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袁婭維及她的新專輯《tiara》
不大懂專業,只是個普通的音樂發燒友,喜歡的風格很多,偏愛Jazz、Blues、R&B、Soul、Country music,也喜歡越劇,鐘意《梅花三弄》、《陽春白雪》、《秋江夜泊》等個別幾支古曲。聽的多了,覺得把東方元素融入Jazz、R&B、Soul等音樂類型中做出來的音樂別有一番韻味,有著獨特迷人之處。
袁婭維是我在《歌手》這個節目上才熟悉起來的,一首《Golden》驚艷了我,無奈當時是返場,她被淘汰了。這之後去看了Tia很多live,她在《中國之星》改編演繹的《月牙泉》、《流花love herby》、《愛》、《蒙古姑娘》甚合我胃口,太喜歡了!後來又去聽了她第一張專輯,《愛莫》、《潛藍色》、《love can fly》、《soul food,so good》、《Beautiful Inside》也是上乘之作。《歌手》突圍賽《開往春天的地鐵》是她真正的轉折點,她演繹的這首歌表達出了城市間年輕人的心境,反應了他們真實的生活寫照,有共鳴,喜歡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之後又一首《愛是懷疑》也得到了很多業界人士和樂評人的垂青。即便決賽和劉歡老師合唱那首《奮不顧身+鳳凰于飛》讓大眾難以接受,也絲毫掩蓋不住她卓越的唱功和live表現力。巔峰會上她和好友常石磊用一曲《來日方長》為中國爵士樂發了聲,站在她身後為她伴奏的double bass演奏家老任,可謂中國爵士樂發展的重要人物,他是上海爵士音樂節的創辦人,吉他手張雄關也是近幾年活躍在爵士樂舞台上的實力新秀。很多人批評說《奮不顧身+鳳凰于飛》跑調,《來日方長》唱得油膩,實際上都是門外漢的魯莽,前一首不是跑調是離調,後一首是真正性感迷人的爵士風。當然,給聽眾的第一感受可能的確如評價所說,但也從側面反應出我們欣賞角度的單一和音樂常識的匱乏。我認為,以偶像意識為前提和主導,帶著個人情緒去「追星」式「聽歌」,再帶著從綜藝節目里對歌手及音樂人形成的主觀印象去接受或抗拒此人的音樂,是國人當下接受一個歌手和一種音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即便我們從Tia在《歌手》的幾次演唱里獲得了一些有趣的音樂知識,即便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她的唱功和才華,也有可能因為她在《中國有嘻哈》和最近播出的《熱血街舞團》里所謂「顯露人品」和「暴露情商」的糟糕表現而將她的音樂烙上「形式大於內容」、「太花哨」、「爛歌」、「旋律死難聽」的烙印而打入谷底(見其在節目播出時期微博下的留言便可知)。其實這樣非常不好,等到粉絲和網民情緒過後,將會發現,除了當時貢獻給網路平台的點擊量和惡語相向的留言還有耗費的時間,頂多再有一些捍衛偶像時的回憶,什麼也沒留下,真正應從音樂中汲取的營養,全然被情感宣洩出去了。
很多人評價袁婭維都說她是爵士歌手,音樂很小眾。其實不然,她真正算得上爵士風格的電視live,據我所知,好像只《來日方長》一首而已。她的風格也不算很小眾,R&B和soul都屬於歐美音樂市場的主流風格,在中國比較火的歐美流行女歌手Mariah Carey、Christina Aguilera、Beyonce、Rihanna、Alicia Keys、Adele、Ariana Grande、Demi Lovato、Alessia Cara等人的不少音樂作品都屬R&B和Soul亦或在此基礎上的改良,小眾嗎?不小眾!