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死六十年
城市生命體系列第四篇《城市生命周期》
城市生命體的底層核心是人,沒有人就沒有城市。城市生命周期跟人的壽命有很大的相關性,60年並非偶然。
1)小張的夢想
一個人脫離了時代,確切說應該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在好的時代,那麼他想成功的概率非常低。
隔壁的小張,今年23歲,大學本科畢業,各方面素質都極為優秀,社會關係也不錯。
有一天,小張跟我說:周哥哥,以後我的夢想是做中國最牛的房地產開發商。
小張這個人我很了解,從小做事非常努力認真,全身心投入。屬於不完成任務決不罷休的那類人。
那麼現在請問,小張的夢想能實現嗎?
答案毫無意外:絕無可能。
為什麼?
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允許。
2)大佬的黃金時代
現在中國的幾個房地產大佬都出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
王健林、王石、許家印、任志強都是五十年代出生,鏈家老闆左暉七十年代出生,不過他做的是二手房業務。
中國的房地產從80年代開始發展,也就是說,那些50年代出生的人正處於他們二三十歲的年紀,荷爾蒙澎湃,激情四射,正好適合創業。
那個年代整個中國還是以農村為主,城市還只是一種雛形狀態,至少從現在看是這樣。城市裡也沒有多少高樓。
廣闊天地,留給他們的是大把的機會。
但今天就不一樣了,現在中國各大城市的樓盤過剩,政府不得不做去庫存工作,要想辦法把房子賣出去。像北上深這種一線城市新建樓盤越來越少,准入門檻越來越高。
現在的年輕人想要搞開發,很抱歉,沒有機會了。這完全是時代造成的,跟個人努力,個人天賦與能力沒有什麼關係。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也是這樣,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大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幾個互聯網巨頭,他們多數出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都出生在1970年前後,等到了90年代的時候,他們正好二三十歲,處於奮鬥的年紀。
在最適合奮鬥的年紀趕上了時代發展的紅利,這一定是一群非常幸運的人。
雖然最終我們記住的只是台上的幾個大佬,但實際上,經歷那個時代的很大一批人都獲得了成功,都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
現在的年輕人,八九十年代出生,二三十歲的年紀,如果去做一個購物網站,幾乎是沒有任何機會超越淘寶京東的。
比較慶幸的是,互聯網的紅利還在,雖然准入門檻越來越高,但仍然有很大的機會。
3)分水嶺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1978年,1978年之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發展。
現在我們以1978年為一個很重要的節點,那麼真正趕上了時代發展紅利的一批人應該是1955-1985年之間出生的人。當然這個時間段並非絕對。
原因在於1955年出生的人到1978年正好是23歲的黃金年齡,此後出生的人都會遇到大量的機會,只要抓住一次就可以翻身。
而1985年出生的人,他們大學畢業的年份大概在2008年前後,正好是十年前,那個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的尾聲,房價還沒有太高,互聯網發展欣欣向榮,靠個人能力買房還有機會。
北京的房價從2010年以後漲了大概3倍,當時畢業工作兩三年買房的年輕人現在都享受到了房地產的紅利。
1985年後出生的人,困難重重。甚至可以很直白地說,一年比一年艱難。互聯網行業的紅利快速消退,房價的普遍升高,傳統行業的快速下滑,這些因素綜合,就讓如今的年輕人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狀態。
雖然出生越晚的人生活條件要更好,但幸福感卻未必更強。真正的幸福並非是你生在一個物質充裕的年代,而是看著這個社會快速變好。
現在的很多中年人都經歷過從貧窮物質匱乏到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再到今天的物質充裕的階段。
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感受,這種上升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感會更多。
而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出生在物質充裕的年代,最貼切的感受應該是畢業之後就發現自己的上升空間很小,一眼能夠看到頭,對於身處傳統行業的人更是如此。
很多人會反駁說,當年多數的人都是窮人,五六十年代的人不如今天的人幸福,但是你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雖然他們自己沒有抓住什麼機會變富,但是他們普遍生了兩三個孩子,這也是一種財富,他們的孩子到了今天也普遍小有成就。
而現在的年輕人生育慾望普遍都很小,放眼未來,期望渺渺。人生不怕當下苦,只愁前路已無聲。
現如今,中國各個行業的大佬級人物,普遍到了退休年齡或快要到退休年齡,而真正的社會資源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這些人手裡。
1955-1985年間出生的這批人,應該說是佔了社會的絕大多數資源,單純看房價就能看出來,即使是一個平民老百姓,90年代的一套房子現在也要值幾百萬。(北京)
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那就是未來的二三十年,年輕人都很難把這部分資源從他們手裡拿走。
