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05-26
2009年第三屆《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百善孝為先
第2集 鐘茂森博士主講 2009/12/13
重要的是讓父母開心、快樂。一般講孝親有三個層次,第一是養父母之身,第二是養父母之心,第三是養父母之志,身、心、志。養父母之身這還不能算是孝,當然如果身都不養那就是大不孝。可是光養身不夠,還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心就是要讓他開心、快樂,養父母的志就是努力實現父母對我的理想,這是所謂的孝順。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這就講到非常嚴格了,對父母如果不能夠孝順,這就不能成為人子,也就是說不孝了。順乎親,當然父母親對我們的要求是正確的、是合理的、是符合理性的,這個我們一定要順從,要照做,如果父母親萬一對我們要求不合理、不合法怎麼辦?甚至像「二十四孝」裏講的舜,大舜的父母,對他是非常不合理,不僅不合理,簡直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沒有人道。你看舜的父母三番幾次要把舜置之於死地,虐待舜,可是舜他真正做到順了,他有這個智慧,既能不違逆父母,又不使父母陷於不義,這要智慧,愈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愈能夠鍛煉出自己的德行、智慧。舜他能接受這種考驗,為什麼?因為他是由衷的愛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能做到順。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順,那沒有什麼人不能順的,所以他肯定能使人人和順。所以後來他做天子,堯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他,他治理天下用什麼?用他的孝順心,以孝治天下,所以也能使民心歸順,這是聖治。《大學》裡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孝字統統都能做到圓滿,舜就是這樣。 要做到順也是很不容易,為什麼?這是需要把自己的習氣磨掉,把自己的稜角磨掉,把自己的個性磨掉,才能做到順。老子講的「上善若水」,上善,不是中善、下善,是上善,若水,你想水能柔順一切,遇到山形它就繞著那個山形來流,遇到石頭它也能繞開石頭流,它能一直奔流到海,這是講它的志向堅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是柔順萬物,這叫上善。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第一是立志,志在聖賢,那你學傳統文化就學得正宗了。有的人學傳統文化學來做什麼?消遣,消遣消遣,茶餘飯後談一談、聊一聊,帶一點文人的氣質,好像覺得這很時髦,這叫消遣,不是真學。真學第一個志得立起來,立志做聖賢。朱熹朱夫子講的,我們立志做好人,不要立志做貴人,就是不要去追求富貴名利,應該追求成聖成賢,提升自己的品德。你這志向立起來以後,一切都要學著順。順就是自己個性要把它磨掉,個性也不是好事情,個性太強了就不能跟人順。這個社會為什麼矛盾衝突不斷?因為人人的個性是愈來愈強,在家裏夫妻兩個人個性都很強,硬碰硬,好了,結果就註定離婚。所以要學著舜王,真正能柔順一切,這個人是最堅強的,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因為你能夠磨掉自己的習氣,磨掉自己的好惡之心,磨掉自己的情緒,磨掉自己的煩惱,這個人才叫大英雄、大丈夫。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在大學裡面談戀愛是常有的事情。現在我估計大學都不止了,中學,恐怕小學都有了。這也是因為時代的污染,整個社會在宣揚什麼?你看看電視裏的、媒體裏頭的、網路上的那些畫面、那些內容,恐怕一半都在宣揚萬惡。什麼叫萬惡?萬惡淫為首,這不是宣揚萬惡嗎?現在是愈來愈開放,愈來愈(打個引號)「自由」了,任著情慾的發展。我想大學裡老師們都是感同身受,面對這種狀況也真是慨歎不已,世風日下。我當時是在大學裡,這說話也都將近二十年前,上大學,我學習成績不錯,也算有點能力,自然就有人看上了,發生感情了。結果我媽媽就發現了,你跟這個女孩子來往過密,她就找我談話,跟我講現在你是讀書的年齡,對於男女感情的事要放在後面。你的學業未成、事業未成,你就被感情束縛住,那你以後成就也就不大,她跟我講。當時心裡覺得挺痛苦,這是什麼?正像朱熹朱夫子講的,要「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是一個痛苦的事情。當天理跟人慾抗爭的時候,你是要天理還是要人慾?你是順父母還是順自己的情執?這是考驗來了。我母親談完話之後給我寫了幾條意見,我給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讀書期間就是讀書,不談戀愛。