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秘密花園1: 天橋的文藝范兒

我的秘密花園1: 天橋的文藝范兒

來自專欄 京跤武術

文:李寶如

天橋是老北京一塊兒雜吧地兒,各種文藝演出、武術雜耍五花八門,品類齊全。在這兒的很多著名藝人不是老北京人,他們從五湖四海過來,因為天橋這塊寶地人氣旺,能養家糊口,就留在天橋長期演出了。不過來的藝人多了,競爭也殘酷了,能在天橋長期駐紮下來的,無不是技藝高超,表演形式獨特的奇人。比如,過去有天橋八大怪之說,就是集中了那些讓人記憶猶新的出色的天橋藝人,他們長年活動於北京天橋或東西兩廟,也就是隆福寺和護國寺,以其風格獨特的表演吸引觀眾無數,深受北京人以及廣大外來遊客的喜愛。

我從小時候起就愛上天橋玩,什麼都看,反正,小孩兒不佔座位,藝人們也不跟小孩要錢,我就有了免費看各種表演的福利,用現在的話說跟VIP客戶似的。無論打把式賣藝的,摔跤、變戲法的,還是說相聲的,我都去看,反正不要錢,看多久都成,只有一條,得老老實實看,不準打鬧說話,尤其不能胡說。比如看狗熊程(程文林)、辛立文、郭進財他們變戲法,我老去,他們每天也都是那幾套活兒,當然早就知道門子了,但是觀眾看著新鮮啊,我是萬萬不能說出去的,說出去可就當不了VIP了,只能給掃地出門了。

不過,不是所有的小孩都像我這麼「識趣」,孩子裡頭也有淘氣的場子的。比如,我有一次看郭進財變戲法,演到底活兒時,正是精彩之處,剛把襪墊一掀,忽聽以小孩嚷嚷的聲音:「抓大碗嘍」。小孩一嚷,觀眾也都看見了,大伙兒哈哈一笑,這戲法給人拆穿了。變戲法的當然十分惱火,郭進財的大姑娘見了,拿著鼓槌就上去揍小孩,把淘氣的孩子揍一頓解氣。要是遇上心裡不服的有怨氣的孩子,就把大點兒的孩子叫上,組織幾個人去搗亂,這樣一來,做買賣就受到影響了。還有一次,是辛立文演大變活人。這個戲法就是將人放在木箱子里,把蓋子一合上,人就沒了。小孩看得多了,還上躥下跳的,當然早就知道門子了,有時搞破壞的心思一起,就大喊亂叫起來了:「在後面蹲著呢,在後面蹲著呢」。這是辛立文就十分尷尬。這幫小孩,果真是叫人又愛又恨。辛立文的兒子我認識,他也練摔跤,我們小時候常在一塊兒玩兒,所以他們的表演對我來說早就不稀奇了。辛立文有個絕活兒叫「空中飛盤」,用兩根竹棍抖動一個盤子,在觀眾腦袋上一陣亂飛舞,看著相當驚險,稍不留神就會出岔子,跟現在的抖長線空竹有點兒像。所以這表演很吃功夫,他還有口技表演堪稱一絕,學什麼像什麼,我就聽過她的「小車子軋狗」「老太太逮雞」,那聲音,惟妙惟肖的,我每回都聽不膩,真絕了。

變戲法的程文林和兒子程連寶、程連貴都會摔跤。程文林海還跟我們說手、講動作。我小的時候最愛去程家戲法場子,程家有一隻小狗熊,有時候那點兒玉米秸稈給它吃。程家的場子每天開場前已經圍上了很多人,他的場子在德盛軒北、忠興館西,正是個路口,人特別多。誠氏有老哥倆,我只見過程文林,從小叫他二叔,他的兒子都比我歲數大。他們都喜歡練摔跤,和侯永奎同齡。程家戲法有很多絕活,現在沒人演了。程文林每天必練的一招是頭戴一個皮穴,模樣像個女人帽子,有一個圓穴,將一球高高拋起,落在穴內,還可以戴在腦後入穴,準確性極高,特能吸引觀眾。程家戲法也帶練武術,我常去看。他們練腰腿的功夫堪稱一絕,我也學到了很多腰腿功法。新中國成立後,以程家班為主成立了中國雜技團,不過以往程家班的絕活兒還是漸漸消失了。

我們這幫天橋周邊的小孩兒每天到各個演出場白看,但是也有我們去不了的地方,像電影院、戲園子和說書場館,我們不給錢就不讓進去,有把門的再外邊看著。另外還有馬戲團也是不能白進去看的,馬戲團的表演場地四周有布圈子,也有把門的,進場都是買票的,多小的孩子都不放行。每年一到秋後就有各種玩意兒來天橋演出,因為都是臨時演出,所以就占不到太「主流」的位置,他們不在市場中心,而在周邊,或是在市場裡頭撿板凳頭,趁別的藝人不演的時間再去擺場表演,或者在馬路對面的菜市場兩邊佔地圈場。

