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淺解 達諾卡薩
《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的消業
《金剛經》的實相
《金剛經》的般若
《金剛經》的殊勝
《金剛經》淺解(一)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影響非常巨大的佛經。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弟子須菩提的提問和回答,也就是「釋迦世尊」與「須菩提」的對話。可以說,大多數修學佛法的人都熟悉和誦讀過這部經典,並視其為敲開智慧大門的至寶。
如今,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都在誦讀這部經典,佛法兩千多年以來,通過這部難聞能聞之經看破、放下、開悟得感應者大有人在;以此經獲得利益、或依此殊勝經典一探佛法真諦而親證實相般若者大有人在。
我佛慈悲!為我等後者留下了這樣寶貴的修行指南,使我們在漫長的時間考驗中,依然能夠猶如圍坐釋尊膝前面臨佛陀教誨般的正知正見。
深入經藏不可不說《金剛經》是一部超越了宗教包含了一切法則的殊勝經典!它不僅僅教化於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且也適應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一切善法者,只要有緣,通過研習修學就能找到解脫的彼岸。
是的,當我們在學習、研究《金剛經》時, 只要把自己觀念上所謂宗教界限和人我己見置放在一旁。就不難發現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也不論信奉上帝還是基督,只要你讀懂《金剛經》,就會獲得無法言盡的利益,這種利益可以幫助我們在覺悟中凈化和超越自我成為一個無人我眾生壽者相的人。
話至此,可能有人會說:「《金剛經》我已經讀過了,怎麼就沒有體會到你說的這些利益和好處呢?」
如果卡薩說即使天天讀經也不意味著你能夠相應它,你信嗎?倘若讀了一輩子你都沒有明白《金剛經》在說些什麼?
你怎麼能夠體會它的利益和好處呢?
不信,不妨讓卡薩來問上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是否有人在讀誦,是否已讀誦了很久?是否讀懂這些經藏的真實含義?」
何為經藏的真實意義?
可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只要持誦一句佛號就能了脫生死啊!
否則,經典中不是說持誦阿彌陀佛應有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嗎?
那麼請問,又有多少人因誦讀阿彌陀佛獲得了無量無邊功德呢?為什麼沒有獲得呢?難道是經藏有問題,是佛陀在騙我們?
都不是,因為佛陀是無我的智慧者,他老人家所說的每句話都要以無我的智慧去理解。
而我們是有貪嗔痴慢疑的凡夫,我們在以凡夫的我相猜測聖意,這樣的揣測不僅使我們去不掉人我,反而褻瀆和錯解了法無我,兩千多年以來,許多人一直都在以有求心修學佛法,以人法演繹佛法,這樣的修學使修法者如沙煮飯般的虛度人生。
這就如同有些學佛人,幾十年學來學去並沒有獲得這個無量無邊功德一樣,為什麼沒有獲得這個無量無邊功德?
似乎很少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呢?
因為你不能與之相應!
為什麼不能相應?因為人我和疑惑!疑惑什麼呢?
疑惑「真會有這麼大的好處嗎?我怎麼沒有察覺出來,沒有感受到呢?」
告訴大家:好處真的有這麼大!好到什麼程度?好到只要你持《金剛經》,哪怕是「受持」四句偈,都會獲得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都不能比的福德。
這話是佛說的,這話真實不虛!
為什麼很多人沒有感覺到這種好處呢?
因為我們被人我眾生壽者相所障蔽,因為我們太人味,太自私、無德、缺信、太多疑了!
這樣說能不能接受?
大家想沒想過,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著想,只為自己的往生離苦得解脫去念佛,去誦經,這樣自私的人怎麼可能會有所得呢?
學佛,效法佛就不能自私,如果做不到無私即使念上一萬年佛,那麼這個人也一定了無所得。
話至此可能有人會問,如何念佛才是真念佛呢?
回答,在我們做不到覺悟時,我們無論念佛還是誦經,首先應該要懂得什麼是「受持」。
受,就是接受。注意啊!這裡的這個受,相比之下比了解二字更進了一步。你說我讀過《金剛經》、了解《金剛經》,那不行!因為了解只說明你讀過或懂得了道理,僅僅懂得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在了解懂得道理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道理進一步升起信心,並由這個信心再進一步做到全心全意的去接受,這才是受。
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在懂得了道理的基礎之上把這個道理用行為展示出來。什麼叫行持?「行持」就是能夠長時期的將這種展示廣泛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老人家是一位非常智慧細心而慈悲的聖者!他老人家惟恐我們不相信受、持、誦讀《金剛經》會有這麼大的功德。
所以特別在經中強調:「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這段話是說,如果我將這些功德統統講出來給你們聽,恐怕你們聽後會心生狂亂、狐疑、不信,甚至會升起毀謗,並因毀謗、造業而斷慧!
所以佛說,我實在沒有辦法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用語言在經中盡致的表達出來呀!
佛陀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怕我們這些疑心大的眾生因不信而造下新的業啊!
話至此,不妨問上一句,你們到底信不信啊?真信么?不管你信不信,只有當你了解《金剛經》之後,才會明白它到底有什麼功德,功德有多大?這個結論將由了知《金剛經》之後的你們自己來下。
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第二個問題:
《金剛經》能不能消業?
在進入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大家必須了解,《金剛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
《金剛經》是一部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殊勝經典!
為什麼是一部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殊勝經典呢?
因為《金剛經》能夠像金剛一樣斬斷我們無始生劫以來的業力因緣!但首要條件是你必須做到「信解受持」!
在遠久、遠久的過去,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兩個有著共同業緣的人來到了這個世界,開始演義他們生生世世的因緣。
到了大唐的時代,這兩個穿梭輪迴的人再一次相聚一起。男子身為王公貴族,英勇善戰,所向披靡,女子卻生在平民百姓之家,按說二人應該沒有什麼瓜葛。偏偏男子征戰途中與其相遇,於是強行把人家女孩子搶回家中。那女孩子起初甚是不從,整天以淚洗面,但時間一長,發現這男子有著許許多多的優點,便漸漸地喜歡、愛、深愛起來。
二者相愛至深,按說這段美滿因緣到此應該告一段落。可是偏偏節外生枝,那男子見異思遷的喜歡上別的女子。致使剛烈女子發誓即便做了鬼也不會放過這個負心的人,女子帶著極大的憤怒含恨而去。正是這發自內心的由愛與恨聚集起來的巨大力量,使得她內心凝聚充滿了「嗔恨和憤怒」。
我們大家要知道,只要真心發願,無論是善的願望還是惡意的願望,所發之願望都是非常靈驗的。所以往往我們說誰好時,並不靈驗,而說誰不好的時候卻出奇的靈驗。
為什麼?
因為往往罵人比讚歎人時更發自內心。因為那種恨是真心飽滿無虛的,所以不管你說好話還是壞話,只要發自內心就會靈驗。
話說那剛烈女子憤恨之下自斷性命,但她的死帶給多情男子極大的觸動。這種觸動像痴迷中被人打了一悶棍,先是頭暈腦脹,接著是從未有過的清醒。清醒之下,他憶念起了那女子的種種好處。於是越想越覺得對不起人家,越想越覺得不應該……。於是在悔恨之下,剃了頭髮,做了和尚。
和尚為女子做了超拔。當時全五台所有寺廟的僧眾,同時參與了這個超拔法會。這一景況不要說當時,就是現在也是不多見的,儘管這樣,但那屈死的女子還是不肯放過他。
一個是恨的了不得,一個是悔的不得了。
儘管那負心人心灰意冷的做了和尚,儘管他天天誦經超度那個大恨而去的女子,但是心中充滿憤恨的女子,想盡一切辦法除了想要他的命,還是要他的命,寧下地獄也要為自己的冤屈討個說法。但是那出家的和尚總被他那得道的師父一次次從死亡的邊沿救出去,正是這個殺不成,更加重了那女子心中的恨。無奈之下,和尚那有神通有本事的師父為了不使這女子再造新業,只好將她囚禁在某山的山角旮旯處。
和尚的師父當時要求他一輩子誦讀《金剛經》,一天都不能少。起初和尚陪在囚禁那女子的旁邊潛心修行,目的只有一個,為的是有一天能夠幫助這個女子消除嗔恨。
就這樣經歷了一生又一生,也不知過了多少生,直到過了許多生之後的某一生,兩人再度相遇,那女子由於倍受《金剛經》的加持,由鬼道升到畜生道,由畜生道到了修羅道,然後再升到人道,受人身報。
她喜歡《金剛經》,親近觀世音菩薩,並由於受觀世音菩薩的點化,在這一生能夠證得一個很不錯的果位。但是由於嗔恨的種子未除,所以一直不能與過去生的修行接軌,而鏈接不了就不能悟道就不能回歸,這就是因果不昧。
由於嗔恨,使得原本善良的女子一直不能解脫;由於嗔恨,至使她的肉體在某一生的時候一直被囚禁在某山的山角處。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那個出了家的和尚經歷了一生又一生的修行,終於到了有本事可以幫助那滿身苦、滿心恨的女子時,二者再度相遇。
這時那女子卻說:「我也想原諒你,但一看到你,彷彿心中有著極大的恨,極大的委屈和極大的冤讎。」
然而為什麼會如此的恨一個和自己並無瓜葛的人?
從哪裡來的這種恨和委屈連她自己也找不出原因來。當那個曾令她恨之入骨的人講故事般的將這一切講述給她聽過之後,希望得到她的原諒。而女子也說:「我真的很想原諒你,但每每一想到要原諒你,心中就痛得不能自制,就恨得不能自制,就冤屈的不能自制。我嘴上可以說原諒你,但心裡卻做不到,因為骨子裡有一種我無法戰勝的東西在抗爭。」
為了解開許多生之前的那個結,為了了斷彼此的恩恩怨怨,解鈴還需系鈴人。於是當年的負心人也就是今天的修者,深入大定,變化神通,將那被囚禁的人提出來。那是怎樣讓人觸目驚心的感受啊!那被囚禁著的除了瘦骨和骷髏,還有著令人形容不出的一種東西。但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經過幾個小時真心、大悲心加愛心的教化、引導,女子那寒冷的心終於被融化了。於是不僅原諒了那負心人,而且還發心要聞法修行,就這樣她追隨著大悲觀世音菩薩日夜修行,不敢懈怠。
正是這種精進勇猛的修行,使那迅速消業的女子輪迴於人世間,在多生之後二者肩負重任再度相遇。儘管有願在身,但還是受習氣影響,還是要受因果報應,這就是因果不昧。
因果,我們都懂,那麼什麼是不昧?
不昧,就是不能逃脫!
就是做了,你就要受!
不可能上輩子殺了人,或這輩子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然後說上一句:「我學佛了,不幹壞事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告訴大家,不可能!所以,我們有些學佛的人,家裡或個人一旦出現不如意或有病有災等煩心事時就犯嘀咕。心想:「我沒做什麼錯事啊?我這段挺好的,我這輩子沒缺德呀?為什麼這些不該發生的事兒會發生在我身上呢?」為什麼?這就叫不昧因果。
你這一生是沒做,但你上一生做沒做?
只要你做過,就要受!無論是誰,不管經歷多少生,有業就要了。
這就叫不昧因果!
就如同兩個在這一生無怨無仇的人,由於過去生的因,在這一生相遇,彼此遭受因果。讓一個人穿越輪迴再來接受這一切,自然接受起來很不情願。不情願怎麼辦?不情願你也要還!不情願你也要受!這個還和受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這個受的滋味就是還債,就叫「消業」,就在了緣!
修行的全部意義就是還、了、消!
你自己的還了、了了、消了,你就去替眾生還,替眾生了,替眾生消!這個替眾生還、了、消的過程就叫承擔!
諸位!你們是真的不知道承擔有多難啊!那兩個冤家聚在一起靠什麼消業呢?《金剛經》!
如何消業?可不是像我們平時那樣嘴上說我信佛、我修行、我消業,就能消業啊!
不是那麼簡單,不是上嘴皮加下嘴皮一張一合,念念佛就能消業!上嘴皮和下嘴皮一張一合的念經那不叫念經啊!
或許有人要問:「那樣不叫念經,該怎麼念呀?」告訴大家,不是用你那兩片嘴去念,是用心!
請記住,心與心相應,才是真念佛!
否則是消不了業的。
舉一反三,用在這裡就是要與《金剛經》相應,相應才能消業。
那麼什麼叫相應?如何才能相應呢?
就是要把經文的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請問又有多少誦讀《金剛經》的人,真的把經文的內容融到生活中去了呢?
倘若沒有,怎麼敢說自己在學佛、在修行、在消業增福?
試問一下自己究竟將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了多少?
什麼「真正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你真的不見他人過嗎?
倘若人家對你提點意見,有點看法,看你那個不高興,簡直過大了。更有甚者,什麼「你又不是師父,你又不是悟者,你有什麼資格管我?我除了師父的,誰的也不聽,除了經文,誰也不相信」,等等。
那麼請問經文你真的能看懂嗎?
如果都能看懂,還要那些善知識、明師幹什麼?
可見一句話好說,若真去做要比說難多了。而追隨佛學就是把理論的說,變成真實的做。做到了就是在修行,做不到就是打妄語!就如同上面所說的那二者一樣,相互努力,倍受《金剛經》能斷一切業的大加持,使得兩個結緣了多生的冤家在這一生了盡因緣恩仇。
你們說《金剛經》偉大不偉大?
正如那女子在境界中所說:「我生病了,我要住院治療,我需要吃藥。」
那麼開什麼藥方呢?什麼能治療我的病呢?
答:《金剛經》。結果真的是《金剛經》治了她的病,使她放棄了嗔恨。
由此可見一個人只有在沒有或將憤恨燃盡了的時候,才會滋長釋放出無限的慈悲與愛來,正是這種愛,使她將其延伸滋長,播種到每一個曾經像她一樣的人的心田中去。
去做什麼呢?
去溫暖,慈愛,感化一顆顆如同父母般眾生的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意義和目的,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三個問題:什麼是實相般若?
其實這個問題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實相就是法說佛!
如果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就懂得了實相般若。或許有人會說:「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明白,可不可以再換一種說法呢?」可以!但是,在你沒有真正證得它之前,我就是說上千種方法、萬種例子,你也只能懂得皮毛及理念而已。為什麼?因為實相也就是真實的東西需要我們到實踐中去體會!那麼如何才能證得?見性開悟!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我記得有人曾經這樣說:「他修得那麼好,講經講得那麼好,怎麼他的妹妹不聽他的呢?」在這裡,我不能說她沒有因緣福報,只能說是被業所牽,由於「業」的因緣使她聽不到正法的聲音,任憑你是誰,在修行的問題上是走不了後門的。不能說因為她是我的妹妹,是我的父母就可以給他們一個解脫,就能得好處。不!佛法是不能走後門的。
無論是誰,只要沒有見性開悟,你就不可以說你懂得或證入了佛法,而只能說是理解或了解了佛法。
這個理解和了解的程度,是要與修者自身的種性及因緣業力劃等號的。不能說生在同一個家庭,我們的業力就會等同,不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大家的業力不同,所以,往往同一句話有時有人一聽就懂,有人聽幾遍都不會、不懂。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句話,被業所牽!
無論是誰,一旦見性開悟就意味著由「解」向「證」,也就是由理解向實相上轉移了。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見性開悟,也只能說是見到了道體上的空性。
什麼是道體?道體就是本源,是根本的源泉。什麼是根本的源泉?就是宇宙萬有。這個宇宙萬有就是明心見性要見的那個真如佛性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實相般若。
換句話說,實相般若就是道體上的空性。只有找到、證得了這個空性,才能認識什麼是自己生命的本源!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本源。只有找到這個本源,才能進入大乘菩薩行的修行。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現在讓我們一起追隨著聖者佛陀的腳步,進入大智慧海去經受智慧的灌頂和洗禮吧!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經文。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意喻無堅不摧,「般若」意喻大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幹什麼?到彼岸離苦得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指能像金剛一樣無堅不摧,斷除一切煩惱、業力和痛苦。
可見《金剛經》是一部能夠成就無上佛道並使之離苦得樂的殊勝經典。所有學習《金剛經》的人都是按三十二品,也就是三十二章來修學的,這個三十二章是由梁武帝的昭明太子編輯劃分的,而原始的《金剛經》是沒有這種劃分的。
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金剛經》,是按原始沒有段落劃分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希望諸位能在《金剛經》的洗禮沐浴下,獲得大利益、大加持、大智慧、大自在!願智慧如海,與法界眾生同在!
現在讓我們進入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諸位善男子、善女人,《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往往大乘經典都是以大菩薩為聽法對象的,比如《圓覺經》、《華嚴經》都是以大菩薩為聽法對象的。而今天我們修學的這部《金剛經》從一開始便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為聽法主要對象,沒有提大菩薩。為什麼?
