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盜墓史記:中國歷史盜墓狂人七宗「最」
盜墓史記:中國歷史盜墓狂人七宗「最」
近日,隨著盜墓IP大熱,盜墓一詞頻繁進入公眾視野。歷史上真實的盜墓者有何故事,本策劃為您一一道來。摘自 倪方六 《盜墓史記》,中國工人出版社。
事實上,盜墓當是中國最古老的職業之一,這些盜墓者中既有顯赫的皇親貴胄,也有出身草根的流賊。如果要盤點中國歷史上的「盜墓人物譜」,項羽、溫韜、黃巢、孫殿英等人必定榜上有名,其影響和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也是抹不掉的。
01 最大動靜盜墓:項羽盜秦始皇墓被劉邦列罪 因此丟天下?
秦始皇是什麼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陵是什麼陵?中國帝王陵中的「第一陵」。敢對這樣的帝王和其陵墓下手,最先只有項羽,牛!
《史記·項羽本紀》(卷7)稱,「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今名宿遷。項羽時為「西楚霸王」,其戰爭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當時政局不穩,民不聊生,項羽就是在這種亂世中冒出來的英雄。
秦始皇在位時實際嚴酷的統治,僅為他修陵就調運用了70萬囚犯。由於殘暴不仁,在陵尚沒有完成建成時就出亂子。公元前209年前後,境內暴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就是當代官方史書認定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秦陵修筑前後共用了37年時間,在秦始皇病死後,因為江山不穩,秦陵是虎頭蛇尾,後期草草收尾,可以說秦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半拉子工程。
對於項羽掘秦陵,班固編著的《漢書》稱,「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記載得更具體,「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實行了殺光(殺掉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殺掉王室貴族)、搶光(擄掠咸陽城)、燒光(火燒咸陽、阿房宮)的「三光政策」。由於項羽與秦始皇一樣野蠻,被很會拍天下馬屁的劉邦利用了。
《史記·高祖末紀》(卷8)記載,劉邦給項羅列出了「十大罪狀」,稱「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頉,私收其財物,罪四」,掘挖秦陵成了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
有學者認為,項羽掘秦陵記載未必準確,酈道元在四百年後寫的書不可信,因為早年史書、比較嚴肅的《史記》並無準確記錄。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許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不論項羽盜掘秦陵的史實是否有誤,但項羽輸給了戰爭對手是事實。被誤導得很不得人心,天下歸心劉邦。
02 最變態盜墓者劉去:愛「肢解烹煮」美姬 名古墓皆遭毒手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是一種遊戲心理,他就是西漢時期的廣川王劉去(亦有史書稱「劉去疾」)。劉去為西漢皇室,封地在河北、山西、山東相連區域,原為信都國,後稱廣川王。劉去當年名聲很差,做事不靠譜,吃喝玩樂卻樣樣精。
《漢書·景十三王傳》(卷五十三)記載,劉去年少時就是一個實足的「流氓」,生性暴虐。其祖父劉越多次勸他少做壞事,可他始終不學好,最後連家也不回了,時常在外過夜鬼混。十四五歲時,家裡讓他跟老師學習《易經》,因為老師多次勸諫惹他不高興,竟然暗暗派手下人去刺殺老師父子。在吃飯的酒席上也沒有正行,喜歡讓女戲子赤裸全身坐在他大腿上,以此取樂。這還不算,其對待身邊女人比盜墓更令人髮指。
劉去身邊的姬妾眾多,他制裁身邊他認為對他不忠女人的手段極其殘忍。史書上記載的有:一是「生割灌鉛」,「去縛系柱,燒刀灼潰兩目,生割兩股,銷鉛灌其口中」;二是「肢解烹煮」,「置大鑊中,取桃灰毒藥並煮之」;三用棍搗戳下體,「椓杙其陰中,割其鼻脣,斷其舌」;四令女人脫光衣服,將燒紅的鉻鐵共灼赤身裸體的女人;另外還有針刺,「不服,以鐵針針之,強服」。而在施暴的同時,還逼著身邊的其他姬妾在旁邊「觀摩」,「召諸姬皆臨觀,連日夜靡盡」。可以說,劉去疾是個無惡不作之徒,先後給他如此這般殺害的如花美女有16名。
如此惡王,做出盜墓的勾當並不令人意外。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劉去「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宋人李昉奉敕編修過一套五百卷的大書,專收野史、傳記和小說,因編成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遂定名為《太平廣記》。這部書里對劉去這次盜墓有較詳細的記錄。
