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從你如何對待矛盾就知道了
坐在書桌前,轉頭看窗外,迷迷濛蒙一片灰。回想那時春還未到,凍土依然。從雪紛飛到秋意濃,同一窗前,不覺間已走過冬霾,穿越了春風、秋果與夏花。當文字細訴筆尖,時光如濃墨漾於水中,在層層次次,紛紛疊疊的時光碎步中,你驚訝發現,隨著四季搖擺的調子,竟與避之不及的「矛盾」,共跳了一場圓舞曲。
汲汲營營於小城,從小到大習慣順從與妥協,街上有人吵架趕快躲遠,電視劇里主角一受苦便捂住雙眼,剛被反駁就讓步轉折,遇到阻力就舉白旗。矛盾衝突你從來避如蛇蠍。時日久了,便成了面容模糊的路人甲,在熙攘人群中沉寂下去。
當你在懷中嬰兒清澈雙眼中,看到荒蕪的自己。開始執著於發現真實的自己,無窮盡的尋找人生意義。那時「大雪」紛紛,《致異類的一封信》同飛雪悄悄飄落小城一隅,開頭一句「你在黑暗中醒來,月光遍地,孤獨洶湧而來」,將你毫無意外擊中,毅然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了這列永無終點的火車。
「所有想去了解自己的人,都成了海子」。《工作談》開篇這一悶棍,讓你兩眼發黑一身冷汗。「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放棄追尋『真實的自我』,才是最大的自由!」朦朦朧朧,似乎是要找的答案,又無法參透禪機。於是在跨年夜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陽志平老師如是教導:找到自己能力的邊界,發現可能的自我,發展獨特路線,剩下交給時間(人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多接納自己)。得到這個答案,你仍是從車窗的霧氣看前方。「可能的自我」什麼樣?能力的邊界怎麼找?獨特的路線又是什麼?……心中的疑惑如冒泡的魚。
別考慮啤酒的事兒,也不去考慮太陽,風的事兒也忘掉它。重要的不是去問那麼多為什麼?去解決「是什麼」,將意識只集中到,如何輪流把兩條腿甩到前方去。於是開始潛入部落學習。
一、發現「矛盾」的不和諧音
「不完美」意味著什麼?你翻開堆積在內心,那些無法吞咽的黑暗。隨著在部落中學習,逐漸發現引發你不完美的,正是從前躲避的蛇蠍——「矛盾」。
「矛盾 C 大調」悲觀與樂觀的對峙
不知哪天起,太陽蒙了灰塵,塵埃落進眼裡。你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活在陰霾里。光曾經瞬間就能照進心底,現在只能在臉龐纖弱的絨毛上沉寂。悲觀的恐懼自我竭力想成為樂觀的希望自我。這兩股不同的力量不停對抗,不斷拉扯。為了尋求答案,你迷失於 MBTI、九型人格、血型星座。這時,天上滾過春天的雷,「大五人格理論」重新沖凈蒙塵的眼。
在《個性》一書中你讀到:
遠古祖先曾因活躍的負面情緒,警惕小心,得以避開吃人的猛獸,山洪的襲擊,其他沒那麼多恐懼、焦慮情緒的原始族人,在自然選擇中淘汰了。
你的祖輩中有許多怵惕不寧長夜不眠,又一生平安的人,這些你抗拒的情緒被原始祖先看作生存至寶,一代代傳遞下去直到傳給你。而問題是你仍帶著石器時代的大腦生活在這個時代,超高的負面情緒,像敏感度過高的煙霧報警器,總在沒有火災時警鈴大作,一次次讓你空立街頭。你好比住在地勢最低的峽谷,水位稍一上升,就會被負面情緒淹沒,即使事後你知道 90% 都是庸人自擾,仍然無力擺脫。
在《超越智商》中你了解到進化的目的並不是最大化人類的快樂與幸福。人類其實並不擅長做出讓自己開心的選擇。大腦中存在快樂神經迴路的原因是鼓勵我們做出有利於基因傳遞事情。(例如生存、繁殖、幫助親戚),而非為了讓我們享受更多的快樂時光。一字一句是撕開進化背後的皮。
「矛盾 D 大調」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
