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貴的精神是持之以恆

最可貴的精神是持之以恆

王勃十六歲作《滕王閣序》,蘇東坡二十歲考狀元。十幾歲能吟詩作對在古代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幾乎有點成就的人二十來歲都能讀通易經。古人之所以這麼年輕就能文采斐然,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是讀經。通過誦讀經典吸收前人的智慧。而現代大部分人自古文改白話、繁體改簡體後,自小缺少古文熏陶,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變得可望而不可即,至於汗牛充棟的國醫書籍,那更是無能為力了。

學貫中西、貫通古今的人才在現代同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而且方法也比較簡單。不過要做到卻不容易。

英語每天早上20分鐘新概念,語文每天半個小時朗誦文言文。 方法比較簡單,不過父母需要付出的也不少。比如以下的安排:

二年級開始經典誦讀安排

1.方法說明

首先、這個安排父母心中有數即可,以我家小朋友為例,因為讀小學二年級,受家人職業影響,愛好中醫,故而按照中醫童子功打底而安排。小朋友只需知道每天讀半個小時文言文、20分鐘英語。就像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具體經典內容的安排看孩子的興趣,因人而異,原則是不能強迫。

其次、表格看起來內容很多,但分解到每天,任務並不重。描述一下一般的狀態:早上讀20分鐘英語,正常上課,放學後,讀10分鐘易經、10分鐘道德經、10分鐘黃帝內經。只管讀,認真地讀,不管背。

最後、再舉例描述一下具體的誦讀、背誦方法:例如讀老子,共81章,剛開始每天讀只讀一章,要求是自己看書朗讀,看清楚每個字,照著書認真讀,不要背誦。讀熟能流利背誦後。開始下一章。等1-10章都讀熟練了能流利背誦,將1-10章一口氣讀,能流利一氣呵成的完成這十章後,開始第11章。到第20章後,能流利一氣呵成完成1-20章,才開始第21章。依此類推。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一天十分鐘的安排中完成的。所佔時間並不多。任務也很輕。關鍵是持之以恆,水滴石穿。

每天晚上讀完經典後再上床休息,潛意識會強化吸收和背誦,用一句俗話講,做夢都在讀、誦、研究、吸收經典。

父母需要和小孩子一起讀誦,當然不必是同時,但要抽時間跟上孩子的進度,能誦讀當然更佳。不要讓小孩子這麼小就孤軍奮戰。比如可以自己抽時間研究易經等。他們讀到哪,您自己也要讀到哪,要求小孩子能背誦的前提是要花時間熟悉。不是簡單一句,去讀書。父母的記憶力不能和小孩子比,但閱讀速度和理解力比此時的孩子還是要強的,所以需要提前對他們讀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不是那種直譯的了解,而是對背景、內容、宏觀架構的理解。孩子問的時候能說出個所以然。父母雖然不一定能背出來,但付出的精力更多:相關的書籍很多,和孩子一起研究、學習會更有效率、成就感。當然父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激發孩子們持續的興趣和持之以恆的決心。

2.效果說明

以上面的安排為例說明、共同努力的理想狀態下。

二年級

正常堅持執行,二年級能將道德經背誦得滾瓜爛熟,這個時候記憶力、理解能力會上升一個層次。利用假期可以將千字文、笠翁對韻等熟練掌握。因為所有的經典全部是自己通過拼音認字,所以這個階段的拼音能力提高得很快,拼音不再是弱項。將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全部流利掌握後,英語發音將非常地道,語感也會比一般的同學要強一些,關鍵是建立了學習英語的自信。

三年級

有二年級的基礎打底, 三年級的語文課文估計看幾遍就能背誦。加上課餘時間將詩經、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三年級的語文就應該會有質的突破,出口成章、妙語不斷。 三年級開始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一篇篇熟讀到滾瓜爛熟,計劃用兩年的時間滾瓜爛熟,能讀能寫。

四年級

經過三年每天十分鐘的熟讀、易經已經全部滾瓜爛熟,加上日常玩易經遊戲,小孩子已經能將易經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同時不斷打通各經典之間的聯繫。入學五年級前,將莊子和古文觀止背誦得滾瓜爛熟後,顯然,五年級基本上不用上語文課了。寫文章信手拈來。 這個時候他們課後因為做作業速度快,會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和鍛煉身體等。

將新概念英語第二冊背誦得滾瓜爛熟後,語感、發音、語法結構有第一冊第二冊打底,英語將逐漸成為優勢科目。

五年級

五年級轉入儒家經典學習,因為有前面四年的古文打底和大量的課外閱讀,對儒家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辨識,批判繼承。經過一年的努力,將成為溫文爾雅的君子,文采飛揚、有古風。

英語開始背誦第三冊,因為有前兩冊的基礎打底,第三冊難度反而沒有以前那麼大,用一年的時間背誦、掌握到滾瓜爛熟。五年級在課內的英語、語文、數學等科目基本上是不用花太多精力,可以將精力主要用於校外活動。

六年級

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孫子兵法、中醫入門經典全部完成。這已經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已經具備成為一名古中醫的良好條件。有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四聖心源、傷寒論等。初中、高中學有餘力可以安排跟師臨床。

英語已經被背誦完了前三冊,正在誦讀第四冊,英文水平應該不會低於六級水平。考慮到語文、數學、英語三門都足夠優秀。校內學習效率奇高。

3.童子功的威力

藥王孫思邈一直想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卻怎麼也搜集不到,到晚年才找到一本。有傷寒論的人一般都藏私,不願意與人分享。孫思邈能看到傷寒論,那是因為他活到了100多歲。我們則不同,非常幸運地處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和同好交流都非常方便。學習的便利條件遠非古人能比。

是不是打下紮實童子功的小孩都會這麼生猛?個人覺得如果古人也有機會學科學、數學、英語等科目的話,有紮實童子功的人可能會比這更生猛。

這又引出了一個問題,這麼說打下紮實童子功的人,其實以後可選擇的道路很多,未必會從醫。我想說,這是必然的。這也正好呼應了我《傳統中醫與理性人》一文中的觀點:如果有做真正中醫的資質,有紮實的中醫童子功,在現在這個社會,光論賺錢,有太多選擇,從醫尤其是做中醫醫師是最不具性價比的。不過自古以來,所有的中醫大家,沒有一個是為了發財致富才從醫的。中醫原本就不是為利潤而生的。

有紮實中醫童子功的同學,長大後哪怕不從醫,並不妨礙他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只是全職和兼職的區別。不說其他人,醫聖張仲景就是長沙太守,估計那個時候就已經是一名兼職中醫了。傳統中國,很多文人都懂醫道,不妨礙他們從仕。

從小用經典和新概念打底的小孩,語文、數學、英語的優勢會貫穿一生。會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推薦閱讀:

讀《老子》4
我們怎樣讀懂《論語》
重口味的國學課,第一堂
讀經與精緻的利己者
歷史小故事:五石六鷁

TAG:中醫 | 國學 | 新概念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