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槨,中間置放石床,石屏風。為防盜掘,入口用鐵水灌注,劉去派人鑿了三天才掘開。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刀根本砍不動,劉去則讓人用鋸子鋸開。石床上放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金器。劉去看上其中一把銅劍,當場就拿起來帶在身上。
被劉去盜掘的有名古墓還有好多,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03 盜墓危害誰最大? 五代溫韜疑撕毀《蘭亭序》真跡
連武則天在內,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二帝李曄葬河南和陵、哀帝李柷葬山東溫陵,其餘19位皇帝的陵寑都在漢陵以北的北山山脈一帶,號「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盜掘了,而第一禍首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溫韜也算是歷史上盜掘帝王陵最多的一個人,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讓他給毀了,實乃危害最大的盜墓者,真是罪該萬死。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被溫韜首掘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寑昭陵,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其任期內盜掘開的。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舊五代史·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資治通鑒》亦載,「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盜掘之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就是說,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閃,電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讓其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
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04 黃巢盜墓最呆萌:不懂武則天陵墓結構挖錯方向
在官方史學家的筆下,農民起義軍一直不被褒揚,或「賊」或「盜」。在新舊《唐書》里,黃巢也是「賊」人一個。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很厲害的,《舊唐書·僖宗本紀》(卷22)上有這樣的文字,「是月,冤朐賊黃巢聚萬人攻鄆州,陷之,逐節度使薛崇。」類似文官很多,差點就讓他奪得了大唐的江山。
但黃巢在戰場上雖然厲害,並粗通筆墨,但盜墓還算是「外行」。由於沒有盜墓常識,加上他左右多為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兄弟,不少墓掘而未開,故稱其為最蠢的盜墓者並不為過。
黃巢為冤句(今山東荷澤)人,屢試不第,遂以販賣私鹽為生。雖然是農民起義軍的頭領,但家裡並不是很窮。與西楚霸王項羽一樣,黃巢也是「武術愛好者」,在鄉民中擊劍騎射,樣樣精通。
黃巢的起義軍紀律嚴明,還提出了頗順人心的「均平」口號。黃巢對外稱,「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甚得民心的起義軍,隊伍迅速壯大。公元880年11月佔領東都洛陽,次年拿下京城長安,並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大齊」。但三年後,即公元883年6月17日,黃巢兵敗自殺,唐亦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更加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軍隊前期「整眾而行,不剽財貨」,那他號稱四十萬大軍的糧餉從哪來?盜墓掘寶應該是其財路之一。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在乾陵被侵犯的歷史文字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看來,盜墓也是要學問的,蠻幹不行。
手下有那麼多人,隨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寶物啊,真是蠢死了。從當年的實際情況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寑中,黃巢不會一個未得手,最有可能掘開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盜,地宮入口容易發現。現在分析,黃巢帶領起義軍盜掘帝王陵,亂挖一通,並不僅僅是盜寶,也有泄恨的意思,是對封建皇權的一種政治挑戰。
05 西域狂僧盜南宋皇帝頭做飲具 朱元璋親下旨找回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盜掘的,這也是中國帝王陵寑被盜掘事件最悲慘的一次。南宋皇陵實為「攢宮」,即為攢集梓宮,暫葬地。初葬時考慮以後「收復河山」,遷回河南鞏義祖陵區內,所以棺槨葬得比較淺,盜掘起來比鞏義宋陵更方便。
