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學習經歷的三個階段,你也符合嗎?
這是篇很久就想更的話題,咖啡師或經營者的養成,都會隨著閱歷和市場漸漸成熟,在身邊所有咖啡人的身上,我感觸最深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
1 | 盲目崇拜的初學期
「某某大神說了……」
偶像式的崇拜多見於初學咖啡的朋友,被崇拜的對象也可能是剛剛上過課的老師。
初入咖啡的大門,太多夢寐的新奇事物接踵而至:拉花、萃取、品嘗未有過的味覺體驗。
「大神」是在某個領域通過努力與機遇碰撞出的閃光點,感謝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功,讓更多新朋友開始了解咖啡,並體察到有朝一日也可以成為「大神」的有望奔頭。
但同時也帶來一些通病,盲目崇拜很有可能導致知識缺失,開班授課的老師,並不一定擅長咖啡領域的各個方面,而且往往在風格上有所偏愛,就像一篇舊文中說的:
有一部紀錄片里,一頭白髮的日本咖啡匠人左手濾杯,右手沖壺,自高而下、似斷非斷的水流安心慢制,這時候你來一句「我老師說這叫砸粉,沖得個啥啊」,不覺得自己太尷尬嗎?
2 | 覺得別人哪裡都不好的青春期
初學期的迷茫或偏激都屬於正常,我們獲取任何知識的過程,但凡要經歷這些階段。大學的微積分其實對高中物理幫助極大,而高中所用的「笨方法」卻是知識迭代的必經過程。
2011年開店前的籌備期,我和很多準備開店的年輕人一樣,天天串館子。
「這家店美式咖啡沒有層次感。」
「這家店拿鐵奶泡打得有問題。」
「這家店套餐的甜品和咖啡口感不搭。」
總而言之一個字:切。
找毛病是一種自我提高的方法,但卻類似社交場合我們都不喜歡的那類「抬杠者」,骨子裡是帶著一絲戾氣的。「看不到」與「聽不進去」,除非摯友,很難有人為你點撥一二。
3 | 謙虛尋找閃光點的成年人
當有了一些經營的碰壁經驗,2012年再去逛店便謙虛了很多,直到現在,依然會聽到有人奉勸我說:「新開那家店不用去看了,垃圾得要命。」
然而,每每逛店,依然能從店面的點點滴滴、在和經營者的交談中收穫頗豐。咖啡之外,尚有可欣賞學習的客座設計、菜單設計、營銷選擇等等。
前些日子走訪一家小店,老闆客氣的邀請我到吧台內做杯咖啡,才發現店裡收藏了二十多套各式單品杯,老闆拿出兩支杯子,講起同樣的咖啡由於容器不同在體驗上的區別,講起骨瓷杯怎樣養護可以提高壽命等等。
相信在每一個店裡都有閃光之處值得學習,只需要在「咖啡」面前認一聲學生。
就像去年我在送客戶卡片中印的那句slogen:「虛心於一杯咖啡的用心呈現」。學著做謙虛尋找閃光點的成年人,多些發現、多些思考,融會貫通後,咖啡世界才真實得屬於自己。
在這些成長經歷中,你是否找到了些自己的影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