完成道德、完成學業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他放在腳下!」這是鄧小平的話,「是大道理、是硬道理」,他說發展是大道理、硬道理;我媽媽說完成道德、學業這是我們做人的大道理、硬道理,其他都得服從這個。 第二條意見,「如果現在談戀愛一定會分心,會影響學業、影響功課。」這說得很實在,你看看學校裡面,我想百分之百都是這樣,一談上戀愛,學習成績就會往下降,分心了。以前我在中學讀書,我在廣州市華南師大附中,這個中學很好,它什麼?嚴令禁止談戀愛,一經發現立即開除,這是三令五申,嚴格要求。我們大家當時哪敢做,因為上了那個中學,考上大學是十拿九穩。當時考大學都很不容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一百個人裡面只有三個人上大學,所以當時都是謹小慎微。那個中學,那個學校學風非常好,其中一條就是「嚴令禁止談戀愛」。我媽媽給我第三條意見,「讀聖賢書要學以致用,格物致知。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格除慾望,不為男女之情所纏縛,專心致志,完成學業。」什麼叫格物?格就是格鬥的格,物是物慾,你跟你的物慾來格鬥。這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物慾、煩惱習氣格鬥,如同跟千軍萬馬作戰一樣,你要不奮勇打敗它們,就會被它們打敗。你能格物,這《大學》裏講的,「格物致知」,你才致知,知是良知,致知就是你在時時處處都能良知起用。這良知是本有的,本來就有,本性本善,可是現在被物慾給覆蓋住了,你要使你的良知現前,必須把物慾給格除掉。這個是真刀真槍,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是順還是不順?當時我選擇了順,聽話。現在想起來,聽話真好,當時雖然不理解,能聽話,這就有福,聽話的孩子有福。所以當時放下了以後,專心的求學,很順利的大學畢業就到美國留學去了,才有後來的博士畢業,走上這個工作崗位。好,這是養則致其樂,讓母親開心有時候你得動真格的。 好,第三條,「病則致其憂」。這個病就是父母有病,那麼兒女,孝順的兒女必定是非常憂慮,千方百計幫助父母醫治。在前幾年我們看到一個孝子的故事,這個人叫戴永勝,當年二十七歲,他是一個山東省棗莊縣的煤礦工人,初中畢業文化程度,做煤礦工人是很辛苦的工作,家裏很窮,母親是農民,結果後來發現得了癌症,醫治已經無效。醫生已經跟戴永勝說,你母親已經不行了,頂多不到半年,你看看把她帶回家,她愛吃什麼就給她吃什麼。結果戴永勝非常的心痛,看到母親天天嘔吐、發燒,起不了床,受病苦的折磨,一天天的消瘦,心裡像刀割一樣的疼痛,這位孝子發了個願,說我一定要將我母親治好。在醫院裡找西醫沒辦法了,於是他就去找中醫,到處去尋醫找藥,他為了去請一個藥方,可能徒步要走三天三夜,為了治療母親,尋醫找藥他走了九個省,結果後來搜集了一百五十多個藥方,他都成為治癌的專家了。天天就琢磨著給他母親煎什麼藥,喝什麼藥。真是《弟子規》講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真做到了。結果後來經過他的調治,他母親的病竟然愈來愈減輕,身體愈來愈恢復,半年之後再到醫院復查,醫生驚奇的發現這個癌細胞已經萎縮了百分之七十,這也是說這個病已經好了七成,這醫生歎為觀止,這個就是醫學史上的奇跡。後來他母親,你看那個相片裏看到的,下地幹活沒問題,好了。那我們來想,是什麼把他母親治好的?孝心。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大家都很瞭解,他水實驗最重要的一條結論是講你以孝心、善心、愛心對待水的結晶,水結晶就很美,如果你以一個惡毒的心對水,水的結晶就很難看。那我們想一想,戴永勝天天用什麼心給他母親煎藥?孝心、愛心、知恩報恩的心,我們相信他那個藥水結晶一定是很美的。人體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水結晶都這麼美了,病當然能好,癌細胞給轉化了,所以奇跡就出現了。奇跡怎麼來的?孝悌之至。《孝經》上「感應章第十六」講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你的孝心到了極點,通於神明瞭,神明我們用現在話來講,神了,神奇出現了,奇跡發生了。光於四海,四海,天下都能感動,都被你的孝心之光感染。像我們今天聽到這個孝子的故事也都為之所動,這是孝之光,無所不通,每個人都能通,為什麼?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孝就是本性本善。所以我們用孝心對待父母,竟然就能夠感化所有的人,這個奇妙!所以孔子說,孝道可以能夠和諧世界,這是至德要道,你自己能行孝了,你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奇妙! 好,下麵第四個部分,「喪則致其哀」。喪,父母過世了,行喪,要盡到自己哀痛之情。《弟子規》上講「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三年,按照《禮記》講這三年是頭尾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二十五個月守喪,常常的悲咽哭泣。