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看世界】/【城市觀察】都市星球 Urban Planet(1):超級城市
來自專欄 地圖、地理與區域
序
城市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文明進入了新的階段,有學者甚至認為城市的產生(與國家、文字一起)也意味著文明的誕生。今天,城市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之地,成為世界上新技術、新思想的誕生地。自古以來,城市凝聚了人類文明的絕大部分精髓,看城市,也就是觀察世界。
目錄
- 超級城市(本期):不同時期世界上的大城市、當前世界的超級城市、曾經出現過的世界最大城市
- 全球城市:歷史、當今全球城市體系、全球城市歷史地理總結、新的趨勢
- 城市體系與城市群
- 明星城市
- 破碎城市、多中心城市
- 邊緣城市化
本期目錄
- 不同時期世界上的大城市: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後2000年
- 當下世界的超級城市:亞非拉的城市膨脹和國家極化
- 曾經出現過的世界最大城市:中東、中國、歐洲、印度、太平洋、印度洋
本期包含地圖72張,表1張。
一、不同時期世界上的大城市: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後2000年
如果把人類歷史簡單的分為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超級城市的歷史分布導向也可以粗暴的劃分為農業導向和工業導向。農業時代的超級城市大多分布在富饒的農業區,或者依靠長距離農產品貿易而繁榮。到了工業時代,超級城市就多分布在大工業區中,工業發達的美國、德國的一些城市歷史性的進入了超級城市的隊伍中。不同時期超級城市的分布也揭示了不同時期世界上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也許未來的超級城市會因為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而產生。
早期城市同時也是城邦,具有獨立國家的特點。城邦之間相互征伐,人口、資本相互流動非常頻繁。使得各個城邦之間在人口規模上不會出現質的差距。但是隨著帝國、民族國家等新型國家結構的產生,各個城邦被統一到一個政權體系之下。這一過程促進了人口、資本向國家中心城市流動,推動少數城市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城市多是那些人口眾多、國力雄厚的超級帝國的都城或門戶城市。
進入20世紀後,超級城市不再成為先進國家的專利,廣大的第三世界誕生了大量的超級城市,讓歐美國家望城興嘆。動輒1000萬、2000萬的人口,讓紐約、倫敦都難以堪比。這些城市往往成為大片落後國土上少有的繁榮孤島。這一切要歸功於20世紀醫療技術和交通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降低了人口死亡率、提高了人口流動頻率,加上農業革命帶來農業用工的大幅下降,促使第三世界的超級城市像一個巨大的水泵吸收來自周邊鄉村的富餘勞動力。儘管在發達國家人們看來,這些超級城市落後、混亂,像個大鄉村,但是那些居住其中的鄉-城移民依然可以獲得在鄉村難以想像的收入回報。這些超級城市儘管混亂不堪,卻也是廣大第三世界人口膨脹、經濟活躍的象徵。但是城市貧困和邊緣社區的管理缺失也越來越成為人類面對的新挑戰。
- 公元前3000年之前(無圖):集中在西亞地區
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在西亞,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最大的城市也地處西亞。從最早位於安納托利亞的加泰土丘(公元前7000-6000年),到黎凡特的傑里科(公元前6000-4000年),再到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公元前5000年)、烏魯克(公元前3500年),這些城市全部集中在如今被西亞阿拉伯人稱為「肥沃新月」的小片地區之中。
這一時期西亞已經開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蘇美爾王國,首都烏魯克,出現在約公元前3500-2300年,距今約5000-6000年),當地政治統一,社會穩定,商業發達,人們已經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工程建設,這些都使得大型城市的出現成為可能,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類依然處於石器時代,生產力有限,各個部落分裂對抗,難以形成大規模的城市聚落。
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大城市人口最多不超過1萬人,如作為蘇美爾首都的烏魯克以及烏爾等城市人口長期保持在8千人上下。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大多出現了星羅棋布的城市或大型聚落,但是在規模上無法與西亞的這些城市相比。
- 公元前3000-2000年:埃及、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
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就是大約4000年前,人類開始進入青銅時代,這一變化肇始於西亞和北非,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黎凡特地區。這一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也依然集中在這三片地區。
當時的埃及完成了統一,國力雄厚,誕生了吉薩金字塔等大型工程,古埃及人能夠有效地管理尼羅河流域的水利,為當地的農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供給。孟菲斯作為當時富饒的古埃及王國的首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阿卡德帝國首都)已經取代了烏魯克(蘇美爾王國首都)成為區域最大的城市。
這一時期大城市的人口早已經突破了萬人,孟菲斯、烏魯克等城市人口據推測已經達到4萬-5萬人。
- 公元前2000-1000年:東方城市的萌芽與崛起
這一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依然集中在西亞北非地區,但是大城市的分布已經開始向東方的伊朗高原、印度一帶擴散。
伊朗南部出現了一個叫做埃蘭的國家,蘇薩是這個國家的首都。埃蘭人與印度早期土著達羅毗荼人關係密切,語言相似,而當時在印度河流域也已經出現了同樣由達羅毗荼人創造的繁榮的都市文明,誕生了哈拉帕(圖中未標)、摩亨佐達羅等古城,摩亨佐達羅即當時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埃蘭和印度河流域文明都與美索不達米亞保持著密切的貿易聯繫,在文化上也深受其影響。
