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回答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回答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亂叫。

郭襄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這番真情流露,真是應了那句:相知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記得學生時代看到這一幕,感慨的是楊過與小龍女這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終於修得圓滿結局了。

還有就是「新五絕」被各路英雄豪傑洗牌重新定義為「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的那一段,多少有點兒「自古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的惆悵。

可此去經年,再度翻閱,竟又是另一番意味。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曾經在初遇之時,對著楊過莞爾一笑,說道:「我姓郭,單名一個襄字」。

沒錯,這位明媚聰慧的奇女子,正是郭襄。

幼年時,覺得她活潑可愛,如沐春風;

少年時,覺得她聰慧明媚,燦若星辰;

到如今,覺得她至情至性,一片痴心。

只可惜,也因了這份執念,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從此漂泊半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到最後,也只能在峨眉山上,青燈長伴,孤獨終老。

?故事的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作為郭靖與黃蓉的二女兒,郭襄生逢於亂世。

當時蒙古揮軍南下,襄陽危在旦夕。

她的父母奉命鎮守襄陽,也因此給她取了這個名字。

只不過,她一出生就被金輪法王搶去,後來又落入李莫愁之手。

險象環生,顛沛流離。嗷嗷待哺之時,還在山洞裡喝過豹奶。

後來幸好被楊過救走,帶回古墓用玉蜂瓊漿養了一段時日。最後輾轉數月,才回到黃蓉懷裡。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與楊過有交集,只是那時還太小,楊過也只不過是個十八歲的少年。

歲月匆匆流逝,轉眼間已過了十六載。

此時的郭襄,已經成長為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

?作為名門之後的她,遺傳了父親郭靖的溫厚善良,母親黃蓉的古靈精怪,外公黃藥師的行事作風,甚至還有外婆馮衡的神韻風采。

不同於大姐郭芙的刁蠻任性,總是仗著自己的身份欺橫霸道,享受旁人的眾星捧月。

郭襄可是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中成長的,她身上更具有一種貴而不驕的風度,待人接物既磊落大方,又從容淡定。

或許是從小在武林世家長大,見慣了各路英雄,她骨子裡也有一種俠義之氣,行事作風像極了外公黃老邪,是那種更願意聽從內心的人。

郭襄是在《神鵰俠侶》離結束還有四分之一時才出場的,頸掛一串明珠,身著淡綠衣衫,猶如空谷幽蘭,氣質非凡。

在風陵渡口,聽聞神鵰俠的事迹之後,她頓時心生仰慕之情,應和山西一窟鬼,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沒想到因緣際會之中,與楊過相遇。

?他們一起到黑沼澤抓靈狐,一起替劉瑛姑了卻多年的心結,一起智斗周伯通。

那或許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吧。

自己敬仰的大哥哥不僅是蓋世英雄,就真切地出現在眼前,還帶著自己一起做了那麼多有趣的事。

以至於多年後回想起來,心口還會微微一熱。

如果說遇上楊過之前,郭襄心裡懷揣的是一種對英雄的仰慕之情。

那麼,在遇上他之後,心裡的這種仰慕又加深了幾分。

那時候的楊過修成蓋世武功,早已名滿江湖,可以說已經處於一個男人的巔峰時期,再加上對小龍女苦苦等待的痴情,無疑是滿足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關於靈魂伴侶的所有想像。

當楊過給她三根金針,可以實現她三個願望時。

她不暇思索就用了兩根,只為一睹楊過的真容,還有邀請他前來慶生。

關於初見楊過真面目,原著里是這麼寫的:

郭襄眼前頓時出現一張清癯俊秀、風流倜儻的英俊臉孔;

但見其劍眉入鬢、鳳眼生威,好不俊俏;

只是臉色蒼白,頗顯憔悴。

當楊過回頭見她怔怔地瞧著自己是,神色間顯得頗為異樣,便微笑道:「怎麼?」

郭襄俏臉一紅,低聲道:「沒什麼」。

心中卻說:「想不到你生得這般俊」。

就是那摘掉面具後的驚鴻一瞥,定格了她的一生韶華。

或許很多人都會說,若是當時郭襄沒有叫楊過摘下面具,是不是就不會在峨眉清冷的月光中孤寂一生?

