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箴言

 固有分明法

蓋人生降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也,其手舞足蹈,興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固有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知,不動不覺,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得之於甚,自能知人,要先求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粘連黏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頂扁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扁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乃不明粘黏連隨,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扁丟抗,是所不易也。

對待無病

頂扁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謂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扁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對待無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樁)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運勁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顧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工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進退不已功

棚捋擠按自然理,陰陽水火既相濟,先知四手得來真,才裂肘靠方可許,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太極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才裂肘靠由此去,才天靠地相應求,何患上下不相濟,若使裂肘皆遠離,迷了乾坤遺嘆息,此說亦明天地盤,進用肘裂歸人字。

太極人盤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數不幾何,幾何若是無平準,丟了腰頂氣嘆哦,不斷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研磨,功夫內外均不斷,對待教兒豈錯他,對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複於地天,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意氣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後乃武乃文,乃聖則得。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獨以末技雲耳。

勁由於筋,方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方能執數百斤,是骨筋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身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勁力者,修身體育之道然也。

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夫文武猶有火候之謂,在放拳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髮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體操也,精氣神之筋勁,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伴侶,為之有無用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響。不惟體育武事之功,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數也,有外數無內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而有內理,無外數,徒使安靜之學,未知用的,對敵差微,如無耳目,故文武二字之義,豈可不解哉。

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對敵,身中之候,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勁,隨視聽之際發生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與意合,不勞運動知覺也,功至此,可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矣。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須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複。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無堅不摧也。於人對待,四手當咸,亦自八門五步而來。站四手,四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湊伸屈自由之功,則升至中上乘矣。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人、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謂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止息,亦不能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則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與言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有之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攸久無疆矣。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人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胱木,小腸火,膽木,大腸金,皆陽矣。茲為內也,頭頂火,地閣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也,茲為外也。神出於心,眼目為之心苗,精出於腎,腦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膽氣為肺之原。視思明,心動神流也。聽思聰,腦動腎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鹼、木酸、土辣、火苦、金甜,言語聲音,木毫、火焦、金潤、土翁、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膽巽震之風雷,發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內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鼻耳目,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驚膽,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也。夫離南正午火、心經、坎北正子水、腎經,震東正卯木,肝經,兌西正酉金,肺經,乾西北隅金大腸化水,坤西南隅水脾化木,巽東南隅木膽化土,艮東北隅胃土化火,此內八卦也。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九宮亦如此,表裹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膽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膽通肝,丙小腸化水 通腎,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內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外也。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但修身無由得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乘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分,成功一也。文修於內,武修於外,體育內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體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體育不知武事而成者,或專武事不為體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極武功事解

太極之武,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於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烏有矣。其功何以得乎?須粘黏連隨己成,自得運用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即所謂極柔軟練出極堅剛,如發勁無堅不摧矣。

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元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應手,仰高鑽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

太極輕重沉浮解

雙重為病,於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而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然有圓方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耶?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棚捋擠按也。初不知方,焉能知圓。方圓反覆之理無已,焉能出四隅之手?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緝輕重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又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采裂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實,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低者,棚靠亦及此以補其所缺,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采裂而仍歸大中至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爾。

太極平準腰頂解

頂如准,故曰頂頭懸也。兩手平既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憑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尻門也,上下一條線,全憑兩平轉,變換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發放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

(附註)以上各篇均先賢原文,辭意顯淺,讀者自可體會。其難解著,再請教老師為善。

大小太極解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具太極之體,故人人可以練太極拳,本固有之靈而重修之。人身如機器,久不磨則生鏽,生鏽則氣血滯,弊病叢生,故欲鍛煉身體者,以練太極為最適宜。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丹田為氣之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意到氣到。練到此地位,其力便不可限量,功效昭著矣。

太極拳能卻病延年

肥胖腹大之人,昔因欠缺運動,或純靠服食補品,以致脂肪積聚,肌肉內含水份過多,若每日練三套太極拳,即能將身上脂肪水份,連帶風濕,由毛管排泄而出,故肥者可以練瘦。瘦弱者或而色萎黃之人,雖食補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運動,滋養身體不能吸收,隨腸走出,故雖食補品而無效,若能每日練三次太極拳,可使血脈流通。以心行氣,無微不至,猶如樹木將枯,每日用水滋潤之,即能漸復青蔥。練拳能悅顏色,助精神,減少疾病,增壽數十載,如此幸福,千金難買也。