書桌前,你繼續跟隨部落進入「理性」主題。在了解理性是什麼之前,你的認知邊界隨一張張反常識卡,被不斷打破。《自私的基因》讓你重塑三觀——人類原來是基因與模因的機器人。道金斯指出「永垂不朽的是基因,而不是人類」,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生存機器。大腦是模因產卵場,社會是孵化器,從宗教、觀念、習俗到口號、諺語、段子……模因透過語言和文字等媒介在人腦間傳播,包括閱讀和學習都是模因的增殖方式。
模因有好有壞。健康的模因可以促進載體的進步和成長。不健康的模因是潛伏在大腦里的病毒,丹尼爾丹尼特呼籲人們要確保只有思想上有用的,無害的模因部分被傳播,防止可怕的思想被傳染。有毒的思想被傳染時,會摧毀很多文化,傳統,習俗,如極端主義。細觀自己的生活,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耳邊呼嘯偽科學,道聽途說觀點,未經驗證的證據。不加區分任由各種模因潛入,壞思想如毒草盤踞湮沒心智,在騙子橫行世道,被徵收智商稅卻渾然不知。
那麼,作為基因和模因的機器人——如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這時聽到斯坦諾維奇,吹響《機器人叛亂》的號角,看到前方舞動著《超越智商》的大旗。「叛亂的前提」是對大腦進行充分認識及了解,並能靈活使用不同大腦機制的知識。
斯坦諾維奇從最初的「一個大腦,兩種心智」即「雙過程理論」迭代升級到「大腦的三心二意」即「三重心智模型」。
類型一加工過程,是外號「猛張飛」的「自主心智」。
類型二加工過程分為——我們通常稱為「智力」的「演算法心智」以及自主心智和演算法心智的監察員——「反省心智」,幫助我們執行決策和判斷。
這時你才接觸到「理性」核心。理性是什麼?從小,家長老師耳提面命——讀書是唯一出路,要你與千軍萬馬去擠那獨木橋。班級第一的張同學在你眼裡自然是智商高的理性代表?可為何聰明人會做傻事?畢業後畫風從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逆轉到讀書無用論——班級第一的張同學卻不如班級倒數的王同學混得好?還是像情商高的王同學才能在社會上混得開。曾經迷惑的你現在知道學習第一的張同學混不好,根本原因不在於情商低,歸根到底是「理性」不足所致,「理性」包含演算法心智的效率、反省心智的思維傾向和心智程序。這樣的理性才能超越智商。通過練習提高自己的理商,那張同學才有翻盤的機會。
斯坦諾維奇告訴我們:機器人叛亂是一場現代知識運動。人們正在獲得更大的個人自主性,拒絕犧牲他們自己的利益,來滿足自私的複製子的古老目標。它要求理性的廣義視角,而不能局限於狹義理論,即信念和慾望的內容需要經受評估。與其無休止的在生活中尋找意義,不如從人類心智的認知特徵著手,更好的理解自己。
用廣義理性重構自我意識——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成為你想要成為的某種人,我們需要對自身信念、慾望進行批判和評估。如果我們理性地檢驗、評估、整合、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就有可能達成自己的願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某種類型的人。信息洪流咆哮而來,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這時內心焦慮、迷茫時時奏響「矛盾 D 大調」,無論是混得開的王同學,高智商的張同學,還是夾在中間平庸的自己,都需要抽出劍刃般光芒的「理性」,調用演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做出理性決策。而提高理性的兩條秘籍,是避免認知吝嗇鬼,以及對大腦進行殺毒升級。
拉夫·瓦格納說我們在生活中做過數不清的決策,但真正對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的僅僅是決策總體中很小的集合而已。換句文藝台詞如《殺鵪鶉的少女》中流行的段子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對於人生重大的決策問題如:婚姻,你是固守三十歲前別結婚的精英準則,還是隨人流裹挾半推半就上了婚姻的船?