為什麼會這樣?不是裝的,故意為了這個禮去裝那是假的。那是什麼?真正感到心痛!父母生我、養我恩德如山,我還沒來得及報答父母,父母竟然就離我而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孝子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那是止不住的,那是自發的,所以常常悲痛。悲痛必然有表現,「居處變,酒肉絕」就是表現。居處變,就是講你的生活要發生變化,不能夠再享受,不能睡大床,得睡小床,夫妻分房。古人去守墓三年,得睡在墓地裏。你看子貢當年為他老師孔子守喪,人家守喪三年,他守喪六年,搭個草廬在老師墓碑旁邊守候,盡自己的哀思。能盡這個哀思,心才能夠淳厚。所以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就是講守喪,追遠是講祭祀,下麵講到的「祭則致其嚴」就是祭祀。慎終追遠能使人的道德淳厚。酒肉絕就是吃素,不能再吃酒肉。為什麼?喝酒這是昏亂,酒能亂性、亂智。吃肉?吃肉斷我們的仁愛心。所以孟子講的,「君子遠庖廚」,為什麼遠離廚房?因為不忍看到廚房裏殺生的場面,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一絲不忍之心。動物都有父母,我的父母死了,我豈能夠吃人家的父母?牠也有兒女,牠的兒女該是多麼悲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想到這裡,你怎麼忍心去吃肉?這是保全自己惻隱之心,保全自己一點仁愛之心。我記得我什麼時候開始吃素的?一九九0年,當時就是家裏老人去世,所以母親帶著我開始吃素。本來是想著吃三年看能不能,不行四十九天也好,結果一吃,吃到現在,十幾年了。後來才知道吃素最健康,對身體好。其實真的,你有仁愛之心,你想想你身上的水結晶一定是最美的,肯定是最好的。吃肉多了身上都帶著那些動物的怨氣,那豈能好?所以守喪期間素食,最好終身茹素,這是表達自己哀思。 好,第五方面事親,是講「祭則致其嚴」,祭祀父母要盡到莊嚴。父母雖然不在世了,可是我們的孝心卻不要因為父母的不在就斷絕了,孝心是我們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斷的。所以古人講,「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喪禮我們要盡到禮,祭祀要盡到誠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樣,我是生前如何事奉父母,父母走了,我們現在祭祀父母還是用同一個心祭父母的靈,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樣,你看這種純孝。所以人心能厚道,人心厚道他就有福。《孝經》裡面也講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給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講究,立宗廟,天子立宗廟,諸侯立宗廟,大夫也立宗廟,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裏立一個牌位,祖先的牌位。這個鬼,孔子講的鬼是指祖宗的靈。鬼有沒有?現在科學愈來愈發現是有了,但是我們這裡不談,因為咱們談傳統文化,忌諱說這個。但是孔子他不反對,你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說明有鬼,鬼就是指祖宗的靈,他來享用。所以事奉父母,父母走了之後事奉鬼神。但是事奉鬼神比事奉父母更難。你看《論語》裡面講了,子路問事鬼神的事情,夫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問死的道理。「未知生,焉知死?」說明夫子著重於我們從生到死這一段,其他的就不談了,談了你也沒用,你不會,現前這一段你還沒搞通,以後的更不談了,但是我們的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這是按照時節祭祀父母、祭祀祖先。 祭祀這個活動不是迷信,它是什麼?啟發我們孝心的教育。人能夠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記,你想想現前的父母他又怎麼能夠忘記?他怎麼能不孝順?所以祭祀祖先這裡面有大道理,能夠敦人倫、盡孝思,所謂和諧之本。我的爺爺今年九十一了,我接他到身邊來奉養他。他老人家一生對祭祀這樁事情就非常重視,雖然他沒有什麼文化,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程度,可是我們小時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到了祭祀的這個日子,像春天的清明節、冬至節,這些祭祀的日子都帶著我們,我們父親一輩的、還有我們這一輩的,祖孫三代,上到後山去掃墓,去整理祖墳,去祭祀,幾十年如一日。他的父親走得早,他十幾歲就沒有父親,但是對父親的這種祭祀、哀思,到現在都沒斷過。所以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受到這樣的一種教育。