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作家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
弗吉尼亞·伍爾芙(英國)
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英國著名女作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1904年其父去世後遷居布盧姆斯伯里,並成為「布盧姆斯伯里派」的重要人物。1917年與丈夫共同創辦了霍加斯出版社。弗吉尼亞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最早運用「意識流」手法進行小說創作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說具有濃郁的詩歌情調。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黛烙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短篇小說集《星期一或星期二》、《鬧鬼大案房間及其他故事》,隨筆集《普通讀者》等。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是伍爾芙最早使用「意識流」技巧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小說。
D.H.勞倫斯(英國)
D.H.勞倫斯(1885~1930),英國著名作家。出身於諾丁漢郡一個礦工的家庭。母親是小學教師,因厭惡酒鬼丈夫沒有教養而對兒子產生一種特殊感情,這就成為作家後來無法和女人保持密切關係以及他所塑造的人物在性慾上備受折磨的主要原因。勞倫斯當過職員和小學教師。曾經在義大利、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等國漂泊了十多年,最後病死在法國。勞倫斯是位多產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兒子和情人》、《虹》、《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短篇小說集《英格蘭,我的英格蘭》,《短篇小說全集》,遊記《義大利的暮色》、《墨西哥的早晨》等。勞倫斯是小說大多以性為題材,並在創作中運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勞倫斯的長篇小說包羅萬象、氣勢磅礴,但有反覆議論、結構混亂的缺點。比起他的長篇小說,他的短篇佳作由於主題單一,更見明快。
阿爾豐斯·都德(法國)
阿爾豐斯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出身於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貧困。17歲時帶著詩作到巴黎,廁身文學界。1866年以發表散文和故事成名。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投筆從戎。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都德是為多產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還寫有兩部回憶錄和一個劇本。有法國的狄更斯之譽稱。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選》、《冬天的故事》等。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都德的短篇小說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特色。
莫泊桑(法國)
莫泊桑(1850~1893),法國著名小說家。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當過小職員,普法戰爭期間還應徵入伍,這些生活經歷為他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在10年短短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一生》、《俊友》等6部長篇,以及三百多個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博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代表作有《羊脂球》、《項鏈》、《遺產》、《米龍老爹》、《菲菲小姐》、《月色》等。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碎的事物中截取最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段,側重描寫人情世態。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故事結尾耐人尋味。
讓——保兒·薩特(法國)
讓——保兒·薩特(1905~1980),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生於巴黎。1924年入法國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畢業後先後在郎城、巴黎等地中學任教。1933年去柏林進修哲學,受胡塞爾、海德格爾哲學思想影響。一年後回國,撰寫哲學論著,形成存在主義體系,同時開始文學創作,用文藝形式表達哲學思想。薩特提出的「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他人就是地獄」等觀念在二次大戰後的西方世界風行一時,影響極大。重要作品有哲學著作《想像》、《存在與虛無》,長篇小說《噁心》,短篇小說集《牆》,劇本《蒼蠅》、《密室》、《死無葬生之地》、《骯髒的手》等。
阿爾貝·加繆(法國)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作家之一。生於阿爾及利亞。童年和青年是時代都在阿爾及利亞度過,生活清貧,這段生活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影響。加繆在大學期間攻讀哲學。1983年起當記者。1944至1946年間任《戰鬥報》主編。1957年因其作品闡明了當代人的意識問題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與反》、《婚禮集》等。他的小說充滿了惶恐不安和自感有罪的情緒,以及酷熱的窒息和棄世絕塵的願望。小說的語言明朗、純凈,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赫爾曼·黑塞(德國)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著名作家。父親是傳教士,童年時代受到嚴格的宗教教義教育。15歲時因無法忍受神學院的壓抑而出走。先後做過鐘錶匠、書店學徒、書商。1940年開始獲諾貝爾文學獎。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德》、《荒原狼》、《在輪下》、《玻璃球遊戲》,短篇小說集《小世界》、《今生今世》等。
