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空法語二

凈空法師法語(續編)

 

凈空法師著

 

◎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學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求『人』求不到,我們會生煩惱。求佛菩薩、相信佛菩薩,緣成熟的時候,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世間無論如何變,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時局險惡,災難頻繁,我們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沒有清凈心、沒有智慧和定力,沒有辦法應付災變。所以心一定要清凈,要能夠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在這個時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難,根源在於世間人道德倫理喪失,誰也不願意服從誰,所以世界秩序大亂,大災難必定會降臨,能夠逃過劫難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倫理道德非常重視,因為這是安定社會重要的教育,統治者的責任,也就是要維護道統。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夠維護道統,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中國幾千年來沒有滅亡,是因為有倫理道德來維繫社會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盡什麼義務,一輩子都能夠遵守不違背,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平日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凈、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覺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凈心是隨緣不攀緣,凡事順其自然。心地清凈,不管環境再複雜,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凈,想看也會看錯。所以清凈心能生智慧,這是自性的本能,我們現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亂,如果心清凈,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復。

 

◎我們個人修學的原則是三福、六和、三學,接觸大眾的時候,則是歷事練心,要遵守六度、十大願王,保持心地清凈,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在大災難中,佛菩薩不會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會被魔破壞。魔已經造太多罪業,佛菩薩不忍心讓他墮落得更深,所以一定會等到大災難過後,才建立制度。所以我們在亂世弘揚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態,等災難過後,正法才會真正的復興。

 

◎僧團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礎上。六和裡面,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與大眾相處,不用妄心。因為妄心每個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會一樣。『真心離念』,真心裏面沒有妄念,所以我們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別執著,才能與大眾和合。只要心裡還有一個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會不相同,很容易就會起衝突。

 

◎以真心與大眾相處,這是大乘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夠做得到,稱為『道共戒』,道就是真心,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見和同解,則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也就是雖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夠伏得住,不會起現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夠保持見和同解,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為見和同解的基礎。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用『無量壽經』作標準,大家起心動念都依靠無量壽經的教訓,就不會有有其他的意見。

 

◎如果研究經教、講經說法,而不知道怎樣修行,最好就老實念佛。佛菩薩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與念佛功德相應,我們凡夫講經,在講台上起心動念,在講台下也起心動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報,不能往生,這是事實,是應警覺。所以不講經說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講經的法師,臨終還會有病苦。能夠參透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才知道領眾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在這個時代,我們道場就依靠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建立共識。我們沒有大乘菩薩明心見性的境界,也沒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夠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今生一定能夠脫離輪迴。所以這八個字,的確是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真正念佛人,沒有妄想,也沒有見解,一心一意就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們只想求生凈土、見阿彌陀佛,別人提出看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老實念,所有的業障都能夠消除。

 

◎大眾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夾雜、不間斷。聽經就是專心的聽,聽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討論,這樣才會開悟。如果提出問題討論,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念佛修一心,聽經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沒有不通達。所以,會聽經的人,就像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是戒定慧三學圓修。

 

◎聖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選擇環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須選擇與眾生有緣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如果這個地方跟自己沒有緣,而跟其他善知識有緣,我們要隨喜讚歎,希望眾生跟他們學習,能夠得到利益。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才能廣度眾生。

 

◎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嗔痴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采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采。

 

◎傳道、弘道都不能勉強,要隨緣,不能操之過急,這是大原則。緣分成熟的時候,凡事都會自然成就。世尊當年也是如此說法,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緣成熟,就專為這二個人說法;如果大眾的機緣成熟,佛就為大眾說法。隨緣說法,應機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實利益。

 

◎歷史上有兩種時代,一個是治世,一個是亂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會各方面都能夠上軌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規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亂世里沒有制度和規章,環境變化莫測,所以修學佛法要心地清凈,有智慧能夠隨機應變,才能夠自度度他。在亂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權達變,只能自利不能處眾,弘法利生很困難。所以在什麼環境下,用什麼手段處世,我們都應該知道,努力學習。

 

◎學養,『學』是學問,樣樣都知道;『養』是修養,知道運用什麼方式,待人處世最恰當。所以不管在亂世或者治世,佛弟子與世間聖人君子都會隨機應變,運用善巧方便處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誠心』、『恭敬心』的大原則,絕對不改變。由此可知,無論在何時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們的戒、定、慧。

 

◎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上,有種種的形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看他破戒,事實上並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處亂世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誠心。第二、要護持佛法,絕對不能障礙佛法。

 

◎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傳道很不容易,法達禪師如果沒遇到六祖,不會開悟;但是如果他沒有苦讀法華經十年的功夫,縱使遇到六祖也不會開悟。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專門在一部經上,下過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開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專攻一部經,才能得到清凈心。有定力,這是授受的基本條件,如果心不清凈,就是佛菩薩來說法也不會開悟。

 

◎佛陀教化眾生,都是隨機說法,並沒有定法可說,只要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都是正法,值得讚歎。自贊毀他、有門戶之見的說法、作法,對佛法的弘揚、流傳都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斷絕許多眾生學佛的機緣、法身慧命。所以對於一切大乘佛法,我們都應該讚揚。

 

◎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門,問題就在於我們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真正用功,業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覺得輕安舒暢,法喜充滿,生活過得安樂、自在。

 

◎法緣與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尤其在這個時代,魔障很多,我們應該要想辦法盡量排除,使正法傳布得又廣又遠,這是積功累德。如果反過來增長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後弘揚的時間,這都是很大的過失,所以要細心去體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粗心忽略,犯下很多過失而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做了很大的功德,這都是沒有智慧。

 

◎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刻板嚴肅的態度很難讓大家接受。現代人喜歡活潑,所以我們講經也不能呆板,在莊重裡面要有活潑,活潑而不失莊重,這樣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法華經』說,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開放,末法時期應該弘揚大乘。

 

◎講經說法只是為貪圖名聞利養,雖然可以獲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經造下地獄的惡因,這是『不凈說法』,我們不能不謹慎。

 

◎佛法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權,限制流通,就是『不凈說法』。我們能夠把眼前的小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必得廣大利益不可思議。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時候去極樂世界,就要看緣分。如果與眾生有緣就要留下來,多幫助一些人往生。沒有緣分,不妨自己先去,將來倒駕慈航,再來普度眾生。

 

◎古今中外,好老師能遇到一個傳法弟子,已經非常幸運,更何況是很多個?中國自古以來,傳法弟子最多的是禪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這樣的盛況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在六祖之前沒有,在六祖之後未曾聽說。但是我們看佛經的記載,世尊的傳法弟子有一千兩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處聽經聞法,由此可知,這些弟子都是諸佛示現,大菩薩再來,以學生的身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歡神通感應。魔有神通,諸佛菩薩當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薩怕眾生對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講經說法度眾生,對於神通感應的事,絕口不提。

 

◎『無量壽經』能夠在短短几年當中普遍弘揚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文簡單明了,程度高與程度淺的人,都能夠聽得懂,歡喜接受。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聽得懂,這部經就不能普遍利益大眾;如果是程度淺的人覺得歡喜,程度高的人不樂意接受,這樣也會產生對抗的力量。從這裡我們才知道,這部無量壽經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只要盡心儘力的弘揚流通,將來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大福報。

 

◎在觀經註解里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能夠用凈土法門勸導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報佛恩。因為能夠勸一個人念佛往生,就是幫助一個眾生成佛,功德已經非常殊勝,更何況是幫助很多的眾生往生成佛?所以凈土法門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雖然分量不多,體、相、理、事、因、果都講得很圓滿。這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夠依照經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種修學方式,在大乘佛法裡面,真正是登峰造極,所以古大德讚歎是『如來所說第一經』,幫助我們這一生,自行化他圓滿成就。

 

◎講經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是弘揚凈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最快速。

 

◎在往後的九千年,只有凈土法門最契合眾生的根器,世尊在『法滅盡經』裡面說,等到佛法滅盡以後,只有這部無量壽經還能夠住世一百年。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幫助眾生一生成就。由此可知,持誦無量壽經的人的確是十方諸佛菩薩護念。末法時期修學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個是善根不夠,一個是環境誘惑的力量太大,我們不知不覺就會墮入名聞利養。只有凈土法門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當生圓滿成就。

 

◎佛陀教我們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認真修學,更要盡心儘力的把佛法介紹給大眾。眾生早一天認識佛法,就能夠早一天覺悟,離苦得樂。多少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深深感嘆自己學佛太晚。所以我們傳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們耽誤別人,將來別人也會耽誤我們。無心的耽誤,雖然沒有罪,但是一定有過失,有心的耽誤,造的罪業就更大。

 

◎我們與大眾相處,只勸人念佛、相信因果報應,這樣可以避免過失。遇到修學其他法門的人要歡喜讚歎,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指點迷津,所以不要輕易說話。縱使自己修行有感應,也絕口不提,這點我們一定要遵守世尊的教訓。末法時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應迷惑眾生,如果我們也標榜感應,很容易令人混淆,連正法與邪法都分不清楚。

 

◎我們口頭上說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必須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幫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沒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時候,利益眾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權智』;自己保持清凈心,一塵不染,這是『實智』。我們不要以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處處看不順眼,這是大錯特錯,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離開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可言。這些我們應該認真去學習。

 

◎現代社會環境複雜,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誘惑很大,修行的確不容易,如果沒有很深的定力,堅強的道心,往往會退轉。所以我們要記取古大德的教訓,謹言慎行,小心保護自己的清凈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麼人才能弘道?有德學的人。有學問沒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見,佛法不知不覺變成魔法。只有品德沒有學問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所以發心講經弘法、續佛慧命的人,品德學問都要努力充實。這也是佛法常說的『解行並重』,解是學問,行就是品德。

 

◎作為一個領導人,福慧都要具足,沒有福報,下面的人不會聽從領導;沒有智慧,容易帶人走錯路、走偏差,那樣過失就更大。所以我們觀察任何團體的領導人,乃至於佛門道場的執事者,都要有福報。有智慧、沒有福報的人,可以講經,但是不能作領導。所以『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會跟別人爭,一生過得幸福自在,不至於有大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能領導人,但是可以幫助別人領導,一樣都是利益眾生。

 

◎一個團體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才能興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會衰敗。尤其在佛門,嫉妒障礙就是破壞僧團。世間人破壞一個國家,比不上破壞僧團所造的罪業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與大眾和睦相處,就應該離開,這是愛護僧團的作法,也是個人德行的表現。

 

◎普賢行願品說,要以清凈身語意修禮敬。我們心裡對待佛和眾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應該合乎世間法的規矩和秩序,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現在世間的規矩、秩序已經破壞殆盡,倫理道德喪失,所以世界會有大災難。我們身為佛弟子,待人處世應該有節度,但是心地要時常保持清凈、平等、慈悲,這樣佛法應用在世間,就是充滿智慧的世間法。

 

◎如果有機緣,我們應該盡心儘力的把凈土法門介紹給大眾;沒有機緣的時候,就自己認真修行。有機緣而不幫助眾生,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世界。所以幫助別人認識佛法、修學佛法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積極去做。

 

◎弘揚凈土比弘揚其他大乘法門更殊勝,因為凈土法門最契合現代眾生的根器,我們自己專修,又能夠盡心儘力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最有意義的大事業,十方諸佛都會歡喜讚歎,我們自己也覺得愈做愈歡喜,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是現前的感應、華報,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是最殊勝的果報。

 

◎經上說『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清凈、平等的慈悲心就是『無緣慈』,我們希望做到無條件愛護一切眾生,盡心儘力幫助他們成佛,只有念佛法門是最方便、快速而穩當的方法。真正發心修學,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滿成就。所以我們要盡心儘力的弘揚,幫助眾生理解、修學這個法門,這就是清凈、平等的大慈悲心。

 

◎我們勸人念佛,也要學習十方諸佛菩薩讚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讓眾生生歡喜心。

 

◎我們認真修學、依教奉行,就是無上的法供養;盡心儘力將凈土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則是對大眾最好的供養。

 

◎佛法一定要回歸到『教育』,才能夠創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範圍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間,都劃清界線,產生對立,只有佛陀教育涵蓋十法界,有廣大的包容性,能夠給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讓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不必操心。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棄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

 

◎印贈經典、流通錄音帶,這些好事許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續文化、從根救起的工作,卻很少人知道,我們應該認真去做。這種工作需要有遠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礎,才能夠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這種文化的復興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夠捨棄名聞利養,默默去做,這的確是一項真正偉大、了不起的事業。

 

◎處世待人要學習謙虛、忍讓,對於是非、善惡、真假、邪正能夠分辨,這是智慧。

 

◎處在動亂時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動亂的時候,愈要能夠忍耐。能夠忍耐,身心才能安定,頭腦清楚冷靜,處理事情自然有條不紊。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講『忠恕』,『恕』就是中和,與佛法講的隨緣是同一個意思,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

 

◎論語講『用行舍藏』,就是隨緣。遇到順境的時候,有人願意重用我們,就可以一展抱負,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緣就要『藏』起來,絕對不自我表現。普通人有一點才華就急於表現、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隨緣,知道什麼時候該盡心儘力去做,什麼時候應該收斂。佛法裡面,『藏』的意思講得更透徹。中國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後,有法緣就弘法利生,盡心儘力幫助眾生,沒有緣就住山閉關,住山閉關就是『藏』,自己努力進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沒有福報,尤其是當領導人,更要有大福報。沒有福報,縱使爭取到領導位置,也不能持久。

 

◎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處在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心地自平靜。

 

◎處在亂世,每個人都覺得很苦惱,如果不學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亂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積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環境,都能夠安定自在,所以福報非常重要,我們稱佛為『二足尊』,就是讚歎佛的福報、智慧都圓滿。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豐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印經、製作錄音、影帶,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紹給一切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所以這是改造命運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

 

◎人生在世,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結的緣更深,而且恩情會變成怨恨,怨恨卻不會變成恩情;樂的事會變成苦,苦事永遠不會變樂,所以佛經上常說:『三界統苦』,在六道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要徹底覺悟,絕對不跟任何人結冤讎。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讎,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凈沒有染著。

 

◎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我們生生世世學佛修行不能成就,沒辦法超出輪迴,是因為有冤親債主來找麻煩、作魔障。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釋仇解冤,所以冤冤相報,苦不堪言。學佛的人,對一切眾生,不論是討債、還債,都勸他念佛,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惡、恩、怨都轉成法緣,世間人情眷屬也轉為法眷屬,修行才能成就。

 

◎無論是世間親屬,或者是出世間的法眷屬都有弊病。我們看世尊和提婆達多兩個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師生關係,但是提婆達多卻處處障礙世尊,所以認清事實真相以後,我們的心只管安住在道業上,對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順境、逆境,都不必牽掛,道業自然成就,障緣才能夠消除。

 

◎世尊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就像一出舞台劇,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負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難請佛講經,是眾生正面的榜樣,提婆達多處處想破壞佛法,也是大權示現,從反面來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因緣,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感應諸佛菩薩來示現說法。

 

◎古人處世都有規則可循,所以孔子說:『雖百世可知也』;現代人推翻所有的規則,所以人心大亂,沒有安全感。我們處在亂世,想要獲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廣修布施,這才是真正的保障。

 

◎我們共住在一個道場,有時間、有精力,應該多讀經、念佛、研究討論,即使未發心學講經的同學,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

 

◎在道場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訓練班一樣,教人怎樣念佛。真正的功夫,還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凈念相繼』。

 