所以祭祀的作用很大,如果國家能提倡祭祖,這祭是紀念,紀念祖先,不忘本,那麼這個國家是最有福報的,就像一棵樹它有根本,像一個河流它有源頭。 所以剛才我們提到事親五致,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是什麼?其實《弟子規.入則孝》就是講這個。我們試著把《弟子規.入則孝》這部分按照這個事親五致來排列,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居則致其敬是什麼?具體落實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這才能做到居則致其敬,對不對?你這些不做到,那個敬也是假的。所以《弟子規》是《孝經》的落實,沒有《弟子規》,《孝經》是成為空談。養則致其樂?你看包括「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等等等等,一直到最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這都是講養則致其樂,讓父母開心,養父母之心。下麵病則致其憂,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你這是落實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這是致其哀的表現。祭則致其嚴,是「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所以《弟子規.入則孝》完全就是具體的把《孝經》事親五致給落實了。所以孔子講《孝經》是他的行,說「行在孝經」。《弟子規》就是《孝經》的行,是根本的根本,你能在《弟子規》上落實你《孝經》才能落實,那才有可能成聖成賢。這五致,你看五方面都有個致字,致是做到極處,不容得絲毫怠慢,是盡心盡力,這叫做致。這是講到事親。 下來這個《孝經》講的孝道第二層次是事君。事君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現在的話講為人民服務,也就是你的事業,你從事這個行業,譬如說你是老師,你把你的課教好,把學生教好,這也是事君,你盡忠職守,你對你的工作盡職盡責,這是事君。《孝經》當中說,「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這是講事君。所以事君和事親用的是一個心,都是孝心,對父母叫孝,對於君,君我們現在講的你的領導,領導我們對他是忠,忠心和孝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只是換個對象,同一個心對不同的人。實在講,我們講的五倫關係,五種人的關係,都是用同一個心來對待,就是用孝心。你對父母就是孝,對兒女就是慈,這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愛的關係體現到父慈子孝方面。對於君長,領導、長上我們是盡忠,對待下屬是仁愛,君仁臣忠,君臣有義,這也是孝心的延伸。夫婦之間,夫義婦聽,做先生的要講道義、恩義、情義,做太太的能夠幫助丈夫,所謂相夫教子,這個是什麼?這個還是孝心,其實這個孝心就是愛心,盡到自己的本分和義務。那我們這裡插一句,多講兩句,現在講到相夫教子可能有一些女同胞們不服氣,為什麼我要相夫教子,他不來個相婦教子?相是幫助的意思,我要幫助他,他不能幫助我嗎?現代人確實都講究男女平等,所謂女性是半邊天,對不對?半邊天。古代中國傳統的時代確實是男主外女主內,我們乍聽起來就覺得好像古代是重男輕女,好像女子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男權主義。當然主外、主內這個我們先不去評論哪個對,因為主外和主內當然是根據人他天生的一個性格和能力,以及他的特徵來決定會比較好。大概是因為男子可能能動的比較多,女子天性守靜比較多,所以可能分主外、主內。但是我們要想想,主外重要還是主內重要?內重要還是外重要?內。你看,(來點掌聲!)為什麼內重要?雖然剛才回答的特別小聲,但是你們也說准了,或者是猜准了。 為什麼內重要?孟子曾經講過,「不孝有三」,怎麼樣?「無後為大」。如果對我們父母不孝順莫過於沒有後代,因為沒有後代這家道就斷了,這家業到我這代就沒了,那是對祖先的大不孝,所以古人重視留後是這個道理。這個後代,是不是你生出好多個就叫有後?不一定。那些豬、狗牠也生的不少,一窩,比人還多,牠叫後嗎?這不是孟子講的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不在於他能生多少個,在他能夠教導他們,如果「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吃得飽、穿得暖,終日無所事事,無所用心,這就是差不多跟禽獸一樣了。所以我們的後代不是說只會吃、只會玩,那不叫後,真正孟子所說的後,是講的這個家,它有它的家道、它有它的家業、它有它的家規、它有它的家學,我們的兒女兒孫能夠傳承家道、家業、家規、家學,這才叫有後。這個重任是落在誰身上?這是母親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所以主內比主外更重要,主外只是什麼?