埃及的首都底比斯是這一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過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伊辛等城市差距不大。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古巴比倫帝國,其治下的伊辛、巴比倫(圖中未標,位於伊拉克)等城市也躋身當時世界最大城市行列。
這一時期大城市的人口繼續攀升,底比斯、巴比倫的人口應該能夠達到6萬-8萬人。
公元前1360年,人類文明開始在亞歐大陸遍地開花,希臘、印度、中國都已經發展出非常成熟的青銅文明。
希臘南部和克里特島陸續出現了米諾斯、邁錫尼等文明,當時的希臘人已經開始以克諾索斯、邁錫尼等城市為中心,建立起遍及近東的商業貿易網路。
印度經歷了雅利安人的入侵,並形成了新的文明時代——吠陀時代。不過當時的印度依然處於動亂狀態,入侵的雅利安部落互相征戰,原有的文明被摧毀,而土著居民也淪為種姓制度下的低等種姓,當時的印度並未出現堪比前期哈拉帕、摩亨佐達羅的大型城市。
中國的商朝人剛剛擊敗入侵的鬼方國(也許是另一群四處游牧的印歐語民族),政治上相對穩定,王室新遷入的都城——殷(安陽)成為東方最大的城市。
埃及依然是當時大城市集中的地區,除了圖上的底比斯、孟菲斯等,還有培爾-拉美西斯、阿瓦里斯等大型城市人口規模也較大。美索不達米亞雖然經歷了多國並爭、輪番統治,作為各國首都的城市同樣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
這一時期底比斯、巴比倫、孟菲斯、安陽等城市人口估計可達8萬-10萬人。
- 公元前800-200年:超級城市在亞歐大陸的全面開花
公元前800-500年,亞歐大陸各地已經陸續發展到了文明程度非常高的歷史階段。
在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被亞述人統治,巴比倫已經淪為亞述的衛星國,亞述的首都尼尼微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黎凡特地區南部是猶太王國,首都為耶路撒冷。北部則是腓尼基人建立的眾多城邦。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眾多的貿易點、殖民點。其最著名城市是位於今天黎巴嫩的提爾(圖中未標),這是當時東地中海最重要的貿易中心。腓尼基移民在突尼西亞建立的迦太基,日後則成為西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在埃及,底比斯、孟菲斯等城市同樣規模巨大,但當時的埃及已經開始出現了衰落的跡象,陸續被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侵略,而那些埃及的大城市相對地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阿拉伯半島南方的葉門出現了以貿易聞名的示巴王國,其境內的示巴、馬里卜作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聯繫了西亞、紅海、阿拉伯海以及當時文明發展程度有限但資源豐富的非洲之角。類似於今天的悉尼、約翰內斯堡等城市,雖然偏遠,但是卻因資源與貿易線路相通也發展的十分繁榮。
希臘人受腓尼基人影響,是一個熱衷航海、貿易的民族,希臘人使用的文字也是腓尼基字母,這一字母體系日後發展成為了今天的拉丁字母。在公元前800-600年這期間內,希臘世界相對和平穩定,發展出了米利都、科林斯等城市。經濟的繁榮為希臘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眾多的城市也形成了類似於腓尼基城邦的帶有濃厚海洋貿易色彩的希臘城邦。
在印度,正處於「吠陀時代」向「十六雄國時期」的轉變階段。這一時期,雅利安人以旁遮普為中心,向恆河下游、德干高原擴張。在部落混戰、與土著人互相影響的過程中,在恆河流域和德干高原形成了十六個大國相互對峙,史稱「十六雄國」時期。這一時期,一些大部落的中心或大國的首都人口規模也相當可觀,如哈斯蒂納普爾、憍賞彌等。但相比於西亞,當時印度發展水平並不高,且處於戰爭狀態,不過大城市的出現也反映了印度巨大的人口承載力和發展潛力。
在中國,周王朝短暫的穩定期被春秋時代的混戰所取代,周王室的鎬京逐漸被諸如齊的大國都城所取代,臨淄的繁榮天下聞名,「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這一時期,尼尼微、底比斯、鎬京、臨淄等城市的人口規模已經穩定在10萬以上。
此時的西半球,在南美洲秘魯中北部近海山區出現了查文文化,並發展出了人口規模約1萬人的城市形態聚落。但這一規模遠遠無法與舊大陸的諸城相比較。
公元前500-200年是東西方文化大發展的階段,各個地區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群雄並立再到天下歸一的過程。
古希臘各城邦林立,貿易發達,希臘世界的哲學、宗教、美學空前活躍,雅典經歷梭倫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政治的穩定、文化的多元、經濟的繁榮使得雅典成為了當時希臘人和受希臘影響的地中海一帶人士的精神中心。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不久之後開始了統一世界的嘗試,並一路打到了今天的印度河沿岸,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一帶。亞歷山大帝國溝通了歐洲、西亞與印度,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尼羅河入海口附近的亞歷山大城取代了雅典成為地中海的新中心。亞歷山大帝國僅維持了30年便轟然坍塌,留下了塞琉古、托勒密等規模依然較大的帝國。
此時的羅馬一直「默默無聞」的存在於亞平寧半島的台伯河平原,並「悄悄地」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在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之後,羅馬人通過布匿戰爭戰勝迦太基,首先在西地中海,使權力中心發生了北移。並一路高歌凱奏,將整個地中海淪為自己的內湖,羅馬成為地中海的中心。
西亞經歷了前期長期的分裂後,在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整合下歷史性地得到了政治統一,埃及、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等文化區域被整合入一個政治實體中,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也成為了歷史上空前的橫跨亞非歐三洲的超級帝國。兩大帝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連通東西的美索不達米亞作為統治的重心,巴比倫成為新的東西方交匯的中心。