無論你站在哪邊,重要的是在認知吝嗇鬼的限制下,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思考「非洗熨衣服類決策」上。並且我們不應該滿足於得到一個答案,我們必須對答案的選擇慎之又慎,謹記住剩下的 2% 可能會是扭轉我們人生的關鍵事件。
「矛盾 F 大調」關係中的蠅營狗苟
圍裙和抹布,煙火人間。人際中你如笨拙球手,總在用力過猛或接不住對方的球之間苦惱。索性不屑一顧,懶得鑽營。可小城故事多,土潤溽暑,熱氣逼人,人際矛盾是蠅營狗苟,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如何自處是個問題,所幸部落「關係」主題讓你從生活中的悖論,進一步了解關係中的「矛盾」。
《禮記》有言:「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非學而能。」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里,理清人情在中國文化中三層含義:
「喜其所喜、哀其所哀,投其所好、避其所惡」體現的人情,是個人遭遇到各種不同的生活情境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
「收禮就收腦白金,你來我往,順水推舟」的人情,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易時,用來饋贈對方的一種資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受人點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蘊含的人情是中國社會中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的社會規範。
社會更強調後兩層人情,人情法則強調在差序性結構的社會關係內,維持人際和諧及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中,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分為三種:
情感性關係:比如家庭、密友等,這些關係是長久穩定的,你在其中能體會到關愛、溫情、安全感;
工具性關係:生活和家庭外的其他人。這種短暫而不穩定的關係只是你獲得其他物質目標的手段或工具;
混合性關係:代表如親戚、鄰居、師生、同學、同事等,彼此認識有一定程度的感情關係,但又不足以深厚到可以隨意表現出真誠行為。
以上三種關係,不能統一而論,應分而治之。
「情感性關係」要使用需求法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撫養子女時,子女有任何需要,父母大都會竭盡所能,極少考慮自己付出資源之代價。反之亦然。子女回報父母,亦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混合性關係」使用人情法則,「禮尚往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以維繫彼此間的情感關係。受恩者欠下資源支配者一份人情,必須在將來回報。如果資源支配者不講人情,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雙方的關係便可能弄僵,更甚者多年好友反目成仇。
「工具性關係」使用公平法則。根據客觀標準,在彼此認為公平的情況下進行交易。沒有情感連接,「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合則來,不合則去」。
總結成一句,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報的規範」。無論是哪一種關係,使用哪一種交往法則,對於交往中的對方都有「回報」的預期。
你不再急著驅趕蠅營狗苟,你捕捉一隻細細梳理,發現你和 X 最初是工具性關係,半年的友好合作你們變成了混合性關係,而現在你試圖把它進一步變成情感性關係,但 X 的反饋顯示她仍想將關係保持在現階段。這種彼此定位的矛盾,導致你和 X 的關係,現在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矛盾 F 大調」於是奏起。
「面子」小了說是「女為悅己者容」、「人靠衣裝」,往大了說是社會地位或聲望。面子工夫是一種印象整飾的行為,是為了讓別人對自已產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也是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所說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比如醫生必須假裝記住一切,患者才會相信他是專業的。
回顧自身,我還不行、不夠優秀……用「謙虛」順利成章的將自己過度的囿於學生心態,忽略了,最容易讓人進步的學習,是教才是最好的學。作為沉默的鴕鳥,一直抱持著默默做事觀眾自有雪亮雙眼,可觀眾沒時間沒精力去了解你的含而不露,身邊靠背景作用、光環效應出位的人比比皆是。你需要學會做了事的情況下,不藏著掖著委屈自已,在自我展示和深沉內省間平衡兩者的關係。
面子、人情,是中國人「差序格局」的體現,通過自己慢慢「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小圈子,延伸到「差序格局」之外的圈子。要想在人情世故上獲得自由權,最終的解決之道—-把自已變成一個重要的人,成為資源的中心。如同大海里的碣石,你得用成人角色去面對,而不是兒童角色去逃避。這次「關係」的探索,是從逃避的沙堆,將頭伸出來的第一步。你開始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充滿悖論的表演。
「矛盾」之下「人性」基調
將矛盾層層剝繭,你看到深藏在海底的人性。跟隨部落 「進化」主題,在深夜書桌前,閱讀《人類的演化》、《進化心理學》、《心智探奇》,從人類進化角度,看世間百態,體會人間冷暖。對司空見慣卻無法解釋的矛盾,有了新認識。
「男人和女人矛盾」——比如:找個對象,女人為啥這麼挑剔?照顧孩子,為什麼女人永遠比男人付出更多?
