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139:讀《秦都城研究》隨筆
來自專欄 孫某的書桌
讀《秦都城研究》隨筆
這本書《秦都城研究》是徐衛民老師的博士論文,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也是《秦俑·秦文化叢書》的一部分,與我的專業關係密切,況且還是我們老師的書,因而有必要讀一讀。前幾天搞到電子版列印了一遍,不過墨跡模糊,看起來很不爽,後來在孔夫子上二十塊錢買到了,覺得還不錯,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是已然是本老書了,枯黃的紙張和規整的文字似乎還在訴說他的歷史,令人不忍不讀。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個人認為從內容上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部分,即第一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的歷史、問題和研究意義還有本書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別介紹秦人的都城變遷,每個都城的利弊、文獻記載、考古發現;第三部分為第八到第十章,秦都城之其他組成部分,即陵園、別館、園囿等,並分析其地理區位因素;第四部分為第十一章,春秋戰國時期秦與諸多都城的對比,與之前的偏重於材料相比,本章當是本書的最精華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都城營建經歷了「築城以衛君」到「城,以盛民也」的轉變,也完成了城市合一的轉變,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同樣成為一個城市的必備職能。在秦的都城當中,雍城、櫟陽和咸陽算是狹義的都城,秦人在雍城建都兩百多年,修建了完整的宮室和經濟設施,為後世都城的選址、布局和 思想奠定了基調,在秦人東遷之後仍然擁有很重要的地位,陵隨都遷,擁有較多宗廟和祖陵的雍城仍然是秦的一個重要城市,經濟上較為發達,政治上也是歷代君王需要拜謁先祖之地,秦王嬴政二十二歲加冠即在雍城。另外,櫟陽的地位也較高,雖為只是秦人東向的一個臨時性的都邑,但其政治和軍事目的明確,經濟上也是一個重鎮,其倉儲為秦國第二,其城市面積也僅次於長安城,可見其規模之大,近些年來的考古發掘也為櫟陽城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資料,其作為變法之地、塞王之都和高祖之都的地位得以確立、坐實。咸陽則毋庸置疑是秦的最大城市,也是秦帝國的中心,其位置位於關中沃野,便於利用各方面的資源,也便於掌控整個國家。都城的營建和轉移不僅和每一個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和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也和國家規劃的藍圖前景密不可分。
秦都(主要指雍城、櫟陽和咸陽)與列國都城的對比。普遍性:規模擴大;都城均依山傍水;普遍修有凌陰;都城附近有離宮園囿;以宮殿為主題選擇中軸線。特殊性;都城形制不同,形狀、城牆。走向不同;城郭形制不同,其有無、大小、位置各不相同;王陵所在位置不同。究其原因則在於戰國以來鐵器牛耕地推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經濟職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戰爭的需求也增強了其軍事職能,相對而言政治只職能有減弱,這些因素不斷促使統治者突破舊思想的束縛進行新的城市規劃,從而創造出多樣的城市面貌。
古都學是一門歷史地理研究的分支,其與歷史、考古、地理密切相關。這些在本書中都有體現,在判斷都城性質的時候主要以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判定和驗證,而在分析其原因的時候則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分析,這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地形地勢影響交通、資源的獲取,位置關係國家的未來和經濟的運行。另外,本書通過秦與列國都城的對比展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值得關注。
最後,本書中也有三五個錯別字。如198頁的「可能」作「才能」……
本書雖然已經成書將近二十年,這些年裡關於早期秦文化、秦都城、秦陵區以及秦始皇陵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作為一本嚴謹、全面地秦都城研究著作,本書仍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仔細閱讀。
2018年5月6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