「如是我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聽「佛」這樣說。這個「我」指佛陀十大弟子中聽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為什麼是阿難呢?因為佛老人家在涅磐時,正守在他老人家身邊的阿難,儘管心情非常痛苦、難過,但還是沒有忘了問他老人家:「世尊啊!您就要走了,您囑咐我將您的語言記錄下來留傳於後世。
但是,後人們又怎麼能夠相信我是受您老人家之囑咐在做這件事情呢?」於是,佛陀告訴阿難說:只要在每一部經的開始加上如是我聞,也就是我聽「佛」這樣說,他們就會相信了。
正是由於這樣的緣故,使得我們現在看到的每一部經的開始都加上了「如是我聞」四個字。
話至此,可能會有人心生狐疑,懷疑什麼呢?懷疑如果這樣,阿難會不會將自己的思想己見融合到佛的經典中去啊?告訴大家:絕對不會!為什麼?因為阿難是在境界中記錄佛陀語言的,什麼境界?就是在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無我狀態中與佛相融一體無二無別,就是進入佛的境界將佛陀老人家的語言記錄下來啊!請問這樣的境界與準確性與佛有二嗎?自然等同無二。否則,他就不是聽聞第一了。
這裡的這個「如」,是指「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境界正是無我的般若境界,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換句話說,「如如」是指在無我的境界中,也就是與佛陀等同的境界中,是在這樣的境界中阿難聆聽佛陀老人家這樣說的。
「一時」,一時翻譯成中文就是指那個時候。那麼那個時候又指的是哪個時候呢?告訴大家,這個一時所指的還是無我的境界!無我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有時間概念那就不是無我了。所以,這個一時,是指「無古今」也「無未來」的。正如《金剛經》中所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這個「一時」用得是非常非常之妙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舍衛國在中印度,「釋迦世尊」整個弘法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舍衛國。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要我這裡一說佛陀在舍衛國講法,大家心想:佛陀老人家是在「舍衛國」講的《金剛經》啊!我若生在那個時候就好了,可以聆聽「釋迦世尊」親自說法,而今真是生不逢時啊!如果誰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以現在人的心態,即便你生在舍衛國,就是真的能在世尊身邊聽法,以現在這樣的心境,你依然會一無所獲。與此同時,如果你能夠以無我的智慧去聽聞和修行,即便生在「五濁惡世」,即便遠離佛陀,也如同在世尊身邊聽法一樣的沒有區別啊!因為無我是沒有距離的!
佛陀老人家雖然是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為我們講的《金剛經》,但境界卻是在無我的智慧中啊!倘若你們也用無我的心來聽《金剛經》,那個收穫就不言而喻了。可能有人又會心生疑惑,我怎麼沒有經上說的那種體會和收穫呢?因為你是在以凡夫之心聽經!什麼是凡夫心?凡夫之心就是分別心!以這樣的心來聽經是不會有收穫的。這一點修者必須弄明白,然後放下自我,以無我的恭敬心來聽經的話,你們看看和以往會有什麼區別,那個收穫一定是非常大的。
「祗樹給孤獨園」是佛在舍衛國的一個大講堂,佛陀老人家經常在這裡講經說法。提起這個「祗樹給孤獨園」還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話說有一天,舍衛城最富有的須達多長者要去「王舍城」給兒子相親。(由於長者非常的仁慈悲憫,樂善好施,經常濟助窮困的人。日久天長之後,大家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意思是「無可比擬的大布施者。」)正是這個偶然的機會,長者得遇「世尊」。
本來到這裡是為兒子提親的,結果正趕上佛陀講法。聽了佛陀講法的給孤獨長者,當下就皈依了三寶,並告知「世尊」他將終生虔敬的供養僧團,包括衣被、飲食、房舍、湯藥等一切所需。與此同時希望世尊能到舍衛城去說法度化,讓舍衛城的人民也能學習這能令人解脫的無上聖道。
佛陀默然地接受了這位長者的請求。
給孤獨長者回到舍衛城之後,立刻開始物色策劃合適的土地,以便建造精舍迎請「世尊」前來說法。尋來找去,只有城南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讓他感到滿意,但這座美麗的花園卻屬於王子「祇陀」所有。於是給孤獨長者找到「祇陀王子」直接說明來意。意思是說:我想買你這座美麗的花園,無論你要多少錢我都要買。
偏偏「祇陀」又非常的喜歡這座名為「祇陀洹園」的園林,但又不好直接回絕這位仁厚的長者。於是說:賣園子給你,行啊!但價碼是鋪滿整座園子的金幣。其實「祇陀」王子是在用這樣做不到的一種方式來拒絕。沒想到虔誠的給孤獨長者信以為真,回到家打開金庫、變賣家產換成金幣,一片片的鋪在花園中。最後還差一小塊空地還是未能鋪滿,但金幣已經用完了。他的行為感動了「祇陀王子」,於是王子來到花園,並對長者說:既然這一小塊空地及這旁邊的樹木還沒鋪滿金幣,就說明它還是屬於我的。不過老人家如此誠心儘力,實在令我感動。那麼這件布施精舍的事情就也算上我一份吧!就用我的樹木在這一塊空地上蓋一座精舍,獻給那聖者吧!這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由於倆人合力建造了這個講堂,所以被後人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正是由於二者的發心和布施,佛陀老人家才能到這個園林講經說法,才會有我們這些後人所看到的殊勝經典。例如《楞嚴經》、《金剛經》等許多經典都是在「祗樹給孤獨園」講的。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句話可以不可以解釋成與「眾大比丘」在一起呢?這個「眾大比丘」群體有多少人呢?答: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也就是說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是佛陀的常隨學生,「世尊」走到哪裡他們就跟隨到哪裡。就像我們的孔夫子,孔夫子當年也和釋迦佛陀一樣有很多學生,如顏回等追隨孔子四處講學。而聖者佛陀身邊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也像夫子的學生追隨夫子一樣,佛陀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修行,這些人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吃喝修行都與佛陀在一起。這也是佛教「僧團」最初形成的雛形。在佛陀的經典里時常會提到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可以說是讓佛陀最費心的學生,是屬於最難調服的眾生之一。之所以難以調服原因有二:
其一,這些人在皈依佛陀之前都很有本事。比如給孤獨長者,他皈依佛前是拜火教的教主。譬如舍利子,早在佛陀說法之前就已經是一位有一百位弟子的大學者了。還有目鍵連,他也有一百個學生。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因為他們的老師皈依了佛陀,所以老師的學生自然也就得都跟著皈依佛陀。在當時佛陀共有六位這樣的皈依弟子,也就是說在皈依佛陀前他們大都是非常有社會宗教影響力的人。其中有些人比佛陀年長很多,但他們對佛陀卻非常地恭敬。大家都知道,大凡有本事的人不狂即傲,可想而知佛陀身邊聚集著這樣一些人調服起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二,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除了富有、有學問和目中無人之外,還非常狹隘,或者說非常小乘,也就是自我觀念很強,像這些人很難接受佛陀親證的空性和真諦的。確切地說,是根性不具。由於當時眾生的根性大都為小乘種性。所以用小乘的思想是沒有辦法理解和接受大乘佛法修行的。因何如是說?小乘者為自己,而大乘者則只講利益別人不為自己。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可想而知度化的難度有多大,因為當時聽佛陀講經的那些弟子大多都是小乘修者。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老人家先為他們說了十二年的《阿含經》,從最初的苦、集、滅、道——「四諦」開始講。「苦集滅道」主要講的是如何求得個人解脫,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在釋迦牟尼佛陀的傳記中不難從中找到答案,在這裡就不多說了。聖者佛陀用十二年講了《阿含經》之後,接著又講了八年的《方等經》。方,就是方廣。什麼是方廣呢?方廣,就是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至大無外的意思。方廣是用言語所無法言說的,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無始無終、是「長恆永在」、裝滿一切的意思。「等」指平等。佛要求弟子們擴大心量,不能只求自己解脫。
也就是不能只求自救,因為只求自我的解脫,只求自救,這樣的「修行」太狹隘了。佛要求大家應當以平等普度為目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利益,以眾生利益為己任。要這樣的去修行,也只有這樣的修行才能夠擴展自我的胸懷。只有自我的胸懷擴展了,才能真正的無條件的去為他人做什麼,才能最後達到利他、利己的目的。正因如此,佛陀在講完「苦集滅道」及《方等經》之後,緊接著又講了般若。為什麼要講般若呢?就是為了讓追隨者們逐漸地由淺入深的明白空無的實相,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明白自性是超越相對而無所不包的真實意義。值得提醒注意的是,這個般若是聖者佛陀親證後的體悟啊!因為佛陀老人家在經歷了艱苦漫長的苦修與親證之後,總結出了修行要由「苦集滅道」開始,然後為離苦而發心,但僅有發心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般若智慧。再換句話說,從什麼是「苦集滅道」入手,並由懂得「苦集滅道」開始發心,然後由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勤修佛道,只有這樣才能最後究竟解脫我們自己。就是說你要先為別人,最後才能解脫自己。
佛陀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一共講了十六回。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是第九回了,而佛陀這些弟子們當時已跟著佛老人家聽「般若」聽了十幾年了,在這十幾年中自然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即使許多小乘修者通過十幾年的追隨佛學也都由小乘成為初發心的菩薩了。什麼是初發心的菩薩?就是從小乘步入為大乘的覺悟者。佛陀老人家之所以在那個時候講《金剛經》,確切地說就是針對這些初發心的菩薩而講得,在當時佛陀認為他們可以接受聽懂《金剛經》的「般若」了,也就是時間因緣已成熟,於是恰到好處的為其講解了般若智慧的《金剛經》,這道理就如同小學、中學、大學的人們一起聽幾何一樣。你們想想,哪種人得利益最多呢?小學生聽不懂,大學生已學過,唯有中學生得利益最多,是不是?初發心者就如同中學生一樣恰好聽懂《金剛經》啊。懂不懂?要知道佛陀老人家是極注重應機說法的,所以凡是相應者一定會受益最多。
所謂相應就是對機,就是聽法者的程度及聽法時的心境能夠和說法者相應而產生共鳴。噢,原來關鍵的關鍵在這裡啊,就是說你要以大比丘那樣的心境去聽經才行啊。可是或許有人會說,那怎麼可能啊!我們怎麼會有他們那樣的心境?也就是有他們那樣的境界和心態呢?注意啊!正因為我們沒有,才要去模仿著他們做啊!模仿什麼?模仿就是向他們學習,把自己觀想成他們,觀想成自己就是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眾之一,就是以他們那樣的心態去聽、去讀、去行持《金剛經》。無論是誰,只要這樣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穫。請問諸位仁者:你們是這樣去學、去讀、去聽、去做的嗎?倘若不是,那麼請從現在開始,收穫,利益一定會有的。我們在前邊已經說過了《金剛經》是佛為初發心的菩薩們講的,言外之意,今天諸位能夠看到《金剛經》絕非偶然,換句話說,凡是有緣讀誦這部《金剛經》的人,可以說至少已有初發心菩薩的資格了。這樣講是否能夠理解呢?有些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還不覺悟呢?」那麼我要問你覺悟了要幹什麼呢?即便是「悟」,也只能說你是體悟了當下而已,是「實踐」實相般若的開始,是真正修行的起步。此境界的修者如果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同樣還是會掉隊的。因此不要自以為覺悟了,就可以狂慢,就以為離「成就」不遠了。覺悟二字豈能像你們想的這麼簡單?要知道悟後起修才是成就的開始!但是,往往有許多修行人正是在體悟當下之後,由於不好好保任,不善自珍重而退失道心的。對於這些人來說,無論怎樣的解釋,由於自我「狂慢」心太大,聽不進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的意見,因此他們被習氣拖墜的再也無法向前。
此刻大家看到的《金剛經》,與佛陀住世一般沒有區別。無論輪迴何處,只要能夠將我見、我慢、我執減低!再減低!能夠將心中的煩惱、挂念、仇恨、怨苦、嗔心放下,哪怕是片刻間的放下,也將會獲得與佛「感應道交」的感受。正是這種感受會使你真正體悟到:「佛陀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實不虛的。」儘管我們不能和那些大比丘相比,但只要有哪怕片刻的心境與佛陀相應,《金剛經》的功德與般若智慧就在其中了。有了金剛般若智慧,接下來需要做什麼呢?無疑是為了更好的利益眾生,這是所有經典的宗旨。不為自己,只為別人。通過利益別人長養自己,最終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點修學者一定要記住!
「比丘」指出家人,也就是和尚,和尚二字含有破除一切煩惱和生死,證得最終果位的意思。「比丘」,翻譯成中文就是討飯的意思,注意啊!這裡這個「討飯」不是指到處乞討要飯吃,而是指尋求到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的意思。所以才會有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的說法。也就是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的人叫比丘。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指這個時候。「世尊」是對佛的尊稱,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食時,是指到了吃飯的時候了。注意!吃飯的時間,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而這裡這個食時,是指佛在戒律中要求的「日中一食」,也就是每天中午一餐而言,佛在戒律中要求大家日中一餐,過午不食。
為什麼佛陀老人家這樣要求大家呢?因為當時的印度對「出家眾」非常的尊敬,當每家做好了飯菜,在出家人沒有來化緣之前是不允許自家人先吃的。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老人家為其制定了統一的時間,否則那些「出家眾」你九點去化緣,那個十點去化緣,或者今天上午有事兒不能去,等到下午再去化緣,那人家豈不一天沒飯吃?所以佛陀老人家就此給大家規定了一個統一的時間,那就是日中化緣,過了時間你就不要去了,不要吃了。
一是免得給供養者添麻煩,二是免得吃的過飽而生事端。猶如魯智深一樣酒後惹事生非,若那樣就失去了出家利他的意義了。另外,修者必須明白的是,我們現在的這些戒律,並不是佛老人家一下子就規定了這麼多的,而是根據當時所發生的事情,以事論事。逐漸累積起來的。如果佛陀老人家依然在世的話,我相信,他老人家一定會根據現在的社會狀況為我們制定出一些適合我們現代人的規矩,也就是戒律的。
大家要知道,一個能夠遵守佛陀在世時一百條戒律的人,未必能夠遵守得住現在的十條戒律。為什麼呢?因為時代不同了,現代人的污染程度和佛在世時已經不一樣了。佛陀在世時期,修者講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和收穫。
而今,有些出家人比普通人物質生活要優越的多的多。當問起一些出家人生活單調不單調時,他們的回答竟使當時的一些人目瞪口呆。
問:師父們這樣年青,就去過寺院的生活,難道不覺得單調嗎?
答:日常生活是單調一些,但我們夜生活卻非常充實。因為寺里為我們每人都配備了一個筆記本電腦……這就是現實中出家人的生活。
由此可說,一個現時代的人如能夠遵守一條戒律就如同「佛陀」在世時遵守一百條戒律是一樣的啊!我想如果佛陀老人家在世的話,一定同意我這個論點,否則佛法就是僵化的而不是活靈活現的法了。
「著衣持缽」,這又是佛陀為大家制定的一條戒律。是要求出家人乞食時要穿著整齊,要有威儀,要讓人一看便能升起恭敬和仰慕的心來。好棒!
佛陀的學生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啊,真令人羨慕啊,並由這種羨慕而升起嚮往和追隨之心。如果破衣爛衫,污頭垢面、形如乞丐一般,請問誰還會對你升起追隨、恭敬、學習、嚮往的心呢?
就像現在有些出家眾髒得讓人實在無法忍受,當然也有一些出家人浮誇得讓人受不了,開轎車、打手機、玩電腦、住洋房。看著很乾凈整潔,其實心靈很骯髒。身為出家眾乾淨、整潔、威儀、禮貌、和藹、親切、慈悲、得體,這是應該的,但不能有損比丘「表法」的形象,這一點非常重要。
佛陀老人家在世之時不僅這樣要求弟子,而且非常的以身作則,你們看,到了吃飯的時候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威嚴,然後托著缽,也就是吃飯的用具,儀錶非常威儀的去乞食。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你們看,聖者佛陀他老人家到了吃飯的時候,儀錶非常威儀的走進舍衛大城,然後依家而乞,就是挨家化緣,其實是挨家挨戶的去賜福。
「次第乞已」指挨家挨戶,沒有分別,沒有挑選,無論是去皇親國戚的家,還是到貧窮和下賤的人家都一視同仁。化好緣後,還至本處。這裡的意思是指佛陀要求大家儀錶威儀,要從每一件事情開始。也就是說你化了緣乞到食物不要一邊走一邊吃,那樣是很失尊嚴很沒威儀的,你要托著你所乞討的食物回到自己的住所再用餐。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飯食訖指吃完飯。「收衣缽」,看到嗎?這就是戒律、這就是威儀!不是裝給別人看的。出門時威儀,走回住處時依然威儀,而不是有了吃的急怱怱的趕回住地。由於天熱,進屋就將衣服脫掉反正也沒人看見,然後蹲在那裡吃東西。而是「飯食乞,收衣缽」。注意啊!是穿著袈裟,不管有沒有其他人,都非常威儀的坐在那裡吃完東西。之後才將衣服和裝食物的用具收拾起來,以備下次再用。入城乞食回來吃完飯,然後洗腳。為什麼要洗腳呢?
因為印度的氣候比我們這裡炎熱、潮濕。一年四季的溫度都像我們這裡的夏天,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赤腳走路。在這裡用這樣的一句話,無疑是在向我們展示佛陀老人家平易近人的一面。大家看,佛陀不是只能頂禮膜拜而不可高攀的聖者,而是平淡、嚴謹、普通、親切、和藹親近的讓人發自內心生起恭敬的導師,這就是佛。「洗足已,敷座而坐」,洗去腳上的泥土,再把自己「禪坐」的用具鋪好。看到嗎?
你們看佛老人家多麼的平易近人!一點點我是師者的架子都沒有,自己去乞食,自己去打水,自己去鋪展座位,什麼都是自己動手。生活嚴謹平淡親切的讓人敬仰,這就是無人我眾生壽者相的聖者。《金剛經》這一段主要是說佛陀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但是,通過這一段對佛陀生活的描寫,從中不難看出,原來佛老人家和我們一樣啊!使我們這些追隨佛陀修學的後人與佛陀之間的距離一下就縮短了很多。彷彿佛陀老人家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身邊的師長一樣啊!自己去化緣,踩了泥巴的腳自己打水洗。好熟悉好親切啊!