亨利希·伯爾(德國)
亨利希·伯爾(1917~1985),德國著名作家。生於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7年應徵入伍,戰爭臨近結束前被俘1945年被遣送反回國,做過木工和機關職員,同時從事寫作。伯爾是戰後文學傑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作品幾乎全部描寫戰爭和戰後生活,是「廢墟文學」的代表作。1972年因其在復興德國文學方面的成就,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歐美頗負盛名。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萊尼和他們》、《九點半鐘的撞球》,中篇小說《列車正點到達》、《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短篇小說集《過路人,你到斯巴……》等。伯爾擅長運用回憶、內心獨白、象徵等創作手法。其短篇小說情節緊湊、集中。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富裕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40年從事編輯和翻譯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後移居薩爾茨堡,專事寫作。1938年流亡英國,1941年又移居巴西,次年因人道主義理想 破滅而自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中短篇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傳記《三大師》、《羅曼·羅蘭》等。茨威格的小說長於心理描寫,風格細膩,技巧精湛,富有文采。
弗蘭茨·卡夫卡(奧地利)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著名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人的家庭。1901年至1906年在布拉格大學先學習文學,後因屈服於父親的壓力而轉修法學。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保險公司任職,後因病提前退休。卡夫卡早年對尼采、達爾文等人的著作產生興趣,大學期間,又接觸了存在主義先驅克爾愷郭爾的哲學思想,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短篇小說《變形記》、《鄉村婚事》、《判決》、《地洞》等。卡夫卡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小說主要反映了被束縛在異化社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到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鬥爭,其小說語言簡潔、精確,構思奇特。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義大利)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07~1990),義大利著名作家。出身於羅馬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幼酷愛文學。13歲時發表詩集,不久轉為寫小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馬女人》、《假面舞會》短篇小說集《羅馬故事》、《羅馬故事新編》、《瘟疫集》、《天堂》等。早期作品主要描寫資產階級的空虛、墮落的精神狀態。從60年代起,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資產階級的「異化」。 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注重心理分析,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
意大洛·卡爾維諾(義大利)
意大洛·卡爾維諾(1923~1985)義大利著名作家。出生於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個小鎮。幼年時隨父母遷居義大利。二次大戰期間積極投身於反法西斯鬥爭。1946年發表長篇小說,《蛛巢小徑》一舉成名。1947年畢業於都靈大學,後在出版社任編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如果一個冬天的夜晚,一個旅行者……》,中篇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短篇小說集《最後飛來的烏鴉》、《宇宙奇趣》等。卡爾維諾交混使用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作手法,創立了新現實主義的一個流派,其作品在義大利和歐美各國影響很大。
米蘭·昆德拉(捷克)
米蘭·昆德拉(1929~ ),捷克著名小說家。出生於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使他從小在音樂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1958年畢業於音樂藝術學院電影系。1975年起流亡法國。昆德拉多次獲國際文學獎。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玩笑》、《為了告別的聚會》、《笑忘錄》、《生活在別處》、《不朽》,短篇小說集《可愛的笑》。段篇小說集《可愛的笑》問世後《以其獨特的風格引起注意,其第二、第三集先後於1965年以及1968年出版。昆德拉在小說運用了音樂作品結構的技法,因而他的小說具有很強的音樂性。
安·巴·契訶夫(俄羅斯)
安·巴·契訶夫(1860~1904),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小商人家庭。1884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醫學系。曾在莫斯科附近城鎮行醫,接觸了農民、地主、教員、醫生和官吏,,擴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契訶夫的文學生涯開始於80年代。一生寫下了大量短篇小說。契訶夫和歐·亨利、莫伯桑被並稱為世界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草原》、《第六病室》,短篇小說《變色龍》、《胖子和瘦子》、《掛在脖子上的安娜》、《一個官員的死》、《萬卡》、《苦惱》、《出診》、《套中人》,劇本《櫻桃園》、《萬尼亞的舅舅》等。契訶夫的小說言簡意賅、藝術精湛,早期的小說文筆辛辣、幽默,後期則創造了抒情心理短篇小說體裁。
伊·蒲寧(俄羅斯)