◎我們專學某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就是『主』,其他經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薩為『本尊』,其他佛菩薩就是『伴』,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裡說的『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隨時可以變換。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是如此,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菩薩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來教化眾生;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優美、最究竟圓滿之處。在華嚴經裡面,世尊就是教我們明了『主伴圓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擴展到盡虛空、夾法界,世、出世間法都是圓融無礙。大家共住一個道場,肩負弘揚、承傳佛法的使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共識與精神。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凈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里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佛門自古以來,以藝術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視。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貢獻發揮,專精修學,都能利益眾生。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標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雖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場主權都是歸屬在家護法,出家人接受供養,有『使用權』,如果不能依教修學,就不共住。

 

◎往昔叢林執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臘月三十日總辭。正月初一新選的執事就職。『執事』是為大家服務,不是特權,地位平等,好比住持與菜頭、糞頭的地位都一樣。如果寺院職位期限太久,不但四眾弟子不服,實在也是妨礙自己用功。

 

◎在道場共修,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學做事,四十歲至六十歲的人貢獻自己,作領導、負責任;六十歲以後就退休專心精進,求生凈土。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責任,沒有盡到責任就是過失,個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沒有這個責任。

 

◎真正聰明人,絕對不作領袖,因為肩負的責任很重。譬如縣、市長做得不好,是罪過;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負起責任就應當盡心儘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世、出世間真正的領袖,大多是佛菩薩示現。

 

◎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只要有一個真正的和合僧團,就會感動其他人,有第二個、第三個六和敬僧團出現。不要多,能夠有五、六個和合僧團,這個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我們專心修學自己的本門,對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讚歎,絕對沒有誹謗,這樣才是大和合僧團。

 

◎我們希望台灣有一個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團,那麼二千萬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與大眾和睦相處?要和合,第一個要放下自己的成見。見解與大眾不合,就應當離開,不要破壞僧團,這是敬重僧團、尊重自己,愛護諸佛正法。

 

◎俗語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礙,不要說佛門外,佛門裡面都有障礙。佛教不是沒有力量,而是不團結、不和合。

 

◎來我們道場的四眾同修,我們只有一個要求:『見和同解』,專依一部『無量壽經』,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進。

 

◎對於興趣不同、法門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要尊重。

 

◎來我們道場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識、有修行,修行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礎上。

 

◎學佛不論出家、在家,即使不學佛,也以『和』為貴。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無論大、小團體,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財政公開,這個團體必定興旺,否則一定是流弊百出。我們既然發心學佛、積功累德,這兩條是德行基礎。

 

◎過去我們曾經開印經、製作錄音帶的風氣,現在希望大家再開『養五德,修六和』的優良風氣,使台灣成為福國,救度一切眾生。

 

◎學講經一定要求三寶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願、解、行一定要與佛相應,才能得到感應,口是心非是絕對不可以的。道場同修如果不學講經的,也要認真聽講,增長正解,提高共識。

 

◎小座復講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國歷代祖師所傳下來的老方法。

 

◎要興隆佛法道場,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發廣大的誓願,對於一切道場、法師應當歡喜讚歎,讓當地的信徒對於當地道場、法師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夠獲得法益。所謂『若要佛法興,先要僧贊僧』,十大願王的『禮敬』、『稱讚』我們應該要這樣學習。

 

◎佛弟子對於每個時代都負有教化的責任。每個時代眾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樣,所需要的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品德、學養、表達技巧各方面都要認真學習,不斷求進步。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眾生愈來愈難調服,如果不精進用功、努力改進,怎麼應付下一個時代?所以我們現在擷取世、出世間典籍的精華,這正是針對下一個時代,廿一世紀的弘法利生作準備工作。

 

◎佛門培養弘法人才,這幾乎是海內外四眾同修的共識,因為弘法人才實在太缺乏、太困難了。為什麼困難?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絕對沒有迷惑顛倒。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貪嗔痴慢,這都是迷而不覺,沒有真正發菩提心。由此可知,培養弘法人才之難,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動弘法事業的偉大力量。

 

◎真正發心弘法,修學的基礎首先要持誦七門功課: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吉凶經、四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七種要能夠熟讀、背誦。行門,我們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科好比建築房屋的架構,還要再以戒律充實之,我們選擇『沙彌律儀』以及『五種遺規』。以上所說的,都是充實我們的德行,這在今時已經足夠,如果學得太多、太雜,反而很難得到真實利益。佛學知識方面,可以採取正果法師的『佛教基本知識』、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周止庵居士的『心經詮注』,平時多看、多充實。所以一定要下真實功夫,這些都是必須具備、不可缺少的功課,將來講經弘法、研究經教才能夠得心應手。

 

真正發心弘法的人,一定要發願終生不做住持、當家,就是當一名教員;照顧道場、行政工作就讓護法的人去作。弘法、護法彼此之間要密切配合,好比學校的教員、職員要合作無礙,才能夠真正推動弘法利生的大事業。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講經的人,一定要培養平等心,如果有一絲毫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這就是煩惱,就是錯誤,就是迷惑顛倒。

 

如果具備上面的基礎,就可以研究大乘經論,雖然研究大乘經論,目的還是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夠一門深入。像唐朝道綽大師一生專講彌陀經兩百餘遍;民初鄭錫賓居士也是在各處專講彌陀經,臨終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些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菩薩憫念眾生苦,所以要普度眾生。『苦』從迷而來,『樂』自覺悟而生,所以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自己一定要先覺悟,自己不覺悟,絕對無法幫助眾生得真實利益。

 

◎佛法所在之處,必定要以教化當時、當地人為主;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的弘法工作就是徹底失敗。譬如在美國弘法,如果不以美國信眾作為教化對象,佛法在美國就無法生根。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非常重要,緣分要靠自己去開創,不要與人結惡緣。弘法工作如果失敗,要認真檢討失敗的原因,努力求改進,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一定要發心復興佛法,並且要發揚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廣大的利益。

 

◎我們希望整個佛法興盛,而不只是一個宗派興盛,現在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專門弘揚一宗,希望帶動整個佛法發揚光大。最難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慾,不能以一切眾生的利益為重。眼光狹小、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痴迷。如果能夠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認真弘揚佛法,才是真智慧。

 

◎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讚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會清凈、自在。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歷史不是研究學術,而是要看看各個朝代興盛、滅亡的原因,對於善惡、因緣、果報,人情事理之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要通曉世出世法才能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否則往往做出毀謗正法、破壞三寶之事,自己還不知道。

 

◎發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學問。我們自己雖然德學不足,但是不要過於自卑,因為現在沒有人弘法,我們只要努力去做,不恥下問,謙虛求教,以真誠心感應三寶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必定要禮敬、讚歎,盡心儘力的向他學習、護持正法。

 

◎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三寶加持。如果還有貪、嗔、痴、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真正培養弘揚凈宗的人才,還是要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否則『無量壽經』講不出味道來。

 

◎只要心、願、解、行與佛菩薩相應,即使不學講經,也能把經講得好。佛的心地清凈、真誠、廣大、慈悲,我們要認真學習,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有障礙。如果心行不相應,絕對無法深入義境。

 

◎對於不認識佛法、或者對佛法有誤解的人士,我們說法應該盡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講佛、菩薩,而講『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認識的人』等等,這樣他就容易接受。我們幫助眾生歡喜佛法、接受佛法、願意修學佛法。要有智慧,運用善巧方便。

 

◎對於任何道場絕對不要留戀,道場不清凈、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經不一定要講圓滿,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凈。這些道理佛在經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到別人道場弘法,要守住三個條件:一、不收歸依弟子。二、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給。三、不與信徒往來,一心向道,弘揚正法。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會處處受人歡迎。

 

◎在台上講經不是教訓別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訓,共同反省、努力改過自新。實在講,得真實受用的還是自己,每講一遍,自己就反省、檢點一遍。

 

◎初學講經,講台經驗很重要,要多利用機會練習。

 

◎台上講經的是學生,台下的聽眾才是老師。自己要有認真求教、虛心改過的精神,才能夠得真實受用,將經講好。

 

◎學東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沒有成就,就是沒功夫。加拿大張老居士的書法,剛開始練習一個字,每天要寫一百次。整整練習五十年,到現在七十六歲,仍然謙虛不已,不恥下問,處處請教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們效法記取。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義,就是佛法入門的真實基礎。彌勒菩薩在中間,笑臉迎人,代表學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發廣大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這才具備學佛的資格。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僅學問德行、才藝要進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做到前面所說的負責盡職、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聽,增長見聞,不斷求進步。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國土的優劣,才建造出來的。所以學佛如果不懂得佛門教學設施的意趣,一定會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責任恢復、光大傳統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覺悟,尤其是弘揚凈土法門,幫助眾生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真正愛護、尊敬出家人,若他有過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這是幫助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真正的護持正法。

 

◎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經典上說破戒比丘墮地獄。又說阿羅漢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獄所受的苦,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們自己造地獄罪而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痴。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學佛之根本。

 

◎古聖先賢都教我們要『放棄成見』,因為所有的爭執,都來自堅固的執著。放棄成見就是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無論多麼巧妙,都是妄想、執著,要能夠徹底捨棄,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大眾相處,一定要修忍讓,道場大眾不和睦,護法神就離開,妖魔鬼怪便來作亂。所以真正愛護團體,一定要捨棄自己的成見,不要讓大眾生煩惱。

 

◎大家共住一個道場修學佛法,保持身心清凈最重要;心不清凈,知見就不正確;知見不正往往做錯事,做錯事就要承受因果責任。

 

◎世間事知道得愈多,煩惱就多。知道而不執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門和儒家都教我們樣樣通達而不執著。知道得多,樣樣執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場無量,法門無邊,卻能共存共榮,就是因為不執著。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有這個理念共識,就不會有鬥爭,而能夠達和平共存的目標。

 

◎我們為大眾傳授五戒,內容就是『無量壽經』的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經中所講不僅是五戒,十善也圓滿包涵在其中。

 

◎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用『了凡四訓』、『陰騭文』、『感應篇』做基礎,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習氣,如果讀『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對於這些道理也講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感念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恩德,如果沒有這個會集本,凈土法門雖然好,還是不能夠發揚光大,利益廣大眾生。這些事實,等到我們對於經典義理愈透徹,就體會得愈深刻。

 

◎『無量壽經』會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慈舟法師的科判與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注雖然簡單,重點都已經標明清楚,對於學習講經的人,的確是難得的好本子。

 

◎佛門中講『發露懺悔』,是向大眾說出自己的過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說別人過失,一年當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結夏安居圓滿日,稱為『自恣日』。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圓滿。

 

◎平常我們說別人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邊,這是『規勸』。儒家教學,老師規勸學生,也是要關起門來訓誡;學生聽後獲得利益,心裡覺得很感激。公開說別人過失,善根深厚的人會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懷恨在心,尋求報復,將來冤冤相報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自己要小心謹慎,俗話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我們看佛經,一定要能夠體會言外之意。普賢行願品裡面說,要以清凈身語意修禮敬,換句話說,心不清凈,不管什麼形式,都不是禮敬;心地清凈,才是真正禮敬。所以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起心動念。懺悔也是如此,懺悔最重要的是知道業障從無始貪嗔痴而來,表現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業。我們能夠內斷煩惱,外凈三業,這就是真懺悔。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三次,以免結冤讎。與大眾相處,心地要保持清凈、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真正用功,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保護自己清修的環境。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凈土法門、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空過這一生,來生恐怕要再經過無量劫,才能夠遇得到這個稀有難逢的機緣。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凈。

 

◎佛法常說『生死事大』,我們不是今生才想要解決這件大事,過去世我們也想過,但是一直都無法解決。這一生我們又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世緣放不下,對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壞善惡總有貪戀,所以雖然念佛,還是不能達到往生的標準。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能夠獲得大家的尊敬,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能夠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國古人『懸樑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習氣,否則要想成就,非常困難。

 

◎世間人恩怨複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凈。

 

◎我們能夠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對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裡才能平靜,真正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沒有錯。正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管好、壞境界統統都接觸,在裡面磨練自己的清凈心,處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嗔恚,這是真正修行。如果對於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起嗔恨,這是造輪迴的業因。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

 

◎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動念是錯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錯,因為善、惡是相對的,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換句話說,還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輪迴的業因。俗話說『凡事憑良心』,憑良心也是造六道輪迴的業。

 

◎佛佛道同,相好莊嚴也相同,所以不論是拜千佛、萬佛,都要口念佛、身禮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對阿彌陀佛。

 

◎清凈心是功夫,經上常說『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們看所有的眾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自己就是了。所以經上常說:佛看一切眾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境界隨時都是跟我們自己的心念而轉變的。

 

◎向善知識求法,要存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沒有真誠恭敬的心,善知識怎麼說,我們也不會開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這是『因』,以真誠、恭敬心向善知識請法,這是『緣』,因緣成熟,自然有成就,兩種條件都不能缺少。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個人的權勢、財富、事業,總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過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積德修善,才會有真實成就。

 

◎真心顯露,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境界,在凈宗來說,則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才能做到,我們凡夫學也學不來,這是需要真正修持。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學習,也就是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要把分別執著盡量放淡,實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住。

 

◎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裡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嗔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實實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簡單,就愈適合眾生的根機,也愈契合實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談闊論,實際上做不到,說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過妄想而已。

 

◎娑婆苦海,種種的阻礙、困難在所難免,只要能夠忍耐,障礙自然就會消除。所以六度裡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積功德、種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無論處在順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積的功德往往會前功盡棄,一定要忍耐,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們平時用功念佛,到臨命終時一定要做到『心不顛倒』,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的,決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學佛,也不會墮惡道;因為墮惡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會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確實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迴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和真假,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凈,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

 

◎菩薩能夠在貪境中不起貪心,嗔境中不動嗔恚,是因為他有遠大的志願、正確的目標方向,所以能夠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為所動。又能夠精進用功,不但自己修清凈心,更以大慈悲心,盡心儘力的幫助眾生,不求回報,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嗔心,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於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凈,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

 

◎我們能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應該時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沒有完全放下,是不是還有憂慮牽掛?必須作到『萬緣放下』,才算具足信願,現在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日常生活已經充滿著極樂世界的氣氛。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樂,遠離一切苦惱,不老、不病、也不死,時時都有三寶加持,諸佛護念。所以要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念佛,十方諸佛都會加持我們,不但體質、相貌會改變,再大的業障也決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從相貌、體質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現在修清凈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老實念佛,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這一句佛號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復自性。心地清凈、性德流露,我們就會有莊嚴的相貌和健康的體質。

 

◎清凈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個妄想,障礙自性功德,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破壞自然生態』。

 

◎古人心地清凈,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閑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裡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凈,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

 

◎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為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從一個傷風感冒,我們都可以體會這個身體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間,為什麼還要造業呢?財富再多,權勢再高,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為什麼不利用機會修善積福?聰明人當財富從眼前過的時候,就會運用智慧,支配妥當,作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是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當,反而會造業。所以『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我們應該細心的體會。

 

◎萬萬不可以騙人,騙人是妄語。當然,更不能夠欺騙自己。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認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經跟清凈心違背得太遠。

 

◎佛教我們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絕對不動心,這就是『定』。『戒』是我們平常待人處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舉止言行都有分寸。

 

◎一切眾生都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煩惱,證得圓滿菩提。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與煩惱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覺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兩者是一不是二。煩惱雖然無量無邊,終究是虛妄相,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一切的妄想、煩惱,自然會消除。

 

◎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為不知道佛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發心,立刻就會得到真實圓滿的福慧,從業障凡夫身,轉為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修行最難的,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這是致命傷。菩薩比我們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愈積愈深,等到果報現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

