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輔音發音動作的方向》

《輔音發音動作的方向》

來自專欄 世說音韻

發音器官在細節上的發音動作總是具有空間性的,這篇文章準備討論的是其中的方向性。

一、發音動作的三個方向軸。

對於發音通道,我們可以定義出這三個方向軸:內外,開閉,兩側。對於口腔而言,內外即後前,開閉即下上,兩側即左右。對於咽腔而言,內外即下上,開閉即前後,兩側即左右。對於聲門而言,內外即下上,開閉即左右,兩側即前後。

但須留意的是,阻塞、摩擦是有接觸面的。於是,內外、開閉的定義又隨著是否有接觸面而各有不同:對於阻塞位置、摩擦位置而言,內外軸是口腔上壁或咽腔後壁弧度的切線,開閉軸則與其垂直。而對於在非阻塞非摩擦部位的舌體而言,內外軸是舌體本身在內外方向的弧線,開閉軸則與其垂直。

特別地,唇、舌體還可以有一個或許可以稱為「撮圓」的動作,即同時在開閉、兩側這兩個方向軸上將唇或舌體彎曲為圓弧狀的動作。

二、發音動作在方向軸上的分類。

1、內外軸。

摩擦:在摩擦部位,主動部位的表面肌肉略有在內外軸方向上的主動運動。一般的擦音,是由內往外。若改為由外往內,得到的就是吸氣擦音,其對應的吸氣塞擦音被稱為嘖音,這些內吸的發音效果被稱為非肺部氣流機制里的口腔機制。

推氣:送氣塞音[C?]/[C?]里的[?]/[?]成分,可以被分析為[+在阻塞部位進行推氣,+因推氣形成的氣壓效果而自然被動地連帶出喉擦?/?],而與[+主動進行喉擦h/?]的一般[h]/[?]成分性質並不相同。其中,[+推氣]=[+除阻時主動部位的整體在阻塞位置附近略有在內外軸上的由內往外的運動]。須留意的是,[+推氣]是[+主動部位整體的運動],[+摩擦]是[+主動部位的表面肌肉的肌肉運動],兩者性質不同。

吐氣泡或吸氣泡:在略濕潤的前提下,在主動部位和被動部位自然閉合位置的某點略微鬆開一些,用較輕微的動作使得該點附近的表面肌肉略有在內外軸方向上的主動運動(但要輕微得不至於成為摩擦),借著濕潤吐出或吸出一個或連串氣泡。在聲門吐連串氣泡,得到的是被稱為嘎裂聲(即氣泡聲或油炸聲)的發聲態。

喉頭的內降和外升:這兩個動作會引起聲門上下氣壓對比的變化,被稱為非肺部氣流機制里的喉頭機制。降喉涉及內爆濁音,升喉涉及噴音。以及,還可以將[+推氣]與[+升喉/+降喉]進行對比。[+推氣]是[+除阻時,+由內往外],[+升喉]是[+成阻或持阻,+由內往外],[+降喉]是[+成阻或持阻,+由外往內]。

舌根的內降和外升:[+降喉]時似乎兼有[+舌根整體內降],[+升喉]時似乎兼有[+舌根整體外升],似乎喉、舌根的這兩個動作是並行的(究竟哪個是動力又或者是否互為動力,則暫存疑)。其中,[+內降/外升]是舌根整體的運動,其性質與[+舌根因可變形性質而進行的內縮/外伸]並不相同。

內外軸上的變形伸縮:唇、舌體、聲帶邊沿,都是可以在內外軸上進行伸縮變形的發音器官。須留意的是,這種伸縮是其內部肌肉在整體結構上的變形,而與摩擦時只是表面肌肉略有運動的性質並不相同。以及,在咽腔里須區別舌根的前壓和上伸,前壓是開閉軸上的,上伸才是內外軸上的。其中,唇的外伸會體現為唇往前更為突出。舌的伸縮則會體現為以舌體的任一點為基點都能進行或伸或縮的變形動作。具體說來:

(1)r類音,都同時兼有[+在舌冠或舌面的阻塞部位附近內縮,+舌根內縮]的特徵。其中,r類顫音還兼有這兩個位置的多次顫動,當其顫動次數為1時則為閃音。而r類拍音則是在閃音的基礎上少了舌根的內縮點(於是閃的效果變為拍的效果),即,[+在舌冠或舌面的阻塞部位附近內縮,-舌根內縮]。

(2)翹舌音/捲舌音/反舌音,則是在發這幾組塞音/擦音時,因為主動部位(舌體)恰好須要進行舌體的內縮才能觸到對應的阻塞部位,因此就默認自帶了[+在阻塞部位附近有舌冠或舌面的內縮,+舌根內縮]的特徵。

(3)齶化音(舌面前/舌面中的塞音/擦音,以及齶化近音[j]),則有一個舌體前伸點,即[+在阻塞部位(舌面前或舌面中)之前有舌體前伸,+其後的舌體不伸不縮]。存疑待議:[j]是否有[+前伸點在舌面前]、[+前伸點在舌葉]兩個變體?

