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廖均卿風水十三陵之——【定陵】

作者:三僚

廖均卿風水十三陵之——定 陵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孝端後王氏、孝靖後王氏的合葬陵墓。神宗10歲登基,20歲著手卜選陵地,歷時兩年,前後考察了11個地方,最後經母親孝定後親臨審視,才決定建於昭陵以北1公里的小峪山下。神宗卜選陵地為何如此之難,為何還要母親出面拍板定案?神宗之前,天壽山已安葬了9個皇帝。陵區之中"上上吉地" 卜選殆盡,找一個完美的"佳穴",已成難事。有些地方量差強人意,也因宗法倫理原因無法確定下來。潭峪嶺是候選"吉地"之一。龍砂穴水,諸美咸備,前朝幾位皇帝也頗加青睞, 其不利之處是在永陵東部的山溝之內。建陵潭峪嶺,由於山水相遮,在明堂中心的七孔橋前後無法看到陵寢的明樓(當時只有康陵如此)。神宗是明代又一個最奢侈、最講排場的皇帝。他自以為功高日月,德比堯舜,至少也是明代少有的聖明之君。將自己的陵寢默默無聞地埋藏於溝壑之內, 不能與列祖列宗一樣風風光光地招揺于山前, 無異是對自己神功聖德的全盤否定, 這在神宗皇帝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天壽山前的寶山南麓,風水亦屬上乘,位置在裕、茂二陵之間。神宗雖然妄自尊大,但明目張胆地擠進二祖陵之間,也非沒有顧慮。他對隨行的輔臣說:  "朕遍閱諸山, 惟寶山與大峪山相等, 但寶山在二祖陵之間, 朕不敢僭分。"小峪山下的"吉地"  (即現時定陵所在的位置),也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前文說過,大峪山、小峪山各向東南伸出兩道落脈。 昭陵就建在十大峪山南二道落脈之下 。 據風水家審驗, 小峪山北二道落脈之前也是一處"吉壤"。主山高大,脈絡清晰,站在陵區中心, 一望可見,與長陵、永陵遙遙相對,與父陵(昭陵)近在咫尺。陵址選在小峪山下,整個陵區也顯得更為平衡對稱。在許多候選"吉地"之中,小峪山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一處, 但其最大障礙則是位於昭陵北方 。 根據風水原則,陵區之內,北方為上,南方為下,昭陵在南,定陵在北, 子上父下,當然不妥;再根據宗法原則,距祖陵(長陵)近者位尊,遠者位卑,子尊父卑,更非所宜。看起來是一塊肥肉,無法到口,這給神宗皇帝提出了一個碩大的難題。另選別處?他心猶未乾,再說也沒有比小峪山更好的地方了。神宗畢竟還算個聰明人,他思忖再三,終於想到自己的母親孝定後。他將卜選陵地所遇到的困難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后",再三強調,自己萬年之後願長伴父母陵寢左右, 以盡孝心,並唆使母后以"謁陵"為名,實地巡察。天下母親,最疼兒子,何況這位慈心善目的"九連菩薩"呢?孝定後也盼望千秋之後能與兒子朝夕相伴。她在親臨天壽山陵區審視之後,明白表示:皇帝新陵,可以選在昭陵之北。 父皇死後,母后就是最高權成。太后不嫌"僭分",大臣們還能說什麼呢?神宗大喜過望,謝過母后,隨即改小峪山為大峪山,擇吉動工。大峪山由南北兩峰構成。南部山峰較為高大, 稱大峪山; 北部山峰低小, 稱小峪山 。 兩山各向陵區方向伸出兩道落脈, 定陵就位於小峪山北方第二道落脈之前。小峪山主峰海拔300餘米, 形勢高峻, 火星巒頭,落脈逶迤而下,約一公里余,極有氣勢,但長度、規模、形態等顯然不如昭陵,落脈坡度較大,卻遠不似康陵那樣陡峭,對陵寢並無壓追之感。山體由中生代灰岩組成。山上遍植松柏。登高遙望,十三陵山水歷歷在目,為遠眺陵區的最佳地點之一。定陵以昭陵背後的來龍和小峪山北一道落脈為龍虎砂山, 這兩座砂山,前者較近,後者較遠;前者整齊,後者散亂,且二者缺少圍合之勢,不算甚佳。定陵之水系, 一如昭陵。兩旁澗水,至陵前相交,為第一 合水; 錐石口與德勝口流水交於七孔橋西, 為第二合水, 倒是十分合於"水法"。根據風水術的要求, 一般穴向,均是依照來龍方向,順脈而扦。定陵並非如此,定陵來龍由北而南,而陵宮方向為南偏東54°, 二者方向明顯不一。定陵方向明顯"違規",是由現實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其一,若依脈而扦,則定陵陵門朝南,而其南方正是昭陵。以父陵為自己的陵前建築,殊屬非宜;其二,大峪山較小峪山雄偉得多,依脈而扦,陵後主山便是小峪山而非大峪山,沒有雄偉的大峪山做靠山, 陵寢則無威勢, 這自然也不合神宗皇帝的性格。其三,定陵是以大峪山南二道落脈和小峪山北一道落脈為左右龍虎的。若依脈而押,則大峪山南二道嶺成了對山,小峪山北一道嶺成了背山,龍虎皆失,亦非所宜。如果以"天心十道"法多次測量比較,則會發現,以現在的穴向而扦, 雄偉的大峪山主峰正當後靠, 充分顯示了陵寢建築的威嚴;龍虎對稱,左右相護;面向明堂中心,與長陵、永陵遙遙相望;與昭陵大體平行,與其他陵寢大體呈輻輳之勢。 這是折中各種因素之後的最佳方案 。定陵始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十八年六月大體完工,歷時六年,耗銀800萬兩。其規模宏大,僅次於長、永二陵。然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在許多方面又是長、永二陵所不及的。 神宗對國事不感興趣, 對自己的陵寢特別關心。 定陵營建過程中,他曾視察陵宮六次。最後一次是萬曆十六年九月。他率后妃恭謁長、永、昭三陵後,又帶領大臣閱視寶城及玄宮, 並在建好的地下玄宮內,擺下酒席,宴請群臣 。在自己墳墓里大擺筵席,堪比莊子,真的是一件空前絕後的事情。

