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魯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三)(已發表)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改造國民性文藝觀
魯迅塑造並刻畫了如此眾多的「看客」形象,這是與他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分不開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尋求救國救民、探求民族振興之路的歷程,從中或許能對魯迅先生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有些了解。
魯迅先生是一個愛國心和民族責任感極強的作家。他的《自題小像》的著名詩篇就抒發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博大胸懷。他的一生都在尋求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其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科學救國——醫學救國——文藝救國。東渡日本時,他先在東京預備學校,這一時期,注意力集中在科學方面。他認為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就必須提倡「不是皮毛的真正的科學」(《隨感錄三十三》)。他先後介紹了居里夫人新發現的鐳,研究了中國的地質和礦產,翻譯了灌輸科學知識的小說,實踐其科學救國的夙願。預備學校畢業後按照他在國內時的認識「從譯出的歷史,又知道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於是進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預備畢業回來,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痛苦」(上述兩段引文均引自《吶喊·自序》)。偶然的一次,教室里放映紀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著畫片上神情麻木的「賞鑒」外國人屠殺自己的同胞的「看客」時,魯迅深受刺激,幻燈上的畫面使他更加深刻地感覺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魯迅自傳》)至此,魯迅先生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道路,他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也得以初步確立。
當我們回顧了魯迅先生尋求救國救民的思想歷程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他是如何探尋「改造國民性」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揮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極注重民族精神的。東渡日本後,魯迅就由日本的維新想到自己民族的前途。據許壽裳的《我所認識的魯迅》中回憶「……從此以後,我們就更加接近,見面時每每談中國民族性的缺點。因為身在異國,刺激多端。………我們又常談著三個相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由於思想醞釀已久,回國後,魯迅便將視野投向了社會底層中精神生活極其不幸的人們,於是許許多多的「看客」就出現在他的視野中,豈止是「賞鑒」屠殺自己的同胞的「看客」,豈止是「賞鑒」劊子手殺害革命者的「看客」,許許多多,形形色色,一併匯聚,這使魯迅心中湧起了一種曠古未有的痛入骨髓的悲愴,「看客」也自然成了他冷峻心靈上的風景,因而悲涼的心靈中涌動著巨大的悲憤力量,驅使他不得不繪出這一風景。他要通過「看客」這一載體,來展現國民的劣根性和病態社會,暴露我們民族肌體的嚴重的蛆癰,用他那鋒利的筆刺破中國特定社會與獨特人生的動脈,使之噴出腥臭之血,以喚起民從毀壞「鐵屋子」,從昏昏噩噩、愚昧麻木中徹底走出。關於這一些,魯迅在他的《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作了歸結,他說,要「利用他(文學)的力量來改良社會……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為人生而且改良人生……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些都鮮明地表現了魯迅改造國民性,改造民族靈魂,促使祖國新生的偉大抱負。這時候的魯迅已經把人民群眾的覺悟與祖國的前途聯繫起來了,並決心著手做提高人民覺悟的工作即洗滌靈魂的工作。至此,魯迅先生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已臻成熟。
以上談的是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文藝觀的確立和成熟過程,最後還想談談他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在其整個創作思想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及其對「為人生派」的影響。我們都知道魯迅的創作思想經歷了一個由啟蒙主義到馬克思主義(左翼聯盟時期)的發展過程。就其20年代刻畫的眾多「看客」形象的作品來看,都帶有啟蒙主義的性質,其作品重在揭露,重在啟發。在《孔乙己》《祝福》《阿Q正傳》等作品中都只對「看客」們的靈魂作嚴厲的解剖和展示,而未能給「看客」指明一條具體的鬥爭道路。這是因為他的思想尚在發生突變而反映在作品中的局限性。這個時期,魯迅的「改造國民性」的文藝觀還只停留在整個創作的初級階段即啟蒙主義階段。但能否由此否定其「改造國民性」的文藝思想的光輝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一思想在創作中表現出的是將國民中的醜惡因素揭露鞭撻,給以審判否定,起到警世駭俗的作用。他終算是找到了改造國民的靈魂、改良社會、改良人生的途徑。這是從作品接受角度而言。如果從創作影響這一角度來說,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對一代新文學作家,特別是「為人生派」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影響。可以這樣認為:「為人生派」作家與魯迅 「改造國民性」文藝觀基本是一致的。正如為人生派」簡章中所說「一國之文藝為一國國民性之反映,亦只能表現國民性之文藝能有真價值」。作家葉紹鈞也說:「寫出全民族普遍的深潛的黑暗,使酣睡不願醒的大眾跳將出來。」由此足見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偉大的,深刻的,堪稱民族精神的代表,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作品中的典型社會意義,也不僅僅局限於對「為人生派」的聲援和支持,而且極大地廣泛地影響和推動了整個新文學運動,因而在新文學史上也值得大書一筆。
總面言之,魯迅先生在眾多的小說中,在刻畫主人公同時兼繪眾多的「看客」形象,其意圖是為「寫出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靈魂來」。魯迅先生相信「在將來,圍在高牆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開口罷(《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這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文藝觀。讓我們還是藉助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歸結吧:「文藝是國民精神的火花,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中國人向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些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作家取下假面具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們的血和肉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兇猛的闖將!」「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正的新文藝的。」這段話最適合用來評價魯迅自己,他正是一位敢幹摘下面具,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國民精神的闖將,他不愧為民族的精魂!!
推薦閱讀:
※頭髮干硬,怎樣使頭髮變軟?
※章子怡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
※誰把六安飯局寫的如此形象?看完後我坐不住了
※《你好,瘋子》中韓沐山的形象怎麼樣?
※這種髮型叫什麼名字?怎麼弄?求助各位大神?
TAG:形象 | 魯迅 | 魯迅作品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