袁婭維的音樂之所以被認為「小眾」,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現在接觸到的歐美音樂風格多是pop、電音,律動好節奏感強、運用的編曲素材又前衛又豐富,於是我們認為這才是頭腦中歐美流行音樂「應該有的模樣」,再加上華語流行音樂市場重「情結」輕「音樂性」,在這種觀念下,她把R&B、Soul、Jazz等風格融進她的音樂作品就會讓一些人的耳朵「水土不服」。很多人說這是她的問題,她修鍊不夠,同樣的創作,為什麼周杰倫、林俊傑、方大同等團隊的作品質量和耐聽指數就來得高很多。這一點上,我認為這幾位唱作歌手的創作思路還是有差別的,別說個體之間,就是早期與現在的風格也都在不斷調適之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除了林俊傑首專告捷,另二位的音樂也是在並不那麼一鳴驚人的情況下,潤物細無聲地被接受、被肯定、被鍾愛。尤記當年方大同去韓國Ment領獎並演唱時,有網友在視頻下留言說他「這種破歌居然也能獲獎」、「丟人丟到國外去了」…到現在只要是方大同出品,那就是華語樂壇R&B一桿風向標,不管是他自己的專輯,還是他參與制作的專輯,你聽到都會覺得「這很方大同」,周董就更不用說了。袁婭維僅有的兩張錄音室專輯中,有一部分歌曲也是在進行大膽嘗試,是嘗試就有冒險,就有不被接受的可能性。就拿《Tiara》這張專輯來說,發行當晚在一首又一首新歌的陪伴下,我香甜一覺睡到天亮,的確沒什麼記憶點,沒聽到讓我興奮到失眠的曲目。說實話有些失望,畢竟要是四年磨一劍,這張專輯的選曲顯得過於平鋪直敘,沒有什麼亮點和突破之處。報著不甘心的態度,像玩推理遊戲一樣,我試圖多聽幾遍找找玄機。的確,要想了解她的想法是要把專輯多聽上幾遍,每一首歌的編曲都透露著她和製作團隊前衛的音樂意識和理念,素材豐富多元,個性鮮明有態度,於細節處聽得出用心。尤其是《別鬧》、《遠遠的》、《好嗎今天》、《Pink Power》、《消失的愛人》幾首,編曲細膩,絲絲入扣,無不透露著她對音樂的堅持與執著——做屬於自己的音樂,每一首歌也都要讓聽者有「這很袁婭維」的感受,哪怕不被理解,也不做隨波逐流的快銷貨。
說實話這張專輯自上線那一天起,就有網友大呼「這做出來的是個啥玩意兒」,批評質疑聲不斷,有喊失望的有喊不倫不類的有喊難聽的,也有像我「第一印象」一樣根本沒什麼記憶點的,鼓掌叫好的多是她的忠實粉絲和靈歌迷。而且豆瓣上也只給出了6.2分的低分,毒嘴評論一大堆(確切地說,鮮有好評)。除去袁婭維的歌迷,我對評價群體大概歸了個類:一類是行家,一類是玩家,一類是客家,還有一類則是前面提到的情感控粉絲。是行家的,能從專業上給予意見,評價大都比較中肯,一半以上認為這張專輯在保持袁婭維個人風格的同時最大程度照顧了大眾口味,在專輯曲目未完全公開時還沒有絕對否定和批判者,很多樂評人對《存.不存在》、《別鬧》二首頗具好感。是玩家的,也就是音樂愛好者,平常聽的多,喜歡的風格各異,這一類人對《tiara》的批評和質疑是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覺得袁婭維對「做專輯」的概念有誤解,唱功好唱商高不等於會做音樂,「莫名其妙」、「俗不可耐」、「矯揉做作」、「魚目混珠」、「過譽」、「尷尬」、「油膩」等詞多是他們扔給這張專輯的評價(具體評價移步豆瓣),簡單粗暴表達了第一聽感。行家眼中的「照顧大眾口味」,到了大眾這裡似乎並不買賬。愛聽音樂的玩家都如此「無感」,更別指望隨便聽聽且「情迷芭樂」的過路人了。再有一類就是客家,是袁婭維這些年來參加電視節目積攢下來的路人粉。毫無疑問,tia的live是她的圈粉利器,早到當年的《中國好聲音》,再到《中國之星》以及後來的《歌手》、《中國有嘻哈》,鍾情Diva嗓,喜愛soul、R&B的聽眾大概很多都會被她卓越的舞台表現力和通透無比的高音所折服,他們對《tiara》更願意用一種讚賞、寬容和鼓勵的態度對待,能夠較為客觀地作出正面評價,肯定整張專輯質量的同時,對喜歡的幾首毫不吝嗇地大加讚賞。