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讓誰「滿意」?

教育應該讓誰「滿意」?

現實中的「人民」由無數個利益、價值、文化、素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抵觸的「團體」「個人」組成,教育訴求大相徑庭,甚至判若雲泥。所以,辦教育往往陷入兩難,甚至多難的尷尬。


(一)教育應該讓誰滿意?

教育應該讓誰「滿意」?當然該讓「人民」滿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近年教育界的共識。為「人民」辦教育是天經地義的理論正確,讓「人民滿意」是各級學校的辦學宗旨。

問題是,「人民」是個複雜的想像共同體,均勻、單一、同質化的「人民」並不存在。改革開放後,社會分層,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現實中的「人民」由無數個利益、價值、文化、素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抵觸的「團體」「個人」組成,教育訴求大相徑庭,甚至判若雲泥。所以,辦教育往往陷入兩難,甚至多難的尷尬。讓這一批「人民」滿意了,往往就惹惱了另一批「人民」。

比如,公辦學校要「減負」,下午三點半放學,部分人民拍手稱快,因為他們正要送孩子去興趣班提高班,另一部分人民怒火中燒,因為他們或沒時間接送孩子,或沒錢送孩子上補習班;整治課外補習機構,一部分沒錢上補習機構的人民紛紛點贊,另一部分有錢的人民則公開反對;取消學科競賽,按學區搖號招生,孩子學習平平的普通家長歡天喜地,孩子有學科特長的學霸家長捶胸頓足。

教育從來沒有像現在如此「眾口難調」。世上難得兩全策,不負如來不負卿。教育要想讓所有「人民」滿意,不僅不現實,也不可能。若能讓大部分「人民」基本滿意,就謝天謝地了。

(二)少數「人民」綁架多數「人民」的教育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理想;辦「家長滿意的教育」是現實。

當下,理論上看是政府、校長、老師在辦教育,實際上是家長們在辦教育。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越來越被家長影響;學校的辦學行為、措施越來越被家長綁架,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

綁架一:減負

減負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師生,也非政府,而是家長。往往是政府和學校減負,家長強烈要求「增負」。前段時間,教育部在兩會期間出「減負」新政,引發抵制的聲音,不少主張「增負」的文章一度刷屏。這類文章的核心觀點是:「減負」是一場巨大「陰謀」:「減負」是富人針對窮人家孩子的一場陰謀,想堵塞窮人家孩子的上升通道;「減負」是西方國家摧毀中國教育的巨大陰謀,想削弱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有個真實案例:本地某初中,學生早上七點半到校,下午五點放學,部分初三家長圍堵學校,要求晚上七點放學,因為當地某民辦學校是晚上八點放學。有這麼多親生父母拚命剝奪孩子遊戲和休息的權利,這個世界怎麼了?

從概率論來說,按現行的「成功」標準(上名校、考名牌、一線城市有房有車),無論家長和孩子如何拚命,絕大多數孩子將毫無懸念地成為失敗者。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結果可能是「輸在終點線」,「病在起跑線」甚至「瘋掉在起跑線」。

綁架二:補課

政府禁止學校補課,尤其是利用節假日補課。可現實是,絕大多數普通高中和部分初中,都在假期瘋狂補課。有的學校一周休息半天,有的兩周休息一天,有的一個月才休息一天。不補課不行,因為別的學校在補,不補課的學校甚至遭到家長「投訴」。

一次,筆者接到某家長的電話:

家長:老師,為何不利用午休讓學生集中在教室學習?

老郭:學生需要適當休息,勞逸結合。

家長: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就好了,剩餘時間可以組織學生寫作業,老師一邊維持紀律一邊輔導。

老郭:老師也需要休息啊。

家長:聽說某某學校就是這麼做的,人家學校成績可好了,你們要多學習。

老郭無語凝噎。

綁架三:教育收費

現在的學校只要涉及「收費」,往往遭遇投訴。

收取一定的教輔資料用費(比外邊書店便宜),家長投訴學校增加學生經濟負擔;學校只好推薦相關教輔,又投訴老師和書店串通;老師不再推薦特定教輔,家長投訴老師不負責任;過去節假日補課適當收費(比補習機構便宜太多),又被投訴「亂收費」;學校不補課了,家長又投訴學校不負責任。最後,逼得不少學校免費補課。