可是,終究沒有如果。這一見,註定了以後的歲月里,一場相思一場災,情到深處終生誤。

這匆匆一見,是情愫的萌芽。

十六歲的那場生日宴,才是盛大的啟程。

楊過不僅如約而至,還集結天下英雄,給郭襄送上了三份的賀禮。

?一是斬殺兩千蒙古士兵;

二是燒了蒙古大軍的糧草;

三是清除隱藏在丐幫的姦細霍都。

這三件大禮,伴隨著漫天的璀璨煙花,一時名動天下。

如此華麗,太過榮耀。

那一刻,郭襄成了整個武林的焦點。

而這一切,都是楊過給她的。

試想,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如何能低擋得住這份溫柔與盛寵?

尤其那個人不僅武功蓋世,還相貌堂堂,而且對自己寵愛有加。

這就像是一杯毒藥,但她喝得心甘情願。

而那場煙花,盛開的不僅是一顆少女心,也開啟了一段無疾而終的痴戀。

人世間,有些相遇是致命的,比如楊過之於郭襄。

風陵渡口的那驚鴻一瞥,以及生日宴上的那場煙花,讓郭襄心裡從此情根深種。

再相遇時,已是兩個月以後。

在絕情谷上,楊過眼見苦等十六年都不見小龍女的蹤跡,早已心灰意冷一心求死。

這個時候,郭襄毫不遲疑地用掉了第三根金針,只為請求她的大哥哥不要輕生。

可楊過哪裡還顧得上昔日的約定,縱深一躍,跳入谷底。

而郭襄呢?

沒有半分猶豫,也隨著跳了下去。

當楊過在絕情谷底的清潭之畔,看到隨之而來的郭襄,也不禁嚇了一跳,嗔怪她跳下來做什麼。

記得郭襄當時回答說,看到你跳,我也就跟著來了。

看到他苦等心上人,生日願望是盼著他們團聚;

看到他生無可戀,便跟著他去。

縱使底下是萬丈深淵,縱使可能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懼,更在所不惜。

這種股決絕,無法歸類,沒有雜質。

說仰慕吧,太過蕭索;

說痴情吧,太過俗氣。

她只知道,認定了這麼一個人,心裡便再無雜念。

就像聽父母聊起當年穆念慈對楊康的痴情,她竟然說道:「她是沒有法子啊,她既然歡喜了,便有千般不是,也要喜歡到底。」

小小年紀,便有這番感悟。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在借別人的事,說自己的心呢?

那一年的襄陽城下,敵軍壓陣,戰火紛飛。

郭襄被蒙古軍擄去做人質,綁於高台,柴火堆積,命懸一線。

縱使武功蓋世如黃老邪,再加上郭靖黃蓉二人,也沒有法子能解救。

在這生死危急關頭,郭襄卻毫不畏懼,那麼從容安靜。

她極目遠眺,看著山川如畫,心裡叨念著楊過。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隨著一聲清嘶雕鳴,楊過與小龍女鼓風而至。

郭襄被救了下來,也見到了美若天仙的小龍女。

她在心有餘悸之時,不免感慨:「也真只有你,才配得上他」。

這番話,當然是發自內心的。

她的蓋世英雄,終於找回了他心心念念的人。

她替他高興之餘,卻也難免落寞。

郭襄曾在蒙古軍營中有這麼一段獨白,碎碎念道:

可惜我遲生了二十年。

倘若媽媽先生我,再生姊姊,我學會了師父的龍象般若功和無上瑜珈密乘,在全真教道觀外住了下來,自稱大龍女,小楊過在全真教中受師父欺侮,逃到我家裡,我收留了他教他武功,他慢慢的自會跟我好了。

他再遇到小龍女,最多不過拉住她手,給她三枚金針,說道:小妹子,你很可愛,我心裡也挺喜歡你。不過我的心已屬大龍女了。

請你莫怪!