人既運動,肌肉發展,血氣和緩,食品能滋潤身體,故瘦能變肥,肥瘦之功,運動可以左右之。孟夫子云:苗之將枯(既如人枯瘦),天油然作雲,沛然而雨(即如氣血潤身)苗勃然而興矣(即如人瘦將變肥矣)。人之思慮多者,每易患血壓高或失眠症(即中醫謂之操勞過度)。思想即是意,血隨意行,時時刻刻,思想用腦,血隨意存留在頭上,即興頭痛頭暈。猶如膠管裝水過多,即生危險。血即偏聚頭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動不安,遂致晚上失眠。患此症者,宜用輕鬆方法練習,氣沉丹田,意往下行,將頭上存留過多之血,跌散於四肢,下行於心,心得血養,頭上輕鬆。謂之輕清上浮為天,重濁下降為地,陰陽既分,全身無偏,各得其養,身體康泰矣。故每日練三套太極拳,所有失眠、血壓高、肺弱、胃病、腰病、腎病、貧血等,一掃而空,駝背彎腰,手足不靈,腰腿不隨諸般癥候,皆有特效。人人皆可練太極拳,獲不可思議之益處。

談太極拳養身

人為動物,必須運動,太極拳運動,順自然,合生理,最宜於養身。太極拳架子之首,有預備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鬆,將思慮狂想丟開,將工作勞碌忘卻,如將千斤重擔放下,心中安靜,腦部亦獲休息,其益為何如耶?及乎提手舉足,開始練拳,則一動無有不動,全身骨節無有不舒暢者,全身筋絡無有運動不到者。首式攬雀尾,內含棚捋擠按四法,轉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時,為攬雀尾,不離松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上數句字面易懂,功夫實難。同志中不鮮能將字面解說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與字面相符。尤恐拘泥不化,致以辭害意也。若言實地功夫,譬如站定攬雀尾式,上步時間,腿分虛實,步法為丁八步,松肩墜肘,松肩肩處不用力,墜肘非向下用力壓,只肘尖處略轉下而已。氣沉單田,非小腹鼓勁呼吸,惟於腹臍下稍注意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又有尾閭中正原則以校正之。本來涵胸即是胸部微微鬆動,後背自然稍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開合之意。練太極拳能醫療肺病胃病者,要領在此而已。練拳本來須慢須勻,恐因此無精彩,故又有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善,全無缺點。張三峰祖師為人類身體健康謀幸福,可謂盡心竭力,無以復加矣。

學太極拳初步

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欲鍛煉身體者,無論老少皆可學習。小兒八歲以上,老者六十開外,與乎體弱者皆可學習。習之數月,即漸覺強壯矣。小孩正當發育期間,練拳宜開展(即伸手與蹬腳以伸展較長為善)。惟二十歲以下青年,練拳不必涵胸。因二十歲前,骨骼尚未長成,正當變遷時候,以直身為宜。過二十歲以後,方可再加涵胸。

十三式架子,三個月可學會,一年習熟,三年練好。日後愈練愈精,但非真傳不可,太極拳不得真傳,只是身體略壯耳。練拳十年,終是糊塗,焉能知精微奧妙及知覺運用。若得真傳,如法練去,金剛羅漢體不難得矣,不但體壯,自衛防身之能力寓焉。早晚練拳最宜,飯後休息半小時或一小時,方可運動,如體質若者,量力練之。服食中西藥品或打針後,皆不可即時運動,必須休息,至復元方可繼續練習。練拳沒早晚兩次或三次均可。夏天練拳,正燥熱之候千萬不可以冷水沐浴,恐致閉熱,稍息無妨。冬天練拳,速穿衣服,否則恐易受涼。練畢勿立即就坐,可步行五分鐘,使血脈調和,用功時須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專心練拳。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只緣今之同志,大多單練皮毛,不肯深究,不求高師益友,但說太極不能實用,如此豈能怪授者不授耶?此拳由道而生,初學每日可學一兩式,不可擔率,初學略難,一月後拳式入門後則易學矣。同志常有於初學一兩月,覺拳甚好,再學三四個月後,反覺不如從前,遂感煩躁,須知此正是進步境象。蓋如無進步,不能自知拳式好壞也。初學者必經此階段,勿因此懈志。