來點經濟來源,有衣食溫飽,能夠維持家計。當然這個也重要,不能說不重要,「民以食為天」,但是孔子曾經也講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對於君子來講,衣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把這個家道、家風傳承,所以相比而言,教子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所以這是女子神聖的使命,古人重視這一點,所以他希望什麼?女子都能承擔起相夫教子的責任,這個是什麼?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所以與其說中國古代是重男輕女,我以為不然,倒過來說,重女輕男還有點道理。所以男有男的使命,女有女的使命,不能混淆。一個社會為什麼會亂?就是各人不行自己的道了,如果各行其道,這社會肯定就是和諧、安定。如果一個社會像古聖先賢講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就是亂世。現在再加一條,「男不男、女不女」。亂是從哪兒亂?從家庭開始亂,都不能夠安守本分,各行其道,自己最重要的使命都丟掉了,去爭著那些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事情,這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古德有說,家庭教育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本,家庭教育裡面注重教子教女,而教女尤為重要。為什麼?有賢女將來才會出賢妻,有賢妻才有賢母,有賢母才能有賢子,好兒子是母親帶出來的。你看看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妻子叫「太太」,太太的名字哪來的?源於周朝,三千年前,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三千年以前的事情,周朝開國天子,這是周武王,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文王、武王都是聖人。文王的祖母叫做太薑,她生王季,王季娶了太太是太任,生文王,文王娶了太姒,生武王、周公,一家都是聖人。這聖人誰生的?這是周朝三太生出來的。所以周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八百年的基業,三個女人奠定的根基,沒有這三太那沒有可能是周朝。 所以現在我們尊稱某人妻子叫太太,何太太、李太太,你要知道太太這個名字可不簡單,是對女子最尊貴的稱呼。稱妳一聲太太也就是說妳要做聖人的母親,妳生出來的兒女將來都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樣的聖人。所以你看看,太任生文王的時候注重胎教,記載上講,太任懷孕的時候,眼,就是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是純淨純善,所以她能生養聖人出來。孩子在腹中,娘胎裡面就奠定了先天的聖賢根基,一生出來之後,頭三年母親帶,這母親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所以給孩子又打下堅實的根基,他這一生就定下來。古人講「三歲定八十,七歲定終身」,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根基奠定好了,這以後他不會學壞,這個功勞在母親。所以人類社會,我們現在談要永續發展,靠誰?靠女性。所以古德講,治國平天下的大權,女子操得一大半,你們想想多麼重要!所以我們很希望我們的學校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第一重視孝道教育,還要重視女德教育。女德教育真的是和諧世界的大根大本!這話不是我說的,古聖先賢說的。你看清朝乾隆年間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是把幾千年的大儒的這些典籍文章編在一起,分為五個方面,五科,五種遺規,「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還有「在官法戒錄」。把「教女遺規」單列出來,可見得多麼重要。現在我們不重視這個,所以社會就亂了。為什麼離婚逐年攀升?美國離婚率超過一半,我相信每個國家離婚率絕對不亞於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太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就在於夫妻之間他的角色都沒有扮演好。古人把男女比喻成天地,夫君如天,天的德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地的德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女子的德行是什麼?厚德載物,一切都能包容,一切都能夠柔順。