你有甚幺事,拿一枚金針來,我一定給你辦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看似是童言無忌,卻也是真情流露。

她多麼希望,能夠早一點遇上他。

以至於最後在華山之巔,看著楊過攜著小龍女下山,她終於忍不住,風吹花落淚如雨。

愛上一個人,只需要一瞬間。

可忘記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

後來襄陽被攻陷,父母雙雙殉難。

郭襄便帶著倚天劍,騎著小毛驢,開始浪跡天涯,四處追尋楊過的蹤跡。

她去終南山,終南山古墓長閉;

她到萬花坳,萬花坳花落無聲;

她下絕情谷,絕情谷空山寂寂;

她迴風陵渡,風陵渡凝月冥冥。

終南山在陝西,風陵渡和萬花坳在山西,絕情谷在湖北。

在郭襄浪跡天涯的二十四年里,去了無數次這四個地方。

此間輾轉,尋而不得,不能忘懷。

其實,這二十四年的尋覓,找的不僅是楊過這個人,而是希望從江湖那裡聽取更多關於他的事迹吧。

因為即便找到了,又能怎樣呢?相見不如懷念罷。

或許是十六歲那年的煙花太過燦爛,燃盡了此後二十四年的韶華。

四十歲的那年,郭襄在峨眉山下遇到了一個說書之人。

他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里,某天被海水衝到淺水溝,只能互相把自己嘴裡的泡沫喂到對方嘴裡,才能得以生存。

這叫相濡以沫。

海水最終漫了上來,兩條魚分開了,最終回到海里,不去打擾彼此。

這叫相忘於江湖。

郭襄聽完,痛哭一場。

楊過等了小龍女十六年,而她卻追尋了二十四年。

半生循跡,江湖無蹤。

眼看容顏已老,青絲熬成白髮。

都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可如今,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關於郭襄的結局,《倚天屠龍記》里曾有簡單的交代,借用俞蓮舟之口,輕描淡寫地說道:

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十六歲那年遇見,用了二十四年去尋覓,最後選擇在清冷的峨嵋山上終老。

郭襄的這一生,真是讓人唏噓。

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在遇見的時候就花光了所有的運氣,便註定了以後不得善終,就這樣被耽誤了一輩子。

只是,世人都以為她最終放下了。

?而當滅絕師太說起她師父叫做風陵師太時,竟是那樣令人心酸。

終其一生,她都沒能忘記風陵渡口的那場相遇,還有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時,海不說話;

小毛爐滴滴答答,

倚天劍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

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

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眉山上的雲和霞, 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


?

風陵渡是郭襄的不肯忘,鐵羅漢成張三丰的空惆悵

那一日的武當山後,竹林深處,綠蔭遍地。

除了偶聞鳥語之外,竟是半點生息也無。

喬裝打扮成弟子模樣的張無忌,跟著俞岱岩和少林寺的空相,一同來找閉關修鍊的張三丰。

?此時的武當山下,趙敏正假借明教之名,帶著一眾人馬來勢洶洶。

就在被空相趁機暗算,身受重傷之際,張三丰從身邊摸出一對鐵羅漢,交給俞岱岩,並平靜而又溫和地說道:

「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女俠贈送於我。

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流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

說著,大袖一揮,走出門去。

就是這寥寥十字,卻讓人不禁鼻子一酸。

年少時不懂,只覺得張三丰此舉十分豪邁,倒也應正了一代宗師的古道熱腸。

可如今仔細思量,卻發現更多的是一種俠骨柔情。

百年前郭襄隨手贈予的一對鐵羅漢,他竟然妥善保管,貼身收藏,以至於隨身就能摸出來。

如果不是因為其中寄託著那份情愫,又如何能這般視若珍寶。

而當他決定把這對收藏了百年的鐵羅漢交給俞岱岩之時,或許心裡也終於肯放下了。

江湖悠遠,歲月漫長。

一百年的空等,終於讓這場盛大的暗戀隨風飄逝,空留一聲嘆息。

第一次相遇,是在華山之巔。

他不過是個十二三歲的青澀少年,金庸形容他形貌甚奇,凝氣卓立。

當時,瀟湘子與尹克西偷了少林寺藏經閣內的《楞伽經》。

張三丰便跟著師父覺遠大師一路追討。

而楊過小龍女與郭靖黃蓉、周伯通等江湖豪傑正好齊聚華山之巔,也順便目睹了這場紛爭。

眼看只懂得內功不懂得招式的小張三丰被尹克西處處逼緊,站在一旁的郭襄忍不住幫腔了,她讓張三丰放手去打,打不過有她幫忙。

張三丰聽得這一聲脆響,在混亂之中不忘向郭襄道了聲謝。

等到眾人下山之時,郭襄回過頭來,看到張三丰頭上的傷口在汨汨流血,連忙從懷裡掏出手帕,替他包紮止血。

那是張三丰第一次仔細打量她,為她的仗義出手心生感激,也想對她的善良寬厚出言道謝。

不料卻見郭襄滿臉憂傷,眼裡更是淚光瑩瑩。

看著這位美麗可親的小姐姐如此傷心,他竟然也說不出話來了。

記得當時覺遠還搖首長嘆,說張三丰一動嗔怒,靈台便不能如明鏡止水了。

當真是一語成讖!