印度正處於十六雄國時代,文化繁榮,以古婆羅門教為基礎誕生了佛教、耆那教等具有重要後世影響的宗教,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國第一次統一印度,並在印度各地建立了有效地統治,將佛教傳播到了周邊地區。孔雀帝國首都華氏城(巴特那)成為印度的政治、經濟和佛教文化中心。
在遙遠的中國,同樣發生了從戰亂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向大一統的秦、漢王朝時期的轉變。周王室的洛陽在敗給了統一的秦、漢王朝的都城長安。當時草原游牧部落的崛起,也推動了中原與草原貿易口岸的發展。平城(大同)作為重要的通關門戶也躋身世界大城。
這一時期,長安、巴比倫、亞歷山大、華氏城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達到了30-40萬人,雅典、羅馬、迦太基的人口規模應在10-15萬人。
- 公元1世紀-10世紀:東西爭輝
公元100年是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雙雄並立的時代,儘管兩國交往並不密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沒有出現可以和羅馬、漢朝相提並論的超級帝國,帕提亞帝國、貴霜帝國可以壓倒其他小國,但在綜合國力、影響範圍上無法與前兩國相比。連接羅馬與長安(後期延伸至洛陽)的絲綢之路因亞歐大陸兩端的繁榮而興盛一時。東西方的一些貿易城市也受益於絲綢之路,如以佛所(圖中未標,土耳其伊茲密爾(士麥那)附近)、白沙瓦(貴霜帝國首都)、安條克、泰西封(帕提亞帝國首都)等。羅馬、漢朝的一些重要農業區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尼羅河)和蘇州(長江中下游)同樣規模巨大。
這一時期,羅馬人口規模可達100-150萬人,洛陽人口在30-40萬人。其他城市則不超過25萬人。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在遷都拜占庭(伊斯坦布爾)後,很快便分裂為東西羅馬。西羅馬在游牧部落的不斷侵擾下逐漸衰落直至解體,羅馬、迦太基只成為了一些游牧民族小王國的首都,不過規模依然保持。東羅馬一直存在了1000多年。拜占庭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西方世界的大都會。
西亞的薩珊帝國統一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成為當時與拜占庭相抗衡的大國,首都泰西封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國漢朝滅亡後,僅晉朝維持了100餘年的統一,且東晉只統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長達300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但在部分地區局勢也算穩定,農業發達,人口增長,洛陽、南京、長安等城市規模也在世界上保持前列。墨西哥中央高原的特奧蒂瓦坎成為西半球少有的大城市。
這一時期,拜占庭、泰西封、南京的人口約在50-80萬人,此時羅馬的人口因不同統計來源差距較大,有學者認為一直到公元4-5世紀,羅馬人口依然維持在100萬人左右。
公元622年,薩珊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依然是西方世界最大的統一帝國,首都泰西封和君士坦丁堡十分耀眼,阿勒頗等黎凡特城市作為兩國貿易的樞紐而欣欣向榮。此時,在阿拉伯半島,以貿易重鎮麥加為中心的穆斯林們像近千年前的羅馬人一樣,悄悄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滅掉薩珊帝國、入侵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黎凡特,建立起西亞另一大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印度經歷了笈多王朝、戒日王朝的統一,此時已經逐漸走向了分裂。不過笈多、戒日王朝留下的文明成果依然存在,諸如曲女城(卡瑙傑)的印度大城市依然憑藉佛教文化與繁榮的經濟吸引外人。唐朝的高僧玄奘歷經劫難抵達曲女城,此時統一的印度已經不存在,但玄奘還是對曲女城的繁華大加讚賞。
在東南亞,連通印度與中國的馬六甲海峽一帶誕生了室利佛逝等國家,巴鄰旁(圖中未標,印尼巨港)等城市因豐富的印度文化資源而吸引中國留學生在此學習梵文和佛經,成為東南亞最早誕生的大型城市之一。室利佛逝北方的緬甸正處於城邦時代,與室利佛逝類似,緬甸因連接中國和印度而繁榮,人種上與中國接近,但在文化上深受印度影響,緬甸的卑謬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城市。
此時的中國進入盛唐的前夜,長安城成為了東方最著名的大城市,東都洛陽同樣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在天府之國的四川,益州(成都)躋身當時號稱「揚一益二」的大都會,而隨著唐後期北方的戰亂不斷,長安、洛陽的地位一落千丈,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將繼續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重鎮。
公元800年,剛剛進入伊斯蘭的黃金時代,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像一千年前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那樣,在美索不達米亞中部建立了首都,命名為巴格達,這個城市距離巴比倫、泰西封很近,一樣成為了連通東西的交匯中心。阿拉伯人在巴格達把印度、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搜集起來並進行翻譯,為後世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資源。阿拉伯世界的科爾多瓦、福斯塔特(開羅)、雷伊(德黑蘭)均是當時世界上響噹噹的城市。
在此時的歐洲,查理曼帝國只在形式上統一歐洲,並未改變歐洲多國林立、諸侯爭戰的格局。在東歐的第聶伯河流域的基輔,誕生了基輔羅斯,這個不起眼的國家日後將發展成為一個震懾東西方的龐然大物。
在東方,日本進入了平安時代,社會相對穩定,以京都為代表的日本城市開始躋身世界大城市。中國已經進入唐朝中晚期,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一蹶不振,沒了早期開疆拓土的激情,雖然社會大的動蕩不常見,但是土地兼并、貧富差距、藩鎮割據等現象開始出現,為日後動搖唐朝統治的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唐朝的長安、洛陽還依然位列大城市行列,相對地位已經下降。作為與唐朝抗衡多年的游牧帝國,吐蕃的都城拉薩也很罕見的成為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城市。
