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曲解了「挫折教育」,卻怪孩子長不大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爸爸和女兒討論起挫折教育,對話是這樣子的:
女兒: 爸爸你有一個缺點你知道是什麼嗎?
爸爸:是什麼?
女兒:就是你有時候總讓人不開心,這是一個缺點。你能改掉嗎?
爸爸:不能。
你知道為什麼嗎?其實我是為你好。
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女兒:不知道。
爸爸:那個花住在塑料大棚里,被很精心地照顧。
雖然它看上去長得很漂亮,可是啊,它一到外面經歷風吹雨曬就完蛋了。
這個道理就是說,對小孩子,你不能讓她太開心,因為外面世界的其他人不會這樣對她了。
如果在家裡碰到困難和不開心的事情,不鍛煉你的抵抗力,等你長大了,離開爸爸媽媽就會完蛋。
所以呢,現在就要經常讓你不開心,這樣你長大在外面碰到不好的人,你也會跟他鬥爭,不會那麼容易崩潰了。
所以,你說這是不是為了你好啊?
女兒:我才不覺得,如果,孩子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啊。
看完這段視頻,真的需要給孩子的冷靜而又清晰的回應方式點贊。
但爸爸對孩子提到關於挫折教育的想法,卻讓我不由自主陷入沉思。
爸爸將挫折教育比喻為培養溫室花朵,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曾幾何時,你是不是也聽過:父母應該人為地設置一些所謂的挫折,來幫助孩子提高將來在現實生活中承受挫折能力。這樣子,孩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但是,父母故意設置挫折對孩子真的好嗎?孩子的抗挫能力經歷挫折之後就能培養的嗎?這些問題,卻常常被忽略掉了。
我時常覺得,一些新式、前沿的教育理念聽起來很好,描繪出來的願景也很棒,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因為一知半解,帶著似是而非又自圓其說的理解去養育孩子……
最後,因為自己曲解了教育理念,卻總怪孩子長不大。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獨自面對挫折
我雖然不想繼續再提一個明星,但是她的養育方法真的是太「典型」了。那就是黃聖依。
她不理解孩子,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走近孩子。前幾天導演組把黃聖依和其他兩個媽媽召集在一起,詢問大家各自的育兒理念,黃聖依正兒八經地告訴大家:
「我那是提供挫折教育。」
教安迪游泳,必須「狠得下心」。
安迪一碰到困難,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督促孩子堅持下去。
可怕的是,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模式偏離「挫折教育」有多遠,而自己的孩子又是怎樣在這種挫折教育中變得孤獨敏感的。
安迪用身體語言最直白的抗拒,就是這段親子關係最明顯的證據。
在節目中,安迪因為想要證明給媽媽看,做事情會儘力而為;但是遇到問題第一個想傾訴的人不是媽媽,常常把所有的情緒都掩藏在內心,防備的身影看得真讓人心疼。
不喜歡媽媽準備的食物,但不表達。
被媽媽弄痛了不開心,產生了抵觸情緒。
年紀小小,便已經如此敏感地包裹自己,不得不讓人心疼。
挫折教育會讓孩子成長,這個描述更像是我們常說的「正確的廢話」。它聽起來沒錯,說的人也越說越高興,「你看,我做那麼多是為了你好吧,你要從中學到經驗教訓」,但是這樣的話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
如果孩子總是經歷一次次的失敗,而又得不到足夠的情緒支持,他們便會在持續的挫敗感中自我懷疑,慢慢地,甚至會開始相信自己是無能的,只要碰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
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
就好像開頭視頻的小女孩說,「孩子要是老是不開心,就會得一種不開心的病,那樣就不能健康長大了。」
讓孩子反覆經歷孤立無援的時刻;
在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故意冷眼旁觀,讓他一個人去面對;
甚至有的時候,還故意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
就這樣,我們最終,把孩子推向了孤單又脆弱地長大路徑。
情感支持,才能給予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視頻中的爸爸一直強調的一句話,如果孩子不經歷挫折的話,就會如同溫室中長大的花朵,最終無法茁壯成長。
這句話本身聽起來是有道理的,但是那個爸爸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中跋涉的結果。