大家不要覺得佛也是人,他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對。但是大家要知道,佛陀可是王子耶!是貴族裡的佼佼者,是貴為太子的人啊!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百姓。不要說他是至聖的佛陀,即便他不是聖者、不修行,在世人眼裡也是至高無上的。不是嗎?特別是在我們這些學佛的眼裡,在我們的眼裡,佛可不是這個樣子啊!在我們眼裡佛陀應該是永遠高大魁梧、相好莊嚴、腳踩祥雲、頭頂放光,有求必應、無所不能的一個人。大家眼裡的佛陀是不是這個樣子啊?
只有看了《金剛經》才知道,卻原來佛陀老人家如此的平易近人啊!不僅僅是平易而且平等,平等的讓人心起敬仰。在當時那個等級森嚴的印度,以太子之身出家的佛陀,為了展示眾生平等的原則,特意指定由地位最為貧賤的弟子「尤婆梨」尊者執管紀律。為什麼這樣規定呢?以視平等,來消除分別的心。
當時「世尊」規定由「尤婆梨」執管紀律,無論是誰,只要觸犯了紀律都由他來處理。在當時有許多追隨佛陀出家的弟子出身都很高貴。特別是在印度那樣等級森嚴的國家裡,讓一個貧窮的人管自己,那個滋味不是好受的。但是佛陀老人家為了讓大家懂得尊重和平等,特意讓一個這樣的弟子來執管紀律,不管你出身富有還是貴為王宮貴族,只要觸犯了紀律,就要受他管制。這在當時等級分化的印度是非常了不起的舉止。他老人家之所以這樣做,就是以示平等。這是多麼偉大的品德與人格啊!
話至此,不禁想到我們這些追隨佛學的後人,究竟要追隨佛陀學習什麼呢?我們平等嗎?我們真正能夠看的起和服誰?這樣問過自己嗎?要問啊!其結論恐怕會讓每一個追隨佛學者目瞪口呆。因為除了自己之外,這個世上我們能夠看得起誰呢?這個世上就沒有幾個讓自己看著順眼的人,這就是我們,這就是人的習性。看誰都不順眼,唯獨看自己順眼,看別人都像豆腐渣,只看自己像一朵花,有哪一個人不這樣?我們都這樣,不是嗎?那麼請你們告訴我,倘若帶著這樣的心態去修行,能夠平等嗎?不,是很不平等。是不是?我們現在之所以整體修行境界(認識)上不去,就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要知道不平等的心,是無法回歸的。只有在最平等、最平凡中才能展示出非凡的偉大和佛陀的境界來。而我們是什麼呢?我們是一個個都不甘心於平凡啊。這樣又怎麼能相應於佛的境界呢?就像許許多多的修行人只在高處找出路、找境界、找解脫、找靈感、找「往生」。唉!這樣的找法,怎麼又能找到呢?那真是世人都想成仙佛,卻不知仙佛成就在世間啊!這一段對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實在是勝過千言萬語啊!如果我們能夠時常拿它以身作則的比一下,如果能夠常常拿這一段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相對比,你就會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不辜負佛老人家的一片苦心,才能報「佛恩」啊!
下面讓我們接著看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時,指當時,如果我們和上面的經文連起來,這個時,就成了這時。這時長老須菩提從人群里站起來,恭敬的來到佛前請求佛的開示。
這段和上段連起來是說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佛陀老人家化緣回到住處,(說起化緣,還有一段小故事。據說當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舍」尊者出家前是印度的首富。雖然富有,但是他卻特別同情貧苦的人。正因如此,所以他所收的弟子都是窮苦的人,他所化緣的處所也都是貧民區。每當問起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他說:我要給那些窮苦的沒有福報的人去增福,好讓他們來世生活的富裕。而佛陀的另一個弟子,具有「談空第一」的須菩提,卻恰恰和他相反,他特別喜歡到富貴人家去乞食化緣。他也有他的說法,他說:「這些富貴人啊,不知惜福,所以要替他們下一生積些福報,免得他們來生沒飯吃。」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佛陀為大家規定了沿街挨門挨戶乞討的戒律。他要求弟子們要挨家乞食,不分窮富,一視平等,並且要求化緣時人家給多少要多少,一家不夠吃就再要一家,要到夠吃即可。佛陀針對當時現狀及所發生的問題制定出了符合當時情況的戒律。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變化太大了。如果此時佛陀在世的話一定會根據現狀為我們制定出適合我們的戒律來的。)在規定的時間裡吃完了飯,然後打水洗去腳上的泥土,鋪展開自己的座位,上座坐好,正要準備上座修行時,長老須菩提走過來,很有禮貌地請求佛說:佛啊!您老人家慢一點再入定吧!我有問題代表大家提出來祈請開示。
「長老」,是對德高望重人的尊稱。須菩提譯成中文是「善現」。善現,是指他道德的至善。也有把須菩提譯成「巨壽」,也就是長壽的意思。其實須菩提長老當時在佛的十大弟子中,無論以壽、以德、還是智慧都足以成為佛陀弟子中的楷模。
大凡追隨佛學者都知道,《心經》是由舍利子向佛提問,佛陀才宣講的。《楞嚴經》的主角是阿難,而這部談空論有的《金剛經》,是由「談空第一」的須菩提來做主角。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須菩提從大眾,也就是人群中,也就是佛陀那些坐著的學生的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這是印度的風俗習慣,就是披著袈裟,一邊膀子露出來,關於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但在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中他們吃飯時用左手,而右手則是上廁所或做粗活時才用。
總之偏袒右肩和印度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姑且不去多談它。只見須菩提偏袒右肩從座位上站起來。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是說右膝單腿跪下,雙手合十,(也就是合掌)這是印度的禮節。
須菩提單腿跪在那裡,雙手合十,很恭敬很有禮貌地對佛說,說什麼呢?他說:「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稀有世尊」,這四個字,是對佛陀的讚歎和尊稱。如來是統稱,確切地說是所有佛的統稱,是對成道、成佛者的統稱。比如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佛如來,釋迦牟尼又稱釋迦牟尼佛如來,加在如來前邊的是成佛者的名字。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等,指成佛人的名字,而如來是通指十方諸佛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追隨佛學的人成佛了,就在我們的名字後面加上如來二字,便成了某某如來了。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是不生不滅,無喜無憂,一切平等,永遠存在,不動也不靜的。換句話說,他永遠在這裡,無論生與死,只要你堅信不疑,他永遠都會伴隨著你,無論上天還是入地。這樣講能懂嗎?(記得有句話叫做「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就是說人死的時候金錢、名譽、地位什麼也帶不走,只有你的業會跟著你。其實這裡還要再加上一句話,那就是與業力共存著的還有智慧!請大家看一看《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就非常清楚明白了。有機會我們可以共同學習,在此就不多說了。現在讓我們轉回正題。)佛對大家說:「除了業還有智慧也跟著你。」這個論點聽的懂嗎? 或許大多數人看到這裡都會說能懂,其實我們那個所謂的能懂也只是理上的懂啊!否則,怎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去心外求法呢?這就說明許多人真的是不懂啊!儘管佛說心外求法實屬外道。可是人們還是一個勁的向外求,為什麼要向外去求呢?因為找不到向內的路途。找不到!自然就會「盲修瞎練、狐疑不定的向心外去求」!所以說,那些「盲修瞎練」的修行人比不修者更可憐。不要以為那心外求法的不是自己哦。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緊緊地抓住自己執著與己見不肯放卻的同時,又在向心外去求啊?豈不知我們的這種執著與固執其實就是和自己過不去,確切的說是和自己的解脫、超越、成就過不去!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許多修行人無可避免的進入了一個、一心想解脫但永遠也解脫不了的盲區。只是自以為最虔誠、最真修的我們被無明帶動著偏離了佛道,誤入了「邪知邪見」而不自知!
「菩薩」指覺悟者,確切地說,菩薩的全名應該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是梵文,譯成中文就是覺悟有情,簡譯成菩薩。我們現在知道了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覺悟有情。那麼什麼是覺悟有情呢?覺悟,應該說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儘管有許多人用不同的比喻來形容它,但確切地說這種境界是只可「悟」不可語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無論你說的多麼透徹,多麼對,但對於那些未悟者來說依然猶如對牛彈琴啊!不證不悟是得不到要領的。所以「悟」是必須要自己去體會的,若自己不能證得,無論別人說得再好,和自己也沒關係,就像你把別人的孩子搶過來非說是自己生的一樣,但他真的不是你的啊!話至此,或許有人要問:覺悟是個什麼?為什麼要覺悟?它起什麼作用?是啊!我們為什麼非要成為一個覺悟者呢?就這樣念佛修行不挺好嗎?記得一次,有學生來對我說,他剛剛去見過一位「白馬上師」,白馬上師在教人學「破瓦法」,並說七天修成,臨終可去西方。學生目光充滿疑惑的望著我說:「為什麼他說的和您講的有出入?如果按照他所講的修行去西方那麼簡單,上師您還如此嘔心瀝血的教誨我們做什麼?請您教授我們破瓦法,然後大面積的弘揚此法,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因此法的修行而去西方,豈不減少了上師為此承擔的痛苦和加快了度化的步伐了嗎?」接著他又說:「當我和他談到如果大家都只為了自己去西方而修行,不用管利益別人,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時,白馬上師還沒說話,他的弟子馬上插話說:那些不是我們要管的事情,那些都是上師們的事情,表情顯的極不耐煩。」
「那麼當時你又是怎麼想的呢?疑惑中有著被冷落、被輕視的感覺是不是?」我望著他輕聲問,他低頭默認。
「請你記住師父的話:首先,人和法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要講因緣和時機的。就像達摩面壁、六祖與狩獵者為伍一樣。另外,修行是分層次和境界的,既然話不投機,你應該立即離開,而你當時卻沒有這樣做是不是?」
「是的。」學生回答。「當我懷著像見上師一樣的心情去見這位活佛時,僅在推門而入的一瞬間我失望極了,真想馬上離開。記得那是晚上,白馬卻在燈光下戴著一副墨鏡。說實話,我對這種躲在墨鏡後面觀察別人的眼睛很反感。原本有朋友說想去拜訪一位活佛,朋友說了活佛的名字,問我去不去?我感到這位活佛很親切,於是說一定去。結果看到的竟是一位戴著墨鏡的喇嘛。說實話這位喇嘛很不讓自己心生歡喜。後來才知道來者只是活佛的弟子,人們稱他為白馬上師。」
「剛一進屋,屋裡的主人就非要讓給上師頂禮,但我真的一點點都不想這樣做。我覺得當時的場面一定讓他們很尷尬。只聽旁邊有人竊竊私語,大意是真沒有因緣諸如此類的話,語氣中有著極大的遺憾。這樣尷尬的時間不長,就聽有人從後面急怱忽走過來說:是不是沒見過活佛?我回答他沒有。心裡卻多加了兩個字「假的」因為當時我多一個字也不想說,於是他說:那就隨緣,一切隨緣吧!既然他說隨緣我也就裝傻充楞的坐在了白馬對面離他最近的地方,不一會兒,那跪在他床下頭頂上插著吉祥草的女人就滔滔不絕的對我說起修破瓦法的經過來。我覺得他們崇拜、迷茫、無明極了。我正站起時,突然聽那跪在床下另一側的小男孩沖著外面喊著:趕快過來啊!上師要加持了。這時我已從座位上站起來向門口走去,與慌忙進來的人幾乎碰撞在一起。我說:可以參觀一下你們的家嗎?他說:當然可以,請便。說完就急忙走進去跪在了床下。我站在客廳里,看著那位「上師」手拿著書本在他們頭頂上拍打著,只聽他們低聲地說著我與此師無緣的內容。我輕輕的推門走出屋外,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心想:我明天一定要去見上師……」
我看著他,說完了?好!現在讓我接著回答你提出的兩個問題。還記得我為大家講述過的重新被十方諸佛加持而聚在一起的觀世音菩薩的故事嗎?他一邊點頭一邊回答著,「重新聚集的觀世音菩薩深深的懂得了,只將眾生從苦海里救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這些眾生懂得如何獲得解脫的方法,並由這些方法入手,從而踏上實相成就的道路。」
我笑著說:正是、正是。那麼為什麼要覺悟和成就呢?因為覺悟是為開佛知見,也就是與佛相融,換句話說只有覺悟才能分辨出人與佛知見上的區別(不覺者不能)。那麼如何才能覺悟和成就?只要悟了就能成就嗎?悟要有明眼的人因根因器的去接引、點化,而不是拔苗助長,只生不養不負責任。
如今有些略懂參禪皮毛的人,打著某某禪師後人的名譽到處「打七」宣禪。(其實是為了以此賺錢,據說參加打七者最多時每人十幾萬元。有人可能會問:那一定是他的「禪七」很了不得啦,不然為何有人肯用十萬元去打七?原因很簡單,因為此人所招攬的打七參禪者,大多都是那些與禪有緣,腰纏萬貫、錢財不愁、精神空虛者。這些人一直在尋求一種錢財之外的東西,自然有這樣的機會一定不肯放過。)可是打出來又怎樣?
就如同生兒生女,生出來又怎樣啊?是生而有育,還是令其自生自滅?倘若把「打七破參開悟」者比做懷胎十月呱呱落地的嬰兒,那麼請問接下來該做什麼呀?自然每一個母親都應懂得即生則育的道理!但是,如果只生不育呢?那又會怎樣?可想而知如果只管生不去哺育,再好的嬰孩也會因不能自食其力而過早夭折死亡的。
而如今這些打七者正如那隻生不養者一般。
如此說來,對於那些初生落地的嬰兒豈不是如災難一般。有人或許要問:既然生都生了,那就養育了他不就成了。唉,不是不養啊!而是這些生兒生女者,自身養育條件本不具備!
就如同一個尚未成年而已孕的孩子,她連自己未來該當如何都心中沒底,又怎麼能夠將嬰兒撫養成人?
所以僅「悟」是不夠的。悟,只是修行的開始。確切地說,悟,是實踐佛法的開始。正因如此,正因「悟」,對每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都非常重要。所以被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用語言來概括一下覺悟的重要。
覺悟,是成佛的第一步,是實踐菩薩行的開始,是通向無我的橋樑。無我,就是佛的境界。你們不是都想成佛嗎?告訴大家,要想成佛你首先必須覺悟,只有覺悟才能開佛知見。
因此,不覺不悟不無我,是永遠也無法成就無上菩提的。這樣解釋你們就懂得悟的重要性了吧!那麼如何才能覺悟呢?
一句話:心甘情願做白痴!
不要小看了這句話哦,等你真的悟了時自然就曉得了。
好了,在這裡我多嘴多舌的說的太多了。至於如何才能覺悟,還是請有緣者將來自己去領略吧!在這裡我只想告訴大家,覺悟的人必須去行菩薩行!菩薩行就是「利益有情!」什麼是利益有情啊?就是只講付出不講回報,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利益,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講條件。換句話說,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在利益有情。這種利益有情,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利益的行為和做法就是在行菩薩行。再換句話說,「行持菩薩行」就是在覺悟有情。菩薩行的宗旨是什麼?就是心甘情願自動化的去為人民服務,懂不懂?!好難啊是不是?放得下不難。不難嗎?看不破很難。到底難不難?這需要每一個大乘修行者去親自做了才知道。沒有體會,沒有實證,是永遠行不了大乘菩薩行的。換句話說,沒有體會,沒有親證是永遠行不了大乘船,走不了大乘路,得不了大乘果的。信不信?信不信諸位修著看吧!現在我們大家對如來、菩薩都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和了解了是不是?佛,(如來)是無我者!菩薩,是利益有情者!好!下面讓我們看看什麼是「善護念」?善,在這裡就是好好的「關照看好自己「。看好什麼?看好那顆覺悟的心,看好自己這頭牛不要到人家的麥地里去。也就是「善護念」,護念什麼呢?護念自己的思想,護念自己的念頭。「善護念」就是好好的照顧著自己的思想、念頭、意識、心念、念法。注意啊!這個念法才是念佛的念法啊!這個「善護念」好理解,但如何才能做到「善護念」?可以說做到「善護念」很難。
我時常聽一些人這樣說:修行就是要時時「觀照」自己這顆心。我呀,現在時時刻刻都能看好自己這顆心,等等。現在我要問的是什麼是觀照?你在怎樣的觀照自己?能觀照的住嗎?有的人或許會說:我念佛、持咒、照著佛說的去做,這就叫觀照。那麼我還要問一句,在這樣做的同時你覺得「觀照」住自己了嗎?似乎答案還是觀照不住。為什麼?為什麼觀照不住?難道說「善護念」這三個字有問題嗎?否則為什麼觀照不住?誰能回答我,倘若觀照不住,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告訴大家,關鍵的關鍵就在於你言行不一致啊!換句話說,我們只是把「觀照」二字放在了嘴上。是用嘴在觀照而不是行為上的做到。什麼意思啊?就是嘴上觀照常喊,行為上的觀照不做。再換句話說,觀照自己只用嘴,觀照別人才用心。所以你永遠觀照不住自己啊!這樣說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懂得?服不服?一些修行人、念佛的人往往只有在自己誦經、念佛、持咒時才覺得是在觀照。不信你們看,有些人一進寺廟之後那精神頭就算來了,整個人像換了個人似的,馬上對人也變得和藹、親切、寬容了。那整個一個微笑服務。而一脫下衣服回到家,哎呀,看著這也不順眼了,那也不行了,腰也疼了,腿也酸了,那毛病就都來了,於是就覺得在家裡做事和在寺里做事就是不一樣。更為可笑的是這些人竟然把這種行為叫做加持。說在寺里做事做活不覺得累,是因為有佛菩薩在加持等等,結果鬧得家裡孩子大人都跟著增煩惱。如果我們這樣的處理事情,這樣的生活和修行那就不叫「善護念」了,而應該叫「善護煩」了,不是嗎?