這種情況體制內(包括國企)的人會體會很深。資源被一批人長期壟斷,社會活力下降,階層固化逐步加深。
比較直觀的感受就是,年輕人雖身處大時代之中,但遊離於時代之外。
中國的房價上漲速度也過快地把人群分化,一個早畢業兩年的人可能靠家裡幫助拿一百萬還能在北京買得起房子,但如果另一個人晚畢業兩年的話(比如去考研),那最終結果會是一百萬連個首付都夠不到。
雖然在過去這兩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差不多,但經過兩年時間,北京的房價可能漲了50%,這樣早畢業的那個家庭的財富就增加了100%(往往都是貸款買房),而另一個家庭則可能永遠買不起房子。
這就是過去這些年發生在中國一線城市的故事,赤裸裸毫不誇張。
當這種分化導致年輕人始終拿不到社會資源的時候,社會的創新活力就會極大下降,須知中年人老年人掌握了社會資源同時他們的慾望及創新能力都比較差,當這種狀態持續十幾年甚至二十年的時候,一批年輕人的青春就這樣結束了,社會的連續性出現斷裂,也就意味著社會步入了下降周期。
4)時代的60年
一個人的黃金期大概會從20歲到60歲共四十年時間,由於時代本身是由一批人來推動,一批人疊加的話大概是0-20/60-70的周期,大概60年時間。
而在這60年時間中,真正的快速增長期應該不會超過40年。
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到今天2018年正好四十年,所以真正留給我們上升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時間也越來越少,賺錢要趁早這句話符合這個時代。
5)它們
香港和日本的起步大概都在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後來經過工業的快速帶動,很快變富。
但現在我們知道,日本的經濟從九十年代股市樓市崩盤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好轉,雖然大家都去買日貨覺得日本很好,但是日本真正的進步其實是沒有的,只是在吃過去的老本。
這些年日本在華的企業要麼搬到了其他國家要麼破產倒閉,情況很慘,這跟日本的創新能力下降有很大關係,日本就已經走完了60年的周期,現在處於維持階段。
香港的情況差不多,也是依靠製造業快速起家之後依靠房地產以及金融來帶動香港經濟,如果香港沒有大陸的市場,估計現在的情況要比現在更慘。
從日本香港的發展過程來看,這兩個地方的黃金時代都在80年代左右,也就是經濟最好的時候,那個年代也是出文藝作品最多的時期,這跟好的經濟背景是離不開的。
從起步階段到黃金時代,大概是30年左右的時間,實際上目前中國大陸所處的階段正是大時代周期中的一個黃金時期。
這些年也是中國大陸的文藝作品綻放的時期。
包括台灣的發展過程其實也是類似的,從製造業到房地產到金融到產業的內部升級,前文《產業的進階》那一節中我們講過這個邏輯。
現如今,香港也好日本也好,已經進入了階層大面積固化的階段,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年輕人沒有任何出路,工資多年不漲,買房無望,生活壓力很大。
光陰荏苒,不過短短几十年時間,潮起潮落。
我們把60年時間,稱之為城市的生命周期。
每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都在無形中遵循這個規律,就如同人始終會變老且都在60歲以後變老一樣。
這一切的決定因素在於:基因。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回國內,會發現,中國東北是完整走完60年周期的一個區域。
中國東北的現狀受人詬病,其實它只不過是到了生命周期的尾部,沒有辦法繼續創造價值,就跟人年老時的狀態一樣。
中國東北的發展過程也符合60年的周期,東北的經濟起步在上個世紀30年代,當時東北的工業水平在全亞洲排第一。
東北的城市化也非常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城市化率就已經接近60%,同時所帶來的是另一個影響就是生育率下降。
雖然東北屬於中國,但就單純拿區域來看,東北完全陷入了周期之中,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其實就意味著東北的經濟已經崩盤。從此淪陷,正待新生。
6)結語,謎底揭曉
從港台日本以及中國東北的情況來總結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個60年的周期是近乎完美的,就跟人的生命周期始終是70年上下一般,城市生命周期有著同樣的規律。
不過,在最後將要揭曉謎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給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那就是,60年的周期其實是錯誤的。
或者更嚴謹一點說,60年的周期表述並不完整,因為沒有考慮到外部的局限條件。
生命體的本質是相同的,人類的生命周期也只是近些年剛剛提升到70歲,往前追溯幾十年上百年,人類的壽命不過四五十年。
城市生命體同理,我們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講它的周期,但是並沒有考慮到外部的局限。
60年的周期背後,實則是依附了工業革命的大背景,所以我們又可以稱這個周期是工業革命下的城市生命周期。
過去的農業社會,周期並不一定比現有的周期更短,未來的更高級的社會,生命周期未必比現有的周期更長。
這其中的邏輯,下篇講。
推薦閱讀:
※1975年前的平壤是什麼樣子?
※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如果光在街道上走,如何看出這座城市的發展水平高低?有哪些可以參考的指標?
※你怎麼看長治這座城市?
※網上有那麼多城市排行榜,我最想居住的卻是這個
※Some nite in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