習太極拳程序

初學拳時,少理論,但聽先生所教。首須不用力,全身放鬆軟,每日學一兩式,不可過多。三個月後,可以學完全套。再三個月,練習與校正姿勢。姿勢正確**成時,可作為個人健身運動,如懷健身之寶,如願再進一步,再學三個月,學轉動路線及太極之意義,再三個月,學太極拳之勁氣,開始窺太極拳拳門徑。期約一年,然非高明老師教授、不能達到目的。學拳六個月後就可學推手初步練習,第一個月亦是不用力,先學兩人粘黏打圈。第二個月,學棚捋擠按四個方法。第三個月學化勁,先學肘化,次學腰化,再學兩肩化,更要有柔軟圓滑,然後學隨機應變全身化。後再三個月,學棚捋擠按之用法,然後再學連化勁帶打法。以上為期一年,以後有暇可並學太極劍。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為期年半,拳劍推手三樣皆熟,略有本領,身體健康矣。此算一小乘,再續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內,可學太極槍,學推手以外各種手法。此期間內,加緊實地練習。為期共約三年,拳劍槍各用法皆熟,健身防身自衛皆可。有大本領,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劍,長有槍,其功夫足供一生練習矣,此可稱中乘。三年後,練拳法又不同,要聚精會神,苦心求高明老師傳授,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升入上乘門徑。太極拳分三乘,推手大圈為初乘、學化小圈為中乘,連化帶打無圈為上乘。無圈之中有圈,專打不化,打中又有化,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變無圈。此即無極生太極,陰陽八卦五行,千變萬化歸一。得上乘之功,天下無敵矣,為期若干年,則不能預定,須視個人天份聰明與用功程度矣。本來學藝無止境,然肯下功夫者,無論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學者須耐心練拳,達到神化境界,非難事也。

太極虛實之解釋

常人皆知練拳時,左腿實右腿變虛,如若右腿實,左腿變虛,固為虛實。再言弓腿為實,後腿為虛則錯矣。不信者可以試驗,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實前腿,後腿變虛,自己考慮,自己站立穩否與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否?細思當自知之。近習拳同志,每視拳為運動而忽略為拳術,此固是運動,惟每方式皆根據用法而作。故習拳要學姿式正確,根據用法目標練習,方能得太極拳之真功效。

虛實二字,按前人指示其意義,非如字面之簡單,茲再闡釋之。如欲上右腳,則用意將身軀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實,右腿重力既移去後變為虛,即能輕便活動,提起邁步,步之大小隨各人而定。如兩腳站穩,則兩腿皆為實,若左足想上步,右步尖向外轉移,將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時始分虛實。右腿立實,左足輕便。總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後,足不可虛,須分虛實時,多數前足可虛,後足為實。蓋力從根起(即足後跟也),如運用進步變步,兩腿虛實變換,比穿梭更快,兩足可虛可實,虛者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實者為**分力。如絲毫不著力,足部即不聽自己指揮。如實十分用力,則轉動不靈矣。

太極弓腿坐腿之解釋

(弓腿)即前腿向前彎。

(坐腿)即是後腿往後坐,後腿曲膝坐低是也。

弓腿坐腿之運用,猶如北方農夫之澆園式(即灌田)或普通之拉鋸式,或如南方船夫之搖船形,總而言之,皆是運用上下相隨之揉動力。

身    法

提起精神  虛靈頂勁

涵胸拔背  松肩墜肘

氣沉丹田  手與肩平

胯松膝平  尻道上提

尾閭中正  內外相合

練   法

不強用力   以心行氣    步如貓行   上下相隨  呼吸自然

一線串成   變換在腰    氣行四肢   分清虛實  圓轉如意

習拳箴言

依規矩,熟規矩,化規矩,神規矩,不離規矩。初習要慢,逐漸要勻,極熟後,從心所欲,動靜虛實,陰陽開合。各種神氣姿態要表現出,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勁若斷而意實未斷也。靈動神妙,造極登峰,習拳至此,不可思議矣。

經   驗  談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先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譏。故第一須動,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四)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五)太極十三式,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之類。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於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此乃意會而不能言傳著,學者要細心體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致難於輕靈。

七)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頭容正直,吊襠則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駝背。

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

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粘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以兩臂摸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

十)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十一)太極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十二)初步練拳時,覺身體酸痛,此乃換力,不必驚恐,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後,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

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摔動勁、掛勁、搖動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剛球,俱無用也。

十四)太極拳論云:其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發勁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肩,下壓不得過心窩,此古之遺訓也。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於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過鼻尖,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胸,主宰在腰也。形於手指者,渾身松靈,剛堅之勁,在於手指。則如純鋼鬆軟之條,上有鐵鎚,向前一彈,所向披靡,無法御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手法特別者,不在此禁。

十五)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當以手推開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前後鼓盪,然其鼓盪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盪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穩、准、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非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者,所向披靡矣。

十六)或雲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難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十七)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於舉手投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餘。祈揣摩之。

十八)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文以養身武以禦敵。

十九)以上寫出各條,均經驗也。真實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然,自得得心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拳術界中人多講義氣。學者當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則為師者必盡心教導。此雖世俗之理,但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儀,見義勇為,此乃易後天之性返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後,當知余言非謬也。
推薦閱讀:

混元太極三字經(潘厚成)
太極門點穴秘譜
太極精髓 聽雨軒sjh
藍守正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太極雜說28-30-31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