尤其是熟悉方大同製作團隊JTW的聽者,《遠遠的》和《孔雀與麻雀》受到了他們的普遍肯定。剩下一類,就是我提到的情感控粉絲,即以「追星」為前提,拋卻專業層面和視聽感受,以之前袁婭維參加綜藝節目時對其形成的主觀印象,將其打上「情商低、自私、作」的標籤純粹用「愛恨」評判作品好壞的粉絲受眾體。這一類評價者,不用我具體描述,都可想而知會如何評價她的新專輯。不是說他們乾脆不會去聽她的音樂,而是在聽的過程中會始終貫穿情緒與偏見,他們是隱形的「復仇者聯盟」,是真正的鍵盤俠。這些鍵盤俠的存在,讓人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其流量強大,不光對袁婭維,就是對其他歌手、對音樂發展本身都是一種嚴重傷害。將歌手作為假想敵進行人身攻擊,殺傷力是雙向的,被「仇視」蒙蔽雙眼不斷泄憤,久而久之思維遲滯思路變窄,現實生活角色缺位不同程度地造成自身生活質量下降,且很有可能因為強大的「流量影響」扼殺一個有才華的歌手之無限可能性,不是傷人傷己是什麼。這類受眾體本來是不必作為一類評價群體單獨拉出來講的,但是唯新浪微博馬首是瞻的各大App,這種精神控制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有時會影響「金主兒」的投資判斷和經紀公司的打造力度,所以不得不列出一說。至於該如何疏導這一受眾體的負面情緒將其關注點引入「正道」,又是另一話題,此處不做過多討論。
直到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tiara》還有二首保留曲目未公開,我雖然不是什麼行家裡手,但是要問我怎麼看待這張專輯,我仍然要給予絕對的肯定。聽一下Erykah Badu的《Baduizm》、Anderson.Paak的《Malibu》、The Internet的《Ego Death》、H.I.M的《H.I.M Vol.1》、Sabrina Claudio的《About Time》等幾張專輯,以及Maxwell、Lauryn Hill、Daniel Caesar、India.Arie、Kelela、Musiq Soulchild等人的音樂,大致了解一下袁婭維的風格和她喜歡的音樂類型,再把近期銷量不錯口碑不錯的那一部分華語專輯拿出來聽聽(這裡我強推林憶蓮的《蓋亞》、方大同的《JTW西遊記》、王詩安的《詩》、張惠妹的《偷故事的人》、徐佳瑩的《心理學》),你會發現原來一個歌手的音樂作品不是單純用好壞就能評判得了的(畢竟鑒賞音樂不是小孩子看動畫片),所有乘風破浪在音樂性上嘗試突破的華語音樂人都值得被「保護」、被「崇拜」。相較而言,袁婭維的音樂比起華語樂壇的一些大熱作品有著更強的層次性和律動感,她很大膽,對音樂的想法敢運用到編曲中來,即便是芭樂,也要在編排結構上、唱法上、細節上「玩點新花樣」。從她以往在電視節目中改編的幾首中文歌就能看出,她和身邊的音樂人一直致力於「中西結合」式地做音樂。這讓我不禁想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音樂本身就是世界的,我們是需要音樂人大膽地進行音樂試驗,即便失敗,也是一種突破,大不了再試,也比故步自封、停滯不前的好。袁婭維和她的製作團隊不過是諸多華語樂壇先鋒音樂人中的一份子,不管認可她這張專輯也好,不認可也罷,我想我們還是應該把寬容和鼓勵送給這些可愛的人,允許價值觀多元化,讓音樂多樣化,不要讓他們縛住手腳錯失音樂空間的無限可能。
推薦閱讀:
※《唐唐神吐槽》(big笑工坊)的創作人是誰?
※如何評價杜德偉?
※是《歡樂喜劇人》成就了喬杉嗎?
※2008年獨立音樂回顧——Duffy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