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曾孝濂:花本意並不是為人而開

朗讀者曾孝濂:花本意並不是為人而開

來自專欄 讀庫

2018年5月19日央視播出《朗讀者》,落葉紛飛中,曾孝濂朗讀了一篇賈平凹的《落葉》,鄉音濃重,中氣十足。

他是畫師,也是工程師;是研究員級的科學工作者,也是畫家,藝術家,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植物畫第一人。

曾孝濂在CCTV-1《朗讀者》節目現場。

一支筆,一輩子

曾孝濂的生物藝術畫,用科學的眼睛準確描繪物種的科學特徵,用藝術的筆觸為花與鳥賦予鮮活的生命。這些作品兼具科學與藝術之美,被鳥類專家鄭作新院士稱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著名作家馬識途則稱其是「在大自然中捕捉美」。

《杜鵑花》《杉樹》《中國鳥》等幾套獲獎郵票,更是讓曾先生在民間擁躉無數。而他設計的牡丹花明信片是我國郵政史上發行量最大的明信片之一。可以說,只要你經歷過紙質信件的時代,就一定見過曾孝濂設計的郵品。

牡丹,選自讀庫出品《雲南花鳥》。

作品如此奪目,他卻認為自己的人生平淡、單調,緣分最深的是個「一」字。曾孝濂一輩子只進過一家單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直干到退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工作,一輩子只有一個愛好,就是用畫筆謳歌生命,為植物樹碑,為鳥類立傳,「一條道走到黑」。

他甚至在節目中笑言自己一輩子只有一個老伴,相伴終生;只生了一個兒子,只得了一個孫子——遠在國外求學的愛孫也在從事藝術方面的探索。

為中國植物畫傳

1939年6月,曾孝濂出生於雲南威信。少時的他,是「信手塗鴉一頑童」,十來歲時就比著毛主席像臨摹,「膽子大,但畫得不像」。

不過,曾孝濂後來的畫作卻很講究「像」,或者說是講究精確。無論是早期的科學著作插圖,還是後期的花鳥藝術創作,都要做到「無一花無出處,無一葉無根據」。對於很多畫家「不屑一顧」的這種畫法和畫種,他有自己的看法,「我偏覺得味道足」。

他說:「博物畫作品好不好,話語權不在權威的文藝評論家或者藝術雜誌,而在廣大受眾手裡。博物畫是一個非常具有大眾品格的畫種,它貼近自然,反映自然,既有審美的屬性,又具有鑒別的功能。」

1958年,曾孝濂高中畢業,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錄,職務是見習繪圖員。

對自幼愛好塗鴉的曾孝濂來說,能從事與繪畫相關的工作,比考取大學還要高興。適逢第二年《中國植物志》立項,需要大量畫師。於是,曾孝濂就「機緣巧合入畫途」,一入就是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正與《中國植物志》這一浩瀚工程的編撰時間對應。

1959年啟動,2004年才得以編撰完成的《中國植物志》。

六十年後,和曾孝濂一起登上《朗讀者》舞台的,還有皇皇八十卷一百二十六冊《中國植物志》。這一巨著先後動用三百一十二位植物分類學家,一百六十四位畫師,曾孝濂正在其中。在董卿的訪談中,曾孝濂熱淚盈眶:很多畫師為《中國植物志》畫了一輩子,今天,我代表的是這個默默無聞的群體。

典型的科學著作插圖,主要是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的黑白線描圖,雖不乏美感,但有一套近乎程式的繪畫語言,重在準確地傳達物種特徵。「每畫一張圖,都得打草稿,給分類學家看。看完確認了再上鋼筆稿、墨線。表現形式、線條的結構,這些需要一點一點積累。」就這樣,曾孝濂從見習繪圖員成長為一名畫師。

他逐漸熟悉了不同植物花葉根須的特徵,以致多年以後面對《朗讀者》舞台上擺放的鮮花,也一眼就看出其所屬的物種,什麼科,什麼屬。在訓練出一副科學之眼的同時,他的青春也獻給了《中國植物志》和《雲南植物志》這樣的科學插圖工作,除了少量《雲南茶花圖譜》這樣的彩色作品,美好年華換來的主要是他為五十餘部科研著作所繪的兩千餘幅黑白線圖。

