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負責」來答覆生命。《活出生命的意義》
來自專欄 100本好書計劃
這本書的作者弗蘭克爾是親歷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奇蹟般地挺過了這段被關押的艱難歲月,並且超越了這地獄般的非人痛苦,將這段經歷結合所學,開創了意義療法——被稱為是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第三個心理治療學派。
也許只有經歷過這種大劫難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也才會有對生活投入更大的熱情:67歲的弗蘭克爾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很快拿到了駕照,80歲他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本以生命寫成的書。不看這種人寫的書,去看那些本身沒有多少生命體驗、文字又無病呻吟的作者寫的談生命意義的書,本身就是浪費生命。弗蘭克爾為什麼能夠在集中營的艱難生活里活下來?除了幸運的因素,很大原因在於他在集中營的第一晚就對自己許下了「絕不自殺」的諾言,他覺得自殺毫無意義。
集中營生還機會渺茫,面對非人的折磨,有人會選擇死亡。面對那些有自殺想法的人,如何拯救他們呢?要給他一個目標,讓他體認到生命有一意義。作者說:「若想重振營中俘虜的內在力量,首先就得為他指出一個未來的目標。只要有機會,就該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目的,才能夠增強他們忍受「任何」煎熬的耐力。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所以,「最重要的便是讓當事人了解生命對他仍有指望,未來仍有某件事等著他去完成」。比如說,可以給他們一個期待的未來,告訴他們「也許有個人等著和他團圓」,提醒他們「人生仍大有可為,有待開創」。哀莫大於心死。「生存意志一旦喪失,便很難以恢復過來。」
事實上,弗蘭克爾很多次身陷絕境時,也是借著凝視愛妻在她心版上的影像,來度過難關的。 2,我們才是被生命提問的人生命有什麼意義?
這是我們在對生命提問。弗蘭克爾說這是不對的,應該反過來,是讓生命向我們提問。並且,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用生命回答。怎麼用生命回答?作者說是「負責」。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對什麼人或什麼事要負責。「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
經歷過苦難的人,更可能珍惜眼前已有的種種美好。就像作者所說的:一件極其瑣碎的小事,也可以引發莫大的喜悅。
4,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人亦可以有精神追求以前我不認為苦中可以作樂。我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該是在下面一層滿足之後,才能追求上一層,或者說,從下往上一層層地實現需求,是一種更好的策略。但看了這本書後,我更新了想法,或者說,補充了想法。我意識到,在沒有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一個人要生存下去,可能更需要精神需求的支撐,不然可能連一天也活不下去。也就是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需要精神上的自我實現來支撐,哪怕是意淫的也好。這也是中國文化「物極必反」的道理。
作者提到:
生活在集中營,身心方面雖然不得不退化成原始狀態,精神生活還是有可能往深處發展。
我想到了《白老虎》里的一句話:當你懂得欣賞美時,你就不再是奴隸。願你我在平凡的日子亦懂得欣賞美,早日體認到生命力的意義。途中,我們就曾透過車窗上的窺孔,凝視薩爾茨堡附近山巒沐浴在落日餘暉中的美景。當時,如果有人看到我們的臉容,一定不會相信我們是一批已放棄了一切生命和獲釋希望的俘虜。儘管(也許是因為)放棄了一切希望,我們仍(才)神往於暌隔已久的大自然美景,並為之心醉情痴。
文:林桂先生, 野生書評家,自由撰稿人,主題閱讀踐行者。去年讀了100本書,今年要寫100篇讀書筆記。不煽情,不雞湯,只攫取書中精華為己所用。
推薦閱讀:
※生命的無常和價值
※18年,在同一座橋下,這個釣手救起了29個跳河自殺的人
※生命之氣
※生物最初的能量從哪來?
※抑鬱症嚴重的人為什麼要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