一個家裏有天、有地這才能穩定,要是現在女子不要地了,去爭做個半邊天,這就麻煩來了,沒了地,天上又打架,那就是天翻地覆了。 而我們來看看那些鼓吹所謂女權主義的人,什麼用心?如果他是有意的,那叫危害社會,如果是無意的,也是坑害女性。為什麼這麼說?我跟你分析一下,女子本身最重要的使命是繁殖人類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她的最大的使命是讓人類有後,這個後是,既是有這個肉體的後,還有精神的後、文化的後。這一個工作已經夠重的了,任務負擔很重。所以古人知道,人,又不是三頭六臂,總是做最重要的工作就行了,其他的不太重要的由男子做就好了,經濟的來源男子做就行了。現在一鼓吹男女平等,好了,女的要跟男的去爭工作,家裏最重要的使命不做了。也不能不做,因為她得生養,結果兩個重擔同時壓到女性的肩上,把她壓得死去活來,這不是坑害女子嗎?一分壓力都夠重了,現在還兩重壓力,又要工作又要生養,那兩種都做不好,反而把人給壓壞了。你看這是提倡女權主義的後果,這哪是講女權?分明是坑害女性。所以要使得社會安定和諧必須各行其道。 那麼我們孝,對於朋友就是有信,對於長幼、兄弟就能做到兄友弟恭、長惠幼順,這都是一顆孝心延伸出來的。所以以孝事君就能忠,以敬事奉長上就能順,一個人能忠、能順,他就能夠做到事君,這也是孝。為人民服務我們說要全心全意、盡心盡力,沒有絲毫私心,就像對父母一樣沒有私心,不求回報,如果落到自私自利裡面,那是自己損了自己的德,又戕害了社會,這就是成為大不孝。哪怕你通過非法的手段得了很多錢供養父母,也是不孝。所以盡忠職守,做官的不貪汙、不受賄,為人民服務,做任何的職業都能夠盡到自己的心力,這就是孝道。當然這是建立在孝順自己父母的基礎上,孔子在《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看看某人對領導他非常的恭敬,馬前馬後的,事奉的很周到,他是不是對領導的忠?那我們得看看他對父母是如何。領導選才,過去提拔幹部,選賢用能用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舉孝廉。一個人能孝他就能盡忠,他廉他就不貪汙,他沒有私心,這是選才的很簡單、很實用的標準。國家能不能興旺,你的團體能不能夠繁榮,看你能不能用人。用人要用孝子,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你看看他對你這領導,譬如說你是校長,他是老師,老師對校長是畢恭畢敬,可是回到家裏有沒有對父母畢恭畢敬?如果沒有,那孔子說得不客氣,「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你能愛誰、能敬誰?父母對你是養育之恩,恩德最大,我對你有什麼恩德?頂多提拔一下你,也算不了什麼,你對我何必要這樣?那你為什麼會這樣?肯定有企圖,這企圖咱們就不說了。 所以判斷人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正的德行,就從這裡可以看到。你選才要用這種方法,你擇友、擇偶都得用這個標準。你看男孩子追一個女孩子,女孩子得提高警惕,看看他對妳為什麼這麼好?他對妳這麼好,他對他父母是不是這麼好?有沒有跟對妳一樣,天天跟他父母送花,請他父母吃飯,買生日禮物?如果他這些全不做,光對妳這麼做,那是必有用心,不是謀妳的財就是謀妳的色,這個信不得、信不得,不可靠。好,剛剛講到孝道第三層次,第一是事親,第二是事君,第三是立身。《孝經》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就是修身,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那誰修身?是不是要國家領導人才修身?不是。《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是國家領導人,庶人是平民老百姓,你、我都得以修身為本,這是根本。為什麼說是根本?這個道理可深了,《大學》講的,修身才能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你身修好了你就能和諧世界了嗎?那別人不做,怎麼來和諧世界?這個道理我們沒弄清楚,所以才會有這種疑問。真正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天下,我們講世界,這個世界,誰的世界?不是別人的世界,是我的世界,我的天下。我這一身跟這天下是一不是二,一體的,所以你身修好了天下也修好了,因為是一體。這就是《大學》裏講的「此謂知本」,你知道根本。什麼叫知本,就是你知道天下以我這一身為本,天下跟我一身是一不是二,我這身就像一個圓的圓心一樣,天下就像圓周一樣,我這身一轉整個圓周跟著我轉。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有道理,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家聽過嗎?匹夫是誰?老百姓、平民。哪個人?不要講別人,就是講我,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你要有這一分擔當你才有可能入聖,你要不敢去擔當,那你這一生成聖成賢是沒指望了。這叫什麼?《弟子規》講的,自暴自棄。