孩子的生活,向來不缺乏挫折。我在「優陪計劃」里分享過一個視頻,那是六個月大的寶寶在玩小推車的時候,因為小推車突然不動了,然後嚎啕大哭。她很想努力地把小汽車運轉起來,但是六個月的他卻不得法,只能急得哇哇直叫。
https://www.zhihu.com/video/983023251613667328即便是六個月大的孩子,依舊有挫敗的心情,他們會為難,會不知所措,會因此發出刺耳的哭聲,胡亂揮舞手腳,身體也會變得僵硬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還不足以去掌控這份內在的失落和懷疑感,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中幾乎隨處可遇的挫折。它也許不是轟轟烈烈的人生坎坷和命運笑話,但卻是孩子時時刻刻都在經歷的難關。
在面對挫折時,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情感上的支持。
嘗試用積極的態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
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時,必然會產生的失落、懷疑的情緒,我們需要去接受孩子的這些情緒,並且向孩子傳達,「即使失敗了,爸爸媽媽也一如既往地愛你」。
接著,孩子需要的,是父母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和困難的那份行動。
嘗試幫助孩子從「習得性無助」過渡到「什麼是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要明白,每一次的挫折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最好的成長的節點,讓孩子明白原來我們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維方法,更積極的調節方式,一起去解決問題,戰勝挫折。
挫折教育,不是給孩子創造一個挫折,然後孩子就從中成長了。
而是當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怎樣給到全方位的家庭支持。
解決問題,是我們必然要和孩子一起走的路
我昨天分享了孩子在建構遊戲上的挫敗感的例子。我錄完課程大概六點到家的時候,正看著發燒到39度的Joshua在桌前仔細地對照圖紙,用工具一點點去拆小顆粒,看到我到家後,帶著哭腔地喊我,「媽媽——媽媽——」
他已經搗鼓兩個多小時了,始終找不到問題,心情充滿了各種挫敗、焦躁、生氣和鬱悶。他生氣地把火箭、拆樂高的把手工具,還有圖紙放在我面前,說:「你來——我不做了!」
當我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 Joshua 拼了120步,但中間有4個步驟出了小錯誤,導致最終無法把火箭拼合在一起之後,我是這樣子地去做的:
1. 在表達情感支持,幫助孩子平復心情之後,讓孩子嘗試去解釋發生的情況。
我當時問Joshua,「你告訴我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哪裡出了狀況,然後需要我協助你做些什麼,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的,但是如果你不告訴我基本信息的話,我就無從下手呢。」
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和挫折給出理由和解釋,在積極心理學裡,被稱為「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在失敗後經常需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是哪裡出了問題」,而大多數孩子們,卻很難邏輯清晰地告訴你緣由,甚至有些小孩子會去編造故事,儘管這個故事與他們面對失敗的真實態度大相徑庭。
當時哥哥就氣鼓鼓地告訴我,「你看,這裡——那裡——這裡——那裡!」
要讓一個情緒漩渦中的孩子,說清楚到底自己的煩惱在哪裡並不容易,即便他已經是一個5歲多的孩子,他胡亂指著雙手,試圖用最快速地方式告訴我煩惱在哪裡。
這時,快速地運用你的邏輯能力去了解全局,如果你了解的越充分,越接近事實,越有助你繼續開展下面的步驟。
2. 幫助孩子區分問題,這裡包括了三個緯度,失敗的責任歸屬、失敗的可攻破性,以及失敗所帶來的影響。
我當時跟 Joshua 說:
「我發現你已經做到第120步了,這對正在發燒的你來說並不容易,在我看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你發現你最後沒有辦法把這四個角度拼合在一起,因為他們高低不平,所以你很挫敗、也很生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120步里你錯了4步,即便是從比例來看,也是一個非常小的事情,再者犯錯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誰會不犯錯呢?所以你不要給自己壓力太大,我們可以一起去想辦法如何解決。」
很多時候,對於失敗的答案和原因會集中在「到底誰應該為這個失敗負責」,是孩子的錯,還是孩子已經儘力了,還是這是一個不可控的因素?