就是這個相遇,讓張三丰從此百年孤獨。

再度相遇,是在少室山下。

三年的時光過去,張三丰已長成為十六歲的少年,郭襄也在這三年里輾轉漂泊中出落成十八九歲的大姑娘。

因為尋而不得,郭襄便到少林寺找無色禪師,想在他這裡打聽到關於楊過的一些蛛絲馬跡。

沒想到,最終還是失望了。

在郭襄下山的時候,張三丰一直跟在後邊,隔著幾步遠,始終不敢上前。

郭襄回過頭看到了他,也認出了他便是三年前在華山之巔上受傷的少年。便笑著問道:「張兄弟,你也來送客下山嗎?」

張三丰在猝不及防中,臉上一紅,輕聲應了一句:「是。」

郭襄便從懷裡摸出一對鐵羅漢,把它塞到了張三丰手裡。

其實,這對鐵羅漢是在郭襄十六歲生日那年,無色禪師因楊過的情份送上的賀禮。

她一直視作心頭之寶,只不過這三年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大老遠找無色禪師打聽消息也沒有結果。

傷心失望之下,就隨手贈給了張三丰。

沒想到張三丰卻珍藏了一百年。

或許,金庸就是想借這一段來暗示兩人感情路上的殊途同歸吧。

都是痴情種,都是視若珍寶,卻也都是愛而不得,最終孤寂一生。

一別數日,張三丰的命運橫遭巨變。

因為在比武之中勝了何足道,張三丰被誣陷偷學經書,遭到少林僧人的追殺。

在這走投無路的時候,他與郭襄再度相遇。

覺遠大師為了保護他倆,將兩人裝在鐵桶里,挑著狂奔數十里,最後氣數已盡,坐化身亡。

而覺遠臨終之前,一直在念《九陽真經》的內容,張三丰與郭襄分別記下了其中的一部分,為日後創立武當派與峨眉派奠定了基礎。

到了分別之際,郭襄感念於張三丰年幼道淺,又孤苦無依,將手腕上的金絲鐲相贈,並囑咐他去襄陽找她爹媽,以求安身立命,還貼心地提醒他要容忍她大姐的壞脾氣。

交代完這些,郭襄說了一句:「咱們便此別過,後會有期。」

便翻身一跳,騎著小毛驢逐漸遠去。

三年前,華山之巔,楊過與郭襄分別之際,也留下這麼一句:「咱們就此別過。」

沒想到三年後,少室山下,郭襄留給張三丰的也是這一句。

只是啊,江湖那麼大,這一別竟然都成了永恆。

雖然相見匆匆,但對於從小在少林寺長大的張三丰來說,著一襲黃衫,懷一股豪情,既聰慧過人,又溫婉善良的郭襄,足以讓他為之傾倒。

在金庸的武俠里,大多是妙齡女子愛上英雄豪傑,張三丰與郭襄的這一段卻一反常態。

雖然描寫的很含蓄,但「臉上一紅」、「頗為依依不捨」等曖昧詞語,還是能依稀看到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模樣。

這種朦朦朧朧欲說還休的愛戀,卻更加意味深長。

張三丰與郭襄在《神鵰俠侶》的最後相遇,故事也在《倚天屠龍記》里得到延續。

雖然眾多電視劇版本中,都將兩人的這一段省略掉。

但翻開《倚天屠龍記》的原著,前兩回是「天涯思君不可忘」,和「武當山頂松柏長」。

這其中講的不就是郭襄與張三丰嗎?