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秋冬去天橋的時候,總有一班吹管的,以嗩吶為主,加有銅鑼的伴奏,專門吹走河北梆子。這班人來自河北農村,每到秋後收完了莊稼,農閑了,就來北京獻藝。這幫人是真賣力氣,賺錢不易,每日早晚張寶忠場子里演出。可惜他們光有技術,沒說口,人家來看一看聽一聽就走了,每天表演很賣力但是收入頗微薄。還有一班跑旱船和耍猴的,也都是秋後來北京在六合宮前面開場。他們人不多,就那麼一兩個人,開銷不大,掙一點兒錢就很滿足了。每年他們都來過春節,開春就走。跟那班長期駐紮天橋的有地兒的藝人比,他們屬於「編外人員」,所以來去自由,不受束縛,只要能找找著地方,就表演,我記得天橋有個叫徐幫子的老人,就是專門給他們找地兒的。

天橋每年都來幾撥馬戲團,吳橋的比較多,也有河南、山東的。馬戲團到京以後要和當地的管理者打招呼(外五區),打地必須不能影響當地的交通,不妨礙別的生意。

徐幫子是老天橋人,但是他不是藝人,不是買賣人,也不是官面兒上的人。他的工作是幫著地主收地錢,各個場子有事兒都找他幫忙。比如有打架的醉鬼,倒卧、凍餓而死的屍體等市面兒上雜七雜八的事情,只要有他在,都能處理。吳橋、山東、河南等地的馬戲團來京之前,先要有「前站」,到京了解情況看看是不是有地,還有沒有其他雜技團在此演出,演出地點是否向陽,還要考慮演員的吃住問題。業內稱這個為「打地」。馬戲團到達以後,馬上設場裝台,平整場地,安裝繩網、布帳、刀山。刀山是馬戲團的招牌,十幾米的衫木,上面橫著一根四米多長的橫棍,裝有紂棍(鞦韆)、彩旗、大繩和板凳等物。等所有這些安排妥當,就可以演出了。一般演員和馬匹、猴子、羊、熊等動物要在大棚里吃住,生活條件相當艱苦,每天還要不間斷的練功,演出,遛馬,裝器材,整場地。演出當天,男女演員盛裝踩街,拉猴騎馬,南到永定門,北到前門大街,圍著天橋走一趟。小孩們和閑人跟在後頭,到處貼海報。這些就是馬戲團的「提前宣傳」。踩街隊伍回到大棚後馬上演出。頭一場一般不要錢,小孩更是隨便進場。門口有洋鼓洋號,馬、猴等動物被拴在門外。有人在門口大喊以招徠觀眾:「上刀山了,馬上的功夫,往裡走買票入場嘍」。徐幫子一般都會幫忙在門口坎子上忙活:「八步趕蟬,鐙里藏身,往裡走剛開場,上刀山了」。演出的節目通常是粗獷,驚險,也有十分滑稽幽默的,像狗熊耍叉、猴騎車、狗鑽圈,小孩都愛看。上刀山是紂棍上飛人,還有的將大繩子拴在一小女孩的頭髮上,盪起來做各種動作。刀山有爬繩、還有在橫棍上練倒立、順風旗等高難度動作。馬術就更加精彩了,男女一起表演,幾個人同騎一匹馬,在馬上做一些高難度動作,有時候也著戲裝演人物,真刀真槍對追對打,甚是新穎壯觀。

馬戲團每天循環演出,不清場,幾個節目完了就翻頭重演,觀眾看過一遍,一般不看第二遍。春節的時候遇上觀眾多的情況,就分場演出,每天從上午十點來鍾到下午五六點鐘。馬戲團也到四鄉八鎮走廟會,但時間很短,一般是在寬闊的場地或者廟前廟後,很少到鄉鎮街中表演。因為他們的刀山架子高,能俯視到四周鄉鄰院內,所以一般鄉鎮不招馬戲團。馬戲團的馬又拉車又表演,每次表演可謂心力交瘁,因為每次練完後有專人遛馬放鬆。我家也有馬車,我也算是個懂馬的人,看他們需要遛馬,我就熱心的過去幫忙,這樣還可以換到一個免費看演出的機會。

馬戲團都是自家班子,外姓人也都是弟子或親戚。大家吃住在一處,也方便,一般有兩輛大車,四五匹馬。秋收後,馬戲團的人拉家帶口四處走穴,風裡來雨里去甚是辛苦。20世界50年代後期,天橋發展很快,空曠的地方沒了,又有了宣武雜技團的綜合表演,很多外地馬戲團就不來了。20世紀60年代又有皮德福等飛車走壁團在菜市場原址演出,場面十分火爆。「文化大革命」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天橋演藝場的消失,北京城內再也沒有臨時馬戲團了,兒時遛馬的回憶,上刀山的場景,怕是再也見不著了。

推薦閱讀:

北京人的「貧嘴」你不懂!
老北京人吃的鹽,原來有這麼多講究!
在北京一環買房?北京到底有沒有一環路?
老北京足貼為什麼變黑?
已經逝去的老北京澡堂子文化

TAG: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