其中,(1)或(2)的縮舌,與(3)的伸舌在方向上並不矛盾,因此是可以搭配成同時並行的協同調音狀態的。以及,(1)/(2)/(3)也都能與邊音搭配成同時並行的協同調音狀態。

吹口哨或聲帶振動時,氣流周期性通過引起振動從而形成口哨聲、聲帶振動聲。其中,口哨或音調的音高,由上下唇邊沿、左右聲帶邊沿在自然閉合時在內外軸上的變形伸縮程度決定。其邊沿在內外軸上伸得越厚就越低音,縮得越薄就越高音(這可以與吹笛子相類比)。

2、開閉軸。

塞音的阻塞:塞音的特徵是,[+在阻塞部位有逐漸接觸>保持接觸>逐漸脫開的過程,+主動部位對被動部位進行主動用力按壓]。這兩個特徵的動作方向都是在開閉軸上的(即與內外軸垂直,內外軸是在阻塞部位附近的口腔上壁或咽腔後壁弧度的切線)。

r類音的阻塞和顫閃:r類音的阻塞特徵是[+在阻塞部位有逐漸接觸>保持接觸>逐漸脫開的過程,-主動部位的用力按壓]。在這個過程中,[+接觸]是在開閉軸上的,但[+脫開]卻是內外軸上的(即之前討論內外軸時所提到的舌體內縮),是由舌體內縮到一定程度使得主動部位逐漸被動地脫開(這與塞音的[+脫開]是開閉軸上的主動脫開是不同性質的)。以及,[-主動部位的用力按壓]意味著r類音的阻塞其實只是虛搭的接觸。還須提及的是,r類音的阻塞不是完全封閉的,在阻塞位置的左右方向上只有中間那部分有阻塞,其左右兩側則是暢通的。以及,r類音里的顫音和閃音的顫閃方向,也是在開閉軸上的。

舌根前壓:要對舌根在開閉軸上的前壓和在內外軸上的外伸進行區別。舌根對咽腔前壁可以施以一個前壓動作,由此而擴充咽腔在開閉軸上的容量,得到一種類似於瓮聲瓮氣的擴充化咽腔共鳴效果。

左右聲帶的開閉和相互按壓:開閉即逐漸接觸>保持接觸>逐漸脫開,按壓即左右聲帶邊沿的全部或一部分在自然閉合狀態下由左右往中間進行相互用力按壓。其中,口腔咽腔的濁塞音、濁擦音、[+?]、[+?],都涉及[+聲帶按壓]。

3、兩側軸。

邊音的阻塞:邊音的特徵是,[+在阻塞部位有逐漸接觸>保持接觸>逐漸脫開的過程,+主動部位對被動部位進行主動用力按壓],這兩個特徵與塞音的相同。但在動作方向上,塞音是[+開閉軸],邊音是[+兩側軸]。對於其被觸及的被動部位而言,塞音的被動部位是口腔上壁、咽腔後壁,邊音的被動部位是左右牙齒或牙齦的左右側面、咽腔的左右壁。以及,邊音的阻塞部位可能有多個而不止一個,比如[l]往往是[+舌尖兩側阻塞,+舌葉兩側阻塞]的複合,又或者還可能再加上[+舌面中後部的兩側阻塞]的複合特徵。須留意的是,邊音的阻塞也不是完全封閉的,在阻塞位置的左右方向只有左右兩側是阻塞的,其中間的部分是暢通的。而當邊音和r類音搭配成同時並行的協同調音時,則會構成在左右方向上的左右兩側阻塞、最中間部分也阻塞、但兩者之間的部分卻暢通的狀態。

兩側緊松:在兩側軸上,往兩側攤薄為緊,由兩側往中間聚厚為松。其中,唇、舌體是向左右攤薄或聚厚,所形成的是不構成音位的發音效果。在聲門則是由左右聲帶在邊沿向邊沿的前後攤薄或聚厚,所形成的是縱向緊、縱向松的發聲態。比如,我認為在粵語里,仄聲的聲調調域是[+母音音程有縱向緊],平聲的調域是[+母音音程有縱向松]。存疑待議的是:舌體的左右攤薄會不會有利於邊音的發音?舌體由兩側往中間聚厚會不會有利於r類音的發音?這是否能作為不同口音音系裡在演變出邊擦音、翹舌音的傾向上的有利條件?

撮圓:唇、舌體都可以有撮圓的動作,即同時在開閉、兩側這兩個方向軸上將唇或舌體彎曲為圓弧狀的動作。圓唇母音是[+唇撮圓,+舌體在前/央/後三個舌位中的一者有撮圓動作]。輔音一般是[-唇撮圓,-舌體撮圓];但若讀成[-唇撮圓,+舌體在阻塞部位有撮圓動作],則會得到一種帶有圓感但又並非真正圓唇的發音效果。


推薦閱讀:

從異文化姓名現象說到「尼古拉斯·趙四」
普通話的音節表和缺失音節
求索記 |「佩戴」還是「配戴」?這是個問題。
構式語法論要
【前線報道】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為長期發展儲備人才

TAG: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