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獸:需求三角模型,破解消費需求密碼
來自專欄 產品思維
消費者需求分析一直是大課題,傳播學、心理學、經濟學的維度都有系統涉及,我們常說的用戶調查、用戶畫像等都是需求分析實際應用。
最近聽了李叫獸在混沌大學《破解消費者需求密碼》的課程,當中提及「需求三角模型 」,是最簡單最底層的消費需求邏輯,深受啟發,今天和大家分享下。
--------------------------------------------
一, 從一個故事了解營銷的本質
李叫獸分享了一個故事:
美國沃頓商學院的一個大學教授,有一次開車路過一個立交橋。
因為立交橋發生了一些事故,兩邊的車相互堵在一個地方。這個時候教授需要趕著回家,所以他面臨一個任務就是說服對面的一個計程車司機給他讓道。但雙方都不願意退。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呢?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通常我們會說:行行好,我有急事,麻煩讓一讓。但是,這樣的說服方式往往是無效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急我也急啊。因為你沒有利用別人的需求,你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慾望。
結果這位教授和計程車司機說了一句話,這位計程車真的讓道了。教授說:「兩個人當中只有你是專業司機。」因為,所有計程車司機都想證明我比一般司機專業。
很多產品人和營銷人都有這樣的困惑:
我的產品已經設計得很完美了,廣告宣傳也做了,渠道也鋪了,為什麼沒有明顯的增長?
這些困惑都涉及一個問題:消費需求。
營銷的本質最終都會回歸到消費者的需求。
如果做產品營銷人只盯著怎麼做宣傳,怎麼做活動這些表象,而不去深挖營銷的本質,就會像地基沒有打穩的大廈,投入越大,風險越大。
李叫獸說:
但在我看來營銷的本質很簡單: 研究如何通過滿足別人的需求,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所採取的各種營銷方法,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消費者對你的需求。
如果你的營銷方案沒有提升消費者對你的需求,即使短期內取得多酷的曝光數據,在長遠來看也是無效的。
洞察用戶需求,是營銷的第一直覺。
--------------------------------------------
二 . 需求三角模型,剖析用戶需求的形成機制
缺乏感、目標物與消費者能力,構成了至關重要的「需求三角模型 」。
「需求 」從字面上理解:
需:需要,想要,即理想與現實之差,是缺乏感的表現;
求:訴求,索求,即填補落差的方案,是目標物體現。
缺乏感+目標物=動機。
當我們幫助消費者構建出了動機時,營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但這還不夠。
就像飛機延誤,在候機室苦等了好幾個鐘頭之後,經常恨不得自己有架私人飛機。
但是我們不會真的就去買私人飛機。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買不起。
這時,「需求三角模型 」的最後一環出現了:消費能力(不僅指消費者的經濟能力,還有學習能力、信任成本等等。)
很多產品叫好不叫座,往往問題就出在這個維度上。
所有消費需求的構成必須滿足這三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個角,最終需求都無法形成。失敗的產品營銷,追根溯源往往都是因為需求三角沒有構建完成。
--------------------------------------------
三. 需求三角模型第一環:缺乏感
好的營銷必須要與用戶的缺乏感建立關聯,喚醒消費者潛藏的缺乏感,給他一個改變自己的理由。
可口可樂一百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可以一直長盛不衰呢?
很大的原因在於:它都能緊緊抓住時代需求,提出不同的「時代口號 」。
- 1906 :The Great National Temperance Beverage (偉大國家的無酒精飲料)
可口可樂誕生之初,美國流行的是酒精飲料,但人們也清楚酒精是不健康的。
為了響應當時的戒酒運動,提出了「偉大國家的無酒精飲料 」的口號。
- 1957 :Sign of Good Taste(好品味的象徵)
50 年代正值美國戰後的繁榮時期,新中產階級白領的崛起,可口可樂開始強調「品味」。
- 2016:Taste the Feeling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可口可樂也被貼上了高含糖量不健康的標籤。
用戶的需求下降了,怎麼辦?