定陵地宮,是萬曆當年喝酒的地方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被發掘的帝王陵寢。1955年,為了考古和研究歷史,郭沫若、沈雁冰、張蘇、鄧拓、範文蘭、吳哈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請求發掘長陵。 後經反覆研究, 決定在發掘長陵之前先試掘定陵。 1955年6月試掘開始,歷時一年,試掘成功。1959年在原地建立定陵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定陵地下玄宮是一座規摸巨大的地下宮殿。 它由前、 中、後、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堂連接而成,總面積1195平方米。前殿沒有任何陳設,顯然為通道。中殿後部放有3個漢白玉石雕刻的神座, 神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和青花雲龍大瓷缸 。 後殿中部是一石砌棺床。床上放著神宗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個皇后的棺槨。定陵出土大量文物。計有金、銀、銅、玉、瓷等制器及絲織帝後服飾3000餘件。其中皇帝的金冠、皇后的鳳冠、大碌帶、金銀酒注、爵杯,以及緙絲袞服,造型優美,色彩鮮艷,有著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墓主簡介萬曆皇帝朱翊鈞,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生,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立為皇太子,六年(1572年) 六月即位,年10歲,次年改元萬曆。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七月逝於宏德段,享年58歲。神宗是明代當國最久的一位皇帝, 也是典型的荒淫怠墮之君。神宗即位之初,年齡尚小。在孝定後、太監馮保和首輔大臣張居正的監督下,雖然玩樂的惡習沒有大改,但出於敬長之心,行為還不算乖張。生活上不敢過分鋪張,對張居正的各項改革措施也還言聽計從, 朝政一度出現生機。 但他的淫奢之心依舊,專斷惡習繼續膨脹,對張居正的約束和說教充滿了反感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故,神宗年已20。為了發泄對張居正和馮保的積怨,他先將馮保謫發南京,又給張居正加上了"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的罪名,告諭天下,抄沒家產。張居正的長子被追自縊,次子和弟弟發配充軍。張居正引進和任用的官員也被斥削殆盡。從此後,他深居後宮,不理朝政, 一直生活在酒、色、財、氣四毒之中。大臣們想見他一面,也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萬曆中葉,甚至達到了朝講不御、郊廟不親、奏章不批、缺官不補的程度, 國家機器幾乎陷於癱瘓狀態。天子"富有四海",但神宗還嫌不夠,在搜刮民財方面, 簡直達到了"天高三尺"的地步。他派出大批親信官宦,充當各地礦監、稅使。這些爪牙,倚恃主子的寵信,肆意搜刮。 所到之處,  "鞭笞官吏,剽竊行旅",無惡不作。史書稱神宗是一個"以金錢珠玉為命脈"之人。神宗國事腐敗,家事也一塌糊塗。後宮三千,他只寵鄭貴妃一人。神宗有意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詢為太子,對皇長子朱常洛十分冷落,遲遲不願立為皇太子。直到其母孝定後親自出面干預, 才將朱常洛的太子身份確定下來。鄭貴妃幾次加害朱常洛,證據確鑿,由於神宗庇護,也是不了了之。孝端後王氏,神宗元配。萬曆六年(1578年)二月冊立為皇后。四十八年四月病故,十月葬定陵。孝靖後王氏,光宗生母。萬曆六年(1578年)二月選入皇宮。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冊為恭妃,八月生光宗。神宗對光宗母子並不喜歡。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光宗被立為皇太子, 王氏的封號仍沒有變動。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太子喜得長子, 這在宮內是一件大事, 而王氏的封號還是沒有變動。 大臣們接連上疏, 神宗不得已才於次年冊王氏為皇貴妃。 王氏病逝於萬曆三十九年(l611年)九月。病危之時,其宮門還被鎖著,光宗破門而入,母子始得相見。光宗登極,追謚母親為皇太后,但禮儀未行,自己先崩。熹宗即位,遷葬定陵。

(北京明十三陵博物館攝)
推薦閱讀:

中國風水史:揭開風水的神秘面紗 下
揭開童子命的神秘面紗!
略述風水(太長不看版)
風水顧居士:傢具擺放大有學問,怎麼擺放風水才好
辦公室最適宜的國畫,格調氣場兼備

TAG:轉載 | 風水 | 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