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浮流,今日永安。
歷經百年風雨,方得今日永安。
永安縣設縣始於明代。1452年(景泰三年),析沙縣、尤溪2縣地置永安縣,仍屬於延平府(府治南平)。清代隸屬關係未變。民國初期,隸屬於建安道。 永安置縣之前為沙縣浮流司。直至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縣級永安市。現在說的永安市才真正出現。
貢川,古稱「掛口」、「發口」。貢川歷史上有編織草席的習慣。宋朝探花陳瑾以草席進貢朝廷,宋欽宗問出自何處,陳瑾說是「發口」,欽宗下令改「發口」為「貢川」。「先有貢川,後有永安」,一句話道出了貢川的源遠流長。貢川古城,位於福建省永安市距桃源洞風景區10公里處的貢川鎮,是福建省現存最完整的古鎮之一。
永安最早的動亂出現在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在沙縣二十四都(永安上坪、九龍和三元中村)、二十六都貢堡(今貢川)發動農民起義,攻城陷府,震動朝延。次年義軍被鎮壓後。鎮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璉、巡按監察御史陳員韜先後上則朝廷,以浮流險遠,難以探製為由,請以其地另立縣治。明景泰二年(1451年)獲准,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劃沙縣新嶺以南二十都到四十二都共計13個都之地置縣,命名為「永安「,寓永遠安定之意。
1938年4月,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永安,永安成為福建省的戰時省會。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會內遷永安長達七年半之久,許多名噪一時的思想文化界人士雲集於此,永安成為當時東南文化名城之一。
「永安浩劫」
抗戰八年之中,日軍方從台灣新竹機場和東南沿海的航空母艦上,多次出動海、陸遠程轟炸機,對不設防城市——福建戰時臨時省會永安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城區實施「無差別轟炸」。其中尤以1943年11月4日的大轟炸最為慘烈:16架日本飛機對永安進行狂轟濫炸,造成了600多平民死亡,10000餘間房屋毀損,2方里繁盛市區盡成灰燼,給永安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史稱「永安浩劫」。
閩筍填海——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
明朝時期,永安共出5名進士,而在一條貢川百米長的巷子里,就出了林騰蛟、嚴九岳、羅明祖3名進士。一時聲名遠播,當地人將這條巷子取名為進士巷。在進士巷口,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八閩大地上獨一無二的筍商會址———筍幫公棧。據《永沙筍幫簿冊》記載,清朝時期,筍幫公棧是我國東南最大的筍乾批發市場。每到筍乾收購季節,筍幫公棧商販雲集,來自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上海等地的筍商,他們在這裡結成幫會,討論當年的筍乾行情,確定筍乾的價格,然後將沙溪流域永安一帶的筍乾販運到各地,影響波及全國筍乾業。部分筍乾直接由貢川經水運直達上海,再銷往東南亞國家。
關於筍幫,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日事迹。這段史實在歷史書中沒有記載。也許,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血淚史上,這只是一件小事,可在永安人陳祥川看來,這卻是一件改變了他個人和他家族命運的大事。他的父親陳廣選因此背上了一身債務。那些和陳廣選一同作出這一義舉的其他筍商們,也由此家道中落。儘管如此,筍商們卻不後悔。他們深知:沒有國哪有家!為了阻止日本的輪船進入福州碼頭站,有人建議閩筍填海。因為閩筍投入海口碼頭,經水浸泡後,呈半浮沉狀態,與船的深度差不多,輪船的螺旋槳如果掛到閩筍,會被韌性十足的閩筍攪斷,從而不能登岸。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筍幫成員的響應。為了不讓日本侵略者的輪船進入福州,筍幫公棧老闆陳常興,筍行商號常興號,於1937年秋,在馬尾入海口,毅然投下30船近15萬公斤的閩筍乾,打破了日軍挾其海空優勢軍備,以空間換取時間,消耗敵人戰鬥力,分散敵人兵力,從而達到阻止敵人前進及建設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
大腔戲也稱大門腔,是福建省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劇種,有弋陽腔活化石之稱,現僅存於永安市青水鄉豐田村,流行於永安、大田、尤溪、沙縣等地,屬於弋陽腔系統,傳自江西,因用「大嗓子唱高腔,大鑼大鼓唱大戲」,故被稱為「大腔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整個形成與發展中,既保留弋陽腔「其節於鼓,其調喧」的高吭、粗獷的風格,又保留著「徒歌與幫腔」的古老演唱形式,同時也保留弋陽腔「字多腔少,一瀉而盡」的直率奔放、引吭高歌特點,以及弋陽腔的「向無曲譜,只沿土俗」「曲牌聯套」「滾調」等原來聲腔的一些共性特徵。同時,大腔戲在形成與發展中,由於善於與當地山歌、民謠、道士腔相結合,又具有「錯用鄉語」「順口而歌」「改調而歌」「隨心令」等個性特色,開闢中國戲曲舞台上別具一格的戲曲唱腔,具有「古氣、土氣、美氣」三大要素。
現在的永安再也沒有戰亂,一起都很美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百年浮流,今日永安。
推薦閱讀:
※家鄉的藍天白雲如此清新自然脫俗,還有必要去西藏接受洗禮嗎?
※寫在鹹魚吃完以後
※一個老城人眼中的武城--90年代中前期左右
※【城市速覽】東洲區舉辦「知家鄉 愛家鄉 建家鄉」主題演講比賽
※雜文俗事——家鄉、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