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滅,韓信先死,是什麼促使大漢帝國放棄這個天才統帥
韓信24歲仗劍從軍,25歲為漢大將軍,30歲滅楚興漢,被封為楚王。在漢軍的五年中,他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斬殺楚軍猛將龍且,垓下破西楚霸王項羽,為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是韓信的結局卻非常悲慘,一代名將死於婦孺之手,享年不過35歲,可悲可嘆。是什麼導致了韓信悲慘的結局?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一、有大功而不忠
劉邦的人才庫中,謀臣有張良、陳平,內政有蕭何,軍事有樊噲、曹參、夏侯嬰等。從當時水平看,張良、陳平、蕭何皆一流人才,但是樊噲、曹參等將領,比之項王麾下季布、英布、龍且差之太多,更別說項羽本身就是一代名將。
韓信的到來,補齊了劉邦最後一塊短板,使得劉邦集團的整體實力全面超越了項羽集團,最終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韓信有哪些戰功?
戰功 | 備註 |
平定三秦 | 定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一月之間平定三秦,項羽所封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皆自殺。 |
俘虜魏王、平定魏國 | 魏王豹重兵守渡口,韓信疑兵假意渡河,實則從他處橫渡黃河,直奔魏都,魏王倉促應戰,兵敗被俘,平定魏國。 |
井陘之戰,平定趙國,活捉趙王歇 | 運用《孫子·九地篇》,將軍隊部署在死地,同時用調虎離山,誘使趙軍離開有利地形,乘機襲取趙軍陣地,最終內外夾擊,以二萬士卒破二十萬趙軍。 |
逼降燕國 | 用李左車的建議,一紙勸降書,兵不血刃平定燕國。 |
突襲齊國,斬殺楚軍猛將龍且,平定齊國,稱齊王 | 趁酈食其遊說齊王降漢,齊國麻痹大意之機,突襲齊國,迅速攻擊到齊都臨淄。齊國向楚國求救,楚將龍且輕視韓信,韓信壅塞濰水上游,過河出擊,詳裝不敵,龍且過河追擊,韓信決上游之沙堤,龍且軍被分兩半,韓信回軍猛攻,龍且被斬殺,軍隊敗散,遂平齊地。 |
統帥漢軍會同彭越、劉賈、英布凡40萬大軍與楚軍在垓下決戰,項羽自殺,楚滅漢立。 | 韓信率先攻擊,不利,命左右軍出擊項羽軍,楚軍不利,韓信中軍出擊,楚軍大敗。漢軍圍楚軍垓下,韓信令漢軍夜唱楚歌,楚軍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故楚兵如此之多,士氣沮喪,軍營為之一空。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項羽烏江自刎,楚漢戰爭結束。 |
大漢帝國建立的時候,韓信不過30歲,正是年富力強,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年紀,當時匈奴正在漠北高原崛起,南越之地也有待平定。為什麼這麼一個戰功赫赫的天才型將領,漢帝國要棄而不用,甚至要除掉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韓信有大功卻不忠。忠誠始終是君主使用人才的一個最最重要的標準。
項羽分封諸侯圖
其一,求封齊王。《史記》記載:
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韓信要求被封為代理齊王(假齊王),他的理由是:第一齊國詭詐多變;其二南接楚國。於是要求做齊王,否則齊國就會「其勢不定」,齊國不一定保得住,說不定楚國就奪走了。這是一種要挾,劉邦當然會勃然大怒,在劉邦看來這就是「欲自立為王」。
劉邦對於臣下防範還是很嚴的,哪怕對於蕭何也是如此。劉邦在關外征討項羽,而蕭何留守關內,為前線輸送糧草、士兵,劉邦擔心蕭何如果有異心自己連回家的路都沒有了,因此常常犒勞蕭何。
蕭何手下一個叫鮑生的說:「大王征戰在外,自己都非常困頓,卻還常常派使者來慰勞你,其實是懷疑你。為你考慮,不如把你的親屬都編入軍隊派往前線,這樣大王才會更加相信你。」蕭何這麼做了,這些親屬其實就形同人質,歷史記載「漢王大悅」。此事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原文是:
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 「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悅。
對於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的蕭何劉邦尚且如此,韓信敢威脅劉邦求齊王,這就是不忠,已經觸到了劉邦逆鱗。隨後劉邦不動聲色,派張良親自去加封韓信齊王,一來穩定韓信;二來看看韓信虛實,看他是不是真的準備造反。如果韓信真有造反的跡象,那麼劉邦和張良自有另一番手段。
蕭何
其二,漢王召而不來。《史記·項羽本紀》載:
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漢王召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一起夾擊項羽,彭越不來正常,畢竟彭越並不是劉邦這一系出來的,而韓信是劉邦登壇拜將的漢軍大將,他也不來,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很明顯的自外於劉邦,有自成一系的意思。
最後劉邦許諾給他們封地,韓信和彭越才前來。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既然韓信侍王不忠,漢王也把韓信當成工具又有何不可呢?如此狡兔死,自然良弓藏,本就是利用關係,難道還和你談感情嗎?如果談感情,你為何侍我不忠?