 

◎惠能大師說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見亦不見』,見的是自己的過失,不見的是別人的過失。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凈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這些話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才說得出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常常起現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進步就覺得貢高我慢,這些都是業障深重的表現。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們既然發心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就更應該苦學,每天嘻嘻哈哈,不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認真的學習。

 

◎我們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聲佛號是成佛的因;看見眾生可憐,想要修布施,這是菩薩因;起貪嗔痴是造三惡道因。所以無量劫來,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具足。因要遇到緣才會形成果報,那一種緣比較強,那一種因就先成熟,先受果報。『因』是過去生所造的,今生無法改變,但是『緣』卻掌握在我們手中。今生希望得善報、不受惡報,就要斷絕惡緣,努力加強善緣。所以成佛、成菩薩,或是六道輪迴,權力都在我們自己,與佛菩薩、閻羅王沒有關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還是自己定,佛菩薩、閻羅王沒有能力為我們定。所以我們希望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謹慎種善因,避免造惡業。不但惡行不可以有,惡念也不可以有。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忍辱對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貪圖佛法將來生三善道,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三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禪宗六祖為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凈,眼睛明亮,充滿智慧,自己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專精行道,安樂自在。

 

◎佛經上說造五逆罪一定會墮三惡道。五逆歸納起來,就是貪、嗔、痴三毒煩惱,我們想要斷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能夠這樣觀照,煩惱就不難斷除,至少也會淡得比較快,減輕修行障礙。

 

◎傳道之法:除了講經以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沒有別的廢話。

 

◎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即使是發心修行、度眾生,如果發的心不真、不純、不專、不精,修行還是不能夠得力。

 

◎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脫輪迴,而且只有凈土法門,才可以幫助我們究竟解脫。然而必須要具備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才能真正相信這個法門,依教奉行,三種條件缺一種都不可以。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經聞法,對凈土法門深入了解,斷除一切疑惑,這是極為稀有難逢的因緣,如果能夠真信切願,必然永脫輪迴,究竟圓滿成就。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無盡深廣的恩德,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在一切善惡順逆境界中不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凈心,也是定力。能夠時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動。

 

◎真正做到『凈念相繼』,修行功夫自然就會得力,讀經、研究教理都會開智慧,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

 

◎對治起心動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訣,只在『老實』兩個字,正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只有專信、專念一句佛號,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世間的拉雜事,都是脫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我們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並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裡沒有牽掛。世間的善惡、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從心裡真正放下,專念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一生必定圓滿成就。

 

◎我們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會成功。如果心裡真的有佛,口裡念不念都沒關係,只要有真信、切願、老實念去,一定會成就。

 

◎我們白天念佛不間斷,晚上也不能間斷。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是因為沒有把佛號放在心上,如果心裡真的有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佛自然不會間斷,往生才會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說,念佛求生凈土如果不是我們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將來往生就靠不住,換句話說,雖然有信願,但是不專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願專一,無始劫來再重的業障也能夠消除。

 

◎凡事都要勤奮、努力的去作,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才會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實踐』。所以對於佛法的道理,我們必須真正去做,才能夠體會它的好處,以及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如果體會不到,表示我們沒有認真去做,所以沒有真實受用。

 

◎金剛經云:『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業很難轉變;只有心地清凈、破除我執,才能夠消除業障。凡夫所有的過失,都在於有個『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以會招來魔障。認真修行、心地清凈,慾望很淡泊,什麼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礙我們。

 

◎真正修行人,縱使受業報也會愈來愈輕;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定業是決定無法轉變的。

 

◎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拿出真誠心、恭敬心認真修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身體不好是業障。我們身體不健康,表示業障沒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運才能轉變,業障才能消除。修行要發大心,如楞嚴經上說:『將此身心奉塵剎』,要把身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才算真實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誠心』,如果講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難。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為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贊、謗、毀、譽,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輪迴、往生凈土,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現代人所有的過失,就在於喜歡『自我表現』,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為別人造福。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不難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惡習氣就很重,這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時常自我檢討,善的習氣要增長,惡的習氣要斷除,這是修行的根本原則,念佛人也不例外。

 

◎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業因。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辦生死大事,只會縱情沉溺在五欲六塵、貪嗔痴煩惱裡面,這是將來生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應該要謹慎,時常自我警惕。

 

◎心裡還有分別執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會有業障,即使一個人住山也會生煩惱,身心不自在。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三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研討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對於經典義理能夠真正理解。『解』是認識路,不認識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確的見解。更進一步還要求『圓解』,有正確的見解而不能圓融,修行還是會有障礙。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眾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凈心。心地清凈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眾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啟之後,再讀大藏經,三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為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為對於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從前出家,前五年不準聽經、研究教理。而現在師父卻教我們讀經、念佛、研討同時並進,這是希望幫助大家快點進步。一天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讀經念佛,二小時研究討論,這是解行並進。初學者以讀經、培養清凈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後,對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強,認真實行,所以初學、老修的重點不一樣。

 

◎研究討論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對於經典的義理透徹明了;第二步則要研討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樣去實踐;這是重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順境、逆境、家庭、社會之中,我們能夠把經典的道理、原則、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夠得真實受用。

 

◎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真正能夠做到兩成才能往生;能夠做到一半,就絕對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凈、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願,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

 

◎研究經論非常重要,沒有理論的基礎,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適當,雖然有進步但是很緩慢。所以研究經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明了透徹,可以消除許多障礙,減短修行成就的時間。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三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

 

◎我們『想』,就想阿彌陀佛的本願,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想這個,就叫作妄想。我們『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阿彌陀佛,就是邪念。

 

◎真正的念佛人,環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會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有懷疑、夾雜和間斷。

 

◎我們讀經、念佛,如果不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心行,還是不能夠消除業障,只是修有漏的福報。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都掛在臉上,愚痴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有煩惱、有妄想的時候,就立刻讀經念佛,恢復心地本來清凈。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讀經、念佛,恢復自性的清凈,把煩惱、妄想漸漸去除。世尊告訴我們,妄想、執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兩大病根,妄想、執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墮,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獄眾生的妄想、執著最重。菩薩的妄想、執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斷盡,證得圓滿無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見得這兩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捨棄?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是唯一的大事。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於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喜歡一部經,只要能專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凈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里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學習書法可以訓練耐心、修定,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學習一字,臨摹一百次。先學字的間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時要讀帖,不間斷、不夾雜。先要一門深入、專學一家,有成就以後才能夠融會貫通。

 

◎有人問:『只依照一部「無量壽經」修學,這樣堅固的執著能夠成就嗎?』末法時期,只要執著一種經論,一心專修就能成就。譬如這個講堂有很多門可以進出,只要執著走一個門,進入講堂以後豈不是門門平等?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說:『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對於通達經論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應該讚歎,因為他能夠指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學生努力發奮,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修行人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對於人事複雜之地,應當遠離。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在台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義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么!一是菩薩,二是如來,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還是一個人獨自專修比較穩妥。看看『凈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許多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的人,都是一個人專修。一個人修,警覺性很高,下定決心超出生死輪迴、往生見佛;兩個人在一起就有意見,雜心閑話,很難得到功夫成片。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凈,沒有妄念,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把握光陰努力精進。

 

◎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從這裡學起,再推展到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於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凈,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儘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凈空老法師自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與人爭、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實念佛而已。

 

◎處亂世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生,就是大福報。千萬不要惹事生非,自亂方寸。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覺心提不起來,原因在於不讀經書。所以師父常勸初學的人,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時時提高警覺,修行才能得力。

 

◎不要與人結冤讎,不管他人報不報復。只要自己還有貪、嗔、痴的業力,就絕對障礙修道。

 

◎欺善怕惡,是絕對的錯誤,因果報應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時常提高警覺,自我反省、改正錯誤。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能懺悔業障。所以要多讀書,發現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愚痴,不能夠改正過失就是造業。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凈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迴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真正體會這兩句話,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清凈自在。

 

◎『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都是真實心的流露,真實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自己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要永離輪迴、求生凈土。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從前錯誤的行為;修學的方法是『凈念相繼』,認真念佛修凈業,善、惡兩邊都不執著。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凈、平等、覺』,如果不修這三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為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貪、嗔、痴』,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它。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應。修行人念念為弘揚正法,想求道場也可以求得到。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範。

 

◎學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也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通過的大關卡,如果在這一生我們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別人對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應該銘記在心,更何況是父母、師長的大恩大德,我們更要念念不忘;這是培養自己忠厚的品德。別人對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別人有好處,則要念念不忘;能夠學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地才會真正清凈,德行才能成就。

 

◎善知識總是『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師希望學生好,他們遺憾自己沒有能力、沒有環境學習,所以盡心儘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進,優點發揚光大。朋友與朋友之間,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實在講,這個意識就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不斷的根本。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想到別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煩惱。每個人都有善、惡,有醜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更何況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醜陋的,我們也要捨棄,只看他光明的一面,這樣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沒有恭敬心的人,道業絕對不能成就。

 

◎凡夫總是喜歡看別人的醜事,而且愈丑愈好,這是大毛病。法師一生保持清凈的秘訣,就是不看別人缺點,時常贊念別人的功德勝事。

 

◎人一生當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時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動、一言一行,極樂世界菩薩們統統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要想瞞,也只能瞞住世間的愚痴人,這種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什麼事情都要先檢討自己,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教我們存心仁厚。想要別人對我笑,自己得先對別人笑;處世要大公無私;這些都是學做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負擔。一切境緣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凈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際遇就讓佛菩薩安排,讓它自然成就。有緣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別這個緣是邪還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觀察將來的影響,不要輕易被境界所轉。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這一顆心,磨得又光又圓,心胸才會寬闊自在。否則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時候,雙方都有過失、都要造罪業,來生來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生煩惱是自己內心有病、心裡有衝突,與外境不相干。其實盡虛空、夾法界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世、出世間的學問、德行,都是自清凈心顯露。儒家講『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講『明心見性』、『凈念相繼』。這是人生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位,可見得言語的重要。古人說『禍從口出』,言語不謹慎,小則影響個人榮辱,大則導致國破家亡;這些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時候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與人結冤讎,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口業』最難守,世尊教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自己一定要謹慎。

 

◎諸佛菩薩眼看眾生造業受苦,也不說一句,為什麼?機緣還沒有到,即使說了他也不覺悟、不會接受,反而會造業造得更重。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頭、肯接受時,才會幫助他。

 

◎不要誹謗人,也不輕易讚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古人說:『君子絕交,不言人過』,喜歡說別人過失,的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毛病。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養;『政事』、『文學』是待人處世受用的原則。

 

◎有大智慧的人,態度一定恭敬、謙虛。有深度的人,聽別人講話不會立即反駁,先要經過深思熟慮,恐怕自己思慮不周,犯下過失。

 

◎自從廬山遠公大師創辦東林念佛堂以來,『蓮社』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所提倡的『凈宗學會』,正是是古代蓮社的現代化,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而是一個獨立的社團,每個學會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選幹部,帶領一個地區的念佛人,大家一起來共修。

 

◎中國儒家以禮樂教學,佛門則重視戒律與梵唄,戒律調身,梵唄調心,在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高歌一曲,的確能夠紓解心中的憂慮。世間音樂會激發人的情緒,但是佛門音樂,卻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平靜安定,所以稱為『梵音』。經典上說,世尊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慈悲心,音聲有佛菩薩加持,自然得感應。善導大師說『一切真實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作事一定要謹慎,真正愛護一個人,就不能讓他有造罪業的機會。讓眾生有機會造罪業,這是我們的過失。

 

◎人道要有倫理才算是善道,如果喪失倫理,人道也就變成惡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餓的時候才會吃小動物,如果不餓,即使有動物從它面前走過,它也不理會;所造的殺業不太多。反觀人類所造的惡業,比起毒蛇猛獸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後尚有上升,人死後反而往下墮落。

 

◎得到神通有三種方式:礳清凈心,禡藥物(效果不大),禕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喪失)。所以只有修清凈心,自性能力恢復,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凈心是定,我們依照戒、定、慧修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等到智慧開啟,自性神通自然恢復,不求也能得到。

 

◎古人非常重視老師與朋友,這是一個人成就的重要關鍵。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學的關係還要親,同學還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學。我們自己發心修學,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幾個人一起研究討論,這是古人所謂的『切磋琢磨』,道業、學業才會進步。

 

◎極樂世界的大眾,每個人相貌都相同,這就是世間人所說的『相隨心轉』。我們仔細觀察兩個人,如果他們的相貌、言行、舉止都相同,習氣個性也會一樣。所以一個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從相貌上看出來。

 

◎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緣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緣分來的時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沒有福德智慧的人,縱然遇到勝緣,也會當面錯過。

 

◎世尊當年教學,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薩、羅漢,雖然沒有制度、沒有組織,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這些我們讀歷史都能夠看到。現代人有制度、有組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毫無成就。這就是覺悟的人沒事,迷惑的人多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能夠天天進步的是賢人;我們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也已經很可觀。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進步呢?心地清凈,沒有什麼事,牽掛、憂慮比從前少,這就是進步。所以修行,要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

 

◎學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樣,就古人所說的『人天眼目』,這是修大福報、無量功德。

 

◎孔老夫子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中和』,所以我們看『論語』裡面,字字句句都充滿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個人一生就可以過得很幸福,團體來講,尤其是領導人,能夠掌握中和之道,團體一定會興旺。

 

◎讀書要掌握總綱領、總原則,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靜靜觀察,儒、佛的教學都是活潑而生動,絕對不教人讀死書;讀死書的人一定不會開悟;不僅是佛法,儒家也講求『開悟』。什麼是『開悟』?能夠舉一反三就是開悟,學習一個原則,會聯想到許多事,懂得靈活運用、事事通達,這樣讀書才會有受用。

 

◎『事一心不亂』是解悟,『理一心不亂』是證悟。念佛的好處,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亂』,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勢至菩薩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

 

◎佛經上常說『五濁惡世』,現在這個時代,不但物質環境有嚴重的污染,人事環境也非常惡劣。不但貧窮人過得很苦,富貴人也不快樂;還有很多有權勢的人,每天都覺得苦惱不堪。人與人之間,往往是冤家聚頭,討債還債,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時候大家親如兄弟,沒有利益的時候,再好的朋友也視同陌路,連父子兄弟,也會因為爭名奪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殘殺。這些情形在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很多。再看物質環境,不但空氣、水源早已經嚴重污染,就連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會產生副作用。我們自己不但煩惱很多,而且對於是、非、善、惡一無所知,只會盲從附和。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稱為『五濁惡世』,真是『內有障礙,外有惡緣』,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勤奮努力的修行。

 

◎古德常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貴,在於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發心犧牲奉獻,自行化他,所以連宰相、將帥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徹底的犧牲與奉獻,古德也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都是真實的告誡我們,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則將來一定會受果報。

 

◎從前出家人接受供養,都要講經說法來供養施主。法供養要有清凈、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養,所以我們要認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對於佛的威儀、軌範我們要認真學習,並且把它發揚光大,才不愧為佛弟子。

 

◎世間人笑話學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許多人強調,要講究營養、有進步的醫學,才能保持健康長壽。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在苦難中生活的人,他們每天粗茶淡飯,根本談不上營養,也不用吃補品,仍然活得健康快樂,也很長壽。由此可知,這些不是圓滿的長壽之道。最究竟徹底的答案,佛法告訴我們,是修善積福。因為健康長壽是福報,福報必須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夠得到。現在全世界災難很多,有福報的人,再大的災難也能度過。所以要學習清凈、善良,節儉、惜福,在大災難中自求多福。