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段是指,須菩提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一邊稱讚著佛陀老人家的種種好處,一邊告訴佛陀老人家,他對「善護念」的理解。換句話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須菩提忽然領悟到了,噢!原來佛陀老人家三十年來「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只是在用這樣直截了當的方式,用真實的行、住、坐、卧為我們現身說法啊!原來佛陀老人家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繁瑣小事也是在為我們表法做示範啊!示範什麼呢?示範平凡中最深的般若道理啊!原來「善護念」不是嘴上高喊的啊!
我們從經文中不難看出佛老人家言語很少,但行為上卻處處以身作則。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呢?他老人家是在用行為,為我們展示。展示什麼呢?展示什麼是真正的「善護念」啊!「善護念」就是少說多做懂嗎?卻原來般若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啊!再換句話說,「善護念」,就是護念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取相,不取人相、法相,非法相。這種突然的新發現讓須菩提對佛陀老人家讚嘆不已。所以才有了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的讚歎和理解啊!倘若理解了上面的一段話,「善咐囑」三個字就好理解了。
諸位仁者啊!人人都想成佛,人人都能成佛,你只要做到了「善護念」就一定能成!因為「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陀成就圓滿的先決條件。《金剛經》的這一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非常重要呢?因為《金剛經》的重點就是「善護念」!「善護念」什麼呢?「善護念」這顆心脫離煩惱、念念清靜!注意啊!不悟是做不到「善護念」的啊!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善護念」呢?「善護念」需要我們到日常生活中去,到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去體現。體現什麼?體現修行的平凡和偉大!就像雷鋒,就像香河那個肉身菩薩老太太。聽說過嗎?記得有一次,當時她剛剛被批鬥完了回家,剛一進家,就有人來找她看病。為什麼批鬥她呢?就是因為她給別人看病,說她是巫婆,不允許她看病。可是她剛剛挨了批鬥,一進家就見有人來找她,她一聽孩子生不下來,二話沒說拔起腿來就走。這就是平凡中的偉大!什麼是平凡中的偉大?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什麼是「善護念」?就是心甘情願沒有條件的去付出。告訴大家,其實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在這一生步入解脫。至於你是否能夠解脫,關鍵的關鍵是要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只想依靠佛力加被的位置上,你永遠不可能成就。所以有些人說:「唉呀,我自己念佛的時候挺好的什麼事也沒有,怎麼一跟你們在一起就這麼難,事就這麼多呢?「為什麼啊?因為你在真實不虛的付出和修行啊!你過去怎麼修的我不知道,而現在的修行如果非要讓我說的話,我會告訴你,修行是分等級的啊!你是想當一等一的解脫者呢?還是想當最後一等的呢?想當一等一的,告訴你,一等一就是衝鋒陷陣跑在最前沿的人,就是為了利益別人而不為自己的人,也就是能夠解脫成就自我的人。如果你想做這樣的人,告訴你肯定會很難。而我身邊全是這樣的人,你說事多不多,難不難?這就是答案。當然,你們完全可以選擇去當去做那個坐享其福的人,但那樣的人你只能是最末等的,無法解脫的人。究竟何去何從呢?當然要由仁者你自己去選擇了。你們要拿定主意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好,讓我們看經文。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這裡指的是佛陀。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那些發心追隨佛學想成就無上佛道的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印度梵文的譯音,因為在中文中沒有更恰當的字句來準確無誤的表達這句梵文,所以只能勉強的把它譯成至高無上的意思,簡稱為無上。「三」,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悟。這句話連起來,就是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呢?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佛的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就是發了要成佛的心。發成佛的心幹什麼?發成佛的心要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啊!注意啊!這個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啊!懂嗎?話說到這裡可能許多人都會說:「唉呀,這個我們知道。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自己成就的同時,也要發幫助別人幫助其他眾生成就的心。」你們看這話說的多簡單,多麼的簡明扼要,多麼的明白。但是我要問,你覺悟了么?如果沒有,如果沒有覺悟,那麼你來做做看,你做到了再告訴我。告訴我你做到了多少?有沒有問過自己做到了多少?告訴大家,用嘴說是非常容易的,真正的去做,是真的很難!信不信?不信,好,你說你發心度化眾生,好!呼啦一下子有形的無形的,鬼道的,餓鬼道的都來了。你不是願意承擔嗎!擔著吧!你們體會過擔著其它眾生的滋味嗎?那可不好玩,吃不了你要兜著走的。
你說我已經覺悟了。覺悟了?那麼你能夠降伏自己的心嗎?能嗎?所以緊接著就是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有什麼辦法能使這個煩惱、妄想的心降伏下去呢?
注意啊!須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為解空第一,也就是說他對空性已經有了相當的經驗,相當的體會,也就是實證了它。所以須菩提在這裡所提的問題純屬是為了兩種不同程度的人而提的,第一種是為那些初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剛剛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請示「世尊」開示。於是他向佛提出了:對於初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如何使他們保持而不退呢?也就是云何應住?
另一種就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請求開示,開示什麼呢?開示對那些發了無上菩提心,也就是了知了空性而覺悟的人,像這些人,如何使之安住而不動搖呢?須菩提認為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之所以還會退失,之所以還會動搖,都是妄想心在作祟。
所以他緊接著就又問了一句,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的妄想心被降伏呢?話至此可能有人會想,一個人想學佛還用得著這麼複雜嗎?我想學佛,就跟著佛學唄!我自己想學別人誰管得了啊?我發心要追隨佛,誰能阻止得了不讓我去追隨呢?
其實問題往往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即便你已是覺悟者,如果放任自流、妄想四起也會被習氣所轉,而且怎麼轉的都不知道。所以能否降伏其心對於一個覺悟者來說更為顯得重要!至於那些有善根有佛緣的眾生,沒念佛時想念佛,念了佛後想覺悟,而真的覺悟了之後,由於不能降伏其心又退回去走老路就更不難理解了。
因此,降伏其心對於每一個成就無上佛道的生命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關這一點,我想每一個經歷過佛法實相冶煉的人,都會有切身體會的。是啊!只有對降伏其心具有深刻體悟的人,才能體會得出佛陀老人家這部《金剛經》是如何的真實不虛和寶貴!才能體會得出對於修行人來說這部經是多麼的關鍵,那真是猶如久旱得雨的解渴啊!
請看經文。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言(指佛說):善哉!善哉!佛陀聽到長老「須菩提」提出這樣的問題,於是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問的很關鍵、很切中要害啊!接下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正如你所說的一樣,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句話指佛在回答「須菩提」的問題。佛說:正如你說的一樣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回答,是的,是啊!「世尊」。佛說:汝今諦聽。你現在注意聽,好好的仔細的聽著。當為汝說,現在我來講給你聽。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於是佛對「須菩提」長老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發無上菩提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和這樣把心降伏下去。說完此話之後,佛陀老人家閉目而不再言語。請大家注意:為什麼佛陀老人家說完這兩句話之後閉目而不再說話了呢?為什麼?大家應該在這裡停下來。看看能否找出答案來?
記得,在《西遊記》里當管理經藏的羅漢遵照「世尊」囑咐,將最最殊勝的「無字真經」交予師徒幾人時,師徒幾人以為羅漢在戲弄他們,差點兒沒和人家打起來。沒辦法,管理經藏的羅漢搖著頭無奈之下,只好將無字的經書換為有文字的經書交予他們。
另外,佛說:「說法四十九年一字沒說」!注意:「一字沒說」和「無字真經」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而在這裡佛陀只說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後就不再說話了。請大家思考,佛陀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諸位!佛陀這是在傳授我們上乘的法要啊!
他老人家這是在用「形體」語言告訴我們。「就是這樣住,這樣降伏其心啊!」
遺憾的是我們聽不懂,聽不懂智慧者的語言啊。我們大家要知道,佛陀老人家說完這幾句話不再說的這種行為舉止就是安心的「無上」法要。是在告訴我們安心及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這個樣子啊!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無論是誰,當你求道的一念發起的時候,你的心已經安住與降伏了。
這樣說聽懂嗎?
所以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換句話說,當你心中充滿了只為別人不為自己,只心甘情願的利益別人,甚至於連「只利益」別人這樣的想法都成了自動化般的該做就做、做完即完的一種自然形式時,這時你的心就已經安住已經被降伏了。懂嗎?這樣說能不能懂?
就如同一個人,當他敢於在眾目睽睽之下,將自我的卑鄙無恥曝光於眾人之下的時候他就不再卑鄙無恥了。懂嗎?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須菩提等了半天,見佛陀老人家閉目不再往下說話,也就是沒有了下文,於是他接著又問了一句「唯然,世尊」,也就是小心翼翼的提醒佛陀。我準備好了世尊,正等著聽您接著說呢!本來,一聽世尊要講如何安住其心和降伏其心的方法。「須菩提」高興的不得了。天啊!世尊要講這麼重要的問題而且又囑咐自己要注意的聽。「須菩提」豈能不全神貫注?但當他做好了準備,而且等了半天卻不見世尊有下文時,於是須菩提非常恭敬而有禮貌的提醒佛陀:「願樂欲聞。」就是說,世尊,我一切都準備好了,正高興的等著聽呢,世尊。
好,我們來看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服其心。」這句話的意思是,佛告訴須菩提說,當你問怎麼安心時,心就已經安了。
當佛陀告訴「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後,過了很久佛陀看「須菩提」沒有反映,也就是說大家還是沒有聽懂,所以只好再退而求其次的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裡的諸,指所有菩薩摩訶薩。
「摩訶」是梵文,譯成中文是大的意思,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連起來就是所有大菩薩們。注意,佛在這裡用了諸菩薩摩訶薩,我們大家已經知道,佛陀在前文對那些初發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善男子善女人稱為菩薩,而在這裡卻用了諸菩薩摩訶薩,那麼這個諸菩薩摩訶薩指的是什麼呢?
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為發大乘者說了這個金剛法門;為發「無上菩提心」者說了這個金剛法門;所以此摩訶薩中的大菩薩,是指那些發大乘心,也就是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言的。
諸位,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總說真修行怎麼這麼難的原因所在了。為什麼啊?告訴大家,因為你發的是大乘「無上菩提心」!行的是大乘菩薩行!這下子明白了吧!
大乘是什麼?大乘就是大車,是載著眾生奔向解脫的大船。大家要知道,八萬四千法,無論你以什麼而起修,儘管起步不同,出發地點不一樣,但只要你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必須要發「無上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行,否則不能證得!
大乘,不是你說你是大乘你就是大乘,大乘是需要做和行的。有許多修行人都說自己是大乘,注意啊!你要做到了才行噢!
那麼怎麼才叫行大乘呢?
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是說大乘就要這樣去修,就要這樣降服其心。
怎麼去修怎麼降伏其心啊?
佛所說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其實就是無我的境界。
就是說你要通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來證得這個無我的境界,才能降伏其心!這就是答案。懂了嗎?那麼大菩薩們應如是降服其心呢?也就是應該用一個什麼方法把自己的心降服下去呢?是一個什麼樣的方法呢?所以佛陀接著又說: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就是包括了一切的眾生,這個一切的眾生是泛指有情無情,統統包括在內的。切記、切記啊!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現在有些人,一些執著於這些能吃,那些不能吃的人,非常固執的認為,有血肉有生命力的東西,也就是有情不能吃,而無生命力的東西才可以吃。無生命力的東西包括什麼?無生命力的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穀物、日月星辰、沙石房屋等等。懂嗎?而佛陀在這裡明確指出了,一切眾生之類,這個一切不僅僅是指有情眾生,還包括了那些無情眾生。
所以你不要以為人家吃飛禽走獸有什麼不對,而你只吃穀物百果就理直氣壯。要知道:吃,本身就是一種貪,儘管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以食作葯、以葯去病」,也就是以葯去貪。
不管怎麼說,也不管你吃的是什麼?不管葷腥還是穀物,你既然吃了。你就應該升起慚愧和內疚的心來,即便你食用的是素食,你也應該為吃這些素食而生慚愧心。
請問大家有多少人是在這種慚愧心之下吃飯用餐的呢?
你出家人吃著我十方供養,住著我釋家道場,吃人飯卻不做人事,你不慚愧嗎?
慚愧死了不是嗎?
佛陀老人家在這裡告訴須菩提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注意啊,這個「之類」佛陀老人家把他歸納成了十二類生命。那麼是哪十二類生命呢?若卵生,如雞鴨鳥都是卵生。若胎生,指人牛馬等由「胞胎」里生出的生命。若濕生,譬如魚、蚊子等,都屬於濕生。若化生,化生就指那蛻變的東西,譬如蝴蝶、蟬等。說到化生,中國古時候有位叫譚子的人,寫過一本有關化生的書,叫做《譚子化書》,傳說譚子原名「譚峭」,他學佛也修道,是有名的神仙,據說「譚峭」的父親是唐朝有名的一個文官,他們譚家只有他這麼一個兒子,可是「譚峭」卻在十幾歲的時候離家出走了,幹嗎去了?修道去了。當時父親丟了這唯一的兒子非常難過,後來過了那麼一二十年,離家出走了很久的譚峭,他又身穿著道袍回來了,他回到家之後,勸父親與他一起修道。「譚峭」這個人學問非常好,在他的《譚子化書》中提到,宇宙生命的變化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以他的論點來說,人是永遠的可以活下去的。他當時有一首詩很富有禪味,這首詩是這樣寫的:「線作長江扇作天,即鞋拋向海東邊。蓬萊此去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什麼意思呢?他說整個宇宙渺小得很,長江就像一條線,一把扇子就能把天遮住。鞋子,把鞋一拋就到了東海邊上了。你說這個宇宙小不小?
我們大家都知道蓬萊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不是?他說那個神仙的境界沒多遠,有多遠呢?在什麼地方呢?「只在譚生拄杖前」。神仙的境界在哪裡呀?他將手杖拄在地,就在這裡啊!懂嗎?你們大家能懂嗎?這個道理,就如同佛告訴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是一樣的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佛,想降服其心嗎?想!告訴你,就是這樣降伏,就在這裡呀!懂了么?不在天邊不在外面,就在你這裡啊!那麼請問在哪裡啊?你找到沒有?沒找到,你要好好的找,若找到了,那麼找到了之後才正是你該好好學習的大好時候啊!
我的諸位,會嗎?
讓我們接著看經文,若有色,若無色。無色就是陰性眾生,譬如鬼,你們說到底有沒有鬼呀?許多人說沒有,有人說有,有人說有鬼是迷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神。那麼大家說到底有沒有鬼呢?不知其他人怎麼說,如果有人來問我。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鬼,確實有,。信不信由你。
鬼,只不過是無色生命的一種。鬼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他跟我們只是陰陽電子不同而已,正因為不同,所以鬼附在活人身上非常不舒服,這種體驗恐怕在座的不止一人有體驗吧?可以說許多人都有過這種親身經歷不是嗎?所不同的是,那些不信的人,就是鬼真附在他身上了,他也不會知道。同時也找不到可以幫助他的人,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難受,也不知道自身哪裡出了問題,不知道自己會和陰性眾生相遇。所以,往往這個時候,到醫院找醫生,或被關到精神病院都不頂用。依然會難受,甚至會難受的不得了。為什麼會難受的不得了呢?因為陰陽不同啊!所以精神病院里有些病人是很冤屈的,正確地說是被誤診了的。在我們國家過去一個好中醫是要精通這些的,包括陰陽、五行、周易等。信不信由你!