伊·蒲寧(1870~1953),俄羅斯經典作家。出身於破落的貴族世家,靠自學成材。1891年開始發表作品。1920年起僑居法國。193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蒲寧的主要成就在小說創作方面。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蘇霍爾多》、《鄉村》,短篇小說《從舊金山來的先生》、《米佳的愛情》、《中暑》、《最後的幽會》、《幽暗的小徑》、《烏鴉》等。蒲寧是寫中短篇小說的名手,他的作品不以情節取勝,注重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和渲染氣氛,語言明澈、悅耳。
馬克·吐溫(美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著名小說家。少時家境艱難,12歲便開始獨立謀生,當過排字工、領航員、淘金者、記者,還辦過報紙。19世紀6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馬克·吐溫跌宕的生活經歷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短篇小說《百萬英鎊》、《三萬元遺產》、《競選州長》等。馬克·吐溫小說中深沉的幽默、辛辣的諷刺、簡練生動的民族語言,開創了美國民族文學的新時代,對海明威、塞林格等眾多的美國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歐·亨利(美國)
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生於北卡羅來納州一個貧窮的醫生家庭。15歲即開始當學徒,先後當過會計員、錄事、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1901年移居紐約,從事寫作,直至逝世。歐·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個短篇小說,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人。代表作有《警察和讚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黃雀在後》、《供應傢具的房間》等。歐·亨利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
威廉·福克納(美國)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著名小說家。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加拿大空軍服役。大學畢業後做過職員,後來一度僑居巴黎。1925年回國做職業作家。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福克納以寫南方小說聞名遐邇,是「南方文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喧囂與騷動》、《我的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中篇小說《熊》,短篇小說《騎士的行動》、《這十三篇》等。福克納是西方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派小說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和多層次、多角度的敘事方法。《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名篇,作品充滿了荒誕怪異的氣氛,是一篇具有美國南方風格和氣息的小說。
伯納德·馬拉默德(美國)
伯納德·馬拉默德(1914~
索爾·貝婁(美國)
索爾·貝婁(1915~
J·D·塞林格(美國)
J·D·塞林格(1919~
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
豪·路·博爾赫斯(阿根廷)
豪·路·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詩人、小說家。在日內瓦念完中學,後入劍橋大學學習。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公共圖書館任職,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0年代主要寫詩,30年代轉向短篇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臭名遠揚的通史》、《交叉小徑的花園》、《阿萊夫》、《死亡和羅盤》等。博爾赫斯是西班牙語世界無可爭議的短篇小說大師,博爾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華等人的不可知論和宿命論的影響,因此孤獨、彷徨成為其作品的主要基調。他的創作手法受西班牙極端主義流派和卡夫卡等人的影響。成為超現實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另一種模式。他的短篇小說文本純凈,構思新穎奇特,結構巧妙,情節荒誕離奇,並常在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讀來回味無窮。
川端康成(日本)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家庭。父母早亡,童年時代飽嘗的悲哀而後孤獨給日後的文學創作以極大的影響。曾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1929年參加新興藝術派,以後傾向於新心理主義。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雪國》、《千隻鶴》、《睡美人》、《古都》,短篇小說《伊豆的歌女》等。川端康成小說的主題基本是有關愛與死的。他將西方文學的創作手法融匯到日本古典文學的傳統之中,作品情調纏綿悱惻,富有韻味,在藝術上具有唯美主義的傾向。
三島由紀夫(日本)
三島由紀夫(1925~1970),日本著名作家。生於東京官僚世家。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在貴族學校就讀,接受嚴格的貴族教育。13歲時發表短篇小說習作《酸模》1944年考取東京大學。1947年大學畢業。1948年成為專業作家。1970年,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剖腹自殺。三島由紀夫早期作品唯美主義色彩較濃。由於三島由紀夫是戰後成長的作家,在作品中常常表現出對時代、生活的不安和性的苦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閣寺》、《潮騷》,短篇小說,《雨中噴泉》、《走盡的橋》等。
推薦閱讀:
※【盤點】世界十大幽靈船是哪十艘?
※世界十大名牌手錶排名?
※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做好每一件事
※世界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迷你世界和我的世界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