 

◎佛門裡面長幼的順序,以德行為第一,其次才講戒臘和年齡。最簡單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

 

◎世界的劫難,必須靠多數人知道懺悔、改過自新,才能夠化解。但是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為這是眾生業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報應。

 

◎唱念不容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平劇裡面的唱腔、白文,與佛門的唱念很接近,我們可以學習、做參考。唱念的本質是真誠心的流露,技巧是表達的方式,心不真誠,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動人。有真誠心,就算沒有技巧,還是能夠令人感動。佛當年以音聲作佛事,整部大藏經,都可以譜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真正的好老師,一定很願意教學生,把好的東西流傳給後世;只可惜找不到學生。畢竟真正肯學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懶散,沒有尊師重道和敬業的精神。

 

◎我們生在這個濁惡時代,是共業所感,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加上外面環境的惡緣,沒有不造業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環境污染,不需要別人勸勉就能夠潔身自愛,這種人都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

 

◎八地菩薩的境界,我們業障凡夫的確沒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凈、凈念相繼,就可以達得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比不上一個老實念佛人,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就可以圓滿成佛。佛經上說,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的諸佛如來,今生因緣成熟,承蒙十方諸佛威神加持,才能夠遇到凈土法門,一生圓滿成就,他的確是盡虛空、夾法界最有福報的人。

 

◎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安穩處,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最吉祥,無論到那裡,都有諸佛護念,不會遭遇一切的災難,非常安全。

 

◎佛經上告訴我們,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信願持名,『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信願持名者,是盡虛空、夾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阿彌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們離苦得樂、身心舒暢、智慧開啟、清凈光明,絕對不是世間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稱為『超日月光佛』。

 

◎經上說:『佛佛道同』,十方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發的願不同,所以跟眾生結的緣也就不一樣。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要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緣特別殊勝,所以世尊和諸佛都讚歎他是『佛中之王』。

 

◎凈土法門是佛專門為我們這些沉淪三惡道的眾生而說,附帶為大乘菩薩、小乘羅漢而講。我們冷靜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餘的惡業都已經造盡,即使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也絕對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別為我們五濁惡世的凡夫,宣講這個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

 

◎十方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在無量法門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簡單、容易、穩當,成就無比殊勝,所以十方諸佛都共同讚揚。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礎,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以及功夫成片。我們要把所有的念頭統統舍掉,統統放下,專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這個境界人人都能夠達到。

 

◎修學其他法門,碰到冤親債主來擾亂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只要發心念佛,佛光就會注照、加持我們,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穩。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三業清凈,就絕對不會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們心不在道上。

 

◎眾生無始劫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無法脫離。雖然過去生中我們也曾經學佛、修學凈土法門,但總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現在還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凈土法門,千萬不要再馬虎,當面錯過。

 

◎我們歷劫的冤親債主,常常想來找麻煩,念佛人有阿彌陀佛保佑,觀音、勢至擁護,魔怨沒有辦法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緣。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殊勝,但是念佛人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攝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門。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正在想念我們。凡夫智慧淺,妄想多,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所以總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實上,一句『阿彌陀佛』,已經具足圓滿的福德和智慧。

 

◎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無始劫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多少菩薩、羅漢長時間的勤苦修行,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我們業障凡夫在這一生,仰仗彌陀大悲願力,就能夠立刻超越他們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教我們專精念佛,求生凈土。

 

◎彌陀經說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們念這麼多年,連個消息也沒有,問題不在佛菩薩,在於我們自己沒有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對於世間許多牽腸掛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沒有感應。

 

◎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十方諸佛,當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佛的光明、願力、神通就會加持我們,讓我們也有像大菩薩的能力,見到一切諸佛。這樣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經上說,必須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證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這樣圓滿的神通威德。所以說凈宗是難信之法,讓我們能夠快速超越諸佛菩薩歷劫的修行。

 

◎佛的心量廣大、慈悲,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真正求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與佛的心愿相通,感應非常快速。

 

◎倓虛老和尚說,他一生遇到學禪的,有人得定,卻沒有人開悟;但是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卻有幾十個,可見得參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師說,參禪必須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資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夠開悟,因為禪宗的標準必須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沒有辦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們以參禪的定功來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凈土法門的確是『難信、易行』的不可思議法門。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裡面,以密宗的戒律最嚴格,殺、盜、淫、妄樣樣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凈無染,所以成就最殊勝,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須經過這一段修學才能夠成佛。事相上不做,心裡不一定清凈;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地沒有染污,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清凈。

 

◎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德能和受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廣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彌陀佛的自性圓滿流露,而我們卻被障礙蓋覆住,不能透露,這是眾生的苦處,所以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是教我們去除所有的障礙,也讓自性圓滿的流露。

 

◎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每尊佛旁邊,都有很多菩薩圍繞著,而且其中有許多是古佛示現來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教化眾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圓滿無礙,令大眾生起敬仰之心,願意親近佛、跟佛學習。

 

◎阿彌陀佛的本願,與十方諸佛的大願,都是希望眾生快快念佛往生,親近彌陀。因為下從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本性的名號,念這個名號,真心本性就自然現前,不僅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諸佛都歡喜護念,讚歎保佑。

 

◎『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開的時候,到處都覺得自在安樂,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華富貴,所以樣樣都會稱心如意。

 

◎我們念佛把目標放在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沒有得到心開,也一定會見佛。

 

◎論語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美』,佛法講『莊嚴』。我們的生活要美化,環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須以高尚的道德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沒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里的花,很快就枯謝。

 

『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能夠將心比心,處處能為別人著想,所以這是一個會意字,二人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別人。

 

『道』,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於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確的了解、真正的覺悟。但是宇宙森羅萬相,絕對不是憑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須要心地清凈,舍除一切妄想、執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凈,迷惑顛倒,就算事實真相擺在眼前,我們也看不清楚。

 

『德』,是一個人心裡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為,不是假裝的。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顛倒,所以要學佛,學佛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佛菩薩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純熟,心性也會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薩是由內向外的表現,我們則是從外向內學習。明白這個道理,讀書就懂得活用而且會有心得,覺得很快樂,所以儒家說『不亦樂乎』,佛家講『法喜充滿』。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讀死書,讀得再多也沒用。

 

◎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們只有念佛,才不會被病苦惱害。一切病痛都是從妄想、執著產生的,尤其現代醫學講究『心理健康』,我們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會美好莊嚴,這是最圓滿的心理健康。

 

◎凡夫都有業障,沒有業障就不會來此世間。有業障就有病苦,消除業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建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首先要把教育辦好,教育的目的是『思無邪』,也就是讓大家都能夠有正確的思想和見解。第一個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應盡的義務,這樣才能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中國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防患未然、防微杜漸,讓大家都有共識的標準,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發生。

 

◎中國人講『倫常』,『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五種。君臣,在現代社會,也就是老闆和員工、上級與部屬的關係。『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

 

『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別人想想。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義』是義務、奉獻,不要求報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些都是本分義務的工作。

 

『禮』是禮節,人與人之間往來要有『禮』,禮有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治國,禮治比法治更好。

 

『智』是理智,待人處世頭腦要冷靜,不可以感情衝動,意氣用事。

 

『信』是守信用,人無信不立。

 

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備這五種道德,儒家講『五常』與佛法講『五戒』的意義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慧。雖然現代社會對於倫常道德已經不重視,但是我們身為佛弟子,還是應該遵守,因為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心地純正、依教奉行的人不會著魔,因為邪不勝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這些都是著魔的緣。所以一些喜歡感應、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七地以下的菩薩投胎,都會有隔陰之迷,更何況是我們凡夫,前世所造的業,不管是善是惡,遇到緣成熟的時候,都一定要受果報。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對於兒女的教育、為他們選擇朋友應該要很謹慎,這關係到他一生的前途,影響很大。

 

◎凡事都要緣分,我們學東西如果沒有機緣,一輩子都遇不到善知識。

 

◎『五濁惡世』在從前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現前社會是處處可見。現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質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悶。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大家不斷的造五逆十惡,種三惡道因:嗔恚心重的將來墮地獄;貪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墮餓鬼道;對於邪正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的墮畜生道;造的惡業愈深重,生活就會覺得愈苦悶。

 

◎學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拚命鑽研,要真正深入身體力行,深入境界。

 

◎真正念佛人,的確不會老、不會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沒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個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會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夠得到殊勝利益。我們不念苦、不想病,日子過得幸福健康又快樂;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沒有死苦。所以中國人說『返老還童』,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自然不難作到。

 

◎『無量壽經』具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是有道理的。從今以後,一直到佛法滅盡,這部經會救度許許多多的眾生,因為它最契末法時代一切眾生的根機,無論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圓滿。只要能夠熟讀、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會得力。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大乘經論,一定要先斷煩惱,才能夠入門。仔細想想,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誰有能力斷盡?如果不能斷煩惱,研學大乘經論,就容易流為學術研究,增長所知障,這點我們一定要冷靜思考。

 

◎『阿彌陀經』的文字雖然淺顯,但是義理非常深奧、很難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雖然不求解,也能夠深信不疑、信願持名,獲得真實利益。

 

◎現在全世界的氣候異常,顯示人心不正常,我們要在共業中修別業,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夠在大災難中,得到三寶的加持護佑。

 

◎出家人萬萬不可自大自狂,對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虛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誰有『道』就向誰學,淺的向深的學習。佛陀時代,舍利弗、目犍連對維摩詰居士的禮敬跟對佛是一樣的;玄奘大師在印度求學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出家應當求一切眾生的福報、佛教團體的福報,所以四弘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還有『我厭惡的眾生』這就錯了。四弘誓願是我們自性的流露,如果違背自性、只求自己現前福報,那就真的錯了。

 

◎出家人墮落得很重,單是虛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養,就是極大的罪過。一定要認真修行,才能夠消業障。講經講得再多、聽經聽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業障還是不能消除。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對於權勢、名利、欲塵毫無貪染,才能夠與道相應。

 

◎一心念佛、清凈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過得去就好,不必太計較,只要是為大眾的真實利益,功德都圓滿。凡事隨緣而不攀緣;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這是出家人的『清福』。

 

◎要真正發心『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團。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識,這是六和的第一條『見和同解』。『共識』就是大家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教導修行。

 

◎真正愛護一個和合僧團,如果自己與大眾知見不同,就離開道場,絕對不破壞僧團。人各有志,法門平等,這樣的人有大福報,諸佛菩薩必定護念。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續佛慧命。

 

◎自古以來,家庭、社會、國家、團體,想要興盛、長久,必須遵守兩個原則:『見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準差距不大。

 

◎佛門道場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這就是社會中最尊貴的團體。如果四眾弟子不能夠和睦相處,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毀滅佛教、破和合僧。

 

◎世、出世間法都應該以『五德、六和』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兩個人住在一起都會鬥爭,即使一人獨居也不免自生煩惱。

 

◎『和合僧團』為什麼難得?要四個人共修六和敬實在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有意見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們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大家都捨棄自己的意見,自然就會見和同解。

 

◎今生我們一定要有把握,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才不枉費這一生遇聞佛法,修學凈土法門。

 

◎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學佛都走錯了方向;只有這一世走對了。能夠遇聞『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稀有的大福報。夏老居士說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真正認識,專修、專弘,真正是億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遇到而不能夠深信,專修專弘的,也算是有福報,只是還沒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這個殊勝稀有的因緣,認真修學。

 

◎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幫助讀書人安心求學,這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修行的根本是『觀念』,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想法、看法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可是一個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不容易。中國古人說,唯有大聖賢,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我們天天對照經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點點滴滴都去除乾淨。

 

◎佛法講『精進』,進就是進步、不落人後,真正的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絕對沒有跟著時代走的。因為如果不能走在時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機契理,眾生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佛法修學的綱領是覺、正、凈,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不但是修學的綱領,也是修學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凈,但是心清凈不一定平等。換句話說,心地清凈雖然可以開智慧,但是不圓滿,一直要到平等心現前,智慧才會究竟圓滿,也就是成佛。

 

◎往生的標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簡單的說,就是專想專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夾雜,不間斷。不但不能想世間法,想斷煩惱,想一心不亂、想度眾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號,其餘都是妄想。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信心第一,『七』代表圓滿,正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間法成就的第一個條件,都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所以六種信心當中,『自信』最重要,而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淺成正比例。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個人沒有志向,成天醉生夢死,一輩子都不會有成就。我們念佛求生凈土,這是世出世間的第一大願,也是最究竟圓滿的大志願。

 

◎佛的心清凈平等,菩薩心是修行六度,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凈五戒,修羅道修下品十善,但是嗔嫉心重。餓鬼道的主因是貪心,畜生道是愚痴,墮地獄最重要的因素是嗔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緣,我們仔細反省,就會曉得自己屬於那一道。想要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凈土一個方法而已。

 

◎凈宗修行的宗旨、目標,都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目標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宗旨是『清凈、平等、覺』。『無量』是指圓滿的性德,在一切無量之中,以壽命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統統都無量;『莊嚴』是說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們依照『凈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標一定能夠達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無論用觀想、觀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違背修學宗旨,如果念佛很認真,心裡還是迷、邪、染,這樣念佛一定有偏差。

 

◎『改進』,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才會有進步。

 

◎自行、化他不相妨礙。化他是盡心儘力幫助別人,幫助他覺悟、看破、放下,幫助他對凈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凈土。自己修行是為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對於自己的修行也會有利益。

 

◎世間人過年是喜事,歡欣鼓舞,覺悟的人卻覺得很悲哀,正如普賢菩薩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距離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來的快樂?這是覺悟的看法。所以學佛要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了解事實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決問題。世間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淺;只有覺悟的人,眼光遠大,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佛菩薩告訴我們,眼前有福,將來沒有福,這個福報是假的;眼前快樂,將來不快樂,這個樂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覺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實永恆的快樂。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

 

◎道場有教化眾生的使命,教化眾生不一定是講經說法,法門無量無邊,領眾修行與講經說法的功德都是一樣。而能夠作到身心清凈,起心動念都如法,當眾人的表率,這是真正的教化眾生。

 

◎凈宗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輪迴路險。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所以要捨棄輪迴、求生凈土,這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二六時中以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是極樂世界。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眾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凈,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真正願意放棄經教、老實念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澈底覺悟,一種是善根非常深厚。這兩種人,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就。如果不是這兩種人,就會有疑惑,『疑』是菩薩的最大障礙。真正相信凈土法門的人,一句佛號已經足夠,金剛經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以凈土法門來講,則是信心清凈,得理一心不亂,成就念佛三昧。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實質上都是以『三福』為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中的根本。

 

◎出家認真修行,培養自己的品德學問,教化眾生,就是孝養父母。

 

◎修行最高的目標是『清凈』,心地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則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和十大願王。

 

◎我們修學的標準是『無量壽經』,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戒定慧三學和三歸依,同時也具足眾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準則,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們正授五戒法,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參禪可以得定而很難明心見性,是只有身戒清凈,心戒不易清凈,換句話說,殺、盜、淫、妄的念頭如果沒斷,所以不能開悟。我們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亂,持咒不能夠三密相應,問題都在這裡。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沒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難。

 

◎學佛發心了脫生死,應該認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雖然只念十聲佛號,也決定往生;否則就算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可見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從心地上,把煩惱、無明統統放下、完全舍離,修行才能成就。

 

◎大乘佛法雖然多,而以『布施』為中心。布施就是舍、放下。在菩薩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整個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舍』,能夠捨得乾乾淨淨,就是成佛。

 

◎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和執著。『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修學的樞紐是『禪定』,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凈、得禪定,只有禪定能夠克服煩惱執著。心清凈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開意解,自性智慧顯露。

 

◎『戒』是規矩、威儀。佛的行住坐卧,言行舉止,自然都合規矩,我們學戒,就是學習佛陀一切的行為。

 

◎從清凈心生出的慈悲,沒有分別執著,一切平等,所以稱作『大慈大悲』。清凈和慈悲,是一體的兩面。從大慈悲中能夠顯露清凈心,由清凈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輔相成。

 

◎『修行』是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所以要讀經,用經典教訓來對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與經典不相應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燃香』的意義,是表以身心奉獻,供養三寶、供養眾生,發願留下這幾炷香疤,時時提醒自己要盡心儘力幫助眾生,犧牲奉獻。

 

◎世尊教出家人要時常摸摸頭,提醒自己為眾生、為弘揚正法認真修持,犧牲奉獻。所以佛教我們燃身、燃臂供佛,這都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把身體、手臂都燒掉。觀世音菩薩都需要千手千眼廣度眾生,凡夫只有兩隻手,幫助眾生都來不及,怎麼說還要燃掉呢?