但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要避免讓孩子總是把問題攬到自己身上並自責,否則會很容易讓孩子否定自己。
此外,父母在和孩子的討論對話中,要幫助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這個問題是可以一起解決的,它並非是不可控、或者是一直都會存在的事情。在習得行無助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真的認為出現問題的原因一直存在且自己無法掌控,就更容易放棄努力。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失敗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細節。
把它看成一個小障礙還是一場大災難?不同的見解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最終是習得性無助還是習得性樂觀,因為把失敗理解成災難的孩子通常更容易焦慮,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困難局面。
3. 當你陪著孩子區分問題後,下一步就是幫助孩子一起來正確看待失敗,並且重新解決問題。
情緒漩渦的孩子有時候每一步都是被動的,道理可能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卻特別需要我們的信心和細心。
在挫折面前,有時候孩子真的是難過,不願意或害怕去嘗試了,但是也不意味著我們需要100%的全力以赴替代孩子克服困難。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用巧妙的方法幫助孩子重新面對失敗。
我們需要一個步驟一步驟互相攙扶著,才能更好地面對和調整問題。
比如適當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示弱,讓孩子可以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找到合作的參與度:
「Joshua,告訴我,你那個高低不平的角度對應的是哪些圖紙呢?」
「Joshua,我找不到你原來的那些顆粒,你先找給我,然後我才能更好地研究一下問題在哪裡。」
比如適當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問題調整過程中,告訴孩子:
「要在120步里找出哪4步出了問題,其實我都覺得難度很大的。但是當面對難度很大的挑戰時,我也會嘗試去做排除法,什麼是排除法呢?就是一個個去試,一點點去排除,最終找到那個可能性。」
「我發現那個低的顆粒好像少了一個東西,導致它的上下兩口沒法對上,我在猜測可能把它挪上或挪下一點可以解決,你覺得呢?」
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始終讓孩子參與進來,因為孩子的抗挫力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需要和我們時刻保持聯繫才能增強。
而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挫折的態度和解決方法,其實也同樣是給孩子示範。
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區分什麼是能掌控的形勢,而什麼時候做不到。而當生活出現不可控的時候,我們又如何示範告訴孩子,「方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可以重新抓回掌控感。
最後,當我們齊心協力排除了問題,把火箭的四個角度對齊的時候,Joshua 反而跟我復盤說:「我剛看你弄,我發現我的問題在於,我把一個顆粒拼錯了位置,其實如果我從上往下拼的話,我想應該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
「為什麼覺得從上往下拼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因為我之前是從中間開始拼的,所以位置沒對準。」
世界不完美,孩子需要一顆更有彈性的心。
幫助和保護孩子,以及讓孩子獨立長大之間的界限在哪裡,這也是我們為人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話題。
我們常說言傳身教,愛是孩子最大的支持,但是到底在生活中怎麼做,才是真正的言傳身教,怎麼做才是全方位的支持,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會成為我們更真實的考驗。
愛是孩子最好的盔甲,而掌控感是抗挫力最堅固的城池。
有掌控力的孩子相信自已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能頑強面對,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每一次不願意放棄的背後,會讓孩子擁有新拓展的能力,在下一次類似情境中,可以幫助他們更加堅定地面對。
在挫折面前,孩子不需要去麻痹自己的感受,更不需要去逃離現實,最關鍵的是,孩子可以發自內心的明白,如果他遇到問題了,他可以去關係最親密的家人那裡尋求幫助。
而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始終相信「我可以」和知道「可以怎麼做」。
這才是挫折教育的實質。
推薦閱讀:
※面對艱難時,最能看清一個人真實的樣子
※如何有針對性的鍛煉AQ(挫折商)?
※突破瓶頸期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最難的時候,是怎麼挺過來的?
※如何鍛煉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