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最缺什麼?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貴州最缺什麼?
NO.527-貴州顆鹽不產
作者:R.R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貴州,古稱黔,自古以來是牂牁先苗的聚集之地,也是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人類發展需要的主要資源在這裡都能找到:
這兒從不缺水,整個貴州水系發達,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較多,是我國黔電進粵的核心;這兒也不缺糧,小麥玉米水稻和諧共生,油菜籽也遠銷全國;這兒也不缺礦,素有「西部煤海」之稱,水銀礦儲量是全國第一。
貴州不是唯一不產鹽的,但卻是最缺鹽的
但那麼多資源中,貴州唯獨卻缺一個極為重要的資源——鹽。沒錯,整個貴州神奇地顆鹽不產!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貴州人民在沒有鹽的情況下該如何生存。
鹽的棄兒
在中國,天然鹽主要來自海鹽(如江蘇鹽城的海鹽區)、湖鹽(如山西運城的鹽湖)、井鹽(如四川自貢的鹽井)。
曾經一部分泡在海里的江蘇
自然也成了海鹽生產重鎮
對內陸來說,鹽的來源主要是鹽井和鹽湖。但這些資源都集中在盆地區域,如運城盆地、四川盆地、雲南滇中盆地。
一隻巨大的運城鹽池
然而貴州沒有這樣的地方
而遍布褶皺山脈的貴州卻被鹽之神巧妙地避開了,這裡沒有任何鹽井或者鹽湖,無法自己生產鹽分。
估計僅有的鹽分也都被衝到下游去了
人長期生活在缺鹽環境的危害巨大。
首先是沒有鹽會使得飯菜無味難咽,影響食慾;其次,長期不吃鹽,得不到鈉的補充,會使人電解質紊亂,患上「低鈉血症」,主要癥狀為腿軟乏力、噁心嗜睡、神經精神癥狀等;其三,鹽中的氯元素對人消化系統中的胃酸產生有補充作用,長期缺鹽的人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營養容易不良。
鹽在某種意義上可是食物的靈魂啊
要生存,貴州人就必須設法找到代替鹽的食物。
經過千年的摸索和傳承,貴州人最後找到的「代鹽」利器就是又酸又辣的「黔菜」。還記得遵義酸辣粉的酸爽透心么?還記得苗族的酸湯魚的紅亮鮮美么?還記得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全酸宴」么?這些菜在今天的人們舌尖是風味獨特的民族美食,在貴州土著居民的眼中其實是為自然條件所困而研發的食品。
不餓也能看出口水來的
先民為自己「代鹽」
從歷史發展來看,貴州先民為了找到代替鹽的食物,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一:以草木灰代鹽
清朝貴州官員余上泗的《蠻峒竹枝洞》就有「蕨根漬水代鹽嘗」的描述:曾經的先苗過濾焚燒後的蕨根灰,用較為乾淨的灰水代替鹽水。蕨根灰其實就是草木灰的一種,主要以碳酸鉀和氯化鉀為主,還有部分的鈉元素,可以補充所需要的鉀鈉電解質。儘管鉀鹽口味偏苦,但好歹能讓飲食不那麼寡淡無味,對神經系統也有好處。
這種東西泡水來代替鹽水…
階段二:以酸代鹽
以灰代鹽是最古老的替代辦法,隨著技術的發展,當地貴州先苗逐漸學會了用腌制酸湯酸食作為代鹽的主要的辦法。這裡的腌制和東北酸菜不同,東北用鹽,而貴州本身缺鹽,因此先苗創造性地發明了醅菜(音pēi)或稱?菜(音yìn)。
找了一個現在的貴州酸菜的圖
主要配料還是青菜,辣椒和糯米
清朝人納蘭常安在寫到《宦遊筆記》時提到:「苗疆艱於鹽,蕨灰代之,得死鳥獸一切蠕動之物,雜納瓮中,曰『醅菜』,珍為異味」《貴州通志》卷七記載「在斂牛馬雞犬骨以米糝和之作?,至酸臭為佳。稱富積者則曰貯?桶幾世」。也就是苗人用動物屍骨和草木灰一同腌制一種又酸又臭的腐敗食物,作為珍饈美味。窖藏越久還越值錢。
從營養科學角度看,醅菜製作期間,草木灰的滷水發酵產生了大量硝酸鉀和其他硝酸鹽,能夠補充人體電解質。從食品角度看,發酵產生的酸味對增進食慾也多有幫助。更關鍵的是,人們可以通過這類腌制發酵更好時間地保存食物,這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山區極為重要。
階段三:以辣代鹽
辣椒並非中國原產,大概在明末傳入中國。最初因為紅艷艷的顏色,其他中國人對辣椒還是觀賞為主,而天高皇帝遠的貴州人最早開始食用辣椒。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有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道光年間貴州北部已 「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辣椒)」。同治年間貴州人則「四時以食海椒」。
我感覺要噴火了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貴州人愛吃辣椒不僅是因為辣椒的刺激性口味,更關鍵的是辣椒是一種典型高鈉食物,可以很好地補充鈉元素。當然,先民不知道辣椒可以很好地補充人缺乏的營養,也許他們只是不小心吃了漂亮的紅燈籠後,慢慢地腿有勁了,頭不暈了,手也能握了。人們口耳相傳,推而廣之,辣椒也自然而然成為這裡主要的口味習慣。
辣椒的生長環境較高不能太冷、不能太旱、適合山地種植,這和貴州的地形完全符合,因此辣椒很快地在貴州開始種植擴散,並在後來成為了一種地方風味走向全國。。
火辣到讓你發熱的女人
運不進去的鹽
看到這裡人們不由要質問,難道古代貴州附近都沒有鹽礦嗎?沒有鹽,古代政府不能運嗎?
