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電子工業發展小考
來自專欄 鬆鬆雜談
題記:前段時間美國對中興禁運晶元事件給人很多啟示,電子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有一條就是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對於電子工業的發展訴求我們則可追溯到建國前的戰爭年代,本文從那個年代開始出發,主要圍繞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簡單回溯下新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
談到電子工業,早期的發展主要是圍繞著通信行業,例如電子管被運用到無線電通信中,中國工農紅軍在成立之初,條件極其簡陋,一直到1931年才靠繳獲敵物資才擁有了第一台電台,而且由於損壞只能接受無線電不能發送無線電,雖然條件極其有限但在毛等為首的高層重視下,紅軍的無線電通信事業仍然有所發展,並且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後,由於紅軍改變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往各地,對通信器材需要大增,僅有的34部通信電台已經無法滿足需要,而國府又對邊區進行嚴格管控禁止運輸電子器材進入延安,為此,1938年,軍委三局在延安成立了延安通信材料廠,建廠初期,全廠加起來不到30人,主要設備僅有小型車床、刨床、鑽床、砂輪各一台,沒有圖紙、沒有精密的加工設備,缺少技術資料,沒有材料就用打下的敵機鋁皮外殼製造,經過艱苦勤奮的工作,延安通信材料廠不但相繼製造出可變電容器、可變電阻、電鍵、波段開關等多種元器件,到抗日戰爭中後期,延安通信材料廠和各根據地的通信工廠已能製造、裝配1000瓦以下多種功率的多級發信機,3燈4燈和質量較好的超外差式收信機,50門以下多種規格的磁石電話交換機,同時還改裝了廣播發射機,試製了小型報話機。全軍電台數到抗戰結束前夕達到了700部,比抗日初期增長了整整20倍。
圖1:延安通信材料廠出品的發報機
這應該就是新中國紅色電子工業的最初雛形。
新中國成立後,在接受國府原有的電子工業基礎上,我們開始了新的發展道路,這裡筆者不得不提個名字:南京熊貓集團;筆者大學是在南京上的,曾經家裡購置的第一台彩電就是熊貓的,故對熊貓電子有一定的感情,熊貓電子可以說是中國電子行業發展的一個見證。
熊貓電子起源於抗戰前夕成立的湖南電器製造廠,後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隸屬於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其製造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無線電通信設備。
建國後初期,該廠承擔了當時全軍的通訊器材生產,包括後來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所用的部分通訊設備也是該廠所產。
圖2:《英雄兒女》里王成使用的71型電台就是熊貓電子廠生產
不得不提一句,也是在南京,1949年,在單宗肅等人帶領研製下,在南京電照廠,誕生了中國第一隻電子管-866A整流電子管,1950年又在單宗肅的主持下研製了101F、104F放大管,為新中國誕生初期的通訊器材製造提供了最基本的元器件。
1951年初,在單宗肅的主持下,南京電照廠研製生產出報話機用電子管-2E22電子管
圖3:南京電照廠生產的2E22電子管
1951年2月27日南京電照廠分為南京電子管廠(今南京三樂信息集團)和南京燈泡廠(華東電子管廠前身)。
1955 南京電子管廠,在單宗肅的主持研製下,開發出新中國第一隻米波雷達發射管- Г―481風冷式高頻雷達發射管。
1957年,在單宗肅的指導下,南京電子管廠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隻脈衝磁控管CKM―26,實現了我國電子管製造從普通電子管向微波電子管的飛躍。
可以看出,在中國電子工業發展史上,南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大南京鼓掌!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對電子產品的需要大幅增加,南京地區的電子管在產量上已經無法滿足形式需求,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提出,在蘇聯156項援華項目中,有不少是和電子工業相關的,其中的頭號項目就是後來的北京電子管廠。
1951年10月29日,北京電子管廠提出湊建。
1956年,北京電子管廠正式開工。
北京電子管廠憑藉著國家的大力投資和蘇聯、東德的技術扶持,在生產大型發射電子管等有著其他電子管廠不具備的優勢,到了60年代成為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所用的電子管即是用的北京電子管廠生產的1280隻電子管。
圖4: 新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03機
隨著一五計劃的深入和二五計劃的提出,我國也大力培養電子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鼓勵海外留學生和專家人才歸國,以及在高校開設相關真空電子專業課程,為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也繼續新建了一批新的電子管廠和電子研究所。
熟悉電子行業發展史的知道,電子真空管固然用途廣泛,但體積大、耗能高,不利於電子產品的微型化,1947年誕生的晶體管則以革命者的姿態改變了這一切,本文也主要圍繞著半導體產業來探討我國的電子工業發展。
先提一個人:王諍中將,前面所述的紅軍第一台電台就是王錚中將當年操作的,軍委三局局長即是王諍中將,新中國成立後,王諍就主要負責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正是王諍將軍,大力主張緊跟世界發展潮流發展半導體技術,提出電子產品應該半導體化、小型化,堅持發展半導體技術,尤其是軍隊的電子器材應該用上半導體,而沒有受到蘇聯方面的影響,才沒有讓中國電子工業走上蘇聯的錯路、歪路,軍用訂貨才讓中國半導體產業有了繼續發展。
註:蘇聯堅持走電子管小型化道路,力圖為核戰爭做準備,而排斥半導體技術。
我國雖然電子工業起步外,基礎相對落後,但仍然是緊跟世界發展前沿的,1955年2月北京大學固體物理專業開設了半導體專業課程.
1956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國家領導人為了改變當時科技落後的面貌,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並且制訂了12年科學發展規劃,其中就有半導體產業發展。
1956年8月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和北京大學五所高校共抽調100多名學生在北大參加半導體培訓班。其中,復旦大學的謝希德女士、北京大學的黃昆、吉林大學的高鼎三被調往半導體培訓班任教,並且編出了《半導體物理學》一書。
1957年,在林蘭英女士、王守武、吳錫九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拉出中國第一根鍺單晶。
1958年,隨著王守武的弟弟王守覺從蘇聯學習歸來,中國首隻鍺合金擴散高頻晶體管又被研製出來。
也是在1958年,中國第一根硅單晶被拉了出來。
1958年,我國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問世,裝有7隻晶體管。
1964年,中國第一台晶體管電子計算機441-B計算機在哈軍工問世
同年,109乙型大型晶體管計算機問世。
註:究竟誰是中國第一台晶體計算機,由於兩種型號計算機認證時間和研製時間造成分歧,故二者算是同時並列第一。
推薦閱讀:
※無線網卡如何安裝呢?
※如何在影視後期行業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在IC DoC的第一個學期
※如何看待物聯網產業集群效應顯著?
※cpu是什麼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