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思維方式!

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思維方式!

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在於思維方式。下面我將具體說說兩種錯誤思考方式。

1.致良知與成功隔著千山萬水

中國的企業家很愛學習。最近我認識的幾位企業家朋友開始學習王陽明思想,日讀夜思,定期集中學習,參悟其精華,研修其實質。有沒有意義呢?當然有意義。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個道德修鍊的過程,是提升境界、增進使命、蓄涵心力的途徑。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實踐哲學,是學以致用、建功立業的指南和牽引。近代日本時代大變革之際,陽明思想是明治維新部分先驅和領袖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國百餘年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標誌性人物亦服膺(或曾經服膺)陽明心學,從中汲取力量。

「致良知」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構建底部的精神結構。即精神世界最基礎、最基本、最內核的部分。它決定和影響我們的價值追求、實踐目的和倫理約束。對企業家來說,這些「精神結構」不僅塑造其人格,同時也是企業文化的來源。

但是,「致良知」並不能保證經營企業的成功。它和企業成功之間的邏輯鏈、因果鏈太長、太間接,恐怕連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也談不上。對部分企業家而言,學點王學,可能確實對本人境界提升有益,對領導企業起到一定的「賦能」作用。但對另外一些企業家來說,可能連王陽明的名字都不知道,但並不妨礙他把企業做強做大。

即使真正走在「致良知」的路上,但和成功經營管理企業中間隔著千山萬水。心學可能有助於我們樹立信心、鼓起勇氣——這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它沒有提供越過千山萬水的具體方法。就好像回主張歸顧客價值,對於喚醒迷失之人,當然有作用,但要憑這句原則就能在市場上致勝,那是天方夜譚。

我有時看一些企業家談成功體會,尤其是看熟人朋友的,忍不住笑出聲來。他們說的並不是假話,但是太原則了。真正想學習他們經驗的年輕創業者幾乎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其實,每個企業的成功,都有在特定情境下的因緣際會,都有特殊的解決難題的方法。幫助企業家和企業越過千山萬水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的迭代式學習和反饋式提升。同時,隨著企業成長,「特殊方法」逐漸演變為具有特色的普遍規律。

王陽明之所以受後人敬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是終日袖手談心性的無用、迂腐儒生,而是能上馬擊劍、平定叛亂的將軍。但是,王陽明戰場勝績,與他「用兵詭詐」(後人評語)有關。一些改變歷史的戰役,成敗也不是取決於雙方統帥的良知,而是各自的指揮能力。對企業家來說,在「致良知」的基礎上,務必學習越過千山萬水的科學方法,以務實的態度掌握管理原理和技術,錘鍊解決問題的正確思維,如策略思維、系統思維、概率思維、辯證思維、人文思維等。

有些企業家,自己公司沒有創新能力,基礎管理乏善可陳,別說工業4.0,2.0也沒過關。不扎紮實實抓精益,不扎紮實實建體系,不扎紮實實建隊伍,不扎紮實實創造價值,整天漂在外面學致良知,本身就偏離了致良知的正途。有些企業家熱衷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性東西,本質上是投機主義。學習、掌握一整套系統、專業的方法太難了,見效也太慢,自己的基礎又太弱,便寄希望從「心」的角度解決問題。這種避實就虛的做法,只能時安慰一下自己。

這裡再次強調專業方法。比如,以顧客為導向,必須體現在需求管理的流程和細節當中,體現在立體的需求體認的技術和途徑上。太多的企業,面臨生存亡,仍然不在方法上精進,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說投機主義習慣太頑固了。

2.為了不思考可以做任何事

大哲學家羅素有這樣一句名言,「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

美團王興在一篇採訪里說過「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我覺得這句話說得不能更對了。我們有多少人怕面對現實,每天好像都挺忙的,但其實都在用忙逃避本質問題?你可以刷朋友圈好像在看行業文章,可以開一天的會,可以出差,可以健身,可以聽羅輯思維,但你還是沒有在深度思考本質問題。

因為本質問題不容易解決,解決起來可能會很痛苦,可能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定的,有代價,有風險,有不確定性,沒有一個是我們喜歡的。