答案卻是殘忍的,附近有鹽礦,但是很難運。
貴州交界的省份確實不乏巨大鹽礦。鹽都自貢離貴州很近,雲南鹽井也離貴州不遠。但是貴州獨特的地形環境大大限制了周邊鹽資源進入的可能性。
從貴州地形圖可以發現,整個貴州是個純粹山區,說是「地無三尺平」並不過分。即使有北盤江、清水江、烏江穿過,卻並沒有形成河流切割沖刷的平原和穀道,外界物資運輸極為不便,造成了「外鹽難進」的局面。
河流雖多,但都是上游
同是缺鹽之地,如廣西的核心地區桂柳邕,就是以平原為主或者靠近平原,很方便可以將廣東的海鹽運入。所以廣西缺鹽並沒有貴州那麼嚴重。
廣西離海洋顯然近得多,便捷得多
此外,貴州自古以來被中原王朝視為化外羈縻之地,《貴州通志》就直言不諱「漢唐宋諸史中所載蠻夷之在黔地」,中央政府很少會關注這片地方的民生。老百姓沒鹽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就沒有人關心了。
同是化外之地,雲南歷經六詔、南詔、大長和、大理、後理,一直是被西南地方政權控制的核心地區,可以有效地調動政權內的資源。而貴州則處於中原王朝和雲南地方政權勢力交叉地區,兩方均鞭長莫及。貴州當地長期土司當道,他們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強大的統治集團,還動輒起義,更加減少了貴州的物資流通。
大理至少曾經雄踞西南
貴州則長期處於過渡和極其破碎的狀態
先天不足的貴州於是更加受困於缺鹽的困境。
直到雍正在貴州徹底改土歸流後,中央政府才開始逐步解決貴州缺鹽的問題。這時主要辦法就是川鹽進黔,以犍為和樂山的鹽為主,兩地都沿岷江,可以順流而下在瀘州合江轉行赤水河正式入黔。
從貴州西北進入
但是從《貴州通志》中當地官員關於鹽務的疏文中可以看到,貴州鹽價斗米斤鹽,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題覆鹽價疏》就明確記載「價值太昂恐致累民」。
畢竟鹽是古代重要的稅收手段之一
民國時期貴州缺鹽的情況仍未好轉,普通百姓發明了許多省鹽方法:涮涮鹽(吃飯時放到蘸水裡涮一下就趕緊取出來),吊吊鹽(用一塊紗布將鹽包起懸吊,吃飯前舔一口),成為貴州一大奇怪。
富人也好不到哪裡,學者陳國均在《貴州苗夷社會研究》記載「然也有少數富有之家,也常到遠處場壩上買些鹽回來,但也看得是稀世之寶,菜中僅放極少量的鹽,簡直使人不能感到鹽味」。
1930年代貴州還爆發了鹽災,「農民們淡食已經一個多月了。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面貌都非常黝黑,沒有一點笑容,像喪亡了什麼人一樣,不說話。沒有鹽吃,朋友,那簡直是活受罪;換句話說,這是我們世間上一種最慘酷的刑罰」(蹇先艾的《鹽災》)
貴州的缺鹽問題徹底解決是在49年後。貴州政府積極調運食鹽,解除鹽荒,把鹽的產、供、銷全部納入計劃經濟體系,由國家鹽業企業統購統銷。困擾貴州幾千年的缺鹽問題徹底宣告結束!
食鹽專營,利國利民
貴州只是眾多缺鹽地區的一個,中國還有很多地方和貴州一樣嚴重缺鹽。湘西的苗族聚居地、廣西北部的壯族聚居地都受鹽災的困擾。但他們也都能智慧地發明各類代鹽方法來克服天災面向未來,比如廣西壯族愛以用「竹灰代鹽」、湖南少數民族在困難的時期就用陳磚熬制硝鹽。
只是這些方法沒有如貴州那樣後來成為了風靡全國的地區風味,知名度上差了一些。但各地人民為了求生而開動腦筋尋求解決辦法的努力是同樣的。
回溯這段悲愴的歷史,我們會感嘆勤勞的中國人從不缺為抗擊天災、戰勝貧瘠所做出的奮鬥。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
推薦閱讀:
※有理丨 純乾貨!後廚里「鹽」的用法全在這兒了!
※女子吃了一個月「低鈉鹽」險丟命!這種鹽不是誰都能吃
※我這麼帥竟然不讓我刷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