華山松,曾孝濂手繪《雲南植物志》插圖,選自《雲南花鳥》附錄。

工作之外,天賦的本能又讓曾孝濂拿起了藝術之筆。為了找到自己的繪畫語言,在畫對的基礎上能進一步畫好,他不停地讀書、看畫、臨摹,獨自摸索、實踐。影響最大的是英國《柯蒂斯植物學雜誌》,這本雜誌上的歐洲植物學插圖,奠定了曾孝濂生物畫英國古典水彩的風格。

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很感念時任所長、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以及昆明植物所的分類學家們,因為對當時的曾孝濂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插圖任務繁重、進度緊張,沒有自己的時間琢磨。「當時我們的領導很好。他們盡量不特別催我們這些新人,不說趕緊做、趕緊交稿。他們知道我們年紀小,就盡量幫助我們。有時候還會跟我們一起解剖采來的花」。

《朗讀者》上,朗讀之前,曾孝濂大聲誦出獻詞:「謹以此篇獻給蔡希陶先生。」

從熱帶雨林走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越戰的需要,研究瘧疾防治藥物的「5·23」項目啟動。最大的成果是篩選出一種療效顯著的菊科植物,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經過臨床和病理實驗得以確認。多年以後,屠呦呦藉此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而這個項目對曾孝濂的最大影響是把他從標本館一下拉到了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一待就是五年,這正給了他向大自然深入學習的機會。

「那幾年鍛煉了我的彩色畫。繪畫一定要實踐,大量地畫,一點一點地積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提高造型能力、色彩表達能力、明暗關係寫實的能力。」

不僅是知識和技法的積累,在萬物競生、交響共存的熱帶生態群落里,他真正感受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與奧妙神奇,這深刻影響了他之後的價值取向。用一支筆、畫一輩子的宏願也就此生根。

蚊蟲肆虐、野獸橫行的五年過去,再次面對臘葉標本的曾孝濂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乾枯的花朵和枝葉,植物生前的樣貌也浮現在眼前。「我意識到我不僅要畫得像……不光畫得準確,最重要的是要畫得生動。謳歌生命,謳歌自然,用我的畫筆。」

野百合,選自《雲南花鳥》。《朗讀者》現場,董卿問曾孝濂她自己像什麼花,這幅畫就是回答。

1979年,由中國美協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辦的全國科普美展在北京舉辦,曾孝濂的組圖《雲南花卉》獲獎。1991年和1992年,他應邀為國家郵政局設計了《杜鵑花》和《杉樹》兩組郵票,均榮獲中國最佳郵票獎。從科學的形似,到藝術的神似,謳歌生命,謳歌自然,用他的藝術之筆,他做到了。

畫筆不曾停歇

1997年,曾孝濂以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的職稱退休。孩子創業有成,他也跟隨家人來到北京。多年來積累的鳥類素材和手稿派上用場,他終於有時間操作心中積壓已久的選題了。

曾孝濂愛花,也愛鳥。無論是在植物研究所內,還是野外考察,他總能見到各種鳥。從1992年起,他就開始畫鳥,甚至用上了全部節假日和空閑時間。但鳥和花不同,它不會停在那裡等人去畫。於是,退休之後的曾孝濂到北京動物園裡住了大半年,每天觀察鳥的姿態,畫速寫、拍照片。又到昆明動物研究所標本館裡詳細記錄鳥類的形態特徵,請教鳥類專家。

這批鳥類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之後,大獲好評。1998年底,《中國雲南百鳥圖》出版。他筆下的飛鳥,纖毫畢現,神采飛揚,與作為背景的枝葉花果、山石樹木渾然一體,盡顯科學生物畫形神兼備的魅力。

四聲杜鵑,選自《雲南花鳥》。

畫鳥的夙願達成,曾孝濂又為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畫了「十大名花」。一發而不可收,乾脆又回過頭接連畫了一百多幅花。技術上雖是輕車熟路,但野生花卉可遇而不可求,有時候找花比畫花要困難得多。2002年底,《中國雲南百花圖》出版。

接著,他應邀完成《藥用植物畫集》,在日本出版發行。並與美籍台灣畫家楊恩生、古生物畫家侯晉封一起為古鳥類專家侯連海完成了《中國古鳥類》一書的古生態復原圖,這批畫作完全是義務勞動,他不僅分文未取,連車馬費都是自己負擔。