 

◎『行菩薩道』,就是過菩薩的生活,菩薩是覺悟的人,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所以要學覺悟。修學的方法是首先要讀誦經典,然後認真求解,把經典的教訓,作為自己思想、言行的標準,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這樣就是『行菩薩道』。

 

◎『禮』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相處,能夠使別人不討厭自己,這就是『禮』。

 

◎修福要把握機緣,不需要等待,譬如舍財,有多少就舍多少,如果要想等錢多的時候再做,往往會喪失機會。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大乘人的心地清凈,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看起來豁達又洒脫。有的人外表看起來很洒脫,但是心裡一點也不清凈,這樣子不能稱為大乘人。

 

◎學佛最重要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是絕對得不到利益的。

 

◎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普賢行是佛法裡面最殊勝的行門。無量壽經上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得極樂世界就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既然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對於普賢行應該要用心學習。

 

◎普賢行是什麼?整部華嚴經,就是普賢行的典範,裡面有圓滿的理論、詳細的方法、還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普賢行的特色,是廣大、平等的心行,只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無論是聖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為,都可以稱為普賢行。所以它的內容多彩多姿,非常豐富,裡面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的分別,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對、對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賢行,都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從內心修起。

 

◎無量壽經從經題開始『清凈、平等、覺』就是教我們修普賢行。我們心裡還有很多的標準和等差,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換言之,心不清凈、不平等,這就是業障。

 

◎諸佛菩薩修學的原則是清凈、平等、覺,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表現,卻是千變萬化。所以菩薩講求權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順應環境,善巧方便,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我們凡夫心不清凈,在複雜的環境里看不清楚,於是就胡思亂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諸佛菩薩心地清凈、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樣樣都處理得很圓滿。

 

◎普賢、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教我們如何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運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和實踐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如果分開來看就會有偏差。

 

◎現代人心從『根本』上壞,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對三寶,以及盡虛空、夾法界的眾生,它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我們現在待人處世,對於喜歡的貪愛,不喜歡、不滿意就起嗔恚心,無量壽經上說的清凈、平等,我們一絲毫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從根本上壞。

 

◎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這個事實在理上講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號?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無論修學任何法門,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專精』,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一尊佛,才會成就。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講緣分,沒有緣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一切眾生,跟眾生結的緣最深、最廣,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為他用的是『妄心』;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有生有滅,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諸佛用『真心』,真心每個人都一樣,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樣;因為真心不生不滅,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

 

◎我們看佛經的文字、段落、層次都非常嚴整,真正做到增減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性本有的規則,有條不紊,所謂『法爾自然』也。

 

◎大乘菩薩的生活瀟洒、有情趣,一切言語動作、行為舉止,都可以啟發眾生的善心善行,絕對沒有戲論。所謂『戲論』,只要是對眾生沒有益處的言行,無論作得再好、再嚴肅,都稱為『戲論』。

 

◎佛經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通就是通達自性,諸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我們專學一部、通達自性以後,其餘的經典,那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現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專精』而已。

 

◎經典的真實意義,不在語言文字之間,而是在真如本性裡面。我們應當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只要我們能夠破迷開悟,就是見到真實的義理,換言之,如果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面打轉,恐怕永遠不能開悟。

 

◎起心動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轉真如本性為八識。

 

◎佛在吉凶經上講得很清楚:『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所以我們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間意。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絕對不會有障礙。

 

◎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於『聞是經』、『聞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我們現在雖然已經聽到佛的名號,但是沒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沒有做到『凈念相繼』的標準,所以不能稱為善男子女人。『凈念』是接受,『相繼』是保持,換句話說,真正發願往生、凈念相繼的人,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

 

◎口念佛有兩種意義: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幫助眾生種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阿賴耶識種下金剛種子,將來因緣成熟,他也會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圓滿。

 

◎我們每天讀經不叫做『持經』,真正的持經,是心裏面信願往生的念頭,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為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凈,一切事情雖然不去想也會作得好,因為清凈心能夠『照見』,面對一切人事,心裡非常清楚,處理起來不會有差錯,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世間人總是費盡心思、設計籌畫,不知道只有清凈心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佛的名號,就是現階段佛法教學的宗旨,如果不能認真去做,就很難獲得殊勝利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寂凈、滅煩惱,合起來說就是慈悲清凈的意思。世尊教我們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轉,才能夠把一切人事處理得恰到好處。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裏面沒有一點污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點分別執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統統圓滿。

 

◎三毒煩惱中,以『痴』最嚴重,愚痴是知見錯誤、善惡不分、賢愚不明,佛法常說:『破戒可救,破見不可救』,一切違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痴所帶來的。

 

◎知見要正,心地要清凈。知見錯誤的人,雖然持戒,只有福報;如果知見正確,持戒是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清凈心。雖然說福報大的人,可以開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見正確開的是正智慧,知見錯誤開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將來墮落得更深。

 

◎佛光普照,絕對沒有分別,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有緣』;換句話說,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願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

 

◎大乘佛法『正定』與『邪定』的區分,就在於有沒有明心見性。四禪八定只是世間禪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屬於『邪定』,所以小乘阿羅漢雖然證得九次第定,已經超出六道輪迴,但是沒有明心見性,世尊在楞嚴會上仍然批評他是『邪定』。

 

◎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夠迴向極樂世界,都可以往生。這就是慈舟法師在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心三輩』。

 

◎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相貌就會跟佛一樣;我們的心純凈善良,相貌自然也會純凈善良,這就是『相隨心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

 

◎佛想念眾生,生生世世從來不間斷,一直要到眾生成佛,佛的願望才算圓滿;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佛總是一直想念著我們。眾生怎麼樣才能成佛?念佛就會成佛。

 

◎魔示現的瑞相,與經典上講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們修學的本尊不一樣。例如念阿彌陀佛的人,如果有藥師如來,或者地藏菩薩現相,那一定是魔來擾亂,我們還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轉動。

 

◎佛菩薩示現瑞相,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鼓勵初學,另一種是考驗我們的定力。如果我們修學到某種程度,看到佛菩薩示現瑞相,還會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個考試就不及格。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報,沒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報還是很少,因為他的心術不正。心術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運,不能平息動亂。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有沒有時常想到利益眾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也能夠盡心儘力把正法介紹給別人,有這種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夠作到,這需要靠福報,只要盡心儘力,即使沒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樣圓滿。所以佛門講『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盡孝的好榜樣。在古禮中,『祭禮』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揚孝道、慎終追遠,身為一君王,其他典禮可以請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親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齋戒沐浴,就像佛門閉關一樣,把所有的人、事、物,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業,希望在三天之內,能夠請祖先來接受祭祀,所謂『誠則靈』,心地真誠就會有感應,所以舉行祭禮絕對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順父母。佛陀告訴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以『三福』為基礎,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親尊師,如果我們對父母師長不恭敬,縱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跟佛的心愿不相應,也不能夠成就。

 

◎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目的,就是論語所說的『思無邪』,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見,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痴,貪愛、嗔恚,煩惱自然就減少。

 

◎我們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以外,都是為眾生著想,這樣往生一定沒有障礙。如果還有私心、妄想,縱使一天念佛十萬聲,還是很難成就。

 

◎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都是提醒我們要『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都是因為『我執』太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成就大眾,能夠長時間的熏習,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

 

◎受戒燃香,跟點蠟燭的意義相同,也就是發願要以智慧、才藝、體力和所有的一切,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積財傷道,布施是真正的儲蓄,真正的保值。

 

◎『素食』是培養我們的大慈悲心,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

 

◎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僅是對佛,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樣的恭敬心。

 

◎佛教的興衰,與國運關係很密切,這點我們只要留心歷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觀念錯誤,以為誦經拜佛就可以消災,其實不然,『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教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如法修行,自然能夠有求必應,祈福消災是果報,所以要認真修因才能夠得到果報。

 

◎『緣』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能夠認識緣,一切法就不會有障礙,這是佛法常講的『觀機』。能夠真正把『緣』字參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我們對於因果道理雖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會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們還沒有深信。為什麼信心會不深切?因為凡夫迷惑顛倒,不明白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既然身體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樣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實。佛經上說,身體是果報,身相、容貌、健康屬於正報,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報,這都是自己前世種的因,今生自己受果報,誰都沒辦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夠超越。

 

◎凈宗修學的關鍵在『信、願、行』,信願行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開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願心會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們用功不得力,是因為信願行的力量不夠,抵不過妄想、煩惱,所以會被業力牽著跑。只有信願行的力量超過業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我們平日的言行舉動,都要想到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利益的,就應該說、應該做;對眾生沒有利益的,我們不去說,也不要做。換句話說,對於是非善惡我們心裡很清楚,但是取捨之間,一定有分寸,這就是戒定慧。

 

◎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福報有三種:『財富』、『聰明智慧』和『健康長壽』,這三種福報,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喜歡、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夠得善果,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連佛菩薩也無法扭轉。今生髮大財的人,前生財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長壽。所以這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財源滾滾而來;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卻貧窮過了一輩子。一般人以為是命運在操縱,其實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夠扭轉。

 

◎『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要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深信凈土法門,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立定誓願今生一定要得生凈土,見阿彌陀佛。有這樣堅定志願的人,就是發了無上的菩提心。

 

◎我們時常讀經,提醒自己『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定決心求生凈土,這樣才達到讀誦經典的目的。

 

◎什麼是『進步』?改正缺點、發揮優點,就是真正的進步。為什麼會『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專學壞的、不學好的,這是愚痴。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別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別人高,別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門沒有高、下。有高、下的是眾生的根器。佛法所謂『契機、契理』,契機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修學,才容易成就。

 

◎在末法時代修行,我們要認清環境,古時候與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環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所以在佛陀時代,弟子們是『共學』但是沒有共修,大家一起聽佛說法,然後回去各自修行。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是農業社會,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從小就接受五倫、十義的教育,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由家長總管人事,有條不紊。以這樣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團,自然彼此互相尊重,盡本分、負責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觀現代人強調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當然不一樣。

 

◎佛法講『六和敬』,儒家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五倫十義』已經具足它的精神。現代人在家庭,從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觀念,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在社會不能安於社會,時局很亂,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們一定要覺悟。

 

◎凡事都是機緣,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提供十方有緣眾生最圓滿的修學道場,我們建立這個小道場,也是為有志於凈土的同學來修習。我們念念是為弘揚凈土法門。完全的犧牲奉獻,培養專修、專弘的人才,絕對沒有一點私心。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定要與阿彌陀佛的心愿解行相應,才能夠往生。

 

◎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凈是健康的根本,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把業力轉為願力,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係。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聞利養,凡事損人利己,就註定失敗。

 

◎我們擷取典籍的菁華是修大善,專心一意是修定,取捨精當是智慧,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圓修戒、定、慧,這是真正的圓頓大法。

 

◎中國古聖先賢與大乘佛法的偉大處,就在於心量廣大,真正沒有一點私心,所以他們的言論、教訓都是從心性自然流露。我們彙集這些經論、古書、典籍的菁華,介紹給世人,目的在於促進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執著很重,看看古聖先賢道德、學問之高。心量廣大,沒有染污,念念只為協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絕對不去爭名奪利,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能夠多讀古書,慢慢薰陶,人心就會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讀書等於是跟古聖先賢交朋友,聽他們的教導。讀多了,一定開智慧,做事就會謹慎,不敢貿然行事。中國文化能綿延五千年,在於知識分子的共識很高,思想見解很接近。從前讀書人大多數都讀孔孟書,而且不管學不學佛,也會讀佛經,因此大乘佛法對中國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識。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後依循一條正確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他的行誼才知道學問之重要。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明理,與大眾相處,思想、見解沒有共同的標準,各人依各人的意見,僧團必不能和合。

 

◎世間人如果不從學術下手,建立共識,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識,不是依據某人、某派的學說,這樣不能令人心服。中國自古以來,朝野都遵從孔孟學說,因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沒有一點私心,所以能夠服人。前清盛時,宮廷每天都讀誦『無量壽經』,君臣上下依照經典教訓達成共識,這的確是清初帝王智慧過人之處,可惜被慈禧所廢除。

 

◎中國古人說:『道』喪失後有『德』,德喪失後有『仁』,仁喪失後有『義』,義失後有『禮』,禮喪失後就會天下大亂。『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養,『仁』是推己及人,『義』是盡義務而不求權利,『禮』尚往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經驗閱歷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體驗,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時間,還不一定正確。

 

◎眼光要往遠處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輕時懂得把握時間讀書,充實自己的德行、學問,修福修慧,親近善知識,增長見聞,晚年才會有福報。人要有遠慮,我對別人好,人家也對我好;我照顧老人,將來自己年老,也會有人照顧我;懂得愛護年輕人,年輕人也會愛護我。

 

◎印光大師常說,要救這個世界,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積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災難,共業中還會有別業。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把恩怨拋開,造業都是從這裡開始。如果不能夠徹底放下,冤業愈結愈深,等到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再繼續受報。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

 

◎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一切業障都能消除。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惡念。看到兩個人不和,我們心裡明了這是他們的業報,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來順受、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凈、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與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如果互相違背,破壞正法,決定墮落。我們不入佛門,還不至於造這些重罪;一入佛門,造許多重罪,往往自己都還不知道。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

 

◎領導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歡你,光靠權勢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報才能夠服人。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長官,即使是離職以後,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懷念他。

 

◎帶人是要帶人心,時時處處都為大眾作表率典範,部下才能心悅誠服。所以不拘小節的人,不能當領袖。

 

◎領導人有三種: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對他心悅誠服,前途寬廣無邊。第二、倚賴前世的福報,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報享盡,一定要受苦、墮落。第三種人運用權術計謀,欺壓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台,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這些我們多讀歷史,都能夠看得到。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同修們近來在念佛或研究經教,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不但是個人之福,亦是地方、社會、國家之福。

 

◎凈土經論古時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是往生論。前清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稱凈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特取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四經之後,稱為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凈宗的菩薩,皆是圓修普賢法門,殊勝無比。

 

◎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僅是楞嚴的中心,楞嚴的精華,的是楞嚴之心經,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

 

◎大佛頂: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譯為白傘蓋。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顯示無量色彩,傘蓋表防止污染。所謂的污染是指心裡污染精神、思想、見解等污染,如華嚴經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等是。如何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凈,此經是最好的方法。

 

◎十方如來清凈海眼: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凈心,智慧眼,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於五欲六塵,無有出離三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為專治此病之良藥。

 