什麼人才叫不自暴不自棄?你有這一分擔當,這個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別人的天下,所以我這一身修好了,一家也齊了,一國也治了,一天下也太平了,這種人就是聖人。所以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立德,立德是以盡孝為本,講到根本的根本就是盡孝道。所以能夠力行孝道,從而對一切人都用這個孝敬心,你叫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你道德高了,人們對你自然就欽佩,自然你的名字就傳誦出去,大家就仰慕你。我自己要不要有我要揚名的這個念頭?那不行,你想我要出名,那你還是個名利心,名利心怎麼能做聖人?聖人決定得像孔子一樣,「視富貴如浮雲」,把名利心放下,自己不想揚名,只想立身行道。所以,那為什麼這裡說要揚名於後世?大家得看清楚,這寫得很清楚,揚名於後世,沒有說讓你揚名於現在;現在想出名,有問題。你看孔子當年沒有想要揚名,後世把他推出來的。到什麼時候把他推出來?幾百年後的漢朝建立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聽了董仲舒的建議,才把孔子捧出來,到那時候才揚名,才把儒家定為我們中國根本的文化。那是因為孔子崇高德行的感召,眾生有福,才有這個因緣出現,我們才得以學到孔子公的教誨。 這樣子出名了,以顯父母,你看我們想到孔子必定想到孔母。孔母當年送孔子去讀書,不讓孔子回來給他家裏幹活,希望孔子去成聖成賢,我們感恩孔母。我們現在讀到孟子的書也就想到孟母,孟母三遷,「子不學,斷機杼」,這都是孟母的這種偉大的精神,這是聖母,有聖母才有聖子。所以說到剛才這個女德多麼重要,假如個個都像孔母、孟母那樣,那我們這個社會簡直就成了極樂世界!所以自己能夠立身行道,這是終極的孝心,大孝、至孝。我母親對我也有一分志向,在我十九歲上大學第一年生日,我母親給我寫了個賀卡,在這份賀卡裡面她把她這一生對我的願望都寫進來,我給大家分享。她說「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畫。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幹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一九九二年五月。」轉眼間已經過了十七個年頭,回顧過去走過的十七年的路,我也可以自慰的說,母親的一部分願望我已經實現了,但是有太多的還沒有實現,譬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可是聖人的標準。 我值得慶倖的是,母親是一個希望兒子學做聖賢的母親。當我在美國大學教書,並且獲得美國政府授予我的傑出教授和研究人員的綠卡那個時候,當時我們的恩師他在澳洲建立了學院,專門推動聖賢文化,恩師就勸導我們從美國到澳洲去。我們母子都是他的學生,當時我們就有點躊躇,這澳洲,人生地不熟,在美國工作挺好的,工資也挺高的,學術水平總是美國,我是學金融的,應該是在美國是算第一的了,要捨棄也真有點兒要考慮考慮。但是沒考慮多久終於也就決定了,跟著我們的恩師到澳洲淨宗學院。當時昆士蘭大學,這也是澳洲排名很高的大學,就請我做金融這方面的老師。因為也是很慶倖,原來在學術方面有一點成績,所以來到大學依然能夠保持在發表論文、還有拿到國家的研究資金項目方面都是在學院裡面是領先的,後來學校也給我一個優秀人才的一個獎項。到了澳洲兩年之後,大學就破例把我提升為副教授,並且給我一個tenure,也就是終身制的,中國人講鐵飯碗,就是只要你不想離開學校,你也就可以一直待下去,到退休為止。工作是很安定,工資也不錯,有房子、有車,當然沒有談婚論嫁。平時跟著母親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工作之餘也給恩師做點服務。因為恩師在世界各地推動宗教團結,另外推動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得以有幸跟隨他老人家好多年,在澳洲四年,就跟隨他老人家,就像孔子周遊列國一樣,到每個國家會見一些國家領導人、宗教領袖,都是希望能夠鼓勵他們、提醒他們推動倫理道德教育、推動宗教和諧。到後來我也獲得了終身的這種教職,本來很穩定了,母親對我的希望到了這裡也算告一段落,我算給母親有個交代。 可是有一年我母親,這是二00五年,就給我寫了一個生日賀卡,對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她是這樣寫到,她說「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這下是來真的了。我當時也考慮到,是啊,我做金融教授,雖然也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對社會貢獻有多大?至少我自己預期的要比這個大,我覺得就這麼一輩子就在大學裡混,混到老,好像有點自己不忍。於是那時候當我獲得其他的大學的這些教授的聘函,因為在學術界裡面也是競爭很嚴重,不僅是我們老師之間的競爭,大學也要搶人。當時我剛剛獲得這個終身教職,就有多家大學來聘函,聘我去做主席教授。有一個在中國國內的大學,很知名的,以高薪聘我。