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經驗談 (轉載)
病名溯源
銀屑病的皮損特點是紅色丘疹或大小不等的紅色斑塊,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上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西醫稱此病為「牛皮癬」。後來發現病名與癥狀不符,且與中醫的牛皮癬(相當於西醫的神經性皮炎)是兩個根本不相干的皮膚病,故改稱銀屑病。但有些醫生、病人至今仍習慣性地把銀屑病稱為牛皮癬。
中醫文獻中相當於銀屑病的病名很多,如乾癬、蛇凰、蛇虱、白疕、松皮癬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範統一中醫病名為「白疕」。白疕一詞最早見於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明確提出白疙這一病名,並描述了其皮膚癥狀。
病因病機演變
中醫對乾癬、蛇凰、白疕病因病機的認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隋《諸病源候論》首先提出了乾癬的病因病機為風毒邪氣致病。清《外科大成》提出白疕「由風邪客於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清《外科證治全書》指出:白疕「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於血虛體瘦之人」。強調血燥、血虛是發病的內因。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飲食結構以及氣候條件的變化,疾病的病因病機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目前中醫對銀屑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出現了新的學說,如血熱、熱毒、血瘀、陰虛瘀熱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著名老中醫金起鳳教授提出銀屑病「病機的核心是血熱毒盛」。血熱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青壯年陽盛之體,多素體稟有血熱,若又外受六淫之邪所侵,郁久則化火化毒。或過食辛辣厚味、魚腥酒類,或因急躁、心緒煩擾等情志內傷,以及其他因素干擾,均能使氣火偏旺,郁久化毒,熱毒浸淫營血,血熱毒邪外壅肌膚而發為本病。
銀屑病的診斷
銀屑病分為四型:尋常型、關節型、膿皰型、紅皮病型,其中尋常型約佔98%。不管哪一型皮損的基本特點都是一樣的,即紅色的丘疹或紅色斑塊,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颳去鱗屑有點狀出血現象。發病初起是散在的小紅丘疹,此時常被誤診為濕疹、葯疹。確診的方法很簡單,用玻片輕輕地刮皮損表面,出現很多白色的鱗屑,再刮有篩狀的出血點,稱為點狀出血,就可以診斷為銀屑病。病情發展皮損漸漸擴大如黃豆、蠶豆大小,再發展擴大呈錢幣狀、地圖狀的大斑塊。頭部的鱗屑性紅斑可超過前髮際,擴展到前額,皮損部位的頭髮呈束狀,稱為柬狀發。患者指甲表面有頂針樣小凹點,嚴重者指甲增厚、混濁、無光澤。
銀屑病的皮損辨證
中醫認為「絡脈盛色變」。銀屑病初發或複發的早期,皮損顏色鮮紅,是絡脈充盈之象,辨證為血熱;血熱熾盛,生風化燥,局部皮膚失養則出現層層白屑;血熱熾盛,迫血妄行則有點狀出血現象。病程遷延,皮損頑固不退,變為暗紅色,肥厚粗糙,其上鱗屑附著緊密,為血熱煎熬津液,血液黏滯成瘀所致。病程日久,皮損變為淡紅色,乾燥脫屑,為血熱久蘊,耗傷陰血,陰虧血燥,皮膚失養所致。
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1.血熱毒盛證:病情呈發展加重的趨勢(進行期),皮損多發於身體陽面,顏色鮮紅或紫紅,表面鱗屑多,瘙癢重,為典型的血熱生風的徵象。常因感冒、扁桃體炎誘發,伴有口乾,咽紅咽痛,心中煩熱,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祛風。方選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加減:水牛角片30g(或水牛角粉6g沖服),生地15~30g,赤芍12g,牡丹皮12g,紫草15g,大青葉15g,蚤休15g,金銀花15g,生槐花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若皮損瘙癢,加苦參10g,白鮮皮10g,祛風止癢;咽喉腫痛,加板藍根15g,山豆根6g,玄參15g,清熱解毒利咽;感冒咳嗽,加連翹12g,黃芩10g,魚腥草30g,清解肺熱;大便秘結,加土大黃15g,解毒通便。
病情嚴重,新疹多,發展快,皮損面積大者,可用清開靈注射液,與內服外用藥配合,加強清熱涼血解毒作用。用法:清開靈注射液每次40ml,加人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400~500ml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連用7~14天。注意:有藥物過敏反應,應在有急救條件的醫院裡輸液。
2.血熱血瘀證:病程遷延,皮損發展緩慢,亦難消退(靜止期),顏色轉為暗紅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塊,浸潤肥厚,鱗屑較厚,附著緊密,瘙癢不甚,舌質暗紅可見瘀斑,脈弦滑。屬血熱日久,煎熬成瘀之證。治宜涼血活血,解毒消斑。自擬紫藤化瘀湯:紫草15g,大青葉15g,赤芍12g,丹參15g,當歸lOg,雞血藤15g,莪術10g,鬼箭羽10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