解釋理論——父母投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在哺乳期,教育、保護子代上投入更多的性別,在擇偶時會更仔細;在子代上投資較少的性別,會為獲得與投入更高性別的機會上投入更多。
「父母和子女矛盾」——比如:為什麼從來只有子連瓜,沒有瓜連子?為什麼會發生小說《雷雨》中的悲劇?
解釋理論——親代-子代衝突(parent offspring conflict):父母和子女的基因只有 50% 相似,他們的利益不同,子女往往會向父母索要更多。「子女弱小時容易受父母攻擊,父母年老時容易受兒女攻擊」。
「朋友的矛盾」——比如:為什麼某人會跳進游泳池救一位溺水的陌生人?為什麼人類會有種種感受,比如感激、負罪感、憤怒?
解釋理論——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itruism):描述了陌生人之間的利他主義如何自然發展的理論模型,並推衍出人類如何進化出各種感受和行為?「感激」將激勵我們投桃報李,人類的合作由此演化? 「負罪感」促使人類修復受損的關係? 「憤怒」讓我們避開或採取「以牙還牙」策略懲罰傷害我們的人?
從進化心理學得知問題答案後,你輕聲嘆息,原來有些事情無關道德只是人性使然。你對「矛盾」不再退避三舍。
人性是唯一不會過時的主題。超一流作家如毛姆、如張愛玲,如何能將複雜的「人性」描摹的淋漓盡致?原來他們普遍擁有高階的意向層次,總以我心換他心,心繫天下心。
心理學家把這種理解他人行為思想的能力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通常以意向性(intentionality)來作為心智理論的度量標準。你終於明白為何自己總在別人談笑中,後知後覺,是自己意向性層次太低。當我們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便會四處推想他人心理,樂於為周圍世界編織故事。
一個人對自己人性的神秘之處觀察得越深,對自己的了解就會越多,從而也就越能了解別人。這種能力,對人際交往至關重要,對理解故事同樣重要,閱讀文學故事能使我們融入情節中和故事中人感同身受,一個閱讀經典文學的人能得到故事力量的護持。於是你開始翻閱一個個故事。學習寫故事,用故事的暗弱之光,更好理解複雜人性,拓展社會意向層次。
二、用「矛盾」為故事譜曲
如《故事》一書所說:故事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載體,承載著我們去追尋現實,盡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亂人生的真諦。聽過無數故事,卻講不好自己的故事。當你看到,山中小口傳來若有之光,憑著直覺,從黑暗走進「認知寫作學」77 天尋光之旅。
寫作課中你與「矛盾」再次狹路相逢。「衝突是故事的命脈!」故事的重點是改變,而造成改變的,是無法避免的衝突。反對主人公的對抗力量越強大越複雜,人物和故事必定會發展的越充分。對抗力量是對抗人物意志和慾望的各種力量的總和。
什麼東西將會把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劇本激活?問題的答案,存在於故事的負面。「每個六角形的每一面牆有五個書架;每個書架有三十二冊大小一律的書;每本書有四百一十頁;每面四十行;每行八十來個黑色的字母。」如同博爾赫斯的通天塔,萬物皆有層級。生活總是微妙而複雜的,很少是簡單的是非、善惡或對錯。故事中的負面里是明暗不一的色譜層級。灰色調子是「矛盾價值」、黑色調子是「相反價值」,而「相反價值」並不是人生體驗的極致,在線索的終點還橫卧著「負面之負面」,那是黑暗中悄悄盯著獵物,伺機待捕的饕餮之眼。
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公開信任的良好溝通是正大光明,格格不入無法充分交流便是黑色的「疏遠」,灰色「隔絕」狀態無人可以交流(除了自己)。如果,在內心忍受著交流缺失痛苦的同時,連自己都對自己關上最後一道門,那就將墜落到地獄的「負面之負面」。生活中一個令人悲哀的真理是,我們真正了解的只有自己。從根本而言我們是永遠孤獨的,作為「異類」的你總有無法對外敞開的門扉。回顧自己,曾經渾渾噩噩遊走在陰影邊緣,險些被魑魅魍魎,拉入黑暗中饕餮之眼。