2016年推出的新宣傳文案「Taste the Feeling」,鼓勵大家享受當下。
你看,用戶的缺乏感又被喚醒了。
當你開啟一個營銷時,你的目標是消費者的需求增長。
為此,李叫獸提出了「消費者落差表」:
任務視角:把消費者看成一個處在任務中的人,落差=已完成 - 未完成。
- 某在線貸款文案:「測你能貸多少」(PS: 它幫助用戶完善了決策閉環)。
時間視角:對用戶做經驗分析和預期分析。
- 尚德教育廣告:「曾經錯過大學,別再錯過本科」。
關係視角:做消費者的關鍵決策路徑分析。
- 某款約會軟體:「發現正在喜歡你的人」。
群體視角:是指人們考慮做某件事時,會參照某一個群體。
- 滴滴宣傳語:「四個小夥伴三個用滴滴」。
角色視角:角色就是消費者自我,是他心理上認同的那個自我。這個自我和真實的自我是有落差的。這個視角的公式是角色減自己。
- 典型句式是:作為一個啥啥,你應該怎樣怎樣。
- 某服裝品牌:26歲別再穿便宜貨。
--------------------------------------------
四. 需求三角模型第二環: 目標物
怎樣才能更有可能推動別人去做一件事情呢?
就是把這個行動說得越明確,越形成明確的目標物,那麼行動達成的概率越高。
但同時,要注意:目標物和缺乏感的匹配一定要可信,才能形成動機。
當提供給消費者的目標物不明確,或不符合他的認知時,就沒有辦法形成非常具體的動機。
- 某手錶的廣告:「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之所以沒有很好的轉化率,是因為它們目標物和缺乏感在消費者認知中不匹配。
買手錶和「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之間的匹配性在大眾的認知內不可信。
關於目標物,需要避免三大陷阱:
(1)目標物過小,缺乏感很大
- 某熱水器:改變世界,顛覆你的生活
(2)目標物過大,缺乏感很小
- 電動牙刷:每次幫你省下10秒刷牙時間
(3)目標物與缺乏感連接不當
- 果醋:清涼解渴,消暑必備!
--------------------------------------------
五. 需求三角模型第三環:消費能力
很多時候,消費者心動了,但是沒有採取行動。
為什麼?
因為採取改變的成本太高了,從而超過了意願。
但是,消費成本不僅僅指金錢成本,還包括形象成本、行為成本、學習成本、健康成本和決策成本。
(1)金錢成本:降價、臨時試用
(2)形象成本:(是否損害形象?)
- 衛生棉條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市場認可度低。
(3)行動成本:(是否麻煩耗時?)
- 飯店解決了停車難問題,提升了上座率。
(4)學習成本:(額外學習,改變使用習慣)
- 美圖秀秀、一鍵美圖相較專業修圖軟體降低了學習成本
(5)健康成本:(是否造成健康損害?)
(6)決策成本:(選擇/信任)
- 增加信任背書,與公眾人物合作、名企效應等
成功的營銷,很重要的一步是,給消費者賦能,降低消費成本,刺激消費者做出改變。
--------------------------------------------
現在我們常常談論「風口」,
歸根結底是抓住了需求的變化,產生新的商業機會。
優秀的營銷人必須在快速的變化中不斷抓住需求的缺口,緊緊圍繞需求打造自己的營銷方案。
消費者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需求才是。
感謝讀完。
如果對您有啟發,請不吝點贊,謝謝。
關注本專欄,不錯過任何產品思維乾貨分享哦。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5招教你起一個好聽易記的品牌名
※CGO學院第一課:消費升級,品牌戰略如何升級
※賣家內參:原來這個高端圈子是這麼的離譜?
※銷售高手養成系列十:咖啡是香的,蘋果是甜的,你的產品是什麼樣的?
※絕!餐飲老闆用追女神的招數來吸引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