其三,收留劉邦通緝的「戰犯」。
在楚漢戰爭中鍾離眛曾經給予劉邦沉重打擊,垓下之戰之後,鍾離眛脫離了楚軍四處流亡,劉邦深恨鍾離眛,全國通緝,此時韓信卻收留了劉邦的要捉拿的「戰犯」。這給劉邦施放了一個什麼信號?
這個信號就是,第一,我有異心;第二,我不怕你。
如此韓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忠於劉邦,本事再大,你是劉邦你能放心嗎?因此韓信雖有大功,也難逃一死。
猛將彭越
二、為私利而不仁
漢王四年劉邦派酈食其去遊說齊王,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此時韓信正準備引兵向東,聽說了這個消息,本來韓信不打算再攻擊齊國,此時他的謀士蒯通出主意了: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蒯通說,你收到了漢王停止進軍的命令了嗎?怎麼可以不前進呢!何況酈生只是一個酸腐的文人,憑著一條舌頭就說下了齊國70多座城池,你率領幾萬軍隊,一年多才攻下趙國50餘城,難道你連個文人都比不上?
韓信一聽,馬上帥軍向東突襲齊國,齊國本來打算投降,沒有做好準備,很快就打到了首都臨淄,齊王以為酈食其欺騙他,於是烹殺了酈食其,拿鐵鍋活活把他煮死了。
數萬將士以及蒯通的性命就這樣做了韓信功業下的白骨。孫子曰:「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韓信善於用兵,不可能不知道,他這麼做如同殺降,可謂不仁。
古代的辯士
另外,劉邦為什麼要安排酈食其去說降齊國,並不是只有李左車看到了韓信的兵威震懾了燕國、齊國,只需要一介辯士,一封書信就能下燕定齊。劉邦和身邊的謀士同樣看到了這個情況,韓信已經下燕,劉邦此時派出酈食其遊說齊國投降,就是不願意讓韓信得到太多的功勞,不讓他專功。酈食其遊說齊王說:
「劉邦帶領蜀漢的軍隊,平定了三秦,佔領了西河之外大片土地,率領投誠過來的上黨精銳軍隊,攻下了井陘,殺死了成安君;擊敗了河北魏豹,佔有了三十二座城池:這就如同所向無敵的黃帝的軍隊一樣,並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結果。」
酈食其將韓信的戰功都算作劉邦的功勞,這也不算錯,他要彰顯的是漢王劉邦的權威,而且韓信是漢王的部屬,韓信的功勞難道不是劉邦的嗎?酈食其這樣的臣子,可謂深得為臣之道。
而韓信本身引兵東向,依照小編的分析,必然還是按照李左車的建議,「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也就是說,韓信本來是要以兵逼和,同樣讓人遊說齊國投降的,只不過酈食其已經做到了,韓信不可能再派人去遊說一次,那麼要搶功只能動武了。
韓信的奪功行為,奪的其實是劉邦的功勞,破壞的是劉邦的謀劃,這無異於虎口奪食,增加的是韓信權威,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齊國是韓信的齊國。劉邦當時自然不會發難,但是在心裡必然是記著的。
酈食其
三、與友交而不義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
鍾離眛本是項羽帳下猛將,後來劉邦信用陳平,給他四萬斤金,不管他如何使用,讓他去反間楚國君臣,由此鍾離眛、范增等不再得到項羽的信任。韓信在楚軍中時應該就和鍾離眛交好了,因此韓信明明知道劉邦追捕鍾離眛,仍然收留他保護他,做朋友到這份上也是夠意思了。
從這個記載來看漢王是知道鍾離眛在楚國的,後來沒多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和陳平一商量,陳平說:「陛下偽游雲夢,(韓)信聞天子出遊,必無事而郊迎。而陛下因擒之,此一力士之事耳。」
帥哥謀士陳平
其實韓信收到劉邦出遊雲夢澤的消息時,還是有所警覺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擒。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
韓信聽說劉邦到了楚國邊境,打算髮兵造反,但是又覺得自己沒什麼罪過,想要去見劉邦,又怕被抓。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有個人給他出主意了,說你把鍾離眛的人頭獻上,皇上一定高興,一高興你就沒事了。韓信和鍾離眛說借親項上人頭一用,用完了還你,鍾離眛破口大罵:「你不是一個好人!」於是就自己抹脖子了。
韓信雖然獻上了鍾離眛的人頭,卻沒有得到劉邦的赦免,劉邦抓他的時候,韓信高喊:「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平定了,我本來就該烹殺了!」
劉邦怎麼回答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說:「人告公反」,有人告你造反。而《陳丞相世家》記載更詳細,劉邦說:「若毋聲! 爾反,明矣!」(你別叫!你謀反,已經很明顯了!)
