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中的重要勁法,可以說,不懂纏絲勁就等於不會練習陳氏太極拳。學習和掌握關於纏絲勁的內涵、特點及練習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對於學好陳式太極拳來說是至關緊要的。
一、纏絲勁的起源 陳式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師陳王廷。它是一門既能強身健體又可防暴自衛的拳術,目前在世界各地已廣泛普及發展。陳式太極拳是我國文化之精華,具有中國文化的鮮明特點,是世界武林中一顆絢麗奪目的明珠。「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運動的核心,也是其主要特徵之一。所以陳式太極拳又稱 「纏絲拳」。陳鑫在 「太極拳圖說」中講:「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行運於肌膚之上。」「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便不明此拳。」可見「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和粘隨不脫、蓄髮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在陳氏太極拳中,纏絲勁力無處不在,大家周知的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也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複循環,為刺槍術開闢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覆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二、什麼是纏絲勁?
所謂「纏絲」,從詞意上講,纏,即是繞,繞,即是纏,纏就是纏繞的意思。纏繞就是纏圈、饒圈。纏圈、饒圈就是旋轉走圓圈。圈有大有小,小圈就是圓,大圈就是弧,所以說太極拳非圓即弧。絲,如線。纏絲,就是把直線一樣的東西纏繞成圓的,他的線路是旋轉的、圓弧的。所謂「抽絲」,從詞意上講,它與「纏絲」應該是一反一正。「抽絲」是從旋轉中抽出來,把圓的旋轉著抽成直的,就像紡棉花抽線一樣,通過紡線機的旋轉把棉花抽成直線,再迴轉又把絲線纏繞在線軸上,纏成線穗。過去在農村家家都有紡線機,年歲大的人都見過。由此可見,「纏絲」是把直的通過旋轉纏繞成圓的;「抽絲」則是把圓的通過旋轉抽出來。二者是一正一反,方向不同的螺旋纏繞,是曲直對立而又統一的轉動。在陳式太極拳中把它說成一順一逆的螺旋運動,或者說成順逆纏絲運動,就像螺絲與螺母一樣,鬆緊都得用力旋轉,只是旋轉的方向不同而已。
前人云:太極拳纏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之,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能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世人不知,皆目為軟手。是一外面觀之,皆跡象也。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並用,適得其中。非久於其道,不能徹其底蘊。兩肩垂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
我認為,「纏絲勁」的「勁」,指的是太極勁。「勁」是太極拳特有的專業術語。「勁」不同於力,力是直的、硬的,有剛無柔,易折,力走直線,走外。「勁」是有彈性的,有韌性,能剛能柔,能屈能伸,是意氣力之合,「勁」走內。正因為如此,才稱太極拳為內家拳。太極拳的「纏絲勁」源於內氣的運轉和外形肢體的螺旋屈伸,開合運動的有機結合,所以初學太極拳者是很難領會的,只有在長期的學練過程中身體放鬆下來後,才能逐漸領悟。打拳時,從上身的手、臂、肘、肩和胸、脊、腰、背,到下身的腿、胯、膝、踝、腳等,周身上下無處不螺旋。然而這種螺旋纏絲運動是在意念的指導和控制下進行的,由里及表,節節相關,有內在聯繫的擰旋纏繞,而不是盲目的、單純的、無目的的亂纏瞎比劃。具體的說:在人的上體,主要表現為旋腕、沉肩、垂肘,旋腰轉脊,含胸拔背。在人的下體,主要表現為圓襠、沉胯、合膝、旋踝扣腳,形成一個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的立體交叉空間的螺旋纏繞運動,全身上下形成一個無懈可擊的旋轉的太極球體,達到秒手一動一陰陽的高超境界。