在這裡我再強調一遍,無色包括那些陰性的生命。我記得有人關於這個問題和我爭論不休,他承認有鬼神,但不承認有陰性。換句話說,他相信有鬼,但不相信有什麼陰性的生命。那麼什麼是陰性的生命?注意啊!陰性生命中包括鬼,而「鬼」不能代表所有陰性生命和陰性眾生。懂嗎?鬼,只是陰性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你們不要一提到陰性眾生就和什麼氣功連在一起。
認為那是氣功的東西,不是佛教的。
告訴你,氣功那只是解放以後才產生的事物,氣功的許多內涵全是佛道儒的東西。我記得當時也是這樣和他講的,儘管他聽我講課,也相信我說的一些話。換句話說,也就是他能夠理解和接受得了的一些話他就相信,而對於他理解不上去的東西,就統統的給予否認。但是,我們大家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僅只有你一個人,也不僅只有你是最聰明的。不是有句俗話叫「天外有天」嗎?你要相信「強中自有強中手」,要相信孔老夫子「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的告誡。否則,你一定會被自己碰得頭破血流。自信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自信的過度,就會被自傲所封閉。
封閉意味著什麼呢?封閉就將意味著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結果,只會導致僵化和滅亡。
就像我前面所說得那個人,身體好好的突然得了類風濕,渾身關節疼的不得了,打電話找我,我說沒關係,不要苦惱,一切都會好的。
你相不相信會發生奇蹟呢?他說,我相信。我說那就好,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病真好了。其實為什麼得病及為什麼好?他一點都不清楚。儘管這次生病,這次讓他不舒服,就是在婉轉的告誡他,讓他相信這個世上有陰性眾生。但是他還是不相信,不但不相信,還說了許多許多過火的話,還表現出了種種不尊重陰性眾生的行為,並且固執的認為陰性眾生根本不存在。儘管他對我什麼過頭的話也沒說過,但是在他的內心裡,對我也是有看法和想法的。所以在他自己回去翻書的同時,也給我結緣了厚厚的一大本書。言外之意,是讓我加強經論的學習。但他卻不知,經論也是人寫的,要知道文字形成的東西,無論有多麼豐富,又怎麼能將宇宙萬象都包容進去呢?更何況生於「娑婆」無知而又無德的我們,倘若以人的思想、認識去理解經論,那隻能說是在用人的「知見」理解「佛見」。這樣的理解又怎麼能夠將經文的真實含義理解的透徹呢?因此,固執、聽不進去、一意孤行,其結果只會導致他病情的再次發作。這次發作,恐怕只要他認識跟不上去,他的病就不會好的了。為什麼?說白了,他自身並不是真的有什麼類風濕,而是那些陰性生命在和他搗亂。為什麼和他搗亂?就是想讓他承認,想讓他知道,想讓他尊重它們。就為這點事,就為這些事,這人對我意見很大啊!以為我在搞什麼邪魔外道,以為我是大仙,是跳大神的。以為我現在和佛法脫了軌,等等。可以說他的這種預示、這種以為、這種思想、這種想法非常非常的影響他,甚至會影響到他的家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周圍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違緣,遺憾的是他到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做,也聽不進去。前一段時間還給我送來一尊一米多高的觀音銅像,送銅像之前,也和我打過招呼,問我這裡有沒有觀音像,答,有。問,是銅的嗎?答,銅像也有。問,是大的嗎?答,大與小有什麼不同呢?都是觀音,更何況觀音無大小之分!他說,那不一樣。我問,有什麼不一樣?你能說你的觀音像大,我的觀音像小,因此,此觀音就不如你那個觀音了嗎?可以這麼理解嗎?當然不可以。但只能說心情可以理解,而觀音像是無大小區別的。不是嗎?記得我當時說,你的心情我領了,但觀音像就不要再請了。他說,那可不行,結果他還是把一米高的觀音像給我送了來。並告知我:「我給你送去!」像是送來了,記得當時我有意識的沒去重視這件事,結果這事使他心裡很有意見。唉!他真的是不知道啊。他們這些人什麼時候才能理解我的心呢?都已經火燒眉毛了,他們還在和我玩這些住在相上的東西。都自稱是我的學生,都說在幫我。既然是我的學生,若真的想幫我,你們就應該做到真實不虛的去為眾生服務。而做到更好的為眾生服務的前提和首要條件是:如何提高你們自己。怎麼提高啊?第一、去除自己的人我見。二、消除貪嗔痴慢疑。三、速消舊業。但是這些過程和步驟必須要聽從指揮,統一執行,而不是做這些住相的事情。譬如:什麼紙像不如瓷像,瓷像不如銅像了等等。經聽了不少,七也打了,自我也有所體悟。為什麼到如今你們還給我玩這些皮毛都不沾的東西,還在看人家的不是,還在挑別人的毛病。你管人家有沒有毛病、有沒有資格、和人家是不是東西,你先把自己管好,好不好?你們管好自己了嗎?你們覺得你們做的比誰都對、比誰都好,但你們真的提高了自己的素質么?提高了?站過來讓我看看?沒提高,沒提高又有什麼資格挑別人?有什麼資格瞎咋呼?還敢說是在幫我。怎麼幫啊?我的諸位?管好自己就是在幫我懂不懂?有人寫信給我,懺悔連篇,有人迷茫的誰都不信,當然,這個不信也包括不信我。真是越修越不會修了,那麼請問:什麼是修行?你們誰能告訴我,什麼是修行?難道只有吃完了飯去誦經,讀了經去念咒,念完咒就去跑寺廟,到了寺廟開始學敲打念唱,然後什麼五戒、八戒、菩薩戒、這戒、那戒,然後把自己戒的一個個都不食人間煙火似的,那才叫修行嗎?是嗎?你們啊!佛陀老人家以親身經歷給你們留下了那麼寶貴的修行參考,你不要,卻偏偏要去玩宗教的拜拜,那些東西能使你們解脫嗎?佛陀老人家慈悲、憐惜的、關懷每一位向佛、向法、向道的生命,因此充滿愛的把他的法義通過代言人一生又一生的留傳到這個人世間。可是你們一個個口口聲聲、千求萬呼的要求正法,然真的正法擺在你們面前時,你們卻一個個被業所牽的、疑心重重的棄正法於不顧。你們真的讓他老人家傷心、流淚、嘆息啊。你們這哪裡是在修行?你們這是在往他老人家心上捅刀子,懂嗎?你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啊!你們不要一個個都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們實在實在是很無知啊!你們什麼時候才能從這與願相違的世界中走出來呢?什麼時候才能長大?佛陀老人家殷切的期盼著啊?好了,我們的題岔開的太遠了!
現在看經文: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
我們在上面談到了有色無色的眾生。現在讓我們來敘一敘有想無想的眾生。有想,顧名思義就是有思想、有感覺的眾生。無想,就是沒有思想感覺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什麼是非有想,非無想呢?這是一種境界。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入大定,等待釋迦佛出世的入定僧啊?他是釋迦佛之前「迦舍佛「末法時代的一位比丘,入定想等釋迦佛住世時有問題好向他求教。求教什麼呢?自然是求教佛法真理。結果一聽說釋迦佛已經涅磐了,二話不說就又要入定,要去等彌勒佛再來。記得玄奘法師說:如果到了那時候,誰叫你出定啊?他一想,也對。玄奘法師說:你還是到中國去投胎吧!等我取經回來,收你為徒。就這樣三藏法師在去天竺取經的路上發現並幫助了他。幫助了那個一定八百年,坐在那裡和死人差不多但是又沒有死,因為你摸摸他的脈搏還在跳,只是什麼也不想的入定者。這種什麼也不想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這樣說能懂嗎?不懂也沒關係,你只要跟著明師好好修行,將來一定會有實踐機會的。注意啊!即便到了非有想非無想的境界,依然是不能解脫、不能證悟的。或許有人會說,都有入定幾百年的功夫了,難道還不行嗎?告訴你不行!為什麼?因為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神通的成就。所以,其它教派既便能夠把自己修鍊的鶴髮童顏、長壽高達幾百,或將肉體練的百病不侵,也是沒有用的。要知道,你就是能活上一萬年,那麼萬年之後呢?你還是沒有智慧,還是不能覺悟,還是會死,而且還是死的不明不白的得不到心性的解脫。是不是?所以即便能活一萬年,但萬年之後還是要輪迴,還要一切重新開始,懂不懂啊?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佛法和其它宗教不同所在便是:佛法不是功夫、不是神通,而是智慧的成就。可是現在的學佛人,現在的修行人,不求神通、不求功夫,而一心向佛向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啊!唉,如今的修行人,你不給他顯神通,他說你沒本事,不服你。你給他顯神通,他又會說修行人不信這個的啦等等。倘若你真給他動真格的時候,他又唉呀媽呀的直求饒。這就是人,這就是現在的人。
那麼什麼是智慧的成就呢?那就是性命雙修,悲智雙運。成就了智慧幹什麼?注意啊,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利益,這是成就後的目的。你說天啊,我費了這麼大的勁學佛,難道就是為了別人而不為自己嗎?是的,佛的願力就是不為自己、只為眾生。你發心學佛,自然也應做到學佛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你說我做不到,做不到你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大乘願力者,做不到你所謂的學佛就是在喊空話。
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涅磐是梵文,譯成中文很難把它解釋圓滿。有人把它譯成寂滅。有人把它譯成圓寂等等。其實涅磐只是一種境界,確切地說是佛陀的境界。請問諸位誰能具體地把佛陀的境界展現出來呢?很難是不是?可是譯經又不能說遇到難的、譯解不了的就跳過去,這是不可能的。無奈之下,還得尋求一個比較接近的,能夠盡量表達的辭彙來表達它。我覺得如果非要這樣做不可的話,還是「清靜無我」更為貼切一些。因為清靜無我就是菩提,清靜無我就是菩提心。而佛陀正是發無上菩提心者,也就是具足了清靜無我與涅磐境界的人。佛在《圓覺經》中把清靜二字解釋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圓覺經》,在這裡我就不再多解釋了。
我們懂得了涅磐是清靜無我的,也就是無生無滅、常樂我靜的境界。但是在這裡,在涅磐之後又出現了四個字:有餘和無餘。那麼什麼是有餘涅磐和無餘涅磐呢?說白了這個有餘涅磐和無餘涅磐依然是境界。換句話說,涅磐分為有餘和無餘兩種。
什麼是有餘?余什麼?告訴大家:有餘涅磐就是羅漢境界的涅磐。為什麼說羅漢是有餘涅磐呢?羅漢還「余」什麼呢?就是那一絲絲習氣毛病啊!正如那個迦舍佛時期的入定羅漢,儘管羅漢一定能夠定上百千年,但是等他轉世輪迴投胎時,習氣毛病就都來了,所以又是功名、又是富貴、又是美女、又是香車的都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舊習未去啊!
「無餘涅磐」是佛的境界。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說白了就是佛陀老人家在教給我們一個成就自我的無上大法門啊!什麼無上大法門呢?就是發大願!發無上菩提的大願!我們大家一定要記住:學佛你必須要有願力,修大乘佛法就更加要有願力。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沒有願力,沒有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願力,學佛是不會成就的。切記!切記啊!
注意啊,還有一點大家要搞清楚,「涅磐」不是死啊!「涅磐」是無生無死的。所以有的人把「涅磐」翻譯成圓寂——圓滿的寂滅也就是圓滿的清靜,這是很徹底的佛境界。可為什麼我在這裡不把「涅磐」解釋成「圓寂」呢?因為這個詞已被人濫用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我們現在經常這樣說,某人明明是死了,可非要說成是圓寂了。告訴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配得上用圓寂二字的人實實在在是多乎哉,不多也。所以我在這裡不把「涅磐」解釋成「圓寂」,以免我說「涅磐」就是「圓寂」,一些人就會想到,「涅磐」就是死了。何況和尚、出家人只要死了都說圓寂了。告訴大家,只要出家人死了就說圓寂了這個論點是錯誤的。「圓寂」、「涅磐」不是死。「圓寂」和「涅磐」是成就無數無量無邊眾生而無眾生得滅度者的一種境界,所以不要誰死了你都說是圓寂了,這個稱號沒有幾個人能配得起。所以緊接著下邊一句,就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陀老人家教化、救度了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心中卻沒有絲毫的眾生是由我教化、我救度的這樣一點點想法。你們看這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無我的境界!
我們整天嚷嚷著追隨佛學,追隨佛學什麼啊?就是追隨佛學這些啊!學佛的願力與佛的襟懷。我們前面剛剛說了,說佛老人家親傳了我們一個無上大法門,這個大法門也就是成就「無餘涅磐」的捷徑。這個捷徑是什麼呢?那就是發願。發什麼樣的願呢?「度一切眾生,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的願」。注意啊!這個眾生裡邊也包括你自己哦。不要一說發願,你就成了度者,眾生就成了被度者。一定要記住,這個被度者還包括你自己啊。所以你要努力、要精進、要付出、要貢獻、要持咒、要消業、要有為了一切眾生利益而利益的願。為什麼要這樣?為的是提高你自己。不要以為度,只是度別人而不度你自己噢,這是其一。然後接著佛陀老人家又教給我們一個成就「無餘涅磐」的大法門。什麼大法,無我大法。什麼是無我大法呢?那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你不僅要有願力,還要有做了一切利於眾生的事,而沒有一點點我為眾生做了什麼好事的這樣念頭。換句話說你倘若能夠做到做了好事不留名,幫助了別人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功德可言,該做就做,做完便過,不計報酬、不求回報,做了就是做了。你倘若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成就「無餘涅磐」了。懂不懂?這樣說懂不懂?你們說佛法難,還是不難?看的破、放的下,一點也不難。但真的做到看破、放下,又真的很難啊。為什麼說很難呢?因為諸位真的放不下啊,所以說難。想要一生成就的大法門,有啊!但是沒有付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就想成就的法門普天之下不存在啊。難嗎?很難!難嗎?不難!為什麼?啪!放下即是啊!只是你不懂啊,只是你心太疑惑!懂嗎?
為什麼佛說了這麼多殊勝的法,我們卻不得要領?不能成就呢?諸位啊!請看經文,何以故?什麼原因會這樣呢?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說須菩提啊,如果一個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心裡還裝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話,那麼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大乘的菩薩是無我而無相的。
或許有人要說,或許有人要問:無相的菩薩是什麼樣子呢?告訴大家,一個大乘願力的菩薩,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卻又沒有做任何救盡蒼生的念與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於他來說,救人、利生、為人民服務是本份中應該做的事情,就如同為自己做事情一樣,是不講條件的、不擺功、不講姿態,做過即過。
假使一個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在行使利他救人的過程中,還存有利人、救人、度人的念,那麼他就已經不在菩薩道上了。這樣說能懂嗎?譬如有些人,自己都難保,卻沖著別人喊:唉呀!誰誰入魔了、誰誰修邪了,好可憐啊!我得去救救他們啊!別人我可管不了,但某某人我不能不管,我們關係深厚呀等等。彷彿你比人家強多少似的。告訴你,強不強不在嘴上,強不強在你的行為、德行上。這就是我們成就不了的弊端和主要原因所在。自私!一個還有分別和自私的人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完全徹底的捨去呢?這也正是我們和大乘菩薩們的區別所在啊!區別在哪裡啊?大乘菩薩們是在行、在做、在無私的付出和奉獻,而我們則是用嘴、用眼、用相,把道理講給別人聽。換句話說就是讓人家去行,而我們自己卻不去做。所以一個個才成了道理上懂得多,行為上卻做不到的假行者。不知這樣說你們服不服呢?不服,或者服,那麼,服不服呢?你們自己去定奪。服,那麼你才正好修行啊。因為修行、追隨佛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道理上懂得之後,行為上也真正的能夠做的到。做的到什麼呢?做的到無我的去為人民服務。這樣說大家能不能夠理解呀?大家要知道,理上好明白,但真實的去做,是很難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有相,而且「四相具足」,碰碰哪一相,都鑽心的疼。不是嗎?正如許多人聽我講《圓覺經》一樣,聽的時候又是點頭、又是讚歎、又是感動、又是懺悔,然,當真的碰到他那個痛點的時候,也就是那個我的時候,卻說我講的不對,說我是魔、是邪惡的東西。然後對人家說:不要聽他的,要依經藏而不依人啊!言外之意,是要人們按照經文中的每一個原始字義去理解。說我說的和經文中說的不一樣。但是他卻不知,佛陀在《妙法蓮花經》中說:一切智者要以譬喻得解,就是要用這個時代所能聽懂的語言、例子來做比較。就如同你偏偏非要和美國人講早餐吃煎餅裹大蔥一樣,他們一定覺得費解。不是嗎?另外,他們還忘了佛的經典不是我造的,那是佛老人家留給我們的心得體會。而我只是在解釋給大家聽,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你否定的不是我,我算不了什麼。遺憾的是,你否定了佛法,毀掉了你自己的慧命。因什麼「自斷慧命」?正是因為這個我啊!
我們許多人嘴上說著我對佛法如何的護持,我對老師如何的好,我做了多少好事,但又不求回報等等。道理上比誰都懂,但倘若讓他幾個月或幾年如一日的都這樣去做的話,與此同時大家都不要發表一點點看法,倘若這樣時間一長,他心裡准犯嘀咕,准有委屈和不滿。嘀咕、委屈和不滿什麼呢?譬如,我給老師買的、送的,我給師這、給師那,我供養他那麼多的東西,怎麼他就對我一點反應都沒有呢?再譬如,我這麼大年歲了,比他大多了,整天給他做這、給他弄那,我整天侍奉他,說實話,我對我的爹媽都沒這樣好過,對他我什麼都肯干,可是他不僅不表揚我,還整天給我臉子看。於是就日久生怨:唉,我對他再好也沒用,還是算了吧。由此而灰心、而退道、而遠離,這樣的人不是沒有啊。
還有的人心想:都說誰修的好,但一接觸卻發現他和普通人也沒有什麼區別,生活上也有這樣或那樣的習氣毛病,甚至有的地方還不如我等等,於是就心生不敬,由不敬而成為對其呼三喚四起來。卻不知這正是在增長自我的慢心、斷送自我的慧命啊!要知道你做的,他能做,而他做的你卻做不來啊!那種損失你是永遠無法彌補的。為什麼?因為你所影響的不是一個他,你所影響的是眾望所歸懂嗎?你們看看這個相、這個我,有多害人。這個相、這個我,有多可怕。最最可怕的是,我們深陷其中被自我所轉而自身不知啊!懂嗎?我的諸位。
今天,我們大家坐在一起學習《金剛經》,也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啊。佛陀老人家在上面當中提到了心有四相的人。四相,我們都知道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菩薩還有這四相,那麼就不是菩薩了。既然話說到這裡,我不妨問一問諸位:誰能告訴我,什麼是相?我這樣問大家,大家可能會舉出一大堆的例子來。因為從道理上大家不比我懂得少,甚而有些人比我要懂得多的多。因為我經常聽一些人張口閉口的從理論上講得道理具足,讓人聽著很在理上,很愛聽、很服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修行中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對於他來說,彷彿他所講的那些人,也就是他所講的那些人、我、眾生、壽者相上的東西,往往都是針對別人而說的,對自己也就是他那個我來說,似乎是沒有關係似的。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譬如,什麼你又錯了吧,看又住相了吧,又住進去出不來了吧,又被我所轉了吧,等等。被轉的總是別人,而自己卻很少也從不住相。當然嘴上也承認自己住相,但那只是在嘴上,心裡從來不服。不信,每當一說到這個不好、那個不對時,這個不好不對的都是別人,而自己總是正確的。即便是不正確,也要絞盡腦汁的把它正過來。因為「我」,我是不能夠不正確的啊!你們看看這個我相有多重,處處都離不開。
什麼是我相啊?我相就是離不開我啊。正是這個我,障礙、阻止了我們由理念轉變成為踐行菩薩道的前進步伐。什麼是相?相,簡而言之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覺到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現象,就是人所能想到的任何思想、觀念和有無的分別。
什麼是我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的、我的、他的,所以眾生才會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打出活人腦子來。而眾生相就是人相的總和。有了前面三相,壽者相也就出來了。譬如我要注意健康,他老氣我。為什麼氣我呢?他們(眾生相)挑撥的。這樣下去,我老受氣,我怎麼能夠長壽啊。你們看,壽者相出來了。都說不怕死,你們哪一個最初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身體好、不生病、多長壽呢?哪一個不是?哪一個一開始修行就說我的修行是為了人民、為了眾生?為了眾生的生,我寧願去死?哪一個修行不是為了自己如何好,自己身體如何不生病、得健康、得長壽的?這就是壽者相。你們看這四相是相連在一起的,是人類眾生所共通共有的。而將四相歸納起來,根源則還是在這個我上,不是嗎?是的,所以,如果把我破除掉了,也就沒有什麼掛礙和放不下的了。
所以佛陀老人家在這裡告訴須菩提:他老人家說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了我,(什麼是無我?就是修行不是為了自己,發願不是為了自己,做好事不是為了自己,度眾生不是為了自己,總之做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家、為了眾生。注意啊!這個為了眾生,不是嘴上說的,而是行為上要去做到的。不僅要做到,而且要做到:做到了之後,自己又沒覺得自己做什麼度眾生的事情。因為無我嘛。)只有這樣,你才算是在學佛啊。懂嗎?