如果我們的人生是一個個故事,那麼我們既是故事的聆聽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聆聽和扮演人生這個故事,我們最終才能從中得到教益。
在《小城之春》里,你寫了一個沒有靈魂,形似神不似的故事。後來發現,因為你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準確來說,是沒有為自己寫過故事)一個沒有故事的人,是混混沌沌的一枚繭。一個沒有自己故事的人,如何才能講出好故事?講述自己的故事,是故事的開端。而自己的故事由什麼構成?正是你一直拚命逃避,捂住眼耳不聽不看的「矛盾」。
一個故事虛弱時,不可避免的導因就是對抗力量過於軟弱無力。與其殫精竭慮試圖發明主人公及其世界的可愛和迷人之處,不如構築一道負面之牆,創造出一個連鎖反應,自然而真實地作用於正麵價值。讀完伯恩的《人生腳本》,發現自己一次次推石頭的腳本。你曾嘗試用理性、邏輯分析自己的衝突,卻一次次陷入無解循環。
於是,第一次試著把自己的「矛盾」寫一個故事——《給你的一封信》。將小城異類孤星,推入故事的宇宙星環。以自己為原型的母親是太陽,杜撰的老婦人是環繞太陽的行星,其他角色則是環繞行星的衛星。你用虛構的人物映射灰暗的自己,生活中的路人甲成為中心,你的引力將其他角色固定在各自的軌道上。為了使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得到完全實現,為了將故事本身帶到線索的終點。你將能量注入故事的負面,故事裡必須具有強大的負面力量,正面力量才能不斷獲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超越力量。
你小心翼翼地曝露內心深埋的悲觀與軟弱。故事中自己的矛盾是,自認為是個不完美的母親,不夠愛自己孩子。然而身為子女,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擺脫不了的陰影,如何求解?你在故事中將自己在夾層關係,尋找立足點的行動進行思想實驗。你驚訝的看到,「矛盾」從眼前筆尖竄出,如脫韁的野馬,在故事的荒原痛快撒野。抱持「西西弗斯」腳本的自己,將生活、學業、工作的石頭,在越來越好時,如何放手讓它們從山坡上滾落下來,把自己變成一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者。當「矛盾」的唱針放上故事的黑膠,那些曾無法吞咽的黑暗,緩緩研磨出低婉哀傷與清淺吟唱,或光明頌歌與激昂交響。
三、行動中與「矛盾」共舞
聽了那麼多道理,仍過不好一生。當怪物來敲門中,怪物對男孩講了三個故事,讓男孩明白,人生故事中有英雄之旅的光明,有把美好打碎給你看的黑暗,還有含笑飲毒酒的灰色。世界很複雜,人心更複雜。怪物對男孩說,比想法和語言更重要的是行動,行動才是故事推動器,行動才是故事的結局。
在部落每天用「最小行動」寫讀書卡片,在寫作中「最小行動」用卡片蓋房子。當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當負面情緒蔓延,「最小行動」告訴你只用整理眼前這一個抽屜,讓你得以一次次逃離行動癱瘓。一周周大作業在時間節點前完成,你的閉環意識越來越強,對自己的行動力也有了信心。
當 BP 大作業集結號吹響時,你還是陷入猶豫,同學們太優秀,自己瞬間低入塵埃里。「一篇完成的渣文勝過一萬個爛在腦中的天才想法。」陽志平老師的話讓你鼓起勇氣,獨自組隊製作結業 BP。出發前,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你只想著密境深處微光。於是豪情寫下:「仰望高手,和自己比,就算作品墊底,堅持完成就是勝利」。
第一個 DEMO 很榮幸成為負面教材,你懷疑自己寫作課白學了。接下來邊收集素材,邊嘲笑自己,告訴自己最好放棄舉白旗。「知恥而後勇」這幾個字及時蹦進腦子,按捺住耳邊反對聲音。然而隨著一個個版本被推翻,早上起床時,你逐漸沒了動力。 退縮,迷路,彷徨,你至少有 7 次想放棄。
「人生不要輕易敗退!」如當頭棒喝。把自己想像成手執寶劍的英雄,視那些跳出來的反對者,為故事推動器,作為主角你要按劇情抵抗到底。從 Demo 1 到 Demo 7,你在一次次版本迭代中,一次次推翻你的固化思維。寫作課結業後,回頭望去,在旅程終點,你沒有想像中興奮,甚至是些許沮喪——現實里烏龜跑不贏兔子,現實里兔子跑的飛快又勤奮,笨笨的烏龜即使努力到腿抽筋,還是只多挪動了半步而已。你為兔子高興,卻因身為烏龜沮喪,深刻體會曾經豪情——跟自己比,其實做到並不容易!