當時我跟母親也在商量,是不是應該回國養老?葉落歸根,也應該為國家祖國服務,是不是應該回來教書?那個大學給我的條件也不錯,主席教授,一年八十萬年薪,送一套房子,包吃,另外有十五位助理教授做為我的助手。當時我母親去跟師父報告,說您看茂森將來是回中國好還是在澳洲好?請教他老人家,那時吃完早飯,我媽媽跟著他後面散步。結果他老人家聽了我媽媽這個請問,沉默了半晌,然後突然來了一句「聖賢好」。這一句話聽起來是答非所問,我媽問是在哪好,結果一下子,就好像佛門禪宗的那個祖師的機鋒話,喀嚓,把你的思惟給斬斷了。回去我們就悟了,是什麼?確實,你看我們老想著自己,自己到哪兒好?有沒有想到社會需要你做什麼?你是為私還是為公?學聖賢書學了這麼多年,聽恩師講經也聽十幾年,難道在做人生決定的時候還是自私自利起用嗎?後來我們明白了,現在社會最需要的真的不是金融教授,需要的是倫理道德聖賢教育的師資。於是我就決定準備辭職,去師從恩師學習和弘揚聖賢文化,幫助社會。 我在二00五年給我母親的一份賀卡當中表達了這種心願,也是回答了剛才媽媽的那個問題。我說「親愛的媽媽,《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此大孝者應以德濟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目前世界聖教衰危,天災人禍頻繁。我們慶倖得蒙淨公恩師教誨,得遇正法,獲益無窮。我願繼承恩師之志,為挽救世運人心努力修學,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開始,盡形壽為人演說聖賢之道,以報父母、恩師、天地、祖先、古聖先賢之德!」媽媽接到這個賀卡,她對我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於是我就把工作辭掉,我母親帶著我去拜師,非常慶倖,恩師他特別的高興,那是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號那一天,在香港,我母親帶著點兒束修之禮去拜師,恩師換上了新裝,接受了我們的禮拜和禮物,從此我就從教授的職位上退下來做一名學生。從二00六年底到現在,三年多了,這三年來都是以在攝影棚錄製經典、講演為主,因為教學相長,我們恩師培訓學生的方法,就是讓我們自己備課,自己演講。這三年來在攝影棚錄製的經典、課目,已經超過一百個專題了,包括很多儒釋道的經典。至今為止,我們有個統計,已經錄製了超過一千二百小時,每天都平均大概有兩個小時的這樣的一個演講。我們是在錄像棚裡面演講,不接觸外緣,基本上屬於隱密的自己靜修,自己通過學習,然後對著攝影機來分享,分享完了之後,這個視頻就把它掛到網上,有緣的人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是又可以獨善其身,也能夠兼善天下。 我在拜師以後給母親寫了一個生日賀卡,其中寫了一首詩,跟大家分享,叫「感恩慈母頌」,這是感恩母親對我的三十多年的養育,如今她六十多歲了,她願意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奉獻出來,讓兒子捨棄高薪的職位,自己還是回到自己原來的住處,拿著自己原來的退休金,過著清淡的日子,這種奉獻,我在這裡用這首詩來表達對她的感恩。「春秋六秩轉瞬間,育兒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勵,而今家慈不讓賢。不戀高薪教授銜,唯希獨子德比天。從來豪聖本無種,但以誠明度世間。」所以我們母子心連著心,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讓世界更和諧、更美好!《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句話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能成仁就能成聖賢,那麼仁遠嗎?如果我們能夠自己克己複禮、格物致知,這就能夠成仁,一念就能夠轉凡成聖,斯仁至矣。孝悌是為仁之本,那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陸九淵,就是宋儒,曾經講過,「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整個宇宙實際上就是我的心所變現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心所轉、我心所變。只要我們能夠今日克己複禮,這天下就歸仁,這孔子說的。只要我們一念能夠行孝立德,天下也就和諧了,宇宙也就和諧了,所謂宇清國安家和人樂,我們現前就能做到。 最後我想用幾句結束語表達今天所講的內容,也是感謝大家今天的到來。第一句是,把孝心獻給父母。第二句,把敬心獻給師長。第三句,把愛心獻給人民。最後,把信心留給自己!謝謝。 淨空法師法語精選成書《佛法與生活》,迎請:http://www.xuefo.net/fobao/fobao_23.htm(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45796.htm)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