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元旦」撞上「聖誕」

當「元旦」撞上「聖誕」

2014年12月26日 23:08:58

來源:求是網  作者:劉星軍 

近來,西安高校平安夜封校、溫州教育局禁學校慶聖誕等消息經媒體披露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元旦」姍姍將來,「聖誕」腳步未遠,面對這相距不遠、一中一西兩個重要節日,針對坊間熙熙攘攘、沸沸揚揚的各類言論,筆者有話要說!

傳統節日自當珍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民族有其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質,正如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地理環境、自然風光和人文傳統熏陶浸染下,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同性格和氣質,有其獨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無法比擬和取代的。我們經常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民族特質體現在方方面面:往深處講,流淌在國民血液里、鑲嵌在國民骨髓中,體現在國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往面上講,民族特質在語言文字、歷史建築,以及傳統節日之間閃爍跳躍。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非但丟不得,傳承中還應該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發揚光大。西方的東西就比我們自己的好?老祖宗代代傳承的東西就比不過人家?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濃縮和名片,集中體現和代表著民族厚重的歷史和淵深的文化,值得我們尊重、珍惜和敬畏。

當然,筆者這裡也絕沒有蔑視西方傳統和文明的意思。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孔子不見得比耶穌偉大,耶穌也未必就不如孔子。中西文化源頭不一、形式各異、走向不同,無法也沒必要在性質上進行比較,因此只有適不適合之別,而無優劣好壞之分。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中國的月亮也不比西方的亮,二者各盡其妙、各有千秋,都是各自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結果和產物,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關係,可以共存於世、並行發展,既沒必要厚此薄彼,也沒必要厚彼薄此,兼收並蓄、相互借鑒、擇善而從方是正道。

這些年,作為中華傳統節日的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備受冷遇,即使是除夕和春節,其影響力和熱情度也大不如前,而西方的「情人節」、「平安夜」、「聖誕節」等卻備受國人尤其是年青群體的追捧,這一反常現象,既令人困惑也值得反省反思。為什麼我們自己的節日卻沒有西式節日「熱賣」和「叫座」?難道僅僅是因為年輕群體愛慕虛榮、喜歡時髦?我們自己有沒有責任?以筆者揣測,中國傳統節日遭受冷遇,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節日的內涵和價值挖掘整合不夠。過節絕不僅是吃幾塊肉、喝幾杯酒、放幾掛鞭炮、買幾件衣裳那麼簡單,一個民族的歷史內涵和人文底蘊要在節日中凸顯和呈現。否則正如缺乏內涵的美人,空空淪為毫無生氣的花瓶而已。

二是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報道不夠。中華上下五千年,詩詞文章享譽世界、書香墨韻世代綿延、文化底蘊淵深如海、文明積澱厚如磐石,可是當我們步入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之後,老祖宗代代傳承的「傳家寶」卻或被棄於角落,或被束之高閣,或被藏於暗室,非但不能重見天日並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甚至於很多竟至於如瀕臨滅絕的物種般岌岌可危。這是令每個華夏子孫痛心疾首的!老祖宗耗費畢生心血代代相傳的「傳家寶」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是前輩先賢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是整個中華民族引以為傲、雄踞世界的資本,是其他國家欽慕不已、搶不來也奪不去的寶貴財富,怎麼能斷送在我們手中?

三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這是根源所在。這些年,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戰略上正確無疑,但客觀上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構建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傳統節日受冷遇,表面看是傳統節日的韻味逐漸喪失,但本質上講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和精髓的褪色和黯淡。對傳統節日的珍視其實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其意義不可小窺。

回過頭看,平安夜封校也好,聖誕節禁慶也罷,教育系統首舉捍衛傳統節日的大旗,其精神可嘉、士氣可鼓,至少不是數典忘祖之徒、崇洋媚外之輩。但凡事要講究方式方法,拿捏好一個「度」字,否則就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與其埋怨別人,不如做好自己,與其去封鎖、禁止西式節日,不如回歸、恢復傳統節日應有之韻味,則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兵法「圍魏救趙」之理也。

(作者單位:老河口市政法委)


推薦閱讀:

國際漢語教師聯盟南北方元旦習俗分享
跨年,我們去看煙花吧
再見,2017;你好,2018。
2016 過去了,丙申年還沒過去
2016拜拜了拜拜~

TAG: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