真相是,我們的相同之處遠遠大於我們的不同之處。隱約中你聽到黑暗裡一群群隊友跑過身邊,那是一位美髮師同學,他正在死磕 Github,一位身懷六甲准媽媽,在台上訴說自己的故事,一位位同學深夜工作回來,繼續挑燈夜讀,還有更多默默前行的隊友,遠方搖曳的微亮火把。「最小行動!完成大於完美!和自己比!」一次次搖擺關頭,一次次默誦口訣心經,你索性帶著自嘲繼續「烏龜快跑」,前行在戰勝下一條巨龍的路上。不知不覺,在行動中已與「矛盾」搖擺著跳了一支圓舞曲。
要是沒有冒險意識,我們不會出發去尋找野生獵物來餵飽不斷成長的大腦,不會敢於攀登高山從而找到維繫生命的蒼翠山谷,也不會有勇氣去靠近那個迷人的陌生人,從此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價值。
秋涼成白露,水點凝露珠。蝸居小城太久,是時候走出去看看。北上的火車哐啷哐啷,當你最終站在文創園 77 號,傳說中的開智大會終於不再只是傳說,在現場的歡笑聲,掌聲,燈光,味道,人群的溫度中,來了一場徹徹底底的具身認知。來之前一直糾結,面對同儕壓力,希望自己更優秀,有更多作品再和小夥伴匯合,正如慣用口號——等我準備好!還好,鼓起勇氣把不完美的自己推到眾人面前。結果,沒有發生糟糕的事情,反而有趣的、意料之外的認知衝擊,一波又一波,更沒想到和「矛盾」又不期而遇。
路意老師矛盾觀念的熔爐,提醒我們「面對矛盾,抱持『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態度,可能會阻礙我們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此時不要簡單去否定,而是在矛盾中發現機會。陽志平老師說「一個人最迷人的地方是其矛盾之處。理解一個人,要看其矛盾之處。人的心智層次在於他/她如何看待自身的矛盾」。解決之道在於構建人性三角形。
這次你收穫的矛盾是生猛對謹慎,冒險對安穩,精神泡沫對價值體現,還有彎道超車中的快與慢。此時面對「矛盾」帶來的不適感,你不再急著迴避和按捺,允許各種衝突在身體內衝撞。因為你知道,這就是你人生故事的命脈!