- 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超級城市均衡分布
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世界各地並沒有出現前期類似於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唐王朝那樣的超級帝國,拜占庭帝國、塞爾柱帝國、宋王朝雖然富庶,但影響力相對有限,似乎是等著13世紀橫空出世的蒙古帝國的到來。超級城市在世界的分布也出現了多處開花的現象。
南歐和北非出現了一些穆斯林建立的中等規模王國。包括後倭馬亞王朝、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王朝等。這些王國的都城或大城市,如科爾多瓦(西班牙)、非斯、馬拉喀什得益於穩定的政治環境而繁榮。法蘭克王國的巴黎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並一直保持到18世紀。
拜占庭帝國被穆斯林的擴張逐漸蠶食,君士坦丁堡也漸漸蕭條下去。開羅得益於成為阿尤布王朝和馬木留克蘇丹國的首都而恢復其在中東的大都市地位。在中亞草原上,突厥人建立了幾個短暫卻幅員遼闊的帝國,興起了梅爾夫(土庫曼,馬雷附近)、尼沙布爾(伊朗,靠近馬什哈德)、玉龍傑赤(圖中未標,烏茲別克,烏爾根奇,花拉子模首都),這些城市受益於東西方的陸路大通道而繁榮一時,甚至躋身當時世界最大城市行列。
當時的東南亞第一次誕生了統一中南半島大部分的帝國,居住在今天柬埔寨的高棉人統一了湄公河、湄南河流域,以吳哥(柬埔寨,暹粒)為首都建立了高棉帝國,這個帝國同樣受益於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存續了數百年的時間,成為當時東南亞與爪哇、越南並存的強權之一。首都吳哥一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並且留下了今天舉世聞名的吳哥窟古迹。
中國宋王朝始終未能建立類似於漢、唐王朝那樣對草原的掌控,甚至很快便失去了對華北平原北部的統治。因而宋王朝僅僅統一了中原部分,北方的草原陸續被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蒙古人統治,中原王朝的北界逐漸被從燕山壓到黃河、再到淮河,直至被蒙古人吞併。但是高度發達的宋王朝誕生了開封、杭州、泉州(圖中未標)、廣州等令西方世界望塵莫及的大都會。尤其是南方杭州、泉州、廣州等城市的繁榮催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
- 公元13世紀到16世紀:亞歐大陸城市網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並建立大蒙古國,隨後100年時間裡,蒙古人將中國、中亞、俄羅斯、伊朗一一納入賬下,建立一個面積空前遼闊的大帝國。蒙古帝國內部政治分裂、地形複雜、文化多元,分裂不可避免。但是蒙古人在征服亞歐大陸的同時,有效打破了大陸內部的各種文化、政治壁壘,促進商品、文化在東西方之間流動,推動亞歐大陸各部分的交流。蒙古帝國衰亡後,亞歐大陸繼續陷入過往的分裂狀態,恢復了歷史的常態。
元王朝繼承了富裕的宋朝故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中國諸城也繼續保持著其在世界城市中的輝煌地位。東南大城市杭州,依託當時發達的江南地區和便利的航海條件,與帝國的都城大都(北京)一起成為13-14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南京和廣州也同樣非常亮眼。明王朝建立後,南京短暫憑藉都城的優勢而重振其約1000年前(4世紀)的地位,不過遷都之後,北京就成為中國無可爭議的最大城市。而明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也使得盡享東南航海之利的杭州、廣州、泉州等城市地位逐漸下降。日本京都依然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城市。
此時的印度北部正陷入外族入侵的戰亂中,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在恆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蘇丹國,除了德里之外,其他多是些小國,自然也誕生不了特別大的城市。南印度則出現了幾個相對穩定的航海大國,比如毗奢耶那伽羅、朱羅、潘地亞等,以卡納塔克或泰米爾地區為中心,統治著德干高原、斯里蘭卡甚至緬甸、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區,把孟加拉灣變成自己的內海,一度成為南洋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勢力之一。這些南印度王國著名的大城市包括卡利卡特(圖中未標,今天印度喀拉拉邦)、毗奢耶那伽羅王朝首都維查耶納伽爾等。
在西亞,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國在14世紀滅亡,隨後這片土地被帖木兒帝國統治。兩個帝國均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西亞大國,伊利汗國首都大不里士和帖木兒帝國首都撒馬爾罕都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之上,憑藉其優越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而繁榮。撒馬爾罕在更早的時候就是粟特人、花拉子模等民族或國家的中心城市,帖木兒時期一度成為了東方伊斯蘭文化中心,至今在中亞和中國穆斯林心中有著較高的地位。
此時的歐洲邦國林立的狀態並沒有發生變化,神聖羅馬帝國象徵性的統一了德國、中歐,但分裂依續,國家不統一,也難以產生大的城市,巴黎繼續維持著其西歐最大城市的地位。東歐的金帳汗國逐漸失去了對莫斯科等羅斯人公國的掌控,雖然薩萊(金帳汗國首都,伏爾加河下游)依然是重要的帝國首都和歐洲通往亞洲的貿易樞紐,但莫斯科已經開始成為亞歐陸上通道的新據點。威尼斯(圖中未標,人口規模一度躋身全球前十)打敗熱那亞等城邦取得了地中海貿易的獨佔權,憑藉阿爾卑斯山口與地中海交匯處的地理優勢,成為了當時地中海的貿易中心,做著歐亞貿易的生意,富甲一方。在安納托利亞,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慢慢將君士坦丁堡團團包圍,阻隔了歐洲通向亞洲的貿易路線,並在15世紀攻佔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改名為今天的伊斯坦布爾,也逼迫歐洲各國開始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意想不到的促成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的崛起。
此時的非洲,跨撒哈拉通道已經成熟,從非斯為中心的摩洛哥到西非的馬里帝國、桑海帝國等黑人國家有著穩定的貿易線路,馬里和桑海首都廷巴克圖成為非洲的伊斯蘭文化中心。非洲東部斯瓦西裏海岸出現了摩加迪沙、桑給巴爾、蒙巴薩等貿易城邦,通過海運向亞歐大陸源源不斷地輸出非洲的黃金、象牙。非洲南部的大辛巴威也是一處重要的貿易中心。
美洲的瑪雅、阿茲特克、奇穆、印加也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城邦文明,印加在14世紀出現了成熟的疆域帝國並建立完整的行政體系,蒂卡爾、特諾奇提特蘭、昌昌、庫斯科是美洲城市的代表。這些城邦集中在墨西哥高原、尤卡坦半島延伸至中美洲的山谷地帶、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谷地等處。規模最大的約20萬人,雖然在新大陸已經是規模空前的大都市,但是與舊大陸的大都市依然無法堪比。美洲的城市文明在西班牙人的到來之後被摧毀,結合歐洲城市文明誕生了全新的美洲城市文明,這是後話。
此時的大都、杭州均已超過了100萬人。由於受到技術的限制,100萬的城市規模一直到工業革命推動交通發展之後才得以突破。
- 公元17世紀到19世紀:歐洲城市崛起,亞洲帝都的餘暉
從16世紀開始,整個世界被歐洲人的堅船利炮牢牢地扎在了一起,地球上再也沒有孤立的人類文明獨自生長。到19世紀初期,歐洲人完成了對美洲、非洲、大洋洲、亞洲的征服。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推動城市規模飛速擴大,城市越來越從建築學的概念向地理學的概念擴展。
歐洲的倫敦、巴黎、馬德里、阿姆斯特丹憑藉國家不斷擴展的帝國疆域而迅速成長,到了18世紀末期,倫敦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俄羅斯也已經完成了對北亞的佔領,政治統一使得莫斯科經西伯利亞到蒙古再到中國的貿易路線已經得到保障。
16世紀到18世紀,東亞、南亞、西亞均處於統一的政治實體的管轄之下。明清王朝、莫卧兒帝國、奧斯曼帝國、薩非帝國建立了穩定的國家,成為歐洲諸帝國以外僅有的幾個大型帝國,使得北京、德里、阿格拉、伊斯坦布爾、伊斯法罕等城市繼續保持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輝煌,廣州、艾哈邁達巴德、開羅等地方城市規模也相當大。泰國的大城(未標),日本的江戶規模也接近前面這些城市,不過亞洲的這些大城市後續發展已經完全無法與歐洲和美國城市相比了。
此時的美洲正處於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的統治之下,波士頓、紐約、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哈瓦那這些面向歐洲的口岸城市經濟繁榮,也成為歐洲人統治新大陸的據點。庫斯科、基多等舊的印第安人統治中心也依然作為地方政治中心而存在,礦業的發達推動了波托西、歐陸普雷圖等內陸城市的發展,墨西哥城建立在被完全摧毀的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之上,並成為新西班牙殖民地的統治中心,日後墨西哥城將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非洲大陸上,歐洲人建立了一些貿易據點,並未深入腹地開展侵略,作為歐洲到亞洲航線的節點,好望角的開普敦已經成為了非洲最繁榮的大城市之一,並吸引大量的歐洲和亞洲移民來此定居。澳大利亞剛剛建立起殖民地悉尼,不過此時還只是一個流放犯人的偏遠小鎮。
這一時期亞歐大陸的城市在規模上依然佔有絕對優勢,北京、倫敦、伊斯坦布爾的人口在100萬左右,廣州、江戶可能也接近這一數字。新大陸城市規模均不超過20萬,與亞歐大陸的城市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 1900年:歐洲城市的黃金時代,城市規模的突變
到了20世紀初,歐美成為了全世界真正的中心。此時的中國、土耳其,封建王朝已經奄奄一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印度則已經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阿拉伯國家、東南亞也已經被法國、荷蘭、英國等過統治多年。其他諸如伊朗、泰國等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處境和中國、土耳其差不多。諾大的亞洲只有日本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擠入歐美列強的隊伍。拉丁美洲剛剛爭取獨立的國家憑藉著豐富的資源而富甲一方,不過也淪為了西方世界產業鏈上的薄弱一環,非洲剛剛被歐洲國家徹底瓜分。全世界成為了歐美各國的勢力範圍。
歷史上幅員最遼闊的大英帝國正處於其巔峰,日不落帝國的首都倫敦成為全世界的中心,匯聚其歐美亞非拉各國人種,曼徹斯特、利物浦(未標)、伯明翰(未標)也成為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工業城市,英國蘭開夏和米德蘭開始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城市群。法國繼續維持著其在非洲、亞洲等處的龐大殖民地,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超級帝國。歐洲另一個新興大國,德國在此時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挑戰空前強大的大英帝國,首都柏林一度成為全世界第四大城市,僅次於倫敦、紐約和巴黎。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與前面三國成為歐洲五大強國,維也納、聖彼得堡(沙俄首都)也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新興的大國,工業生產實力雄厚,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成為新大陸最耀眼的大都市。美國中西部發展出了重要的工農業產區,五大湖的貿易樞紐芝加哥一度和紐約爭奪美國城市老大的角色。費城、波士頓(未標)等美國城市也憑藉工業而開始聞名於世界。
日本成為僅有的來自亞洲的列強,憑藉剛剛打敗清王朝獲得的巨額賠款,著手模仿西方建立起現代國家的一切要素。東京開始在將來的百年時間裡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工業革命催生了汽車、地鐵的誕生,人們日常通勤的距離被大大擴展,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也大幅提高。劃定城市的範圍成為一件困難的事情,城市內部結構也日趨複雜,城市已經不能單純被視作地圖上的一個點。這一時期倫敦人口達到了600萬,紐約超過了400萬,巴黎也有350萬人口。柏林、莫斯科、維也納、東京、芝加哥人口均超過100萬。