綁架四: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游是學生時代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一直以來,春遊、踏青、學雷鋒都是80後、90後滿滿的回憶。可如今呢?一是為了所謂「安全」,二是擔心被「投訴」,這些教育內容都淡出了。有的學校要求在校園內開展學雷鋒活動,每到三月份,老師辦公室一天能被學生擦幾十遍,而一出校門幾十米,遍地垃圾無人問津;有的地市規定,校外活動一律上報市教育局,導致不少學校不敢組織任何校外活動。這自然是部分學校和主管部門出於免責的「懶政」,同時也凸顯了家長們「投訴」的巨大威力。

綁架五:體育課和體育競賽

教育不能沒有體育,沒有體育的教育不僅是殘缺的,也是不可持續的。體育活動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意外傷害。歐美國家很少會因此投訴學校,可我國卻有不少奇葩「人民」,孩子在學校出現輕微的跌打損傷,家長提出天價索賠者不乏其人,訴諸於法院的也不罕見。

如此一來,跳山羊、擲沙包、跳大繩、三級跳、鐵餅、單雙杠、3000米、越野長跑、足球賽先後退出了體育課和體育比賽。有的小學為了避免學生課間奔跑導致跌倒,甚至規定學生課間不能下座位,上廁所的同學需要舉手「報告」才能下座位。如此的「圈養」教育也可以說是少部分家長綁架的後果。

可見,由於民粹主義的強大影響力,會哭的家長有奶吃,少數會鬧的「人民」可能會綁架多數沉默的「人民」。現在學校有成為「無限責任公司」的趨勢,「無限責任」意味著「無限風險」,部分學校出於免責和自身安全的考慮,放棄應有的職業操守和教育立場,逐漸向「佛系學校」轉變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影響教育方向的從來不是學生和老師,過去是政策,現在又加上了資本,這二者都開始服務於「人民」中的部分家長。很簡單,政策的目標是要贏得政績,而政績的重要標誌是家長的「口碑」;資本的目標是獲取利潤,而利潤全靠收割家長的「焦慮稅」。

當然,家長內部,也不都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三觀不正的焦慮「人民」。明辨是非,目光長遠,心胸寬廣的「人民」仍然是主體。只是,這部分家長是「沉默的大多數」。畢竟,「投訴」的成本無限低,而解決「投訴」則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此以來,多數「人民」被少數「人民」綁架,也就不奇怪了。

(三)教育不應過分強調「功能」

著名教育學者吳非老師說: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辦為民族國家的未來負責的教育,也要辦為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教育。這實在是切中時弊。所以筆者以為,健康的教育要兼顧家長的功能需求、孩子的體驗需求、老師的職業需求,同時更要承擔終極使命。

下圖:教育的「功能」與「體驗」的組合關係。

A區、理想區,高功能,高體驗。

B區、輕鬆區,低功能,高體驗。

C區,沉重區,高功能,低體驗。

D區,糟糕區,低功能,低體驗。

現實是:當下的基礎教育過於強調功能需求,忽略了孩子的體驗和感受;現在的中小學迎合家長的功能需求,犧牲老師的職業體驗;管理層過分突出教育的短期效果,淡忘了「百年樹人」的長期使命。 教育在博弈中逐漸扭曲,距離「立德樹人」的初心可謂漸行漸遠。

教育片面迎合家長,未必能讓學生滿意,讓老師滿意,未必有利於民族國家的未來,甚至最終也難以讓被迎合的家長獲得真正滿意。

孩子的成長是家長、孩子、老師、政府共同的事業,三者的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實踐中,四者的目標卻又嚴重錯位。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博弈的參與者會選擇短期利益優先的策略。即:家長更關注教育的提分功能,孩子更在乎教育的體驗,教師更關注職業回報,政府更關注執政政績和社會和諧。

因此,為了讓孩子「增分」,家長可能會選擇犧牲孩子的「體驗」;孩子們為了「快樂」體驗,可能會逃避家長和老師的高壓;教師為了謀求職業回報,可能會迎合家長;學校為了生源和考核,往往選擇迎合家長;政府為了政績的短期利益,往往也會選擇滿足家長。博弈的最終結果是,幾乎全部壓力都堆到孩子身上,這一代人的教育成為了純「單一應試功能」教育,出現了以下弊端:

其一、教育的功能日趨狹窄化。德智體美勞只剩下智育,智育只剩下考試科目,考試科目只剩下解題訓練,全面發展退化成為片面發展,全體發展墮落為尖子生髮展。高分高能是傳說,高分低能不稀罕,低分高能被消滅,低分低能很普遍。

其二、學生學習、家長陪學、教師教學的體驗日趨痛苦化。

學生:學生學習時間無限延長、作業無限增多、考試無限頻繁、心理疾患學生日益增多,頻頻發生自殘自虐甚至自殺事件,部分學生在重壓之下和老師家長發生暴力衝突,釀成悲劇。

家長:家長陷入捨命陪學習、玩命陪作業、重金購買課外補課的狀態,為陪孩子寫作業,不少家庭幾代人輪番上陣,陪出心臟病的已不是傳說。

教師:教師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工作時間無限延長(很多學校的班主任開啟7*24小時,白加黑工作模式。),職責無限擴大,工作獨立性無限縮小,同時其物質和精神回報雙重劣化,年輕男性教師比例銳減,普通中小學教師清一色「娘子軍」,這正是教師職業回報惡化的例證。

其三、教育從育人不倦變成毀人不倦。教育的本質是發現人,成全人,如果教育成了限制人,毀滅人,那就走到了反面。大量學校正淪為剝奪學生學習能力、湮滅學生學習興趣的流水線,此種學習正在批量製造大量識字的文盲,此等教育由薪火相傳、文明傳承的工具墮落為毀滅文化、摧毀文明的幫凶。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應該是慢的藝術,可是壓力和焦慮使教育參與者失去耐心。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去年有家長致電某老師:孩子想提升文化課分數,能否輔導兩小時,提高三十分。急功近利已到愚昧無知的程度。

(四)、教育如何回歸「初心」?

第一需要凝聚常識。

凝聚共識需要理性,回歸初心需要合力。儘管要讓利益不同的各種「人民」認同教育的最大公約數十分困難,但還是要普及常識,尤其是普及孩子成長的基本常識,最大程度批判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教育常識的蠶食。批判的武器從來進程緩慢,思想的啟蒙仍然艱難,教育常識需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需要多維評價。

部分「人民」能夠綁架教育的辦學方向,關鍵還是重知識、唯分數、唯結果的評價體系起決定作用。新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建立綜合評價的錄取體系,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學業水平、綜合素質和高考成績結合起來,實行多維度綜合評價的錄取制度。多維評價的錄取制度,會引導家長和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一定程度上遏制唯分數論導致的教育功能窄化和學習體驗劣化。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的當下,此項改革會十分艱難,但無疑已行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第三需要教育定力。

家長需要定力,要放寬視野,從更寬廣的領域,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既然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捨命拼搏,也該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理性準備。「望子成龍」固然可以理解,「防子發瘋」自然也須提防。

學校和老師需要定力,回歸教育規律和教育常態。如果家長無法遏制短期牟利的教育衝動,學校就該堅守教育底線,而不是與家長合謀。

監管部門需要定力。一是對於某些「人民」的所謂「投訴」,要理性看待;二是對學校和老師的業績考核,淡化結果評價,加強政策監管;三是切實落實教育法規。教育法規汗牛充棟,但大多是「軟法」,期待國家像治理霧霾一樣治理教育界的「霧霾」,像落實「八項規定」一樣落實教育法規。

也許,有一天,支撐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排名,而是興趣;推動家長擇校的不光是分數,還有孩子的愛好;鼓舞老師工作的不僅是獎金,還有職業的熱愛。可能那一天,遙無可期,但是那一天,值得努力。

微信公眾號:考輔網

weixin.qq.com/r/cyjp8Rj (二維碼自動識別)

註:圖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報告,真的適合學生嗎?
解放教育——開啟智慧教育新時代
雪融化了是什麼?——我在語文教學中摸索綜評制度的做法和經驗
中國基礎教育問題之我見
「娘性化」的教育,催生「雌性化」的社會

TAG:教育 | 學校教育 | 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