維基百科上說,這是一種「個性」行為,是將所計劃執行的任務推遲到稍後時間。有這種癥狀的人通常會對即將到來的需要完成的任務感到 焦慮 ,轉而將 拖延 作為應付焦慮的一種手段。當然,放眼當前,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患者」會連焦慮都沒有,直接跨過這個階段去拖延。
大麥遇到的「患者」所經歷的經典場景有:
不是明天才交作業嗎?先玩會兒遊戲,明天早上早點起來做就是了……
不是第二課才要交作業嗎?才7:30,再多睡會兒,一會借誰的抄下就行……不是下課才收嗎?上課的時候抄下就可以了……
老師約我8:00見面,現在才7:50,還有10分鐘呢。
祖宗講:「對症下藥」。真正的拖延症是一種心理上畏難情緒在作祟,是要通過相應的方法和手段去控制的。但作為為人師者,當我們想對以上場景中的「患者」進行救治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場景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拖延症,因為「患者」所面對的任務並不足以讓他們生成焦慮感,他們也不會感到焦慮,他們只是覺得這件事情並不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可做可不做,其本質在於 沒有動力 。他們只是將學業上的事情作為事有「輕重緩急」中的「輕」和「緩」來處理了(那什麼是「重」,什麼又是「急」呢)。因此,這種虛假的「拖延症」使用類似於「番茄工作法」之類的方法去矯正是不會起到作用的,它的成因也並不是因為「完美主義者」、「心情焦慮或畏難」等等。但,這種虛假的「拖延症」和真正的拖延症一樣,也是會害死人的。怎麼害死人呢?將上面場景中的「作業」改成「項目」、「老師」改成「老闆」,那麼「患者」的人生中,就一定會「Bug」頻現,「Game Over」不斷,但人生不會「Restart」,畢竟遊戲不等於人生。
中醫講調理,西醫重控制。這種虛假的拖延症的「中醫」療法就是有老師不斷的用苦口的良藥在「患者」的耳側羅嗦,用言語進行鞭策,調得過來的,拂去蒙在心頭的那層灰,病自然也就好了;若是"中醫"不奏效,邁出了學校,主治醫師也就從"中醫"變成了"西醫",挨上一刀去控制一下病情也是遲早的事情,一刀下去治好了也就好了,治不好的長病長治或許也就一病再也不起了。
當然,應該也會有自愈的,他的良方不外乎就是: 我發現了生命的美好和追求美好的動力 !
推薦閱讀:
※面對拖延症有用的書籍
※《拖延心理學》讀書心得
※你的孩子「拖拉」嗎?
※張兵:有一種拖延,不是不做事,而是去做另一件事
※哈佛高材生14分鐘治好了我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