劉邦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從鍾離眛的人頭來的。我來抓你了,你就送上鍾離眛的人頭了,可見以前你就是在包庇保護他。為何要保護他?謀反。現在你雖然送上了他的人頭,安知你以後還會不會謀反?
可見韓信殺友以自清的舉動,反而坐實了他謀反的企圖,加深了劉邦對他懷疑。
韓信落魄時
四、失良機而不智
勸說韓信造反的蒯通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曾經憑一條舌頭幫趙國的武信君說降三十餘座城市。
蒯通曾經幾次遊說韓信,第一次遊說韓信,就是讓韓信不要管酈食其已經說降齊國的事實,讓韓信直接進攻齊國,可以說韓信第一次違背劉邦的意志,就是蒯通搞的鬼。
蒯通第二次遊說韓信是以幫韓信看相的名義,他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意思就是讓韓信背叛劉邦。蒯通為韓信進一步分析天下大勢,其大意有幾點:
其一,楚漢戰爭進行了三年了,百姓疲弊無所依靠,百姓渴望和平。
其二,率領齊國的軍隊,迫使燕國、趙國追隨自己,威脅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的後方,讓他們不能不答應自己。
其三,順應百姓的心愿,要劉邦、項羽停止戰爭,為全天下的百姓請命,就會贏得天下民心。
其四,宰割天下,分封諸侯,那些復國的諸侯一定會對韓信感恩戴德,聽命於齊國。
蒯通要韓信趁著劉邦、項羽兩敗俱傷,都十分疲敝的時候趕快採取行動,認為這個時候韓信「為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如果自成一派,最為有利。
可以說蒯通這個建議可行性非常強,順應民心,也合乎形勢,如果韓信真的採用了蒯通的建議,那麼劉邦和項羽都無法統一天下,最終的結果是戰國2.0時代。
這個計劃最符合韓信的利益,如果實現蒯通不失丞相之位,而韓信不僅僅是齊王之尊,很可能是新的霸主,而劉邦、項羽都要看韓信的臉色。蒯通還指出了韓信「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難免鳥盡弓藏的下場,然而韓信只是說考慮考慮。
第三次遊說韓信是幾天後了,他說:
甘願做劈柴喂馬差事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柄的機會;安心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堅決是聰明人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專在細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會丟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斷是非的智慧,決定後又不敢冒然行動,這是所有事情的禍根。
他催促韓信早點決斷,認為「時乎時,不再來」,時機稍縱即逝,而韓信「猶豫不忍背漢」,蒯通為了避禍就假裝胡言亂語,裝瘋賣傻了。
一代名將韓信之死
五、總結
韓信被劉邦帶回咸陽,廢除了他的王爵,改封他為淮陰侯。漢十年(前197年),韓信勾結陳豨謀反,被丞相蕭何及呂后誘殺於長樂宮的鐘室,時年35歲。
無法看到韓信和匈奴冒頓單于交手的情形,也難以設想,如果韓信真的造反三分天下,華夏又能否抵擋得了匈奴的南侵。
一代名將,卻不是一代良臣。韓信是否想要謀反?這恐怕是一個謎。
如果說他想謀反,那麼他為什麼不早反?如果他不想謀反,卻為何要挾立他為齊王?漢王相招為何不到?又為何要容留劉邦痛恨的人?何不徹徹底底做一個忠臣?
韓信不服,至死都在喃喃道:「悔不聽蒯通之言」;然而劉邦早就安排曹參、灌嬰在其軍中,張良前去封齊王,韓信果有造反的跡象,安知不被誘殺於臨淄?
時也命也,劉邦借項羽之手亡秦,又借韓信之手亡楚,天下一統,歸於大漢。
韓信能夠決定天下的歸屬,卻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這也許是天意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推薦閱讀:
※韓信:國士無雙,亢龍有悔
※翦除異姓王后,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廢除分封制?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 竟有驚天陰謀
※被劉邦兔死狗烹,韓信為什麼不接受蒯通武涉的遊說自立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