若皮損瘙癢劇烈,加白蒺藜12g,全蠍3~5g或烏蛇lOg,熄風止癢;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失眠多夢,加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或珍珠母30g,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女性患者月經色暗紅,夾有血塊,或經期皮損加重,加香附12g,益母草15g,澤蘭12g,理氣活血調經。
皮損廣泛,斑片肥厚顏色暗紅者,可用丹參注射液,與內服外用藥配合,加強活血化瘀作用。用法:注射用丹參(凍干)每次400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14天。
3.陰虧血燥證:皮損持續數年不退,顏色淡紅,常呈地圖狀、環狀,表面鱗屑細碎乾燥,冬季甚至乾裂出血,自覺干癢或干痛,常伴口咽乾燥,舌質淡紅少津,苔薄白而干,脈弦細。屬血熱未清,陰血耗傷之證。治宜涼血滋陰,養血熄風。方選四物湯合增液湯加減。生地黃、熟地黃各15g,當歸12g,赤芍、白芍各12g,川芎10g,玄參15g,麥門冬12g,桃仁10g,白蒺藜12g。
夜寐不安,加夜交藤15g,炒酸棗仁10g,養血安神;大便乾燥,加生何首烏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
4.血熱濕熱證:患者發病前有感受潮濕的誘因,皮損多發於身體的陰面,如胸腹部、四肢屈側、腋窩、股內側等皺摺陰潮部位,或皮損發於下肢;紅色斑片,其上的鱗屑發黏,堆積呈蠣殼狀;常伴瘙癢、口苦、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膩,脈滑。屬血熱挾濕,蘊阻肌膚之證。治宜清熱涼血,利濕化濕。方選犀角地黃湯合革薢滲濕湯加減。水牛角片30g(或水牛角粉6g沖服)。生地黃15~30g,牡丹皮12g,赤芍12g,萆薢15g,黃柏10g,蒼朮1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
若紅斑表面潮濕,加馬齒莧30g,車前草、車前子各15g,解毒利濕斂瘡;皮損瘙癢劇烈,加白鮮皮10g,苦參10g,地膚子15g,祛風除濕止癢;胃脘脹滿,舌苔厚膩,加平胃散,炒萊菔子12g,枳殼12g,理氣燥濕;暑熱潮濕季節發病,加藿香10g,淡竹葉10g,六一散10g,清暑利濕。
外治療法
1.銀屑病進行期外用藥宜溫和,選用《醫宗金鑒》黃連膏(黃連9g,當歸15g,黃柏9g,生地黃30g,薑黃9g,麻油360g,黃蠟120g)塗搽患處,早晚各1次。
2.靜止期皮損肥厚,外治宜先葯浴再塗藥。葯浴有去除皮損表面鱗屑,軟化皮損,流通氣血,疏啟毛孔的作用,葯浴後馬上塗搽藥膏,能促進藥物吸收。葯浴常用藥:土大黃、苦參、秦皮、土槿皮、紫花地丁、野菊花等。煎湯,調溫後泡浴,每次20min,每日1次,浴後塗搽黃連膏,或《醫宗金鑒》潤肌膏。
3.陰虧血燥證,選用《醫宗金鑒》潤肌膏(當歸15g,紫草30g,香油120g,奶酥油60g,黃蠟15g)塗搽,早晚各1次。
4.血熱濕熱證,選用青黛膏(青黛25g,石膏粉50g,滑石粉50g,黃柏粉25g,凡士林600g)塗搽患處,早晚各1次。
治療體會
1.治療銀屑病的療程比較長。一般初發病例需要治療2個月左右,複發病例需要治療3~4個月,反覆發作者療程更長。由於療程長,加之本病易複發,患者需長期服藥,因此治療盡量選用毒副作用小的藥物。
2.在數月的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證候不是一成不變的,辨證用藥也要隨時調整。如患者在治療銀屑病期間不慎感冒,出現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癥狀,應及時改用銀翹散等加減治療。一個處方連服數月不變,非但療效不好,還可能出現副作用。
3.銀屑病的根本病機是血熱。血分蘊熱在銀屑病發病中貫穿始終。病程長皮損表現為暗紅色斑塊,不是單純的血瘀,是血分熱盛,煎熬津液而成瘀,治療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皮損遷延日久,顏色變為淡紅色,乾燥脫屑,是血熱蘊久,耗傷陰血而化燥,但血分熱邪尚未完全清解,治療應涼血益陰,養血潤燥兼顧。
4.銀屑病的皮損有多層銀白色的鱗屑,乾燥瘙癢,此為血熱生風化燥所致。可選用苦參、白鮮皮、白蒺藜、夜交藤等祛風止癢葯,不要用大量的辛溫發散之品。
5.治療銀屑病的方葯多寒涼。每次患者複診時,一定要問飲食、二便、婦女月經情況。如患者服藥後胃脘脹痛不適,應適當減少苦寒之品,並囑患者不要空腹服湯藥,可飯後1~2h服藥。女性患者月經前可酌加當歸、香附等調經之品。
6.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銀屑病若過度治療,如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製劑等,雖近期皮損消退快,但停葯後病情會反彈加重,遠期療效差。因此,為患者長期健康考慮,盡量不要用這些葯。皮損少的患者,只需外用藥治療。
7.如前所述,銀屑病與中醫的牛皮癬不是一個病。中醫古籍中有很多治療牛皮癬的外用藥,有些刺激性很強,不能用來治療銀屑病。特別是進行期的皮損不能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否則皮損會加重擴大,泛發全身,甚至由尋常型轉變成為紅皮病型。
8.銀屑病的誘發因素很多,有些是很難完全避免的。遺傳因素、感冒、精神緊張、意外刺激、辛辣發物、皮膚外傷、染髮等都可誘發加重銀屑病。因此「能根治銀屑病」的宣傳是虛假的不可信的。
但是銀屑病完全可以治癒,皮膚完全可以恢復正常。有些患者治癒後注意自我調養,可以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不複發。減少複發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要不感冒,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抗病能力;二要心情好,積極樂觀,心態平和,避免過度緊張勞累;三要吃得對,忌食辛辣發物,戒煙戒酒;四要睡得著,按時作息,不要熬夜;五要排得暢,多喝白開水,每日定時排大便,使體內代謝廢物、熱毒濕濁之邪及時排出體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