◎得菩提心入夾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覺心,正覺心起用,即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正夾知。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

 

◎如來是自性覺,密因是根中之性,了義是稱性起修。

 

◎母喻能生,十方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稱佛母。此是指五會楞嚴陀羅尼神咒。現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是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彌陀名號即是十方佛母無上神咒,稱念功德不可思議。

 

◎上上根熟眾生修行,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義,死心塌地老實念。大勢至菩薩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於你,稱為『灌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

 

◎經題中大字:非大小相對之大,是對心性的讚詞。『大』喻眾生心,為什麼不說是佛心呢?因為若說佛心,凡夫自以為無分,說眾生心則人人自覺有分。

 

◎世間法即六道輪迴之法,出世間法即是聖人之法,即出六道輪迴之法。不論世出世間法皆一心之所變現,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般若經即是『實相』,諸大乘經中之『佛性』,『圓覺』,『真如』等。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之別名。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彌陀,則盡虛空夾法界,與十方如來相應。一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無量光明神通智慧盡在此一句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能與十方諸佛產生共鳴,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本經經文雖不長,但確實為大經大教,是對根熟菩薩而說。凡夫一生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是為大行,一生圓滿菩提,故為大果。

 

◎善導大師云:九品乃為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們亦有分。

 

◎『佛頂』表殊勝妙法,華嚴如佛全身,此經『楞嚴』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而本章為楞嚴經之中心,故為頂中之頂,無比之極勝稀有絕妙,能令凡夫當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大法。

 

◎依修直趣無上菩提,故『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最勝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藉其他方法幫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開,是其最勝之成就。其他方法,達到明心見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開。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謂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實念,還要加一些禪、咒、教等其他的雜行,都叫不老實。老實人一句佛號念到底,大勢至菩薩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倫表五十二階位,每一階位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依此法得成就,這條路是最快捷、最圓滿的成佛大道路。

 

◎佛頂上有一肉髻為三十二相之一,叫『無見頂相』。為何叫無見頂相?因為佛頂放光,故佛頂真相為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以佛之無見頂相,顯此法最勝,表念佛『執持名號』,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說能聽,還聽得明了歡喜,實蒙十方諸佛本願威神現前之加持。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無情,包括一切動植物礦物皆有。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體,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華嚴經云: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為一切法性體同,故為同一法性。

 

◎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因為佛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們何時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見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純善。

 

◎佛法教學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顯,故不分別不執著,隨拈一法皆是本性所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真心』即是『如來密因』,能用真誠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所有大乘修學,皆不可離密因,即是真心。何謂真心?離心意識謂之真心。何謂離心意識?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別執著即是小乘法。

 

◎交光大師於楞嚴正脈中云:『舍識用根』。何謂舍識用根?不分別,不執著,不用眼識見,而用見性見,不用耳識聞,而用聞性聞者,是也。

 

◎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故一聞千悟。唯修行不夠精進,定少慧多,不能證果。富樓那尊者,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故雖修行證果,於楞嚴會上仍不能契入。

 

◎智慧與聰明不同?世間人有聰明沒有智慧,這種聰明,佛法稱之世智辯聰。『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聰明』是由意識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於一切法得正夾知。

 

◎權小修行,權是權教菩薩,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則很繁雜,須歷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義,若能徹悟,則可一生成佛。若能於一切境界舍識用根,即是從根本修。

 

◎解六結不易。解了一個動才是靜,靜是定,定有深淺,淺的還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禪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結越三空,全憑自力,唯念佛法門依彌陀本願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古來祖師大德所訂之早晚課誦,因眾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難對治現代眾生之習氣毛病。凈宗學會新訂課誦,早課誦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希望以佛願啟發自願,誓與佛同心、同願。晚課誦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誨,與佛同解、同行。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有三十二應,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應就是講經說法,對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開示,故無有定法可說,隨眾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穫,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穫。

 

◎世尊於楞嚴會上,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眾生抉擇法門,文殊以『返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最契此土眾生之機,說明『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在娑婆教化眾生以音聲最恰當。孔子之教學與世尊之教化皆以音聲為教學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見文殊菩薩之選擇,不無道理。但為何選擇耳根圓通而不選念佛圓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薩為法界眾生選擇法門,則非念佛圓通莫屬,因念佛法門的契法界一切聖凡之機。我們若能以『返聞自性』的方法來念佛,則必能往生實報莊嚴土。

 

◎首楞嚴與念佛法門有何關係?楞嚴的精華在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又觀音、勢至為西方三聖中之二大菩薩,故知其與念佛法門關係之密切。

 

◎倓虛法師說,他一生親見念佛預知時至,立化坐脫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聽說的就太多了。禪宗大德,參禪得定的有,但『明心見性』開悟的則沒聽說過,故其修學成就難易可知。

 

◎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正顯觀音與此土眾生特別有緣,故云『家家觀世音』。若能以『返聞自性』用在念佛,更為了義中的了義。念佛法門契合法界眾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念佛一法,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其他修行方法,要證小乘初果都很難,何況深位。我等今日能聞此念佛法門,又能生歡喜心,欣然奉行,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現前蒙諸佛本願威神冥顯加持,機緣非常難得!

 

◎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是由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錯誤的見解)。見惑可歸納五大類:礳身見:即執著身是我。禡邊見:即現代人所說的相對論,一切法相對存在等見解。禕見取見:是為果上之成見。禎戒取見:即因上的成見。禍邪見:除上述四種之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皆屬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離三界,圓證菩提,非此帶業往生之念佛法門,難以成就。帶業往生,是此法門最殊勝處。

 

◎這句佛號,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應。若能心口相應,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心佛相應,則品位更高。這句名號是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念即將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執持名號老實念,就是從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修,大不一樣。那是從心意識修,是染修,不清凈,所以見性難。念佛人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證果。故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土是唯心凈土。往生證果是本有的恢復,不是新的事證。

 

◎何謂分證諸聖?聖揀別不是凡夫。須陀洹是小乘中的小聖,阿羅漢是小乘中的大聖。就斷惑程度而言,圓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羅漢,八信、九信同緣覺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里的一年級,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從來沒有機會升到一年級。今天我們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機緣太殊勝了,就看看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往生凈土。圓教初住至等覺都是分證,惟有成佛才是圓證。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由根發出力),是深植佛種,培育修學的根基。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薩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薩屬異生性,尚未成為真佛子,就好比預備班。十信位滿,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佛心行相應,所以稱佛子。

 

◎十行:十行菩薩從十住,位滿進入十行,破十品無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觀,有能力代佛教化眾生,此階段廣六度而行佛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有同修說自己的命不好,命運是可以改的。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發願學習講經。講經說法不難,難在不肯發心。講經說法就是將身心奉獻給佛菩薩,奉獻給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現在國內外處處皆缺乏講經人才,所以大家果能發心講經,以功德無量莊嚴身心,命運自然轉佳。

 

◎十迴向:十向以前是偏重在事相上修,十向以後,進入心性上修,是真實稱性起修。

 

◎四加行:法相宗於十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實觀,得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為入正位之準備稱為加行位。此經則以泯心佛而滅數量為加行。

 

◎人有命運,國家亦有命運。起心動念即落入數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不落入數中,如此才能證得無量光壽。

 

◎十地:深契真如而覆蓋涅槃,即是分證佛果。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齊是平等,際是邊際。果證實際同佛,唯行大慈,留惑潤生,廣度眾生。

 

◎圓頓根性人念佛,必定往生,且品位不低。如果不是圓頓根性的人,就須培養,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經典,或專念無量壽經。先將經文念熟,然後遵照經訓修行。將經中所說之道理、教誨、境界都能應用在生活之中。時時認真反省自己起心動念,有無與經訓教誨相違,若行為與經訓不符,就要依經改正,這就叫『修行』。要真正將經上所說的全都做到,如是積功累德,自然就養成圓頓根性。

 

◎『首楞嚴』是大定之總名。為圓教極果所證之境界,是自性本定。佛自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究竟堅固?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異的真如自性,一切法由自性流出。

 

◎圓頓行人功業唯在初心,經雲初發心時即成佛道。特別是此念佛法門,若能保持初心永無改變,此生決定成就。

 

◎『干慧』:位在十信後初住前,欲習初干,證得人法雙空。阿羅漢證人空未證法空,干慧菩薩證法空但未見性,還未破無明;再往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入初住以後,就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修學與諸佛如來無差別了。

 

◎金剛經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要破四相,離四見,金剛般若自然現前。

 

◎七趣原無: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中生出來的。六道眾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夢境。古雲至人無夢。有分別執著才有夢,夢境與心思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心惡作惡夢,心善作善夢。念佛人常夢見佛菩薩,孔子常夢見周公。故修行人,可由夢境檢點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與否。

 

◎交光大師妙圓三定:礳妙定:非是修成,是本來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滅。禡圓定:即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四無礙境界)』。亦即法華『世間相常住』。禕大定:凡夫亦俱此定,與諸佛無異,唯自己不知。

 

◎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殊勝功德,我們不能體會,因為心太粗、惑障太重。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門,沒有一法能和大勢至菩薩專修專弘的念佛法門相比。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心是因,無生忍是果。大乘圓教初住以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可稱為無生忍。嚴格說,如仁王經說: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才是無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滅忍。此處無生忍通指如來果地境界。實在說,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是收心,平常我們的心向外賓士,對六境起貪嗔痴,被外境所牽引,心作不了主。現在把心收回來,把眼識從色塵里收回來,耳識從聲塵里收回來。都攝的方法,就是凈念相繼。

 

◎禪凈雙修是凈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彌陀化身)所倡。但須知當時的時代背景,彼時禪風極盛,且行者執著,故大師應化世間,於參禪現大徹大悟,再回頭專修凈業。顯示大徹大悟仍須念佛才得真實成就。故知大師開示對象是參禪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師對我們說法,必是教人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門,『自得心開』即明心見性。

 

◎印光大師在蘇州念佛堂,不講經、不傳戒、不做法會,終年念佛到底,以輪班的方式,日夜輪流念佛,永無間斷,目的在達成凈念相繼,此乃真正念佛堂。

 

◎不肯發心念佛是沒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發心念佛。如何知道?讀『華嚴』就知。華嚴似海,所有大乘法門均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後十一位皆念佛求生凈土。經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指初地,『終』指等覺菩薩。

 

◎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均發願求生凈土,以阿彌陀佛為究竟歸依處,極樂世界確為一切大乘最後歸宿。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凡有求而不應者,定是本身有障礙,覺察障礙,排除障礙,則自然感應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為個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塵,則不如願。因佛菩薩不會幫你增長貪嗔痴。

 

◎佛菩薩念念不忘一切眾生,眾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業障,不能感應道交。

 

◎初學之人,如何都攝六根?攝根,就是修清凈心。初下手時,每天看佛像,功夫純熟時,見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專念佛號,專聽佛號,轉一切音聲皆成佛號。

 

◎『同倫』: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願,關係密切。同志即同倫,盡虛空夾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勢至菩薩同倫。五十二同倫,乃五十二個階級,每一階級都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法界中,老實念佛,發心專弘專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倫之中,故我等若果真發心,亦屬此五十二同倫之一。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門『信、願、行』是三資糧,信心為第一。彌陀要解中講六信,第一為信自。第二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念佛就是發心作佛。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頭很厲害,想什麼變什麼,念佛成佛,念貪嗔痴變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造的,自心變現的。道理明白了,於念佛成佛才不懷疑,有把握有成就。

 

◎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亂,定在這句佛號上,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念念不忘這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一句佛號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開智慧。最初效果是輕安、快樂、法喜充滿。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再進一步就開智慧,明心見性,即理一心不亂。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勸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緣、大事業。現在台灣,從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勸人念佛,沒有太大問題,而其他地方還有相當的障礙。譬如在美國禪密之風很盛,凈土法門至近幾年才漸漸被接受,對於念佛法門能重新評估肯定。當然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十迴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一句聖號上。佛心安住在那裡呢?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還是安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老實念,等見到阿彌陀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認真而論,無有一佛不住於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經原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故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稱念一切諸佛。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與如來果地無二無別。佛用圓滿真心,地上菩薩亦如是。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等覺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覺尚且憶佛念佛,何況十地菩薩。『憶』是心裡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遠。故憶佛念佛是凈宗修學最重要的方法。

 

◎果能老實念佛,效果實不可思議。若不老實,功效就難講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會念,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云:念佛最忌夾雜。一但夾雜,就沒有效果。世間事尚且不能夾雜,何況佛法。雖不想有夾雜,但妄想不斷,故勸大家讀經,把念頭集中到經典上,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發心、勤學、宏願、智慧、弘化成就眾生等不可思議功德。把握這個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擴充到盡虛空夾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應。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圓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識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識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們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為『正念』,凡夫的『想』為『妄想』。是知超凡入聖,唯有用真誠心念佛為妙。

 

◎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準則。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對眾生要恭敬,如同對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實清凈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第二章德遵普賢,明白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大家要努力往這個目標上去提升。

 

◎十二如來乃阿彌陀佛之別號,亦即自性之德號,此經所說種種境界,皆是說明自身真相。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眾生身心清凈;斷煩惱,開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經云:佛佛道同。諸佛如來從果證上,從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無二無別。但於因地發願不同,與眾生的緣亦不同;阿彌陀佛於因地中發廣大無比之宏願,誓度盡虛空夾法界,上盡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早日成佛。故其弘願深緣,不可思議。

 

◎為什麼學佛?多數人只為解決痛苦、厄難、挫折、求世間福報而學,有幾人是真為往生成佛而學!由此可知,我們心量之小。因此,我們讀經的目的,即是在激發如同阿彌陀佛之大心大願。

 

◎十二如來表阿彌陀佛從修因到證果所顯現的無量智慧德能,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將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說穿了,不過是將妄想執著斷掉。只要除去妄想執著,則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樞紐在『禪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煩惱克服,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幫我們成就禪定的。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稱為三學。定到相當程度就心開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顯現。

 

◎無邊光佛:『邊』,邊際,即界限。界限從分別執著而生,有分別執著就有界限,若分別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界限也就沒有了。此時即得大自在。

 

◎無礙光佛,體寂用妙自在,體是清凈寂滅。首楞嚴大定是體,真心本性,本來就是一個定體。起作用能變現一切森羅萬象。體是能變,法界為所變。所變的境界稱為妙有,但相有體無,所以能事事無礙。

 

◎佛家講萬法皆空,乃從體上講;萬法皆有,是就相上說;體用不二,空有一如,那裡有障礙,此為事實真相。但我們看不到,理事無礙或可理解,事事無礙則無法理解。此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我們有無量的智慧神通與德能皆被迷障而不顯,不得自在受用。

 

◎佛度眾生之能力,無人能與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善導大師勸學佛人要聽佛說,不要聽菩薩不相應說。因菩薩之智慧德能不圓滿,故應依佛所說。

 

◎智慧光:指權智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給與一切眾生真實利益。什麼是真實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凈宗,才是真實利益。若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得輕安自在,就不是真實利益,學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樂、歡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大乘佛法獲真實利益,無過於念佛法門,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即可得到真實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樂,不迷惑、不顛倒,明白諸法實相。

 

◎常照光:淺而言之,就是時時、處處、事事都明了,無論何時何處,對人對事對物都覺而不迷。

 

◎清凈光:即身、語、意三業清凈。有煩惱、妄想、執著就不清凈,必須用定慧將之除盡,則能獲真正幸福,無一切憂惱恐怖,此為自受用。

 

◎歡喜光:是慈令安樂,是指他受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把喜悅讓一切眾生分享。

 