至於螺旋運動的大小,應與練拳的拳架大小有關。太極拳螺旋纏繞運動的「纏絲勁」猶如子彈通過槍膛中的來福線後螺旋纏絲地運轉而出。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是螺旋形的自身運轉,又是拋物線形的運動路線,簡單地說子彈是自轉旋轉著出擊的,而運動路線又是拋物線呈弧形的,子彈的自轉是小圈,而其運動路線—拋物線則是大圈。
拳經上講,打拳先求舒展後求緊湊。圈大舒展,圈小緊湊。不管是圈大圈小,舒展還是緊湊,都是在內氣運動的帶動下完成的。太極名家石磊老師講:「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肢體做螺旋運動,屈伸、進、退、開、合的太極拳運動特有的一種勁。」也就是說,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內氣收放運轉同周身螺旋屈伸、進、退、開、合運動相結合而產生的。只有內氣收放運轉,沒有身體的螺旋形運動,或者只有身體的螺旋形運動,而沒有內氣收放運轉,都構不成太極拳的纏絲勁。歌訣說得好:
太極亂環應求精,上下相隨秒無窮;
引彼進入亂環內,四兩可撥動千斤;
手腳齊動橫有豎,縱放屈伸不露形;
纏絲靠法是真決,左顧右盼莫丟頂。
太極前輩顧留馨對此做過一個專門的評價:「纏絲勁始終貫穿太極拳運動過程中。」「纏絲勁與抽絲勁是名異實同的的同義詞,都是形象地標出各推薦去繞旋運轉順逆默運的主要特徵。」並稱之為「極為高級」又「極為細緻」的具有特色的中國式的運動方法,它有極高的使用價值。為此,顧留馨老前輩留下「纏絲歌」一首:
太極弧形走螺旋,順逆默運一氣連;
空間立圖非平圖,直線似抽曲線纏;
曲中求直直中曲,能之旋轉殊走盤;
形似纏繞比喻妙;練之不難各式含;
稀飯泡粥非兩物,纏絲、抽絲本一般;
一柔到底非太極,有柔有剛方成拳;
纏絲有顯有不顯,純陰無陽沒螺旋。
三、如何練好纏絲勁
練陳式太極拳應先掌握它的基本要素之一螺旋纏絲勁。基本纏絲功是指太極拳的單式練習,是太極拳的基本功之一。如果我們沒有紮實、細膩、透徹的纏絲勁練習,不懂、也沒有認真的體認勁路的來龍去脈,肢體動作之間的相互辯證關係,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練套路,那麼就不可能詳盡地體會和研究動作、糾正姿勢,即便是老師糾正了這裡,可其他的地方又會出現問題。套路的動作是連續的、各部位之間關係是複雜的、相互關聯的、統一的。
實際上纏絲運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如騎自行車開始時全身未放鬆,自行車就不聽指揮,一旦放鬆全身後就很自然,也可以雙手不扶把,手由腰纏動也能指揮方向行使。為什麼?因您開始時一身都僵勁,沒有放鬆,因此不聽使換。另您吃飯用筷去夾,用手拿包子,不斷地用手拿瓜子吃,這都不知不覺地在做運動纏絲形。現在專講手的纏絲,實際纏絲是包括四肢和軀幹部,即左右手,腳腰和胯襠,都必須要產生螺旋纏絲運動。它是在意識指導下的內勁作旋轉摧動外形。形成圓形的動作不管是順纏或是逆纏,運動時都要螺旋式的纏絲伸縮成為圓形運動,它是由無數分圈組成的我們叫纏絲勁。
如陳鑫云:「太極拳,纏法也。渾身俱是纏勁,其勁皆發於心,內入骨縫,外達於膚。其運轉方法可分為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小纏等。」對於纏法,初學者沒有必要劃分太細,以上各種纏法無非是出勁、入勁的表現形式。只要出勁、入勁搞懂了,其它纏法便會迎刃而解。纏絲勁關鍵在於其內涵,怎樣把周身的一個整體螺旋纏出來,怎樣能讓纏絲勁在實際運用中有效地發揮出來,而不是研究什麼叫順纏,什麼叫逆纏;什麼叫正纏,什麼叫反纏。因為是否了解名稱意義並不大,關鍵是把太極拳這種獨到的勁力如何體現出來。纏絲勁的具體運用,用語言文字根本描述不清,唯有在明師的指點下去親身體認,方能豁然開朗。
參考文獻:
1、陳式太極拳入門(修訂本)馮志強人民體育出版社2、太極拳研究 顧留馨 著 人民體育出版社
3、太極內功心法 解守德 著
4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 馬虹 著
5、太極拳譜 [清]王宗岳 等 著,沈壽點 校考譯
6、陳氏太極拳圖說(簡體版)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附:
孫毅簡歷
黑龍江省太極拳協會副會長 大興安嶺太極拳協會會長 國家武術六段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大興安嶺攝影家協會理事現為大興安嶺職業學院副教授
推薦閱讀:
※太極門點穴秘譜
※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太極拳的本質 能量傳簇
※三拳合一(七)讀《黃庭經解》,明孫祿堂「當中一點子」
※練太極,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