孫氏孔子鳥,選自《雲南花鳥》附錄。

百鳥圖與百花圖先後完成,曾孝濂又想以國畫的筆墨來畫樹,畫動植物所處的生態。在老伴和家人的陪同下,他重遊西雙版納和麗江,遠赴內蒙額齊納鑽胡楊林,去山西壺口觀黃河瀑布,去懷柔箭扣爬野長城,到柬埔寨游吳哥窟,到美國加州穿越紅杉林,沿美國西海岸暢遊海景。

每次出行歸來,他都迫不及待地乘興而作,短則兩三個月,長則一年半載,每天在畫桌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終於畫出一批筆墨造型具備自身特點、畫面營造體現自我心境的工筆花鳥和山水小景,並於2016年以《曾孝濂彩墨畫集》之名出版。

《朗讀者》播出之時,曾孝濂正在昆明潛心趕製一幅大型畫卷,這是應中央電視台李成才導演之邀,為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繪製的《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畫中包含水稻、大豆、桑樹、銀杏、珙桐等三十多種中國原產植物,畫幅高1.17米,寬2.5米,「用的是最大的紙」。

傾囊相授,以待來者

2017年,對曾孝濂來說是相當重要而又身心艱苦的一年。

5月,集其畢生之功的《雲南花鳥》由讀庫出版,其後,曾孝濂舉辦了兩場講座,每次都連續工作四五個小時。

7月,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曾孝濂不僅受邀出面操辦與大會同期舉辦的植物藝術畫展,還特別為畫展繪製了十幅植物藝術新作。

9月,曾孝濂手上的畫作和手稿悉數被浙江自然博物館收藏。至此,他為一生心血所系的作品找到了歸宿。也讓讀庫以《花葉》之名高仿復刻的十幅新作,成為離收藏曾孝濂原作距離最近的機會。他的畫作從未在國內市場上出售。

暮年新作:硬葉兜蘭,選自讀庫出品的《花葉》。

有感於自己年輕時孤獨探索的學習經歷,晚年的曾孝濂決心把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獨家心法分享出來,造福後學,為中國生物藝術畫的發展貢獻心力。籌備植物藝術畫展時,他也力排眾議,特別注意選擇青年畫家的優秀作品。

在《雲南花鳥》新書分享會上,他甚至拿起畫筆,現場示範,從用什麼紙筆、買什麼顏料,到構圖、用色的理念,傾囊而授。

信手塗鴉一頑童,機緣巧合入畫途,以臘葉標本為依據,為植物志畫插圖。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頭。時而心猿意馬闖深山老林,領略狂野之壯美;時而呆若木雞靜觀花開花落,澄懷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諦。

動靜之間尋覓靈感之沃土。以勤補拙,死摳硬磨,練就無法之法。凝花鳥樹木於筆端,哄慰自己,也給觀者留下些許回味。隨意而安,儘力而為,平平淡淡,自得其樂。

這是曾孝濂七十八歲生日時自作的短文。

2018年,在拿起畫筆六十年後,曾孝濂登上《朗讀者》的舞台。後台候場,他忙著向編輯打聽讀庫出版的兩本多雷版畫,說要找來參考。舉著平時繪畫所用的獨門暗器,一把自己在放大鏡下精心磨製的刻刀,他說:

我要試驗新的畫法,嘗試新的主題。我還有時間。

這是曾孝濂老師為第十九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特別創作的十幅植物畫。

在去年的一次活動現場,曾老師這幅《尖被百合》吸引了一位保潔阿姨舉起手機。

附錄:曾孝濂作品出版年表

《花葉》(收藏版),2017年10月,讀庫出品

《雲南花鳥》,2017年5月,讀庫出品,入選2017年度「雲南十大好書」

《曾孝濂彩墨畫集》,2016年3月,雲南美術出版社

《中國雲南百花圖》,2002年12月,雲南美術出版社

《曾孝濂作品選》,2001年1月,天津楊柳青畫社

《中國古鳥類圖鑑》,2000年4月,雲南科技出版社

《鳥語·花香》(明信片),1999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雲南百鳥圖》,1998年12月,雲南人民出版社

有關曾孝濂老師更多文章,點擊進入:

「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得味道足」

那個曾經把你美哭的老頭

「文革」期間,他們深入中越老緬接壤林區……

作者:讀庫編輯·楊運洋

個人訂閱號:羊頓老師

推薦閱讀:

松果菊-花園中的寶石|花園植物
12生肖還有旺財植物,你知道不?
番茄往事(6)
花木郎:地球花費1000年造就1厘米土壤,你僅需要1周
如何養殖空氣鳳梨?

TAG:植物 | 朗讀者綜藝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