我們大家要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我時,他就是佛,就是佛的境界。這就是,修無相的因,得無相的果。只有無相的果,才能成佛的道理所在啊。所以修者你一定要記住:有相的因,只能得有相的果。而一切有相的因,無論是善的還是惡的,都不是成佛的因。要修無相的因,才能成就無相的果,也就是成佛的果。
那麼如何才能無相呢?就是你念佛、修行、做好事、善事,不要一直認為做這些是為了證那個無相的果。如果有一絲一毫這樣的想法,那就不是無相,而是有相了。不僅是有相,是一種執著了。那麼什麼是無相?無相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啊!猶如我們種菜、種田、養雞、餵鴨一樣,你只要澆水、施肥,只要辛勤的為他們去付出,你只要努力的去做就行了。只要努力做,就一定會有好的收穫的不是嗎?這就是修行離不開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的道理所在啊。諸位如果能夠這樣的去理解、去體會、去修行的話,你就一定能悟出什麼是無相的因來。有了無相的因,就一定能結出無相的果。到了那個時候,你的追隨佛學就不是空喊了,而是在實證了。實證什麼?實證雖度眾生,而又無眾生可度啊。這樣說大家是否明白呢?不管真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罷,沒有關係,讓我們慢慢的來,有佛陀老人家不厭其說的教誨,總有一天你會覺悟明白這一切的。不是嗎?前提是你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金剛經》淺解(七)
好,現在讓我們看經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複次,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其次。為什麼說是其次呢?其次就是次一等的,因為第一等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懂。有人說是「須菩提」聽不懂,所以佛才又給他說了這次一等的。錯也,不是「須菩提」聽不懂啊!而是尊者怕我們聽不懂,所以才又為我們問了這次一等的。
大家還記得不記得,佛在上等的也就是第一等的法中怎麼說來著?當時,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老人家告訴他說:就是這樣住,這樣降服其心啊!是不是這樣說的啊?這是第一義,也是聖義,是不可言說的。就如同當年唐僧西天取經一樣,歷盡了千辛萬苦,到了西天,見到了佛祖。當時佛祖說:他們太辛苦,太不容易了,來,請把最上等的拿給他們。於是大弟子迦舍就給他們拿了第一等的無字真經。但是,唐僧他們看不懂。沒有字啊!怎麼看?注意呀:孫悟空可是神通廣大啊!結果連他也看不懂。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神通和智慧是不能等同的,是沒有關係的,你本事再大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請記住: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所以師徒幾人面對著無字真經與迦舍尊者大吵大鬧的折騰起來。佛陀聽聞後將「迦舍」尊者叫到跟前問其緣由?「迦舍」尊者答曰:按照「世尊」的囑咐,拿給他們的是上品的無字真經,正因如此,「釋尊」,他們才吵鬧著說我在欺騙他們。佛聽「迦舍」如是之說後,搖頭嘆息說:看來是看不懂啊!既然看不懂那些沒有文字的經,那就求其次吧!於是「迦舍」尊者只好又拿給他們差一點的,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有文字的經典啊!
複次,就是這個差一點的。既然不懂得如何降服其心,做不到第一義,聽不懂聖義。那麼複次,只好再求其次,再講差一點的給他們聽吧!於是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這個無所住是無形、無相、無我、不可琢磨的。因何如是說?因為我們的好壞善惡在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這種眾生本空之下,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這樣說大家能懂嗎?也就是:無垢、無凈、無善、無惡、無智亦無德!用直截了當的話說,就是身為菩薩你應該做到「無我」,既然連我都沒有了,哪裡還有你、我、好、壞的區別呢?注意啊!這是佛陀老人家在教誨「須菩提」,同時也是說給我們這些後人聽。雖然前輩們取回的是有文字的經典,但是,佛陀無時無刻不在這字裡行間埋下伏筆,其目的就是為那些末世後人中的大乘者說啊!這就是智慧者佛陀!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大家追隨著聖者的腳步把我們自己透視的分析一下吧。請注意:倘若你把看還給色,把聽還給音,把想還給思——也就是念,把氣還給天,把血液還給水,把毛髮、皮肉、骨骼還給大地。當把這一切該還的都還了時,你再看看自己究竟還剩下什麼?
你會發現,那個會哭、會笑、會恨、會愛、知冷、知熱、知痛的我,哈哈,被拆扯的蕩然無存!而剩下的只是一個蕩然無存透明而赤裸裸的空體。注意啊!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住。就像我們的世界,今天留不住明天,後一分鐘留不住前一分鐘是一個道理。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但卻什麼都沒有恆久的留下來。僅從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中不難理解,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有而不住的「空體」。而我們,當我們把該還的都還回本原之後,你會發現一個連我都沒有了的人,哪裡還會有愛恨區別生存的處所?
我們之所以聞學佛法修行,其目的就是為了真正的了解、真實的進入並體會到這個「空有」的一切。懂得了吧?這是多麼真實而有意義的事情啊!怎麼能說修學佛法只是沒有知識的老太太們的事情呢?可見說這些話的人其本人的境界太低、太無知了。不是么?
看到嘛?隨時來,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隨時隨地的無所住!
一起來啊!蕩漾在浩瀚的「法」海里,去體會「法性」歸於本原的任運自在。這就是法的魅力!
好,接著讓我們一起來跳躍於這「開佛知見」的大智慧海,隨著智慧者佛陀進入「法性」的洗滌和凈化。佛告訴須菩提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應於法無所住。」什麼叫無所住?就是對什麼都不要滯留。事實上我們什麼也滯留不住,是人為的想滯留。倘若不信,不妨你去試一試,如果你真想滯留什麼的話,你真的什麼也留不住。無論時間、思想、還是聲音,你什麼也留不住。就像時光分分秒秒的在運轉,你卻不能將它停下來一樣。就像我們的思想與念頭,它分分秒秒都在運動,但你卻不能將自我的思想和念頭凝固在某一點上讓它不去改變。倘若誰要不信,去試一試吧!看一看你是否能夠做的到,讓歡樂或是悲哀、讓痛苦或是幸福停留下來而不使它改變?你會發現我們真的做不到。
啊!如果將其來之來還之於去之去,就如同將雲還於天,將河歸於海,將我們肉體回還於大地一樣,讓時光、聲音、思想自由自在的運轉、飄揚和流動的話,那麼這個自由自在的運轉、飄揚和流動就叫無所住!而我們卻恰恰相反的人為的想把他們束縛在某一個時刻上。這個束縛就叫住!正是因為住,所以才有了負和正的分別,有了你與我、好與壞、多與少、親與疏、公與私的區別,才有了喜怒哀樂、情緒煩惱的變化。就如同你因某些事情產生了煩惱,這煩惱或許會影響你一連幾天情緒都不舒暢。這種由煩惱影響的不舒暢,無疑就是住。只要你「住在煩惱」上,除了煩惱,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除非你從這種煩惱中跳出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是?同樣如此,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件高興的事,它同樣會使你一連幾天都高興不已,但這種高興和興奮也是住。
就這樣一件件高興而煩惱的事情,一年又一年重複積壓在一起形成了坐在我們大家身邊的你、我、他,也就是我們這些停留、住在喜、怒、哀、樂上的人!這樣說大家是否能夠理解了呢?
而今,我們追隨佛學,就是要將其顛倒了的還回原貌,也就是將有所住的我們重新歸回到無所住的本來中去,成為佛陀所說的於法應無所住的人。那麼什麼是於法應無所住呢?概括起來那就是此心隨時隨地無所住,好的壞的都不住。注意啊!往往一些人道理明白了但生活中確做不到。隨時隨地就是生活中的每一天為什麼?原因則在於,他(她)只用這個道理去衡量別人而不去校正自己。所以儘管聞法修行懂得了道理,但常人具有的他(她)一樣也去不掉。注意啊!這個道理一定要運用於生活哦,是隨時隨地啊!不要人家給你幾句不中聽的,你就亂了方寸,更不能為孩子不上進、先生、太太打麻將,就整天怨聲哀道的失眠睡不好覺,那你就是有所住,就是被煩心的事所轉了懂嗎?你會說我懂,而我卻說你不懂!信不信?就在此刻、在你和我談話的此時,倘若有人瞪著你,而你分明感到他目光中有著一種就你愛出風頭的輕視,就人家看你的這一眼,你心裡會怎麼想?會什麼都不想么?會嗎?然,當你後來才得知她是嚴重的斜視,她看你時其實瞪著的卻是別人時你又有何感想呢?
唉,我們啊,真的是有所住而放不下啊!不要以為我這是在紅口白牙的隨便說給你聽,你也聽過即過,聽過不住。聽了當沒聽一樣,不住嘛!左耳聽右耳就讓它跑了。倘若是這樣的話,那麼無所得而有所失的正是你自己哦。
好,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行於布施?行於就是去做。布施有三種,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身外的物質,象金錢、物品等布施,也叫外布施。法布施就是精神上的,如講經說法,啟發你的智慧,讓你從心靈上得到解脫,這就是法布施,是心性上的所以也叫內布施。無畏布施就是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布施(就是大乘菩薩行的布施)。在這三種布施中,法布施為最殊勝的布施。
注意噢:不管你做哪一種布施,都要以無相的心態去布施。不要心存:寺里開法會,我家裡拿了好幾百,建大殿拿了好幾千,我給誰布施過錢,給過誰衣物,幫過誰的忙等等。只要你有這樣的想法,無論你幫過誰、拿過多少都沒用,都白拿,拿多少都起不到修福的作用。
或許有人很看不起修福,甚至會說:我不想修福,我缺少慧,還是多修點慧吧!往往許多人特別是修行人都喜歡修慧。是不是?知識越多,越容易偏重這一點。不是嗎?那麼請大家告訴我什麼是慧?許多人以為將經典背的滾瓜爛熟,把經講的口若懸河,這就是修慧,甚至無明的眾生把某些人說成智慧與佛陀等同。搞搞清楚,怎麼可能?真實不虛地說,這樣的人就不存在。即便是有也絕不是爾等!口無遮攔,真是對智慧者的辱沒啊!若哪個不服,請先來過過我這顆小蘿蔔頭這一關再說!豈不知,無論你怎樣了解眾生本空,你有了病還是會苦,受了傷還是會疼。要知道即便你心性覺悟、了解了眾生本空也就是自性本空,但是你減輕的只是精神上的痛苦,而肉體上的痛苦是不會消除的。會么?因為我修行我念佛,因此做手術就不用麻醉了是嗎?因為我修得好,所以與普通人相比痛苦、悲傷,以及面對失去親人之痛時就應該無所謂是么?因為我是「乘願」再來所以一切除了人以外的生命體來到我這裡,我會沒感覺會不痛苦是么?只要有了智慧,身體就像金剛一樣無毒不侵是么?
告訴大家,不是的!
修福,是對你向善的驗證。因此說一個智慧的修學者也一定會是豐衣足食的有福之人!除非你有而捨去,其代表如釋迦佛陀!同樣,一個智慧者除了精神與境界之外,其肉體與普通人並無區別。其代表如釋迦佛陀,所有成就者亦復如是!我們有些修行人非常不理解,而且疑。疑什麼呢?疑我都信佛、皈依佛,都覺悟了,為什麼還會生病、還會不順、還會有這麼多煩心的事來找我呢?佛老人家為什麼不保佑我呢?為什麼呢?告訴大家,就是因為了知了眾生本空,也就是見性開悟,你只是在修慧啊!而要減除現世的不順,及未來生的不順,也就是消除現世的及未來的不順、痛苦和業力,你就必須要消除以往的業力,就必須要修福。這叫因果不昧!欠了人家的,你就要還、就要了,眾生平等,沒有誰可以破這個例的。誰想消業?你如果想消業,你就必須要將你的業暴露和展現出來。換句話說,只有業現前了,擺在你這了,你承受並經住了這個考驗了,你才能消業。所以我們大家要知道,業是在承受和經歷中去消除的,而不是靠除了你以外的別的什麼東西。不要一遇到一點痛苦的事、煩心的事和違緣的事你就沮喪的不得了,就覺得這不是好事情。告訴你,越在這時,你越要正確對待,千萬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把自己給轉了。那樣,就不是消舊業而是添新殃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違緣、痛苦和悲傷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福報不夠啊!所以要想消業,必須修福,或者說唯有修福才能消業。
重點一:心靈的解脫,修慧。二、肉體的業力解脫,修福。福慧雙修,最終方能得大自在解脫矣。切記切記呀!
現在讓我們轉回來再談「行於布施」,那麼什麼是「行於布施」呢?簡單地說,「行於布施」就是處處做好事,做完即完,心中不存。不存我做了好事、做了善事這樣的想法。要做到隨時隨地的做、隨時隨地的無所住,做了和沒做一樣。不要做一點事,就恨不得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其實這道理誰都懂,就是做不到。不是嗎?為什麼?因為真的去做,也就是真的能做到應無所住的去布施時,可以說很難很難。
有人或許要說:布施一點也不難,我每次去寺廟時,都要上點布施。注意啊,你說的每次去寺廟裡都要上點布施,讓人聽著這很不錯。但是請你告訴我,你為什麼要上這點布施呢?你說我什麼都不為。我要說:恐怕你還沒有這樣高的境界吧?不可能什麼都不為吧?因何如是說?因為倘若你真的懂得道理了。你就會懂得其實去寺廟和去醫院是等同、沒有什麼區別的啊!可你並沒有去醫院。說明你真的是沒有懂啊!否則,你為什麼不把布施、不把瓜果梨桃、香蕉桔子蘋果鮮花送去醫院呢?或許那裡的人們更需要這些不是么?那麼為什麼你不去醫院?非要去寺廟呢?為什麼?因為你要吉祥、要平安、要保佑、要加持、要這要那,你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有所求、就是住相布施,是有所住。而「行於布施」,是處處行布施,處處施布施而不住。只有這樣的布施才會福德不可思量!
佛說:「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幾句話連起來,就是在說大乘道的修行方法。什麼是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呢?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啊!換句話說,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就是修無所住!就是什麼事情都放得下。以無所住去行布施,這才是菩薩果的修行啊!無論你念什麼還是修什麼,你是在這樣做么?不是,你就是白忙活。這樣說能懂嗎?能懂還是不懂?能懂,那麼誰能告訴我什麼是無所住而行於布施?告訴大家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掛在心上,就是做了和沒做一個樣的去工作、去生活去與人相處。這個道理看來大家都明白,但是光明白還不行,關健的是你要去做,一定要去做!只有去做、做到了,你才會有所收穫。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記住哦。不然的話,你聽經和不聽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更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我為什麼要反覆的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在講《圓覺經》時,也曾這樣反反覆復的對大家講過。記得當時許多人也都這樣回答我。我說:懂了嗎?下面回答:懂了。我說:明白嗎?下面就答:明白了。結果怎樣?結果又有幾人真的明白和懂了呢?哈哈,甚至有的人聽完經之後,變得狂的不得了,並說自己可以如何冒光,說自己覺悟了,更有人以為我是在以自己的思想意識講經說法,所以說我是邪魔。其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以為我的每一句話只是在和大家隨便說說而已,所以根本不會認真的去對待。第一種人的狂妄之語,讓明白人一聽,他就是在胡說八道,這樣下去的話,其結果不是我,而只能是他自己墮入邪魔,他這種邪知邪見的修行不會對他有丁點的好處。第二種人,絲毫不冤枉的說,《圓覺經》不但白聽了,而且你真的是在謗佛謗法啊!有人可能會說:別聽他的,問題哪會有這麼嚴重!實話告訴大家,問題真的很嚴重啊!或許真的死到眼前時才會明白啊!不要到那時你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又是磕頭又是哀求的再喊自己如何不聽話,喊自己知錯了等等。你們說,倘若到死時你才明白這樣的道理,哪有活著時就心明自知的好呢?是不是?可是人哪,活著時又有幾個不疑? 死了死了,真的到了死了時,方知道自己真是不明了啊。到那時就真的死也了不了啦!有許多人就是這個樣子啊!活著時疑神疑鬼的,真到中陰期時,又反過來死求死求的,求著人家找解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死了之後,比活著時有本事有神通,他知道誰最能幫助他。在《生時了解死》中有詳細解釋,你們可以看,在此就不多說了。
諸位啊!你們知不知道,陰性生命附在陽性肉體上,那種滋味有多痛苦?如果大家現在不力求解脫,非要到死了才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附在我們的肉體上求得解脫,那我豈不是天天要在地獄般的生活中度過了嗎?你們知道嗎?我最長一次時間曾一天一宿在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中煎熬。整個人一下來,兩眼眶都是黑的,虛弱的不行。我身邊的護法,心疼的不得了,非要來一個滅一個不可。我記得當時告訴他們說:「我身體的所有狀況都是一種展現,諸佛菩薩不會眼看著不管的。之所以這樣,一:是示現給你們看;二:說明我還缺少這種痛苦的親證,還需要飽嘗這種痛苦的冶煉;同時,說明我的慈悲心還不夠,為眾生付出的還不夠。所以只能用這種能幫助他們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的確,在幫助他們的同時,我切身體會和經受了他們的痛苦,這對增長我的慈悲心來說是最直接的體受。這道理就如同你若想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就要懂得以痛者之痛為己痛。同樣,一個合格的心靈引導者,你就要親證到和他們一樣的痛和苦。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關心和幫助他們,才能使他們早日解脫。正是在體會和經受了這種無法言語的疼痛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無形眾生真是太苦了,才使我發起要幫助他們和提前為他們做超度的心愿來。那就是每年從農曆六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要為他們做一個月的超度,其它特殊情況另說。就這樣,超度的時間越來越延長,特別是在我體會和懂得了這些眾生父母深處水深火熱之中後還要等嗎?
