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祭冰神,冰火兩重天——你不知道的立夏民俗
來自專欄 煮酒聽雪話秦漢
摘要:河北省的邢台東部一些鄉村中,立夏這一天卻有著「祭冰神」的習俗。這主要與當地立夏前後冰雹多發有關。該地區的冰神祭祀有著廣泛的群眾參與、完善的組織形式和詳細的流程,不僅是應對災害表達訴求的祈願,也逐漸地成為了當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寫在前面:今天是立夏,最近在學習關於節氣、節日的民俗,讀了喬曉光老師的幾篇文章[1],文中提到了河北邢台東部鄉村中的一種很有意思的立夏習俗,在此分享一下。
——————————————————————————
「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立夏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意味著春季的正式結束和夏季的到來,也預示著農作物開始進入生長的旺季,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立夏這一節氣的起源很早,據說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漫長的歲月中也形成了各地很多別具特色的節氣民俗習慣,比較常見的有迎夏、嘗新、斗蛋、稱人等。
說到夏天,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熱,這一特點在很多與立夏有關的民俗中也都有體現。但在我國河北省的邢台東部一些鄉村中,立夏這一天卻有著「祭冰神」的習俗,可謂「冰火兩重天」。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一、「立夏祭冰神」習俗的由來
「立夏祭冰神」這一習俗多見於河北邢台的東部,這一地區也是東漢時期太平道的發源地,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多的道教民間信仰。「冰神祭祀」是當地在立夏前後舉行的一項傳統祭祀活動,已經入選了邢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當地村民回憶,冰神祭祀這一習俗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最初的時候是因為每年的這個時期都會下冰雹,毀壞很多莊稼。後來有個當地的道士去外地化緣,發現那邊不下冰雹,原因是當地有立夏前後忌口、不吃葷腥的習俗。道士回來後就把這一做法帶了回來。因為似乎有些效果,故逐漸在邢台東部的農村地區普及了開來,並延續至今。
在當地為了每年的冰神祭祀,還聯合附近的幾個村子建立了專門的組織「龍神會」,在會中保留著每年祭祀時誦讀的經文:
維 用紅紙寫加封
中華人民共和國 年 月 時 會首 △△△謹以牲畜數事致祭於龍神雹神之駕前曰,嗚呼天荒流行,何國茂有冰雹,世所不免矣, 然亦視其風俗人情之善惡耳,書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之百殃,其禮固有不爽者,在昔有明萬曆年間,上帝玉敕章邱有冰雹之變,而王公筠蒼,因竭天師得而知之,以為接壞関切……
經文中提到了明萬曆的年號,但實際上不是指的當地的冰神祭祀,而是王公筠蒼的故事[2]。但不管怎麼說,這一習俗在當地延續的時間應該是不短了,而且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立夏前後這一農耕重要時期的冰雹天災。
老話有說:「雹打一條線,舊道年年串」,也就是說冰雹這種氣象災害的受災範圍往往是相對固定的。氣象上管冰雹的這種特性叫做「冰雹線」,意思是受災區域往往成一個狹長的帶狀分布。從當地縣誌[3]記載的氣象災害記錄來看,近幾十年夏季冰雹線與有「冰神祭祀」習俗的鄉村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能夠對應的。
二、「立夏祭冰神」的祭祀形式
立夏的冰神祭祀是當地村民自己組織的祭祀活動,參與者也以當地村民為主,並由村民組織「龍神會」負責具體的組織工作。村民們在祭祀活動中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如:會首,即習俗活動的組織者;禮賓,一共四名,選村民中相對有文化的人擔任,禮賓中要有一名主祭,負責主持祭祀和念祭文;花花好,這是當地祭祀習俗中很有特色的一個角色。當地人將禮佛成為「花花好」,主要是村裡的中老年婦女,這些人也是祭冰神活動的參與主體,主要負責念經、上香、做功(製作有當地特色的一種剪紙);道士班,當地道教信仰興盛,村民中多有道士,乾道坤道都有。祭祀活動的道士班由十三名道士組成,負責完成祭祀活動中的誦經等儀式環節。此外,還有樂隊、秧歌隊等角色。
花花好們製作的剪紙
具體的祭祀儀式過程從準備期開始算有七天左右,即立夏的前三後四。祭祀在立夏當天,前三天主要是準備工作。包括:貼通知,搭棚(神棚)、準備祭祀貢品,請神像、貼紙、請河神(龍王)[4]等等工作。按照貢品不同,當地的冰神祭祀又分為活祭和面祭,即用活貢品或面貢品。
立夏當天開展祭祀儀式。主要的流程是:
(1)取水
由會首領道士、花花好,抬龍轎到指定人家井裡取水,並以酒祭祀龍王。用大瓶將水請回神棚。
(2)道士請神接地
在神棚內將請回的水分之各個龍王(108個)神位,由主祭用楊柳枝蘸水凈場。
(3)道士上發文
(4)上供和轉供
(5)「喜好」敬神
當地人將秧歌等文藝表演稱為「喜好」。
(6)沿街
祭祀團隊從神棚出發,沿附近村落行走一圈。沿途為祭祀的村民進行上供、轉供等儀式。
(7)火祭
在祭祀地點火祭貢品(黑豬、雞、魚),神樓、剪紙等,祭祀完成。
三、文化、自然與非遺保護
冰神祭祀是在河北邢台附近農村中盛行的一種夏至期間的祭祀活動。從這種祭祀活動的產生和發展來看,是與當地農業為主的生產環境、出於冰雹線上的地理位置以及聯繫相對緊密的村社組織結構(龍神會)高度相關的。只要這種生產環境和社會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相應的民俗文化就有其存在的土壤。
同時,類似的村社文化活動,除了是一種表達訴求的祈禱活動之外,由於其長期的存續性和村民的廣泛參與性,也逐漸地演變成了當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活的生活化的民俗,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我們真正值得去保護的東西。
注釋:
[1]喬曉光:《「立夏祭冰神」與民間剪紙的祭祀功能》,《中國民族報》2014年8月19日;喬曉光:《活態文化·冰雹與祭祀——後張范「立夏祭冰神」個案的村社文化調查》,《民間文化論壇》2010年第1期。
[2]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第一章《雹神》中有提到這個故事,和經文中大致相符。
[3]河北省平鄉縣地方志編纂組:《平鄉縣誌》,方誌出版社1999年版。
[4] 據當地龍神會手抄本記載,祭祀的龍王共108尊,俱有名號。
推薦閱讀:
※彼有遺秉 2017 年 05 月 27 日的文章
※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送禮?
※菩薩,這便如何是好?
※北方古鎮過大年,獨特的打樹花傳統民俗
※彼有遺秉,此有滯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