◎解脫光:離相普益。以真誠智慧德能利益眾生。對事實真相明明白白,不動心、不著相,能這樣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幫助眾生解除結縛,脫離三界輪轉。

 

◎安隱光:離生滅相。證得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首楞嚴大定即是指一切法究竟堅固,這才是真實的安隱。

 

◎超日月光與不思議光都是說佛的放光。前面十號是說佛的常光,智慧德能都在光中顯示。『放光』是為教化接引眾生而現,故放光要有特別因緣。而阿彌陀佛的常光與放光幾乎無差別,因為彌陀常放光。只要有人念佛,阿彌陀佛就放光照攝。或問為什麼念佛人感受不到?實因夾雜、心口不一,如此就和佛光不能相應。一個真正念佛人,只要專念、用真誠心念、老實念佛,六個月自然必能感受佛光攝受。但若天天想見佛光,即是妄想,是夾雜就不會有感應。如同念佛想求『一心不亂』,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因為也是夾雜妄念。因此,念佛一定要專、要純,才能感受佛光之不可思議。

 

◎古德將『不思議』歸納為五種:礳橫超三界,不俟斷惑。大乘佛法,除念佛法門外都要斷惑,方能成就,此非凡夫所能。而念佛法門只要伏住煩惱,念到一切妄念不起現行,即能往生。此為眾生人人有分。禡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我們以圓教為例,圓教初信斷煩惱,與小乘初果等。但智慧功德,小乘的須陀洹是不能與之相比的。故初信到七信生凡聖同居土,八信到十信生方便有餘土。初住以上才入實報莊嚴土。這些都需要漸進。唯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本來凡夫帶業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而阿羅漢是住方便有餘土,大菩薩住實報莊嚴土。凡夫往生後卻天天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這是十方剎土所沒有的,故下下品與上上品實無差別,此為西方凈土所獨有。禕但持名號,不假方便。即是不需藉用其他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不必夾雜參禪持咒等,就能大開圓解,一生成佛。禎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時劫。此表修證時間之不可思議。一日至七日即可成就,人人皆有足夠的修行時間。只要能死心塌地,如理如法老實念佛。禍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彌陀名號是一切如來所讚歎,每一尊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故人念佛,諸佛都歡喜、都讚歎、都護持。不思議中略說五種,我們生生世世都受用無盡,要得到佛菩薩加持保佑,一定要好好修行方可獲得。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就事相來說,是指大勢至菩薩修行的過程。但最重要的還是指表法,錶行者十二時中修行不斷。我們修行常易間斷,間斷就生妄想,妄想不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此為六道輪迴業因。天天在造作輪迴業因,當然出不了三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即是要我們背塵合覺。若能與阿彌陀佛天天接近,才能出三界。二六時中能夠不夾雜、不間斷,才是念佛的真正功夫。所以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念佛常常會間斷?是因為煩惱習氣太重,對佛號太生疏。所以要想辦法把這個障礙消除,首先要對西方世界有真正的認識。如此信心自然堅固,願心就會加強,才會歡喜去西方凈土,對於娑婆的一切才能真正放下。如此念佛功夫自然懇切,不會間斷。

 

◎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稱,大乘經上講無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為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即是禪定。心清凈才是正常的享受。念佛為因,三昧為果。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即是一心憶念,也就是心常想佛,想佛的相好。古大德告訴我們可以想佛的白毫或蓮花等,若將無量壽經讀熟,可幫我們憶想。想佛的發心、佛的修持、佛的大願,有妄想就用此法對治。憶佛念佛關鍵在『一心』,能一心念佛才能有成就,用雜亂心來念佛,只是種善根而已。所謂理念,是念佛要與心性相應,理是真心本性,是一切萬法之理體。但現在我們做不到,所以還是要從事念做起。念到一心不亂,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就達到理念了。

 

◎念佛法門是大勢至菩薩歷劫修行中,老師教給他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四大類:礳實相念佛:實相是念自性佛。自性怎麼念呢?不是口念心想。口念心想是屬於事念,離開口念心想,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念。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真心本性真實的明了,就是念實相。這跟禪家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境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參禪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理念,就是明心見性。不入此境界是不能明白的。禡觀想念佛:古人多用此法,但在像法之後很少人用。原因是佛的境界太高太微細,凡夫心粗劣,雖依經教來修,很難觀成。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一觀比一觀微妙。第一日觀,觀成時,開眼閉眼一輪紅日都在眼前,一切時一切處,亦均在眼前,那時往生就沒問題了。但很難觀成。第二水觀,觀大海結冰,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與此間翡翠相似,但實際上是不能相比的。若觀成功,則於任何地方,看起來都是琉璃地。禕觀像念佛:無論泥塑、木雕或金屬鑄造的佛像,就是要天天看,把佛的相好,印在我們八識田中。修這個方法要有福報,例如家裡須設有佛堂及莊嚴的佛像,不必工作,生活有人護持,每天至少要觀八小時以上。因為離開佛像,功夫就中斷了,所以說要有福報。禎持名念佛: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此就是凈念相繼,有懷疑、有夾雜都不是凈念相繼,這就是持名念佛的秘訣。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往生西方,皆是以持名念佛為第一。為什麼?因持名接近實相,功德不可思議。且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觀想成就往生後,尚須把此印象去掉,因為相是虛妄。持名則要把名去掉,因為名是假名。念佛相應,名比相容易去除,即是說明持名與實相接近,所以佛勸我們持名念佛。

 

◎自古以來有讀誦講解研究觀經的,但依照本經來修行的人確非常稀少。從第一至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是觀像念佛,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因此,所有念佛方法都出自本經,而我們在修的持名念佛,就是經上所說的十六觀之一。經上教我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方法的特色,在以觀想取代妄想分別執著,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想別的。因一切法由心想生,想成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就是觀想。

 

◎三昧此雲正定、正邪如何分別呢?若修此定,必能明心見性,就是正定;反之,則是邪定。所以世間的四禪八定,以及小乘聖者阿羅漢所修的九次第定,皆非正定,因為不能見性。是以大乘佛法正定的標準,是抉擇於能否見性。由心起用,能與心性相應謂之『正定』。

 

◎正心行處:行是行為。心起用與定慧相應謂之正。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名邪思惟也』。什麼叫邪思惟?即念佛人仍夾雜著貪、嗔、痴,或其他修法,皆謂之夾雜。故覺明妙行菩薩,於西方確指里開示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三昧,就是因為夾雜。有人還要參個禪、念個咒、做個法會,另外還要談些吉凶禍福的事,所以不能成就。故真念佛人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念佛人以一句佛號圓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離『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後仍不離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雖不同,但所證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歷階梯,不費時劫,一生成辦無上佛果,極為殊勝。

 

◎念佛三昧的功夫有深淺,故往生後的品位有高低。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因為帶不去。既知是假的,又何必斤斤計較呢?真能帶去的是『念佛三昧』,應知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條路,這一生當中就能成就,此為其他法門所不能比的。法相唯識宗的初祖,窺基大師於彌陀經通贊疏中,亦承認念佛法門是頓教。頓是頓超,一生就圓滿,易行疾至。易行是容易修,人人會念,人人能念。疾至是快速到達,念佛是最易成佛的無上法門。平常人只知念佛可往生,而不知往生後,就一生成佛。因往生就得無量壽,所以是一生成佛不待來生。

 

◎念佛為何容易成就?實因彌陀本願力故,因念佛之人必蒙彌陀加持。

 

◎為何要一心持名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很雜亂,持名就是要凈化雜亂心;恢復清凈心。清凈心一現,凈土自現,若心不清凈,念佛雖多亦不得往生。念佛成功的關鍵,不在數目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將妄想煩惱伏住。佛號一起妄想便除,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與佛同,與佛同心同願,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隨心轉;能轉者心,所轉者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清凈大福慧心之所變現;故心善則相亦善,心惡則相亦惡,心清凈則身清凈。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與佛同。心同形亦同。形相德能與阿彌陀佛亦同。

 

◎在氣功家看來,從氣的大小色彩,可知人的健康狀況,放白色金色的光,身體一定健康。也就可知心的清凈與否,心裡沒有染污,則身透明,若有貪、嗔、痴,則身有障礙,就不透明。真正學佛人有清凈心,才算是真學。

 

◎修行須一天比一天清凈,如同無量壽經經題說的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要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必須看破、放下、隨緣才有可能。看破是學問,放下乃功夫,能徹底的放下,就成佛。菩薩的階位,就是從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隨緣,那就得大自在。

 

◎母親念兒女的心,一生從不間斷,而兒女念母親的心則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會一定要覺悟。何不以念兒女之情換念阿彌陀佛。聰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彌陀佛。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不識字,窮苦的老太婆,好像很無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看到他們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比知識分子實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們都能老實念佛。反觀一些知識分子,則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謂『自古詩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我們決不能學。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實念佛不簡單,是真有智慧的人,他們才是世間第一等人。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想多念幾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於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經教外,對世間事還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沒指望了。明了這些事實,我們在幫助人的時候,就要勸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號,只依一部經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緣成熟,若不肯信,我們的功德也圓滿。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礳是宿世善根發現,如阿公阿婆,不識字而能老實念佛的人。禡是對事實真相透徹明了者,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都能做到徹底永不改變。我們是那一種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間分子,念佛既不老實,對事實又不能透徹明白。這是最麻煩的,是學佛的大障礙,往生成佛的因緣,錯過是非常可惜。

 

◎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個方向。觀經云:『一心繫念』,繫念就是挂念。彌陀經云:『一心不亂』。三經中所提到的名詞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經中所講的『專心憶念,攝根凈念』之意。可見凈土四經所講的方法都相同,這給修念佛法門的人,一個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標。

 

◎『有凈土』即是永明大師所說的『有禪有凈土』。關鍵在一個『有』字。念佛人心中有凈土,此生決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為雖念佛,但心中沒凈土,凈土是心凈,心凈則土凈。什麼時候心清凈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若能再斷惑修善,這是修福。臨終時不生病,自在往生,這是極大福報。自私自利是惡,利益眾生是善,還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勝的果報,則須有殊勝的因行。

 

◎『清凈平等覺』是隨著我們的清凈心而累積的,故凡是有妨礙清凈心,就須即時察覺舍離。如此才能真正清凈,不但世緣要離;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夾雜,如此才易得清凈心。

 

◎見佛有二種。一種是現前見,如定中見佛;如念佛止靜時見到佛像等。或夢中見這也是屬於感應。另一種是當來見,如往生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皆是當來見佛。

 

◎一切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門中,成佛最快捷、最穩當的,莫過於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讚歎這個法門,故念阿彌陀佛,不異念十方一切諸佛,而為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

 

◎阿彌陀佛的法門,圓滿的記載在無量壽經中,念無量壽經即等於念一切經。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凈宗的心經,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此經雖短,但內容極豐富。圓圓滿滿等於無量壽經,只要專心念、不懷疑念,決定成就。

 

◎我們的心要同佛心,我們的願要同佛願。諸佛者是清凈、平等、大慈悲也。佛憐憫一切眾生,以清凈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入十方諸佛法界。

 

◎有一生念佛不生凈土者,念佛不精誠故,生疑不篤信故,無有往生願故,不能斷貪愛故。一生念佛,為何臨終不能往生凈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時夾雜、不精、不專、不誠、時續時斷,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雖念佛,但對凈土仍有疑。三者口裡雖願意去,但實際心裡不願意去,仍有牽掛放不下。四者不能斷貪愛故,眾生對娑婆世界存有貪愛,故祖師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脫輪迴。不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才不會成為往生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輪迴,就是因為貪愛、放不下。現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則今生又要空過了。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我們如何知道呢?可觀察自己的習氣,就能知過去生的宿習,有人習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習氣重,喜造惡。佛教我們『斷惡修善』,常省察、常檢點,善的令其增長、圓滿;惡的令其除滅。此乃四正勤所講『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惡令除滅,未生惡令不生。』

 

◎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沉。念佛止靜時,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對治昏沉,因為想的時候是不會昏沉的。

 

◎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有時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彌陀佛因地的發心、修持、證果、度生,想阿彌陀佛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殊勝功德。亦即憶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證果。一句彌陀名號包含無量智慧功德,用以對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為,對治惡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清凈寂滅,來對治惡境。

 

◎以念佛菩提威神勢力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菩提是正覺,念佛的正覺,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雜的事,處理得有條有理,這對於待人處世有很大的幫助。

 

◎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為一切病苦所惱。世間人吃五穀雜糧,豈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眾生在所難免;遇到時,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萬德莊嚴,即能身心圓滿,沒有缺陷,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所有一切病痛,皆從妄想執著生。妄想執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人皆有業障,若無業障,就不會來這個世間,業障如何消除呢?古德開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修行著魔有二個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過去生中的業障,唯有老實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歡神通、感應、不老實,這樣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薩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則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凈心,心不清凈,魔便有機可乘。

 

◎求一心不亂,要有願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亂,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夾雜,故會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我們處在亂世,要特別小心,人命無常,光陰比什麼都寶貴,不能糟蹋虛度。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時光呢?唯有老實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魔障時時會現前,我們要有本事認真克服。魔是什麼樣子呢?魔是很可愛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很容易上了魔的當。尤其是喜歡神通感應的人,到底他這個境界是佛還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數是魔。為什麼是魔?因為與經上講的不同。故凈宗初祖,慧遠大師於一生中,三次親見西方凈土,所見之境界,完全與經上所說相符合,這就是真見佛。反之,所見之境界,有九成與經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經意,皆屬魔境。其次,若不與本修相應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彌陀佛,結果藥師如來現身,這也是魔。必定要與本修相應才是勝境。又佛現的時間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現的時間長,或消失又出現,且常常出現,擾亂清凈心,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學者常有瑞相,是為增長信心故,學了幾年後,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現,也要見如不見,絕不對境界留戀,這就是瑞相。

 

◎念力,即是念佛圓通章所說之憶佛念佛,此種憶念確實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凈,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變現。清凈、平等、大慈悲就是佛,這是本有佛心變現的。心愿解行與諸佛等同,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則受彌陀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讚護念,縱然魔再有能力;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敢變現,也不能來擾亂。

 

◎事念到達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見到法身與報身。若還未轉成理念,所見的只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所說之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應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此時所見是報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見到了。

 

◎理念見自性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愿解行確實與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凈的,與一切境界絕無分別執著,這是心真得到清凈平等了,自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行願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方法,教我們布施、做好事,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間人講的規矩。佛的威儀,行住坐卧,待人處世都規規矩矩、循規蹈矩的,我們把佛的行持都記錄下來,就是『戒律』。

 

◎心開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凈,佛心一塵不染,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了,自然明白,這是佛心。

 

◎無量壽經,戒定慧三學具足。所以我們特別把經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為晚課,它的內容就是戒律。每天讀誦、反省、改過,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將第六品,佛的四十八願定為早課,四十八願是佛的心愿,我們能夠心同佛、願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彌陀佛的真正弟子。

 

◎華嚴云:菩提心香能除貪嗔痴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體會,尤其是心裡不高興的時候,念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念幾句佛號,就能體會其清心自在。讀經越真誠,體會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動,盡虛空夾法界。佛號具足一切善根,所謂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雖多,知道它有如此殊勝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十種香,首先提到的是發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第一覺悟生死輪迴之可怕;第二覺悟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不退成佛。只要把這兩件事情覺悟就是發心,『我願意離開三界,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發了這樣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諸佛都聞到了,知道你發心要成佛。諸佛一定會加持,幫助你順利在此生中滿足大願。

 