不!一天也不能等了。現在、馬上、立刻就開始。就這樣,今年的超度提前到了農曆三月。諸位不要一聽我這樣,你也去發這樣的心!也去做超度哦!千萬千萬不要噢,否則會出人命的。切記切記!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大家也懂得了財布施就是將錢財拿出去為眾生做奉獻。這個做貢獻不僅僅指大家把錢財物布施給寺院,其中還包括給孤兒院、養老院、醫院、教堂、學校、希望工程、災區等等,這些都為財布施。法布施就是把經論、佛法的道理講給眾生聽,使他們聽後有所收穫。注意,這個法布施,也不僅僅指將佛法的道理講給眾生聽,其中還包括老師教育學生,監獄的勞改人員將做人的道理講給受死刑的人聽,還有那些社會調解服務者,使家庭和睦、社會安寧,這些都為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眾生的利益高於一切,也就是以大悲心去幫助其他的生命。這其中包括醫護人員、國防保衛者等,都是在做無畏的布施。記住我們大家學習佛法,一定不要脫離了生活,不要搞得拿起佛經來是一套,放下經文到生活中去做的是又一套。要記住,佛法離不開生活,生活是踐行的佛法,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追隨佛學的弟子。懂嗎?
以上講的就是佛教所提倡的三種基本布施。但是這三種布施都是有相的布施,還有一種布施是無相的布施,也就是內布施。注意,什麼為內布施呢?內布施是屬於我們自己內在的布施,也就是看的破、放得下的自在布施。我們大家要知道,一個偉人能夠領導自己的國家不被欺辱而去戰勝另一個國家這很容易,但是倘若讓這樣一個人去戰勝自己卻很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最難的就是放不下自己。因為放不下,所以永遠無法戰勝自我。由於無法戰勝自我,所以也就看不破放不下。由於看不破放不下,也就永遠不會自在。不自在就會很煩、很苦、很累、很沒有生活興趣。這就是在座的諸位我們啊!是不是這樣啊?你們覺得累不累?很累!不是嗎?為什麼累?因為你什麼都放不下。不是嗎?人家給你點顏色你就受不了。譬如妻子叨叨兩句,一生氣心裡就想:外面看人臉色行事,回來還得聽你叨叨,真煩。妻子也是一樣啊,在家裡,里里外外的忙了一天,你回來不但連句順氣的話都沒有,反而不是喝酒抽煙就是去打牌,於是心裡就會委屈。倘若此人鄰里關係、工作環境、人事關係再相處不好。你們說這人活得累不累?煩不煩?苦不苦?但是,這些都是自己可以調整的。倘若你把這些都放下,不去計較。你就按著怎麼樂怎麼活的活法活一次給自己看看。你們試試看能不能做到?有人說: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所以說人生最難的就是放下啊!而我們修行,就是要學會放下。放下做什麼呢?放下得自在!
注意啊,不要我這裡一說放下得自在,又一說給自己找個活法,找個樂的活法,你就去吃喝嫖賭抽,這下好了什麼都敢做了。家也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有倆花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整天不回家。那可不是自在啊!那叫放任、叫逃避、叫造業。懂嗎?我這裡說的放下是由理解、原諒、不計較,然後去做到包容。這樣說大家能不能懂啊?這個放下是由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的,你放多少,就自在多少。放的少就得的少,放的多就得的多。如果你徹底的放下,你就徹底的得到了。這個徹底的放下徹底的得到的過程,就是內布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布施。諸位,放下,放下吧!放下就是內布施。換句話說,誰做到了內布施,誰就可以得解脫。這樣說明不明白呢?好了,下面讓我們看經文。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什麼是色,簡單的說,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色,所以叫色身。這個色身是由地、水、風、火四大而組成的。譬如肉體骨骼由地而生,所以歸於地,血液歸於水,呼吸歸於風,體溫歸於火。你看看這個色身歸來歸去還剩下什麼呢?了無可得了不是嗎?而將這一些聚在一起就為色。而有色就有相,就要住於聲香味觸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相就是色,色就是相。
譬如有些人生病做手術,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身體、肉身、也就是這個色身出了毛病了。別管它,放下,放下它,別去想它。但結果會怎樣?結果傷口疼的受不了。為什麼疼的受不了呢?因為住在色身上。越怕疼越想著疼,越想著疼就越疼。為什麼?因為你念念都住在疼上了懂不懂?它不疼才怪!
再譬如,你想打會兒坐,平常家裡電視也這樣開著,但是由於你不住於這個電視的聲音,所以打坐時坐得很自在。但是倘若有人提醒你說:這電視的聲音不會影響你吧?哇哈哈!這下子你再上坐看看,怎麼坐怎麼覺得這個電視的聲音真煩人,越想不聽,聲音越往耳朵里鑽。為什麼?因為又住上了,又住在這聲音上了。不是嗎?還有許多人,一上坐,坐著坐著,忽然聞到香味了,於是這心裡就想:天哪,這打坐可真神奇啊!我都能聞到香的氣味了,看來真的是佛菩薩顯靈了,這是不是說明我與佛相應了呢?等等。你們看,這不又住在了香味上了不是?
告訴大家,有這些想法都不對,都為住。怎麼辦?趕快放下,應無所住,不要再去想它了,懂嗎?
觸,這個觸普通人是很難感受到的,這個觸是內住妙樂的意思。那麼什麼是內住妙樂呢?譬如有一些人,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心裡很不清靜、很煩,很莫名其妙,不是這有事,就是那有事。你不念佛時吧,什麼事都沒有,只要你一想念佛,只要你一念佛,那事就都來了。剛剛一跪在那裡,串門的就上門來了,又不好意思攆人家,可是陪著人家坐在那裡又不情願,於是這心裡這個煩啊!但是隨著念佛時間一長,那感覺就不一樣了,由剛剛開始時跪在那裡的那種膝蓋酸疼、腿不舒服,跪十幾分鐘就受不了的那種滋味,變的不僅能跪,而且一跪就是幾個小時了。不僅能念,一念就是幾小時了。而且越念心裡越亮堂,越念心裡越快樂,一天不念心裡就不舒服,於是就特想念,特別願意進入那種心裡美的狀態中去。
注意啊,這個心裡美的感受就為內觸。同樣,喜歡打坐的人亦復如是。剛一上坐時,不是這裡麻就是那裡疼,很不舒服。但是坐的時間長了,兩條腿不但不麻不疼了,而且變得好輕鬆好舒服啊。於是由起初上坐時的疼痛,又變成貪圖起打坐時的那個坐中的舒服和快樂了。注意,這個舒服和快樂就是內觸妙樂。
所以在菩薩的戒律中是不準入這種定的。為什麼?因為你一旦貪圖這種禪定之後,就什麼都不願意去做了。若修來修去連做都不願意去做了,誰還去度眾生啊?
所以我時常聽一些老修行們這樣說:初聞法時都非常熱情助人,非常踴躍的為他人跑前跑後,非常喜歡為道場做事情。但時間一長,這些人變成了:「我現在哪也不跑了,一個人在家念佛、打打坐,挺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經過幾年的摸索與探討之後,他們找出了,確切地說找到了、體會出了打坐的甜頭。所以就自顧自的躲在家裡獨享起內觸妙樂來。
注意啊!這個內觸妙樂,這個身體上快樂的感受,就是觸,這個觸是非常害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這種內觸妙樂的人,即便是修到了、或有了一定的禪定境界了,但是這個境界卻是唯我的自了漢境界,也就是自享其樂的境界。正是這樣一個境界,會輕而易舉的斷送掉修者的大乘菩薩行願,會使他成為不為別人、只為自己的小乘羅漢坯子,而正是這個小乘羅漢的妙樂,會使他遠離大乘佛法的修行。我們大家必須明白: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如果不學大乘,不走大乘的菩薩行,是永遠無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切記切記啊!
不要以為你自己美不滋滋的就算完了,告訴你那樣你就把自己給斷送了。為什麼?因為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啊,而你恰恰住在了妙樂上。所以有些人說:我不跟著你的時候,一上座可好了,一坐下來可舒服了。而現在,怎麼那種感覺沒有了呢?言外之意是在問,是在懷疑:是不是跟了你,我退步了呢?告訴你,你沒感覺了那就對了,否則你就毀了。為什麼?在禪宗里有這樣一個公案。
說有一天,四祖道信登山遠望,發現牛頭山那面氣相非凡,知道山中定有奇人,於是便親自到山中造訪。他來到一處寺廟,問寺中的僧人:山中可有道人?那個僧人聽四祖這樣一問,心中很不受用,於是就反問了一句說:出家人哪個又不是道人呢?言外之意,你明明看到我是個出家人,還這樣問,分明是目中沒有我。可四祖機鋒不讓的又追問了一句,他說:那麼哪個又是道人呢?問的那個出家人無言以對。這時過來另一個出家人解圍到:算了算了,你往山裡走吧,那裡有一位外號叫懶融的人,他見了誰都不起來,也不合掌。你找的道人莫非就是他?其實,這個僧人之所以對四祖這樣說,也有著對四祖不滿意的地方。意思是說,我們再不行,起碼我們還守在寺里,聞雞而起修,日暮而禪坐。總比那個懶人什麼都不幹要強的多吧。四祖沿著山路來到石屋,見到有一位和尚端坐在那裡,眼也不睬的,就像沒看見他來一樣,周圍有一些虎狼猛獸圍在他的身邊。四祖問他:你坐在這裡幹什麼呢?那和尚眼也不睜的答了兩個字:觀心。就是這樣一個目中無人的人,當在四祖的引導之下,明白了修行的意義之後,頓時由一個只顧自己,連看人一眼都覺的多餘的人成為一個一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每次都背回一十八斗的米來,早出晚歸,三百人吃飯,從沒讓寺里斷過糧食。你們看這就是由小乘轉大乘的過程,也就是從自了漢到菩薩行的過程。後來法融禪師在牛頭山傳教弘法,法喜大盛,再後來法融禪師無病而終,據說當時連鳥獸都哀嚎不止。好了,我之所以為大家說這個故事,是想讓大家明白,無論你有多麼高的功夫,只為自己就永遠無法得到解脫。明白嗎?可能有人會說,我也念佛,也打坐,可是你上邊說有那種感應,那種感覺,我怎麼一點都沒有呢?告訴你,沒有也是正常的。為什麼?因為倘若你不是踏踏實實而虔誠的念了十年、幾十年的佛的話,不是已經有了多年的打坐功夫的話,你是不會嘗到內觸妙樂的。換句話說,一般人念佛打坐一兩年是不會有上面所說的那種感受的。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法」。法是代表思想、意識、觀念方面等。前面我們說了不住色聲香味觸,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不住於法呢?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住於法。譬如:你說我悟了、空了,一上座什麼都沒有了,心裡覺得空洞洞、清靜靜什麼都沒有了。注意!當你覺得心裡空洞洞、清靜靜時,你的這個空與靜就是住於法。也就是你心裡還有個空與靜時,你就已經住在法上了。
經常有人問:「我一打坐,就把自己坐空把這個身體坐沒了。這個是不是?」於是我問:你怎麼知道你這個身體沒有了?答:我心裡感覺著是沒有了。我說:那什麼時候把你那個心裡感覺也丟下了再說。
為什麼要和他這樣說呢?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做到不住聲香味觸法啊!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能說在學佛。經我這樣一說,可能有人覺得成佛遠不像自己想的那麼簡單了。同時也會有人想:我也沒想著一下子就成佛啊!我念佛只是為了想去西方,到了西方就好了,沒有這麼多的痛苦、業力……然後再從那裡開始修行、在那裡花開見佛等等。搞沒搞錯啊?知不知道虛空法界中如同「西方」一樣的羅漢、菩薩的國土有多少?當然不知道!好!先不說這些,請你在你去西方之前告訴我,什麼境界去一禪天?什麼境界去二禪、三禪、四禪天?換句話說你認為自己與玄奘、與弘一、與夏蓮居這些有血有肉的修者比如何呢?再說了,你了解多少身處於那種境界的感受呢?另外,到了那樣清靜的地方如何發無上菩提及如何行菩薩行呢?豈不知,這正是他們的問題所在呀!請記住啊,無論你到哪裡,不發大乘心,不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行菩薩行都成不了!只要你發大心、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你就要去行。行?上哪去行啊?上佛菩薩堆里嗎?用不著。那麼到哪去呢?自然是哪裡最需要到哪裡去。哪裡需要啊?人世間!對,這裡,也只有這裡最需要。你看!轉了一個大圈你還得回來。還得從這裡開始去行、去利益眾生,才能成就你的無上菩提心!哈哈哈!
有人說:「我懂,那叫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總比這樣當人好修多了」。你先等等,什麼是乘願再來啊?有多少?請所有修學佛法的人告訴我:誰?哪一個是發著無上菩提心及大乘菩薩行願而來的再來人?告訴你就沒有!為什麼不問一問,那麼多的人因修學佛法而成就,怎麼就沒有人發著這樣的心再來呢?要問哦!每一個修學者都應該問!這個問題弄不清楚你還學個什麼呀?要問!別人成就了都沒來,就你能來?即便你來了,不發無上菩提及大乘行願的心又有什麼用?再說了乘願再來受不受人身報啊?做不做人啊?只要受人身報,只要做人,他就要去承受,就要去品嘗人所具有的一切酸甜苦辣。就如同釋迦佛陀,你們說他成佛的那一生算不算乘願再來啊?他受不受人身報啊?生老病死、苦集滅道,他哪一樣沒有經歷過啊?諸位仁者,如果轉這麼大一個圈子,過上個千百萬年你再回來,那還不如哪裡也不去,就在這裡,就在這裡修他個大乘菩薩,你看行不行?我看行!
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大乘修行者呢?只念佛、只誦經那是不行的。怎樣才行啊?佛陀老人家在這個談空論有的《金剛經》中已為我們說的非常清楚明白了,他老人家說修大乘就是不住相。所以緊接著佛老人家告訴須菩提說: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你們看這是佛說的,不要以為我啰哩啰嗦了半天是在騙你們啊!是佛老人家這樣說的。菩薩也就是一個大乘修行者,一個發大乘願力的人,應該是這樣子來布施來修行的。怎麼樣布施、怎麼樣修行啊?應該不住相,一點點相都不留。有一點點,你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佛老人家為須菩提講著講著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然後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告訴你,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不住相的去修行去布施!為什麼呢?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說,如果一個修大乘菩薩道的人能夠不住相的去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那麼大呀!什麼是不可思量啊?不可思量就是沒有辦法說。沒有辦法去想的那麼大!這裡提到了兩個字:福德。往往一提到福德,人們就想到了功德,甚至覺得福德就是功德,這個概念是非常錯誤的。福德不是功德,大家記不記得當年達摩祖師東渡中國時,梁武帝問他說:我建了那麼多的寺廟,安住了那麼多的僧眾,有沒有功德啊?答:無。就是說你沒有什麼功德,當時的梁武帝聽後很不高興,那麼為什麼達磨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呢?因為建寺、安僧那只是福德,也就是福報,而不是功德。那麼二者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功德是走出世間,在清凈心中證得的。當然如果你有本事,在滾滾紅塵中,身於塵而不染,同樣也可以證得的。換句話說,功德是積功累德,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就像我們隨佛修行,一點一點的把「我」去掉,在去掉我的同時,一點一點的積累起我們的功德,也就是你為眾生心甘情願所做的事情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功德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要看你是不是無條件的在付出。
而福德就不同了。福德是世間法,是人世間的福德。不管修不修行,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什麼叫福德呢?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不缺吃喝、不缺穿、身體好、有份好工作、有錢用就叫有福德。比如我們說誰誰是老闆、是經理、是總統,我們可以說他是在享受福報。儘管他有福報,但卻逃離不了富貴功名之下的痛苦與煩惱。所以他這個福報是有煩惱和痛苦的。因此福德又分人世間的福德和享清福的福德兩種。第一種也就是世間的福報,此報為世間法。人們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第二種清福,為出世間法,人們接受起來比較難。譬如說某某人發了大財,開了廠子做了大買賣。錢財有了,於是緊接著車有了、樓也有了,這就是世間的福報,但福報有了並不說明他沒有煩惱。其實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在富裕之後承受著金錢帶給他的種種煩惱。儘管這樣,但是只要你讚歎他,他還是會表現出紅光滿面、洋洋得意的樣子來,這就是世間的人,這種福報承受起來比較容易。同樣倘若還是這個人,由於年齡大了,把產業和事業都交給後人去做了,按說他該坐在家裡,不缺吃喝的噹噹老太爺了。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卻偏偏享不了這個清福,享受不了這份冷清和寂寞。是不是這樣?豈不知這個享受不了的冷清和寂寞也就是清福,也就是真正的福報啊!我們大家要懂得,當你清閑的最無事、最無聊的時候,正是你享受福報的時刻。
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一個人正為籌集幾百萬而發愁時,他肯定不清閑。再譬如,一個人當他忍受病疼折磨時,肯定不會覺得閑得無聊。另外一個人正想著為孩子的工作四處奔跑,東奔西忙時他也不會覺得清閑。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會顯得無聊和清閑呢?有吃、有穿、有錢、無病、無煩、無惱、無愁,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享清福,但是往往人到了這樣的時候會因閑而生出許多事端來。一句話那真是清福不會享閑出來的啊!不是嗎?可是知不知道,這個閑得沒事的時候,說明你正處於一切都很順心的時候哦!而這個沒事和很順心正是許許多多缺衣少穿和重病不健康的人用金錢買都買不來的福報啊!
