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支付清算系統概述(上)

中國支付清算系統概述(上)

來自專欄 一秋閑談

從事或者對支付市場感興趣的朋友應該經常會接觸到支付、清算、結算,以及收單、第三方支付、聚合支付等概念,以及近期推出的網聯平台、第三方支付斷「直連」並接入網聯平台,還有最新推出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可能大家有對這些有個模糊的認識,但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認知,看到相關新聞資訊的時候總感覺雲里霧裡,似懂非懂,筆者因為日常工作或多或少的需要接觸到相關概念及系統,總會因為概念不明而造成諸多困惑並影響工作效率,之前也嘗試過查詢相關知識,但越看越感覺網上甚至對一些基本概念都沒有達成統一,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想對以上知識有個系統性的梳理,並將相關概念澄清,希望能幫助相關的朋友,如有錯誤之處,歡迎留言指正。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系統性的查閱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出台的相關政策以及中觀現代化支付系統相關資料,還有網上其他朋友總結的文章,只保留相對比較權威的知識,並花了幾個周末的時間把這些知識系統性的梳理了下,由於知識點過多,故想用系列文章進行闡述。

這系列文章會涉及到中國支付清算系統(重點講解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銀聯CUPS系統、網聯及銀聯關係、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收單市場及聚合支付市場等概念和問題,並希望從本質上系統的介紹經濟和金融生活中的支付活動,以作為對以上內容的抽象總結和貫穿,如果精力允許,也會對企業支付系統設計原則進行系統性的介紹。

首先對支付清結算較為底層的系統即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進行介紹,並以此延伸出中國支付清算體系極其架構組成,本篇文章首先會講解下支付清算活動的起源,然後逐步展開CNAPS發展歷程、系統軟硬體、網路架構及功能現狀,並對中國支付清算體系(中央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第三方服務組織支付清算系統、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清算系統、金融市場支付清算系統)進行框架性的講解,在此過程中,會明晰相關概念,並幫助讀者對中國整個支付清算體系有個系統性認知。

  • 支付清算活動起源:

支付需求本身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出現經濟活動的交易後才產生的,並且隨著商品社會的發展而建立和完善。在以物易物的社會中,交換雙方是以物品的相互轉移實現物品所有權性質的交換,其間並不存在任何支付行為和需求,只有當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易媒介出現時,才有了支付的需求和活動。

在此,首先對支付活動做如下定義(引自《網上支付與結算》--張寬海著):

參與支付活動的各方採用某種方式清償交易時產生的債權債務關係的過程稱為支付活動。要完成支付活動需至少有以下要素:債權債務關係、參與主體、市場行為、支付方式、債務清償。也即參與主體間由於其各自的市場行為而產生了債權債務關係,而支付活動即指在市場環境下採用支付活動對這種關係進行清償和完結。

而債權債務關係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參與主體間形成的能用貨幣價值進行度量的一方具有索償權、另一方具有償還義務的法定(需要法律支撐)經濟關係。在商品交易活動中,該債權債務關係具體表現為:在交易活動中,商品所屬權發生轉移後,持有所買商品的消費者存在向商家償還等值貨幣價值的義務,即債務,而商家則具有了獲得等值價值貨幣的權利,即債權。

隨著商品交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賒銷的交易形式,此交易形式對交易雙方均有利,對商家來說擴大了商品的生產和銷售能力,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則可解決資金周轉問題,這就產生了商業信用,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了借貸這種對資金需求的債權債務關係,解決了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對資金的需求,這種衍生關係有利益商品交易的發展,同時商品交易的發展又促進了信用的發展。最終,一些有資金實力的經營者通過自身信用專門從事借貸活動,並逐漸形成專營借貸服務的金融服務機構--銀行。隨著銀行的出現,金融這個概念正式進入社會,並以此為基礎不斷衍生出其他形式的金融產品,專門負責價值流通,自此價值流通可以獨立於商品流通而存在,而貨幣仍然作為價值衡量和價值流通的媒介和載體。

此時債權債務關係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債權債務關係需以資金價值的等值性去衡量及量化為資金的債權債務關係,並以貨幣資金的方式完成最終的清償,二是經濟活動是以資金需求而產生並直接構成資金的債權債務關係。這兩種債權債務關係最終均需要用資金支付的方式進行最終清償。

以上大體說明了支付的概念及其淵源,並簡略介紹了貨幣與銀行的起源(詳細了解建議閱讀《貨幣銀行學》--黃達),從以上可知,因銀行本身便是提供資金服務的機構,故其理所當然演變為提供資金債權債務關係清算結算的中心。由於各個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均會在銀行開設賬戶,除了現金支付以外,目前社會大量採用非現金的銀行賬戶劃轉的支付方式,於是以銀行間賬戶資金劃轉的方式便成為當前社會支付方式的主流。而如果各參與主體之間的賬戶開設在不同銀行,則在支付過程中又會涉及到各銀行間的債權債務清償關係,比如消費者銀行賬戶開設在工行,而商家銀行賬戶開設在招行,則在完成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支付的時候,便會伴隨產生招行和工行之間的債權債務的清償。