盜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楊璉真珈(西域紅衣僧),這是一個西域和尚(蕃僧),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無道行和德性,壞事做盡,是出家人和盜墓隊伍里的雙重敗類。
在中國盜墓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如袁枚的《子不語》「掘冢奇報」中,便出現了僧人的影子,但如楊輦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朝統治者作為外族,在執政中原後,對過去在漢人眼裡是同樣身份的藏族人頗為器重,楊輦真珈便深受忽必烈的青睞。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楊輦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相當於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南宋這段歷史是很糟糕的。公元1127年5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至1279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跳海滅亡,共歷152年。南宋先後有九位皇帝,六位葬於浙江紹興寶山,末三帝葬在哪,要麼失考,要麼在異地(深圳)。
楊輦真珈沒有放過一座能找到的帝王陵,連后妃大臣墓、民冢都未能倖免,盜掠去了無數財寶。《元史·世祖本紀》(卷17)有如下表述,「初,璉真加重賂桑哥,擅發宋諸陵,取其寶玉,凡發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盜詐掠諸贓為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金銀、珠玉、寶器稱是。」
在毀陵盜寶之外,還有最令人髮指的事情。大頭皇帝趙昀,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碩大頭顱竟被製成盛酒的器具使用。
楊輦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宋理宗趙昀是大頭,楊輦真珈將他的頭顱從屍身上斬取下來帶回北方,鑲銀塗漆,製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台灣學者李敖稱是做「小便壺」,並無文字證明)。又將帝後的屍骨收集於臨安皇宮中,上築高13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對這段歷史,《明史》(卷285)也有詳細所載,「至元間,西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夏人楊輦真珈為江南總攝,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後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真珈敗,其資皆籍於官,顱骨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
南宋皇帝至死也無一人能回到鞏義祖陵處,反而遭陵毀屍拋。時人唐珏看不下去,召集鄉人用獸骨置換收藏了帝後的屍骨。最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回善事,將是南宋帝王的屍骨重新歸葬原處,重修了皇陵。史書記載了此事,根據《南宋諸陵圖》,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將遺留在元宮中趙昀的頭顱送回南方,並將其他五帝遺骸遷回攢宮。
清甘熙所著《白下鎖言》(卷2)記述則更詳細,趙昀的頭顱能重新回到了永穆陵中,確實得感謝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朱元璋讓打進元朝皇宮的李善長,尋找這顆頭顱的下落。帶到南京後,先暫葬於南京城南的聚寶山,後才歸葬。
06 明太監盜墓最烏龍 盜寶挖到自家皇帝祖墳上
盜墓盜到了自己主子身上,打起了當朝皇帝祖宗陵墓的主意是件不可思議的事,但這樣的荒唐之事,在明朝萬曆年間偏偏就發生了。執行者是叫陳奉的宦官(太監),與劉豫、楊輦真珈的盜墓含有政治成分不同,陳奉盜墓純粹是為了財寶,可謂利令智昏。
《明史·陳奉列傳》(卷305)稱,陳奉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誰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蕩產。
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盜墓。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一起盜墓事件的啟發,時武昌境內徐鼎等鄉人盜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萬曆皇帝朱翊鈞派自己身邊的太監下來,目的就是斂財。陳奉於是「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狂人之途。如當時荊州境內的大大小小、有名的沒名的墳墓全都讓陳奉派人盜掘了。氣得當地老百姓要打死他,伸讓他躲過了。陳奉的惡行最終在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激起武昌民變。