◎清涼大師說的第二個香是『忍香』,眾生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太深,雖發菩提心,也有佛菩薩加持,但習氣太深,故有種種阻礙,在所難免,但真有阻礙嗎?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礙很容易解脫。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平常積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十香中,忍香後是精進香,不能忍,決定不能精進。所以六度的順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無論修那個法門,必備的基本條件。

 

◎佛門中燃香、點蠟燭、油燈等,都是表法的,是時時提醒自己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教我們捨己為人,用我們的智慧、財力、體力去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念念都想眾生,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給忘了,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們破我執,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別心、意識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凈心、是正覺心,覺而不迷之意,佛號就是心,心就是佛號,這樣的心才真實,才叫一心,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念佛。

 

◎悟有解悟、證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論通達但未見性。證悟是自己確實悟入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悟即是佛門常說的開悟。有大悟、小悟、徹悟。可分為二大類:礳解悟,即對理論通達,但沒有修行功夫,煩惱未斷,無明未破,故無真實功夫,不能入境界、證果位。仍然會隨業輪迴生死。禡證悟,即俗雲證道,證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皆是證悟之果位,明心見性,已斷煩惱,破無明,證法身,有真實的受用。

 

◎三漸次:漸是循序漸進;次是次第。一:修習。礳凡助長煩惱,障礙清凈心的一切惡緣,統統要舍離。古時道場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目的在幫助初學者,擺脫一切世俗的污染,遠離一切沾染惡緣的機會,保持心地清凈。因為清凈心即是道,這是入手處。禡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層次極高,法身大士沒有分別、執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礙。初學者定力不夠,理上明白,事須漸修。二:真修。礳從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謂修行?修是修正,修正從無始劫來的錯誤思想行為。而造作殺、盜、淫、妄是生生世世輪迴受苦的業因,要把這個業因修正過來,連念頭都不生,這是真修行。禡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未斷乾淨,就成系縛,不能往生。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於殺、盜、淫、妄的念頭不斷,此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則,縱然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

 

◎三正進: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積功累德。這樣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後,證悟到十信位。

 

◎殺、盜、淫、妄的念頭,斷不幹凈,參禪雖可得定,但不能見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亂。佛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知戒學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菩薩修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成一個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六波羅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忍辱、持戒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總歸成一個舍字,捨得乾乾淨淨就能圓滿證果。

 

◎有人無病念病,結果積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為什麼不將念頭迴轉來念佛呢?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凈自然健康快樂。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深淺地位不等,是從放下多少而有差別。小乘阿羅漢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執,但法執未破,故稱小乘無生忍。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經,仁王法會的目的,是為國消災祈福。其原理是團結全國上下一條心,就是藉著團結的共識,才能轉禍為福。不是請幾位法師誦經,佛菩薩天龍八部就會護持,須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來修。換句話說,就是要叫我們斷惡修善,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轉移危機。

 

◎仁王經對大乘菩薩階位的名稱,不同於其他經典,他把菩薩位次通稱為忍,由此可知,在救災救難的法門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夠忍,頭腦就清凈,辨別也清楚。

 

◎仁王經中的無生法忍菩薩有三品,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佛是上品寂滅忍。

 

◎災難雖多,大家要是能忍,社會立刻就能安定,呈現和平。彼此不能忍讓,會帶來很多災難、危機。愈是動亂,愈要清凈,愈要能忍。

 

◎功夫要從內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稱作內明。我們修行未能抓住重點,所以雖廣閱經論,仍不得力。然而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須從真誠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誠呢?不妄語、不說是非就是真誠。故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斷,結果就如一個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修凈土即是修清凈平等覺,也就是三學;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也就是三歸依的自性三寶。清凈是僧寶,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難有成就。

 

◎內外法空即不執著,於一切法皆不放在心裡,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雖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但絕不執著。一般執持名號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連這句佛號都不執著,就證得理一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無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則為七地以上菩薩。但絕不是我們現前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凡夫還得從有念下手,老實念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修行,在家一樣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為弘法利生報佛恩,初出家時是菩薩心,後見名聞利養,心就變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結果。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凈土法門更難遇,認真修學則萬修萬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錯在自己,會錯佛意。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要接引的對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標準,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阿彌陀經是一部專門勸人深信發願真行的經典。蕅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中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這六信要完全相信,沒有懷疑才叫信。

 

◎凈宗學會提倡解行,是依據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所作,印光大師讚歎云:『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註解,亦不能超過其上』。可見其殊勝。

 

◎凈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轂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為學佛的基礎。畢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可見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礳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禡二乘福報: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禕成佛之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斃六和:此為佛教我們處眾的方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氌三學:戒定慧三學是大小乘都必須修學的。氬六度:菩薩的修持。十願:普賢菩薩的發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處事、接物的標準,一定要遵守。然後用一向專念的方法求生凈土,以佛為修持的標準,如此心、願、解、行與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十八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屬物質。六塵是外面的生活環境,盡虛空夾法界都是我們的環境,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識是指精神,眼根接觸色塵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塵生耳識,六根接觸六塵生六識。十八界即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包含眾妙。眾是多,妙是有,眾妙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是佛法所說的依正莊嚴。

 

◎總攝萬化。宇宙所有一切現象是動的,剎那變化,未曾靜止過。動的現象是從無明而來,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動。宇宙的起源,在中國易經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佛法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太極、本性是不動的,是智慧,無明才有動。故宇宙一切萬物皆在動。

 

◎能知宇宙間萬事萬物,剎那都在變動,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樣做不到,則不圓融。唯有成佛,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

 

◎初發心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真心,與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化眾生為目的,於九法界遨遊,生死自在,分身無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證到三果的聖人,小乘初果證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證得他心通、宿命通,三果證得神足通,四果證得漏盡通,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

 

◎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脫眾生,隨意即至,無不滿願。而菩薩無念,為何又有生呢?這是感應道交,好比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眾生有感,菩薩有應。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學,不外性相兩宗,性宗是從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勢至菩薩這兩派都不選擇,這性相二宗都很艱難。聰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煩的,愈簡單愈好,大勢至菩薩所選擇的法門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就用凈念相繼。如何才能凈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這段話多念幾遍,意義無有窮盡,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這二句話里。

 

◎『眼不取色,意不緣法』這個不取,不是叫我們眼不見色;耳不聽聞。你可以看可以聽,但不可『取』。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執著,緣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如此一來,外面的境界,你會看得很清楚,因為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別執著就是成見,一個人有成見,就很難相處。因為他的心裡頭,有他的是非善惡標準存在,他拿這個尺度到處去量別人,是不是標準呢?不是標準。為何不是?因為每個人,所見的是非善惡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虛妄的。若見到真相,這些標準統統沒有了。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沒有成見,才是真正公平。此為凡聖不相同之處。

 

◎親屬之間會互相牽掛,希望永遠在一起,其實此種牽掛將無法使他們真正在一起。當緣盡時,仍然是各走各的,隨業流轉,將來見面也不相識。所以我們要勸導家親眷屬統統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無量壽,那就能永遠相聚在一起,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還要分享大眾,讓他們明白也發願修行,這才是真實的分享。

 

◎在佛法中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有應,現在明了,認真修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弘揚凈宗,勸勉大家修學,此乃大善功德。

 

◎三摩地是梵語,譯為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還有起伏還有亂心,所以無定。無量壽經經題『清凈平等覺』,將修行的原則目標都說明了,此平等即是本經所說之三摩地,達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三昧,理上平等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深信力行為要耳。念佛的秘訣就是老實,要深信不疑,一毫懷疑都沒有,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大集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念佛不但是禪,且是深妙禪。不但是定,且是楞嚴大定。這個事實道理若能明白,對佛號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細細體會受用無窮。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宗是禪宗,教是教下。宗門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穩,永不改變,一直念下去,決定往生。對於種種法門就心開意解。正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蕅益大師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復起貪嗔痴,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彌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菩薩修持六度萬行。這六個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學大布施,學圓滿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從心裡捨得乾乾淨淨,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貪慾,分別執著也沒有了,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羅密就圓滿了,真正舍盡,心才清凈。

 

◎戒律是防非止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貪嗔痴是病、是過失,貪嗔痴沒有了,持戒波羅密就圓滿了。三種煩惱中最重的是痴,愚痴造的業很重,小則讓人委屈,冤枉別人,大則擾亂社會,禍國殃民,所以一定要斷。斷愚痴一定要開智慧,心裡有定,貪嗔就沒有了;智慧一生,愚痴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認真修學。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會真正明了,故布施得清凈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不間斷、不夾雜得大精進,不僅是念佛,不論做什麼事,心都要專。心專樣樣事情都圓滿,都做得比別人好,心地清凈平等充滿智慧。

 

◎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把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決不變更。

 

◎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為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凈、頭腦清楚,就不會受別人影響而迷惑、衝動,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間法不會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會被人迷惑,而改變其念佛往生凈土的願心。

 

【對醫院同修答問】

 

◎問:對於病重的患者,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

 

答:最重要是勸他念佛,求生凈土。可以用簡單的言詞介紹極樂世界。

 

◎問:有的病人我們不清楚他是否願意接受佛法、願意接受極樂世界,怎麼辦呢?

 

答:先透露一、兩句,如果他不能接受凈土法門、極樂世界,就不要再講。只勸他心地清凈,放下憂慮、牽掛,身體就能很快恢復健康。如果病人仍然拒絕,就應妥善照顧、專心醫治,取得病人信任之後,有機會再向他介紹佛法。

 

◎問:如果病人昏迷的時候怎麼辦?

 

答:此時最好幫助他念佛,不管他知不知道,我們總希望給病人最好的幫助。

 

◎問:請問法師『加持』的涵義,到底有沒有用?

 

答:加持確實是有,有沒有用就要看自己。就像人家送禮,接不接受全在你自己。被加持的人要真正相信、發願、依教奉行,就能產生力量。加持是教學,教你怎麼作。對病人加持就是勸他心要清凈,放下妄想執著,一心念佛。先得到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就恢復得很快。

 

◎問:病危的時候念地藏菩薩或是阿彌陀佛?

 

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代表我們的性德,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一切經典都是圓圓滿滿、互相含攝,這是佛法。你念觀音、他念地藏,一切諸佛都護念。佛法貴在專一,專一才能清凈,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念地藏菩薩,地藏是主,其他佛菩薩是『伴』。所以一切都是『主』,一切也都是『伴』,圓圓滿滿。但是一定要一門深入,遵照經典教訓修行。『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地藏經』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它是師道與孝道之結合,十方諸佛成佛的大根大本。

 

◎問:聽師父在『印光大師法語』的錄音帶中,似乎非常強調因果。

 

答:因果是真理,任何人都沒辦法超越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人能夠改變。即使是佛菩薩、大聖人都不能超越因果,所以佛還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忍受飢餓,這是因為過去生曾經種下惡因。聖人與凡夫不一樣的,是對於因果道理非常明了,所以在承受苦報的時候,心地清凈自在。

 

◎問:我們是凡夫,又不曉得自己過去生曾經種過什麼因,那要怎麼修?

 

答:雖然不清楚過去所造的因,但是只要深信因果道理,對於人、事、物起心動念就會很小心,即使還債也還得很自在。

 

◎問:我們情緒起伏,算不算果報?

 

答:是果報,也是煩惱。『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行為。

 

◎問: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把毛病改掉了,可是還有一些現象,還要再改嗎?

 

答:這些現象就是『習氣』,還要再修正。譬如對治嗔恚習氣,面對外來的逆緣,就要懂得逆來順受,不跟別人結冤讎。因為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最是可怖!年輕人吃點虧沒關係,要盡心儘力照顧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會老,種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時候也會有人照顧。

 

◎問:有煩惱的時候怎麼辦?

 

答:集中力量讀經、念佛,把煩惱、憂慮統統放下。如果再深入一層,了知『一切法性空,覓煩惱了不可得』。

 

◎問:師父常說對一切事物都要看淡,那麼對工作呢?

 

答:什麼事情看淡一點,不認真計較;是說對於閑言閑語、人我是非等等;或者是受長官的責備,不要太在意,即使是自己很有理、受冤枉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對於工作,態度一定要認真,負責盡職,日新又新。

 

◎問:醫院的工作很忙碌,要怎樣修行呢?

 

答:要用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對待病人,就是真正修行。

 

◎問:醫院的工作量很大,有時候甚至超過自己的負荷量,常常會剋制不住、發脾氣,於是就想要『充電』,也就是去培養清凈、平等心等等。

 

答:如果你的心真正清凈平等,精力就永遠用不完,如果充一下電,沒多久就全燒光了,這個清凈心是假的。心地時常保持清凈平等,就永遠不疲不厭。讀誦大乘,就會明白其中道理。

 

◎問:有時候明明曉得不要生氣,卻又忍不住,事後就很懊惱。是不是遺傳呢?

 

答:『習氣』不屬遺傳,是生生世世帶來的。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在改毛病、斷習氣。不過功夫還沒到家。做事知道錯誤,這就是覺悟。只要有毅力、有決心,力求改過自新,一定能成功。

 

◎問:在醫院的工作,實在沒有辦法抽出時間讀經。

 

答:如果沒有時間,就專讀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對治自己的毛病、習氣。

 

◎問:如果修行與自己的習氣衝突,比如喜歡逛街,心裡知道修行不能這樣,卻又無法捨棄自己的嗜好,於是修行會造成對自己的一種壓力。這時候是要『苦修』呢?或是可以依自己的嗜好?

 

答:小乘人遠離外境,培養自己的清凈心,外面的環境很容易帶來煩惱。大乘菩薩是在紅塵里修禪定:『禪』是不受外境誘惑,『定』是不動心、不生喜怒哀樂。我們想想自己,如果能夠不受外境影響,就沒有太大關係。

 

◎問:身為都市人免不了要與朋友應酬,還有許多人事上的周旋,要如何才能兼顧修行,而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呢?

 

答:佛法修學只要抓住綱領就不難。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五德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是自己的涵養;與人相處要依『六和』、『六度』的教訓,這樣就是修行。有福要與人共享,才是真正有福。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達成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問:那麼佛法是不能離開人群了?

 

答:每一個修行人都不能離開人群,因為一切錯誤的行為都是在對人、對事、對物的起心動念上發生。真正修行人不重形式,我們以五德的修養去實踐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一直到十大願王圓滿。

 

◎問:常聽人說『業障病』,如果醫生把病人的業障病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不可能。業障必須要自己有定慧功夫才能夠消除,醫生如果醫得好業障病,佛菩薩都甘拜下風。醫生只能醫治生理上的疾病。

 

◎問:如果病人命該絕,醫生把他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那還是他命不該絕。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問:什麼是『命、運』呢?是不是可以改造?它是一定的嗎?

 

答:『命』,是生死定數,『運』,是人一生中的起伏,兩種都可以改。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心地清凈光明,積功累德,自行化他,才能夠改造命運。

 

◎問:什麼是『三法印』?

 

答:『三法印』是佛家術語,佛學辭典中可以查得。一句佛號圓修、圓具一切功德。再想,就是妄想。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知道一切虛妄,就應當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

 

◎問:在醫院照顧病人,會不會跟他們的冤親債主有什麼瓜葛?

 

答:認真照顧病人就跟他們結善緣,不認真照顧就結惡緣。

 


推薦閱讀:

Cashewathome小課堂系列之——Montréal à mes yeux
5部不容錯過的法國經典音樂劇
Day101 | 走遍法語—豬爸爸辦公室 #365#
甜酸苦辣咸,法語怎麼說?
法專生,你的未來在哪兒!

TAG:法語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