少室山一別之後,郭襄繼續浪跡天涯尋覓楊過的蹤跡,張三丰原本是聽從郭襄的建議,到襄陽去找郭靖黃蓉夫婦的。

只不過,這路上遇到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決定,也讓他此生再也沒能與郭襄重逢。

話說張三丰一路跋山涉水,來到湖北境內的武當山腳下。

這裡離襄陽不過二百多里,他停下來歇息。

那時剛好有一對少年夫妻經過,只聽得妻子數落丈夫,說他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要去投靠姐姐姐夫,「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

這一番話,就像一根根針一樣刺在張三丰心裡。

那一瞬間,他想到了自己,堂堂一介男兒,為何要去寄人籬下,還要看郭大小姐的眼色?

而且,他知道郭襄心裡惦記著神鵰大俠,他曾在華山之巔見識過這位名滿江湖的大英雄,還曾受其指點學過幾招。

就算去了襄陽,有機會見著她,恐怕她也瞧不上他這個無名小子吧。

倒不如自立門戶,這樣有朝一日重逢了,也更有底氣與實力站在她面前。

言念及此,心意已決。

張三丰便隻身上了武當山,渴飲山泉,飢餐野果,苦心研習覺遠大師臨終所傳授的《九陽真經》,開創了武當一派。

二十四年後,浪跡江湖的郭襄終於大徹大悟,也在峨眉上出了家,設立了峨嵋派。

他們兩人,一個青燈長伴,一個潛心修鍊。

隔峰遙望,再會無期。

只是,心裡都有一座墳,葬著未亡人。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少年弟子江湖老,白髮紅顏兩鬢白。

再出現時,他已是名震武林的一代宗師。

鬚眉俱白,飽經滄桑。

就如張無忌多年以後再見他的那般感慨一樣,讓人又悲又喜,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而她卻早已不在人世,只能在旁人提及這位女俠的時候,徒生一種敬畏與惋惜。

金庸將張三丰對郭襄的這股痴情,寫得相當隱晦。

或許,也只有真正嘗遍了愛恨情仇之人,才能有那麼深的感悟。

兩人之間的淵源第一次被正面提及,是在《倚天屠龍記》里。

當時張翠山與殷素素夫婦剛從冰火島回來,與俞蓮舟一起上武當山給張三丰祝壽。

就是在這路途中,俞蓮舟說起了當年張三丰與郭襄之間的因緣際會。

一向直來直去的殷素素聽出了其中的八卦,直接破口而出:「這一位郭襄郭女俠,怎地又不嫁給張真人?」

張翠山連忙叫她不要胡說八道,可一向嚴肅古板的俞蓮舟卻解釋道:

「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後,此後再也沒見過面。

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鵰大俠楊過」。

讀到此處,恍然大悟。

原來,張三丰心如明鏡,他一直知道郭襄心裡放不下楊過,他也知道自己的一腔熱血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所以,愛而不得的時候,郭襄選擇追尋,而他卻選擇空等。

縱使,他知道這番空等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也願意為此蹉跎百年。

其實,張三丰與郭襄是同一類人。

他們用情不但專一,而且至深。

她十六歲遇見楊過,從此一見誤終身。

他十六歲愛上郭襄,從此空等一百年。

她忘不了風陵渡口的相遇,忘不了去黑沼捉靈狐的際遇。

於是給弟子取名「風陵師太」,還創立了一招叫做「黑沼靈狐」的武功。

他也忘不了少室山下的重逢,忘不了給他鐵羅漢時的溫柔。

於是給弟子取名叫遠橋、蓮舟、岱岩、松溪、翠山、梨亭、聲谷,也創立了「繞指柔劍」等招式。

這一幕幕,多麼相似。

兩個用情至深的人,都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紀念當初的相遇。

只是,大家過去看到的,往往是張三丰的俠義,再回首才猛然發覺,他竟然情深至此,百年不朽。

只可惜啊,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風陵渡是郭襄的不肯忘,鐵羅漢成張三丰的空惆悵。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中忽然出現那個聰穎明慧的少女,那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

張三丰終其一生的痴戀,終究不過是百年一夢······?


推薦閱讀:

唐詩《終南望余雪》的寫法是什麼?
第一章:所以說為什麼一定要在北京,戀愛七年為什麼不結婚?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來。
如何評價《百年孤獨》這部作品?
如果回來,請不要離開——師傅留下來教我撩妹!!

TAG:文學 | 武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