《明史》記載,時多名正直的朝臣上奏朱翊鈞,但朱翊鈞「意怏怏」,置之不理。巡按御史玉立賢上奏,請朱翊鈞下旨停止陳奉的盜墓行為,未被理睬;萬曆十四年進士王德完,亦「劾湖廣稅使陳奉四大罪」,一再上疏,均未能讓陳奉得到嚴懲。
朱翊鈞的默許,這大大助長了陳奉的惡念野心,直接導致陳奉盜掘顯陵事件的發生。顯陵是朱翊鈞曾祖父、恭睿獻皇帝朱祐杬和曾祖母蔣氏的合葬墓,位於今湖北省鍾祥市境內。規模宏大,陪葬不薄。顯陵本為王陵,因為二兒子朱厚熜繼承了皇位而升級為皇陵,營建時間斷斷續續長達47年。
陳奉當時盜顯陵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借顯陵在棗陽礦山旁邊的便利,以開礦作掩護,進行盜掘。知縣王之翰探知陳奉用心不良,進言阻攔,結果反遭陳奉的誣陷,遭逮捕。陳奉的盜墓成果輝煌,兩年之後離開湖廣時,搜刮來的金銀財寶貨物數以萬計,運載財寶的舟船首尾相連,長達數里。
為確保萬無一換,陳奉增派了大量士兵護衛。一個宦官敢盜掘當朝皇陵,當然這是得到了朱翊鈞的默許,不然陳奉的荒唐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現在有人稱,朱翊鈞的定陵被「考古」掉,也是一種報應。
07 孫殿英盜慈禧墓:500萬兩白銀翡翠西瓜到手 還撕屍體上衣扯爛嘴巴
在中國近、現代盜墓史上,盜墓之事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在民國初年出現的軍閥盜墓現象,加重了這股盜墓之風,形成新一輪盜墓高潮,孫殿英、王紹義等都盜過。其中,以孫殿盜掘清東陵為代表。
孫殿英,名魁元,字殿英,乳名金貴,人稱「孫老殿」,河南永城縣小馬牧集孫家莊人。孫殿英是土匪出身,雖然位至將軍,但大字不識一個,戰功沒有,賭技卻超群。盜墓時和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因此後被譏為「盜墓將軍」。
孫殿英使用了破壞性極大、用于軍事用途的炸藥,不可謂不是最現代的盜墓狂人。孫殿英炸開慈禧的定東陵、乾隆的裕陵後,3天盜得寶物無數,僅從慈禧陵中盜得的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翡翠西瓜」,估價在白銀500萬兩。據說,盜品共裝了30車。
據早已公開的資料和報道,殿英以剿匪換防為名,進入清東陵搞「軍事演習」,暗中連夜行動,盜掘清東陵。盜陵時,這次軍人盜墓者分工嚴明,準備充分。孫殿英的部將潭溫江師一部負責盜掘慈禧陵、柴雲升師一部盜掘乾隆陵、丁綍庭師一部負責盜掘康熙陵(關於康熙陵的盜掘情況,一說孫部因地下積水作罷,免遭掘難;另一說實際上已被掘開,民國政府調查時有意隱瞞,減輕孫罪過。1945年,康熙陵最終還是讓匪兵掘炸開,盜走了大量財寶)。
負責盜掘慈禧陵的官兵最為順利,現場指控是潭溫江部工兵營營長顓孫子瑜,經晚清遺老蘇必脫林指點,找到慈禧陵的地宮入口。炸開通往地宮的金剛牆後,陪葬品被士兵搬取一空。連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槨也未放過,被劈開,棺內珠寶一掃而空。尚未腐爛的屍體被拖出棺外後又把棺槨移開,盜取「風水穴」中的寶物。
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屍首被扔在角落裡,臉朝下趴著,左手扭轉到後背上,頭髮散亂。聽說慈禧身上穿的戴的藏的都是寶,結果上衣被撕開,襪子、繡鞋被脫下。士兵從她口中取寶珠一時性急,將她的嘴巴都撕裂了。乾隆陵寢更慘,後來重新收斂時發現,帝、後、妃共六具屍體僅一具完整,殘骨混亂一處,無法辨認。可憐的「十全老人」下頦碎裂為二瓣,髮辮及肋骨等皆被拋置在墓門外。
清帝王陵——中國封建帝王陵的最後絕唱,文物寶庫,本可避遭劫難的,完好保留給後代子孫,竟然讓一介武夫給毀了。從民國時間的報紙上可以看到,孫殿英惡行傳出後,舉國震驚,社會各界強烈譴責,要求追究其法律責任。為逃脫罪行,孫殿英「花錢消災」,用盜得的珠寶上下打點——從乾隆墓中盜得的九龍寶劍、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一批名貴的古玩、字畫等,分別送給了蔣介石、宋美齡;慈禧的枕頭「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另一枚寶劍送給了何應欽;閻錫山則得到了50萬兩黃金。孔祥熙、戴笠等關鍵人物也都分別得了孫殿行賄的寶物,從而得以逍遙法外。
孫殿英後來當了漢奸,其部變身「和平救國軍」,任偽軍副司令。日本投降後,又變成了「國民黨先譴軍」。但作惡多端的孫殿英未得好死,1947年解放戰爭中,孫在河南湯陰戰場上被解放軍俘虜,一年後病死於獄中,也許真是應了盜墓者不得好死的說法。據說在孫殿英被俘後,解放軍從他隨身帶的兩隻箱子里發現了價值連城的珠寶:一個箱里收藏的玉石西瓜,全是由珍寶玉石做成;另一箱里收藏的寶劍,劍柄鏤金雕玉,傳是三國時名將趙子龍的遺物,這些都是從清東陵內盜來的,但這種說法並未得到確切資料的證實。
推薦閱讀:
※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廟為什麼叫「宮」不叫「寺」?
※歐亞世界簡史(17) 魏晉隋唐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王號
※秦瓊為什麼不受李世民待見?
※從名伎到賢妾:秦淮八艷之董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