中國是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社會資金支付清算活動,目前基本維持「清算-結算」二級制的體系(具體如何形成下文會介紹),銀行與銀行之間構成清算關係,銀行內部以及銀行與商戶、消費者之間構成結算關係,清算完成銀行間債權債務關係清償,結算完成銀行、商戶與消費者之間債權債務關係清償。清算更為底層,是支付體系的基礎,個人等經濟主體不會參與其中,一般由央行主導並提供服務。結算則由銀行、非金融支付公司向客戶提供服務,也即暴露在外的支付業務。在整個支付清結算過程均以賬戶間資金劃撥方式完成債權債務關係清償,不同的是,清算過程是以各銀行在央行開設的備付金賬戶為基礎(提供流動性),而結算過程則是以消費者、商戶在銀行開設的結算賬戶為基礎。

中國人民銀行之所以一直維持「清算-結算」二級制體系,是從安全、穩定、便捷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央行清算系統相對來說更為底層,主要用於維持中國整體支付清結算安全、穩定,故其本身建設和迭代時要求穩健,社會經濟活動主體(個人、企業)基本不會碰觸。而結算體系則直接面對社會需求,允許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以更好的直接服務於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為其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務。

整體示意圖如下:(其中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商業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專門用於管理商戶備付金,用戶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開設的賬戶叫支付賬戶,支付賬戶目前來看也具有支付功能,但是完成商戶收款結算的環節還是需要經由商業銀行或央行清算系統完成,也即原則性第三方支付公司只負責支付信息收集、轉發,並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產品,但並不具體負責資金清結算業務過程)

中國清結算分級體系

  •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發展歷程

從以上示意圖中可知,參與支付清結算的市場主體有消費者、商戶、商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收單機構(第三方支付公司)。上面介紹的內容相對比較抽象,我們先用現實生活中一個消費場景來分析下支付活動到底發生了什麼。

比如,消費者A在沃爾瑪買了300元的東西,A持招商銀行借記卡在建設銀行鋪設的線下POS機上進行付款,則整個過程分為支付、清算、結算三步驟。

  1. A在建行POS機上刷卡時,建行POS會判斷下發卡行(為招行),並詢問招行A所持卡內餘額是否大於300元,如果大於,則招行會告訴建行可以消費,此時A需要輸入支付密碼,建行將支付信息傳送至招行,招行會實時借記A300元,並告知建行POS扣款成功,此時支付完成,消費者得到商品,債權債務關係變更為招行與建行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
  2. 此時招行欠建行300元,建行會向招行索要300元,一般此過程通過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完成。這個過程叫清算,其中招行與建行債權債務關係清償完畢,變更為建行與商戶之間的債券債務關係
  3. 最後,建行扣除相關手續費並將款項結算給沃爾瑪。這個過程叫做結算,建行與商戶間債權債務關係清償完畢。

以上三步主要解決的是消費者如何將消費款給到商戶,因為消費者和商戶均在銀行開設資金賬戶,且是跨行交易,所以中間牽涉到了銀行間清算及銀行與商戶結算的過程,較好的說明了清算-結算二級體系的運作大概過程,以及債權債務關係是如何轉移的。

我們會發現,其實該交易過程商品和資金轉移並不是同步完成的,也即並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且資金的轉移也並不是立即完成的,中間首先經由支付信息傳遞、招行與建行之間、建行與沃爾瑪之間債務記賬及清分,然後才有資金的清算和結算。其中支付信息傳遞、記賬清分即為信息流,資金清算和結算是現金流,信息流解決了各銀行支付通訊、記賬清分的問題,現金流才是最終的資金轉移。

中國目前有諸多銀行、商戶、消費者,商戶和消費者可能是不同銀行的客戶,解決經濟生活中消費支付需求,即需要解決各銀行如何互聯通訊、如何記賬清分並最終完成各方資金清結算的問題。

為了更加直觀的分析其中的問題,我們先回憶下中國古代錢莊、票號的工作機制,以清道光年間晉商創立的「日升昌」票號為例,其支持異地匯款業務。比如客戶A在北京日升昌進行匯款,客戶交銀子(存款)後,日升昌會給客戶等面額的匯票,客戶憑此匯票在上海日升昌分號兌換一部分銀子,分號會在內部賬本記錄此筆交易(此時僅僅是記賬),日後按照約定周期與北京日升昌進行結算(北京日升昌委託鏢局將等額的銀子押送至上海日升昌分號)並最終清償相互間債權債務關係。這個只是某一個票號內部跨地業務。