- 1925年:美國走向中心
20世紀20年代,剛剛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令英國、法國元氣大傷,美國真正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並開始學習如何主導世界。戰敗恥辱和戰後條約對德國的打擊為後來的二戰埋下了隱患。日本在一戰後的膨脹為其後面加入德國走向擴張的道路同樣設下了伏筆。拉丁美洲因為地理原因而遠離了戰火,獲得和平的發展環境。亞洲、非洲繼續深處殖民統治的漩渦中,但一戰中,英法兩國通過組織殖民地官兵參加歐洲戰爭,使得殖民地被動的捲入了戰爭,殖民地官兵在歐洲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洲解放、俄國十月革命思潮的影響,為後來亞非的民族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剛剛經歷了十月革命的蘇聯此時還出於艱難的政治經濟改革過程中,斯大林剛剛上台,一切處於不穩定卻又生機勃勃的環境中。中國依然處於動亂中,南北之爭、帝憲之爭、美國的民--主制和蘇聯的共||產主義思潮同樣也在中國到處蔓延。
美國的紐約已經超越了倫敦,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東京超過巴黎、柏林,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紐約和倫敦,南美洲的阿根廷沒有捲入戰亂,依靠糧食和肉類出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像美國一樣成為最吸引歐洲人的新大陸國度之一,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南半球最大的城市,誕生了科隆大劇院等知名建築。
這一時期紐約人口達到了700-800萬,城市建成區的範圍已經突破了紐約市,延伸至長島、新澤西州和紐約州中部境內。倫敦、巴黎等城市人口也有小幅突破。
- 1950年:美國主導
第二世界大戰奠定了當前國際局勢的基礎,二戰後沒幾年鐵幕便悄然落下。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的兩極。紐約、莫斯科成為象徵兩種國家制度的代表,也分別成為各自國家和意識形態的象徵。歐洲的大城市雖然經歷了二戰的摧毀,但巨大的人口規模依然保持。倫敦、巴黎、萊茵-魯爾的工廠和人口艱難的戰後重建。
日本經歷了短暫的蕭條,迅速開始經濟的騰飛,東京繼續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在中國,幾乎全部的工業和金融資源均集中在上海,極度的開放和包容性吸引了全世界各國的移民,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文化的昌盛,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明珠和遠東巴黎。新中國建立後,上海依然被政府重視,繼續成為直轄市並獲得傾力的物資、資金支持。
印度的加爾各答憑藉富饒的孟加拉而成為印度最大的城市。
這一時期,紐約的人口第一次突破了1000萬,倫敦人口也超過了800萬,東京、巴黎也都超過了600萬。巨大的人口規模和繁榮的經濟使得紐約、倫敦、東京、巴黎成為戰後全球城市體系的基石。
- 1975年:太平洋時代的到來,第三世界的崛起,後現代大都市的誕生
戰後是美國的黃金時代,美國在控制歐洲的同時,在全世界布下自己的棋子,與蘇聯進行了全方位的競爭。受益於加入歐美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拉丁美洲、日本率先在廣大亞非拉地區中走上了快速城鎮化的道路。
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依靠軍工起家,但憑藉娛樂業而聞名世界。洛杉磯是美國第一批成長於汽車時代的大都市,汽車的普及促使洛杉磯城市無限擴張,人口僅次於紐約成為全美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就像一個帝國主義分子,通過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的大擴張囊括了周邊無數的小城市,而這些小城市又通過自治等方式試圖擺脫洛杉磯的控制,巨大的佔地面積和複雜的內部關係已經很難區分洛杉磯究竟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區域。洛杉磯也代表了人類歷史上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成為後現代城市的象徵。
而在美國東海岸,同樣得益於汽車的普及和城市的擴大,從波士頓、經紐約、費城到華盛頓一線,城市相互之間彼此融合,人流和物流來玩密切,形成了一種被學者稱為城市群(Megalopolis)的城市地域,在歐洲、亞洲等地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案例。
戰後初期也是日本的黃金時代,到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的富裕曾經讓其國民一度忘乎所以。東京整合了周邊的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等地,歷史性的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並延續至今,大阪城市也擴張到了周邊的兵庫縣、京都府等處,這個新興的都市區也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
歐洲依然只有倫敦、巴黎兩個大城市,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莫斯科成為東歐最大的城市。
戰後拉丁美洲與日本一樣經歷過一段快速的經濟增長,雖然光芒被日本掩蓋,但從拉美大城市的擴張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經經歷過的繁榮。快速城市化到過度城市化,使得拉丁美洲城市背上了不健康的城市化的包袱。墨西哥城、聖保羅(未標)、布宜諾斯艾利斯吸收了廣大農業區的人口,迫使小農破產,卻無法在城市為他們提供住所甚至工作,貧民窟成為拉美城市的標籤。拉美大城市的崛起雖然使得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全球最大的城市中一半來自美洲,但這樣的殊榮並不值得慶賀。人類技術的成熟使得大城市早已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大城市的誕生門檻已經大大降低。大城市病不僅在發展中國家,也在發達國家發作。最大城市的標籤似乎不再是各個都市的追求了。