我時常聽一些人這樣說:我念佛、燒香、供養、行善、積德,怎麼還是過的這樣窮呢?而有些人不信佛、不燒香、為人很惡,可他為什麼偏偏又有權又有勢呢?為什麼?告訴大家,這就是因果不昧!要知道,福報是講因果的噢,也就是先有因然後才有結果的。
記得佛經記載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佛過世百年之後,印度有一個很有名的阿育王。他的王位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在佛陀住世時,有一次在化緣的路上遇到兩個在路邊玩沙子的小孩,他們看到了佛,又見佛的手中托著缽。其中一個孩子就把手中的沙子很恭敬的放在了佛的碗里,並說:這個,供養你吧!佛說:善哉、善哉,於是,就預言說:以此功德,百年之後你可以轉生為帝王。阿育王就是以一把沙子的供養而成為帝王的。
可能有人心生懷疑:怎麼可能?為什麼一把沙子也能成為帝王呢?我供養了那麼多,布施了那麼多,為什麼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呢?告訴你,儘管那只是一把沙子,但他那是無心供養啊!而你卻是在有心,也就是有相、有目的的在供養,這就是區別懂了嗎?
如有人所說這個世界真不公平呵,善人很窮而惡人卻很富。你們只知道他這一生惡,可你們知不知道人家在過去生並不見得也是惡人啊!或許不但不惡,而且還種下了這輩子享受富貴的善因啊!但是,儘管他這輩子很富有,但未必他下一輩子還會富有哦。為什麼?因為他這一生所作的惡,將會在下一生之後得到受報的。這樣說能懂嗎?所以窮者你也不要委屈,富者也不要張狂。既然明白了這樣的道理,那麼就從現在開始,積累下世的福報因緣,使下一生自己過得好一些。
注意啊,我前面講過,在這裡再強調一遍:之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很窮,有些不信佛不行善的人富,是因為福慧過偏,也就是不圓融造成的。換句話說,這種兩極分化的不平等,是要以你的福慧修的多少來決定的。譬如:倘若你只修福德,不修智慧,那麼早晚你是會掉下去的。同樣如此,如果你只修慧,而不修福,那麼你的下一生、下下生恐怕還是會受窮的。原因就是福慧過偏造成的。而修行就是為了突破這個兩極分化,讓注重修慧的人,增長福報,讓偏於修福報者,增長智慧。這個福慧雙修的結果就是獲得佛的境界和圓滿。聽懂嗎?所以我們在學佛皈依時會把佛稱為兩足尊。兩足尊就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的意思。《金剛經》也正是教給我們福慧怎麼修的經典。明白了嗎?所以佛說: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太大了,大到想都想不到的程度。
剛剛還在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報不可思量。接著一轉,佛老人家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啊!你的意思如何呢?東方虛空可思量否,譯成現代的語言就是說,東方的虛空就這樣一直向東走,這個虛空、這個太空能有多大?受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你是否能夠測量的出來呢?
須菩提答:不可以,世尊。太空有多大,是沒有辦法測量的。請諸位仁者注意!佛陀為什麼會在這裡問須菩提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否?而須菩提又答:否也,世尊。不可以思量。難道佛陀是和他的弟子在丈量太空嗎?無疑不是的。既然不是,那麼佛陀問這話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究竟佛老人家在這裡說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不妨我們班門弄斧照葫蘆畫瓢的也來試一試。那就成了卡薩來問你們:「從這兒向東,也就是從這裡往東看,你會看到什麼?可能有人會說,卡薩:我看到東方是一面牆、或東方是一扇窗、一棵樹、是一片天或是升起的太陽。
這就是人,人最好眼見為實,對不對?除了那些實際存在的東西,好像很少有人說自己透過物質看到了虛空,是不是?為什麼人們會這樣說?為什麼人們會說自己看到的是牆、是樹、是村莊、是天、是太陽而不會說虛空呢?因為以人眼看世界,以耳鼻舌身意看世界,就會受根識的影響,就會住在這些相上認假為真。這樣說能夠接受嗎?不信,讓我們再來試一試。你們各自都閉上眼睛,按著卡薩說的去做。請注意,在你們居住的東邊是什麼?你就這樣挨著往東找,不要丟下什麼,看看你的東邊是什麼?自然你們各位的東方都是不一樣的。有人會說:我的東邊是張家,張家的東邊是馬路,穿過馬路是商店。總之你腦子裡裝的滿滿的,就像有一張地圖似的,非常清楚是不是?為什麼?因為你們都住在卡薩說的這個方向上了。不是嗎?同樣如此,你們再閉上眼睛,意想一下,意想自己升到了八千里以外的虛空上。那麼請在八千里以外的虛空上告訴卡薩,此刻的東南西北在什麼地方?你是否還有方向的概念呢?沒有了,是不是?倘若你明白了這個比喻你就會明白卻原來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啊!但以人的目光、以人的思維又能看多遠呢?
再譬如,請諸位告訴卡薩,你們到過海上,坐過船嗎?當船行駛在遠離海岸的茫茫大海之時,你們還能分辨的出東南西北嗎?還有方向的概念嗎?沒有了,不是嗎?因為你找不到可以依賴和辨別方向的那個點,也就是住相的參照點不是嗎?如果是,那麼現在請你們告訴卡薩,佛老人家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讓我們不住相啊!佛老人家正是這個意思啊!所以佛陀說:」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於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佛老人家是以這樣的比喻告訴我們無論是修行還是布施,做過即過不住於相!
佛老人家在前面一段話里用了那麼多虛空、以及四維上下做比喻,只是想讓我們明白,一個學佛的人,一個大乘道的修學者要能做到於一切相而不住於相的來布施,也就是無相的去布施。如果這樣去布施,那麼這個不住相的布施所得的福德、果報就會大得猶如虛空一樣的不可思量!
這樣說大家能不能懂?你說:我懂了,明白了。以後不住了。如果這樣回答你就又錯了!為什麼?因為當你答不住時,早已經又住上了。懂嗎?不懂、不懂才要慢慢學啊!請看下面一句: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句話是佛老人家傳給我們的又一個修行方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大乘修學者,你要懂得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呢?那就是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通俗地說佛法就是無所住!注意哦,無所住不是空啊,空更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們在修學中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以免住於頑空,大家不要一說無所住就以為不住了,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空了。
告訴大家,「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不是沒有,只是不住。就像流水永遠不停的流,但昨天之流水絕對不是今天之流水。流水源源不斷的流過,永遠不停的流過去,來了又去,只是不住。我們的思想也如同流水一樣,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的流過去,來了又去,只是不住。我們的念不是無,我們的念從未停止過,來去自由只是不住!
佛說:須菩提啊,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說一個學大乘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這樣去做,要無所住的用心修行那才算是真修行。請問諸位,你們是這樣修行的嗎?如果不是,就是在有違佛陀言教,如果是,你要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儘管這一段文字不多,但從中不難看出佛陀老人家對我們是多麼的苦口婆心啊!他老人家唯恐我們有所住,所以在為我們講《金剛經》時,翻來覆去的比喻卻沒有一句話談到空,佛陀以虛空來做比方,為的是好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無所住,讓我們懂得無所住不是空。然後又告訴我們,如果真的修到了也就是做到無所住了,那麼我們的福慧也就圓滿了。
此刻我們大家能夠坐在一起學習《金剛經》,可以說這個機會是來之不易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想講《金剛經》的念頭卡薩老早就有了,但有了這樣的願還要等待這樣的因緣成熟了大家才能坐在一起學習《金剛經》。可見我們這次能夠坐在一起學習《金剛經》的機會是來之不易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講這部經,其本身就象徵著佛法的興衰。如果《金剛經》能夠開講了,那麼無疑也就預示著佛法利益眾生的興盛時期到來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記得佛在《金剛經》一開始就問須菩提,佛說:東方虛空可思量不?而沒有在一開始就問:南方、北方、上下四維等可思量不?為什麼呢?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生命升起的地方,是升起方。
換句話說,《金剛經》談東方,我們在這裡講《金剛經》就喻意著東方再一次從這裡升起,因為談《金剛經》就是在談生法!
東方意味著升起,而西方喻意歸宿,也就是說西方是講回家的地方,因而講西方是回家的西方。注意啊,此西方非彼西方,這裡的西方可不是說一句佛號什麼都不用做了就能夠往生西方哦,不是說你想回家只要念佛就能夠去西方啊,此西方不是嘴說的西方,此西方比喻的是心性的回歸!
我們修學經典佛法,一定要以開佛知見為準則,不要以人我己法來揣測。譬如《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的。而一談到西方我們就會想到往生,請大家注意,往生,是指心性的回歸,不是盲目的追隨,我們談升起,講緣起性空,就會想到《金剛經》,但如果講即身成就那就要先談北方;如果講大光明法,那麼就只談南方了。
此刻,我們佛法的事業,蒸蒸日上,就像一輪從東方蓬勃而升起的太陽。所以我們今天學習《金剛經》,就如同沐浴在從東方升起的陽光之下,可以說是非常殊勝的,也是非常難得的,希望大家珍惜這一次聚會,珍惜能夠有這樣一次聽經的機會,卡薩在這裡毫不誇張的說,這樣的聚會和機會對於我們來說是千載難得難遇的!為什麼這樣說?這要等到你們心性回歸了時才會明白,在這之前,先讓我們把這個問題放置在這裡以後再表。
剛剛前面還在要求大家不住相,而在這裡又說了這麼多方位是不是令許多人很難理解啊?諸位啊!不要住在那裡哦,佛陀老人家是在為我們答疑解決問題噢。如果我們非要咬文嚼字,那佛陀就什麼也不要說了,因為說就會落入言詮。還不是因為我們懂得不了第一聖意,所以佛陀只能將這有文字之法傳給我們。佛陀在這裡只是為我們舉例比喻。
剛剛佛老人家為我們做了比喻,但又唯恐我們沒有明白,於是又用了另一種比喻。那麼佛陀老人家又為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比喻呢?
請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就是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是什麼啊?可不可以以身相來看見諸佛呢?
注意啊!剛剛佛老人家在上面教誨和告訴我們學佛不要住相,並且說了不住相的福德及不住相成就智慧的功德及不可思量的好處。而現在話鋒一轉,又進一步的告訴我們怎樣見佛。
佛老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問呢?誰能告訴卡薩,為什麼?你們大家有誰真的不想見佛嗎?是不是都想見佛啊?換句話說誰學佛不想見佛呢?是不是?
據佛經上記載,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他的兄弟阿難比他稍微差一點,只有三十種相好。
據經典上記載,佛的每一種相都有每一種相的功德。譬如用衣服來供佛,可以來生不缺衣少穿。用鮮花供佛,來生會很漂亮。用藥品供佛,下一生不生疾病等等。
那麼卡薩現在要問諸位:什麼是身相?換句話說:身相所指的是什麼?有沒有人能夠知道?如果沒有人回答,那麼卡薩再問一句,法身佛有沒有身相?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大乘的佛法中,佛有法、報、應三身的說法,是不是?三身也就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應身佛也叫應化身佛,是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啊?
注意啊,法身佛就是佛的本性。那麼佛的本性是什麼樣子呢?
佛的本性也就是如來本性,這個本性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遍一切處而無形無相的,所以佛的法身是沒有身相的,《金剛經》中稱如來就是法身佛。
報身,是指為了滿足大菩薩們的心愿,在法身佛的本性中顯現出來的,是具足萬德莊嚴身相的,譬如東方藥師佛就是報身佛。
應身,是指那些為了度化有緣眾生而顯現出來的身相。譬如娑婆教主釋迦牟尼即是應身佛。其實這個應身也是從法身佛、本體中顯現出來的身相。通常佛經中常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指的是應身佛的身相莊嚴。
再換句話說,報身和應身都是有身相的,但是法身如來卻沒有身相。這樣說是不是能聽得懂呢?
懂得了法、報、應三身之後,讓我們再談為什麼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其實這句話也是問給我們大家聽的。這句話就等於佛老人家再問所有修學者,「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因為我們無知無明答不上來,所以只好由長老須菩提替我們回答,否也。不可以住相。
大家看,佛在上面教我們不要住相。佛老人家說,要我們不住相的去布施,既然不住相就是指對所有布施的對象都不要住相。即眾生都是布施的對象,做過即過,不要住眾生的相。這樣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之不免會有一種疑惑滋生,那就是,如果對什麼都不住相了,那麼,對我們每一個人心目中最崇高、最敬仰、最信賴的佛該怎麼對待呢?如果說沒相不住於相的話,為什麼又說佛相好莊嚴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呢?不是口口聲聲都在強調追隨佛學嗎?學佛難道不是住相嗎?現在是學,還是不學呀?學就是住相。不學,不學佛那麼學誰啊?學別人能夠成就的了嗎?這是當時諸大比丘心中所生起的疑惑。其實也是我們這些後學的疑惑,是不是?
本來嘛,學佛就要追隨佛陀學,就要以佛的言行舉止為典範。可偏偏佛又說不能住相,如果不住相,那麼怎麼學啊?真是疑慮重重啊。其實佛陀老人家對他們這種心理早就了如指掌,對我們這些後學的疑心也了如指掌啊!所以佛才問須菩提:你以為你們目前所看到的身相就是不生不滅、遍一切處的本性如來嗎?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為什麼?因為如來所說的身相只不過是一個名稱,並沒有一個什麼真實不變的身相存在啊!
一切都是虛妄的。為什麼須菩提這樣說呢?因為須菩提非常明白身相是瞬間在變化著的,是聚緣則生,因緣顯現的。就如同我們每一位一樣,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有生有滅、因緣相聚的分子結構而已。是聚則合、分則散不真實的虛妄相而已啊!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身相也就是肉體,是有生有滅的,肉體就是活上一萬年還是會死的。就如同禪宗里有一位禪師,活了一千年,他在印度活了五百年,但是因為沒有悟道,又曉得將來大乘佛法要到中國去,於是就先到中國來等著了,等到見到了達摩祖師之後,他又活了五百年。注意啊!活的長那叫長壽,而不能說是不生不滅的法身。那麼不生不滅的法身是什麼樣子啊?於是佛老人家進一步說了兩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話。哪兩句話呢?第一句:佛說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第二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對須菩提說:你說身相只不過是一個稱呼、一個名字,並不是實有的而是虛妄的。不僅身相如此,包括世上一切所有的相都是如此!凡是一切可以稱為相的東西,都是由本性中的因緣聚合而顯現出來的虛妄。於是緊接著佛又說了第二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思是說:須菩提啊,你說這個身相不是法身如來,這樣說其實也不能完全算你對。為什麼佛老人家這樣說呢?這道理就如同水和波的關係,就如同水和酒的關係,就如同水與茶的關係一樣。如果我們把佛的法身比喻成水,把佛的身相比喻成波,那麼水之所以起波,是由水而有的。換句話說,佛的身相也是從如來法身中應合他們(這個他們指的是大比丘們),也可以說是應合我們相應的緣顯現出來的。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虛妄、都是非相,從而不再執著在任何相上的話。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們、還有我們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來。這道理就如同見波就是見水一樣。這樣說大家能夠明白嗎?
再換句話說,不管是用這水泡茶,還是用這水做酒,還是用這水做冰。不管用它做什麼,儘管它在相上改變了,但是這水的本身性質,也就是法身卻從來沒有變過。既然如此,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可以不可以說修行成功的人、也就是修行成就的人、也就是大徹大悟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其本身也是法身的體現呢?當然可以。只是法身可以體現,但法身的確無相。不是嗎?如果諸位真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懂得了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間一切相都不要住,也就是若見諸相非相,那麼就可以見到如來,就可以見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也就是即見如來了。這樣說可不可以?當然可以!
推薦閱讀:
※【影評】從《金剛:骷髏島》看被數次翻拍的金剛系列?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三集)
※《金剛:骷髏島》中最讓你震撼的鏡頭有哪些?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五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