所以我們要聽大咖分享,訂7,8個得道專欄,從別人那獲取現成的答案,然而越學越焦慮,越學越不懂,給定答案不能替代邏輯運算過程。

從我的觀察來看,傳統行業缺少對於新技術的理解能力,過度依賴經驗,需要提升認知。

80後不缺少碎片化的認知,缺少的是應對外部激烈競爭的經驗和對內管理的方法。

我相信大多數創業者在25-40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年輕的時候要少看哲學書,多看歷史書,學習古人的處世之道。

因為:

第一學習哲學過早,把人生看的太透了會沒意思,像大疆汪滔在30多歲的年齡,心理年齡已經有60歲。

第二沒有人生經歷,會看的走火入魔。

這裡我想分享一段哲學家馬克思的思考。工人一天到晚泡在工廠里,只有幹活的功夫,沒有思考的時間。工人對生活當然是不滿意的,這的確是一種思考。可是,工人想,工人就得給人家幹活。就得靠掙工資養家糊口,這就是工人的命,有什麼辦法?誰叫我天生是個工人呢?要怪就怪上帝吧。上帝說,這個世界上就得有窮人和富人,窮人為富人工作,同時也養活自己。經濟學家說,窮人努力幹活,爭取成為富人,富人努力經營,向更富的人奮進,但這個世界上總得有一些人是窮人,這樣社會才有了活力,社會才往前發展。思想轉了一圈,就又回來了,還瞎想什麼呢,那就好好乾活吧。

天天在工廠里與機器打交道,流水線作業爭分奪秒,上廁所的功夫都得科學規劃。累了一天,一身臭汗就免洗了罷,喝點酒解乏,喝多了可以打女人,第二天一睜眼,再去上班。哪有時間思考!操作機器要不要思考呢?不需要。越是現代化的機器,越不需要思考,機器操作簡單到只需按一下按鈕,就OK了,你思考啥?你要做的只不過是也像機器一樣運轉。在現代化機器大工業中,人成了機器的一部分。有時,好像不是人操作機器,而是機器操作人。當人成了機器的一部分的時候,人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人不再是人了,是什麼?是沒有思考力的機器。

有些工人在極端挫敗之後,比如,天天像機器一樣勞作,最終卻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保障不了,連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都養活不了,就開始思考一些問題。「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努力了,我儘力了,為什麼無論怎麼勤勞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難道生活中的一切真是上帝設計好了的嗎?」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在一些工人意識中產生過。但是,他們找不到出路。

雖然是100年前的描述,今天沒有一點變化。

3.再客觀,也是主觀。

創業需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正確認識面臨的情況。但這句話「知易行難」。

假設你家對面有一座山,山上鬱鬱蔥蔥,給你三分鐘的時間眺望森林,你能回答出這片森林有多少顆樹嗎?

如果再給你30分鐘觀察,你能回答出有多少片樹葉嗎?

我們在創業過程中往往很急。就像眺望森林,很多時候只能觀全貌,看大概。一片森林就是新概念,樹葉的脈絡是本質,整個生態系統才是我們要沉下心來學的。

而且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認識卻因觀察者的視角不同而不同。

例如,有一位創業者拚命工作。如果認為此人為了不負此生,所以拚命努力,是一位認認真真的人。那麼對他的工作狀態評價就是正面的,是「善」的。

但如果認為他全然不顧自己的健康,也不懂人生的樂趣,只是個「工作狂」,那麼對他的工作狀況的評價就是「惡」。

很難判定哪種評價是正確的。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並不能那麼簡單地區分。但是,我認為,既然認識或評價反正受主觀的左右,我們就應該養成一種習慣,就是相信人的善意,從善的角度看待事物。

負面的思維方式既不能解決問題,又不能助人成長。但是,基於正面的思維方式的認識和判斷就會帶來良好的結果。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話題:創業需要正確思考力。今天我想留一個問題給大家

王思聰也在創業做電競,你覺得思聰是創業者嗎?為什麼?

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想法,和我互動。

我是樊耀,歡迎加我的微信:forgetaboutyou 與我互動。

推薦閱讀:

TAG:邏輯思維 | 思考方法 |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