這一時期,東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口突破2000萬的城市(都市區)。紐約也達到了1500萬。
- 2008年:全球化的徘徊
2008年金融危機是一個標誌,人們開始意識到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經濟的一損俱損,反全球化的思潮隨後陸續在各國出現。雖然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已經為人們敲響了警鐘,但來自資本主義大本營的危機卻真正讓人們看到了災難的可怕。拜全球化所賜,廣大發展中國家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獲得了大量的資金,進而推動城鎮化迅速提高,那些對外交往的門戶城市,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明星。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外資銀行林立的CBD、從美國學來的購物中心和門禁社區,加上鄉村移民棲居的貧民窟構成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新型「殖民」城市。
到了2008年,全球最大的城市幾乎全部來自發展中國家,從早先的拉丁美洲擴張到亞洲、非洲。雅加達、馬尼拉、孟買、聖保羅、墨西哥城、新德里,這些人口大國的首都或經濟中心獲得了農業區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卻缺乏足夠的管理措施,早年拉美國家悲劇的城鎮化又一次在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上演。由於巨大的城鄉差距,也得益於較低的交通成本和文化阻隔,鄉-城移民的規模遠遠超過跨國移民,在這一點上,紐約、倫敦、東京無法和孟買、新德里、北京、上海相比。
這一時期,東京人口進一步提高到了3500萬,雅加達、馬尼拉、孟買、德里人口均超過2000萬人。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依然是解決經濟發展的重要良方,但人們已經意識到城市人口的規模越來越不是一個里程碑而是一道警戒線,有效地對城市進行管理和規劃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考驗之一。
二、當下世界的超級城市:亞非拉的城市膨脹和國家極化
關於如何統計現代城市的人口,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不同的口徑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對於當今世界的大城市來說,跨行政區的擴張隨處可見、人口的流動稀鬆平常,無論是從空間還是從人口本身來說,都使得統計人口的工作異常困難。不過從各類統計的數據來看,無論統計方法如何,都在揭示一個規律:當今世界的超級城市絕大部分來自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巨大的人口基數才是城市規模膨脹的根本來源。
截止2018年,全球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都市區)約40個,其中規模最大的東京人口達到3700萬,排第二位的雅加達規模也達到3000萬。有統計數據將整個珠三角東岸視作一個超級城市(由於存在海關阻礙人口自由流動,未包括香港),這個以廣州-深圳為軸的超級城市人口約4600-5000萬(也許在將來會包括中山、珠海)。
當今世界40個超級城市中,只有約5-7個來自發達國家(東京、紐約、倫敦、巴黎、洛杉磯、萊茵-魯爾、首爾),其餘均來自廣大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們知道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了全球85%,也就不稀奇這一結果了。在亞非拉的國家,單極化的國家社會地理結構使得首都或經濟中心吸收了全國的富餘勞動力,使得一些人口規模不過億的中等國家催生了數一數二的超級城市:利馬、布宜諾斯艾利斯、曼谷、馬尼拉、開羅。可能與這些城市幾乎是全國唯一存在規模化的現代產業的地區,與其他區域存在巨大的發展差距,進而容納越來越多人口源源不斷流入。超級城市的出現也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區域差距的存在,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然而,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都面臨著極化現象的產生,發展中國家吸引的外資幾乎無一例外會選擇首都、經濟中心布局,而這又使得各種產業集群、勞動力流動更加向會選擇這些本已存在的大城市布局,進一步加劇極化現象。從發展規律來看,極化現象一旦出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會始終加劇。就連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東西海岸、倫敦、東京等城市或區域的極化現象也非常嚴重,儘管人口極化現象已經停止,但是各類創新和頂尖科技人才幾乎全部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倫敦、東京)。北京、上海對於中國人才的強力掠奪讓包括香港、廣州、深圳在內的城市都不寒而慄,近年來各個二線城市不斷調低落戶標準試圖在城市戰爭中贏得轉機。如果依靠市場,中心城市將永遠贏下去。
放眼未來,我們會預料到,將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首都或經濟中心擠入1000萬人口俱樂部,而現有的這些超級城市人口會進一步的擴大。發達國家城市可能會因為裹足不前的人口增長而逐漸被身後的發展中國家城市超越。
2025年,與當下超級城市的分布並無太大區別。不過此時的歐洲已經沒有城市能夠躋身城市規模榜單的前列。
2050年,東亞、美洲的超級城市相對數量也在減少,南亞、非洲開始成為超級城市集中的地區。蘇丹的喀土穆、阿富汗的喀布爾開始進入超級城市的榜單。
2075年,除了南亞、非洲之外的超級城市數量繼續減少。南亞的超級城市與前一階段保持一致,非洲出現了亞的斯亞貝巴(衣索比亞)、內羅畢(肯亞)等城市,伊拉克的巴格達也脫穎而出,成為西亞最大的城市。
2100年,非洲、南亞集中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超級城市。南亞的進入城市繼續維持之前的數量,非洲繼續湧現出新的超級城市,尼日的尼亞美、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烏干達的坎帕拉、馬拉維的利隆圭和布蘭太爾、尚比亞的盧薩卡都成為屆時世界上的大都市。
從205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超級城市會集中在印度洋沿岸的南亞、非洲。這些新的超級城市人口規模將會達到人類歷史的新高度,2050年時,印度的德里、孟買人口可能會突破5000萬,到了2100年,拉各斯、金沙薩人口可能會達到1億,達累斯薩拉姆、達卡、卡拉奇突破5000萬。這是當下人類無法想像的城市規模。很大可能性的是,到那時候,非洲各國可能依然處於世界上的落後位置,有效的城市管理依然缺失。這些超級城市可能就像一個巨大的「村莊」集合體,各類諸如貧民窟、棚戶區、帳篷城、流浪街區的非正式的社區將構成了城市的基層單元。市政府力量薄弱,權力可能僅能覆蓋在CBD、自貿區這些城市核心節點區域,廣大基層的治理中,黑幫、黑手黨、同鄉會、教會、社區自治機構這些非政府行為體將與市政府共同分享權力。整個城市形成一種熱帶雨林似的雜亂無章又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雖然混亂,卻通過層層的關係滋潤每一個物種。每個市民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在為整個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切一如從古至今的每一個城市,像羅馬、倫敦、紐約、巴黎,也像長安、北京、新德里、東京。畢竟,城市始終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地。
三、曾經出現過的世界最大城市:中東、中國、歐洲、印度、太平洋、印度洋
走過了5000年的城市文明史,我們把那些曾經和現在的超級城市一一擺在世界地圖上,看看我們能夠找到什麼樣的規律。
最早形成最大城市的板塊是西亞和北非,主要集中在三個區域: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黎凡特,誕生了烏魯克、烏爾、阿卡德、底比斯、孟菲斯等城市,自人類城市誕生以來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幾乎都集中在西亞地區。
到了公元前2000-200年,大城市的分布擴散到了緊鄰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誕生了諸如蘇薩、摩亨佐達羅的大城市。西亞、北非依然是超級城市集中的地區,底比斯、孟菲斯規模依然較大,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巴比倫、尼尼微等新興的超級城市。這一時期最大城市的人口規模不過10萬。
經歷了1800年,到了公元前200年,中國、歐洲和印度開始進入了歷史的主流,這三個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帝國,包括漢王朝、羅馬帝國、孔雀帝國這樣的超級帝國,為大型城市的產生提供了政治條件,而人口增加與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則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公元前200年之後,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多時候來自於中國、東南歐一帶,包括長安、羅馬、君士坦丁堡、開封、杭州、巴特那、科爾多瓦等,最大城市的人口規模也從10-20萬增長到100萬。
公元1500年之後,伴隨著歐洲人全球殖民帶來的豐厚物質回報,歐洲的城市飛速發展,到19世紀,全球最大的城市清一色出自歐洲、美國和日本。包括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柏林等,技術的進步使得城市規模的上限被大大突破,倫敦人口在1900年達到了驚人的600萬,而100年前的1800年,這一數字不過才100萬。成為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化進程加快,首先是拉丁美洲和日本,出現了超級城市,緊接著是亞太地區,依託巨大的人口基數,在超級城市的規模和數量上超越全球其他區域,成為龍頭。當今最大的城市東京人口規模已經達到3700萬。在今後的時期內,非洲城市的快速發展將形成新的全球城市增長極,拉各斯、金沙薩人口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上的其他城市,可以預計非洲超級城市的數量將迅速增加,非洲也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出現人口突破1億的超級城市。
悉數歷史,我們會發現,在大的歷史格局下,大城市分布的擴展路徑是和文明擴展路徑完全契合的:中東(西亞、北非)-伊朗和西印度-亞歐大陸其他地區(中國、地中海歐洲、印度)-歐美(歐洲、美洲),到了近現代,則與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擴散路徑存在極大的契合:歐美(歐洲、北美、拉美)-亞太(中國、日本、東南亞、印度)-印度洋沿岸(南亞、非洲)。
大城市的誕生離不開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區域作為支撐,而從大城市的歷史來看,大城市的分布是非常集中的。上面這張圖就結合歷史上最大城市分布情況,補充當今超級城市的分布,勾勒出世界上產生超級城市最多的若干區域。類似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長江流域、華北、恆河流域、地中海都是形成超級城市最多的區域。後面關於城市體系和城市群的章節里,筆者再細細梳理這些區域。
引子:全球城市
城市的規模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影響力,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市往往有著與自身規模不匹配的巨大影響力,與一些作為大國首都或經濟中心超級城市一起構成全球城市體系的基石,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把這些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稱作全球城市(global city)。從古至今,全球城市便因全球各地的貿易、文化交流而存在,與各地的連接度而非人口規模成為這些全球城市的發展基礎。提爾、雅典、迦太基、威尼斯、敦煌、麥加、馬六甲、香港、新加坡、迪拜,這些耳熟能詳的都市,從未成為過地球上最大的城市,卻因廣泛的交通網路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而成為區域乃至世界的中心。下一期,我們來說說全球城市→→。
推薦閱讀:
※《三世書》──算算你的財運 - 風水討論 - 城市風情-綜合論壇 [城風 - C9] - ...
※如何評價哈長城市群的發現前景以及其與遼中南城市群的關係?
※濟南是個怎樣的城市?來過濟南,或住在濟南的人,都可以說一下
※城裡人,你為何如此浮誇
※如何評價臨安撤市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