如果全國有很多票號,則社會希望進行票號間通存通兌(即不同票號的客戶可以在其他票號辦理存、兌相關業務),比如票號A的客戶憑票號A提供的匯票在票號B兌換銀子,此時票號B需要先在其賬簿的票號A會計賬戶(需要前期和票號A達成一致並開戶,甚至為了預防票號A清算時拒付,票號B希望票號A先在此賬戶上預存一定量銀子)上記錄此筆賬目(信息流)並截留客戶匯票,並將銀子給到客戶,日後票號A需委託鏢局將等額的銀子押送至票號B(資金流)並將匯票給到票號A,最終完成債務清償。

以上過程其實與現代社會面臨的支付問題大體相同。假設現在社會上有300個銀行,如果要實現銀行間通存通兌,按照以上過程,各銀行需要在其他銀行都開戶(開戶主要為了記賬,為避免在清算過程中銀行拒付,一般都要求其他銀行在該賬戶預存一定量的資金,這也即存款備付金,該賬戶也叫清算同業頭寸戶),採用這種方式,相當於每個銀行都承擔著對其他銀行的清分、清算職責,各銀行即一個小的清算機構,如果社會交易量較大,會造成銀行間清分、對賬、資金清算效率極低。而中國剛開始採用的便是以上清結算方式來滿足社會支付需求,可能是因為當時中國是計劃經濟時代,市場活動並不頻繁。

如果各銀行能在某個銀行統一開戶並繳納備付金,並由該銀行完成其他各銀行間由於支付產生的記賬清分過程(信息流),最後對各銀行備付金賬戶進行借&貸記操作,並承諾各銀行隨時可憑藉相關憑證(比如該銀行發行的存款憑證)兌換為貨幣(黃金,後演變為信用貨幣),則效率會大大提升,此時該銀行變為所有銀行和全社會的清算中心。

當然,如果能實現P2P的支付交易模式,則效率理論上是最高的,類似於目前比較流行的電子貨幣(比特幣等),雖然理論上其可以去掉銀行中介,但由於種種原因(技術、貨幣發行權的維護),短期內是不可能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廣泛應用,故此處不展開討論。

  • 中國手工聯行時代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只是國家層面的銀行,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中央銀行),為社會支付清結算活動負責,並確立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此時中國「清算-結算」體系尚未形成,央行只是在行使監管相關業務,因為當時中國各銀行內部仍然處於數據分散、手工記賬的階段,在這樣的條件下比較難建立央行清算中心體系。

為了滿足跨行清算需求,當時央行提出商業銀行要「自成聯行系統,跨行直接通匯,相互發報移卡,及時清算資金」,也即同一家銀行總行及各分支機構建立「聯行系統」,同一聯行內資金結算由聯行總行完成。跨行業務可由央行清算,也可由商業銀行間自行解決,由於由央行清算效率並沒太大提升,故大部分還是由商業銀行間自行解決,於是每家銀行均辦理跨行匯款業務,銀行每天自行軋差清分,並將交易信息寫成一張張特定公文,加印簽後由郵電局在銀行間送來送去,這種公文叫做聯行信件。我們稱這個時代為「全國手工聯行」時代,可想而知,當時社會支付體驗會非常差,資金在途時間很長,往往在一周以上,非常不利於資金在全社會的流通。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全國收工聯行方案越來越不適應於經濟的發展,此時急需央行專職承擔起全國清算中心的責任,並改變手工記賬、郵電傳遞的信息流傳遞方式。

  • 中國電子聯行時代

於是,1989年12月6日,央行發布了《關於改革聯行清算制度的通知》,並在1990年建成中國人民銀行清算中心,專門為社會提供支付清算服務,該清算中心包括NPC(國家清算總中心)和CPC(城市清算處理中心),1991年4月1日,基於金融微信通訊網的應用系統--全國電子聯行系統(EIS)開始試運行,EIS是人民銀行專門用於處理異地(跨行和行內)資金清算和資金劃撥的系統,它連接了商業銀行、央行、NPC、CPC,是支撐EIS運行的通訊網路。

假設此時有客戶通過上海招行匯款給北京建行,此時跨行匯款業務的流程變更為:

EIS跨行匯款業務流程示意

  1. 商業銀行(招行)接受客戶匯款請求後,向人民銀行當地分行(發報行)提交支付指令(轉匯清單),支付指令目前可以是紙質憑證、磁介質信息、聯機電子報文(此時電子通訊尚未大面積普及)。(信息流)
  2. 上海人行(發報行)借記匯出行賬戶後(可見此時商業銀行各地分行仍分散接入央行清算系統),按手報行將支付信息分類、打包,通過CPC經衛星地面小站即時發送至NPC。如果匯出行在上海人行賬戶餘額不足,則該支付指令需排隊等待匯出行餘額充足再發往NPC。(信息流&資金流)
  3. NPC收到轉匯電文後,經記賬並按人民銀行收報支行將支付指令清分後,通過衛星即時發送至北京人行(手報行)。(信息流)
  4. 手報行對匯入行賬戶貸記後,以生成的紙質憑證或電子報文方式通知匯入行。(資金流&信息流)
  5. 匯入行做財務處理後(匯入行做結算處理),以來賬反方向,向匯出行發送確認的答覆信息,此時匯款過程完結。(資金流&信息流)
  6. NPC和CPC每日核對無誤後,扎平當日電子聯行財務,並以存、借反應資金關係。

在以上過程中,金融衛星通訊網和EIS系統解決支付信息流的問題,而CPC和NPC解決的是資金流的問題,此時央行才算真正成為全國清算中心的角色。而資金在途時間縮短至1-2天。

EIS上線之後,商業銀行也紛紛開始建設內部聯網系統,銀行內部資金劃轉(同行異地轉賬)都可以通過各自的行內系統完成,不再需要依賴於EIS,中央銀行銀行間清算職責更加明晰。

  • 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時代

隨後,在1991年10月,央行開始著手建設中國國家金融通訊網(CNFN)和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自此,全國電子聯行系統EIS開始逐步向CNAPS系統過渡,CNFN和CNAPS的建成意味著中國支付清算步入了世界領先行列。

  • CNFN(China National Financial Network)

中國國家金融通訊網(CNFN)是把中國中央銀行、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有機連接在一起的全國性與專業性的金融計算機網路系統,CNFN的目標是向金融系統用戶提供專用的共用數據通信網路,通過文件和報文傳輸嚮應用系統提供服務,成為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的可靠網路支撐。

1、CFNF的網路結構

CNFN分為兩極網路和三層節點。一級節點為國家處理中心(NPC),二級為城市處理中心(CPC),三級是中國人民銀行縣支行處理節點(CLB)。CNFN在北京和無錫分設兩個國家處理中心(NPC),這兩個NPC互為備份,由SCPC(單路單載波)高速衛星線路和地面高速E1線路相連,正常情況下,由主用NPC(北京主站)控制、管理全網,一旦發生災難,備用NPC(無錫主站)就接管癱瘓的主用NPC的所有業務。

由NPC與600個CPC構成國家級主幹網,CPC與CLB構成區域網,國家級主幹網以中國人民銀行的衛星通信網為主體,以中國金融數據地面通信骨幹網和郵電部門的公用數據通信網DDN為輔助信道,各商業銀行總行要採用DDN線路與NPC連接。

2、物理通信線路

(1)衛星通信線路

CNFN採用衛星通信網為國家級主幹網路。用於兩個主站之間、主站和小站之間的數據通信。 衛星網路將利用衛星的Ku波段信道,採用單路單載波技術,以提供高質量、高效率和高速率的通信線路。衛星網路採用集中控制、集中管理的星型結構。

(2)CNFN的地面通信線路

它主要由中國金融數據地面通信骨幹網和郵電部門的公用數據通信網(X.25和DDN)組成。CNFN的地面通信線路,一方面作為衛星通信線路備用信道,另一方面主要是構成CNFN的區域網。區域網的物理線路,根據當地通信狀況可選用中國金融數據地面通信骨幹網、DDN、X.25或PSTN。郵電部門的數字數據網China DDN,正向光纖網發展,可為廣大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通道。

CNFN建成後,我國的金融通信體系結構如下:

金融通信體系架構

它主要由CNFN(包括中國金融衛星通信網和中國金融數據地面通信骨幹網)、各商業銀行的全國數據通信網(我們常說的支付網關,也即銀行金融網路與Internet公共網路之間的網關)、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全國數據通信網等系統組成。 在這些金融數據通信網路系統里,運行著各種電子匯兌作業系統和其他金融應用系統,它們是我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大動脈和生命線。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各自形成了與我國行政區劃基本相一致的從全國總行(總公司)到地方基層,按地區級別、分層次的垂直通信網路結構。各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基層單位,直接對各類客戶賬戶辦理金融業務,他們分專業全面覆蓋了社會經濟領域各部門的經濟業務。

以上講解了支付活動的定義及內涵,支付系統的演變,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演進過程以及中國國家金融通信網路(CNFN)及其網路及物理鏈路架構。由於信息較多,此篇文章先到此結束,在下一篇文章中會著重展開講解CNAPS系統(第一代、第二代)以及中國支付清算體系(組成部分、架構)。


推薦閱讀:

融資租賃市場風口開啟 上海寶付助推行業轉型升級
刷臉支付有哪些風險?
【原創】什麼?又有人來辦公室推銷信用卡!教你一招回絕!

TAG:支付 | 銀行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