盛放「矛盾」的八音盒
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身而為人有貪嗔痴,你我皆凡人,放不下我執之心,如何渡苦厄之海?陽志平老師說文學的意義在於「憂傷與記憶」,憂傷是印刻在我族的記憶。歡樂苦短,憂愁實多。追蹤溯源看詩經讀經典,古人面對求不得、怨憎會、愛離別,是用口口相傳的「南山」渡苦厄。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宇文所安說,王維不是一個真正安靜的詩人,而是一個用很大力氣讓自己安靜下來的人。同道咖啡館,洪一鳴老師分享中,你看到另一個王維,他不是天然 open,是一個用很大力氣讓自己 open 的人。你相當震撼,於是學著用很大力氣讓自己接納矛盾。生成無須洞察,矛盾自己呈現,用幸福也用痛苦,跳出舞步的弧線。一場與「矛盾」的圓舞曲,朦朧中你意識到什麼,低頭用手中墨線,迅速描摹一個八音盒,讓文字做盛放「矛盾」的器物。
唱響生命真實之歌
20-30 歲是「身體與時間」的矛盾——結婚成家生子。30-40 歲是「時間與身體」的矛盾——尋找安身立命之道。這期間,我們可能陷入精神泡沫,誤將「敏感」當「能力」;可能彎道超車面臨墜毀山崖的危險。然而陽志平老師提醒——最需要關注的是,避免將自己變成單一向度的人。
從出生起我們會構建三個世界:心靈世界、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你在心靈世界,體會世間的美妙智慧,然而心靈世界裡,只是你才能聽到的聲音。比如《嫌疑人 X 的獻身》中數學天才石神,在遇到靖子和她女兒之前,他沉迷在自己建構的數學王國里,雖然最終故事仍是悲劇,但被靖子照亮他的點滴仍讓觀眾動容。理想是心靈世界、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三個世界的交互。物理世界裡和愛人同下廚房,陪伴孩子成長;生物世界裡,形成內在自我節奏,與外界形成交互。
郝明義老師說他年輕時聽貝多芬的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聽得很迷惑。因為四個聲部傳達的情感極其多元複雜,有抱怨、感恩、欣慰、痛苦,而且經常是四者同時出現而非先後的情緒轉折。起初他認為人不可能既抱怨有感恩,既欣慰又痛苦,因為這是矛盾對立的。後來在樂曲說明中才知道貝多芬這首四重奏完成於 1824 年,據說 1822 年他耳朵已經全聾,並且歷經數次大病。這次創作他再度經歷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了解這樣的背景後,再去玩味這樣的生命情境,也許能體會這首四重奏,五味陳雜中,包容的所有對立情感。
由此,我寫出三個結尾:
「尾曲 A」時光倒流,你翩然回到書桌前,望向曾經那枚混沌的繭。讓陽光打在地上,大風刮過山崗,靈魂放聲歌唱,與「矛盾」共舞綻放。然而,自問真實的曲調果真如此動人?把自己都感動到不相信。
「尾曲 B」前進、後退、向左,向右……你看著地上一堆歪斜的腳印,無法說服自己,那是具有美感的舞步,更像你與矛盾扭打的痕迹。
「尾曲 C」……孩子病了,連續幾晚趕稿到半夜 2 點,家裡一堆沒收拾的雜物……唱針跳針
你更喜歡哪個結局?哪首曲調?它們是矛盾的,是從完美到不完美的流動,是「恐懼自我」、「希望自我」、「預期自我」動態交織,當這三首矛盾曲調,融合交疊,奏響的才是你我真實的生命之歌。
後記
終於到最後這一句,之前在腦海中預想了很多遍的場景,當整篇文章還沒有思路時,當我反反覆複寫不出一個字,當離直播倒計時越來越近,當我第 N 次想放棄。我想像著我在直播中念出最後一個句子的畫面。這個畫面是激勵我走下去的動力。現在終於到了直播的結語。
如村上春樹所說「成績也好,名次也好,別人如何評論也好,都不過是次要的問題。對於他,第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的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對於我,一次次起點是打開空白的 Markdown,終點是完成一張張卡片,起點是打開一張張卡片,終點是串成一篇文章,起點是一篇文章,終點是完成一次直播。
在起點和終點不斷交替中我一次次體會到了閉環的意義。這次直播是我開智部落 1.0 的 BP 大作業,也是一次閉環的儀式。正如少年派里那句「我猜,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卻來不及好好道別」。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我用作品的方式和部落 1.0 完成道別,用作品的方式塑造可能的自己,在完成作品的行動中,搖擺著與矛盾共跳一隻圓舞曲。
開智部落已升級為全新的認知升級計劃,第一模塊「有限理性」現已開放預約。在這個認知焦慮時代,用認知科學升級你的認知。
推薦閱讀: